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嘴不严”,小米造车“压力山大”

新手学堂023

供应商“嘴不严”,小米造车“压力山大”,第1张

导语:要说造势玩营销,哪家能比小米强?手机业务已经足以让大众消费者感同身受了。当年的饥饿营销,虽然苹果、华为、三星都有玩过,但是他们谁敢说玩的过小米?让你既心痒痒,又手痒痒,同时还带着些许的期望。最近关于“2024年才能量产”的各种说法又喧嚣尘上了。

撰文|小C、编辑|禾  子

就目前小米汽车的各种谍照,各种曝光,各种效果图,俨然又有些当年的氛围了。虽然小米一再告知,真正的汽车预计在2024年才能量产,但是各种谍照已经满世界飞了,仿佛小米内部全都是各种“内鬼”,而且怎么防都防不住。小米到底是真的防不住还是有意为之,咱们不得而知,但是就目前未能获取造车资质这一块确实让人有点替其担忧,别到时候鸡飞蛋打就行。

△小米创始人雷军

大家都喜欢看新车研究新车,尤其是生产厂商还没有出场且大家都没有见过的新车尤为受大家的喜爱,一经曝光,车友圈里就仿佛过年了一样的欢欣鼓舞,大家会对此进行激烈的交流,围绕着车的各项性能与指标发表着各自的言论。而汽车厂商对于汽车的外观以及路上试车的露出也极为宽容,甚至乐此不疲。因为大家的讨论也等于是对新车的一种潜在宣传,让没有上市的新车获得较为直观的热度。然而,有些却不然。这不,小米汽车就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小米公司对泄密公司零容忍

对于跨界造车的小米来说,传统的营销手段一直在间歇性的刷存在感,通过“无意间”的车辆外观与试车泄露,让车友们持续性的有点小期待。但小米却按部就班的在按照规定好的时间来操作。然而,近期小米汽车的一个合作方北京某模塑公司因为在采购相应物品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制约住下游的公司,导致了小米汽车前后保险杠的早期设计稿被曝光了出来。这可让一向“谨小慎微”的小米公司大发雷霆之怒。而且根据小米和这家公司的相关协议,小米公司对这家合作公司进行了极为严肃的处理。毕竟已经参与合作和这么久,所以直接不合作了,基本上不可能,但是要求提升保密程序是一定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罚款,据称,金额为100万元。

△小米MS11曝光视频截图

之前虽然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但是因为合作关系原因,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就算是有相应的处罚,也是内部消化了,不会公开出来。但是小米则不然,毕竟其在手机行业中的运作已经很成熟了,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度有些不同于其他车企。对于此次事件,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直接零容忍。这也开创了针对于外观泄露罚款的第一家车企。小米汽车这第一笔钱赚的,先从合作方开始啊。

△小米汽车路测谍照

这里就会让人产生疑问了,为什么网上这么多的实车谍照,为什么不被追究责任,而偏偏关系较为好的合作方却被制约了呢?这得从两方说,首先,网上目前针对于小米汽车大部分都是路试车的谍照,也就是路人或者是相关媒体拍摄到的。既然已经是路试车了,所以车身上会有各种的伪装模式。就算是被拍到了,那也只能是车企“想”让你看到的,展示的内容不涉及到真正的技术壁垒。其次就是,限制手段,大众路拍不会涉及到协议,所以,就算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拍摄到,大概率也不能被怎样,但是合作方就不一样了,各种协议各种规范,各种保密各种遵守。所以,被小米汽车从中“赚”了一笔也只能是认了。毕竟这也是合作公司的责任。

△小米自动驾驶算法

为什么会收这么高的罚款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调整修改的问题。前后保险杠的渲染图被曝光,也就意味着小米汽车后续会对其设计进行调整。虽然距离小米汽车发布时间比较紧迫了,但是应该还是可以操作的。调整完以后还得再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这些都是成本。这一曝光和网上的谍照不一样,你可以说谍照是小米自导自演的营销宣传方式。但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小米汽车还是没必要做的。

△小米造车图鉴

汽车和手机确实不是一个概念,当下的车企的生产模式基本固定,相关的保密程度也较为成熟。就算是有曝光,也会受到专利权的保护,一定量的曝光影响不大。但小米毕竟是跨界造车,对于汽车行业中的一些操作还略显生疏。小米通过此次事件,可以多学习一下其他车企,对内部进行调整,对合作商进行约束,提升车企中相应的保密模式。

△小米自动驾驶测试

涉及到自有设计的内容,对于车企来说确实重要,如果过早的暴露,让其他车企在自己车型还未上市前就被“抄袭”,那就相当于自己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东西为别人做了嫁衣。本身属于自己独特独有的东西,甚至在进入市场中后可以一鸣惊人,被同行“拿走”,那等于是卖点亮点直接消失,市场竞争力也随之下降。严重性不言而喻。就算是技术壁垒极高,其他车企没能从中获得什么,那对于一款被大众一直期许的产品,在进入市场中的新鲜感也会有所影响。对于销量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点评

泄密,对于任何一家以生产或是技术为主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情。更何况,车企本身就是将这两项融合到极致的企业。在如此内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汽车发烧友来说,这样的事情就是在看热闹。但是对于车企来说,严重点,真就是生死攸关。一旦自己的技术真的被同行所学到。影响的利益关系别说是100万了,再多的钱也挽回不了。在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爆棚式发展的当下,谨小慎微是一定的,切勿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禾颜阅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

1、待遇好。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员工平均工资42252/月,工资比较高,有五险一金,周末双休,节假日有福利,福利待遇比较好。

2、工作环境好。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有单独的办公室,室内配备空调,领导好相处,同事气氛融洽,工作环境比较好。

作为一名忠实的米粉,我是真心拥护小米造车的,现在家里小米电器都是过米家进行无线互联,用小米同学集中语音控制。对自己的生活真的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果有一天再把小米汽车加进来,幻想着某一天早上出门之前,对着家里的小爱同学说:“小爱同学,打开汽车内空调和空气净化器,我要出门了。”

想象一定都是很美好的,但是小米突然入军汽车行业,是否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出于对雷总本人的信任,相信他不会打无把握之仗。虽然我不可能站到雷总的角度看问题,不可能那么有大局观,但是从我自身掌握的信息来看,小米在新能源汽车上还是真的有后发优势。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可见:

一、产品虽未生产,但是已经开始抢占市场先机

大家都知道,小米有一批伴随其品牌一同成长的年轻人粉丝,数千万小米用户也将会是小米汽车第一批客户来源。加之小米长时间给广大用户培养的质美价廉的口碑。小米汽车还没有生产,就已经抢占了大量的用户流量。在这个网络营销的时代,这第一步小米就赢了。在加上营销大师雷军的加持,小米汽车的对外的造势能力真的不是其它国内新能源汽车能比的。

二、小米集团雄厚的资金储备

这点也是雷总最自豪的了。小米集团账面资金超千亿,造车计划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正常足以跨越行业中认为的200亿的造车门槛。有了钱就有可以聘用行业最好的造车人才和购买最新的专利技术。正所谓金钱在手,小米我用。

三、本身拥用很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小米现在所拥有的全球万人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以及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系统都是支持小米重新创业的重要基础。而新能源汽车最主要是二个组成部分就是操作系统和电池。在这方面小米已经在系统上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主要是汽车方面的技术储备,但是新能源车本身就差别于传统的发动机油车。对于同等起步的公司技术门槛并不高。很多车企也都是整合上下游的供应链资源最终组装里自己的产品。且在这方面小米本身在手机领域就是行家。可以把一部分现成的经验直接转移到造车领域。

四、现在就有大量的线下体验场所

小米全国已铺设1400多家小米之家,后续小米汽车的宣传、展示、体验,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展开。这对比于其它的家的新能源企业,如蔚蓝、小鹏等都要好上太多。可以剩下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加快了整车从生产到销售的节奏。更有利于自己抢占市场先机。

虽然我们对小米汽车抱有极大的信心,但是每一个企业的造车之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算是强如董明珠的企业家都有翻车的经历,现在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从2003年开始造车,直到十七年后的2020年也才开始盈利。其中累计亏损金额超50亿美元。但是现在的小米看来已经别无选择,因为手机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新能源汽车又是未来几十年汽车发展的最大风口。只是赌一把,小米才能浴火重生。雷军说过:“再长出一个小翅膀,我们就能飞得更高。祝福小米,祝福那些致力于更好地改变人们生活的企业一切都好。

跻身电车前五才是成功!小米作为行业中的搅屎棍,造车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很有可能加剧行业竞争以及降低相关产品价格。  

一、跻身电车前五才是成功!

小米汽车最近已经开始了在道路上的试验,但是雷军这时候也对外发表了自己的造车感言,那就是雷军觉得小米汽车一定要跻身未来的前5行列,毕竟只有前5个企业才能够活下来,这就是小米汽车造车的终极目标。雷军从企业生存以及企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这一目标,但是更加令人关注的则是小米汽车入局究竟会对相关市场造成多大的冲击?以下我们就进行简要描述。

二、小米作为行业中的搅屎棍,造车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其实小米作为行业当中的搅屎棍造车,首先就会给许多电动车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由于目前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本来就那么大,再加上小米汽车这样的公司进入也会带动更多的大企业注资,这也就会造成相关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其次则是小米汽车本身的售价有可能不会太高,由于小米集团一直都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在赚到钱的同时肯定会给新能源电动车市场造成血洗的局面,最终也会拉低整体的竞争价格,这当然会对相关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三、也许消费者的春天即将到来

按照目前的市场动态来看,其实消费者的春天即将就会到来,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地方的线下电动车已经开始了相应的7天无理由退货措施的跟进,此后更多行业以及更大的地域空间也会陆续推行跟线上同款的消费者优惠策略。再加上小米汽车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身就有可能造成许多车企的压力增大,最终消费者能够体会到的优惠也就更多,这也是我们需要看到的一个客观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