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手学堂017

微信支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第1张

移动支付行业相关企业:中国移动(00941HK)、中国联通(600050)、中国电信(00728HK)、中国银联、工商银行(601398)、阿里巴巴(BABA)、腾讯控股(00700HK)、盛大网络等

本文核心数据: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移动支付业务规模、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规模等

移动支付使用规模不断上涨

——移动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是指移动客户端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进行电子货币支付,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移动支付是对传统金融服务深度的有效拓展,对于大众消费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强有力的催化剂,拥有广泛的市场应用空间。

根据Worldplay发布的《2021全球支付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所有的支付方式中,移动支付的占比达到50%,成为了我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用户数量达到85亿

支付企业在移动支付的全面布局,也带动了手机在线支付用户的增长。2011-2020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逐年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54亿,比2019年6月增长了349%,网民移动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018年底的725%提升至864%。

移动支付业务规模超400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国移动支付业务123220亿笔,金额432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8%和2450%。

第三方移动支付成为主力军

由于第三方支付APP的活跃,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进行支付,并成为了移动支付中市场规模最大的一环。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实现271万亿元,增速达到199%。2021年2月,中国银联发布了《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数据,有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三次,其中二维码支付最受欢迎。

数字中国推动移动支付行业继续壮大

移动支付普惠发展缩小地域分布差距。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不断加深。移动支付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载体,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得性,缩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数字鸿沟。

随着中国电信移动网络不断升级,中国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中国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移动支付逐渐渗透到电子商务领域,并成为电子商务的一种主要支付方式。并且伴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未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6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29042万亿。

近日,易观发布《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8年第3季度》。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环比增长1152%,交易规模达到4383573亿元人民币。

市场份额方面,支付宝第三季度以5371%的市场份额,继续蝉联第三方移动支付头名;腾讯金融第三季度市场份3882%,位列市场第二位。

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业内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发展前景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从用户服务、商户服务和生态体系三个方面,聊聊移动支付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如何?

用户服务对比:支付工具VS社交工具

2003年,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作为中国最早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在微信支付诞生前支付宝一度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代名词。

依托蚂蚁金服建立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支付宝的消费场景覆盖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付款、缴费、转账等多项功能服务。截止2016年支付宝用户就已经达到45亿,2018年支付宝全球用户更是突破9亿。

余额宝、花呗、借呗的资金管理功能,让支付宝不仅仅是支付工具。完善的资金管理服务。不少用户选择将大额资金存储在支付宝中,在涉及到理财、大额转账/支付的时候,更多用户会选择使用支付宝。

微信支付作为腾讯金融的代表产品,2013年财付通与微信合作推出的微信支付。依托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巨大流量,2014年1月27日,微信正式推出微信红包服务,自此微信支付迅速普及。

2018年3月,腾讯CEO马化腾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微信红包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 8 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微信支付建立在社交基础上,社交需求远远要比支付需求高频,微信支付也借助社交手段开始成为用户高频应用,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

在用户支付场景方面,微信支付更加偏向于社交层面,例如微信红包、转账和线下小额购物支付。

支付宝的社交属性不如微信,但作为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支付宝则是显得更加纯粹。

商户服务对比:全方位扶持VS营销支持

移动支付之所以能在几年时间内迅速普及,除了方便快捷的支付形式让消费者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之外,也离不开第三方移动支付品牌,对商户服务的建设。

2018年5月,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宣布正式启动“码商成长计划”,阿里巴巴将为商户,免费提供数字化经营工具。支付宝将立足成长和保障两大目标,为商户实现蚂蚁贷款、理财、信用和阿里商业技术支撑。

海外市场方面,截止今年8月,支持支付宝线下移动支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40个,能够直接使用支付宝手机退税的机场也增加到80个。

为了更好的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蚂蚁金服迄今已经在九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用户量身打造海外版支付钱包。

对比支付宝全方位的商户扶持计划,微信支付则是更加偏向于营销支持。

得益于腾讯社交领域得天独厚的流量优势,微信平台孵化了众多微商奇迹,甚至还有拼多多这种成功登陆美股的商业神话。用户流量是微信支付最大的优势,但除了流量扶持之外,腾讯金融的经营性服务起步较晚。

随着支付宝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在商户服务方面微信支付想要追上支付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移动支付生态对比:一站式VS第三方平台

支付宝依托阿里巴巴的互联网生态体系,线上方面,支付宝既有淘宝、天猫等众多电商平台的支持,也有城市服务、教育公益和众多第三方服务的支持。

线下方面,在本地生活一站式服务的战略目标下,阿里以组合拳的形式,用哈罗单车、饿了么、飞猪、口碑、淘票票、优酷视频为用户提供“阿里式”立体场景服务。

芝麻信用体系的加入,更是让支付宝用户享受到免押金出行、住宿、购物的全方位信用生活新体验。近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ofo退押金事件,如果用户使用的是支付宝“信用免押”服务,就不用担心押金退还问题了。

相比支付宝线上线下兼顾的移动支付生态体系,微信支付则是更加偏向于消费互联网领域。

线上方面,得益于腾讯在社交 游戏 、影音 娱乐 方面的优势,用户凭借一个微信账号就能够完成大部分的互联网消费场景支付行为。同时京东、美团和滴滴的加入,也充实了微信支付的第三方服务接口。

线下方面,微信支付布局则是不如线上丰富。我们在微信支付“我的钱包”中,可以看到微信支付线下服务,大部分是依托第三方服务。同时,美团、京东、滴滴等第三方服务,目前也在积极构建基于自身服务体系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系统。在服务质量和应用场景方面,与支付宝打造的本地生活一站式服务略有差距。

从用户服务、商户服务和生态体系来看,微信支付凭借着腾讯社交网络的流量优势,其发展前景并不弱于支付宝。不过,支付宝凭借完善的线上线下生态构架布局,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领跑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微信支付想要追上支付宝的脚步,还需继续努力……

所谓的“有利息”并不是支付宝的优势,微信也有“零钱通”,将闲置资金放在零钱通同样“有利息”。所以在“有利息”方面,支付宝并不具有多大的优势,支付宝的“余额宝”、“余利宝”实际上是货币基金,虽然基金都有风险,也存在亏损的可能性,但是货币基金是收益率最低、风险最低的基金产品;而微信的“零钱通”的本质实际是和余额宝、余利宝的本质是一样的,同属货币基金的范畴。

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我们先来看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的相关数据吧: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数据显示,支付宝市场占有率543%,微信支付占有率392%;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数据显示,支付宝市场占有率4844%,微信支付占有率3359%,银联商务占有率719%。看上面两组数据我们能得出以下信息,其一,支付宝和微信在第三方支付中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两者合占市场份额在80%甚至90%以上;

其二,支付宝和微信的市场占有率都有下降的趋势,“两家独大”的局面慢慢被其他支付工具所侵蚀,比如银联商务、京东支付、美团支付等等。实际上,但看市场占有率方面,实际上支付宝在走下坡路,因为2016年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是6341%,而现在已经不足50%;虽然说微信市场占有率近两年也有下降,但是实际上2016年微信的市场份额只有2303%,发展到现在已经提高了10个点,总体来看是进步的。

话回正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使用微信支付?哪个更安全?其实答案很简单,微信和支付宝在最初面世的时候,本身是两款完全定位不同的软件产品,微信定位自己为“社交软件”,而支付宝定位自己为“支付软件”;之所以后来两者在支付领域打的难舍难分是因为二马都想涉足对方的优势领域,马云不想放弃社交这块大蛋糕,于是也在支付宝开拓了社交功能;

而马化腾同样看好支付领域,于是效仿支付宝做起了微信支付。但是二马的如意小算盘并不被用户所接受,直至今日,支付宝的社交功能几乎无人问津,同样,微信支付也仅仅限于线下小额场景的支付,比如线下酒店、公共汽车、超市和餐馆等小额支付场景,而大额转账用支付宝的还是较多,支付宝在大额支付上要远领先于微信支付。总之,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用微信支付是因为微信最初的社交功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用户粘性,这些忠实用户和高粘性使得微信支付退出后还会选择继续尝试新的功能,况且马化腾“社交+支付”的定位比起马云要做的好的多。

总之,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用微信支付是因为微信最初的社交功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用户粘性,这些忠实用户和高粘性使得微信支付退出后还会选择继续尝试新的功能,况且马化腾“社交+支付”的定位比起马云要做的好的多。

两者比较,哪个更安全一些?至于安全性,两者的安全都有保障,但是就服务质量来说,支付宝做的更好一些,客服服务意识更强一些、解决问题更及时一些,而微信的客服像是在“人机对话”,客户体验相对较差、服务水平相对生硬。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吧。

支付宝的发展已迈出国门,开始布局很多国外市场。而微信支付也发展的如火如荼,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哪里?虽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是做支付的,平时我们接触的都比较多,但这两个产品还是有些区别的,如下:

1.论支付场景来说,支付宝的应用比微信支付更全。支付宝的天然优势是淘宝、天猫等阿里系及网购场景,而微信支付一开始的支付方式较为单一,就是游戏充值。不过微信支付的发展脚步非常迅速,尤其是京东与腾讯合作后,给微信支付开了一个支付通道。尽管依旧没有在电商支付上对比市场份额更大的支付宝有优势,但是至少在逐步靠拢。

2.微信的用户粘性对比支付宝更强。微信依托强大的社交基金,导致用户习惯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习惯使用微信支付。但是微信支付仍然属于小额支付,用户还是更愿意将钱存在支付宝里面。微信支付更像是一张可以支付的银行卡,而支付宝更像是一家银行。

3.从线下店铺支付来看,基本上很少有某家店铺单独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的情况,通常是同时使用。但是商铺交易毕竟多是小额交易,所以用户更偏向于使用微信支付。就市场份额来看,微信支付正在逐渐逼近支付宝。2016年第四季度,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还是支付宝55%,财付通(QQ钱包和微信支付)37%;今年一季度,支付宝538%,财付通403%。

4.但是支付宝也没有被动“挨打”,一直在做社交方面的内容。无论是之前失败了校园日记,还是目前已经收到了效果的蚂蚁森林。自从发明了蚂蚁森林,支付宝用户的打开率和活跃度皆有所提升。

5  而在附加价值这一款,微信支付还远不及支付宝的布局深远,例如信用场景和大数据的建立,例如蚂蚁信用已经开始接入杭州市公交车,上车可以刷支付宝,这方面微信支付还没做出举措。

一场移动支付市场的暗战正在上演。

坐拥数亿用户的微信支付改写游戏规则的图谋,正受到其合作伙伴们的质疑。

9月10日,是微信支付原定实施商户认证新规,推行二次认证政策的日子。然而,该政策在8月中旬一推出,即遭到来自收单机构、服务商、银行的集体抵触。

业内人士认为,认证新规将改变移动支付生态链中的固有利益格局。一位大型综合支付机构高管对上证报称,微信支付此举将“从合作机构手中抢夺商户,收割B端市场。”

在隆隆反对声中,微信支付临时调整了其二次认证政策的实施力度。据了解,新规拟对所有新增商户实施认证,而目前在实际执行中调整为对当日交易超过五万元的商户进行认证。

诚然,二次认证新规有其风险防范的合理性,但难免给市场以“头部机构利用市场地位争夺客户”的印象。

这场微信支付与其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们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有野心的“二次认证”

当前,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早已形成双寡头格局。

易观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91万亿元。头部平台型支付机构 支付宝 和微信支付两者的市场份额就已经高达9283%,其中第二名微信支付市占达到3947%。

而在线下移动支付市场,微信支付的市场优势更为突出。

在至少三名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微信支付目前牢牢占据了八成多的线下商户市场,对费率定价有一定话语权,在线下扫码的四方合作模式(账户方、收单方、聚合服务商、清算机构)中有绝对的主导优势。

现在,微信支付想将话语权放到最大。

8月中旬,微信支付的运营主体 财付通 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向合作机构发出通知称:基于监管政策、系统风控、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考虑,自2019年9月10日起,新入网开通微信支付业务的商户,需按照新标准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才能进行微信支付交易;存量商户需在2019年12月31日前按照新标准完成客户身份识别。

如何进行商户认证识别?

短短一句话,但信息量巨大。

这些操作意味着,原本被收单机构、服务商与银行所掌握的商户身份核心信息,都必须上传至微信支付。由此,这也就触动了收单机构、服务商与银行们的敏感神经。

记者从多个微信支付合作机构处了解到,此前与微信支付合作的收单机构和服务商,会将收集到的商户信息(比如商户名字)以字符形式传给微信支付,并将核心信息隐蔽,这就是大家默认的备案制。

而现在,微信支付要求服务商将存量商户的原始认证资料(如带有商户招牌的门头照、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核心材料)上交,新增商户自己也要主动向微信支付上传营业执照、经营者身份证等信息。

让合作伙伴们更为忧虑的是,新的认证流程要求支付机构配合改造接口。新接口的实施将会让微信支付与商户实现直接沟通,而无需通过支付机构与服务商。

被动了奶酪的合作伙伴们,对此颇有怨言。

“收单机构和服务商都很抗拒,收单机构的反弹会更大一点,因为它相当于直接收割商户。” 一名全国性收单机构的高管对上证报表示。

在他看来,服务商本来就处于行业链条底端,行业地位弱势,“现在商户都变成微信支付的,服务商靠着商户来赚返佣的空间就小了”。

对于收单机构而言,“微信支付对商户直签后,商户直接在它的体系里交易,那收单机构之前拓展商户投入的成本,包括给商户补贴、免佣、做免费机具,就都白做了。微信支付相当于什么都不投入,就把别人的客户拿走了。”该人士对二次认证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颇为忧虑。

火力减弱

微信支付回应不改初衷

或许是“动的奶酪有点大”,微信支付二次认证新规遭到了不少合作方的抵触。

上述全国性收单机构高管告诉记者,就在二次认证政策推行的前几天,微信支付方面仍未对接口是否确认上线作通知或沟通。9月10日,一开始微信支付不仅未上线认证,也没有对后续是否上线做通知。

“我们就这么干等着,后来当天晚些时候,微信支付那边口头传达了只对单日5万交易额的商户做认证限制”,他说,临时调整的政策细节并未与合作机构同步。

“5万交易额是企业和小微商户都需要认证、存量商户是否需要认证,也都没有说清楚。”该人士说,“我们那天就加班,自己一遍遍测试来知道到底哪些商户被限制交易了。”

前述大型聚合支付服务商的高管,向记者证实了微信支付二次认证新规的火力有所减弱:“应该是受到抵制了,微信支付后来调整为当日交易超5万元的新增商户才认证”。

该聚合支付服务商高管认为,单日5万交易额以上的商户大多数都是高质量商户,微信支付或许是想先拿下传统大型收单市场商户,再对所有商户推行二次认证。

就如何认定现行商户认证门槛,以及新规在执行层面调整的原因,上证报问询了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官方回复称:“对商户进行实名认证的初衷和大方向并没有变化。在执行层面,我们也充分考虑待实名认证的商户数量、合作伙伴工作量和用户体验等多方面因素,所以第一批先从单日收款金额超过5万元的商户进行实名认证。”

该回复还称,“微信支付对商户实名认证的政策制定,是综合了支付行业和反洗钱相关的法律法规、风控数据模型、商户高风险交易分布情况等多因素来制定和不断优化的”。

微信支付官方传递的信息意味着:微信支付认为其新规高度契合监管政策且适用于支付行业,仍会推行,但会把控节奏。

新规逻辑被质疑

市场利益格局将重塑

从微信支付自身的立场而言,其二次认证政策诉求有其合理性。这也正如微信支付阐述认证新规初衷时,首提的就是“基于监管政策”考虑。

那么是什么监管政策,促使微信支付做出改变?

答案是央行85号文。

今年3月27日,央行发布85号文(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重点提及了要求支付机构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

该文件出台的背景是行业存在已久的“擦边球”现象:一些聚合支付服务商在部分商户的审核上,存在着主观或客观的疏漏。有些个体工商户在申请时,并不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只需要提供房屋租赁协议和门头照;而服务商极少数会上门亲核资料。

然而,这个微信支付自我阐述的初衷,遭到了一些收单机构和服务商人士的反对。

“我在这一行工作很多年,我觉得拿配合85号文来说事,其实有点牵强。”前述全国性收单机构高管人士称,因为微信支付更像是一个账户机构,账户机构不应该直接插手商户准入、商户资质审核。

“如果商户有问题,监管肯定罚的是收单机构,因为收单机构去拓展了这个商户。比如说我们拿着 信用卡 到国外玩,被一些商户盗刷了,那这样的情况谁负责呢?肯定是收单机构负责,然后清算机构找收单机构要求把钱要回来,同时对涉事商户做风险标记。”该收单机构高管说。

前述大型服务商高管对上述观点表示附议。他认为,账户机构应该管理每笔交易的风险,决定是否支付;而收单机构管理商户的总体准入,把控总体风险并承担相应责任。各个主体各司其职,谁错打谁板子。

前述提到的大型综合支付机构高管所言则更加犀利。他认为,微信支付对于服务商的处罚完全可以“就事论事”,谁涉及不法交易,可以报告监管将其接口关停,而不是以监管要求为理由来抢夺商户资源。

而且,到目前为止,监管没有完全明确信息流是否要经过账户方,85号文也没有规定账户方(即微信支付)要对商户进行身份认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同环节的市场参与主体对微信支付二次认证新规反弹较大,是因为如果其新规一旦达成,会产生三个效应:

首先,挤压收单机构生存空间。

当微信支付掌握商户资源后,收单机构很容易被排挤,大批收单机构最终可能会被迫转型成服务商(代表微信支付去服务商户),甚至干脆退出市场。

其次,微信支付将实际打造出“收单+支付+清算”的整体闭环生态,冲击线下扫码市场四方模式下的利益格局。

当前,线下扫码市场有四方角色,包括账户方(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收单方( 拉卡拉 ( 行情 300773 ,诊股)、汇付等)、聚合服务商(收钱吧、钱方好近等)、清算机构(网联、银联)。

四者之间在长期合作里已经形成了分润默契:收单方(如拉卡拉)从商户收取交易 手续费 (服务费),分润给账户方(如微信支付)和聚合服务商(如收钱吧)。收单方向商户收取大概在382%左右的手续费,然后基于合作的深浅分给账户方21%到25%手续费,另外大概1%左右付给聚合服务商。

一旦微信支付的整体闭环体系形成,各环节原有利润分配毫无疑问会受到冲击。

微妙的是,这也是微信支付的不少友商不愿意看到的。有大型综合性支付机构人士反复向记者称,“虽然不方便评价友商,但这样做影响太大,我们不会跟进”。

一家股份行网金部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也同样透露出了银行微妙的心态。他称,几大银行既直拓聚合扫码收单,又承载了扫码背后实际的发卡和支付,而微信只提供通路,却控制着收单手续费分配。

“在备付金政策调整后,微信支付的谈判砝码越来越少,他们需要通过加大直连业务量的控制,来增加与银行的谈判砝码,而银行并不希望看到他们议价权的增加”。该股份行人士表示。

第三,与“断直连”相左。

“断直连”断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和银行账户之间的连接。

断直连后资金从 银行卡 到钱包,要经过两联(网联、银联)清算转接,然后资金从钱包再通过清算机构到收单机构,最后到商户账户。在这过程中,清算机构会执行两次清算职能,第一笔清算的是资金如何进钱包,第二笔清算的是资金如何从钱包去到为商户服务的收单机构。

而一旦商户都变成微信支付的直连商户,就意味着资金从钱包到商户,再也不用过清算机构,这就是所谓的“本代本”交易,即账户方的资金和商户资金都在同一账户体系内,清算机构的职能被替代了。

巨大的市场份额,让微信支付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市场化竞争的参与者。它的任何商业决策,很多时候已经不仅仅作用于其自身或合作伙伴范围内,而是有可能将支付行业整体推向另一个走向。

微信支付其强制推行商户认证的举措面临业界的不同声音和争议,属于行业正常现象。来自各方的声音无比重要,也相信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也会在每一次摩擦、争议甚至对抗里,最后共同商榷出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道路。

[摘要] 微信支付针对B端商家推出了“朋友会员”功能。腾讯表示,“朋友会员”是微信支付为帮助中小商户经营正在尝试和 探索 的一个新能力。

时代周报 曾宪天

微信支付继续发力中小商户市场。

在B端市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战火正炽。

高频次与大金额

众所周知,2013年基于腾讯原有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而上线的微信支付,在强大的社交关系链体系支撑,以及通过线上红包、线下二维码等多次正确战略的推进下,将支付宝一家独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改写为了双巨头争霸的格局。

不过也有观点称,即便微信支付在社交红包、街边小店等小额支付场景中有所建树,但并未影响蚂蚁金服(支付宝)继续深耕理财、保险、征信体系等金融市场的步伐。而双方在方向策略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了各自的数据上。

此前有媒体报道指出,根据今年1月份财付通、支付宝平台关于2018年度风险事件及客户投诉处理等情况的公告数据,可以推算出财付通2018年全年的交易笔数超过4600亿笔,支付宝2018年全年的交易总笔数达1975亿笔。

而易观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在交易规模维度,支付宝占据5371%的市场份额,微信支付为3882%。可见,微信支付近年来偏生活化场景的布局,带来了小额高频的特性,而支付宝以及所属阿里体系的商业基因,让其频次不及却依然占据规模优势。

结合目前数据反馈的客观情况,该人士认为,两强之争的最终走向还很难有定论,但更为可能的是,未来支付宝或许会更倾向于商业交易、保险金融等方面的大额度转账业务,而微信支付则会在生活服务、社交聚会、 游戏 交易等细节场景中盘踞得更为牢靠。

场景之争

实际上,从双方不断拓宽的场景布局以及在各自在阿里、腾讯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来看,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似乎并不会接受限定划分,而是势必会成为“通吃”型平台。有趣的是,在这方面双方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互相渗透。

例如支付宝上线并不断丰富社交功能,不断投入大量资源和补贴与微信支付展开红包大战,线下场景由原本的商家POS终端转为大力推广商家、个人二维码,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场景中与微信支付展开争夺等等。

而微信支付也推出对标借呗的微粒贷,对标余额宝的理财通、零钱通,2月份宣称正处于灰度测试中的微信支付分,以及同样处于测试中的“朋友会员”功能等等,通过多个对标项目有针对性地补足金融服务短板,完善对中小商家的服务能力。

首先是以较低费率甚至0费率提供基础支付服务,为B端商家打开进入自身业务生态的入口;第二是从 科技 、金融等方面赋能B端商家,帮助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第三是对符合平台生态建设的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提高平台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

如无意外,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未来也将围绕着这些方面,在B端领域进行你来我往的过招较量。

90%与10%

从市场宏观角度来看,李文波介绍称,此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显示,2017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理的支付金额(PC+移动端)共达143万亿元。他也表示,2018年的相关数据目前官方尚未公布,但根据市场增势预估金额规模将超过300万亿元。

“随着银联闪付的崛起,第三方支付或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李文波表示,三家平台目前预计已经共同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尤其在C端消费生活领域,巨头往往会通过品牌影响力展开布局或合作。例如巨头们不断在公共交通、看病医疗领域推出功能产品,便是如此。

不过他也认为,B端市场还存在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国市场足够庞大,有着非常多元化的行业细分领域,越来越多的行业产生了“支付+”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带动了行业企业从原来依靠手续费的单一模式,向更多增值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发展模式转型。所以,巨头以外的平台机构,未来仍然能够在剩下的10%市场中寻找蓝海。

李文波也进一步表示,以目前巨头企业所覆盖的用户量和市场份额来看,很难再出现一个类似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或银联闪付的头部平台。但在各家围绕B端不断深化的布局和创新中,在聚焦企业、商家或某一细分行业的方向上,或许能有支付机构另辟蹊径,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