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移动支付市场的暗战正在上演。
坐拥数亿用户的微信支付改写游戏规则的图谋,正受到其合作伙伴们的质疑。
9月10日,是微信支付原定实施商户认证新规,推行二次认证政策的日子。然而,该政策在8月中旬一推出,即遭到来自收单机构、服务商、银行的集体抵触。
业内人士认为,认证新规将改变移动支付生态链中的固有利益格局。一位大型综合支付机构高管对上证报称,微信支付此举将“从合作机构手中抢夺商户,收割B端市场。”
在隆隆反对声中,微信支付临时调整了其二次认证政策的实施力度。据了解,新规拟对所有新增商户实施认证,而目前在实际执行中调整为对当日交易超过五万元的商户进行认证。
诚然,二次认证新规有其风险防范的合理性,但难免给市场以“头部机构利用市场地位争夺客户”的印象。
这场微信支付与其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们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有野心的“二次认证”
当前,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早已形成双寡头格局。
易观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91万亿元。头部平台型支付机构 支付宝 和微信支付两者的市场份额就已经高达9283%,其中第二名微信支付市占达到3947%。
而在线下移动支付市场,微信支付的市场优势更为突出。
在至少三名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微信支付目前牢牢占据了八成多的线下商户市场,对费率定价有一定话语权,在线下扫码的四方合作模式(账户方、收单方、聚合服务商、清算机构)中有绝对的主导优势。
现在,微信支付想将话语权放到最大。
8月中旬,微信支付的运营主体 财付通 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向合作机构发出通知称:基于监管政策、系统风控、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考虑,自2019年9月10日起,新入网开通微信支付业务的商户,需按照新标准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才能进行微信支付交易;存量商户需在2019年12月31日前按照新标准完成客户身份识别。
如何进行商户认证识别?
短短一句话,但信息量巨大。
这些操作意味着,原本被收单机构、服务商与银行所掌握的商户身份核心信息,都必须上传至微信支付。由此,这也就触动了收单机构、服务商与银行们的敏感神经。
记者从多个微信支付合作机构处了解到,此前与微信支付合作的收单机构和服务商,会将收集到的商户信息(比如商户名字)以字符形式传给微信支付,并将核心信息隐蔽,这就是大家默认的备案制。
而现在,微信支付要求服务商将存量商户的原始认证资料(如带有商户招牌的门头照、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核心材料)上交,新增商户自己也要主动向微信支付上传营业执照、经营者身份证等信息。
让合作伙伴们更为忧虑的是,新的认证流程要求支付机构配合改造接口。新接口的实施将会让微信支付与商户实现直接沟通,而无需通过支付机构与服务商。
被动了奶酪的合作伙伴们,对此颇有怨言。
“收单机构和服务商都很抗拒,收单机构的反弹会更大一点,因为它相当于直接收割商户。” 一名全国性收单机构的高管对上证报表示。
在他看来,服务商本来就处于行业链条底端,行业地位弱势,“现在商户都变成微信支付的,服务商靠着商户来赚返佣的空间就小了”。
对于收单机构而言,“微信支付对商户直签后,商户直接在它的体系里交易,那收单机构之前拓展商户投入的成本,包括给商户补贴、免佣、做免费机具,就都白做了。微信支付相当于什么都不投入,就把别人的客户拿走了。”该人士对二次认证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颇为忧虑。
火力减弱
微信支付回应不改初衷
或许是“动的奶酪有点大”,微信支付二次认证新规遭到了不少合作方的抵触。
上述全国性收单机构高管告诉记者,就在二次认证政策推行的前几天,微信支付方面仍未对接口是否确认上线作通知或沟通。9月10日,一开始微信支付不仅未上线认证,也没有对后续是否上线做通知。
“我们就这么干等着,后来当天晚些时候,微信支付那边口头传达了只对单日5万交易额的商户做认证限制”,他说,临时调整的政策细节并未与合作机构同步。
“5万交易额是企业和小微商户都需要认证、存量商户是否需要认证,也都没有说清楚。”该人士说,“我们那天就加班,自己一遍遍测试来知道到底哪些商户被限制交易了。”
前述大型聚合支付服务商的高管,向记者证实了微信支付二次认证新规的火力有所减弱:“应该是受到抵制了,微信支付后来调整为当日交易超5万元的新增商户才认证”。
该聚合支付服务商高管认为,单日5万交易额以上的商户大多数都是高质量商户,微信支付或许是想先拿下传统大型收单市场商户,再对所有商户推行二次认证。
就如何认定现行商户认证门槛,以及新规在执行层面调整的原因,上证报问询了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官方回复称:“对商户进行实名认证的初衷和大方向并没有变化。在执行层面,我们也充分考虑待实名认证的商户数量、合作伙伴工作量和用户体验等多方面因素,所以第一批先从单日收款金额超过5万元的商户进行实名认证。”
该回复还称,“微信支付对商户实名认证的政策制定,是综合了支付行业和反洗钱相关的法律法规、风控数据模型、商户高风险交易分布情况等多因素来制定和不断优化的”。
微信支付官方传递的信息意味着:微信支付认为其新规高度契合监管政策且适用于支付行业,仍会推行,但会把控节奏。
新规逻辑被质疑
市场利益格局将重塑
从微信支付自身的立场而言,其二次认证政策诉求有其合理性。这也正如微信支付阐述认证新规初衷时,首提的就是“基于监管政策”考虑。
那么是什么监管政策,促使微信支付做出改变?
答案是央行85号文。
今年3月27日,央行发布85号文(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重点提及了要求支付机构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
该文件出台的背景是行业存在已久的“擦边球”现象:一些聚合支付服务商在部分商户的审核上,存在着主观或客观的疏漏。有些个体工商户在申请时,并不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只需要提供房屋租赁协议和门头照;而服务商极少数会上门亲核资料。
然而,这个微信支付自我阐述的初衷,遭到了一些收单机构和服务商人士的反对。
“我在这一行工作很多年,我觉得拿配合85号文来说事,其实有点牵强。”前述全国性收单机构高管人士称,因为微信支付更像是一个账户机构,账户机构不应该直接插手商户准入、商户资质审核。
“如果商户有问题,监管肯定罚的是收单机构,因为收单机构去拓展了这个商户。比如说我们拿着 信用卡 到国外玩,被一些商户盗刷了,那这样的情况谁负责呢?肯定是收单机构负责,然后清算机构找收单机构要求把钱要回来,同时对涉事商户做风险标记。”该收单机构高管说。
前述大型服务商高管对上述观点表示附议。他认为,账户机构应该管理每笔交易的风险,决定是否支付;而收单机构管理商户的总体准入,把控总体风险并承担相应责任。各个主体各司其职,谁错打谁板子。
前述提到的大型综合支付机构高管所言则更加犀利。他认为,微信支付对于服务商的处罚完全可以“就事论事”,谁涉及不法交易,可以报告监管将其接口关停,而不是以监管要求为理由来抢夺商户资源。
而且,到目前为止,监管没有完全明确信息流是否要经过账户方,85号文也没有规定账户方(即微信支付)要对商户进行身份认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同环节的市场参与主体对微信支付二次认证新规反弹较大,是因为如果其新规一旦达成,会产生三个效应:
首先,挤压收单机构生存空间。
当微信支付掌握商户资源后,收单机构很容易被排挤,大批收单机构最终可能会被迫转型成服务商(代表微信支付去服务商户),甚至干脆退出市场。
其次,微信支付将实际打造出“收单+支付+清算”的整体闭环生态,冲击线下扫码市场四方模式下的利益格局。
当前,线下扫码市场有四方角色,包括账户方(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收单方( 拉卡拉 ( 行情 300773 ,诊股)、汇付等)、聚合服务商(收钱吧、钱方好近等)、清算机构(网联、银联)。
四者之间在长期合作里已经形成了分润默契:收单方(如拉卡拉)从商户收取交易 手续费 (服务费),分润给账户方(如微信支付)和聚合服务商(如收钱吧)。收单方向商户收取大概在382%左右的手续费,然后基于合作的深浅分给账户方21%到25%手续费,另外大概1%左右付给聚合服务商。
一旦微信支付的整体闭环体系形成,各环节原有利润分配毫无疑问会受到冲击。
微妙的是,这也是微信支付的不少友商不愿意看到的。有大型综合性支付机构人士反复向记者称,“虽然不方便评价友商,但这样做影响太大,我们不会跟进”。
一家股份行网金部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也同样透露出了银行微妙的心态。他称,几大银行既直拓聚合扫码收单,又承载了扫码背后实际的发卡和支付,而微信只提供通路,却控制着收单手续费分配。
“在备付金政策调整后,微信支付的谈判砝码越来越少,他们需要通过加大直连业务量的控制,来增加与银行的谈判砝码,而银行并不希望看到他们议价权的增加”。该股份行人士表示。
第三,与“断直连”相左。
“断直连”断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和银行账户之间的连接。
断直连后资金从 银行卡 到钱包,要经过两联(网联、银联)清算转接,然后资金从钱包再通过清算机构到收单机构,最后到商户账户。在这过程中,清算机构会执行两次清算职能,第一笔清算的是资金如何进钱包,第二笔清算的是资金如何从钱包去到为商户服务的收单机构。
而一旦商户都变成微信支付的直连商户,就意味着资金从钱包到商户,再也不用过清算机构,这就是所谓的“本代本”交易,即账户方的资金和商户资金都在同一账户体系内,清算机构的职能被替代了。
巨大的市场份额,让微信支付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市场化竞争的参与者。它的任何商业决策,很多时候已经不仅仅作用于其自身或合作伙伴范围内,而是有可能将支付行业整体推向另一个走向。
微信支付其强制推行商户认证的举措面临业界的不同声音和争议,属于行业正常现象。来自各方的声音无比重要,也相信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也会在每一次摩擦、争议甚至对抗里,最后共同商榷出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道路。
华为称支付业务不与微信支付宝竞争
华为称支付业务不与微信支付宝竞争,虽然外界对华为支付的感知不强,但7月14日华为支付事业群总裁马传勇对媒体表示,华为支付业务已耕耘近十年。华为称支付业务不与微信支付宝竞争。
华为称支付业务不与微信支付宝竞争1去年以来,华为支付开始动作频频,包括收购讯联智付100%股权拿下移动支付牌照、华为支付线上支付正式上线等,不过,在当前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几已垄断整个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背景下,华为此时出击支付领域,意欲何为?又将如何出击?
7月14日,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BU总裁马传勇对证券时报·e公司等媒体首次详解华为支付业务发展战略。
马传勇表示,华为支付定位于创新的全场景支付平台,不对标微信支付、支付宝等。
华为支付的差异化定位
马传勇向记者介绍,华为并非最近这两年才开始做支付业务,而是几乎与智能手机发展同步,从2011年开始华为就提供了华为应用内支付,此前主要是为上架华为应用市场的应用提供支付通路。
这十多年间,华为在支付领域做产品比如Huawei Pay,同时基于硬件做生态,包括与银联、银行合作、赋能合作伙伴收付款能力等等,建立全球支付一张网。
“总体来讲,我们做支付这个业务做了10多年,其实一直在做一些行业合作,发挥我们软硬件结合的优势,提供更安全和便捷的体验。”马传勇说。
鸿蒙生态面对的是一个多终端、多行业的场景,将来不仅仅是在手机、平板、车,甚至未来在KTV点歌机、广告大屏,这些地方可能都会有鸿蒙的出现。
“华为支付是鸿蒙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通过把支付的能力和鸿蒙系统深度融合,华为的开发者、合作伙伴可以直接在鸿蒙生态中完成商业闭环,用户能便捷安全的完成支付。所以说华为支付不仅仅是手机支付,更是创新的全场景支付平台。”马传勇说,这就是华为支付在行业内的差异化定位。
据了解,2019年,华为发布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并于2020年开始在华为手机端升级。2021年3月华为收购讯联智付100%股权拿下移动支付牌照。2021年9月,华为支付线上支付正式上线,华为支付依托华为钱包为管理入口,为个人用户提供余额支付、银行卡支付、红包、充值、提现等服务;并为企业用户快速集成支付能力,提供资金结算、自动分账、营销赋能等服务。
不对标微信支付、支付宝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起,在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推动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飞速发展。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商户体系,已经几乎覆盖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商超、路边摊、菜市场等各种大小型、碎片化的支付场景,两者已经占据国内支付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对此,马传勇表示,“华为支付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并不是竞争关系,它们都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实际上,华为支付目前主要聚焦在用户体验创新和提升上,未来,新场景、新市场增大的时候,用户喜欢用华为支付,我们的份额就会提升。”对于具体的新场景,他认为车机上的支付场景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伴随AITO问界M7发布,部分车机应用已通过华为支付率先实现车内人脸支付,不同驾驶者在车内支付时将根据不同帐号进行相应的人脸识别,并严格保障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另外,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当用户驾车经过加油站时,打开华为钱包App将自动弹出该加油站位置及优惠信息的提醒卡片,用户点击卡片即可快速付款,不用下车就可以给车辆加好油。
此外,华为还推出双击电源键支付体验,无需打开APP,没有网络,便可直接调起付款码进行付款。当用户使用手机内屏进行工作会议、视频通话、影音游戏等手机应用时,双击电源键,还可实现当前活动不中断、同步支付的便捷体验。
目前,华为支付已覆盖华为系应用和部分第三方应用,包括华为音乐、华为视频、华为钱包以及芒果TV、有道云笔记等。同时,华为支付当前也已支持数百家银行卡的绑定。
马传勇透露,截至目前,华为钱包月活用户已达1亿,华为支付用户增长非常快。
谈及华为支付的盈利模式,马传勇表示,支付本身的盈利模式很简单,所有公司的盈利模式都是交易流水费率。目前来看,华为更看重的是支付带来的附加价值,比如说华为的游戏生态、音乐生态、视频生态,这么多用户在使用华为支付,其所带来的价值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华为称支付业务不与微信支付宝竞争2从近期华为的推广动作来看,华为开始向支付领域倾入更多资源。
2021年3月,华为收购讯联智付100%股权拿下移动支付牌照后,截至目前,华为支付已覆盖华为系应用和部分第三方应用,包括华为音乐、华为视频、华为钱包以及芒果TV、有道云笔记等。同时,华为支付当前也已支持数百家银行卡的绑定。
虽然外界对华为支付的感知不强,但7月14日华为支付事业群总裁马传勇对媒体表示,华为支付业务已耕耘近十年。“从2011年12月,华为应用内支付开始,此前主要是为上架华为应用市场的应用提供支付通路。”
但从目前国内移动支付行业来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双寡头市场格局已经成型。华为的机会点在哪里?对此,马传勇称,“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正面临创新渐缓的产业现状,而随着鸿蒙操作系统的推出,新的场景将出现。”
是否与微信、支付宝存在竞争关系?
自2014年起,在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推动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飞速发展。如今,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商户体系,已经几乎覆盖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商超、路边摊、菜市场等各种大小型、碎片化的支付场景,两者已经占据国内支付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令外界好奇的是,在微信支付及支付宝已经发展如此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华为如今切入支付市场,目的是什么呢?
对此,马传勇回应道:“从功能上看,支付是底层生态系统内交易闭环的核心功能组件之一,诞生于移动时代的支付产品,在物联网时代生态的商业闭环中支付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他介绍称,新移动支付形态不需要通过打开手机相关APP进行“扫一扫”,而是可以通过手机、手表、汽车等任意一种终端完成,比如在出行场景中,华为手机用户在开车靠近加油站时,会收到一条附近加油站的消息服务,用户可自由选择油号、金额等,使用华为支付后甚至无需下车即可完成加油。
另外,马传勇还表示,“华为支付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并不是竞争关系,它们都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实际上,华为支付目前主要聚焦在用户体验上,未来,新市场增大的时候,用户喜欢用华为支付,我们的份额就会提升。” 对于具体的新场景,马传勇认为车机上的支付场景是其中之一。
当谈及华为支付在发展初期是否会进行大额补贴来吸引用户时,马传勇表示:“扩大市场份额不是华为支付的目的,我们本质上不是跟其他支付做对抗。支付引擎是华为为全球开发者提供的‘五大根服务’之一,华为支付是鸿蒙系统生态能力与商业闭环的核心组成之一,必须要走这条路。”
2019年,华为发布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并于2020年开始在华为手机端升级,截至2022年4月底,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超过24亿台。
在具体市场上,马传勇表示,华为支付将首先聚焦在中国。“在取得牌照后,我们要在国内先把产品体验做好。”
看重支付所带来的附加价值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有不少新选手进场。华为之外,包括拼多多、快手、抖音等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均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得支付牌照。互联网巨头借助自身流量搭建支付体系不仅有利于把消费者逐渐“圈”到各自的生态里,同时也将促进其借助支付撬动更多金融服务。
不过,马传勇表示,华为支付是一个支付工具,不涉足金融服务。另据他介绍,目前华为钱包的月活用户达1亿,且用户数量还在增长。
谈及华为内部对支付业务的盈利要求时,马传勇回应道:“通常来说,交易流水费率是支付公司的盈利模式,但华为更看重的支付所带来的附加的价值,比如华为视频、华为音乐等应用生态。”
不过,记者注意到,目前,华为支付与Huawei Pay的使用仍需要各自独立“绑卡”,并未完全打通。从定位上看,前者是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由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提供的支付服务,依托华为钱包为管理入口,提供支付账户管理和支付服务的入口。而后者则是华为钱包与银联共同推出的手机闪付能力,支持NFC支付、银联二维码、线上支付等支付方式。
与此同时,在开放程度上,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是服务于所有移动操作系统终端,而华为支付目标还是为了鸿蒙系统全场景覆盖,作为基础设施。谈及未来华为支付是否会独立出华为体系,单独面向第三方应用时,马传勇表示,“APP是否单独运营取决于市场诉求;第三方是否引入华为支付是依据伙伴的策略,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们。”
虽然目前华为支付已上线,但短期内很难改变目前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两强格局,华为支付接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华为称支付业务不与微信支付宝竞争3“华为钱包月活用户已达1亿。以华为钱包为入口,华为支付发展速度非常快。伴随AITO问界M7发布,部分车机应用可以通过华为支付实现车内人脸支付。” 7月14日,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BU总裁马传勇告诉上证报。
自华为2021年拿下支付牌照后,华为在支付领域每一个动作都受到市场关注。华为为何要下场做支付?华为入局会给移动支付市场带来哪些改变?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强格局已经形成的当下,华为支付还能做出什么差异化的优势?华为支付未来想做成什么样子?业界充满好奇。
7月14日,华为在深圳坂田基地召开媒体沟通会,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BU总裁马传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不抢蛋糕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合作伙伴
2021年9月份,华为正式作为一个持牌机构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一度引发移动支付市场是否要上演“三国杀”的讨论。然而,马传勇却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合作伙伴,不是对手。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整个鸿蒙生态的基础设施,在鸿蒙系统当中,我们希望华为支付能够为用户开户、绑卡、收单、交易整个过程做好赋能,让用户只需一个华为帐号,即可畅享全场景、跨终端的便捷支付体验。” 马传勇表示。
他举例称,基于鸿蒙系统的多端协同,多款华为终端设备上的支付操作可跨端流转到手机上,使用户便捷安全的完成支付。比如未来可能在智慧屏上购买服务时,付款订单会跨端自动流转至手机上,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密码或解锁指纹即可快速完成支付,不需要使用遥控器在智慧屏上进行任何操作,也不需要打开任何付款APP去扫码。
不仅如此,马传勇指出,“华为在数字人民币领域也有一些探索和创新,我们跟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协议,华为参与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标准规范研究与制定,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提供技术底座和赋能。Mate40系列更是国内首款支持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智能手机。数字人民币需要触达用户,最直接的就是跟手机厂商合作。”
聚焦鸿蒙生态做增量
华为支付已上车
马传勇指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华为支付是构建鸿蒙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因此,华为支付不仅仅是手机支付,是创新的全场景支付平台。
在深圳市龙岗区华为坂田基地G区的华为旗舰店,记者看到,在华为与赛力斯联合发布的新车AITO问界M7上,由于搭载了鸿蒙智慧座舱系统,华为音乐等部分车机应用可以通过华为支付实现车内人脸支付。
不仅如此,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当用户驾车经过加油站时,打开华为钱包App将自动弹出该加油站位置及优惠信息的提醒卡片,用户点击卡片即可快速付款,不用下车就可以给车辆加好油。
“我们想开启一种新的场景化支付服务,在移动支付领域做增量,未来也许这种新的支付场景会变成主流场景呢?” 马传勇指出,“随着鸿蒙生态的不断成长与壮大,一定会在更多的终端设备上产生更多新的支付场景,华为支付将充分发挥软硬结合优势,通过多端协同,与鸿蒙生态做更深度的融合,为用户带来高效、安全的支付体验。”
马传勇告诉记者,华为将继续与各行各业伙伴加强合作,拓展鸿蒙生态下的更多支付场景,包括快递物流、智慧电商、出行住宿、充值缴费、车主服务、餐饮商超、在线互娱、金融保险等。
马传勇表示,华为支付最后能“长”到多大,在多长时间里要占多少份额,华为现在没有定具体的商业目标。“随着用户的体验升级,随着设备不断地增多,随着新的场景不断地覆盖,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支付场景当中,华为支付会成为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用起来的工具,至少是其中之一。”
不需要,但是和美国合作的需要。
微信支付宣布携手CITCON正式进军美国,通过微信支付,在美国的衣食住行均可直接用人民币结算。截至目前,微信支付已登陆1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2种外币直接结算。
此次进军美国,微信支付通过合作伙伴,与毗邻加州迪士尼乐园及西南海岸的阿纳海姆贝蒙特套房酒店、旧金山湾区的渔人码头Hana ZEN日本料理餐厅、旧金山湾区奥特莱斯Great Mall的Nobel Luggage以及纽约布鲁克林Tbaar茶霸奶茶、塞班岛Skydive Saipan、俄勒冈州Sandy市滑雪训练营达成了合作
微信在香港可以用的。
2017年10月30日腾讯宣布微信支付已支持香港出租车,可用WeChat Pay HK(微信香港钱包)扫码支付。微信是一种软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 但是去香港需要要开通国际漫游或者使用当地免费的WIFI。香港的wifi比较发达,如果不是随时都要挂在网上的话,wifi就能满足需要。
扩展资料
香港坐地铁可以用微信购票。
还针对WeChat Pay HK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不仅支持大小型商户移动支付,还支持个人、报摊、茶餐厅、超级市场等收付款。除了绑定信用卡之外,香港本地用户还可以到“7-11便利店”充值,WeChat Pay HK余额提现无需绑定银行卡,更可通过跨境汇款免费转账至微信好友账户。
目前支持人民币、菲律宾比索和yin du ni xi ya 卢比三种币种。非香港移动号码注册的微信用户亦可通过钱包帮助中心内的港币账户开通香港钱包,任意切换钱包地区。
内地游客在香港乘坐地铁时可通过微信支付购票,无需兑换港币。微信拥有98亿月活跃用户。其中,微信支付跨境业务支持1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合规接入,支持超过13个币种交易,在香港地区的百货、零售、餐饮、景点等行业商户已经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
不靠谱的。
7月27日,微信支付官方发布《关于打击假冒“智慧商圈”名义进行欺诈等违规行为的声明》。声明提到,自本声明发布之日起,通过网络或实体发布相关不实内容的主体,均有可能被认定为共同侵权主体,各相关机构和个人勿再盲目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
微信支付官方推出的智慧商圈产品,并不提供所谓“锁定粉丝”、“跨界收益”等能力,与此类机构及个人宣传的内容无任何关联。微信支付没有开展也没有授权任何主体开展此类活动。
扩展资料:
微信公司重申:微信支付不允许服务商以“微信支付官方代理”、“独家代理”等名义对外宣传,或招收二级代理商、加盟商等;成为微信支付服务商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任何以“代理加盟”等名义的收费行为均涉嫌欺诈。
微信支付还提示广大商户及合作伙伴,上述要求商户“承诺折扣”、“入驻商圈、”“锁定粉丝”、“以商带商”、“跨界收益”等的业务模式,存在重大商业风险,请谨慎对待,避免遭受经济损失。
微信-关于打击假冒“智慧商圈”名义进行欺诈等违规行为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