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了微信就一直在使用微信;QQ都已经长时间不用消号了,优点可惜 另外的话微信钱包、微信支付的接入,成功地让微信和金融绑定到了一起。 我刚刚顺手也翻看了一下最后一条空间说说,时间停止在了2016年。 不过微信现在也都不想用,一打开,全是工作信息,内心排斥微信,原来的社交软件,成了工作软件。再就是公众号方面,微信比QQ的用的多,现在微信pc端口也可以看朋友圈了,为了上班摸鱼提供了良好的方式。 另外其实QQ也一直在,虽然是当一个传输工具存在着。QQ可以直接登陆,最多需要手机验证,之前微信需要各种验证,不过现在最新版的微信可以免手机登陆了,这个功能太强了,以前忘记拿手机,微信就无法登陆了,现在不用担心了。 编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 63%,达到人民币 6920亿元,主要反映来自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广告收入增长。线下支付月交易次数同比增加280%。 微信公众号方面,月活跃公众号为350万,公众号月活跃关注用户数为797亿,同比分别增长14%和19%。 虽然腾讯一直在强调 QQ 是年轻人的社交工具,但使用它的人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腾讯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QQ 的月活用户再次出现下滑,为 8432 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38%。 这主要是受移动端用户活跃度下降的影响,QQ 在智能移动终端的月活数量为 6529 亿,同比下滑了 25%,QQ 空间的月活下滑得更严重,为 10%。Q 与微信月活用户数量对比 但财报中强调了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量的增长,原因是增强了 QQ 的功能,比如直播、看点、AR 等,腾讯认为这些都是吸引年轻用户的新特性,21 岁及以下的用户在移动端的活跃数量同比出现增长。 微信和 QQ 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势态,第三季度前者的月活数达到了 98 亿,同比增长 158%,但增长势头已有所放缓。 内容创业者们对公众号依然热情未减。本季度保持正常更新的公众号高达 350 万个,同比增长 14%,月活关注用户 最新数据来看,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是QQ的2倍还多,且微信还在继续增长中,而QQ继续下滑,两者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QQ的出现至今,已经有20多年了,可以说QQ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对于一款能够存20年以上的古董级软件,现在还能拥有这么多的用户,依然算十分成功了。 微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再也没打开QQ了,但也有人仍然没放弃QQ。从网上统计的数据来看,QQ流失的用户,多为上班族,不少学生与年轻人,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还是QQ。QQ在陌生人交流、 群、文件传输、邮箱、PC手机同步等方面,相比微信,体验上要更好。 也就是说,虽然 微信 比 QQ 更受欢迎,但从年龄分布来看,不少学生与年轻人,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还是QQ,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是微信。久而久之小孩喜欢玩QQ,大人门都在用微信,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公认的现象存在。 对于为什么小孩子不玩微信更爱QQ,马化腾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归根结底是人性问题。 此前,腾讯CEO马化腾在活动中则表示,中国很多小孩不玩微信都玩 QQ 是人性问题,因为他们不愿意跟大人在同一个圈子里。 马化腾表示,有时候你什么都没有做错,就是错在你太老了,所以现在可能很多投资人都得回家问自己女儿儿子,你们玩什么呀。因为现在孩子玩的东西故意跟大人玩的不一样,所以很多成年人说用微信,但实际上很多中国的孩子还是再用手机 QQ,为什么? 因为他不想跟父母在同一个交流圈里,所以这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他就不想跟父母在一个地方,他想分开 有 797 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19%。
2017 年 3 月 23 日,微信公众号「微信派」推送文章宣布:微信官方正式推出「微信指数」。
这是昨天除了国足战胜韩国之外的另一个大事件,看罢一些文章,不甚过瘾,决心自己动笔,主动分析和探讨「微信指数」以及我的一些猜想。
首先,我们得了解何为指数。
指数就是任何可被量化的信息,人们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拆解,反映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趋势。 一般而言,指数或任何统计指标都是我们为了论证某一观点所提出的例证。
对于任何一个统计指数,我们要思考三个基本问题:
再进一步思考:
基于以上思考,我试着自己来回答关于「微信指数」的问题。
下面是微信官方给出的说明:
「微信指数」的打开方式其实很简单,只是微信一贯作风就是将入口隐藏得很深,之前的小程序也是如此。
目前进入「微信指数」有两种方式:
1 在微信客户端最上方的搜索窗口,搜索「微信指数」,点击下方「搜一搜」就能获取并访问。进入指数首页,在搜索框内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即可搜索对应的指数数据。
2 直接在微信最上方的搜索窗口,搜索「 xx 微信指数」或「微信指数 xx 」,点击下方「搜一搜」,也可获得某一词语的指数变化情况。在搜索页面,「微信指数」展示了关键词的当前指数与最近 7 日涨幅。
关于算法,微信团队暂未透露,目前结合信息来判断,「 微信指数」主要反映的是某个关键词在微信环境中的热度,可能是综合了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和朋友圈等一些系列用户数据得到的。 掌握更多用户行为数据的「微信指数」则很可能会取代「微信指数」成为最具公信力的趋势指标。
接下来,从产品思维出发,我想来剖析下「微信指数」的应用场景以及未来迭代的一些猜想。
一、个人用户:
1 讨论日常话题:每个人在微信生态圈中都有自己的偏好与需求,在官方所举例的场景中,和朋友争论自己偶像到底有多火似乎成为了日常话题。
例如,当今最火的男女明星是谁?看看在微信生态下,你的偶像是否力压群雄?说到这里,我默默地搜索了下胡歌的「微信指数」,就微信生态下,其他几位当红的小生与胡歌一比就相差悬殊了。
2 跟踪热词趋势:利用「微信指数」,我们还可了解社会热词、跟踪并看懂趋势,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形成当日、7 日、30 日以及 90 日的「关键词」动态指数变化情况。
昨晚的国足就是最佳的例子,「微信指数」一路飙升,还有那些呈现刷屏之势的文章,用以判别这一热词是否真实。
二、政府与媒体:
1 关注舆情监测:「微信指数」可让政府和媒体实时了解互联网用户当前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舆论焦点等等,从而形成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
2 订阅号影响力:我们通过「微信指数」还可了解某个订阅号的影响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监测微信订阅号阅读量等以判断其影响力的各大微信数据监测平台不同,这一指数并不只针对某个自媒体,而是拓展到一个关键词,因而「微信指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订阅号的影响力。
3 追求自媒体热点:跟热点是微信公号写作的首要原则,咪蒙就是如此。很多微信公众号的写作者,都会加入不少热点话题的讨论群,「微信指数」提供了当日热度数据,为写作者及运营者都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参考。
例如,最近关于房价的讨论愈演愈烈,可以看出,「微信指数」中房价的热度持续攀升,更是有几篇爆款文章,利用大众心理,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利用自己的定义去阐释别人的人生,其实,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三、企业与品牌
1 关注品牌营销:根据「微信指数」来优化广告投放渠道,预先了解用户热点与需求。此外,在广告投放后,也可通过「微信指数」变化来监测效果:话题讨论是否增加、朋友圈关注度如何等。
如果你希望对比各大品牌的关注热度,你可以自行搜索,看看结果如何。
2 危机公关处理:一些公众事件,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发酵后,关键词的数据的上涨与否,实际上直接关系着应对策略。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兴起,百度指数已经不再是公关传播好与坏的重要标准,它已经越来越难评估一个事件,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微信毫无疑问是目前最大的社交平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掀起一片波澜,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极为关键。
例如,央视三一五晚会错误曝光的无印良品就符合这一原则。无印良品官方发表的声明义正言辞,「微信指数」亦可持续反映后续公关效果。
就上线后的功能体验来看,我观察到了两个细节:
「微信指数」是微信利用大数据的再次升级,目前的功能体系显然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的官方数据功能及支持,比如,热点趋势的汇总、提醒、多关键词的对比、特定时间和区域对比等。
目前百度指数、Google 趋势上这些产品已经相对成熟,提供了更多维度的数据监控信息及指导作用。例如,百度指数的四大核心功能就较为完善: 趋势研究、需求图谱、人群画像、舆情管家 ,针对不同需求提供的有效解决方案。
诚然,微信一向比较克制,关于未来「微信指数」如何演化迭代有待进一步观察,微信官方也提到:
我相信,「微信指数」将成为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品牌、公关、政府机构、市场、媒体人员的必备工具。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个人认为,微信更倾向是社交软件吧,功能比较单一,好多功能不全。而QQ更倾向是综合软件,功能更齐全。在很多时候,QQ比微信要强大很多,比如传文件,优秀的群管理,优秀的消息提醒系统,等等。体验什么的都比微信要好,说实话,要不是家人朋友同事都在用微信,我才不会主动去用,除了微信公众号和微信钱包好用点外,其他的真的不好用!我觉得微信可能是专门为了中老年人设计的,转账方面,聊天页面简洁,朋友圈只能发十五秒的视频,还不带转发。相对于QQ,聊天页面包括字体都可以花里胡哨,之前不认证只能发QQ红包,QQ空间花里胡哨,天天转沙雕说说
微信和QQ两者都在用,现在来说,微信用的多很多,其实QQ与微信是两代人的记忆,QQ属于80后的记忆多,而微信说90后多,QQ当时兴起的时候,微信还没有出来,大家都是用的QQ,
用的最多的是交友跟聊天,还有存放的照片,玩的是QQ相册,QQ游戏,当时是真的很火爆的,参加工作以后才逐步用来发邮件,工作用,基本是聊天交友,以及游戏用的多
而微信是QQ的衍生物,多少有QQ的影子,然而微信现在比QQ用的更多,
是因为微信用起来更加的方便,购物可以用微信来付款,包括常用的聊天交友,通话也很方便,比QQ更加便捷,也在工作用用的是最多的,最重要的一个用处是用来支付,大大的方便了生活,总之各有侧重,都是每一个时代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