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终于下定决心了。
2021年2月19日,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股票也因此大幅上涨,曾一度暴涨至1181%。小米公关迅速发表通告:“等等再看,暂时没有”。这一回应并没有否认相关疑问,反而让人浮想联翩。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CEO雷军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或许,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小米作为国内一家出色的互联网公司,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造车的互联网新势力,小米要造车的谣言也已经传播了好几年。然而每一次都会有很多用户选择相信,因为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
2020年12月末,网传小米将联合比亚迪推新车。不过,该消息很快就被小米公关辟谣:小米没有造车计划,而比亚迪也表示这条信息是谣言。然而已经有部分人士发现了小米窥探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证据”,早在 2013 年,雷军就曾两度拜会马斯克,对新能源 汽车 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2015年蔚来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其中一笔投资来自雷军、2019年11月,小鹏 汽车 C轮融资名单上,小米集团同样榜上有名。
同年,雷军表示“小米集团已经与多家 汽车 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加深双方在新能源 汽车 与l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2020年我们就能看到小米频频与多家车企“同屏”:小米10至尊纪念版携手梅赛德斯奔驰开启影像 探索 旅程、与AMG F1车队联名推出米家电动滑板车Pro 2、小米手机则可以成为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等等。
另外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 2000 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 10 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一切的一切,都将小米造车的趋势推向了高处。
此前,国家已经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 汽车 总销量的 20%,并且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这也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在政策的不断助力下,新能源 汽车 将成为未来几年,乃至于未来十几年的风口。作为说出“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雷军,自然不希望错过这个超级风口。
综合来看,新能源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小米“万物互联”的理念。一旦小米官宣将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些前期布局都会成为小米最实用的“垫脚石”。
小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旗下的多款产品都能做到同价位闭眼买,但这仅限于手机和一些小产品。 汽车 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被称为是“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智能设备就能做好新能源 汽车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小米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规划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领导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军是不可能放得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而跑去管 汽车 的,当然小米手机目前也离不开雷军的号召力。所以小米如果真要造车,极有可能是与一些传统车企合作来试水,如果仅靠小米自己的力量,很容易在这条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上栽个跟头。
另外,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但对于 汽车 市场来说,小米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会失效,造车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做出一辆不错的 汽车 出来。 汽车 最本质的东西依旧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毕竟车企们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总结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 汽车 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翻了大跟头,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戴森,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 汽车 也成功造出来了。可惜因为制造成本过高,公司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戴森在研发三年后宣布终止造车计划。作为对比,特斯拉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 汽车 的领头羊,除了它沉淀多年的AI驾驶技术外,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 汽车 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想要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小米要想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像上汽五菱、吉利远景、比亚迪F3这些物美价廉的车型都会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竞争对手。
话又说回来,小米是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还需要再三斟酌。
除了小米,最近有关“门外汉”入局 汽车 行业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先是苹果与韩国现代 汽车 达成合作关系,并计划在2024年前后推出苹果 汽车 ;后是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 汽车 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加,这条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只会愈发拥挤,意味着留给后者的时间也愈来愈少了。
对于供应链而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也即将发生。未来新能源 汽车 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将会被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大量的消费电子供应商将会涌入 汽车 领域,冲进来的不仅仅是富士康、京东方、英伟达等传统供应商,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所成就的企业冲进 汽车 供应链,企图共享一杯羹。
已经在手机行业成功突围的“黑马”小米,真正想要打造一款完全自制的 汽车 并且进军 汽车 行业的时候必然是具有了十足准备。到时候 汽车 行业会有怎样的颠覆,小米又能否再次后来居上,成为 汽车 界的价格屠夫?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
品牌价值低、缺少硬件管控经验、未能细分市场。
小米手机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是很强烈,没有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研究价值品牌价值多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品牌提升。
缺少硬件管控经验,小米并非硬件厂商,对于上游成本压缩能力有限,产能的稳定与市场需企业的结合是很大的挑战。
小米手机营销未能细分市场,缺乏对目标消费者年龄职业特点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他们价值追求而做出对品牌概念定位的营销方式。
据悉,小米推出了MIX 3滑盖手机,并承诺将在2019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发布小米MIX 3 5G版手机。1月12日,小米在英国正式推出了小米MIX 3手机,售价499英镑(约合人民币4334元),将在1月16日上市销售。不过首批100台优惠价449英镑(约合人民币3899元)。
国内竞争激烈,小米进入英国是为了寻求增量
去年以来,小米进军海外市场的脚步略微激进。众所周知,小米在印度市场已经连续四个季度获得第一,2018年印度市场更是为小米的业绩增色不少。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1%,智能手机销量达3330万部,较去年同期增长204%。其国际业务收入贡献收入达223亿,同比增长1127%,占小米集团总营收439%。其中印度市场成为小米增长最快的市场。
在印度市场尝到甜头后,小米开始将触手伸到其他海外市场。在雄墨观察看来,小米不断扩张国际市场的背后原因其实和国内手机市场置顶离不开关系。2018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390亿部,同比下降155%。国内手机市场缩水,导致小米手机业务的增长也在停滞,数据显示,2018年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增反减,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0增长,第三季度市场份额甚至下跌16%。这种情况下,小米开始将目光放到新的海外市场,即欧洲市场。
欧洲市场的部署,小米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此前雷军在部署小米的全球化发展时就说过,“最先拿印度试点,接着是东南亚,再到俄罗斯和独联体,现在是欧洲。”早在2018年11月,小米官方就宣布进军英国市场,携手小米 Pro8和踏板车进军英国市场。在迈出进军欧洲市场的第一步后,新年伊始小米似乎更有信心了。据悉,在2019年即将上线英国市场的产品是小米MIX 3滑盖手机,首批产品还将优惠500元左右,并且小米还承诺将出5g版本,看得出来,小米对此次在英国的首发产品很是看重。雄墨观察认为在频频布局的背后,更是小米希望英国市场能够成为自己增量市场的野心。
英国人对小米品牌认知弱,小米只靠性价比的打法很难
小米高管王翔在采访中表示,对进军英国市场非常具有信心。而这种信心主要来源于此前小米在西班牙市场中取得的出色的成绩,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在西班牙中就占据了145%的市场份额。作为西欧市场的第一站,西班牙给了小米莫大的信心,但英国市场是否真的会如西班牙一样开门红呢?雄墨观察认为英国市场对小米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就是上面说过的英国市场有机会成为小米新的增量市场,而挑战就是是否能用对在英国市场的打法。
目前,英国消费者的特点和美国差不多,大多数是走运营商渠道,运营商占着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而线上购买的习惯却只有一些互联网工程师等。所以外来手机品牌想要进入的话,首先要和经销商运营商等达成合作关系。而小米在中国的打法一直都是互联网模式的方式,一开始选用的就是性价比手机来口口相传,才在中国手机市场中打下属于自己的天下,如果在英国没有运营商足够的支持,小米的脚步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阻碍,最终难以触及消费者继而销售遇冷。
而对于当地运营商来说,和新的手机品牌合作也有着很多要求,比如说对手机的产品和质量要求都比较挑剔,已经和小米合作的运营商Three就对小米要求其提供更好的入门级产品。其次,如果手机厂商有战略变动也需要和当地运营商进行磨合,多年以前华为进入欧洲市场就和当地运营商进行了深度合作,但是后来华为新任ceo余承东之后就转变了战略方向,开始重建销售渠道做自己的公开品牌,此后欧洲多个国家的运营商都将华为的手机下架,并导致华为利润下降60%。后来华为花了很长的时间重新和当地运营商建立渠道信任关系,所以雄墨观察认为华为在欧洲一开始的挑战尚且如此,小米作为后来者要想继续用性价比优势去打欧洲市场显然有点难。未来小米还需要在新的品牌认知建立强大的竞争壁垒。
小米在2019年攻守都很难
2018小米上市之时就对用户承诺,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对消费者硬件销售的最高利润率设定为5%,多出的将全部返回消费者。在确定核心战略上,2018年11月28日雷军在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上确立了AI+loT的目标,前不久小米又在年会上宣布了未来5年小米“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可以看出,虽然小米将lot作为未来重要方向,但小米的硬件业务依然是重中之重,而手机业务也是其面向未来物联网时代的重要布局。
雷军在年会上坦言,冬天已来,2019年即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没有丝毫盲目乐观耀的余地。是的,2018年荣耀就正式宣布进入荣IoT生态和新零售30的战略阶段,而 oppo又在前几天推出子品牌智美心品。对oppo来说,独立新的品牌可以更好的区分手机和物联网设备的品牌架构,也可以为即将到来的5g打下第一步基础。但不论哪一个似乎都在蠢蠢欲动,想要进入小米lot生态的腹地来分一杯羹,而2019年随着各个手机厂商的5g手机面世,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手机市场也会面临再次洗牌。
所以,小米目前拥有的压力确实不小。首先在欧洲市场站稳的话就需要拿出最好的产品来让消费者认可,而占据欧洲市场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全球手机市场获得认可,但小米手机此前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高端,甚至还被外界称为是组装机。“对于那些不了解我们的人来说,他们认为低价就意味着质量差,扭转这种观点需要时间”小米高管王翔此前称。另一方面,欧洲人更重视手机产品的专利意识,根据欧洲专利局(EPO)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华为总共申请了2398项专利,这一项数据位居全球第一。而小米在这方面却比较欠缺,短时间内想要攻破英国确实不容易。最后,雄墨观察认为小米一方面要防着国内的竞争对手,一方面又要兼顾海外市场的扩张,真的是攻守都很难的情况。
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小米公司面临的政治宏观环境(P)
专利数量
2015年小米的专利数量达到了3183件,虽然与竞争对手中兴华为以及oppo相比,专利数量并没有达到国内前五,并且小米的手机所用专利数量大多数还是需要向其他的友商进行购买获得,但是小米2015年在专利的发展和开发商已经不遗余力,所以小米未来的自己开发的专利会越来越多,在专利竞争这条路上小米会越走越远。
他国的政治条件
小米2014年12月在印度的销售被迫停产,印度德里高等法院宣布小米侵犯了爱立信的专利,并且下发禁令要求小米手机在印度停止销售和进口小米手机。小米的海外计划宣告失败。小米手机因为本身的专利技术不够强大,同时在国外销售不够注意国外的政治环境,国外的手机厂商特别注意自己专利权利的保护,因此小米才会在国外遭遇停售。同时也反应出来一个问题,小米自己的专利储备是不够的,远远不够。虽然小米采用的是互联网开发手机模式,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小米的模式在国内是能够行的通的,但是手机通信行业的本质还是专利以及服务的竞争,尤其是专利技术上的竞争,谁能掌握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属于自己的广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