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去美留学,前半生在美深造,如今帮华为生产出麒麟芯片吗?

新手学堂020

他18岁去美留学,前半生在美深造,如今帮华为生产出麒麟芯片吗?,第1张

一个天才少年,富有才智的灵魂无处藏身,最终宿在了他身上。何许人也?他是24岁就能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的人,是坐拥"芯片大王"名号的人,是能帮华为跨越技术难题,到达质变飞跃点的人。他就是"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辉煌夺目,以及他功标青史的企业生涯。

张忠谋,出生于1931年的7月10号。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多所高校、交易所的顾问和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台湾机械科学院、斯坦福大学顾问、纽约证券交易所)。他作为行业的翘楚以及领路人,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令人深思的故事,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虽然他起点就很高,母亲系出名门,父亲任职财政局。但是在这条路上,也少不了磕跌跌撞撞,最后修成正果,成为行业之集大成者,张家之荣耀光环。

现如今的他,在2018年6月5日的时候,宣布正式退居二线,颐养天年。在他童年的期间,1931到1940年期间,为躲避占战乱一家辗转反侧先后奔波过几座城市,香港当时来讲,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所以,他童年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香港度过的。1941年的时候突发战争,让本来还算安定的香港,成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惨遭占领。年幼的他不得不又与父母亲一同搬迁,搬迁至重庆,开启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进入系统学习阶段。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的他,在1949年的时候,18岁的少年张忠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举夺魁,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高等学府的一员。当时1000多名新生中他是唯一一个中国人,也是非常的瞩目。是当时一个优秀醒目的标识。

1950之后,张忠谋转学,转到了另一所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开始了他的机械工程生涯,主攻机械工程,四年后拿到了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1955年,24的张忠谋,在波士顿一家电器公司当半导体工程师,正式踏入半导体行业,赚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58年间,这时候的他已经27岁了,只身来到德州,进入德州仪器工作,这个公司当年营业额每年还不足一亿美元。在这所企业他又成了唯一一个中国人。1964年,张忠谋继续攻读学位,一举拿下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的学位,重新就任于德州仪器。1965年,被委任集成电路部门的总经理。

发展了几年之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的小企业,在一路的成长和发展之下,已经纵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型公司。在全球拥有6万多名员工。随之一起成长的,还有我们这位青年才俊,他已经不再是总经理,是拥有大权的老臣子。掌控了一半儿的管理权,是第三号人物。先后位居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权重仅仅低于董事长和总裁。也成为了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的先驱。

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英特尔在内存市场所向披靡。受此冲击当时就任的总裁夏柏,不愿意增加对半导体的大投资,而是更加重视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的市场发展,顺应大流。这就为张忠谋人生后半阶段的经历,埋下了伏笔。他生性刚烈,不愿意将就,更不愿意妥协。在各种场合仍强调着自己的执着,加大对半导体的投资!

1985年,他辞职了。在美国的高新职位已经留不住他的心,他的心已经从大洋彼岸,飞向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开始自己另一番作为。受邀约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为台湾半导体事业的崛起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台湾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统筹兼顾。1987年,他创建了全球第一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顺利成为台湾半导体业的****。

2006年,张忠谋培养了一个左膀右臂名叫蔡力。一手带出来,事无巨细打理着的公司的运行。2009年,事态急转直下,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台积电,一度面临亏损。张忠谋不得不重新挂帅上阵,重新坐回了台积电任CEO,震惊了全球的半导体产业。2010年,公司业绩回暖,台积电营业收入达到了9219亿台币,税后盈余达3366亿台币。稳步发展之下,2011年营业收入有了突破5000亿台币大关的希望。

在他的步步为营之下,财富也在与日俱增。在他身上也验证了,一个人的才能与智谋,与财富成正比。他的与众不同,必定不会让他受穷。2019年获得了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2057名。2020年位居《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000位。同年4月,以12亿美《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1730位。

台积电跻身世界五百强第368位,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外界技术的高调呛声下,加快了台积电也加快了研发速度,默默发力,不张扬。抢下了苹果A10全部代工的权力。台积电之后代工了华为的芯片,此芯片就是麒麟芯片。之后因为某些原因断供华为,让三星成为了幕后赢家。高通骁龙就没有了对手,压力瞬间减小了,之前把产能都给了华为,高通骁龙也心有不甘,于是转向三星也在意料之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加快自主研发的脚步,才不会受制于人。在2020疫情期间,向美国政府递交意见书表示希望在华为禁令120天宽限期限满了之后,可继续为华为供货

退休后的张忠谋,开始静下心来精心培育自己爱好,进入了其人生修身养性的阶段,商界的风风雨雨他俨然很少过问。卸下战袍的他,把时间花在演讲、读书、古典音乐上,享受着人生清闲安乐。在他的自传中,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初来乍到去美国求学的他,偶然阅读英美古典文学。地域文化的差别,让他刚开始不是太明白,其中的奥义,解读的很辛苦。最后通透之后,产生了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关注。这成了他整个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喜欢文学的人,右脑通常比较发达。

每次员工与他开会,总是会时常备着胃药。不是因为员工有胃病而是开会时候几个问题问下来,就会出一身的冷汗,他会不由自主的把报告扔出去,然后自己捡回来。但其实他右脑发达,对人特别有感觉和情感。右脑决定是否能成领导者,左脑决定能否成为一个管理者。这就是他决胜的秘诀。

世界芯片排名一览表如下:

1、英特尔

美国一家主要以研制CPU处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46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2、高通

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成立于1985年7月,因CDMA技术闻名,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无线技术。

3、海思

海思是全球领先的Fabless半导体与器件设计公司。前身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1991年启动集成电路设计及研发业务,为汇聚行业人才、发挥产业集成优势,2004年注册成立实体公司,提供海思芯片对外销售及服务。

4、三星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星一直都是闪存技术领域的创新者,提供一系列高性能、高密度、高可靠性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应用于PC、企业级存储、移动设备、品牌SSD和外部内存卡。

5、联发科

联发科是全球第四大全球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每年为超过20亿台设备提供芯片。

先谈下生物方面的,20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渗人到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进入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命科学的新时代。由于应用先进技术,生命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认为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由于生命科学的进步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生命科学已成为ZI世纪的主流科学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将有可能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医学提供防治策略、途径和方法。“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开展,对ZI世纪农业的发展,解决粮食问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都同生命科学有密切关系。由此看出,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丁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已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看,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其产业化的势头强劲,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 20世纪 70年代,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两项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深刻影响的技术突破:一个是重组DNA技术,另一个是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这两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生物技术群及新兴产业。所谓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生物体及其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研究、设计和制造新产品,或预期性地改变生物的特性乃至创造新的物种或品种,使之获得人们所期望的品质 它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在 20世纪 90年代,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体细胞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DNA扩增PCR技术的问世又进一步推动了生物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物技术革命是20世纪末科技领域的重大事件,是蒸汽机和电能应用以来世界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和资源匾乏、生态平衡破坏及生物物种消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我国在ZI世纪也将面临着人日、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挑战。加强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粮食等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有效需求,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技术将是对世纪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必将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如信息技术支持着今天蓬勃发展的经济一样,生物技术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将会成为21世纪重要的高。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生物就经受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迄今为止,已经很难在地球上找到一块未经人类影响的生物地段。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移植、增加某些动物、植物种,或减少、消灭某些动物、植物种;间接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上。二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生物群落的本来面貌。

直接影响。

n类为了食用动物、植物,开垦土地,栽培作物,往往破坏大片的森林或草原。地球上现有森林面积大约为28亿公顷,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而在几百年前,森林面积则不少于72亿公顷。人类活动对动物群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捕杀。过度地猎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类、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动物种群濒临灭绝。美洲野牛、大麝牛、欧洲野牛等已到绝种的边缘。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单孔类其数量已十分有限,我国的高鼻羚羊也面临危机。无脊椎动物,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有害的种类,至今未能消灭,而一些有益的种类,如某些经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近年也近乎灭绝。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增加、移植某些动物、植物种群。人类直接把栽培植物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建造栽培植物群落,如农田、果园、菜园、各种人工林等。通过引种、培育,创造了大量品种,并且扩大了植物分布区。人类在改变原始植被时,常常为外来的有害植物的扩散铺平道路。自然界有一类所谓“伴人植物”,如加拿大飞蓬,大约1644年由美洲输入法国公园,现在它不但成为整个欧洲顽强的杂草,而且在我国也到处可见。欧、亚洲常见的杂草灰菜、车前草、猪毛菜等伴人植物,在北美洲的分布也极为普遍。人们为了风土驯化某些动物,或者为了与有害动物作斗争,常常从外地引进一些当地原来没有的动物。原产于南美洲的海狸鼠和原产于北美洲的浣熊,都被带到北欧定居。为了与毒蛇作斗争,人们把印度獴引入安的列斯群岛。1840年输入澳大利亚16只英国穴兔,跑到野外后急剧地繁殖起来,并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些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动物群的状况。

间接影响

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环境污染方面。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活动,有时会破坏植被,使地面、山坡变成荒山秃岭,以致改变了气候、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引起荒漠化。巴尔干半岛上的山地,原来生长着大片森林,由于从罗马帝国时代就开始砍伐、放牧,至今几乎成为一片荒地。公元4世纪以前,美国东部约有17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森林,西部是无垠的大草原。到18世纪,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东部森林几乎被砍光(现仅存76万平方公里),中西部被开垦为农田,其他地区也由于过度放牧,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从13世纪起,经过几百年封建王朝掠夺式的开发,使森林面积大大缩减,丰茂的草原毁坏殆尽,该地区成了一片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再要恢复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面貌,目前已十分困难。我国东北长白山二道白河屯附近,1962年是一片原始的针阔混交林,当时仅有居民100多户、500多人口。18年以后,那里已成为一个拥有5万多人口的村镇和林业工区。1980年在18公里长的统计线上,对附近森林和4种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对比调查(与1962年比)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使附近林区的鸟类种类、数量明显减少。人类开发后的地区,鸟类常见种减少,优势种增加,即鸟类的个体数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种类上,并且与森林有联系的鸟类灰脚柳莺、黄腰柳莺、白腹蓝鶲、四声杜鹃等明显减少;与居民点有联系的鸟类麻雀、燕子等明显增加。人类活动对动物、植物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环境污染方面。煤烟中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含量达05~5%,对植物有很大危害。二氧化硫进入植物的叶肉组织,与酶中的铁素结合,破坏叶绿素,引起组织脱水,使叶出现褐色斑,甚至脱落。1%浓度的二氧化硫可使菠菜在3小时内发生严重伤害。某些工厂放出的氯和氯化氢,氟和氟化氢,其毒性比二氧化硫还大,植物中毒后,叶片变成枯黄而致死。土壤和水源污染后,有的作物、果树因此发育不良,甚至成片死亡。污染物进入产品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早在50年代初期,鸟类学家就注意到有些鸟类鹰、鹗、隼、鹈鹕等数量不知何故愈来愈少。后来发现是DDT干扰了鸟类的生殖过程,它使雌鸟的内分泌失调,以致缺乏钙质,难以形容。

意义

人类活动,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给予生物以巨大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对动物和植物来说,是一种大规模的毁灭性灾难。现在愈来愈多的国家都大力提倡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存和繁荣珍稀动物、植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近期的中美贸易战,既是挑战也是 历史 性机遇,将促使不少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格局重组、重构甚至推倒重来。而芯片是本次中美贸易战的重点,由于华为受到的各种影响,全球芯片产业被置于国际聚光灯下。在贸易战背景下,芯片产业链的哪些环节会产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创业投资产生哪些影响?其中蕴含着哪些新的机会?2019年6月6月,中国发放了首批5G牌照,比原定2020年5G商用时间表提前了整整一年,这说明推动 历史 发展势在人为。

在新一代企业级 科技 投资人投研社第21期,钛资本邀请芯片领域专家时昕博士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时昕博士是Imagination公司主管中国区战略市场与生态的高级总监,拥有处理器设计及软件生态的丰富行业经验,加入Imagination之前在华为公司担任智能计算业务部业务发展总监,此前,时博士曾在AMD、ARM、Synopsys、三星半导体韩国总部等国际公司担任不同的技术与商务岗位职责。时昕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声学所,研究方向为处理器设计,同时拥有北大MBA学位。

半导体,是元素周期表的某些元素,如硅、锗、碳等等,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或绝缘的特性。半导体大致可以分成几个大类:第一类是传感器,包括传统的传感器和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传统的传感器包括压力、温度、气体、磁场、惯性、指纹、声音等传感器,MEMS工艺可以做得更小;第二类是光电器件,包括现在常用节能灯上的发光二极管,以及电子面板如手机或电视面板,包括华为折叠屏手机用面板也属于半导体器件;第三类是分立器件,包括晶体管、功率器件、模拟或射频;第四类是集成电路,包括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第四类——集成电路,特别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还包含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集成电路等,这些今天不做详细讨论)。比如一些高速AD,即模数转换、数模转换特定电路,也包括一些射频集成电路,如天线等。目前常用的芯片较多基于硅,所以芯片从业者经常自嘲是“硅农”。还有其它的元素,如基于钾的砷化镓、氮化钾在功率器件和微波器件方面很有优势,而碳作为替代硅的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在学术界已经火了很久。

全球芯片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是半导体的发源地,芯片就是在美国实验室里发明的,硅谷的名字由来也与之关;日本有一段时间芯片发展得比较好,但因为受到打压,最后一蹶不振;台湾地区发展比较好的是TSMC这种代工厂,TSMC的崛起离不开张忠谋教父级人物的个人能力,以及当时中国台湾在电子方面的进步;韩国能够发展起来,实际上是用类似于财阀的机制,集中资源办大事,三星是从存储器起家,目前发展到不仅包含存储器,也有逻辑芯片和面板。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存储器和面板产业对比是很明显的例子,存储器和面板等产业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台湾地区也有政策资金的支持但比较分散,韩国相对来说比较集中投给了三星,所以最终在面板和存储方面,台湾地区完全被韩国抛下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像存储、代工、面板等需要巨量资金的这种行业,不要分散力量,集中力量才能把事办好。

2018年全球芯片公司Top15榜单,可惜其中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芯片进口总额大概为26万亿元,在2018年还继续同比增长13%。中国集成电路的自给率大概是1%~10%,每年的进口额高居不下,所以很多场合都说中国每年用于进口芯片的资金已经超过进口原油,一定要尽快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

投资人可能比较关心的是,怎样投出下一个NVIDIA,也就是随着人工智能大火的GPU公司。打 游戏 的人可能知道NVIDIA是做显卡的,GPU是显卡上用的主要芯片,在芯片行业里没有特别专门区分GPU和显卡。

想要投出下一个NVIDIA,要看在哪些赛道上出现巨型新兴公司的可能性比较高:在2018年全球芯片公司Top15排行榜中,内存公司最多,有三星、海力士、镁光;第二多的是处理器公司,NVIDIA的GPU就是一种处理器;另一个比较容易出巨头的赛道是做通信相关的芯片,像高通、博通。榜单里有很多家是IDM模式,也就是既有芯片设计,也有自己的生产线,像Intel、三星、TI、ST、NXP等公司;高通、博通、NVIDIA都是Fabless模式,也就是只做芯片设计。

在上个世纪,很多芯片公司都要自己做设计和生产,随着台积电代工模式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模式叫Fabless,或者说叫IC design house,这些公司只做芯片的设计,而把生产交给第三方公司做代工。

2017年Fabless公司Top10榜单,十家公司中六家来自美国,一家来自新加坡,一家来自台湾地区,两家来自祖国大陆(华为的海思和清华下的嘉瑞集团),而欧洲和日本在榜单上都出局了。再考虑到博通把总部迁移到美国,那就意味着美国占了七家,比例非常惊人。其中比较看好的是海思,海思在2018年的营收将近74亿美金,之前有看法说如果海思的营收在2019年能保持20%的增幅,有可能超过图一中的NXP,不过在现在的形势下这个挑战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从2000年左右到现在,国内的芯片虽然是高 科技 行业,却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国内芯片公司被戏称为“一代拳王”,就是说凭借某一款产品盛极一时,却缺乏持续引领市场的能力。比如,2000年左右全世界MP3里的芯片基本都来自中国南方的一家公司,但当MP3市场萎缩后,该公司就很难找到下一类别的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芯片公司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摩尔定律,也就是说更多是依靠代工厂、EDA工具和IP公司的技术进步。同时,国内芯片公司严重依赖第三方IP导致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IP公司和EDA公司里,经常听到客户抱怨公司像跑步机,必须不停地跟着跑,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芯片公司没有能够从技术方面引领EDA和IP,而是跟在后面跑。

好的消息是,国家对芯片产业很重视。不仅给予国家级科研支持,像“863计划”和2001、2002每年几十亿的专项投资,还从产业基金方面给与了很多支持。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奠定了未来集成电路的战略发展方向;同年9月,在工信部和财政部的指导下,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被称做“大基金”。大基金参与方都是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企业,一期的募资总规模1300多亿元,超募了原定目标的15%。基金所有权为基金电路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了市场化机制的管理模式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跟以往的政府项目补贴模式有本质不同。大基金的一期从2014年到现在将近五年的时间,拉动作用显著,现在已经开始启动大基金二期,募资规模将要超过一期且投资方向也要围绕国家战略和新兴行业进行规划,比如智能 汽车 、智能电网、物联网等等,尽量向装备材料业给予支持。

芯片产业链中主要的环节如上图所示,最上方是用户,既可以是ToB用户也可以是ToC用户。比如既可以是运营商使用的5G设备,也可以是一般消费者使用智能手表或智能家电等等。在用户下面有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像做智能手机的企业会有两方面的需求:一是硬件供应商,主要指芯片的供应商;二是软件供应商,比如智能手机需要AP和基带的供应商。封装测试很重要,像安卓从芯片系统商拿到是封装和测试后的。封装和测试在整个产业链里门槛不是最高的,中国有很多工厂做得不错,像长电在全球排名不错,它的芯片主要是做封装测试,芯片本身由代工厂制造,包括TSMC、三星、中芯国际等公司。

芯片代工厂的需求包括:第一,根据芯片设计公司的设计文件,生产制造芯片;第二,无论是芯片设计还是芯片生产都需要技术支撑,像EDA工具和IP模块,不仅存在于芯片设计公司的上游,还会与芯片代工厂有技术沟通和合作。比如代工厂需要做7nm工艺的研发,就要跟EDA工具提供商如Synopsys沟通确认,其工具能否支撑7nm的设计,甚至需要共同开发。开发IP模块,也要确定其是否能够在7nm上正确实现功能和性能,这可能要几方合作。甚至对于CPU,芯片代工厂提供给客户的不仅仅是CPU的设计,还要跟代工厂共同开发针对此CPU可能会用到的特殊基础库,没有基础物理库,CPU、IP也无法在客户最终系统级芯片里正确使用。

芯片代工厂的上游是TSMC以及国内的中芯国际。它们也有上游,比如光刻机90%以上由荷兰ASML提供。整个芯片生产线牵扯到的设备非常多,其中技术门槛最高的是光刻机,还有其他设备比如离子注入、蚀刻等等。除了设备之外,芯片代工还需要准备芯片生产过程中的耗材或原材料,比如所有的芯片最终都要做到晶圆上,包括每个工艺节点上要做光刻还需要有光刻胶等等原材料,都需要供应商。所以,芯片产业链条中的环节非常多,欠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链条就会被打断,无法实现。

结合中国目前的现状,上图中用白色标出来的是不需要担心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最不缺的就是用户了。封装测试在中国也有不错的基础,芯片设计虽然在排行榜中排前十的不多,但至少有一两家公司。

其它的方面可能比较让人担心。软件算法方面,像操作系统OS、专用软件、底层数学库等大部分都受制于美国。EDA工具和IP模块几乎完全受制于美国。前两天对华为的制裁开始后,几家EDA公司比如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三巨头,都已经切断向华为的供应,不仅不再给华为提供技术支持,也不做软件更新。IP模块中,排名靠前的IP公司也以很快的速度说停止对华为的支持。

上图是IP公司的榜单。这些IP公司几乎全部来源于美国或受制于美国。排名第一的是ARM公司,原来是一家英国公司,后来被日本的软银集团收购了,但它也要受制与美国,所以所谓禁令出来后,很快就停止了与华为的合作。排名第二、第三的两家公司是EDA三巨头中的Synopsys、Cadence,都是美国公司。Ceva是一家以色列公司,虽然不是美国公司,但是美国的盟友。Imagination公司原来跟ARM一样是一家英国公司,在2017年被中国的资金完全收购了,所以目前在所有权上完全属于中国资金所有。同时技术也不来源于美国,因为在被中国国资收购前,把所有的美国技术全部剥离出去了,所以目前不用担心这家公司。

IP公司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主要是处理器IP,像CPU、GPU、MPU、DSP等等,比如ARM是移动端的CPU,包括手机、 汽车 电子等等;另一类是接口IP,比方设备都会用DDR的memory接口,像PCIE接口、USB接口等等。

上边说的是芯片设计的上游,芯片设计的下游对于解决方案来说非常关键的是软件公司,特别是对于处理器来说。有些刚开始做芯片相关投资的投资人,可能经常会忽略掉这一点,芯片公司的软件实力经常是决定一家芯片公司能否成功的关键。很多号称做AI处理器、硬件芯片流程的公司,前端、后端、市场、融资都有大咖压阵,但是团队里居然没有一个软件大咖。如果这个芯片公司是与软件公司一起合作或由软件公司投资定制的一款芯片,那可能还好,但如果这家芯片公司独立地往市场上推,可能经常用户都找不到它。

大家都喜欢类比NVIDIA,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卖GPU芯片盈利的NVIDIA公司,软件工程师的人数远远多于芯片设计工程师的人数。NVIDIA的GPU和AMD的GPU比较起来可能各有千秋,为什么市场上用NVIDIA的GPU的比例要远大于AMD的GPU,主要就在于软件生态做得好。整个CUDA软件生态,不仅有对AI各种框架的支持,也包括在各行各业,像天文、科学计算、气象等基础运算库。在专用处理器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不能完全由硬件出身的专家负责,因为不了解应用软件,另外也经常会忽视软件工具链的开发。设计一个专用处理器需要经历很多步骤,比如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硬件实现等等,而软件工具链的开发非常重要,比如处理器上的软件编程环境如何、用什么样的编译器、提供什么SDK和函数库,是否能够支持AI所需的所有卷积运算、矩阵运算、FFT运算等等。芯片本身软件工具链之外,还有更多的软件生态。以智能手机为例,手机芯片上如果不能跑安卓系统就比较麻烦,安卓上还跑微信、支付宝、抖音等等应用。因此,把芯片做出来后,只是万里长征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更多数量级上的工作。

芯片面临的另个问题就是人才和资金的缺口十分巨大,虽然中国在这方面持续投入了很多年,但是目前来看可能还是不够。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联合发布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提到了中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大概30多万,这个数字值得玩味。

十几年前就开始说,中国集成电路每年的人才缺口大概有几十万,很多专家、学者、大咖一直在呼吁,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芯片设计相关的专业,每年培养出了很多的人,为什么人才缺口持续一直是这样的状态?白皮书中也有分析,每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八成左右在毕业后转行做互联网或金融,因为从事芯片设计行业赚不到钱。芯片设计打工者赚不到钱倒不是因为芯片设计的老板比较抠门,而是芯片设计公司的老板自己也没赚到钱。

为什么?因为芯片设计行业的特点就是投入非常高,一次流片可能就是几百万,如果比较新的工艺10nm、7nm,投入的量级可能不变,但单位变成美元,而且一次流片还不一定成功,甚至两次流片都不一定成功。除了流片费用,还有EDA费用、IP的费用、员工养家糊口的工资,这些投入非常高昂,而且一个芯片项目基本周期是一年半左右。因为周期比较长,投入比较大,同时还有非常高的风险,一年半前定好的产品需求,即使流片一次成功,到上市时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就要在一年半后上市时才可能确切的知道。也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民间资本非常不愿意进入芯片行业,其财务回报率IRR等指标,相对于大规模的创新互联网公司也不好看。

所以如果考虑向芯片业进行投资,可能要做好与团队进行长跑的心理准备,很难像互联网那样一两年就获得比较理想的或至少是比较明确的回报。还有在开始时,公司很难从技术上就能做出一个判断,很多情况下要看选择的团队和团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如何、团队的市场潜力、团队之间是否能长期合作共事等更加重要的指标。

在芯片产业中,除了IP、EDA和代工厂等实体组织外,还有一些环节非常关键,比如标准。像WIFI联盟、蓝牙联盟等等行业组织,先是取消华为的成员资格,几天后又恢复了华为的成员资格,虽然这是一场闹剧,但还是让人揪了一把汗。还有IEEE学术组织,也在美国政府禁令的影响下,对华为进行了一些限制,后来又放开了。对于标准,可能有人认为标准制定后就是公开的,照做就行了,不是标准制定委员会的成员也没什么关系,这就想简单了。需要参与标准的制定有两点因素:第一,每家公司技术的积累和布局是不完全一样的,参与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让标准向自己更擅长技术方向上去倾斜,这非常重要——有句话是“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专利,一流公司做标准”;第二,如果不能在早期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可能就很难在早期深入了解、获得标准的发展方向,从而很难制定一个三年或更久的产品规划图。作为一个芯片公司在与客户沟通时,没有一个清晰的产品规划路线图,客户的信任可能就打折扣,对企业未来打一个问号。而且各家公司的技术积累的方向也可能不完全一样,如果能够使标准更加倾向自己积累的方向,那么技术公司就能够获得更好的领跑优势。

前面进行的很多分析可能有些偏悲观了,但是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分悲观。之前的一段时间可以看到一个趋势,芯片产业在国内的发展非常明显,特别在2014年国家的“大基金”推出后,芯片设计公司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还多,大幅增长。

在中国,政府的指引非常重要,一定要关注。在第一期大基金的工作中有一个饼图可以看到投资的重点,65%投资了制造方面,因此像中芯国际这些年的进步非常明显,虽然距离台积电或三星还有代差,但是对于大部分芯片公司所针对的中端用户差不多可以了。

大基金已经开始了第二期,募资规模将会超过一期,而且将围绕国家的战略和新兴行业进行投资,并且尽量对装备材料给予支持。在第一期中,设计方面的投资大概17%,在二期应该会明显对设计公司加大比例,同时设计公司相对来说在芯片产业里,与制造相比算是花费少的,所以应该会有更加明显的拉动。大基金二期目标是募集1500亿元人民币,这方面在未来可以期待很大的支持力度。

国家花大力气支持芯片产业有一个根本原因,中美博奕不是针对一家公司,中美两国博奕也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考察了,根本是谁能够占领 科技 发展的制高点。所以针对国内的企业,从去年的中兴、福建的晋华,到目前的华为,接下来大疆、海康等AI四小龙等等,可以看到打击的目标都是高 科技 企业,所以这战争是不是场持久战?像华为可以通过囤半年或一年的货,用自有备胎从容应对就可以吗?

如果真的是两国博奕,要占领未来 科技 发展的制高点。若仅有设计公司,芯片设计的部分是完全不足以支撑的,像芯片的上游EDA、IP,还有芯片的代工、代工厂的上游,完全都在别人手里,想要把产业链重新连起来,里面相当多的环节都要重新开始自己建设,国内虽然也有EDA公司,就算不是重新开始也是从一个非常低的起点开始。

上图分析在几个方面中国与世界水平还差多少:封装测试方面不用特别担心;在设计方面,基本上具备了终端方面设计的能力;在代工方面,由于投入巨大,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方面目前有差距,但是差距既是挑战,对从业者来说也意味着机遇。在迎接这些挑战中,需要远离浮躁,要能够坚持下去。一个芯片项目做一年半,甚至可能一次流片不够,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忍耐,这对从业者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中国的芯片如果想要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在哪些方向或赛道上有可能会出未来黑马?

首先,芯片相关的内存、代工、封测等等领域,基本上投入都非常巨大,以数十亿计的资金才有可能参与,这些领域可能更多需要依靠国家战略进行追赶甚至赶超;

其次,IDM厂商。世界上TOP 15里有很多IDM厂商,像Intel、三星,中国还是有机会出现年轻的公司,比如华为海思。因为有持续的资源保证,海思有华为十几年持续的帮助和投入,获得了现在中国芯片领域排名第一的位置。中国还有其它的IDM,比如像无人机,还有很多比较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在尝试进行芯片的研发。在手机厂商和家电厂商中,除华为外,没听说哪个品牌或资源声势特别大,更多的手机厂商应该做尝试;

再次,很多人说国内要做自己的EDA公司,而EDA公司数十年的 历史 已经证明了,初创EDA公司最终最好的结局就是被三巨头收购,除非国内的EDA公司将来跟美国是一个世界两套体系,那就几乎要从头开始发展EDA产业,不然这方向不太可能有较大型的公司出现;

第四就是IP公司。在IP公司榜单前十名没有一家国内公司,直到2017年年底时,收购了Imagination。在榜单上可以看到IP公司最近几年的营收,IP公司活得很艰难,市场份额都不大。如果只是做单一IP公司,没有机会做CPU或GPU这种比较大空间的IP,那单一或少数几个IP的公司是很难生存的。如果将来迫不得已发展自己的IP,那唯一的方式就是某个具有号召力的组织机构振臂一呼,大家一起做聚合平台,把很多单一的IP聚合到一起,才有可能被芯片公司所采用。

最后,在芯片设计行业里有更多的机会,芯片设计方向也很多,主要考虑这么几点:首先,开源处理器也有隐患,将来需要完全源自于中国自主的处理器架构,不管是MCU微控制器、手机AP(Application Processor,即应用芯片)的MPU,还是一些在特定场合下的对特定指标有要求的数模、模数转换器件和射频器件。

希望投资机构能做好陪伴团队长跑的心理准备。中国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市场,可以立足于本地市场做持续引领,不要又成为“一代拳王”。像安防、AI行业,中国不仅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也有很多AI的初创公司,在算法和软件方面也非常有技术领导力,还有像能源、 汽车 等等行业,一定会有国内供应商的重要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类似中国基金全资收购英国IP公司Imagination,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除了美国外,在其它的一些地方,特别是欧洲还有些小而美的公司可以进行国际并购,从财务上面取得控制权,然后再慢慢消化吸收、引进人才等等。

此前,钛资本曾在2018年12月邀请了湖杉资本创始人苏仁宏在“新一代企业级 科技 投资人投研社”在线研讨会第九期上分享了中国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挑战和机会(在钛资本微信公号中查看)。当时认为未来十年,中国芯片产业链将重构,这是最大的整合机会。传统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没有效率了,今后的世界会越来越扁平,信息流会越来越短,数据的传输效率会提升,也会带来新的应用模式,整个产业链条会发生重构,而产业价值重点是芯片、云、数据。

而到了2019年6月,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和持久化,打开了中国芯片产业的 历史 性机遇窗口期。在美国禁令发出后,不少国际芯片产业链上的公司切断了对华为的技术供应,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警醒和影响中国的 科技 投资流向。相对来说,半导体行业新的技术并不多,推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新技术。而 科技 投资的流动,将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发展。过去,没有中美贸易战, 科技 投资更关注应用创新以及产业链的整合;而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 科技 投资将有可能关注在全球不同的区域重建半导体生态,以保证国际竞争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提前一年发放5G商用牌照,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市场地位,也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和产业空间。现在需要的是更大胆更具创意的想像和想像空间——如果要在亚太和欧洲市场重建整个半导体产业及生态,是否能够做的不一样,例如还需要专业人士完成芯片设计么,还是人工智能就可以完成?好的消息是,已经有了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半导体产业发展 历史 可以借鉴和对标,需要思考如果推倒重来的话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不是每个产业都有推倒重来的机会,在大挑战面前也是大机遇。

三星董事长李健熙的经营管理之道

三星电子不仅是韩国公认的销售额和净利润第一的企业,而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持续升温,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三星能有今天是与工程师出身的董事长李健熙分不开的。以下是李健熙自认为成功的经营管理之道。

根植技术经营

三星董事长李健熙曾说:“三星能有今天,我想是因为有技术作为后盾。虽然今天我们和世界一流企业之间都共同开发技术也共同行销,但是在早期别说是技术指导,就连花钱买技术都很不容易。再加上当时的韩国经营者总认为技术工作者只是工匠,并不怎么放在眼里,我只好站出来,就像对待客户一样,诚恳地向日本或美国的技术工作者一点一点地请教。幸好,我从小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追根究底,所以一直很期待听到新的技术、好的技术。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向技术人员请教,再传授给我们的技术人员。”

根植技术经营不仅是他一贯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长以来坚持这样做的。他认为,作为经营者光重视技术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根植技术经营”理念的实际操作。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正因为这样,三星公司在历经十多年之后,上至经营者下至现场员工才总算了解技术的重要,进而自动自发地努力研究开发,似乎也拥有了可以追赶一流水准的技术能力。

经营的好坏关键在用人

李健熙自上任之初就不断地在思考:5到10年后要靠什么发展,为迎接未来需要及早做好哪些准备?因为未来最需要的就是人和技术,三星要想快速地走向世界,就要想方设法从研究开发到行销等各个领域,极力延揽不分国籍和领域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尖端的技术,领先世界潮流。

李健熙认为,作为一个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必备素质上至少要有“知、行、用、训、评”5项特质。知,要相当了解自己工作的“业”的概念、基础技术、必要的人才与事业的核心力量;行,不止于知,对于自己所知率先示范,不断地付诸行动;用,要懂得把工作分派给下属;训,要懂得如何指导下属;评,要懂得如何正确地评断最后的成果。

在用人策略上他引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果你无法信任这个人的话,就不要将重任交付给他;一旦决定用这个人,就要信任他,全权交给他。李健熙曾自信地说:“三星的首席执行官的能力或资质,比任何先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还要优秀。所以我只管提出未来策略方向等经营的大方向,至于一般经营,各公司具备专业能力的总经理会自动自发地完成。一个董事长分内要做的事,不就是从背后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拥有责任与权限来实现经营理念的吗?”

分配的差异性

三星公司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公司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曾出现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多做事的人,会做事的人,得到了更多的奖励,这似乎已经变得很普遍,也已被大家所认同。三星刚开始推动年薪制的时候,也有一些反映,不过很快就为大家所接受,而且产生了刺激作用。

另外,在公司实行两年的成果分配制度,刚开始的情况也一样,有人会觉得在同一家公司里,为什么谁要多拿一些,谁要少拿一些。但是从2001年开始,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大家无不雄心壮志地想着“这次轮到我们要努力成为第一”。这种制度对三星同仁的工作动机与自我启发有所帮助,也能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竞争力。

把企业当作自己的身体来看待

李健熙的惊人之处还在于他学会了将企业当作自己的身体来看待。他说:“每次作结构调整的时候,就像从自己的身上把肉挖掉,非常痛苦。尽管如此,为了应对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不得不继续调整组织。过去,同仁对公司盲目忠心,公司也回报一个终身雇用的保障,是很平常的。但现在,这样的公司无法发展,同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每个人各自尽全力得到自己所该得的,公司则创造一个可以让同仁充分发挥各自能力的工作环境,这样双赢的关系才能相互促进和提高。”

鲜为人知的三星之道

现年62岁的尹钟龙非常推崇拿破仑,拿破仑曾经说过:“做决定的能力最难获得,因此也最宝贵。”拿破仑一生做了很多重大决策,有的决策使他戴上皇冠,有的决策却让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上。尹钟龙到底向拿破仑学到了什么?

在外部人看来,尹钟龙制造商业传奇的做法似乎只是一则令人称道的管理故事,比如“生鱼片理论”,但在三星内部人看来,则是三星从三流品牌发展为一流品牌所经历多年厮杀所形成的独门经验。这个秘诀的核心在于,尹钟龙深信生于忧患的三星电子要想避免死于安乐,一定要在保持高度危机意识的同时,实行“速度经营”,快速飞奔。

速度经营

尹钟龙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生鱼片理论”。其意思是说,当你第一天抓到高档鱼,在一流的日本餐馆里能卖个好价钱。如果等到第二天再卖,就只能以一半的价格卖给二流餐馆。到第三天,你就只能卖到四分之一的价格,如此以往,就变成了“干鱼片”。因此,在把热销产品推入市场之前,就要先将产品变成“生鱼片”,这样才能售上高价。

但是,很多人误读了其中的真正含义,只是把它当做领先一步的另一种说法。在尹钟龙的眼里,“速度经营”不只是领先一步那么简单,而代表着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在一次接受《Business 20》采访时,尹钟龙表示,“在数字时代,你可以无限地扩张产品线”,但关键是如何在体积变大的同时,保持敏捷的身手。“在模拟的时代,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以及勤勉才是制胜之道;而在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是创新和速度”。

在执行层面,基于战略的“速度经营”被细化为营销策略的“四先原则”,即:发现先机;率先获得技术标准;产品抢先投放市场;以及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最为关键的是,尹钟龙希望所有管理人员把这种速度转化为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在数字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也随之缩短,三星在实行速度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内部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仅仅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在产品开发和供应链方面提速。为此,三星提出了一个‘价值创新’的计划,目的是从一开始就能通盘协调产品开发、生产设计和市场投放等各环节,这将有助于全面实行速度经营,”尹钟龙介绍道。

除了加快内部流程,三星极其强调零库存。三星在减少库存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加快营销与生产的衔接,三星开发出了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同时配合进行了客户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及产品信息系统(PDM)等的建设。三星的平均库存时间从1997年的八周降低到2002年的三周。

谈及零库存,三星电子数码打印事业部常务李长宰表示,数码打印部有两个实现途径,“一是通过SCM系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等地,哪个地方有库存,库存情况如何,我们都可以监测到,会有一个预警机制;另一方面是软件方面,整个打印机事业部的员工,对适量库存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视,我们在这方面的培训也做得很好。”

三星的“速度经营”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制造环节的“黑匣子”。从一个梦幻的概念产品,到迅速批量上市的尖端产品,中间必须有同样先进的生产系统作为支撑。三星为在生产制造环节部署了一个“黑匣子”,里面藏有其生产技术和流程中的秘籍。

这个“黑匣子”就是由三星电子的执行副总裁Ji Oh Song统帅的三星机电制造中心,其作用是为三星的半导体、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生产提供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为迎接必然到来的无人操作生产时代,三星机电中心在工厂设计、组装、检测和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上花了大量工夫,目的是要为三星建立起客户导向的生产流程和价值导向的生产管理模式。

“如果脱离制造环节,我们必输无疑,”Song说,先进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极大的生产力”,同时为公司塑造了长远的竞争优势。根据制造生产状况合理地配置研发活动“对于迅速抢占市场先机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并不意味着三星将因此而放弃外包,或在外包过程中丢失制造环节原有的优势。三星公司认为,在整合供应商的同时不断完善制造流程,正是丰田汽车和戴尔公司等许多制造业领袖的获胜之道,三星遵循的也是类似的策略。Ji Oh Song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重视制造过程的公司往往能获得成功,并且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没有人能复制他们的模式”。在制造环节,三星把自己定位为“制造方案供应商”,在其各条产品线上,三星执行的是以数字化为中心,定制生产设备以及开发独特产品技术的策略。

准军事化组织

强调“速度经营”的三星,却有着等级森严、纷繁复杂的组织架构,从部长、次长、课长、常务、专务到会长、社长等,有十几个层级,这两者自相矛盾吗?

三星以独特的亚洲模式解决了这一矛盾。去年,韩国延世大学的Kee Young Kim和韩国管理科学院的Seongjae Yu两位教授发表了一份关于韩国企业竞争力的报告,其中指出,三星的管理之道是日式和美式管理方法的结合,既有日本公司人员划一、忠诚度高和流程优化的特点,也融合了CEO战略规划能力强、决策组织化和迅速决策的美式风格。因此,尽管三星像大多数韩国企业一样仍然由财阀控制,但是其决策的流程,尤其是在面临风险时的决策速度要高于韩国国内甚至国外的大多数同行。三星电子制造一座新的半导体工厂通常只需要18个月,而一个日本企业用的时间却往往要36个月。

在一些三星员工看来,三星电子的组织架构有点类似准军事化组织,虽然等级森严,但是令行禁止,执行的速度非常快。加上韩国人大部分都要服兵役,更给这种组织文化增加了军事色彩。事实上,在三星的海外分部,掌握实权的基本上是韩国人,即使在中国,大部分生产、销售等重要职位都是韩国人把持,外人很难理解这种独特的DNA。

成吉思汗是这种快速执行文化的老师,曾经被三星电子前任中国总裁李相铉极力推崇。成吉思汗所拥有的快速机动能力和三星电子推崇的“速度经营”不谋而合。在三星内部员工看来,三星电子的执行文化和成吉思汗这类军事组织的确有不少共通之处。

首先是赏罚分明。成吉思汗很认真地确保士兵得到应有的份额,三星电子也非常强调赏罚分明,员工只要是业绩优良,就会提升得非常快。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条:“不惩罚员工的失败,只有缺乏道德、不公正、不诚实或拖了别人后腿的员工才会受到惩罚。” 但是如果业绩不好,也会有相应的降职处理。

对于这种执行文化,三星电子数码打印事业部常务李长宰表示,“这种等级不仅存在于三星,在其他公司也是有等级的。问题在于每一个等级升迁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是不是参考不同的年限、年龄来给员工升职。像三星电子,你只要有能力,当然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年限,而且被公司认可的话,可以破格升职。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很大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也就有助于实现速度经营。”

其次是业绩导向。业绩为王的理念使得三星的进攻非常纯粹,业绩不只是销售部门考虑的事情,从研发、生产、制造、市场等环节都会进行相应的控制和激励。尹钟龙建立了员工奖金直接和本公司效益挂钩的制度,并向高层主管配发期权,迄今,三星已将4%的股份配发给集团内的900名主管,尹钟龙则持有价值40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第三是网络化的能力。在13世纪,蒙古军队曾经用命令传达、灯火、烟雾、旗帜等网络手段保持信息通畅。三星则通过复杂的网络如供应链管理系统(SCM)、ERP系统等简化信息流,提高决策速度。在三星中国,中高层经理人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系统,实时看到当天的营业数据——哪款产品好卖、哪个地区热销、哪里库存严重——从而快速处理。

一个细节颇能体现这种准军事化组织的风格。比如,三星员工甚至有一种叫喝“忠心酒”的游戏,下属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忠心,甚至把袜子、皮鞋等放入酒缸中,然后当着上级的面,喝这种“忠心酒”。这种文化使三星电子的执行异常坚决和快速,但一些管理界人士也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种文化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掺杂了太多的集体主义精神,会使权责利的关系搞不清楚;二是讲究一种服从和忠诚,不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三是浓重的韩国色彩阻碍其真正走向世界的国际化步伐。

《蓝海战略》作者钱·金曾经给三星电子作为“蓝海”案例。对于三星电子这种做法:“蓝海”战略+“红海”执行,钱·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星的未来,除了继续产品创新,如何能在流程和人员上有所改变也很重要。

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

2006年初,尹钟龙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指出,三星“已经由一个世界级的公司转变成一个世界级的顶尖公司”。随后,尹钟龙在信中又强调了保持“危机意识” 的重要性。“有人把三星的成功称之为‘奇迹’,然而,我们的员工要关注的是,接下来‘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而不是昨日的辉煌。”

尹钟龙试图把危机描述得更为清晰,他指出,三星过去在行业中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玩的是“追赶”别人的游戏,因此不仅满怀热情和意志,而且很清楚目标和方法。过去取得的胜利也正是得益于此。但是现在正是由于三星成为了领跑者,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三星面临的是开拓未知领域的挑战,未来走向何方,以及如何走下去必须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全体员工必须保持原有的热情和意志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未来不是来自预言,而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在三星电子如日中天之际谈起“危机意识”,很难让人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尹钟龙的“危机意识”来源于1997年金融危机带给三星的切肤之痛。当时的尹钟龙满脸焦虑地看着海外部分不良资产的扩大,一部分产业赤字的发生,并痛下决心裁员30%。现在,危机意识已经成为三星电子“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话题,也成为不少三星高层的演讲主题之一。

但就危机谈危机,并非尹钟龙的原意。他的真实意图是把“危机意识”当做“速度经营”的发动机。

一方面,通过灌输“危机意识”,强化员工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保持奔跑的激情。

另一方面,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在尹钟龙看来,要想保持领先,就必须想在前面,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做好准备。这也是尹钟龙以拿破仑为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拿破仑还在上军校的时候,就已经熟谙欧洲的地理和历史,为后来在欧洲的扩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令人钦佩。”

在技术吸引和创新的管理上,三星采用了危机管理的方法。例如,研发人员在接受一项任务的同时,也会收到一个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此外,还在韩国国内和美国的硅谷同时设立两个工作小组,围绕同一任务开展工作,两个组既互相合作,大大加快了三星电子对引进技术消化和吸引的速度,也保证了危机管理的成功。

尹钟龙的管理天条

问三星经理人,尹钟龙有哪些不可触犯的天条,一个比较雷同的回答是:不允许做与主业无关的事情。比如,三星电子早期曾在海外市场投资房地产业务,1997年后,尹钟龙一纸禁令停掉了这项投资,并规定三星电子海外公司不许买地盖楼。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是,位于北京大北窑的三星中国总部所在地招商大厦,在没有盖好之前,原本是叫三星大厦,后来遇到禁令而作罢。

尹钟龙强调的是“选择和集中”策略。即选择的市场必须在行业内取得数一数二的市场地位,否则就退出。三星宣布将在2010年达到20种产品世界第一,就是这种战略的体现。

但是,李宗锡也指出,三星电子强调的第一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我们并不是在所有的产品线上做到全面第一,而是要在某个事业领域里,选择一两个高端产品做到世界第一。比如电视机里,并不是整个电视机系列里都要做到第一,而是重点选择LCD。在通信方面我们重点推的是3G产品以及移动娱乐。打印机方面,主要选择彩色打印机、多功能打印机等。”

“选择和集中”策略的另一核心是定位高端。在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三星产品都是由高端切入。分析师曾指出,许多三星产品都有比竞争对手同型产品更多的功能,让三星能够将价位拉高30%。高价位的巧妙在于“创造了一种高档次的形象,反过来又刺激了销售”,最明显的例子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而三星的高价策略,除了战略上的努力,也有机遇的成分。三星电子前任CMO金炳国总结道,“数码科技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区域,这个机会加上我们积极向上的策略,是我们品牌快速跃升的主要原因。”

1947年,松下电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岁男已经承担松下为二战出力的责任而辞职,同年他创办了三洋电气厂。创业之初就将公司命名为三洋电机,并决定使用SANYO商标。由于井植成为松下的代罪羔羊,松下幸之助得以重回松下电器;为了报答这分恩情,松下电器让出了自行车车灯给三洋生产。

1947年:

井植岁男创立三洋电机制作所;

开始生产供联合国驻军使用的电灯及民用室内灯;

开始生产自行车用发电灯1号机47型。

1949年:

接受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直接指令,向日本政府贸易公团交纳了5000个摩电灯用于出口,这是三洋电机首次出口商品。

1950年: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成立。

1951年:

在大阪守口市京阪通现社址处建立新社屋,并将总部机能转移至此。

1952年:

第一批塑料壳收音机(SS-52)开始销售。

1953年:

日本第一台喷流式电动洗衣机SW-53开始销售,日本著名评论家大宅壮一先生将此年命名为电气元年;

第一批电视17C-C231开始销售。

1954年:

三洋电机在大阪证券交易所及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1955年:

在名古屋,京都,福冈,广岛证券交易所上市。

1956年:

开始生产第一批晶体管收音机(6C-1)。

1957年:

开始销售第一批生产电冰箱。

1958年:

淀川工厂开始生产窗式空调(SAC-2600);

第一批吸尘器(SC-100)开始销售;

与美国频道老板公司签订关于晶体管收音机的协议,开始了三洋OEM的历史;

第一批音响(STG-100)开始销售。

1959年:

东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群马县邑乐郡大泉町)成立。

1960年:

住道收音机厂开始生产S-21MR型录音机;

率先生产双缸脱水干燥式洗衣机(SW-400);

开始销售第一批21-CT型彩色电视机;

东京三洋电机开始生产压缩机及冰激凌储藏柜;

率先开发1/10马力2极密闭型压缩机。

1984年:

在中国设立广东三洋冷气机、华强三洋电子合资公司。 成立广东三洋冷气机有限公司,这是首家制造空调的中日合资企业。 成立长春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三洋半导体(蛇口)有限公司和北京三洋电子(蛇口)有限公司。大亚湾西区三洋(光品部)

1999年:

改革董事会,引入执行官员制,聘请原菲律宾大总统阿基诺夫人;

收费老人疗养院竣工;

开始销售不会向后排气的吸尘器SC-JT80;

与柯达公司联合开发24英寸活动矩阵型全色有机玻璃;

2002年:

三洋与韩国三星技术合作;

三洋与海尔实现在广泛范围内的合作;

在中国建立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 成立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中国材料采购中心、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

三洋能源(北京)新工厂开业

与美国柯达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开始生产活动矩阵型有机玻璃;

21世纪绿色环保社会的赠礼---三洋阳光弧和太阳能电池科学馆对外开放。

2003年:

建立苏州三洋半导体有限公司;

和株式会社NTT数码合作设立株式会社NTT数码三洋系统;

和韩国三星电子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家用空调系列的全球战略。

2004 年:

在二色滨工厂正式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

设立国际企业集团。

2008年12月18日:

松下就收购三洋电机与三洋大股东美国金融巨头高盛等三家金融企业达成协议,公开购买三洋股票(TOB)的价格为每股131日元(约合人民币1027元人民币)。预计整体收购金额将超过5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68亿元、64亿美元)。据报道,按照普通股份换算,这三家金融机构拥有约70%的三洋股份。此次双方达成协议,松下可在2009年春季实现将三洋纳入子公司,从此成为日本最大的电器厂商。

2011年7月29日:

海尔集团与日本松下电器旗下三洋电机达成初步协议,斥资约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7亿元)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此桩交易最终完成后,海尔集团将获得三洋电机在上述5国的4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以及6个本土化营销渠道。海尔收购的资产中还包括三洋电机的洗衣机品牌“AQUA”。同时,在上述东南亚4国市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段内,海尔可以给其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产品打上“SANYO”品牌标识。

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都曾出现过好几次IC市场惨淡的局面,但在中国2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出现,所以IC市场的中心正在不断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向中国转移,IC的生产中心也在不断地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中国。去年(2004年)台湾的8寸晶圆生产厂宣布在广东珠海市落户,以及台联电和台积电IC生产厂商在国内苏州、上海投资办厂,一下子把中国的IC产业推向了世界高峰。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IC生产厂家的产品或相同型号的IC几乎在中国都可以找得到,中国IC市场的份额已经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并且这个分量还在继续增长,因为中国是一个产品加工能力最强和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作为一个IC的使用者,我对中国IC产业的发展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叹息。欣慰的是IC产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带动中国电子工业及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且我们的IC产量和产值很快就可以赶上日本、欧洲和美国。IC的发源地在美国,二十多年前传入欧洲和日本,十年前又传入台湾,现在又传到了中国大陆。在IC产生技术方面,日本用了26年才赶上美国,而台湾只用了十年多一点时间就赶上了美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根据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的IC产业每年都有30%以上的速度增长,因此可以估计,用不了十年,中国的IC产业就可以赶上美国。严格来说早在二十年前,国外的IC生产技术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中国一直没有把握住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不叹息。八十年代末,中国就开始从日本大量引进IC生产技术,当时国内的最大IC厂家742厂(华晶集团)就是在那时候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IC生产技术的,同时向东芝引进IC生产技术的还有韩国三星。现在可以检讨一下中国二十几年来IC产业的发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用信息产业部(以前叫电子工业部或四机部)一位领导的真心话来概括:我们二十多年来用于引进IC(彩电用)生产的钱,光利息用来买IC都用不完。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IC产业发展这么令人感叹?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把责任归于日本没有真心向中国人传授技术,那么尔后中国从欧洲引进的IC生产技术又怎么样呢?上海非利蒲半导体厂、上海贝岭半导体、还有深圳的赛意法半导体公司等等,当时引进技术的时候技术水平也应该是很先进的了吧,但为什么也发展不起来?中国没有IC用户吗?中国IC市场的容量每年都有上百亿元的增长,把它摊到任何一个IC企业,这个企业都会被掌死。就良心而论,如果我们不是当年从日本引进了彩电生产技术,中国的电子工业不会像今天发展得这么快。如果拿今天的三星与中国任何一个企业相比,就会知道中国的IC企业到底输在哪里?我认为,中国的IC产业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是输在生产技术上,因为三星公司也是与中国华晶公司同时引进日本的IC生产技术,并且目前在三星公司工作的很多高级技术人员也是中国人,因此我们只能认为,中国IC产业的失败,是输在管理和体制上。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是中国IC产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是一个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国家,虽然是改革开放了,但一些大的技术引进项目,还需要国家政府部门进行立项、审批和拨款,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企业还都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在争取技术引进项目的时候一般都会弄虚作假。这些企业为了争取得到国家技术引进项目,可以说是不择一切手段,其中在写可行性报告的时候,首先是把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写得天花乱坠,然后把经济效益也写得非常可观,最后把投资写得非常节省,只有国外同类项目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要先拿到项目,资金不足,等上马以后再继续向国家申请,反正生米已经将要煮成饭,国家不可能不给。因此,技术引进项目在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经常是一边引进技术设备一边修改方案,最后把资金用完了,还不能正常生产,更谈不上日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了。如:华晶半导体厂(742厂),IC产生技术引进项目在进行到第一期工程后,因资金不足就基本停止了下来,但为了向政府部门报喜,表示项目超前完成任务,提前出产品,不得不向东芝公司买进IC半成品进行封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一个自力更生,独立生产的IC产品就这样诞生了。但直到今天,华晶半导体厂当年的雄伟目标一直都没有实现过。思想保守,不重视技术引进,企业缺乏活力,是国内IC生产厂家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政府领导的眼里,引进IC产生技术和设备,IC产品就可以像面包师烤面包一样,等着面包出炉了,殊不知IC产品最关键的技术还在前头,就是产品技术开发。搞过电路设计的工程师都会清楚,开发一个电子产品,比较复杂一些的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而开发一个IC产品需要的时间还要更长,因为IC样片试制出来后还要作电路试验,还需要整机厂的配合。况且以前搞IC设计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用胶带贴图),特别是搞模拟电路IC设计,对设计师的技术水平(经验)要求更高。光有IC产生技术和设备,还需找米下锅,而IC产品设计,在国内IC产生技术刚引进的时候还是个空白,对IC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并且当年连师傅都没有到哪里去培养。因此引进成熟的IC技术产品是解决IC产生厂当时等米下锅的唯一出路,但是在自力更生,自主开发等思想的指导下,只好让IC技术开发人员加班加点,重复别人的劳动,让IC生产设备耐心地等待着新产品的诞生,和静静地等待着衰老。因为,IC产品技术引进多么丢中国人的脸。而在此同时,韩国三星却每年花几亿美金来进行技术引进,然后用同样的生产设备进行IC生产,并把产品源源不断地卖到中国,每年几十亿元的钱也源源不断从中国人的手中流入别人的腰包。你看多可惜,中国就这样失去了一次IC发展的好机会。今天三星半导体公司的产品样样均有,这些产品完全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吗?我看不是,我相信大部分产品都是靠引进技术进行生产的;连日本人卖给中国人的生产设备也是通过引进,然后改造再卖给中国。而在国人看来引进设备还可以,但引进技术就是耻辱,中国人能把卫星发射上天,为什么就不能开发IC。20世纪末IC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个人电脑发明以后,IC生产技术和IC电路开发技术,无论是在效率上或者在性能上,以及在产能上都比前10年最少增长了100倍。英特尔公司在进行80286 CPU电路布图设计的时候基本上还是用手工贴图的方法,而到了80386 CPU电路布图设计的时候才开始采用CAD和EAD技术,正是因为CAD技术的飞速发展才引起今天IC技术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今天IC的生产和开发技术越来越集中,并且产能已基本集中在几个世界级的IC企业手中,而且IC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中国领导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一点,要想让现在国内的IC企业(国营企业)直接去追赶国外的IC企业巨头,已经是不可能了,那样只能白白地丢失更多的钱。上个世纪将要结束的时候,国家在IC产业方面进行了政策调整,原来只允许国营企业涉及的IC产业,现在反过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IC技术领域,并把民营企业的概念延伸到外商在国内投资企业的范围,这一观念的改变使得二十多年笼罩在中国IC产业顶上的阴云,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随着台湾IC企业向大陆转移,以及国外IC企业竞争的激烈,和国外留学人员创业的浓厚兴趣,在2000年以后的几年里,中国从事IC技术的企业一下子猛增了400多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海归人员新办的IC设计公司,中国IC产业的春天终于到来了。与此同时,在政府提出信息产业要有自己的“心”(CPU)和“脑”(系统软件)的号召下,一些代表国家顶级IC技术的产品,如:方舟1号、2号;龙芯1号、2号;汉芯等CPU产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两年里也陆续在不同场合亮了相,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嘉奖,同时也给中国政府的官员面子增加了光彩,证明政府的支持是正确和有效的。没有人怀疑,CPU不是当今IC技术中的皇冠,英特尔公司独领风骚20多年,靠的就是CPU一枝独秀。但是CPU与其他IC产品不同,它不但需要硬件支持,更需要软件来支持,没有一大帮热血沸腾的软件开发队伍跟进,不断地开发应用软件来支持,任何先进的CPU都会变成废物。对于CPU电路性能的优越性我们暂且不说,但如果我们自己生产的CPU采用的是别人的IP,那么我们的CPU到底有多少优势,能与英特公司抗衡吗?如果我们自己生产的CPU采用的是自己的IP,手中已经掌握大量软件资源的软件公司愿意跟进吗?况且开发自己的IP谈何容易,如果选用别人的IP,还不是需要乖乖的给别人交一笔知识产权费。世界上曾有多少人,想在CPU行业与英特尔公司争夺天下,都没有成功。在英特尔公司刚推出80286的时候,那是个群雄辈出的时代,有西门子、NEC、台湾联电、IBM等好几十家公司跟进;到了80386和80486的时代,世界大部分厂家纷纷倒闭,只剩下几家;再到奔腾CPU的时代,世界CPU的厂家几乎只剩英特尔公司一家,最后有十几家CPU公司联合起来搞一个Power-CPU与英特尔公司的奔腾CPU抗衡也没成功。那么中国IC产业的出路在哪里?实际上这两年华为、中兴等IC开发公司的实际行动已经作了回答,就是要搞那些能与自己产品配套用的IC,或某个新技术领域,别人还没有进入这个领域的新IC,这样才可能会成功。不过,现在华为和中兴的IC开发公司还是处于自己种菜自己吃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只不过是省了点赶集买菜的时间和路费,图了个方便。他们这种小农经济经营方式,注定他们的IC开发公司规模不可能做得很大。他们如果想把IC开发公司规模做大,必须自己构建一个农场或收购一个农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IC专业户。当一种主流文化形成以后,一般人只能跟着它走,谁要是想与它作对,必须量力而行,估计一下自己有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和敢不敢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如:美国的王安电脑就是因为与众不同,而倒在了IBM电脑的脚下。目前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积累了7000多万行原代码,虽然它很不尽人意,但谁想准备用新的操作系统取代它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人都希望用LINUX来取代它,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人已经实践了好几年,并且在这方面花的钱起码也有十几亿元,到现在还没有看得出有成功的希望。中国IC产业的发展绝不会像政府官员宣布的那样,缺“心”就是搞CPU——要与英特尔对着干,少“脑”就要搞操作系统——要与微软对着干。如果大家都去搞CPU和操作系统,很多企业都得要完蛋。企业要生存首先是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能求发展,过度地追求高标准,高水平,不先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实力,对于一个没有品牌基础的新企业来说,死得更快。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倪光南院士早在几年前就指出,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是搞系统芯片和与之相配的嵌入式系统软件。目前在世界上系统芯片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嵌入式系统软件发展非常快,从事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这也给将来系统芯片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不愿意作为算命先生来推算中国最近诞生的方舟、龙芯、汉芯等产品的命运,但如果没有政府的继续支持,可以肯定他们往后的日子非常艰难,但政府鼓励发展自己的CPU也情有独钟,我们无法评论。几年以前我与华邦公司总裁元先生(他现在是台湾地区SOC促进会主席)进行交流的时候,他就指出:最近美国十几家IC公司联合起来生产POWER-CPU与英特尔公司抗衡,都没成功,今后几年谁再去搞CPU,谁将会死得更快。威盛是唯一一家敢与英特较劲的CPU公司,并且它还是一家生产电脑的公司,要不是他自产自消,它可能很早就倒闭了。除非国产的CPU公司也能自产自消,或者政府一直愿意眷养着,要么这些CPU公司也将很快就会倒闭。元先生原来就是搞CPU出身的,他深知CPU河流的深浅,所以他自己创建公司的时候就没有开发和生产自己的CPU,而是开发计算机图形处理芯片。华邦公司开发成功的两块图形处理芯片(用于电脑显示卡和VCD电脑放映卡)在97年前后出尽了风头,为公司赚足了发展资金。因此,公司在刚上马的时候产品选型非常重要,要么还没等站稳脚跟,产品很可能就要过时和被淘汰。自从晶体管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集成电路自60年代初期发明以来,半导体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产业一直都在按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性能翻一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数字文明”。在半导体这样的日新月异的产业领域,对于所有相关企业而言,永远都会有新机遇和新威胁。不管是拥有什么样的业绩和规模的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业务环境的变化。深知半导体产业战略意义的地区和国家为了增强半导体技术的竞争力都在不断投入庞大的资源。同时,半导体产业,技术开发、生产体制和客户企业等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翻开半导体产业发展史,半导体产业首先诞生于美国,然后扩展到欧洲,之后经日本和韩国,发展到台湾和扩展到了中国大陆。展望未来,毋庸置疑的是半导体产业将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出现。所以,产业的发展将沿地区性和全球性两个方向推进。在半导体产业区域扩展的同时,构成这一产业的企业也经历了反复的重组和整合,半导体产业构造的进化始终没有停止过,拥有崭新业务模式的企业将会不断登台亮相。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止,几乎所有的著名半导体制造商都是独立进行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和销售。这种业务形式被人们称为“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IDM(集成设备制造商)”。这种业务形式在90年代初很快就被台湾的半导体制造商创造的两种新业务形式所突破。这两种新业务形式之一是专门从事半导体生产的“半导体代工厂商(Foundry)”和专门从事半导体设计的“半导体设计厂商(Fabless)”。这是一种新的资源共享模式,它是由IP(知识产权)供应商和SOC设计服务公司来承担的一种产品设计外包模式。笛卡儿发明的三根直线把欧洲人的思维延伸到无限远的空间,而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却把中国人的思维固化在1+1=0的原点上。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突然诞生了400多IC设计公司,这些IC设计公司无一不是从事CPU、DSP、SOC等数字电路器件的技术开发。这些数字电路IC的技术开发需要购买或租用非常昂贵CAD、EAD软件和IC测试设备,并且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接口电路已经标准化,IP授权费用很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一个IC设计公司光靠一个产品很难养活一个公司,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将会有一大批IC设计公司被淘汰出局。奇怪的是,那些具有广泛应用的模拟器件或IC,却无人去问津。例如:电源开关管、电源管理IC、音频放大IC等等。这些模拟半导体器件的技术开发,不需要昂贵的IC开发专用CAD、EAD工具软件,甚至用手工同样也可以进行技术开发。因此,模拟半导体器件的利润相对来说比数字电路IC还要高。例如: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用的电源适配器或充电器的价值,估计每年超过300亿元,其中半导体器件的价值就超过100亿元;还有CRT电视机、空调等电源使用的半导体器件,总价值将超过300亿元。这么大的半导体市场,却没有人看见,反而大家都死盯在CPU、 DSP、SOC等这几个电脑专用的技术产品上。在他们看来,只有使用昂贵的CAD、EAD工具软件和IC测试设备,开发出来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才算是高新技术,才能给中国人的脸争光。难道电脑比人脑还要更聪明吗?别忘了,每年创收几百亿美金的微软公司的WINDOWS软件产品,是用人的脑子开发出来的;每年创收几十亿美金的CAD、EAD集成电路技术开发工具软件,也是SYNOPSYS、CADENCE和MENTOR等公司的工程师用人的脑子开发出来的。其实数字电路要比模拟电路简单非常多,因为,数字电路基本上都是由与门、或门、非门等三种基础电路组成。因此,一些国外的CAD、EAD集成电路技术开发工具软件提供商,大部分都是把重点放在数字电路技术设计上。模拟电路设计相对来说,要比数字电路困难很多,因为,大部分CAD、EAD工具软件对模拟电路设计都用不上,大部分模拟电路设计还得靠人的工作经验积累,这应该是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最好的后门——发展IC技术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