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汽车)公布了新专利,本 实用新型专利 提供了一种车对车充电电路、充电线束、充电系统及电动车辆,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聊城恒标知识产权冯
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车对车充电电路、充电线束、充电系统及电动车辆,属于电子技术领域。车对车充电电路应用于包括第一充电接口的第一电动车辆中,且该车对车充电电路包括控制器、电源电路和电压检测电路。其中,电压检测电路能够采集第一充电接口中的充电确认端子处的电压,控制器能够在基于该电压确定第一充电接口与车对车充电线束连接时,控制电源电路通过第一充电接口中的直流电源端子,向车对车充电线束连接的第二电动车辆充电。即,可以通过一个电动车辆向待充电的另一个电动车辆进行车对车充电,而无需将待充电的电动车辆移动至充电桩进行充电,提高了对电动车辆充电的灵活性。
也就是说,在只有一个充电桩的情况下,小米汽车此项对车充电新专利可以同时解决一辆车以上的问题,通过一个电动车辆向待充电的另一个电动车辆进行车对车充电,确实缓解了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充电灵活性。
小米汽车没有上市的计划的,他自己都注册资金100亿的全资子公司,资金充足的话,根本就没有上市的必要性的。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雷军,注册地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15号院5号楼8层816室,注册资金100亿。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发展历程:
2014年4月初,有媒体称在中国车联网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4月5日,雷军通过其个人微博对小米汽车的新闻进行澄清,小米没有计划做电动汽车,会持续专注在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上。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3万左右的小米低速电动四轮代步车2021年4月9日上市。
2021年4月9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小米汽车首期上市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主要开展的是3万左右的小米低速电动四轮代步车的上市业务。
小米官网直营小米公司旗下所有产品,包括小米低速电动四轮代步车。
小米汽车宣传
网名炒作;这个事件的发生要从2014年开始,大批的网络喷子涌现于各种贴吧、论坛、相关传播网站。他们通过无厘头的谣言,无厘头的设计方案,还真真实实的把小米汽车的概念版本设计出来,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把其当成了事实。
谣言传播:2014年4月有人说小米的董事长雷军,曾透露将有小米纯电动车的生产。还预计在2015年的时候就可以实现产量,引导大量的著名媒体进行宣传比如人民网、新华网、雷锋网、TechWeb等。
辟谣事件:在2014年的4月5日,雷军在自己的微博上澄清了这一事件。他们说他没有参加任何新车的发布会,根本没有考虑过做什么小米汽车,他当下的还是小米手机的更新与发展。
小米汽车谣言事件
谣言事件一:有人在网上上传了雷军参观特斯拉生产线的照片,就义正言辞的写了大篇幅的文章进行宣传。还给予了小米汽车的销售价格,3万9千9百99元,这一坑爹之举把这一谣言事件推向了顶峰。
谣言事件二:镶嵌MIUI系统的产生,很多谣言者们断章取义的说,你可以用一台奥拓的价钱购买到这款汽车。还通过很多事例来证明有人购买到了,还说以为刚刚毕业的学生只用了几万元就买到,还说给了些什么类型的福利等。
谣言事件三:销售量的假数据,专利的假数据,一一的被谣言传播者放到了网上。还有什么小米汽车的车展视频,通过各种技术的合成让很多不清事情的观众们信以为真。
小米汽车事件总结
他只是一场闹剧,却带来的巨大反响。你也可以认为是品牌的恶意炒作,也可以认为是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当谣言事件的发生时,有很多人抱着相信的态度也有很多人抱着质疑的态度,无论你是什么态度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观。
华为汽车业务巨震,一张限制余承东的大网,缓缓展开。
事实上,坊间早有传闻,关于造不造车,华为内部存在着2种声音。而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的离职,以余承东为首的“造车派”,就此占据了上风,春风得意马蹄疾。
紧接着,AITO问界改成华为问界宣传,智选车模式四处“攻略”,将江淮、奇瑞等车企也收入囊中。只不过谁也没能想到,广汽埃安的“降级合作”,竟然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改变方向”的导火线。
3月27日,广汽集团发布了《第六届董事会第35次会议决议公告》,表示审议通过了《关于广汽埃安 AH8 项目变更的议案》,同意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的“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
据称,变更后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身份参与广汽埃安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但这种合作伙伴发展战略大方向的改变,对于华为来说,却代表着另外一层意味——广汽的防备心,更深了。
对此,余承东在日前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如是表述道:
因为华为仍然是一家被制裁的公司,在被制裁的情况下,欧美日的企业,很难选择华为作为主力的智能化供应商。新势力车企,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市值,为了自己的控制点,也不会选择华为。传统的车企当中,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择华为。
根据华为2022年财报,2022年华为在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103亿元,业务间接涉及人员超万人。然而在收入方面,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仅为2077亿元,占总营收的03%。
显而易见,华为汽车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样,余承东才会说,“如果没有大量使用华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车大量销售,就不能商业变现,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而这一点,也是余承东坚定智选车模式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华为,像是被行业形势逼上了造车之路。而华为的高层们,却更像是在逼着余承东“放弃”,以遏制住其疯狂生长的野心。
毫无疑问,任老再次签订的那份5年内不造车的文件,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据悉,该文件不仅重申了“华为不造车”的决定,更是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也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的字样。
胳膊拧不过大腿,“华为问界”胎死腹中,余承东的生态联盟计划也就此被打乱。更有甚嚣尘上,余承东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的“罪人”,人人喊打。
对此,坊间借题发挥的传闻很多,或是“华为接班人”的阴谋论,称余承东功高震主;亦或是,华为余承东即将赴小米汽车任职,另投明主……
小米汽车,缺个余承东?
4月初,坊间传闻,小米汽车和很多vc、猎头都在频繁接触会面余承东,似乎是看到此时余承东的不如意,并相信其“单干”也能撑起一片天,想要推波助澜一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个人看来,余承东跳槽小米的概率,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大。而且不久前,小米集团也对外回应称,这些都是胡编乱造的消息,消息不实。
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之本。如果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雷军接触余承东,试图引进这一“大鳄”,那一山总难容二虎,雷军亲自带队造车、赌上下半生声誉的说法,也就付诸东流了。
而且从目前小米汽车的团队来看,其主要成员以公司“老人”为主。
尽管小米也引进了原宝马i品牌外观设计师李田原、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以及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等外来行业人士,但总的***员框架,还是一群“老兄弟”在发挥作用。
当然,原上汽通用五菱事业部副总经理,后负责小米汽车营销业务,前段时间又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的周钘,却也是另外一个鲜明的例子。
有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周钘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融合得并不好,营销理念、造车理念有所偏差。但无论哪种说法,如何打好营销第一战,对于小米汽车这样的后来者,永远是重中之重。
蔚来、理想、小鹏的例子表明,营销方式、市场声量的把握,与之后的销量往往会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甚至稍有不慎,就会摔一个大跟头,就像小鹏一样,自G9失利之后,到现在都没有缓过劲儿来。
必须承认的是,如今的时代里,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如果试图“乱拳打死老师傅”,像之前小米汽车自曝设计图的操作,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至少在小米汽车想走高端市场的情况下,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所以,小米汽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是小米汽车需要余承东吗?
退一步讲,如果雷军依旧坚定带队,那么小米汽车并没有余承东合适的位置。相反,如果雷军还有其它伟大事业,比如Chatgpt等AI大潮流,那么放权给余承东,也并无不可。毕竟,能够撑起汽车这一大业务,且具备自我魅力的领导,并没有太多。
以价值为王,而非价格
2023年开年,特斯拉、比亚迪掀起了汽车价格战的序幕。而在这场大战之中,除了市场份额的争夺之外,必须承认的一点在于,所谓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
市场舆论和行业大势的双重冲击下,小米汽车肯定会受到影响,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幸运的是,作为依旧没有实车亮相的造车势力,小米汽车避开了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环境,以及本次价格战的市场份额争夺。但同样是这个原因 ,后发力的小米汽车,会迎来更为深刻的“价值战”。
不同角度来看,小米汽车拥有2方面的价值: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
首先,直言不讳地讲,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价值,大部分由小米集团赋予。而在这一点上,可以从3点表述:
其一,小米生态的加持。小米汽车的加入,可以给予消费者AIoT的闭环体验。如此场景端的完善,将会带来体验上的提升,而这也是车企造手机,手机厂商造车的一大正向福利。
其二,小米销售网络的加持。类似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销售方式,与小米销售网络的融合,将为小米汽车的销售带来足够多的窗口。
其三,小米技术的加持。多年互联网技术的积累,不仅会给小米汽车带来不同于传统车企的思维模式,更能在产品功能定义等方面,提高效率。
而后,是关于小米汽车的产品价值。
因为没有官方的具体产品信息披露,这一方面并不好过于武断地衡量。但根据此前晚点所曝光的产品点:小米汽车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 (摩德纳),有2个方案,一个版本26万~30万元价格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
最新爆料显示,小米汽车依旧分为2款,一款配备92度电池,续航766公里;另一款配备120度电池,续航1036公里。自动驾驶方面自研,座舱芯片采用高通8295,前后3颗激光雷达,售价2999万~3699万元。
如此来看,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之心不死,但贵也是真的有些离谱。
不难预见的是,如果相关爆料为真,那么将时间推迟到明年小米汽车正式上市,其高昂的价格,必将引起整个市场的轩然大波。
而这里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价格高不代表品牌价值、产品价值充足。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经济大环境的疲软,各种负面因素的加持下,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将会如无源之水一般,不得长久。更何况,与华为相比,小米也确实弱上一筹。
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品牌价值、产品价值的不足,才引得坊间风言风语,进而传出余承东即将加盟小米汽车的消息。再加上如今小米汽车小动作不断,如此慌张的根源,除了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之外,更多的也还是其本身“价值”的不够出彩。
毫无疑问,以后的路会愈加艰难。至于雷军是否会和余承东一样,遇到如今进退两难的情况,不妨用时间来验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自从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小米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以来,小米在这方面的进展就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小米总裁雷军对于汽车业务似乎非常看重,此前更是传出他在大部分工作时间中都是呆在小米汽车部门的办公室里的。无论如何,随着各种消息不断地流出,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在稳步推进。至于其具体的表现究竟如何,就让我们等待时间去验证。2021年2月,小米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2月21日,小米公告称,该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7 月 27 日消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充电站”专利近日获得授权。信息显示,这个专利和汽车的充电站有关,其包含了基座和多个充电桩,可以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同时,官方表示,这个充电站可以节省汽车在充电中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提高充电的准确率。小米汽车充电站专利获授权,可对运输车上多个车辆充电,多项汽车技术专利的公布,凸显了小米目前在汽车项目上的研发正有序进行中。据统计,目前小米汽车已经公开了37项技术专利,范围包括自动驾驶、AI、电机、巡航、噪声甚至汽车充电领域等,该充电站包括基座和多个充电桩,其中多个充电桩固设在基座上并且间隔布置在基座的至少一侧,用于对装载在运输车辆上的多个电动车辆充电。本公开提供的充电站能够大大节省为新车充电的时间和空间,并有效地提高充电准确率。
DC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销量1100万台,位居国内第四。但。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ARPU为134元,同比下滑13%,这已经是连续7个季度出现下跌。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小米智能生态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和商业附加值的下降。换句话说,小米很需要一些新的产品来撩拨消费者热情,巩固其智能硬件生态护城河。而汽车无疑是小米智能生态的重中之重。
小米找来了前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而周钘的加入,其实也从侧面暗示了小米汽车进度良好、“量产在即”,2024年定能如期上市。
同时涉及手机与汽车两个领域的,并不只有小米一家。前后华为、后有魅族,再加上“过江龙”CarPlay 20,小米既不是第一个在“车-机”互联中发力的品牌,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总结:目前,国内的纯电动车的价格似乎都在不断走高,小米是一家十分懂得控制成本的企业,期待未来的性能和价格,都可以让人满意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