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发朋友圈?

新手学堂011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发朋友圈?,第1张

现在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发朋友圈

“微信”这一软件自诞生以来,便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网络热潮,在国人的生活中,微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学生、白领还是老人,都离不开微信。

微信的用户规模已达116亿人,每天有超过3亿人使用微信。从2013年6月12日到2018年6月11日,微信用户数从24亿增长到85亿,7年时间增长了40倍。

作为最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信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巨大的流量,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在使用着微信。

如今,微信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可以发语音、视频、、朋友圈和微信群聊等。在这样一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里,朋友圈也成为了人们展示生活和自我表达的一个窗口。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不愿意发朋友圈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一、发朋友圈会让你的生活被各种“刷屏”

发朋友圈,要看你的好友对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有人经常在朋友圈晒美食、晒美景、晒美女、晒豪车等,那么你就会觉得你的生活是不是太无聊了。有些人总是在朋友圈刷屏,要么是在发广告,要么就是在发布一些负面的消息。这些行为会让你的生活被各种“刷屏”,让人心烦。

二、朋友圈里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而大多数人只会把你当成普通朋友。因为你的生活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会给你发任何有关生活的信息。你发朋友圈是为了向别人展示你的生活状态,可是别人对你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朋友圈而已。

所以说,大部分人发朋友圈只是为了“晒”给别人看,并不是为了和你交流,也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因为发了一个朋友圈而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别人看到你的生活

一位叫“咪蒙”的自媒体人曾经说过:“现在的朋友圈,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告位,你想要什么,就在朋友圈里放什么。不管是吃喝玩乐,还是炫富打广告,只要是你想要的,它都可以在朋友圈里展示出来。”

朋友圈中,无论是开心还是痛苦都会被晒出来。因为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但这样真的好吗?其实这些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想要表达什么。你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别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告诉别人。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发朋友圈了,因为他们想要记录下自己的生活。

四、微信只是一个社交软件,不用把它当成一个日记本

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软件,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社交,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便利。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微信只是一个社交软件,而不是日记本。在朋友圈里发表的每一条动态都代表着我们的心情和生活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快乐就行,不需要把别人的评论和看法看得那么重要。很多人都觉得微信上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别人的生活,了解别人的近况,但是这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五、发朋友圈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发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微信好友众多,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添加你,如果你不把这些人都加进来的话,那你就会显得很孤僻。而且这些人里面大部分都是微商和一些需要做销售的人员,如果你不加他们的话,那他们就会经常来骚扰你。如果你加了他们的话,他们会把这些信息发布到朋友圈里面,然后就会被朋友圈里的好友看到。如果你不去理睬他们的话,那就会影响你正常生活了。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加这些人为好友了。即使你添加了他们,也很容易被屏蔽,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推荐语:众所周知微信是国内最火的聊天APP,日活跃用户早就超越了8亿,但是微信的用户群体大都是中国人,而在邻国日本,有一款火爆程度不输给微信的APP,它就是Line,在日韩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非常受欢迎,靠卖表情包就能有几百亿的收入。

微信与QQ是中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两款社交软件,据说用户量已经超过十亿规模,日活跃用户也超过了八亿,除了微信与QQ,国内还有许多其它通讯软件,比如米聊、来往、多闪、飞信等,但是没有一款能够挑战腾讯在中国的社交地位,不过微信与QQ的用户群体主要还是中国人,有一款来自日本的社交软件也不容小觑,在日韩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非常的流行,甚至还进入了欧美市场,而特色就是它的表情贴图。

Line是日韩地区最火的聊天软件

早在2014年,日本的Line就宣布用户规模达到五亿,将Line说成是岛国版的微信一点也不为过, 它在日本本土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在韩国地区也是排名第二 ,Line发布于2011年6月,并且在此后还进入了欧美市场,因为在聊天过程中用户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表情包,这样的交流体验颇受年轻群体的欢迎, 据说这款聊天软件靠卖表情包以及周边产品就能获得超过五百亿的收入。

表情贴图是Line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2011年10月,Line推出了它的首款表情贴纸光头男Moon,立刻受到了用户群体的欢迎,后来 布朗熊、小鸡萨利、可妮兔等卡通IP也都成为了Line发布的系列表情包,2012年4月起,Line的付费表情包就成为了公司的最大收入来源 ,一个用户只要花不到两百日元就能买到二十几个表情贴纸,可以在与好友聊天的时候卖萌,随着Line这款通讯软件越来越火,Line用户们每天都会发送数亿次表情贴图,此外Line官方还与热门的动画、影视剧联动,将动画中的形象做成表情贴纸出售给用户,就这样,Line建立了一个表情包帝国。

也许你会好奇,在国际上那么火的聊天软件,为什么一直没见到中国人在用呢?其实2012年时Line也曾进入中国大陆,当时与360合作推出了“连我”这款聊天APP,后来双方之间的合作中断,Line又与豌豆荚合作,不过因为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被腾讯霸占,因此Line想要在中国大陆成功非常的难,几年后Line就退出了中国大陆。

虽然软件在没人使用,但是周边产品在中国大陆非常的畅销

虽然Line这款软件没能再中国大陆取得成功,但是一点都不影响它在中国大陆赚钱,它表情包IP的周边产品在大陆还是非常的火,比如,Line在广州曾开过一家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的周边门店,取名Line Friends Store,开业之后生意一直非常的火爆,据说最火的时候一天的人流量能超过十万,一进入门店,你就能看见许多Line表情包中非常流行的IP的公仔, 你可以没见过人们用过Line,但一定见过它的布朗熊 ,门店中除了公仔之外还有其它各种生活用品甚至文具、衣服,不过价格都标的贵,毕竟它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各种IP形象。

除了线下实体店,在网上也能买到各种各样的Line公仔、手机壳、钱包等周边商品,Line甚至在上海、大连开了咖啡馆、化妆品店、而在世界范围内,Line也有数十家主题商店,销售各种各样的周边产品,Line甚至还想建一个主题乐园。

虽然都是通讯软件,但是Line与QQ微信走的时候不同的路线,Line有自己的IP形象,而腾讯则并没有打算往这方面发展,即便Line软件在中国没人使用,但是粉丝数量可不少,据说上海Line咖啡馆钱的队伍最长能排到五百米开外,大家都是因为Line的IP形象而成为了Line的粉丝,而在中国大陆之外,Line已经成为了日本、泰国以及中国台湾省最受欢迎的聊天软件。

QQ主要使用人群:大部会是15-25岁之间的用户,25-40其次,40岁以上的也用少数人用。总之,QQ用户跨年龄段非常大,QQ比较集中的还是普通大众的年轻人!

微信主要使用人群:在用户主体上,仍以26-40岁的用户为主,占比高达70%,41-55岁的用户次之。

QQ与微信的几点不同

1、用户画像不同

目前QQ的主要使用用户是95后的年轻人,而微信更受25岁以上年龄层的人喜爱,虽然双方用户有重叠,但基本轨迹是:高中或大学之前用QQ(或用QQ比较多),毕业走向工作后就逐渐用微信(或用微信用的比较多了)。

二、诞生的原因不同

手机QQ诞生于2003年,它的最大目的就是将原本在PC端的QQ延伸拓展至手机上,确保用户在手机上的使用操作与跟在电脑上的使用操作相差无几。

微信诞生于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中,是一款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功能轻便快捷、同时简单易操作、24小时随时在线的社交产品。

三、风格不同

QQ与微信诞生的时代与诞生的原因不同,自然导致了其设计的风格不同。QQ最早也是最为庞大的用户群体是青少年,所以其产品设计推崇个性化、娱乐化、互动性,这些设计迎合了青少年人群对于张扬自我、需要认同等需求。

微信则是大道至简,在产品功能和界面上,都只保留最为核心的、用户最为需要的产品功能。满足了成年人对沟通简洁和高效的需求,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重视。

四、功能不同

QQ的设计功能更偏娱乐化,而微信的功能就更加偏向社交模式。

为什么QQ比微信更受年轻人欢迎?

第一与微信相比,QQ的定位要更加偏向于社交和娱乐,其中可玩的东西要比微信多很多。这就决定了它们会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而另外一个原因是,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家长用微信的偏多,为了不想被父母监督太多,所以QQ就是最好的选择。

就本质而言,双方并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都是腾讯手上的两张王牌。

微信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中国社交领域龙头老大。现在的微信功能开始完善,新增了许多新功能,而且微信的移动支付功能也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用微信的人群也一直在增加。然而在中国这么强的微信,在全球社交领域圈内,也只能排在第3位, 微信用户高达10亿,全球排名第三! 第一名和第二名属于一个老板 ,Whats常活动用户达到15亿,Facebook常活动用户达到了13亿。

截止到2022年6月,微信视频号用户突破8亿。

微信视频号从2020年正式内测发展至今,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和内容生态构建,为创作者和商家提供内容到商业变现一体化的平台。凭借微信用户基础和私域基因,打通微信生态间用户流转,通过微信视频号聚合公域与私域流量,进一步将流量导入私域,为后续商家私域运营提供基础。目前微信视频号活跃用户规模突破8亿,与抖音、快手形成了用户竞争,且对抖音的竞争更为激烈,微信视频号中抖音用户活跃渗透率接近六成。

微信视频号不同于订阅号、服务号,而是一个全新的内容记录与创作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视频号的位置也不同,放在了微信的发现页内,就在朋友圈入口的下方。

你好13年底不清楚没有具体数据

13年1月23日中国经济网 报道 微信有3亿用户

13年底预估在42亿左右

亲可以做参考

微信用户是基于qq用户基础产生的,所以增加速度不会太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

微信官方公布了最新数据:

1最新数据:截至7月底, 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微信公众帐号总数580万个,且每日新增15万个;接入APP总量达67000个,日均创建移动APP达400个;微信广告自助投放平台上已拥有超过10000家广告主,超过1000家流量主。

2目前已有95%符合资质的商家接入微信小店,未来微信自定义菜单将发布新版本,通过菜单直接调动扫一扫、地理位置等功能,还将陆续开放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更多接口。

3更希望看到更多小个体在微信上成长为大品牌。以微信连接一切的能力,小西家作等个体和企业积沙成塔地为老客户搭建一个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平台,尚品宅配等企业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投入,7天等企业则提升营收能力,带给企业更广阔的增值空间。

4微信平台聚集开发者(包括个人开发者及公司开发者)突破10万,与开发者共建开放生态是微信的态度。

  2015年最新微信数据背后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5月13日腾讯发布第一季度报告,我们也得以从中了解微信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已有相关数据,笔者对微信发展的几个趋势做了相关分析。

  5月13日腾讯发布第一季度报告,我们也得以从中了解微信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已有相关数据,笔者对微信发展的几个趋势做了相关分析。

  数据来源: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5Q1财报(未经审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报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中期报告

  企鹅智酷《微信的“影响力”——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

  一、微信月活跃用户新增近05亿:增长加速

  微信2015年Q1月活跃数达到549亿,相比于腾讯2014年年报中5亿的月活跃用户,本季度新增活跃用户达到049亿,季度同比增长达到近10%,这一数据甚至优于之前两个季度平均增长68%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它打消了人们对于微信增速放缓的质疑。

  由于缺乏详细数据,外界无从得知新增活跃用户来源。但结合近期有关微信在海外拓展不畅的报道,049亿的新增活跃用户主要应该还是来源于大陆地区。

  其实,智能手机装机量达到90%的微信,新增注册用户也已经很有限,所以新增活跃用户应该多是前期注册之后沉默用户的重新启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微信在日渐成为多数人的基本日常社交工具之后产生的带动效应。

  在陌生人或好友团聚的场景中,由过去的交换电话号码变成互加微信好友。而在日常联系中,从打电话、发短信变成发微信留言,无疑都能有效激起沉默用户的活跃度。

  二、微信好友多与少的苦恼

  2015年1月企鹅智酷发布的《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表明,微信好友用户数在50人以下的接近四成,而100人以下的达到了六成以上。

  现

实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好友数量差别很大。定位于熟人社交的微信远未完成线下社交关系向线上的转移,如果考虑到微信不可避免地会成为非熟

人间的社交工具,那么这一路程仍然很漫长。在理想状态中,要达到线下社交关系的完全转移,微信好友至少要在300人以上才能涵盖大部分的线下关系。

  但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人数”,人类能够维持亲密关系的“内部圈子”人数上限是150人左右。这是由于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

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即使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有数倍于此数的好友,基本上也停留于“点赞之交”。

  很多微信的活跃用户,在好友人数超过一千之后,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微信中充斥着沉默的僵尸好友,在各种社交场合碍于情面添加的好友从此再无来往。朋友圈也因为陌生人的闯入,导致垃圾信息的泛滥,而真正熟人的状态被淹没中不断刷新的瀑布流中。

  企鹅智酷的调研数据来自一年前,如今,好友数量的膨胀已是事实。对于个人而言,如何处理陌生人“闯入”朋友圈,不妨参照微博前运营总监刘新征的做法:“有时我不愿意给陌生人我的电话号码,就加微信好友,不过陌生人会第一时间双向屏蔽朋友圈”。

  而对于微信团队来说,如何应对这一必将到来的趋势,可能需要提供除了允许用户拉黑之外的更多可选项。

  三、微信公共服务与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之梦

  为了破除社交工具盛极必衰的魔咒,微信必须升级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而为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微信就不能止于聊天工具,企鹅帝国给微信的定位是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

  各级地方政府开设公众号成为马化腾、张小龙完成这一梦想的绝佳契机。《“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其中省市级部门是政务微信运营的主力军,而公安和医疗系统开设的公众号合计占总量的367%。

  这些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微信上打开了一个窗口,而这个窗口所能连接的服务从最初的提供资讯,逐渐强大丰茂,在微信顺势推出的“微信智慧城市”中,通过手机入口上的“城市服务”集成了小到天气预报,大到港澳台通行证等诸多民生服务。

  这

一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微信的生活工具属性大大加强。除了聊天和打发时间之外,需要处理某项生活事务时,如果也能让人们第一时间想起微信并在微信上完成,

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一旦新的用户习惯养成之后,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加。微信将会像生活中的水电一样成为真正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微信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上名副其实的“流量黑洞”。企鹅智酷的报告中显示,40%的用户微信流量使用占到全部流量30%以上,463%的调查者在使用APP时首选是微信,而这一比例显然还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坏

消息是,就像一直以来支持创新者批评的那样,微信的一家独大也有可能导致整体应用生态的恶化。当然,对行业领导者的批评从未消失,但整个互联网历史上不断

发生的“颠覆式创新”案例则表明,一切应用皆有生命周期,后来者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辟出新天地,就像微信只花了两三年就颠覆了曾经如日中天的微博一

样。

  四、微信支付用户达到4亿:增长惊人

  在

2014年的年报中,“QQ手机钱包及微信支付已绑定银行卡的用户账户总数已超过1亿”,这是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数据,最新数据更显示微信支付

用户达到4亿。前后两组数据有表述上的差异,“已绑定银行卡的用户账户”与“微信支付用户”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未绑定银行卡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因为统计标准上的差异,所以两组数据无法做简单比较。但微信支付用户数的海量增长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惊人的增速背后是微信的全力推广。

  春节期间总投入高达数十亿元的红包大战中,通过与央视的合作以及对传统发红包习俗场景的巧妙利用,微信成功发动全民参与。除夕当晚22:34摇一摇出现峰值,摇动频率达到81亿次/分钟。

  春节过后,微信支付还通过更广泛的合作来进行推广。包括设立“微信支付日”,携手“京医通”开展医院微信全流程就诊,携手景区实现微信支付购票,以及携手家乐福及佐丹奴等商家实现线上线下微信支付优惠活动。

  全力推广背后,是微信支付在微信商业化闭环中的关键作用。要想解决线上和线下消费结算的便利性以及安全性,打造自己的移动支付工具是必然选择,即使面临支付宝的强大竞争压力,也必须全力迎战。

  五、微信公众号的喜悦与哀愁

  微信公众号最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给整个微信生态提供“谈资”,提高用户可阅读、可分享的内容。但今天,微信生态面临的是内容在数量上的严重泛滥。一个显而易见的参考标准是,去年6月份公众号数量达到800万并且以每天15万的速度疯狂增加,时至今日,总数早已突破千万。

  平

均130人一个公众号的细思极恐背后,是公众号红利期已逝、运营者生存形势两极分化的态势。早期成功的百万甚至千万级别大号,早已赚得钵满盆溢。而后期起

步的账号,除非有极其优质的内容,例如“一条”,或者不计成本的推广投入,例如“陆金所Lufax”或者“分众专享”,否则极难实现突破。

  根

据新榜(newrankcn)监测的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在持续下滑,点赞率也在逐渐降低。一方面,用户虽然仍在不断订阅各种公众号,但是由于

精力限制,并没有充足时间每天逐个查看。另一方面,微信用户更习惯于在朋友圈阅读他人分享的文章,这就导致“马太效应”,好者越好,坏者越坏。公众号运营

者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

  而从近期的各种政策来看,微信官方对各种类型公众号的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

  原创功能目前已经进入大规模公开测试阶段,大部分认证媒体账号以及部分坚持原创的优质个人账号,以及个别企业主体账号,都已经获得包括原创声明、赞赏、评论和文章模板等全套功能。对于优质内容生产者,微信将会大力扶持。

  而从微信官方近期政策、微信摇周边的推进情况,以及微信公开课的演讲案例,都显示出,对于具有更大商业变现潜力的企业账号,尤其是服务号以及企业号,微信正在通过赋予更多接口、更多功能,以及案例教学,引导企业积极使用,发掘各种可能性。

  而

对于缺乏内容原创能力,基本依靠复制粘贴的草根类公众号,微信在极力遏制。除了浪费微信的服务器资源之外,他们的贡献实在是乏善可陈。“再小的个体也有自

己的品牌”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个体都会受到同样的对待。近期与日俱增的封号行动,已经是微信官方非常明确的“亮剑”,将来应该也不排除微信官方自建版权原创

库的可能性。

  所以,在微信官方态度、政策明确化之后,2015年的中国微信公众号极有可能迎来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