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相同的工资,小米和华为谁是更好的选择?

新手学堂09

拿着相同的工资,小米和华为谁是更好的选择?,第1张

小米是更好的选择!

以华为现在的发展不是谁想要进华为就能轻易的进去的。

华为现在更多的是招聘学历高能力强的人,小米也是一样,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就在问自己到底是去华为好,还是去小米好,就像是一个经常靠倒数的学生在幻想着到底是上北大好还是上清华好一样的幼稚。

具体的来分析一下两个公司:

一:小米在雷军的带领下工作得更开心

小米的公司组织架构相对更扁平化,基层员工和雷总之间或许只有4-5级的关系,这样每一位员工都是有机会的。

行政部门、人力资源,财务部等职能部门的人沟通很顺畅,尊重每个人,有问题提交bug,都会有人处理,每一位员工需求会被倾听。

但是也有不少人反映在小米工作压力比较大,这些手机品牌的公司发展的速度很快,所以有时候方案设计包括工厂生产都会赶进度。所以,不同的部门职能不同,但是想学到东西,想发展还是考虑小米。

二:华为高薪资高要求高标准

在华为的朋友反映,华为的薪资水平确实比同级其他手机品牌给的高。但同时工作考核机制也比较严格。

另外,华为难进是很多应届毕业生都知道的,他们招聘的门槛一般会定211或者985,现在很多特殊的部门不是研究生都不要,还有专门的科研团队需要博士生,当然给的薪资待遇和学历也是成正比的!

所以,要看个人能力拿工资,进去之后钱多,稳定。

华为虽说做手机比小米早点,但起点还不如小米。毕竟曾经是放在营业厅充话费送的,而小米1诞生就围绕话题,新销售模式,高性价比,各种话题不断。而小米后起先赢,2014年仅仅成立三年的小米就获得国内第一的宝座,那时华为还在摸索中。2013年年,华为刚刚成立荣耀品牌,完全学习小米模式,于是有了最开始的争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于1987年正式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

原来华为的手机的科技含量那么高,华为作为唯一拥有自研芯片的国产手机制造商,现在每次发布会已经到了宣传各种高科技的地步,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而小米一直采用成熟的方案,技术投入少,所以性价比才高,要知道技术研究都是要钱的。

每次小米和华为怼起来时,就会有人对比为何华为的价格高,小米的性价比高,比来比去,手机作为科技产品,当然要比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在电视领域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而且小米合作的三星、索尼、高通都是国际大厂,一直说小米质量差,那么同价位对比荣耀真的不知道哪里差,真的不比华为的自主研发弱!

一、公司规模不同

1、小米手机:是小米公司研发的高性能智能手机。

2、华为手机:隶属于华为消费者业务,作为华为三大核心业务之一。

二、侧重点不同

1、小米手机:小米手机侧重于线上营销。

2、华为手机:华为手机侧重于线上加上线下营销。

三、产品研发不同

1、小米手机:小米手机是先根据用户需求来研发。

2、华为手机:华为手机研发完成后,通过营销来获得用户认可。

-小米手机

-华为手机

作为最具话题性的两个手机品牌,基本上任何新机发布都是大家争议的开始,但是这也仅限于手机领域。如果把两个公司体量放在一起,那么小米绝对是完败,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如果刨去体量这个话题,小米和华为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拿来对比的。一、从业务构成看,华为才是卖手机的公司。虽然我们在印象中小米是靠卖手机起家,所以小米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手机公司;但是从最新的财报上看,手机已经不是小米公司最重要的业务。在小米去年的财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手机确实是小米公司的现金流来源,但绝非是主要的利润渠道。在2019年百分之六十的手机业务只给小米贡献了十个亿的利润,而其他两块给小米带来了超过百亿的营收。毫不客气的说,小米现在是披着手机外衣的互联网公司。华为则正好相反,以前最重要的运营商业务比例在逐渐下降,消费者业务比例则后来居上,成长为公司的主要业务,并且贡献了最多的营收。

二、从技术上看,华为更愿意为技术投资。虽然雷军和卢伟冰一直在强调小米新手机搭载了多少新技术,功能如何强大,但是频频被网友打脸。如果说要拿出实质性的证据,那研发投入绝对是最好的证明手段。在公司人员组成上,华为的技术人员比例惊人,基本上达到了华为员工数量的一半。在研发成本投入上两者相差也足足有十七倍,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虽然现阶段华为和小米相比在技术方面优势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华为最终将建起自己的技术壁垒,到时候小米很可能会为最新的产品每年向华为支付一笔巨额的专利费用。

三、从营销数据上看,小米更加成功。你可以觉得小米手机有各方面的瑕疵,但是你绝对不能否认小米高层在产品营销方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如果单从营销投入产出比上看,雷军和卢伟冰两个大佬基本上完爆任何的流量明星。可能这样说大家没什么感觉,那我就拿出事实说话。在去年的销售费用上,小米只花了一百亿多点,但是华为在营销方面花了五千多亿,两者之间的差距足有二十倍。在这么大差距的情况下,小米的手机销量依旧能位居全国前五,这足以说明小米的营销策略在省钱的情况下做的非常成功。

四、从销量增长点看,小米在国外发展更好。在大家的印象中小米可能只国内更受追捧,华为是国内国外双丰收,但是从数据上看小米国外市场扩张力度非常惊人。从去年红米新机在印度首发,足以说明小米把业务重心开始转向国外;在小米去年的营收中,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基本上贡献了小米营收的一半。而华为由于在5G领域受到政治层面的打压,国外发展已经严重受阻,加上本身业务量基数太大,在最后的国外增长数据上反而比小米略逊一筹。总结来说,华为现在更像是一个实干家,靠的自身的技术和实力;小米更像是一个借助互联网异军突起的新秀,有着自己的机遇和想法。两者在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也会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实两品牌前景都十分光明,如果比较起来,华为更胜一筹!

华为作为中国通讯传统品牌,在专利技术方面要远远领先于小米,而在手机领域,华为在线上线下的产品定位也更扎实,而小米的用户大多数来自红米系列,他们看中的是红米的性价比,一旦价格提升就会流逝很多用户!

当地时间2021年5月25日下午4时,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颁发了最终判决,解除了美国国防部对于小米公司属于“中国军方公司”的认定,并正式撤销了美国投资者购买或持有公司证券的全部限制。

小米董事长雷军发消息称:我们赢了

这对于小米集团来说,这可能算得上是一件大好事,但为何总给人一种虽胜犹败的感觉。

而对于我而言,小米胜诉是好事吗,很明显这是一件好事,能争取到自己合法的权利这是好事。 但这真的代表小米真的赢了?

2020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77个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了为中国船舶制造企业、高校以及个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及中芯国际、大疆创新、同方威视、中国交建等公司均被包括在内。

随后特朗普再次发布的“实体清单”涵盖超过275家中国企业及关联公司,包括华为、中兴通讯、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旷视 科技 等等一系列公司。

最后才是特朗普政府下台前最后一次于2021年1月14日颁布的以“中国军方公司”为由将小米、商飞等九家中国公司列入黑名单。

如果说单单从最后这个消息来看,美国制裁小米有可能确实是按照美国的说法疑似“中国军方公司”,但是加上了为期接近一年的美国对中国公司的制裁之路来看,“中国军方公司”只是一个借口。

而美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打压中国产业链的升级,抑制有着核心技术的公司的发展。

在制裁开始后,华为、中兴、大疆、商汤、中芯国际、海康威等基本上所有被制裁了的中国企业都已经进行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这个在所有中国被制裁的企业都做过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护权利却都失败的时候,小米的胜诉,就很容易让人疑惑—— 小米为什么能胜诉?小米和华为等其他被制裁的公司的差别在哪?

首先,很明显是由于小米的法律团队的不懈努力才为小米的胜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这是旦旦从法律团队角度来看这是在美国法律下战胜美国的为数不多的案例。

从小米的定位来说

小米的手机业务与美国的供应商的利益相互依存:小米80%以上的手机都用的高通处理器,从小米10的7568%的零件来自于美国,这也就意味着小米的利益关系着美国许多公司的利益。

华为Mate30系列手机国产零件为42%美国零件不到1%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代表着美国供应商的利益,而华为在这方面已经与美国供应商没有多大的关联(这不是踩一捧一,只是单纯的从数据说明小米胜诉的原因之一是他代表着一部分美国资产的利益)。

另一方面来说

小米本身不涉及到5G业务的运营中,从中兴到华为事件,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美国对我国某个企业的全面打压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涉及5G领域。而小米并不涉及5G领域(5G手机不算涉及5G领域)。

美国地方法官表示:“在小米身上看不到国家安全威胁”。

对于现在的美国而言,国家安全威胁是是否会帮助中国军方窃取美国机密吗?很明显,并不是这样,对于美国而言国家最大的安全威胁在于中国是否能取缔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所以说美国开始对中国的 科技 进行全面打压。美国想要把中国永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而高 科技 往往会把一个国家带到产业链的顶端,产生巨额的超预期收益。

在这个前提下,外界一致认为,能被美国“制裁”,恰巧能代表这个公司有着 科技 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有一定的威胁。而在这个时候小米被美国地方法官判定为看不到国家安全威胁,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可悲。

构建自己的 科技 体系,走向价值链的顶端才是王道;

奋力进行 科技 攻克,走到 科技 的前沿才是硬道理;

实现产业升级,才是国民生活水平再次提升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