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科技推动医疗的发展

新手学堂028

智慧医疗:科技推动医疗的发展,第1张

近年来,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蓬勃发展,曾经还处在科幻故事或者预言中的智能设备也变成了现实,同样的,由于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正从专家们的预言逐步走向现实,并日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

与传统医疗模式不同,智慧医疗具有数据密集型等特点,通过简单、友好的交互方式、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病变检测,提高诊断准确率与效率,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方面发挥作用。

而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设施和解决方案与医疗场景加快结合,使智慧医疗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什么是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医疗和数字医疗、移动医疗等概念存在相似性,但智慧医疗在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智能处理等方面优势明显,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具体应用的更高阶段。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通过打造 健康 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最终解决各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数字化,让医疗信息、疾病信息等数据化,用数据来记录、传输。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在医疗 健康 领域已经有不少智慧医疗应用成功的案例。手术机器人、VR、智能血糖仪、可穿戴设备、智小马等,都是智慧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慧医疗现状

1、国家政策扶持

随着我国 社会 老龄化趋势的加速, 健康 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自2014年开始,中央及地方政府就围绕智慧医疗、医药行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为智慧医疗的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根据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市场开发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在政策的助力下,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085亿元,2015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6%,未来这一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

当前,新兴技术赋能医疗业务的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医疗”、“5G+医疗”等概念被两会代表频繁提出。

2、互联网企业入局

在智慧医疗广阔前景的吸引下,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对医疗行业展开布局,其中阿里巴巴创立了阿里 健康 和“医疗云”服务;腾讯、丁香园、众安保险三方合作打造的互联网医疗生态链已现雏形;诸多大型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医疗资源,布局智慧医疗产业链。《2017-2021年中国 智慧医疗 市场专题研究及未来市场容量评估报告》中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我国智慧医疗投资规模将近5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投资规模将扩大到1000亿元。

智慧医疗作用

智慧医疗的作用,概括来说,就是:

1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2 降低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提升医疗效率

3 普及医疗 健康 知识,宣贯公共卫生政策

4 提高国民身体 健康 素质

5 加强医疗资源共享,降低 社会 医疗成本

6 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智慧医疗现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需在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

1 医疗数据难共享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发展,总体上呈现稳健上升的态势,但是医疗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由于各地区城市发展不同,每个区域当地的医疗数据化程度也不尽相同,由于数据化程度不一,各医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样就易造成得各地区对医疗 健康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程度不一致、评判标准不一致等等情况,也就导致“数据孤岛”的产生。

由于医院间相互孤立,病人信息无法同步,病人进医院后,可能同样的检查要重复做,由此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降低了行业的效率,阻碍行业快速发展。

2 数据安全成问题

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却对医疗数据的来源、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

例如2019年的谷歌与美国第二大医疗保健系统阿森松公司合作项目“夜莺计划”,在没有通知病人的情况下收集了数百万美国人的 健康 数据。

随着公众对个人数据隐私安全的警惕心越来越强,如何寻求医疗大数据的“开放”与“隐私”的平衡,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智慧医疗行业本身还面临着真实可靠、有质量的数据量远远不足的问题

3 智慧医疗水平偏低

虽然现目前我国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都在给智慧医疗发展的一定空间和资源倾斜,但现状是很多医疗 健康 相关企业、机构却没有和医院等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对覆盖全生命周期,涵盖预防-诊疗-康养的智慧服务链尚未建立,如在线诊疗与智能监测“断联”,心脏监测、睡眠监测等智能设备尚未与医疗机构连接,影响救治效率。

我们需要尽快建设全民 健康 信息平台,打通区域数据资源通道,提升业务协同能力;实现跨部门的数据流转,构建一体化交互网络。

如何通过机器、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的优势来帮助医生解决难题,成为当下智慧医疗的建设难点。

智慧医疗目前问题解决方案

医疗 健康 行业不比其他行业,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支柱性行业,因此无论国家还是 社会 都对这些问题相当重视。

喜马大 健康 作为医疗 健康 行业中的一员,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将区块链加入到智慧医疗当中,创新性提出医疗 健康 数据上链,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交流,并将数据产生的价值返还给数据产生者本身。

1 数据上链,保证数据真实、安全

喜马大 健康 智能终端智小马通过可信 健康 数据采集设备,将用户真实、可信的 健康 数据收集起来,上传至个人 健康 数据中心,再通过个人 健康 数据中心将用户数据经过数据脱敏、加密、分布式存储至区块链中,利用区块链安全、不可篡改等特点,保障数据安全。

2 打破数据孤岛,整合数据资源

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用户已经授权的相关 健康 数据,用作病情诊断、医疗研究等,并且用户可通过授权记录来追溯数据查看情况,以此监控数据的访问情况。既保证数据不被滥用,也有利于医疗数据的共享和使用。

医生通过患者在个人 健康 数据中心中用户提供的共享数据中查看病人既往 健康 数据,方便了医生对用户的病况的了解,加强了就诊的精准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看病效率,也让患者不用再频繁地上医院,使患者用户避免过多的重复检查,也一定程度上的减轻医疗资源的浪费。

个人 健康 数据中心在保障了用户对数据使用的知情权的同时,运用区块链作为点对点数据共享网络的作用,鼓励用户有选择地、匿名地分享其个人 健康 数据,让数据流动起来,从而打破数据孤岛。并且为了激励用户该行为,喜马大 健康 还会给予相应的数字积分以作奖励。

3 定制化、精准化 健康 服务

AI智能根据用户个人数据中心上传数据情况进行前瞻性疾病预测,并为其精准匹配 健康 保险、 健康 管理等定制化服务方案,实现用户疾病预测,使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前预防,用户将不再是生病了才去进行治疗,而是可以全程监测、预防身体疾病。

4 普及医疗 健康 知识,病情交流互助

喜马大 健康 平台设立的 健康 社区,包含各种病症交流社区,并且分享各种相关小知识,帮助病友们或者 健康 人群有针对的预防和调理治疗,让大家不仅有朋友圈,更有 健康 生活圈。

结束语

智慧医疗的发展将有力的解决病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以及加强医疗 健康 领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提高我国医疗现代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喜马大 健康 也将以医疗数据互通互享,有效整合医疗档案,搭建智慧医疗平台实现医疗智能化、信息化,使中国的 健康 事业更上一层楼为目标而努力。

3月23日消息,腾讯集团昨天公布了其2016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89亿,同比增长28%;2016年12月,腾讯移动支付的月活跃账户及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6亿。微信红包方面,农历新年除夕的24小时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数量达140亿,同比增长76%。春节期间,微信方面稳定地处理了每秒76万个的红包峰值。此外,报告还提到了微信社交效果广告方面的数据。据悉,微信效果广告收入增长77%,达到5168亿元人民币。这主要受来自微信朋友圈、移动端新闻应用及微信公众号广告收入的贡献增长所推动。“QQ和微信通过让用户沟通和社交、便捷地享受内容和服务,巩固了其在中国用户生活中的重要平台地位。我们也提高了移动支付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日均交易笔数,在商业支付交易上取得了增长。”根据腾讯财报显示的数据,2016年全年,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151938亿元(21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年度盈利为人民币41447亿元(59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28%降至27%。

我会选择放弃QQ。

最初微信刚刚推出的时候就想使用微信,无奈的是周围人使用QQ的人太多,自己在微信上的好友并不多,不得不使用微信。

qq和微信,是两种不同的媒体,虽然看上去会很“相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分别有各自的用户群体,各自的交互特点。

从当前的用户群体中,也能够看出,qq的使用者,年龄在20岁以下者居多,而微信的使用者,年龄大部分都在20岁以上。

20岁之前我们都在上学,也有着这样的一些共同特点:对视觉效果要求很高,喜欢炫耀,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得到更多人的关注。qq空间,既漂亮绚丽,又可以随意的评论(即便是不认识的人)。

在20岁之后开始步入社会,褪去了学生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开始变少,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之上,对于一些消息的诉求重点,从漂亮绚丽开始转向简洁实用。微信与微信朋友圈,要比QQ空间干净的多。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性也很好的解决了每个工作人的内心诉求。如果是在qq空间,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给“发布者”的评论,而这些评论,也由于评论人与发布人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并非所有的评论都适合让别人看到。

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的相关产品(而今的小程序),则是更进一步加强了微信的功能,这个是QQ远远不能相比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也就孕育出了解决不同用户需求的产品。

我认为QQ和微信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多的是使用微信,几乎很少去接触QQ~

网名:梦幻雪冰(IceBoy)

微博:梦幻雪冰

进入到数字网络化时代后,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作为新媒体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媒体近年来也渐成气候,无论是规模还是前景都相当可观。

虽然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自媒体起步稍晚,但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在近年来的日益火爆,自媒体借助其快捷的传播方式也开始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有大量资本进入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UC等都拿出了大量资金来发展自媒体。

来自前瞻商业研究院《中国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微信公众品台账号达到2000万,每日认证用户超过1万,活跃账号约300万,受众则有近8亿。而今日头条的账号数量接近13万,月增幅超过30%,日均阅读量达到7亿次。在众多公众号中,娱乐、文化、科技是分布最多的行业,而娱乐休闲、实事、社会类的内容则是关注度最高的。如今,自媒体又开始了新的尝试,那就是内容付费。

曾经ATM布满大街小巷成为金融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银行业以ATM机的市场占有率为业务辐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众则以能够随时存取现金为乐。

银行ATM的快速发展起源于金融 科技 的发展,即随着信用卡和银行卡的广泛应用而实现快速扩张,但同样因为金融 科技 的发展特别是以扫码支付为主的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的应用度大大降低而逐步萎缩,真的是生于银行卡而死于扫码支付。那么,未来的ATM机还有未来吗?

首先,伴随着移动支付的崛起,我国银行的营业网点和ATM机呈现出大的收缩格局,虽然说ATM机退出 历史 舞台还为 时尚 早,但已经呈现出下滑的势头

伴随着银行营业网点的收缩,银行的ATM机也大大地收缩了防线,从扩张性布局转为收缩防守,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20年末,ATM机具为10139万台,较2019年末减少839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的ATM数量724台,同比下降795%。

更重要的是,2020年ATM机下滑的数量呈现加剧之势,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的季度环比分别减少147万台、309万台、231万台。

与银行营业网点收缩和ATM大大裁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增长。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4721亿笔,金额4013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6%和618%。

而目前的结果是银行业和第三方支付的移动支付业务连续高速发展的后果,央行数据显示,自2015年末至2019年末银行业移动支付笔数增长63倍,从13837亿笔增至101431亿笔,金额从10822万亿元增至34711万亿元。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增长776倍,从82145亿笔增至719998亿笔,金额从4948万亿元增至24988万亿元。

既然已经不需要现金或者现金需求量和需求场景大大压缩,那么以现金为载体的ATM就已经形同鸡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ATM机的崛起是由于我国的“金卡工程”后银行卡的广泛应用,而目前ATM机的跌落也因为扫码支付时代的冲击

ATM机曾经是银行替代人工并实行24小时服务的新型服务方式,以自动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和自助查询机为典型代表。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甚至说过“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发明是ATM机。”

从 历史 的进程看,ATM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逢其时、死于时代。

ATM机的发展有两大因素:一是现金时代;二是银行卡的广泛应用。世界第一台ATM机是在1967年6月27日由英国巴克莱银行恩菲尔德支行投入使用,我国国内第一台ATM则是在1987年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引进。但我国ATM机的真正快速发展,却是1993年我国启动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之后,随着银行系统经过电算化改造和银行卡的广泛应用,为ATM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央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2005年末我国ATM保有量为95万台,2015年末我国ATM保有量达到8667万台,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ATM销售市场,一台台自动取款机成就了ATM厂商的“印钞机”。

而由于ATM机的发展,银行网点走进了酒店、饭店、超市、商场甚至街道、社区,目前ATM机仍然是人们存取现金的重要场所,并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所谓盛极而衰,金融 科技 的发展创造了ATM机的盛世;同样金融 科技 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为ATM机行业带来了“掘墓人”即移动支付。

2015年是ATM机的整体的分水岭,此后虽然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但是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2015年春节微信牵手春晚开启的全民抢微信红包,2016年支付宝接棒春晚红包集五福,移动支付的势头更是无法阻挡而一发而不可收,各种移动支付特别是扫码支付快速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几乎全部场景,从而颠覆了ATM生存和发展的现金基础,人们不再大量使用甚至可以不使用现金了。

科技 是唯一可以颠覆银行商业模式的力量,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 科技 无法改变的。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日常交易活动,购物、扫码乘车、扫码租充电宝、电商、餐饮、 汽车 、房产、医疗、 旅游 等等。在我国最常见的移动支付,主要是人们熟悉的二维码支付、闪付、第三方客户端支付等等。其中,扫码支付是应用最早、运用最广的存在、大众最熟知、使用率最高的方式,在移动支付中的使用率最高达到93%。不再需要和使用现金后,ATM机还需要吗?

其三,ATM机走下神坛,当人们不再使用现金时,ATM机还有未来吗?

实际上,ATM目前的囧况不仅仅是由于移动支付,尽管移动支付的发展,确实导致了人们现金支付的大幅度减少或者下降。2016年我国非现金支付合计达到1251万亿元, 2017年非现金支付达到了136214万亿元,其中电子支付在非现金支付中的占比达到了68%。扫码支付只是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并颠覆了人们使用现金的生活方式,据此,说我国正从一个传统的现金 社会 转向移动支付主导的无现金 社会 并不为过,而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冲击了对ATM机的使用。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因素是银行自己冲击了自己的ATM机应用,那就是网络银行的大力发展。 面对移动支付和扫码支付的冲击,银行不可能坐以待毙,但银行也不会去发展各种扫码支付,银行的反击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并以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为主体形成网络移动支付的整体场景取代现金的支付和使用。

2013~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支付交易额约为每季度310万亿元,2015年后每个季度达到了560万亿元左右,2016年一季度超过了700万亿元。银行通过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大大的降低了柜台业务的操作频率和规模,导致银行内部出现大量的业务离柜现象,目前银行业务离柜率大部分超过90%,有的银行业务离柜率超过95%。银行业务的离柜自然会对冲对ATM机的使用率和使用需求。

目前网络银行客户可以办理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虚拟银行柜台。根据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17亿人,在整体网民中有52%的比例已经成为网上银行用户, 2018年第2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客户交易规模达到4786万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移动支付的笔数从2018年的60531亿笔,直接飙升至2019年的101431亿笔,上涨409亿笔;我国银行业移动支付交易金额从2015年的时候的10822万亿元,到2019年已经达到34711万亿元,上涨三倍多。

ATM机面临尴尬的境地:要么改进功能提升现实的适应力,如业务展示、网络支付的演示和其它新功能的需求;要么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二者必具其一。ATM机有未来吗?肯定有。关键是取决于ATM机自身的升级换代能力。

无论是银行营业网点的关停和收缩,还是ATM的大量减少,从根本上都只会加剧银行网点和ATM的转型,银行虽对银行网点进行动态调整、撤并,却同时加大了自助设备的布放和升级。银行目前对银行网点进行轻型化、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升级,同时加速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客服中心等线上服务平台升级迭代,从而通过金融 科技 手段提升了银行的网络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效率。这就要求ATM设备主动适应商业银行机构和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场景化方向转型的需要,对传统的ATM机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升级为更加智能化的自助设备,这才是未来ATM机的出路。

从现实看,我国银行业对自助设备的投放并没有减少,而是还有加大的趋势,根据相关数据资料,2018年末银行业布放自助设备共计103万台,其中创新自助设备2万台;2019年主要是加大智能柜台机、回单打印机等的投放。

可见,是传统的ATM机没有未来,而不是ATM机没有未来,而ATM机在面对银行超级智能化的竞争时,只能通过智能化应对银行智能化和金融 科技 发展的未来,以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6月末超级柜台已覆盖全行22万个网点,对柜面业务的替代率达94%以上。超级柜台是智能化客服务渠道和平台,由“软件”+“硬件”+“后台”构成。这可能才是ATM未来的发展取向。

这个 社会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ATM机曾经的崛起是遇到了 历史 的发展机遇,而目前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但任何变化中有危当然也会有机,至于ATM能否抓住机会那就看升级的能力和智能化的未来能力了

看到很多人在说,微信更受欢迎、微信体验更好、微信之所以取代QQ、微信更懂社交等等。

我想说,各位"老年人"们,仅仅从自己的角度或者从经验角度出发看问题,很容易被这个时代所遗弃的喔。

从腾讯第二季度财报来看,QQ月活跃账户数达899亿,其中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667亿。

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是806亿。

而且根据2016年9月艾媒报告数据显示,活跃用户占比。微信和QQ也是不相伯仲的。

小马哥也说过,二者之间没有谁是能相互代替的,更多的是自我更新,差异化发展的过程。

两个都是社交工具。

但主打的方向是很不同。

从两个产品的差异性来分析

微信和QQ的官方页面。

我们看出腾讯对微信和QQ的未来愿景的不同,以及产品定位的差异性。

要知道这个数量级的产品,在写产品介绍的第一句话时,可是会逐字逐句的去扣字眼的。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具体是指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连接一切”的能力,微信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

核心的差异点大体的讲有两个,

第一,在于产品定位的不同;

第二,在于关系链条的差异

最开始微信引入了手机通信和之前QQ积累的数十年的关系链条所融合。从强关系入手,搭建起个人的熟人圈子,形成了更加实名化的关系链。逐渐的和QQ形成差异化。(尽管中间有尝试摇一摇加好友,但后面也替换成了其他的使用场景)

都是聊天,在哪儿聊不是聊?

确实微信相比QQ的功能操作更加简单、内容更加简洁清爽。

你所说的这样的人确认有,而且很多。但是并不代表QQ就被微信取代了。主要原因是"你变了"

说来我就是其中一个。

毕业后,发现班级QQ群的通知还是毕业时班长编辑的那条,『毕业晚餐聚会地点:XXXXX。大家不要迟到哦。』

工作后我玩游戏的时间少了,也没有当初玩游戏的那份激情在了。身边的战友一个个也不在了。所以QQ上那些所谓的会员特权、游戏特权对我来说也没有吸引力。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开始懂得静下心来倾听了。我们学会了看清更多的东西,回头再来看看生活,充满了诱惑,面对抉择我们无数次挣扎,难以抗住,就在内心徘徊犹豫的一瞬间,有人过来拉了你一把,给你的生活做了减法,我渐渐明白,在得失取舍之间该如何权衡。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让心情安静下来,沏上一壶茶,找几个熟人朋友,寒暄几句。

这就是微信能给予的。

以上所谓的"你变了",既是用户的使用场景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用过微信后就抛弃了QQ』的错觉。这一切只是一个过程。

微信总结:着重于为用户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捷。围绕公众号的内容生态,小金额的微信高频支付,这些都是为了『连接』,连接着线下服务与线上。以及让用户有更多的途径触达及体验类同手机应用所提供的功能以提高手机应用的下载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