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类似美的引入小米战投的定增案例

新手学堂09

有没有类似美的引入小米战投的定增案例,第1张

有类似美的引入小米战投的定增案例,木林森引入小米。

木林森公告拟非公开发行股份募资,小米集团旗下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将全额认购,此次战略入股后,双方将进行研发合作,木林森相关智能照明产品或将纳入小米生态链。

木林森在LED照明产品领域技术先进,优势显著,并在MiniLED及UVCLED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及研发优势,同时公司拥有全球化的销售渠道。

从个人的长期对小米的观察和分析给一些个人的看法。核心的:小米的成功是必然的,而且还会持续有新的公司按照类似模式取得成功! 其成功的关键和本质在于:敏锐的抓住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以极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体验占据用户,进而以手机为核心构建出小米生态链!!

当时雷军开始创业做手机的时候,说实在的,其实已经是红海市场,竞争已经惨烈,当时大部分人其实是不看好的,包括手机品牌,也根本没把小米放在眼里。直到小米快速成长了才恍然大悟……纷纷跟进……小米为什么成功?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下面这张图是之前流传的总结小米的互联网思维的图。雷军的7字诀也一直被广为传颂和研究: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其实都没错,但背后核心的逻辑其实如果说白了,个人觉得很简单:小米早期通过MIUI、米聊积累了很好的粉丝用户基础,而且基本都是年轻用户,他们追求自我、热爱 科技 、渴望参与、渴望被尊重、渴望有自己能用的好的而又不贵的产品,小米抓住了,推出了性价比极高的、而且体验很棒的产品,自然从基础上就已经获得了用户的肯定和青睐。加上雷军及团队对互联网营销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等等辅助,自然快速成长、成功。以下是当初整理总结的小米成功因素分析,或许有些过时,但依然可以供参考。

那么,小米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成功?个人一直是很看好的,尤其看好的是小米生态链的构建,至今我们看依然是成功的。 围绕手机一圈圈通过资本,并结合自身的资源要素,构建出了完善的生态链。我们看到,包括华米、云米、石头 科技 等生态链企业纷纷上市,而且大量的生态链企业会继续纷纷上市。这可以从一个维度看出其成功(当然也面临各种挑战,再次就暂且不分析了)。

小米模式其实被很多公司纷纷研究和学习,后来不同公司都基于自身的情况进行产品模式创新、进行生态链构建,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小米确确实实给大家做了很多尝试、树立起了一个范本。这是必须要肯定的!

小米模式能不能被其他行业企业所模仿?个人的判断是,可以的,而且这一定会是大趋势。 国内随着消费人群的变化,消费升级的需求日趋明确。国内其实已经到了名族自信,国货品牌崛起的时候! 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新国货、新品牌快速成长,包括花西子、阿芙精油、三顿半、小熊、石头 科技 等等很多的不同领域的国产品牌成长、成功,而且可以判断的,不同领域一定会快速成长出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进而成为国际品牌。 中国已经到了品牌崛起,走向世界的时候了! 另外一个判断,在这些崛起的品牌中,类似小米的追求性价比、追求品质和体验的大众消费品牌尤其会得到快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无印良品、优衣库、Zara等的品牌。

当然,国内也会出现更多的高端品牌,比如以华为为代表的。

写在最后,小米无疑是成功的,值得研究和学习。同时,小米也有自己的问题和挑战。但我想说的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成长路径,不同的商业模式,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鼓励支持不同的模式,肯定不同的成功模式,没有必要在不同模式之间评判对错,分出高低。世界是精彩的,需求是多样的!

本来不饿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还是忍不住说两句,你所说的“小米手机”成功了?怎样的成功法,数据何在?在中国大陆小米手机该排到如何位置?华为,O浦,V浦等囯内手机成功了吗,我就从来未用过小米,或者你对小米手机情有独钟吧,所以才产生你的论点

我觉得是小米成功了,而不是小米手机成功了。

肯定很多喷小米的很多!

首先是它模式,定价多少,买到就多少,没有店面加价(小米没出来之前,是没有这样销售模式的吧,也看不到对手机的定价,只有去店里看,卖多少就是多少,出现了一个城市,店面不同价格不同的情况)很多店不愿意卖小米,因为利润太小,还抢不到货!

然后是以比较少的钱买到高价手机的体验,性能!

小米系统体验不错,可玩性多!

我也看过雷军很多视频,不赚黑心钱!

喜欢什么买什么,没必要去喷!

就算小米不做这件事,也会有别的来做

你应该问小米手机怎么从成功走向失败的!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当年我的贡献!

还记得小米2吗?我给我妹、我妈、我老婆还有我自己都抢过

文/杨剑勇

早前格力电器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全年营收将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3333%,对比小米披露数据显示,全年营收为1749亿元,至此2013年一场围绕小米营收超越格力,并豪赌10亿,依据双方披露报表告显示小米失败告终。

老实人雷军最终还是输给了女强人董明珠,这一场维持5年的赌约,输赢没有那么重要,就如董明珠所说,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他们获得5年热度,足以看出这一场横跨5年的营销将会成为商业史的经典案例,只是这种公然豪赌做法有待商酌。

全球智能手机下滑,而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8年下滑14%,有意思的是华为和OPPO则逆势大涨,其中华为同比增长16%,占据国内27%市场份额,领先小米与苹果等手机厂商,而小米则下滑6%,这数据来自Canalys。智能手机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创新已见顶,消费者对新机需求不高,尤其昔日风靡全球的iPhone,也因缺乏创新以及高售价导致需求低迷,仅iPhone营收在最新一季度下滑15%至520亿美元。

不过依据小米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共卖出19亿台智能手机,同比增长298%,智能手机带来的营收相比上一期增长413%至1138亿元。在全球智能手机下滑的大环境下,小米依旧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此外,来自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增长尤为迅猛,同比增长869%至438亿元,主要得益于小米大家电业务。在智能手机取得高速增长的格局下,带动小米整体营收同比增长526%至1749亿元。旗下生态链手环、米家电动滑板车和米家机器人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12月31日,拥有超过5台小米IoT设备用户约为230万名,同比增长1095%,可以看出米粉忠诚度。

为了更好推进生态链智能硬件发展,小米在年初制定以手机+AIoT双战略,在手机以外寻求增长点,并将在未来几年投入百亿支持AIoT,不过在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看来,小米AIoT战略其实就是一个做杂货铺战略,频繁向市场推出各种智能设备,且对消费者来说,实用价值并不高。

小米多年前就在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透过百家生态链企业生产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智能设备,因具有规模和小米销售渠道等 游戏 ,培育出了如云米和华米等独角兽企业。小米也因生态链初具规模,营收由2015年50亿增长到2018年438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9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至此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更是自去年开始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尽管小米生态链取得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我看来这光鲜数字背后也暗藏一定的风险,毕竟带来营收规模过于集中化,虽然小米没有披露具体硬件销售数据,但依据去年智米CEO苏峻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200亿营收中,其中80%来自不到10款产品。这组数据可以折射出大多数产品不能创造价值。根据小米年报给出的数据显示,小米生态链营收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在于大家电,例如小米智能电话出货量同比增长225%至840万台。

但小米作为国内智能家居第一阵营,生态平台连接了,智能音箱和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也挤进全球前列,小米生态连接了151亿台智能设备,搭载小爱同学并激活的设备数量高达1亿台,月度活跃用户为3880万人,拥有超过5个小米物联网设备用户同比增长109%至230万人。可以说,当华为等手机厂商还在挺进阶段,小米率先取得突破,但能否保持这样规模优势有待市场检验,

小米在登陆香港市场前,曾对于估值预测飙涨,千亿美元,甚至两千亿美元各种估值预测和各种吆喝,然而在资本市场买入是真金白银,最终每股发行价为17港元,对应市值543亿美元。到如今市值为2919亿港元(约372亿美元),早已跌破发行价,甚至相比高位一度腰斩,当然动荡剧烈的资本市场是主因。但投资者对小米未来也面临考验,智能手机有华为、OPPO等强劲竞争者,智能家居因竞争技术门槛不高,各界积极涌入对小米AIoT战略也将带来冲击。2019年竞争异常白热化的智能家居领域,小米能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对于投资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系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2016年中金在线十大 财经 自媒体,2017和2018年度网易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社群营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虚拟社区引起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口碑营销。它系统地讲述了社群营销的概念/诞生背景/优势/如何操作,并且讲每一章的最后一个小节会通过案例的方式梳理理论内容。

之所以会选择营销方面的书是因为正在进行的大广赛,希望通过书籍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整理便于在脑内形成营销逻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网络原住民的社交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及品牌在进行社群营销企划的大致步骤和注意事项。

小米公司知名度很高,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主动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品牌宣言是“为发烧而生”,具有品牌独特的MIUI系统,他们让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开发组”,让消费者“定制”产品,而后卖给发烧友。从而不断扩大产业链,进行产品升级。

梳理小米的社群营销,主要是四个步骤。第一是聚集粉丝;第二是增强参与感;第三个是通过线下引导用户,稳固感情;第四是互动沟通共鸣。

2010年,小米推出手机实名社区米聊,再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聚集粉丝,再推出每个新产品之前,会让米粉参与制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需求,并且直接进行改进设计。推出产品后,线上运营爆米花论坛,线下举办同城会和米粉节,实现双线的沟通和融合。最后,更新售后服务,做到一个员工或者粉丝都是客服,持续不断地与粉丝沟通,关注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小米在社群营销方面是相当成功的,这个来源于小米对于粉丝聚集平台的精准人认识和运营策略。比如主要聚集地时在论坛,在论坛上米粉参与调研/产品开发/测试/传播/营销等,小米产品1/3的修改意见都是来自于用户。小米的社群运营特别注重参与感,创新了很多与米粉的互动形式,为米粉打造归属感,通过用户的口碑进行进一步的传播和营销循环。

用小米的具体案例说明,“橙色星期五”指的是小米的MIUI开发版每周五下午五点发布,小米的手机系统MIUI就会进行升级和更新迭代,这个不仅仅是小米产品的日常设计完善,更是每周一次用户重度参与的机会。又比如小米推出红米手机的时候,与腾讯进行渠道营销,咋QQ空间推广红米手机,是根据产品定位追踪红米的购买人群。

产品更新一般包括产品类型更新和产品品牌更新。

(1)产品类型更新是指社群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延长产业链的过程。

小米科技的董事长雷军说过:“小米生态是开放的,不是排他的,他们有三个核心产品,手机电视和路由器,还需不安依照生态链延展。”小米确实是从手机做起的,但是从现在来看,消费者对于小米的印象更加综合,根据小米集团2019年的财务报告,生活消费产品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它能够被增长达到了565%,远远高于手机业务营收的162%和互联网服务的318%。小米上至智能家电,下肢中性笔,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有设计,小米生态链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领域,其实是在打造完胜的生态生活链,致力于一站式解决用户对生活消费产品的需要。有研究报告指出,小米形成三个产品圈层,第一个是手机周边商店,基于小米手机拓展耳机/音响/移动电源等;第二层是智能硬件,包括智能家电或者智能玩具;第三层是生活用品,如毛巾/牙刷/背包/旅行箱等。

(2)产品品牌更新:

产品品牌升级,包括品牌定位升级/品牌形象升级品牌名称/品牌标识/营销策略升级等。

最近行业比较热点的咨询之一就是小米进行logo的改进和升级,这就是属于品牌形象升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很多网友表示“我上我也行”,甚至于有人已经做出了相关的表情包,也有做成视力表的人才。

1 社群营销: 是基于相同或者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以产品或者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形成的商业形态。(兴趣群——消费群)实质上是一种口碑营销

2 人际交往的距离: 公众距离(360cm以上)、社交距离(120~360cm)、个人距离(45~120cm)和亲密距离(45cm以内),类比:社交—社交距离;社区—个人距离;社群—亲密距离

3 社群营销优势:

(1)精准用户(需求精准化和传播精准化)

(2)强烈的参与感(“成就需要”——戴维·麦克利提出的理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最主要需要的就是成就需要、亲和需要和权力需要)

(3)信任交流产生的粘度(情感依赖/利益依赖)

4 ·“跨界营销”:

利用各自的品牌和特点和优势,提炼核心元素,与合作伙伴的品牌核心元素进行契合,从多个侧面诠释一种共同的用户体验。

一般产品不同、品牌不同、所处的行业也不同——互补关系

·跨界营销的原则:

资源匹配 两个企业在品牌、实力、营销思路和能力、企业战略、消费群体、商场地位等方面应该具有共性和对等性

品牌效应叠加 两个品牌在优劣势上进行互相补充,将各自已经确立的市场和人气和品牌内蕴互相转移到对方品牌的身上或者传播效应互相累加

消费群体一致性 两个气液所处的行业的不同、品牌的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是想跨度营销实现需要具备一致或者重复的消费者。

品牌非竞争性 互惠互利、互相借势增长的关系

互补原则 在产品属性上要有系那个对独立性

品牌理念一致性 双方的品牌在内涵上有着一致的或者相似的诉求点或者有相同的消费群体、特征

用户为中心 企业的一切营销行为都从过去围绕企业和企业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

·跨界营销的内容:

(1)品牌跨界:

同等级品牌的联姻。不同的领域同样著名的品牌为了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利用对方忠诚消费群体,提高机会,情话品牌忠诚度和好感,共同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2)促销跨界:

双方达成一项促销合作计划,其中一方的产品成为另一方的促销品或者促销工具,或者双方均把对方产品做微机房产品的促销品。

(3)渠道跨界:

指某一家企业借用另一家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或者借助仿双优势的销售渠道互相销售对方的产品。以渠道和终端为核心,一般大量运用在家用电器、IT、汽车、手机、日用品、快速销售品、耐用销售品、饮料食品等

5 产品更新一般包括产品类型更新和产品品牌更新。

(1)产品类型更新:

是社群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延长产业链的过程。(小米系列)

(2)产品品牌更新:

产品品牌升级,包括品牌定位升级/品牌形象升级品牌名称/品牌标识/营销策略升级等。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防止品牌老化/竞争同质化而产生的,是社群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

但是品牌更新不可以失去产品原来拥有的特色。

6 社群营销环境特点: 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分析研究。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一

水果营行:烧钱催不熟生鲜电商

自2014年10月开设第一家门店,仅一年多,号称要做“水果业内的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就在全国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多家实体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迅速膨胀的水果王国轰然倒塌,广州、深圳、东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门店大量关门,12月16日,水果营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带走……

水果营行,成为O2O死亡名单里的最新登陆者它的破灭是否预示着生鲜电商走向颓败或许,结论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确下光鲜的坏水果

在水果营行的泡沫破灭中,大量的舆论将关注点投放在它的融资模式——“合伙人众筹”和“会员预付卡”。

尤其是前者,据水果营行一份单店投资协议样本显示,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的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而媒体亦测算,按照水果营行宣称的单店月销售额50万元计算,众筹参与者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将高达30%左右。而通常认知下,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风险已然极高。

但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由始至终,水果营行所打造的生鲜电商模式,都如同刘伯温那篇《卖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理论上来说,水果营行提出的专注线下服务,将人才配置和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后再进军线上的路数,是当下许多浮在网络之上、过度依靠网购模式而缺少实体店推进的生鲜电商所缺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切合到地面经营理念之上。

反之,从它的许多专注线下的行动中,可以为生鲜电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务O2O提供反面参考。

远离社区的专卖店不叫小业态

在水果营行2015年11月对外发的一篇软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竞相跑马圈地以便利店、专卖店为主的小型社区零售店,组成小业态 商业模式 ,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态势。毫无疑问,水果营行赶上了小业态商业崛起的时代大势。”

显然,水果营行把自己的线下门店定位为小业态。而媒体披露其“门店选的都是城市黄金地段,租金较高,还要支付工资,不可能达到高利润,有时还会亏损”。这种布局黄金地段的思维,与当下立足社区的小业态模式并不相符,反而颇为接近早年的专卖店形态。抛去其或有意为之,以彰显实力雄厚,好招揽合伙人的可能不说,这样的开店方案,历来均是电商实体店或O2O门店所摒弃的。

理由很简单,无论何种电商形态,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 渠道 、降低运营成本为赢利之源,而位于闹市的门店则加大了这些成本,更直接处于商超商圈的辐射范围内,极不利于竞争和拓展。

更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导致的运营理念的错乱。在水果营行的早前报道中,其总不忘提及“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辐射单店周边3公里范围,实现1小时内极速送货上门,解决水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这一“互联网+小业态”的运营模式,在当下的社区O2O门店试点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运营费用昂贵、社区需求挖掘不足的难题。早前耗资10亿元、依托顺丰强大的物流体系和财力布局社区的“嘿客”亦难以为继,而开设在闹市、按水果营行早前介绍开店成本动辄百万元的线下体验店,若真只按运营思路辐射3公里范围,其收回成本的难度将高出太多。

何况,它还只卖水果……

生鲜电商先从爆款玩起

在水果营行众多的正面、负面消息中,有一个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营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样的优势。

或许造成这一困扰的理由更奇葩,一直号称是生鲜电商的水果营行根本就连一个像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营行在对外宣传中,依然还在说“待电商系统完善后……”。

一个线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鲜电商,其线下的门店只能也只有各自为战。所谓逆向O2O,最终走向了传统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鲜电商,其实不是单行线,而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轻了哪头,都会接不上地气。

但这并非解除生鲜电商迷局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走线下体验店的水果营行并没有和周围商超中的水果柜台有太多的区别。

这都不是早前舆论批判的水果营行不懂水果经营之道,损耗大、价格高、标准化难所能概括的,尽管这是许多生鲜电商创业者不可避免触碰到的问题。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则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须知道,我为何非要选择在你这里购买水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疑问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换成其他任意商品种类。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仅仅一句“相较于销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场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鲜电商主要销售特色、中高端水果”这样模糊的定位并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个生鲜电商用行动来解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水果这种消费者更乐意于眼见为实的商品,在线下体验店辐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为强化消费者体验的突破口。

如顺丰、京东、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电商在2013年打得火热并延续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车厘子大战,对此,天猫电商平台喵鲜生负责人乐觉就曾表示,生鲜电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从带来关注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价格和体验度,消费者会主动传播,就能为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弥补线下体验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会更容易形成消费者的购物黏性。由此,再将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见品类之上,逆转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烧钱扩大规模不一定能增强黏性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大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多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在水果营行案例中,一年内扩展出300家实体店,覆盖20余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开设1万家实体店。如此强度的店面扩张,必然带来人员储备、运营模式上的不适应。须知,知名水果连锁百果园,从2002年起,用了8年时间仅开出了100家门店。之后又用5年时间,才将规模提升到1000家门店。

即便是在“互联网+”的极限扩张下,指数级增长的实质,也须完成从0到1的蜕变,或言先种好试验田,才能将成熟的模板进行复制,实现从1到N。

一个产品特色不足的生鲜电商或O2O,最终会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过烧钱的方式,用补贴和特价来吸引消费者“贪便宜”的心态,从而塑造虚假的黏性。而在水果营行身上,各种“会员预付卡”真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优惠力度上。若运营状况正常,这类促销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强行在亏本赚吆喝,这样的预付卡除了吸纳资金这一个用处外,更会因为一个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银行式的挤兑风潮。这一幕,在水果营行落幕时,已然得到了证实。

一个忽略了消费者,没有真正买方市场想法,只是描述了一个好听的 故事 ,却无法和周边的商超、菜场的水果摊点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的生鲜电商,其不败也难。

此外,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点:

一是生鲜电商和O2O依然要用轻姿态来扁平化渠道。如在线上红火的本来生活网,目前进军线下的生活O2O项目“本来便利”就是采取和当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鲜电商要突围,或可采取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体验店+若干合作自提点的方式,实现有效扩散和覆盖。最终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线上,而非体验店。

二是使用线上平台建立大数据体系,至少做到能够预测某一城市对某一品类水果的预期。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才可以将电子商务所拓展出来的超长尾巴,变成一个核心数据源,可以确保发往某个城市的水果,不至于过少或过多,徒增损耗或难以满足需求。这才是区别于各自为战式的传统水果店的关键。

三是不断地差异化自己的特点。生鲜电商要成功,其实就应该按照电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长尾来满足长尾末端的用户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无我有哪怕只是一个人有需求才能成功。当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众的水果卖得贵点,将预订、众筹等互联网模块落在消费者层面上,而非融资层面上,意义更大。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二

新日领跑世界的秘密

德鲁克说过,企业有且只有两项基本职能,就是营销和创新,这也是新日电动车多年来领跑世界的秘密。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可并非人人都会做,我们来看一下对于这两项职能,新日具体是怎么做的。

开放流程和心态,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还是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其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从“制造”向“智造”的工业化升级。

作为身处制造业一线的企业,新日对于这轮变革风潮早就捕捉到了。在2013年,新日电动车就率先研发出了行业第一辆智能电动车。随后,新日电动车便一发不可收,在电动车智能化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新日电动车创建了业内首个智能化生态供应链系统,同时还将智能电动车推进至“智能30”阶段。2015年,新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电动车MIKU再次颠覆了人们对智能电动车的认识,运用了一键检测、电量精算、远程控车、紧急救援等多达20项全球顶尖的智能技术,一举夺下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太湖奖”特等奖。

谁都知道创新是企业建立起竞争区隔和相对优势的唯一途径,可如何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却陷入了迷茫。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李宁、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抛弃了原来的定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可结果却是“热脸贴上冷屁股”,消费者根本不买账,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心态还不够开放。相比之下, 新日电动车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新日电动车在产品研发上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广泛与国内、国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比如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荷兰阿姆斯特丹卡弗研究所以及来自以色列、日本的顶尖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合作,还直接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例如以前就职于日本雅马哈公司的资深工程技术专家高田,便是新日引入的“外援”之一。

2不局限于一般技术研究,进入基础研究领域。比如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工程院院士吉姆领衔的团队一起研发的磁通切换电机,这种融合最新科技的电机一旦面世投产,将可能带来电动车电机的一场革命。

3向目标用户开放研发、生产的全过程,让他们直接参与进来。都知道小米的成功来源于“参与感”,可真正做到的企业很少,制造企业中则更少。上文提到的获得“太湖奖”特等奖的新日MIKU就是由一群来自江南大学的“90后”学生设计的。据了解,为了鼓励更多“90后”加入创新的行列,新日电动车设立了开放的电动车设计平台,每年有百余名高校学子与新日电动车研发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展开深度交流、融合,每年设计的新车型达数十款。

创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的,而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让用户亲身参与其中。

营销娱乐化,

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除了产品上的创新,新日营销上的大胆突破也引人注目。在2015年12月17日第十三届中国营销盛典上,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一举斩获“年度最佳产品营销创新奖”,大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新日电动车全新MIKU“晶彩”系列产品,打破了传统电动车产品给人的固有印象,在营销方面积极地贴近消费者,与《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等卫视王牌节目强强联手;出席金鸡**节,电动车“走”上红毯;邀请黄晓明成为品牌全新代言人……一系列举措让新日电动车的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使消费者真正记住了新日电动车。

“进军时尚界”是新日2015年贯穿全年的一个营销主题,尤其是在第24届金鸡百花**节上的“红毯秀”,赢得了广大明星及媒体的关注,为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赢得了足够的曝光和支持率。据统计,短短一周时间,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即登上了新浪、凤凰、网易、搜狐等几大主流门户网站,报道、转发的媒体达50多家,曝光人次超过1000万,评论数超过2000条,转发量超过1万次,仅百度相关搜索就达8000多条。

当然,新日迈向时尚界的脚步远不止这些:2015年年初,新日MIKU与众多艺术圈、娱乐圈、模特圈、设计界一线大咖同时亮相“2014网易时尚年度跨界大赏”;2015年5月,在《快乐大本营》录制现场,新日小龟王——风雅19代化身为颜值爆表的鲜肉杨洋的坐骑,当红导演徐峥骑电动车夜行,颠覆了传统的冠名模式,成功闯进“80后”“90后”的视野;同年,新日科技时尚中心揭幕成立,成为行业唯一的国际级专业科技时尚制造基地,并斥资2000万元打造最强时尚产品顾问团,由国际殿堂级著名造型师李云涛、中国新锐时装设计师刘璐、新生代时尚T台女王游天翼等担任顾问,为产品注入了时尚、年轻的基因。

新日新闻发言人、总裁办主任陈开亚说,对于未来的商业世界, 财经 作家吴晓波曾 总结 了四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那么,站在企业营销的角度,也必须顺应这股潮流,新日的时尚跨界便是践行营销娱乐化的一种演绎。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内容

雷军终于下定决心了。

2021年2月19日,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股票也因此大幅上涨,曾一度暴涨至1181%。小米公关迅速发表通告:“等等再看,暂时没有”。这一回应并没有否认相关疑问,反而让人浮想联翩。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CEO雷军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或许,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小米作为国内一家出色的互联网公司,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造车的互联网新势力,小米要造车的谣言也已经传播了好几年。然而每一次都会有很多用户选择相信,因为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

2020年12月末,网传小米将联合比亚迪推新车。不过,该消息很快就被小米公关辟谣:小米没有造车计划,而比亚迪也表示这条信息是谣言。然而已经有部分人士发现了小米窥探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证据”,早在 2013 年,雷军就曾两度拜会马斯克,对新能源 汽车 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2015年蔚来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其中一笔投资来自雷军、2019年11月,小鹏 汽车 C轮融资名单上,小米集团同样榜上有名。

同年,雷军表示“小米集团已经与多家 汽车 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加深双方在新能源 汽车 与l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2020年我们就能看到小米频频与多家车企“同屏”:小米10至尊纪念版携手梅赛德斯奔驰开启影像 探索 旅程、与AMG F1车队联名推出米家电动滑板车Pro 2、小米手机则可以成为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等等。

另外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 2000 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 10 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一切的一切,都将小米造车的趋势推向了高处。

此前,国家已经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 汽车 总销量的 20%,并且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这也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在政策的不断助力下,新能源 汽车 将成为未来几年,乃至于未来十几年的风口。作为说出“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雷军,自然不希望错过这个超级风口。

综合来看,新能源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小米“万物互联”的理念。一旦小米官宣将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些前期布局都会成为小米最实用的“垫脚石”。

小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旗下的多款产品都能做到同价位闭眼买,但这仅限于手机和一些小产品。 汽车 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被称为是“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智能设备就能做好新能源 汽车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小米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规划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领导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军是不可能放得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而跑去管 汽车 的,当然小米手机目前也离不开雷军的号召力。所以小米如果真要造车,极有可能是与一些传统车企合作来试水,如果仅靠小米自己的力量,很容易在这条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上栽个跟头。

另外,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但对于 汽车 市场来说,小米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会失效,造车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做出一辆不错的 汽车 出来。 汽车 最本质的东西依旧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毕竟车企们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总结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 汽车 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翻了大跟头,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戴森,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 汽车 也成功造出来了。可惜因为制造成本过高,公司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戴森在研发三年后宣布终止造车计划。作为对比,特斯拉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 汽车 的领头羊,除了它沉淀多年的AI驾驶技术外,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 汽车 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想要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小米要想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像上汽五菱、吉利远景、比亚迪F3这些物美价廉的车型都会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竞争对手。

话又说回来,小米是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还需要再三斟酌。

除了小米,最近有关“门外汉”入局 汽车 行业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先是苹果与韩国现代 汽车 达成合作关系,并计划在2024年前后推出苹果 汽车 ;后是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 汽车 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加,这条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只会愈发拥挤,意味着留给后者的时间也愈来愈少了。

对于供应链而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也即将发生。未来新能源 汽车 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将会被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大量的消费电子供应商将会涌入 汽车 领域,冲进来的不仅仅是富士康、京东方、英伟达等传统供应商,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所成就的企业冲进 汽车 供应链,企图共享一杯羹。

已经在手机行业成功突围的“黑马”小米,真正想要打造一款完全自制的 汽车 并且进军 汽车 行业的时候必然是具有了十足准备。到时候 汽车 行业会有怎样的颠覆,小米又能否再次后来居上,成为 汽车 界的价格屠夫?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