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沿革

新手学堂011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沿革,第1张

历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由张骏祥任总执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的,由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

根据影片内容显示,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当时的演出。

当时的很多大师都曾经出镜,如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人民艺术家老舍、巴金、表演艺术家赵丹等人。

中央电视台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是自1979年除夕开始播出。

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从此每年农历除夕北京时间晚8时(早期曾经在8点之前开始播出),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在中央电视台以现场直播的形式予以播出,节目时间持续4小时30分至5小时左右(1985年春晚时长超过6小时),直到次日大年初一凌晨0时30或者1时(1985年春晚为2时结束),节目最后以李谷一担任主唱的《难忘今宵》合唱结束(此曲是为1984年春节晚会创作的,后被1985、1986、1990晚会作为结束曲,并从1990年沿用至今)。

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创了很多先例,比如设立节目主持人、实况直播、开设热线电话等,这些创新先例成为日后春晚一直沿用的“规矩”。

1983年 第一届春晚成功举办。

标志着“春晚”这个新生文化事物的诞生。

从此,中国老百姓有了看春晚这个“新民俗”。

1985年 春晚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

由于技术所限,晚会最终失败。

央视还在后来的新闻联播中特别道歉。

1986年 央视春晚进入成熟期。

各种表演形式基本已经定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 凭借小品《相亲》,赵本山第一次在春晚亮相。

从此奠定了“小品王”的地位,且十几年不倒。

现在,赵本山已经成为了春晚的“标志人物”。

1996年 首次实现三地同时直播(在西安、上海、北京设立分会场)。

1998年 春晚正式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直播。

2000年 春晚舞台开始大改造,采用圆形舞台。

2001年 舞台在2000年的基础上修改。

2002年 春晚舞台采用长方形舞台。

并且第二次使用分会场。

(另外2个会场设在上海、深圳)

2003年 在2002年基础上修改。

增加了两块大屏幕,舞美开始步入新时代,整体呈现效果更加立体。

2004年 继续使用圆形舞台。

2005年 春晚迈出了改革步伐。

“开门办春晚”初见成效。

另外,春晚舞台有所简化,主体使用LED大屏幕。

2006年 大屏幕的面积增大,呈长方形。

舞台进一步简化。

2007年 采用高清晰LED大屏幕。

2008年 舞台进一步简化。

大屏幕旁边的8个立柱上面也铺设了LED屏幕。

在央视大楼外部也呈现特殊动画效

2009年 随着高清频道的开播,春晚将首次实现高清直播。

另外,2009年春晚舞台将借鉴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卷轴”,将为观众呈现震撼性的视觉感受。

2010年 春晚舞台几乎全部都是LED大屏幕,并且在2009年的基础上把舞美发挥的更极致,再加上活动的LED,全息投影加上原有的LED巨屏使得春晚舞台背景画面展现的天衣无缝宛若仙境般。

2012年 舞台开始进行大改造。

舞台地面呈灯笼状,地面全部铺设到了LED,一直延伸到观众席。

舞台表演场地大大增加。

春晚舞台都采用LED大方块,舞台几乎全是LED大屏幕,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冲击,立体的呈现使人完全没有心思听歌。

2012年春晚舞台使用了8000平方米LED显示单元,创造世界室内演播视效单元面积之最。

舞台地面、顶棚、侧面和舞台背景墙和装饰柱都安装了LED彩幕,达到更为立体的舞台展示效果,同时,舞台还安装了304个升降台。

首次取消了零点钟声。

2013年 在2012年舞台的基础上继续铺设LED大屏幕,LED屏幕铺满了整个舞台,并且还增加了水幕,全方位的LED使人完全陶醉在场景中,加上立体特效,舞台呈现天衣无缝如**般。

2015年 在2014年基础上进行修改,首次采用2个演播厅同时直播,首次设定春晚吉祥物,并且新增了微信摇红包环节,让观众及时参与春晚互动。

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以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中心,整个舞台背景结构类似红灯笼,凸出了中国年的传统元素,舞台结构依然崇尚节俭之风,舞台设计简洁明快,没有太多的奢华装饰。

但在舞美呈现上完全不输历届春晚。

设置泉州、西安、广州、呼伦贝尔分会场,实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作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