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十大谣言都有那么?

新手学堂031

7月十大谣言都有那么?,第1张

7月十大谣言包括:西瓜瓤有筋说明西瓜打过针、红灯时掉头算闯红灯、比非典还可怕的疾病将爆发、空调除湿等于制冷、摩拜单车会自燃、雪糕反复冷冻会产生毒蛋白、吃鱼头鱼皮等于吃毒、运动饮料能给手机充电、蚊香PM25爆表、纯净水被明令禁用,这十大谣言

10、西瓜瓤有筋说明西瓜打过针

相信大家都见过瓜瓤带筋的西瓜,可有网帖称这种西瓜是被打过针的!

辟谣:

据扬子晚报此前的报道,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专家徐锦华认为,出现这种筋有两种情况,一是它们没有成熟,二是跟瓜的品种和栽培环境有关。

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许勇,在一次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西瓜在生长中及采收后,对果实采用打针方式注射液体物质,是不可能吸收的……不可能像传言中描述的西瓜瓤呈红色且汁液也很丰富。

9、红灯时掉头算闯红灯

近日,网上热传一种说法:红灯时千万不要左转掉头,否则按闯红灯录入,等到绿灯时再掉头!”

辟谣:

河北保定公安交警支队:“红灯不许掉头”系谣言,只要道路设置了掉头区域,且不超过停车线,红灯绿灯均可掉头。

8、比非典还可怕的疾病将爆发

近日,一些题目类似于《重要!一场比非典还可怕的疾病爆发!》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称眼癌已成为中国医疗难题,电子产品造成的“蓝光辐射”对人眼危害巨大。

辟谣:

这是一条典型的“周期性”谣言,每隔几个月就会换一身“新衣”出现。

蓝光是一种可见光,能量比红光和绿光高,LED光源、电脑、手机屏幕发出的可见光中都含有蓝光,所以蓝光就成了谣言的绝佳素材。

据报道,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宏伟指出,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机体对光损伤有保护机制。除了角膜、晶状体可吸收部分光以外,瞳孔的变化也有保护作用。

此外,我们的机体还有抗氧化系统,保护我们免受损伤。只有当进入眼内的光线过多,或光照射时间过长,加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才会出现眼底的病变。

当然,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7、空调除湿等于制冷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称空调的除湿和制冷模式都能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可前者比后者省电。

辟谣: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咨询空调厂家工程师后发现,这种说法不准确:当气温超过30℃时,除湿和制冷模式的用电量差不多;气温在20多摄氏度时,除湿模式比制冷模式省电。

然而,如果纯粹从耗电量来考虑的话,与其使用除湿模式来省电,还不如把空调的温度调高两度。

6、摩拜单车会自燃

7月下旬,一则“上海莲花路地铁站南广场上,摩拜单车轮胎发生自燃”的消息引起了网民恐慌:大夏天的,太吓人了,都不敢骑共享单车了!

辟谣:

摩拜官方:轮胎燃点超过350摄氏度,不可能发生自燃。

上海闵行警方:该事件实为人为纵火,嫌疑人陶某已被警方控制。

5、雪糕反复冷冻会产生毒蛋白

有人称,融化又冷冻的雪糕会产生“可溶性毒蛋白”等有害物质。

辟谣:

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教授杨雪峰,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表示,蛋白质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通常不具有毒性……没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

如果冷藏环境不符合要求,雪糕融化后再被冷冻,会导致细菌过量繁殖,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但这与蛋白本身并没有关系。

4、吃鱼头鱼皮等于吃毒

近日,有网文盛传,鱼头和鱼皮是鱼身上蓄积汞最多的部位,吃鱼头鱼皮等于吃砒霜。

辟谣:

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水产行业协会会长范守霖表示,水产品中含汞并不是新鲜事。

在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生长过程中,会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小鱼吃了它们也富集了重金属;小鱼再被大鱼吃了,大鱼体内也有了重金属。

但一般市场里买到的鱼大多属人工养殖,且经过复杂的检测程序才会上市,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3、运动饮料能给手机充电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条“运动饮料能给手机充电”的视频,称只要把手机充电头放进运动饮料里,手机就能充电。

辟谣: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许雅军:运动饮料里虽有电解质,但只能表明可以导电,跟充电无关。

2、蚊香PM25爆表

近日,“一盘蚊香PM25等于6包香烟,危害等同于137根香烟”的信息在朋友圈广泛传播。

辟谣:

据新闻晨报,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介绍说,蚊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和化工厂、汽车尾气产生的颗粒物是不同的,后者产生的颗粒物中具有极强的毒性,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而符合国家标准的盘蚊香,毒性很小,其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也较小。因此,如果身处其中的人没有肺部疾病或呼吸道疾病等,不用担心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使用盘蚊香驱蚊时,尽量不要长时间在密闭空间内使用。

1、纯净水被明令禁用

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纯净水被明令禁止饮用”的网帖,称纯净水没有营养元素,喝多了对人有害。还会导致骨质疏松。

辟谣:

这也是老谣言了。首先,并没有任何国内外相关权威机构明令禁止生产、饮用纯净水。

此外,据京华时报报道,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水喝水主要就是为了补水,并不是为了补充营养素。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专家钟凯则表示,说喝纯净水会脱钙,导致骨质疏松,这是对人体生理情况不了解。一个60公斤成年人的体液有36—42公斤,而一天饮水量不过2升,对钙离子浓度没啥影响。

首先是微信平台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谣言治理,不断严厉打击各类谣言信息,加强对散布谣言等违法行为的治理。我们倡导用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范,发布积极健康的内容。面对自然灾害,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及时关注官方权威信息,防止谣言带来更大的伤害。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我们也欢迎用户投诉相关谣言和信息,共同打造清晰的网络生态。

其次是为达到知名度、关注度、积累流量的目的,编造、发布、传播与灾害有关的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嘲讽灾区、救援工作、灾区人员等;用灾难来获取人气,用灾难相关的视频直播等方式获取流量等等。救援工作正在与时间赛跑,广大用户也在通过抖音关注事态的进展。平台在检查中发现,部分账号制造、散布相关谣言,误导其他用户,对平台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再者是四川泸定地震牵动着人们的心。在各方争分夺秒开展救援工作时,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也趁机滋生。公告指出,近日,微信发现部分用户通过虚构事实、移花接木、炒作旧闻等方式制造、散布地震相关谣言,以达到获取流量的目的。这些谣言迷惑公众,扰乱网络生态秩序,阻碍救援行动的准确开展,微信平台将对上述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理。

要知道的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希望广大网友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不散布谣言,不信谣不传谣。及时关注官方信息,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共同战胜疫情。同时,我们也再次强调,平台将严厉查处疫情期间制造、传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欢迎用户对相关谣言和信息进行投诉,与我们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秩序。为抗疫救灾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微信已经回复了,并不是因为封杀原因,腾讯微信已经表示。

针对日前有传闻称微信半小时封禁3000万微信号,微信旗下官方账号“微信派”7月4日发文称,大规模封号是假的,但重拳打击用外挂的违规号,是真的。微信表示,“对明确使用外挂功能的帐号,将根据违规程度按照阶梯性处罚原则,包括但不限于限制朋友圈、加好友、打招呼等功能,限制登录等形式;对多次违规的帐号,还将加重处罚。”文中还提到,今年以来,微信已经打击过上百万个明确使用外挂的帐号。不过36氪再次向微信求证时,对方说上百万这一数字并不属实。

所以这次封杀与“私域流量”,没有关系,更多是因为违规账号,关于违规账号一直都存在,而且这个现象非常普遍,造成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微信官方发布了对于如今的这种关于打击地震相关的谣言的这种公告已经在网络上发布,并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要知道对于如今四川的这种地震来说,对于如今社会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其实对于微信官方发布的这则信息,也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关注和讨论的,特别是对于如今的这种谣言该如何打击,也是人们所思考的一种问题。

自从四川发生地震,网上对于这起地震的讨论热度都是非常高的,有些网友也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些网友认为对于四川的这个地震也希望当地的相关部门能够进行一系列的迅速救援,这样的话才能够把这起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虽然网上对于这起地震都是一些关心以及关注的这种态度,但是确确实实是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地震的现象来牵动人心的。

要知道在发生地震之后,如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现象在网上对一些不实的信息进行发布,可能会造成如今社会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微信官方发布的这则通告也是令无数网友点赞的,如果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这起地震现象,牵动当今众多网友的心,那么这种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

希望对于如今的这种各种各样的谣言,或者是各种键盘侠层出不穷的大现象,一些平台以及相关的部门能够迅速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行动打击这种行为,要知道如果谣言一旦发生,可能会对一些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当今社会的这种安定和安宁,所以这种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希望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警惕之心。也希望如今的众多平台能够效仿微信官方的这种做法。

2022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我信过两条。

01

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

有网传消息称,自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且将追查近4年数据,一旦数额较大需按45%补数,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

真相:

☞对此,微信和支付宝回应称,追查个人收款码近4年数据的说法为造谣。

02

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的采样棉签有毒

一条关于“采样棉签”上有试剂有毒的传言在网络传播,大意是说核酸检测使用的采样棉签有致癌物质,轻则导致咽喉炎,重则导致严重的疾病。不少老人听说后出现抵制核酸检测的情绪。

真相:

☞ 采样棉签与日常生活使用的棉签不一样,不含试剂,更没有毒性。采样棉签实际名为“一次性使用采样器”,属于医疗领域通用产品,可对不同部位进行采样,并非特别为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生产,所以采样器上不会含有其他试剂。

03

“医保卡”到期后需花换卡

一则“医保卡到期需自费更换,否则无法使用”的消息在网上流传。

微信发布2022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

真相:

☞经工作人员核实,该市社保中心表示未发布过这类信息。

04

疫情期间每天可领取补贴?

网上出现多个版本的“疫情补贴”信息。有传言称“封控期间居民将享受补贴”,也有称“市民补贴”,还有的称“大学封校期间学生享受补贴”。

微信发布2022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

真相:

☞ 多地警方回应:网传信息不实,且涉嫌诈骗,目前链接已无法打开。

05

千金藤泡水喝能够预防新冠病毒

网络热传千金藤泡水喝可预防新冠病毒。

真相:

☞ 首先,千金藤和千金藤素是两码事,想用千金藤泡水预防新冠病毒根本没用,随意食用还有中毒风险;

其次,千金藤素对于新冠病毒有一定效果只是实验室结论,还需要到临床上进行研究。

06

电热毯、暖宝宝有辐射?

有流言称,电热毯和暖宝宝中有辐射,长期使用可能会致癌。

真相:

☞普通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都在300赫兹以下,属于极低频的非电离辐射,并不会损伤DNA和细胞,更不会致癌。暖宝宝采用的是简单的氧化反应放热原理,这种氧化反应本身并不会产生辐射。

07

“飞机喷洒打药”“全城消杀”?

一则内容为“飞机喷洒打药”“全城消杀” 的涉疫信息在网上传播。

真相:

☞针对这一网传信息,北京平谷、德州、沧州、临沂、东营、灵石等多地官方回应:传言不实。

08

在厨房做饭时打电话很危险会爆炸?

网上流传着一段话:不要在厨房打电话、接电话,会很危险。

真相:

☞ 经查证,在厨房的微波炉或煤气炉边打电话引起爆炸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没有过相关案例。

中国石油曾发文强调:厨房内引发爆燃事故必须满足3个条件:1、发生燃气泄漏,燃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2、厨房处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封闭空间;3、明火或有电流通过产生一定的能量,从而引燃气体。

09

O型血是“万能血”可以随便输

很多人认为,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类型血液的输入,而O型血可以输送给任何人。

真相:

☞“万能血”其实并不“万能”,而且还很危险。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一旦把O型血血浆输入A、B、AB血型患者体内,会立刻发生凝集反应,使受血者红细胞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溶血。总之,输血前必须要做血型交叉检验,输血要输同型血。

10

借清洗油烟机的名义拐卖小孩?

朋友圈被一条“打着免费上门清洗油烟机的幌子拐卖小孩”的内容刷屏,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和讨论。

真相:

☞ 经核实,当地警方并未接到类似的报警。而“有人借清洗油烟机拐卖小孩”的传闻近年来也曾在多地出现,各地警方也已做了辟谣和回应。

这三招,让谣言无处藏身,必然会不攻自破

第一招:主动捅破窗户纸

大部分谣言之所以迅速传播,并不是因为这个事儿是真还是假,而是因为似真似假又没有办法证实,所以才会激起大家的好奇心,想要去求证。但是,如果当事人亲口告诉大家这件事情,谣言的神秘感也就没有了,大家也就没什么好奇的了,自然也就不会再去议论。

第二招:建立与吃瓜群众的沟通平台

为什么谣言大多都是在背后传播的呢?就是因为没有人会直接去问当事人嘛,一个是不好意思,另一个,是这样也不太礼貌。

但是这个方法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表现出愤怒或者沮丧。如果说你的情绪比较激动的话,那就会把大家给吓住了,沟通平台也就堵上了,反而不利于澄清谣言。

第三招:把上司变成你的好队友

事实上啊,只要是谣言,上司就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我们不妨直接去找上司报告此事,让他知道更多的详情和内幕,当他在听到别人传谣的时候,觉得只有自己才是知道真相的人,然后你再向他征求处理意见。

如果说上司给你提供解决方案,那么就恭喜你了,你已经成功的把上司变成了自己的好队友。接下来如果有人再传,他当然就会出手帮忙。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2017年10大典型微信诈骗案例,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给骗子可乘之机!

一、接龙红包

分析:接龙红包拼的是手气,通常抢到最少或最多的继续发。类似玩法还有比红包尾数大小、石头剪刀布等。一些庄家会利用软件做弊,设定不抢最小包或最大包、尾数修正、单双、等;至于石头剪刀布、丢骰子根本不需要软件,先把网络断开,接连发送几个骰子,无网络状态则发送失利,然后玩的时候连接网络选点数大的那个重发,骗取不知情的玩家。

另外由于每人每天发红包的限额只有5000元,群主会招聘代发红包的人员。当成员达到限额、又需要发红包时,就转账给群主,由群主请人代发。群主和代发者会拿5%到10%作为提成,剩下的钱发到群里。

二、抢红包神器

分析:为了抢到红包,运用抢红包软件作弊的做法慢慢传开,在某宝输入“抢红包”,各种控制尾数、降低小包概率等的“神器”价格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其实抢红包软件中暗藏木马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安装使用,个人信息面临被窃取、微信钱包及银行卡余额被盗走的风险。就徐女士案例,民警调查发现该抢红包软件含木马,她在登录时要输入微信帐号和密码来绑定,导致余额被盗。

三、合体“红包”

分析:微信并没有推出此类需要 “转发”才能获得的红包,真红包拆开后资金会自动进入零钱账户。该类诈骗案件为个别公众号滥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通过“合体抢红包”、“转发分享领红包”等方式对“红包”实施诱导分享,目的是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四、AA收款“红包”

分析:“AA收款”不是红包,而是一个微信支付平台还款系统,骗子利用部分人不了解微信AA还款服务制造骗局!很明显的区别是,微信红包在微信群里显示为橘红色,点击后会直接显示是否抢到红包, “AA收款”显示的是一个方块状的红底白字图标,并附带链接,点击后需要输入支付密码。

提醒:收任何红包都不需要输入密码,凡是需要输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另外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超额红包可确定为诈骗。不过特殊节日微信限额可能会被打破,今年5月20日微信破例将单个红包限额提高至520元,但仅限当日00:00--23:59时段。

五、木马“红包”

分析:这就是个谣言,微信官方团队也第一时间进行了辟谣。首先,外部链接无法伪装成微信转账或红包,微信里的转账和红包都是专门的防伪消息,跟外部链接从外观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木马主要通过含有诱导性内容的短信以及非正规的应用app下载的方式传播,无法利用微信的红包、转账等功能进行传播。所以,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红包和转账功能。

六、付款码截图

分析:该类骗局在于受害方搞不清微信的付款码和收款码。骗子通常会以当日红包上限或者扫二维码更方便为由索要二维码,并误导受害者将付款码当成收款码。根据微信钱包使用说明“在安全系统保护下:每笔小于1000元订单无需验证支付密码”,也就是说商家使用扫码枪或者摄像头扫付款码即可直接完成交易,不需要密码。

提醒:微信收款二维码无需进入微信钱包,直接点击微信右上角的“+”,进入“收付款”-“我要收款”就是收款二维码。

七、身份克隆

分析:该类案件主要在于受害者没有确认同事身份而造成的。由于微信非实名制,任何人都可以把昵称改成你的名字,头像改成你的照片冒充你,从账号上无从分别真伪。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漏洞,设置场景层层铺垫,将受害人引入精妙圈套。且微信群组可以直接拉好友进群不需要本人同意,看着一群熟悉的头像与名字,很难辨别真伪。类似的案件有克隆身份向亲友借钱、充话费等。

提醒:网聊涉及钱财须谨慎 ,应当面或电话核实。

八、微信盗号

案件:小琳的微信收到好友消息,称手机刷机后联系人号码没了,要重新新建****。得到小琳手机号码后,对方又发来微信称登录微信需要好友验证,要小琳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他。小琳将验证码发过去后却登不上自己的微信,再修改密码登陆零钱已没有了。

分析:微信盗号方法十分简单,知道账号或者绑定的手机号码后,使用手机号码验证可以绕过密码直接登录。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在骗取你的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可以轻易盗号。注意很多骗子可能会分两步,第一步先骗取你的号码,第二部隔段时间会伺机说需要发验证码或者网址到你的手机,这样的骗局往往容易掉以轻心。

提醒:1、不要轻易将手机号和验证码告诉别人。2、微信钱包登录移动要设置密码。

九、扫码送礼

案例:今年315晚会模拟了一个典型生活情景剧 “扫二维码免费送一桶油”,不少网友抱着扫完关注领礼品后马上取消关注的心态,对扫码送礼活动来者不拒。可是却不知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卡号包括密码等都被骗子一览无余,导致资金被盗。

分析:二维码暗藏木马风险,光从表面难以辨别其是否隐藏病毒木马。该类案件利用受害者侥幸和贪图小利的心理,以丰富的奖品为诱饵引导大家扫码,但实际这些二维码带有手机木马病毒的下载网址,一旦不小心安装盗刷就发生了。

十、砍价0元购

案例:吴女士参加某公众号的“砍价”买包活动,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就能低价买到女包,最低可砍至0元。在十几个群都发红包叫人帮砍价后,包包总算降到0元,但兑换时却显示库存不足,与商家联系被告知活动限量5个。

分析: 微信“砍价”是商家常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或是骗取个人信息与钱财。参与砍价多数要提交个人信息,而你邀请数十数百个朋友砍价后,以为将六千块的苹果6S砍到两千块,最后买到的只是一个山寨机,甚至根本没发货。而微信用户并非实名,案件调查取证难大,损失难以挽回。

小贴士:微信砍价活动也不乏真的,砍价前要先核实信息真伪。

十一、 微信投票

案例:今年4月,白女士参与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萌宝宝大赛”, 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直接微信报名即可。报名后白女士发动亲朋好友一起投票,并花6000元找人刷票,结果排名还是落后。

分析:微信投票活动大多需要参与者提供真实相片、姓名、生日、手机号,存在个人信息被倒卖可能性。帮忙投票的也一样,投票外链还可能隐藏木马。另外切勿轻信网络“刷票”,此类存在比赛主办方与刷票公司合作从中提取分成的可能,而主办方在后台可随时改动数据,花再多的钱刷票也可被别人超越。

小贴士:对来源未知的活动要谨慎参与,仔细辨别主办微信公众平台和赞助商。

十二、爱心传递

案件:“爱心传递:有人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杨雷雷,考点在五中,请朋友们转发,让杨雷雷联系这个号码:153XXXX6909。快转起来吧!”高考前几天,这则爱心接力在朋友圈疯狂传开。不少考生和家长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到朋友圈。有市民拨打了联系电话,短短几秒钟就被收取5元话费。

分析:该类案件十分常见,大部分人只想到爱心,于是随手就转发,却不考虑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许多人觉得我只是转发而已,真遇上有需要的人,自然会核实。实际这类“爱心传递”的号码多为吸金电话。

提醒:类似案件有“寻人启事”、“免费领狗”等,除吸金电话,还会借此骗取运费等。

十三、微信捐款

案件:白血病女孩黄绮雯向 “白血病公益救助会” 微信公众号发出求救,该公众号很快在微信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并称活动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联合组织,请大家放心捐款。调查发现该机构收捐款统计与捐款数额明显不符,而后该公众号主体 “深圳市华泰暗夜科技有限公司”不见踪影,大伙给黄绮雯捐的捐款也已消失。

分析:手机转账的快速与便捷让爱心捐款门槛变得很低,郭美美事件后,大家对于微信公益平台的信任甚至在“红十会”之上,很多公益组织扎堆微信开通微信公众号,当然不乏鱼目混珠者。由于微信平台的监管体系存在极大缺陷,这些诈骗组织游离在监管之外,不被排查。大部分捐款的民众也不会关心捐款最终流向,让微信公益骗局更加猖獗。

提醒:爱心捐款应理性对待,尤其要核查发起公益捐款的组织是否是正规组织。

十四、免费试用

案例:王**参与了某化妆品公司发起的“免费送香奈儿口红”活动,关注微信公众号并转发活动到朋友圈截图给商家,就可以免费领取原价98元的口红小样,需到付20元邮费。虽然邮费偏贵,但产品比专柜价格还是便宜不少,王**立即参加了该试用活动。两星期后,王**付了20元快递费拿到的商品却是假货。

分析:这类骗局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骗取“到付高额运费”。为增加活动真实性,一些商家采用“新品试用”等广告词,设置倒计时、滚动的领取名单等提高抢单氛围。最后你领取的不过是成本低廉的假冒伪劣商品,而高额运费并不是普通的快递运单,而是一张快递代收货款的运单。

提示:类似活动有免费送暴龙眼镜、檀木手串等,到付邮费由十几到二十几元不等。

十五、集赞有礼

案例:刘女士参加了本市某影楼发起的“集赞有礼”活动,只要转发活动至朋友圈,并关注该公众账号,获32个赞即可获星巴克马克杯一套。致**楼确认活动的真实性后,刘女士马上参加活动并集了32个赞, 第二天果真领到一套“星巴克马克杯”。

分析:集赞有礼其实是商家发起的营销手段,目的在于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或填写个人信息,但实际兑换的礼品内容与承诺的不符,多为成本低廉的假货;或以礼品送完为由拒绝兑换。该类营销从2014年就流传开来,当年微信平台还宣布公众号一旦发现4次集赞将永久封号。但微信注册门槛低,此类活动滔滔不绝。

提醒:《广告法》规定,商家只要发布了营销活动,就必须按约定兑现承诺,否则可按照虚假广告和宣传来依法处理。参与者如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商家涉嫌虚假广告、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向工商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