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小米集团内部全员信公布最新高管任命,高管团队中的林斌、王翔、何勇得到晋升;周受资、卢伟冰分别受命去重要业务线轮岗,黎万强、祁燕因个人原因离开小米。在小米集团内部频繁进行组织再造、构架调整之际,华米、云米、青米、光峰、石头以及智米、纯米等生态链品牌在为小米、米家供货的同时,也以"AI""美学""IOT"等定位推出独立自主的全新高端品牌,或者进入资本市场,在家电领域点燃特色鲜明的燎原之火。
与令人沸腾的"华为"相比,小米的荣耀不仅属于自己,更离不开无数生态链企业的奋斗。
换道加速,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蓄能
对科技公司而言,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华为硬刚美国而不败的当下,在海尔、美的、海信、TCL加速全球化布局之际,更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已经看到海外广阔的新兴经济市场。虽然小米仅成立九年,但Canalys提供的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前五。另据IDC数据,小米智能手机在印度已经连续九个季度保持出货量第一。小米电视业务也稳居中国第一,世界前五。
从不被认可,到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小米用了九年时间。从推出第一款极具性价比的手机,到确认持续推进"5G+AI+IoT"的下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战略布局,小米集团站在时代的风口,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和全球领先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设备196亿台,同比增长695%;拥有5个及以上小米IoT平台设备的用户数达300万人,同比增长 787%。
从小米集团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手机业务有所下滑,但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达人民币156亿元,同比增长444%。以小米手环、笔记本、空调、洗衣机、滑板车、智能音箱、智能电视、路由器等生态链企业所供货的产品大放异彩。小米智能电视更是全球出货量达310万台,同比增长598%。
IOT业务的爆发,最离不开的就是生态链企业。如果说小米集团在2019年延续了"战略定力强,阵型变化快"的组织能力,那么,优秀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则在初步完成"借船出海"之后,以自主研发、设计基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等优势,开始在细分市场爆发出强劲的战斗欲望和进取之心,独立高端品牌就是证明!
颠覆传统,小米系高端品牌有何不同?
在小米集团IPO后第七次进行组织调整之际,市面上的华米、云米早已登陆纳斯达克,石头科技也于日前通过了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会议,成为继青米科技登陆新三板、光峰科技登陆科创板之后,成为第五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小米生态链企业。而在不久前,云米发布了并行的高端AI家电品牌Cokiing、智米CEO苏俊则新成立了美学家电Jya品牌,同样剑指高端市场。在小米生态链企业集体作战创造小米系增长奇迹之后,各生态链企业终于积累了足够的资本,要么纵马资本市场,要么挥师高端品牌。
此时,我们不知Casarte会作何感想?毕竟十几年,中国自主品牌并无太多高端定位,而2019年不仅美的推出高端AI家电品牌COLMO,小米系更是以井喷之势涌现出如此多的高端品牌和上市公司,虽然这些品牌的背后少了雷军的身影,但对行业的影响力同样巨大。
华米,全球可穿戴设备前五
作为2014年成立,借助小米生态链成长,并最终在2018年2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智能硬件科技公司,华米科技几乎是一开场即暂露头角。2019年11月12日,华米科技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华米科技营业收入达18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3%,大大超出了此前的预期。同时,第三季度调整后归属于华米科技的净利润为20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3%。2019年以来,华米的各项业绩指标,均保持"暴走"态势。实际上,华米曾是小米生态链初期最重要的一环,为小米供货的手环亦是款款卖爆。
但几乎所有生态链企业都会面临华米曾经遭遇的问题,在"背靠大树、借船出海"的同时,也倍受投资者对其低毛利、业务高度依赖小米的质疑。因此,上市以后,华米表现出强烈的单飞意愿,在和小米一道把运动手环价格打到 79 元,在几乎垄断国内手环行业之后,华米开始以Amazfit自主品牌布局高端市场。华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汪也表示,自有品牌AMAZFIT表现良好,未来会进一步加强发展AMAZFIT自有品牌业务,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并进一步加大AMAZFIT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扩张。
石头,打破扫地机市场格局
在以手环、路由器、音箱、电插排、灯具等小产品验证市场之后,小米生态链企业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家电产品——扫地机。石头科技成立于2014年7月,后获小米委托开发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并于2016年9月发布了第一款产品——"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并用不足18个月的时间销量突破了一百万台。在当年,米家扫地机不仅收获了销量和口碑,更是为小米进军家电市场打下坚实基础。随后以自主品牌接连推出石头和小瓦品牌扫地机,在扫地机市场迅速卡位。
我更看好小米。
具体原因如下:
1、小米目前整体是一个轻资产的运行模式,尽量控制库存,同时讲究协同协作,小米不会什么都自己去做,而是去采购最顶级伙伴的部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把精力集中起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去做,什么都做势必面对这各种强有力的对手,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小米目前主打性价比,硬件利润非常低,而是主要靠软件服务来赚钱,这种模式对其手机业务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大家买东西都还比较注重性价比,所以小米会有更好的接受度。
3、小米有完善的生态圈,而且生态圈中的大部分企业都为其直接投资的企业。这样就达到了一种互利共赢。可以让生态圈更积极向上。
目前整个手机市场实现芯片自主的只有华为、小米至少掌握了芯片研发权。对于手机最后的比拼、也只剩下小米和华为两家。我也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两家企业的发展。
IDC的报告称,2019年全年,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出货量排名前五位,分别为296亿部、241亿部、191亿部、126亿部、114亿部。
虽然,对于终端厂商而言,销售量是最主要KPI,但在当下存量零和竞争态势下,如何保留住自己的用户成为厂商的重要课题。毕竟留住一个用户比抢夺一个其它品牌用户的难度小一些,当然伤了用户心再回来的难度更大,同时口碑度的影响是几何级的。
华为的零售店全球数量已经达到了5万家的规模,但授权的体验店只有2500多家。
小米线下新零售 100 多家门店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开业。据悉,此次开业的门店中八成以上是核心渠道合作伙伴门店。截至目前,小米线下终端数量已超过 6000 家。
我的观点~更加看好华为!
说下我的支撑理由:
1、体量差异
华为2019年财务公布:2019年其全球营收达到8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净利润为6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
具体到三大业务来看,运营商业务营收2967亿,同比增长38%;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897亿元,同比增长86%。在消费者业务方面,2019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24亿台,同比增长165%。营收4673亿元,同比增长34%。
从营收区域布局来看,2019年,华为中国地区营收5067亿元,同比增长362%;欧洲、中东、非洲地区为2060亿元,同比增长07%;亚太地区为705亿元,同比增长139%;美洲为524亿元,同比增长96%;其他地区为230亿元,同比增长57%;
小米2019年财报公布:小米全年总收入突破2000亿,达到人民币2058亿,同比增长177%;经调整后净利润人民币115亿,同比增长348%。境外市场收入突破百亿美金,达到人民币912亿,进入全球90多个国家和市场,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2019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人民币565亿,同比增长271%,是小米集团2019年营收最高的季度。经调整后净利润人民币23亿,同比增长265%。以上数据来自网上。
我从上面数据来对比:8000亿对2000亿,华为占绝对的优势!并且同时销售市场更加广,分布四大洲!
2、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差异也非常大!
华为产品结构更加向上,涉及运营商业务已经消费类业务。
小米产品结构目前只涉及消费业务。
所以这一点产品结构上来说华为更加有优势!!!
3、企业底蕴
华为更加秉持一个老大哥的形象,华为非常携带国内企业,手机里面的基本配件都是国产的!
小米不用多言!
姑个人更加倾向于华为!
综上所述我决定更加看好华为的发展!!!!
感谢阅读,我是AI 科技 猿,听我庖丁解题。
小米和华为在国内的确是两个很有话题的公司,每到发旗舰机的时候,小米和华为总是互相PK。那小米和华为到底谁更强?谁更有前途呢?
任正非在前几天的采访中透露,华为2020年计划将研发预算增加58亿美元。总体研发费用超过200亿美元,人民币达到1421亿。小米的研发投入刚到华为10份之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同时,华为重视人才,华为在2019年以人均200万的年薪聘请了8位博士,涉及人工智能,无线电,数学专业等领域。“得人才者,得天下”,华为拥有如此多的人才,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华为手机的CPU是华为自己研发的麒麟芯片,而且性能上,跟高通骁龙的CPU难分伯仲。系统上,华为已经有自己的鸿蒙OS。反观小米,小米手机使用的CPU一直是MTK或者高通骁龙CPU,在这一点上,小米还处在被人锁喉的阶段。
所以,在手机业务上,完全看好华为手机。
华为是通信起家,在通信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华为的5G的专利3147个,位居第一。5G订单更是达到46份。说华为5G是全世界的领头羊,毫不夸张。而小米除了手机业务,其他业务都无法跟华为匹敌。
看好HUAWEI是必然的,因为技术驱动产业升级,HUAWEI在技术领域可以说疯狂的砸钱!15年HUAWEI销售额已经超过思科10亿美元,但纯收入确低於思科33亿美元,为什麼,因为舍得砸钱投入技术领域,去占领通信领域上甘岭!今年研发投入将要打到600亿美元!只有技术领先创新才能驱动未来!现在HUAWEI麒麟,鲲鹏,鸿蒙。。。。。。那个不是各自领域重磅炸弹!连国家都给HUAWEI背书,更别说新华社,央视,外交部等等国家级的平台!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5G是引领者!中国一如德国,英国,美国,一样可以站在世界之巅!而小米就是产业链的代言人,营销是无敌的!再加上雷军,卢伟冰[捂脸]碰瓷泼妇闹街样子无处不在的营销。两家公司高下立判!不需解释!当然给老百姓C端的产品,适合的价格。也挺好。。。。。。但卢伟冰无底线营销,实在。。。。。。
所以你看好HUAWEI还是小米?
你更看好小米还是华为,为什么?
强行站队没必要,米粉也可以喜欢华为,海军也可以喜欢小米。
小米公司最初的理念是为“为发烧而生”,用最极致的硬件,极高的性价比俘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虽然某些高管的言论让人看着别扭,尤其是猪肉论,但不可否认,小米10和小米10pro是款好手机。
华为公司坚持芯片研发,扶持国内供应链,以一个民营企业对抗世界第一强国的封锁,值得钦佩。
小米公司智能家居方面做的很出色,有很多出色的性价比产品,重新定义过很多行业。个人比较看好小米未来在智能家居的发展。
华为公司在5G方面的技术优势,使的华为未来在物联网方面发力的可能性很大。华为有芯片,有通信技术,有人才储备,没有可能不成功。
小米和华为也不是对立的,喜欢一个不妨碍喜欢另一个。没必要站队其中一个。厂商之间充分的竞争,对消费者最有力。
先给答案:华为。
再给一个简单的比较:小米10系列1亿像素的摄像头,完败于华为P40系列5000万像素的摄像头。为什么,因为小米技术不行。一家没有技术的 科技 公司,是没有未来的。
比较华为和小米的发布会,你会发现明显的不同。华为会不厌其烦的介绍自家的麒麟处理器、5G模块、摄像创新与优化、方舟编译器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而小米会说首发了高通XX处理器、第一次使用了XX像素的摄像头、友商的马达不行等等,一面怼华为一面感谢供应链。发布会前后,以雷军、卢伟冰、常程等为代表的小米高管,一波一波的怼友商、带节奏,搞营销。华为和小米,正是技术驱动与营销驱动的代表性企业。
纵观商业史我们会发现,技术驱动的 科技 公司能存在很久(比如IBM),而营销驱动的公司,会很快消亡(比如酷派之类)。反过来讲,如果营销第一的话,那么广告公司早就统治世界了。
华为的成长一直是基于掌控产业的核心的,电信设备如此,手机也是如此。虽然华为和小米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时间相差不多,但华为迅速的切入处理器市场,在第一代p系列的手机上,就用上了麒麟芯片。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为已经与高通、苹果三足鼎立。而小米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紧贴高通。虽然中途也宣布做芯片,但不了了之。而随着5G的到来,芯片越来越复杂,小米以后没有机会切入技术核心了。HTC知道吧?因为没有核心技术,被苹果三星一通专利战,就销声匿迹了。
虽然在美国的打压之下,目前华为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是却迫使华为切入更多的核心领域:系统(鸿蒙)、应用服务市场(HMS)等,让华为的技术积累和防火墙更加深厚。而小米呢,一直宣称"全球供应链",但却不能把1亿像素的拍照效果做好。
华为是经历过多次生死的,而且目前还在经历生死。更重要的是,每次面临死亡,华为都挺过来了,而且变得更加强大。小米作为一家年轻的企业,发展一路顺风顺水,是还没经历过生死的。一个还未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企业,还无从与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伟大企业谈未来。
综上所述,更看好经历过生死、掌握核心技术、以技术驱动的华为。而以营销驱动的小米,要与华为比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问题上,我是坚定不移地更看好华为。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华为这么多年形成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确保了华为是一个精英奋斗的群体。而非一两个人,一小撮人。这个是华为有别于其它大企业的最牛逼的地方。任正非即使退休或去世了,这个奋斗者群体和文化还在,就没有太大影响。而雷军的小米还是他一个人的奋斗,雷军在小米里面表现得像个超人,而收入方面也是独揽大头。如果不能建立起群体奋斗的文化,那么小米就不可能赶超华为。人才和分配机制领先,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有着很强的先发优势,而且目前的研发强度还是远超小米,研发效率方面华为更是世界领先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让华为长期保持优势。因为 科技 行业,通过研发创新带来的技术领先和成本降低,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可靠基石。技术和研发效率领先,这是 科技 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三,华为在管理方面有着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和优化固化的传统。所以华为在管理方面的基础要比小米雄厚得多。而小米基本还是靠雷军的构架,基本是能人治理的模式。这个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华为在管理上的积淀让公司更加规范化运行,从而避免了决策和管理偏差的风险。
综上,华为必然会在未来和小米的竞争中,越来越体现出优势。商业模式和营销创新带来的领先是一时的,而靠人才机制,技术创新,管理沉淀,这些带来的竞争优势是更可靠和长久的。
华为和小米这几年都可以说用亮眼的成绩来形容。华为在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人工智能等方向都有很高的增长,以及取得众多的技术成功。而同样的小米也在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等业务板块实现强势增长。
双方交集最强的就是手机业务,双方的增长也都很强劲,而华为除了手机、电脑等产品之外,绝大部分面向的还是企业级用户,甚至是城市级、国家级的业务;小米则主要还是面向个体用户,智能手机、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等很大部分是对个体用户的。但本人还是看好华为。
你再说手机对吧,我两个都看好吧。
首先说一个问题华为的业务板块分为运营商业务、消费者终端业务、企业业务三大板块。
华为是全球第一大的通信制造业企业,运营商业务也一直是华为的主业,随着发展华为的消费者终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手机份额超过苹果位列世界第二。
华为的成功有他的技术沉淀,比如海思处理器,是既高通,三星,苹果自研的处理器。后面HMS系统等等一系反制美国封杀的技术优化成长。自身的强大当然也有外部因素,三星出了点事,华为迅速吃掉了他的市场,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加上华为的爱过宣传,买华为就是爱国等等,让华为站在了中国的顶端。
华为学习小米另立一个荣耀,从最初的模仿到后面的崛起,现在荣耀跟华为分家,就像小米和华为分家一样,估计后面会越来越好
华为对其他的打压也很厉害,毕竟有条件
小米算是一个新进的品牌,当然也不算太新,毕竟十年了,也培养了一大批米粉。
小米现在把小米和红米分出来,小米主打中高端,红米做中低端。
虽然好多人说是组装厂之类的言语,但是现在本来就是多协作模式,波音747也不是全部美国做吧,不也一样是全球采购来组装,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拼在一起,肯定有自己的东西放进去。当然小米在自研方面还需努力,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米值得夸赞的就是系统米柚,这个做的挺好,不断优化,,努力向前向前。
小米目前致力于打造智能家居,这个是围绕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三大核心产品,由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硬件产品组成一套完整的闭环体验。
雷军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他也不会输。
小米与华为的对抗会持续延续。。。
国产手机从智能手机后就发展的非常好,目前市场主要的手机销量中,有很多多是国产手机品牌。其中 小米 和华为都是比较好的国产手机牌子,它们的知名度比较高,所推出的产品也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同为手机品牌,肯定是处于竞争对手的关系,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将小米与华为等作为对比的层面。那么,小米与华为手机哪个好些
小米与华为手机哪个好些
一、小米、华为与手机销量有关的对比
销量作为衡量一个品牌受欢迎程度的重要的指标,各大厂商都对此不遗余力,我们也总是喜欢拿销量来说事儿。如今半年已过,小米亮出了自己的半年销量成绩单——小米2015年上半年实现手机销量3470万台。而作为对比,我们找来华为:华为在2015年上半年,其旗下全部手机品牌出货量达到5000万部;
在2015年上半年,就直观销量来看,华为手机销量领先小米手机1530万台。但单就这一销量而言,并不能说明很大的问题,因为华为手机销量是一直领先于小米的。但是通过回顾这两大品牌近三年的半年销售业绩同比增长率,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小米手机销量增速大幅放缓,销量增速已从此前的发烧模式逐步进入常温模式,小米手机在同比增长率上已经落后于华为。
2014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半年销量为2611万台,同比增长率为271%,而今年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小米手机销量增长了870万台,增长率仅为33%,增速下跌238%,也就是说增速下跌近八成。作为对比,2014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半年销量为3427 万台,同比增长率为62%,而今年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华为手机出货量则增长了1573万台,同比增长率为459%,增速下跌仅为161%。
通过上述三年的同比增长率均的对比我们发现,虽然二者增速处放缓态势,但是华为的增速放缓远没有小米增速放缓来得激烈,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同比前期销售量的基数在里面,但是这也回避不了小米手机的销量增速不如华为的事实,更回避不了小米已从此前的发烧模式逐步进入常温模式,小米手机在同比增长率上已经落后于华为的事实。
二、小米、华为与手机售价有关的对比
产品的售价不仅直观的显示了一款产品是高端、中端还是低端的属性,还包含了这款产品利润率的大小、是否具备品牌溢价以及消费者未来可供挖掘的潜力。所以当小米手机的销量增速已从发烧模式进入常温模式时,那么此时其产品售价就变得更有意义。但是通过小米官网查询,我们发现,小米手机全线产品以中低端居多。30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线上依旧没有小米的身影。
在其当下销售产品中:小米当下旗舰机型小米Note顶配版售价为2999元、小米Note(16g版)经过前段时间的降价现今售价为1999元、而将在7月7日发布的小米Note全网通版本售价为2099元、小米手机4手机1499元;在低端产品线,小米红米2A售价已为499元、红米手机2(4G)版售价699、红米Note(4G)版售价699元。其产品价格区间在499元——2999元之间,并且从新品发售到现在不到半年时间,小米手机已经开启了降价模式。
而作为对比,我们依然找来华为,通过查询华为手机官方商城在售手机产品价格,我们发现其产品价格有着高、中、低的全区间的覆盖,并且以中高端居多,其手机产品价格区间在699——4688元之间。通过对华为手机和小米手机的售价覆盖区间的简单对比,我们发现华为手机全线产品售价均高于小米手机。
通过对小米与华为产品售价的对比我们不由得要问:小米手机售价更低,却为何没有比华为手机卖得更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个人认为,这至少说明了华为手机更能够俘获消费者,而其背后则是华为手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溢价,消费者愿意为其品牌付款,华为已经跳出了依靠硬件参数的堆叠来获取消费者的竞争模式了。
三、小米、华为手机国际化的对比
在中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大势下,国产手机厂商要完成各自夸下的销量目标的海口,保持手机的销量的增长。走出去,去国际新兴市场去瓜分田地是其必由之路。华为和小米更不例外,但是二者的国际化广度和国际化的畅通程度却不尽相同。
在国际化的广度上,小米的国际化水平无疑要落后于华为很多。小米当下的国际化市场主力区间在 东南亚 、印度、巴西等市场,对于欧美市场,小米手机尚不敢进入。而与之对比,华为的国际化水准却要高得多,以其互联网模式的子品牌荣耀为例,其产品就已经在全球多个市场销售,这是小米一时间难以企及的。
小米手机在国际化上不仅有着广度上的不足,与华为手机相比,更有着国际化顺畅度的巨大差距。在国际化的顺畅度上,小米手机受限于自身的专利短板,被专利巨头控告之时几无反手之力。在印度市场,已有前车之鉴。而华为作为专利大户,在国际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和凭自身强大的专利积累,其在应对其他巨头的专利诉讼时已有可以反击的武器。这使得华为的国际化道路更为顺畅。
四、小米、华为在手机对创新以及新技术趋势把控上的对比
虽然华为和小米在创新和新技术上都算不上真正的领军者,但是但就二者在对新技术的把控来做一个对比的话,个人认为依旧是华为要强于小米。
在创新上,华为更多的凭借着自身的强大研发实力,有了自己的核心处理器,有了自己在手机信号上面的强力保证。而小米,我们却鲜有创新可以见到。在新技术趋势的快速跟进上,我们也发现,近年来小米越发的暴露出其跟不上安卓新技术发展潮流的节奏的事实。从小米3、小米4再到小米Note、小米多次在旗舰机型的标配上掉队——掉队4G、2K分辨率屏幕指纹识别等等,至今小米旗舰机型的指纹识别依旧不见踪影(据传小米5会有指纹识别)。而反观华为,虽然余承东也被多次自打脸,但是在4G、指纹识别等功能上面,华为的出击速度都是要快于小米的。
五、小米、华为在生态布局与UI系统上的对比
话说小米在前面的分析中,均落后于华为,难道小米就当真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小米也有着领先于华为的自有资本——生态布局和MIUI。
生态布局已经成为维系很多厂商资本估值神话最为重要的筹码,小米更是其中的代表。当下诸多国产厂商的谈资已从互联网思维转变为生态布局时,小米在生态布局上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在生态布局上,小米是当下国产厂商中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其通过各种合作拉拢起来了一批小伙伴,共同构建了当下国内最大的生态布局,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包的境地。而华却鲜有听到其生态布局之说,华为在这方面是的的确确要落后于小米。在当下的生态布局上,困扰小米的问题在于:其画出的庞大生态布局联盟是否坚不可摧、其生态布局何时能够转换为庞大的现金收益、我们口中所言的万物互联,何时能够到来
除开互联网生态布局,小米当下领先华为的还有其在手机系统软件上的能力。小米手机的MIUI,不可否认的说,其在用户体验上的贴心程度,界面美观度和功能的聚合易用度,都是要领先于EMUI的。但是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随着各家都操作系统易用性和美观度的重视,MIUI的领先优势在这两年已经大幅缩小,其已经没有了前几年的一骑绝尘。所以如果小米不能在新版MIUI 上面拿出创新来,MIUI也很难甩开其他厂商的UI系统,与他们拉开差距。这是小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米与华为手机哪个好些这个问题其实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些人觉得小米好一些,便宜;有些人则觉得华为是国产品牌,质量上会更加靠谱等等。无论是小米还是华为,都是目前国产手机品牌中的“佼佼者”,也是值得消费者选择并且去信赖的手机品牌,为此如你打算购买手机的话,它们都是值得你去考虑的。
楼主可能对行业不是很了解
我给你科普一下吧
小米仅是一个品牌营销团队而已~
研发 生产 供货都是别人说了算 没有研发没有技术也没有生产 我承认它的营销做得非常成功~
但是 这种功利性的做法 实在不算正道
由于过分节省成本 且都是代工厂说了算 小米手机的用料和做工都很难保证
带来的问题就是可怕的返修率
右边为小M售后 天天人满为患 成天吵~
左边是华为和中兴的售后 就很祥和了
就这样的牌子还时间几百强呢~开玩笑
小米手机有在马来西亚销售。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5月19日在首都吉隆坡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司总裁林斌宣布“小米3” 智能手机正式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并于5月20日起对外销售。
环球网11月7日报道,据外媒报道,小米日前已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正式开设了第二家授权店Mi Store,作为其为马来西亚顾客提供更多米生态链(Mi Ecosystem)产品的战略的一部分。
虽然这家940平方米的新店比小米开设在槟城的第一家店小,但小米南太平洋区的负责人Steven Shi表示,新店将展示小米最好的智能手机以及配件,如小米手环2、小米移动电源和小米蓝牙音箱等。
希望能引来当地马来西亚人的青睐和市场的热潮,这能够看出小米在很努力的走在科技的前沿,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来提供给各大消费者,此外,还努力的为了让广大消费者买的起新系列产品,比较惠民利民的发展小米的品牌。
小米正在慢慢扩大其在东南亚整个地区的零售销售网络。印度尼西亚有15家授权Mi Store,今年早些时候,小米还在那里开了一家工厂。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小米目前有两家授权Mi Store,在泰国有一家。迈向2018年,小米希望将其授权的Mi Store发展到马来西亚的其它主要城市。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万物互联时代,市场竞争更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生态链之间的竞争态势,不是看地上能冒出多少竹子,而是看地下的根系有多么发达。
小米生态链先发优势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小米生态链模式已较为成熟,它主要由小米+投资+米家品牌+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这一套组合拳构成,涉及投资、产品模式、品牌、渠道等各个方面。
营收也由 2015 年 50 亿增长到 2018 年 438 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 9 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也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小米生态链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依托投资+小米模式,围绕 IoT 智能家居形成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即小米“集团军”。这也暗合小米生态的“竹林理论”,通过小米的模式和打法在不同的行业中创造一群“小小米”,以此构建小米的护城河。
华为和小米两大阵营的核心较量在于谁能快速扩大智能家居产品的品类,覆盖不同家居场景的需求。
小米的做法是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小米的股权投资下,出现了一支以紫米、华米、智米为代表的队伍,在智能家居、配件等领域,复制小米模式,采用小米的协议接入智能模块,形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的最原始生态。
小米曾经尝试联合大的家电品牌,但因为互联网的品牌模式跟传统企业格格不入,同时,家电厂家不希望受制于某套标准的限制,所以小米才破釜沉舟,从生产制造开始塑造自己的智能生态链。
华为 HiLink 生态链的理念则是“求同存异”,尽管华为提供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标准、开源硬件、嵌入式 OS 等,但厂家依然可以保留自己标准。
这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的态度,得到了不少厂家的响应。根据华为官方的数字,到 2018 年底 HiLink 生态将会引入 70 多个品类的 500 多款智能家电产品,在全国 1000 多家零售体验店销售,让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与小米相对封闭的生态不同,HiLink 的模式为各行各业、各个厂商打开了一扇物联网的接入之门,更促进了这些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
华为这种让其他厂商向自己靠拢,围绕自己的平台、技术,实现高度耦合的目的,显得野心勃勃。问题在于华为对这些企业管控力较弱,或者说完全不参与研发,线下也是通过苏宁、京东等开设 Hilnk 专柜,目前实际效果不如米家。
作为智能家居的后入场者,华为在近两三年间逐渐形成了华为 HiLink 智能家居平台+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华为智选品牌+方舟实验室等涉及平台、产品、渠道、品牌各个维度的“华为智选模式”,与小米的“小米生态链模式”直接形成对垒。
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华为+合作伙伴,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共同打造产品,并给合作伙伴留足够的利润,通过自身品牌、技术、渠道力量,获得用户的认可。
由于两大阵营互不兼容,用户一旦选择了一方阵营,也就意味着要适配相应设备。因此,在智能家居兴起之时,捕获足够多的用户芳心,才能产生持续的延展性。
对比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两方生态都以智能手机为核心驱动力,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流量直接决定双方生态规模的上限。
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生态链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小米模式的延伸,围绕小米构筑了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可以称之为“集团军”。而华为智选模式则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业头部玩家的联合,可谓“联盟军”。
而无论是集团军还是联盟军,他们已将战局核心聚焦在 IoT 平台、产品、线上线下渠道等几个维度。从阵势来看,两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玩法,可以预见未来华为与小米必有一场酣战。
华为能否在 IoT 生态上逆势突围?
小米生态链产品主要以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对外输出,米家 APP 是小米智能家居的核心平台。
截止到 2017 年底,约 400 家生态链伙伴为米家用户提供了超过 800 余种不同设备,米家 APP 已经连接了 8500 万台设备,日活设备数量超过 1000 万,其中超 300 万用户拥有超过 5 个的联网设备。
截止 2018 年第二季度末,小米的 IoT 连接设备已达 15 亿台,环比增长 15%。可见小米生态链已布局 5 年,无论在产品品类的丰富性、平台设备量以及用户基数上都呈现出先发优势。
华为在智能家居上入局较晚,但凭借着华为智能手机的用户基础,智能家居平台也在快速跟进。
小米较早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并通过高性价比、爆款的理念通过渠道引爆,无论在产品种类、平台规模等方面均保持领先优势。
但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问题也同样明显,一方面平台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很难打造一整套智能家居能力;另一方面小米既有的生态链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平台的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未来这都会限制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小米生态链而言,华为 HiLink 平台的不足之处在于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类、设备规模上距小米还有一定差距;相比小米的米家品牌,无论是华为 HiLink 平台还是华为智选品牌,用户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但华为 HiLink 平台的开放性,与各个领域头部玩家合作的模式,能够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近两年华为的迅速扩张,加上华为在品牌优势、无线、通讯技术上的优势等,这都为华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多可能。
如果说小米凭借先发入局、高性价比、线上渠道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那么第二阶段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小米继续保持优势,还是华为逆势突围?
靠性价比能否 PK 一切?
小米生态链模式与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差异是产品合作模式,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投资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驱动,是小米模式的延伸;而华为智选的产品则是华为与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基础上探索的共同研发模式。
但从产品诞生路径来说,二者却较为接近。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与生态链公司共同研发,尤其是在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上小米参与的程度更高,由生态链伙伴负责生产,然后小米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经由小米渠道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
目前华为智选产品也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打造的全新产品,针对产品重新进行立项、设计、开模、生产等,并且华为智选产品是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来做的,产品也主要由华为的渠道负责销售。
华为在产品定价上高出小米一个区间,同时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这也与华为手机的用户人群有更高的契合。而小米高性价比的产品主要瞄准年轻群体。
小米生态链企业在研发能力上整体较为薄弱,主要打一些行业门槛较低的成熟市场,然后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性价比撬开市场,但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并不高。
而华为智选模式下,无论是华为还是各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在产品研发上都具有较强的实力;新成立的方舟实验室更像一个产品实现、智能场景探索、技术协作与赋能的平台。
一面是高性价比、具有先发优势、研发能力较弱的小米生态链,另一面是研发能力强、质量管控高但入局较晚的华为,同样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谁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呢?
小米渠道的隐忧
目前,小米生态链与华为智能家居平台都在围绕着线上、线下渠道全力布局,渠道竞赛的火药味已十分激烈。在线上,手机销量带来的流量成为带动 IoT 产品销售的关键;在线下,二者都争先恐后将智能家居铺设到体验店中。
双方在渠道上的对标意味已颇为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家会围绕 IoT 领域继续深化线下、线上布局。随着华为手机在销量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其所带来的流量优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小米的渠道优势在衰退。
小米、华为代表了手机巨头进军智能家居平台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智能家居平台领域的两个重要玩家,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够在平台的规模化上进一步取胜,谁就有可能赢得这个赛场。
而规模化取胜的关键是平台有更多的品类和单品,这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而更多合作伙伴的参与需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销量,这同时也需要平台有大量的用户与广阔的渠道支撑。
其中合作伙伴尤为关键,能否为他们留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带来更多的销量,这都是两大平台成败的关键。
小米生态链模式的核心盈利是靠流量驱动的,而流量来自于小米手机。随着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小米手机所带来的线上流量也遇到了瓶颈。
一边是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硬件综合净利润不超过 5%;一边是小米手机所带来的流量遭遇瓶颈,小米生态链的合作伙伴从小米平台获得的流量也将遭遇瓶颈,甚至可能销量下降。
此时留给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靠小米/米家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打造自有品牌之路又极其艰难。如果小米不能够解决生态链企业的利润问题,“集团军”的优势便难以释放,生态链企业的生存以及产品研发能力都将难以保证,平台的规模化只会趋缓。
而反观华为智选模式,华为采取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产品,并且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打造产品,这保证了产品品质。
问题在于“联盟军”式的合作,合作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也是其他 IoT 智能家居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这些头部玩家愿意拿出多少精力与华为合作,能够合作到哪种程度目前还有待观望。
华为智能家居起步较晚,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内部资源仍不够充足,留给华为智能家居短期内的市场空间也有待验证。
小米与华为的人群定位不同,小米平台主要以自有品牌产品为主相对封闭,小米的目标用户是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群体;而华为平台更加开放,用户的选择性更广,并且目标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二个平台都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小米的流量瓶颈能否解决,华为能否探索出合适的路,还需时间验证。
随着小米手机国内销量减缓,小米生态链模式发展到当下似乎遇到一个瓶颈。而华为能否成为小米在IoT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华为集团战略层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多大的资源和人力做 IoT 平台与智选产品。
车东西(公众号: chedongxi )
作者 | 六毛
编辑 | 晓寒
车东西2月19日消息,刚刚,据《晚点LatePost》爆料,小米集团已确定造车,并将造车视为战略级决策。但另一方面,小米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仍然可能出现变数。
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造车这件事可能会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消息传出后,小米集团就造车传闻向媒体回应,给出的说法是“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更多消息则暂不回应。
换句话说,小米其实并没有把话说死,给出的结论是“暂时没有”。仍存在小米下场造车的可能。
小米确定造车的消息被爆出后 15 分钟,其当日股价上涨了 10%。
小米造车消息传出后,股价上涨10%
小米确认要造车的消息被曝出后,车东西第一时间联系了多位接近小米和雷军的人士,对方均表示未听到小米要造车的消息。
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更是直接表示,小米造车完全没有理由。他讲到了如下几个关键点:
(1)小米在手机市场还有大把机会。华为芯片断供后手机产量不足,给国内空出了不小的市场。同时在欧洲,华为也处于大幅收缩态势,小米手机的销量在中外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小米应该优先抓自己的核心市场。
(2)小米与百度不同,在自动驾驶、车联网领域并没有什么积累,在最关键的 汽车 智能化上,没有核心竞争力。
(3) 汽车 没有完整的代工体系,自建工厂造车跟造手机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小米在手机制造领域的经验难以复用。
(4)现在开始造车,最快也得到2025年上市。届时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大军已经扑面而来,新品牌很难与传统车企抗衡。而小鹏、蔚来、理想等新造车玩家则靠抓住了时间机遇,在传统车企没有王牌电动车的时候,率先抢占了一定的市场。
最后,他也强调,如果小米非要造车,小米更多的可能是通过收购一家车企来切入,从头自研的可能性很低。
在终于决定自己上场造车之前,小米其实已在陆陆续续在 汽车 领域进行过布局。
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2016年,雷军通过顺为资本先后对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 汽车 进行投资,但都是以跟投为主。
此后,顺为资本又在2019年对小鹏 汽车 进行了投资。
另外在2019年,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中国研发中心与小米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达成合作。
这之后,小米在 汽车 领域还参与到车载系统服务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中,并注册了“小米车联”的商标。
当前,智能电动 汽车 大势已至,特斯拉和新造车公司风头正盛,苹果、谷歌、亚马逊、百度等 科技 和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布局,以制造业起家的小米更是很难不为所动,所以才会不时传出小米造车的消息。
但趋势面前,如何抓住趋势才是关键。正如上述接近小米的人士所言,目前手机市场仍有大好机会,并且造车时机的第一波机遇已过,小米到底要不要亲自下场,还需要雷军和小米高层们仔细揣摩。
所以才会看到官方这样回复:暂时不造,等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