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猛推120亿港元回购,上市14个月市值蒸发3300亿小米,到底是怎么回事?

新手学堂08

雷军猛推120亿港元回购,上市14个月市值蒸发3300亿小米,到底是怎么回事?,第1张

雷军这回可能是真的急了!9月3日,小米集团(01810)发布自愿公告称,小米董事会将行使此前股东大会授予的股份回购权利,在权利有效时间段内,将按照不超过120亿港元总价,不定期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

小米集团表示,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及“智能手机+AIoT双引擎”策略的推动下,小米集团以股份购回表达对现时及长期业务前景充满信心。本公司将继续提供“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相信该价值定位在现时市场状况下会更具竞争力。

小米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急推回购,这一计划又是否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呢?分析人士认为,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之后,虽然业绩表现还不错,但股价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当中,当前835港元的股价相比17港元的发行价已经腰斩。近期更是报出小米集团总裁林斌减持股票的消息。若没有上述回购计划,小米集团的股价可能还很难止住。那么,小米集团究竟值多少钱呢?从业内研究机构的研报来看,近期有机构给出了最高22港元的目标价。

小米急推回购之谜近期的小米集团虽然股价低迷,但却在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董雷赌约、不回A股、总裁减持,这不今天又出了一个重磅回购。9月3日,小米集团(01810)发布自愿公告称,小米董事会将行使此前股东大会授予的股份回购权利,在权利有效时间段内,将按照不超过120亿港元总价,不定期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受此利好刺激,小米集团在港股价摆脱近期低迷走势,开盘之后大幅上扬,最多时反弹近7%。

小米急推120亿港元回购可能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一是小米上市之后,最高价曾达到222港元,以其总股本240亿计算,总市值达5328港元。但近期小米的股价跌至最低828港元,市值跌破2000亿港元,也就是说去年7月初上市的小米集团在过去不到14个月的时间里,市值蒸发了3300亿。要知道,小米刚上市的时候,其掌门人雷军曾说,小米的估值可达2000亿美元。当估值的预期差来到如此之大的时候,小米的选择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个原因是,近期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利于小米股价的事情,那就是小米集团总裁林斌在如此低的位置减持股份。根据港交所信息披露,林斌于发布二季度财报后连续三日卖出共计413034万股小米股份,售出均价分别为每股907港元、892港元和892港元,套现约3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34亿元。林斌此次出售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148%,其持股比例从1167%减少至1147%。事后,林斌虽然承诺未来一年之内不再减持股份,但林斌此举却可能打击了市场信心。

有观察人士认为,林斌此举类似于2018年3月腾讯控股总裁刘炽平。当时,刘减持股腾讯控股股份,此后该公司业绩出现下滑。还有北京的资管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林斌在这价位减持股份,是对雷军的不信任,还是对小米未来前景的担忧,目前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举对多头的打击非常大。

除了林斌出售股票,根据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小米主要股东晨兴资本也于7月4日向基金各GP及LP配发小米集团合计约111亿股B类股份,此次配股可视为各GP及LP将其在基金权益兑换为小米集团的股票。有专业人士认为,晨兴资本在此次交易中获得基金权益,此举是股票转让的行为。也许正是出于对股价前景的担心,雷军才会在此刻推出重磅回购计划。

  昨天小米科技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成功融资216亿美元。随后CEO雷军表示:小米手机此轮估值40亿美元!这不免令人惊讶,虽然此前坊间也流传小米估值高达几十亿美元,但这是雷军第一次官方宣布,再联想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手机营销战、口水战等等,不免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小米真的这么值钱

  40亿美元估值根据什么而来

  40亿美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没办法直接告诉你,但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比较:目前黑莓市值47亿美元,诺基亚市值81亿美元,摩托罗拉移动市值121亿美元,奇虎360市值21亿美元(截至美国东部时间6月26日23:26分数据),也就是说小米现在跟黑莓差不多,是诺基亚的一半,摩托罗拉移动的三分之一,是360的两倍!

  再看看那些互联网公司市值:

  新浪34亿美元

  分众29亿美元

  优酷24亿美元

  携程237亿美元

  奇虎2042亿美元

  人人1793亿美元

  搜狐1527亿美元

  展讯通信802亿美元。

  如果雷军说的是真实的(小米被估值40亿美元是周鸿祎率先披露出来的),那么小米的成绩可真是太成功了,不要忘了,小米目前才两岁(小米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

  我们不妨来看看小米的简单履历:

  2010年4月6日,小米科技宣布成立;

  2010年底,完成A轮融资,金额4100万美元,估值25亿美元左右;

  2011年8月16日,第一款小米手机发布;

  2011年12月,小米公司完成新一轮9000万美元融资,估值10亿美元;

  2012年5月15日,小米手机青春版发布;

  202年6月26日,雷军宣布完成216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40亿美元;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小米过去两年很出色,但是否真的值这么多,小米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小米科技融资文件称,小米手机今年将卖出300万部至500万部,每部利润为七、八百元,总利润25亿人民币,按10倍作价,小米手机市值250亿人民币,折合40亿美元。我们无从知晓数据的真实与否,但小米的数据是漂亮的,起码在国内营销上很出色,而且雷军昨天也首次承认小米盈利,“小米手机在销售量超过30万台之后,就已经实现扭亏并开始盈利。今年二季度实现商业利润超过10%。”

  微博上,小米手机的利润多少,估值是多少,都引起了广大的争议。后面这个问题,率先披露这个事实的是周鸿祎,从此不难看出,小米确实值这么多。

  小米手机成本口水战:究竟成本价多少

  雷军说小米手机刚开始盈利。但周鸿祎一直在给他和小米算账:“多数人不办公司不看报表,雷军偷换几个概念:1把公司运营成本计入手机成本2用税后净利取代税前毛利,小米每台赚800是指税前毛利3把很多极低成本如万分之几的印花税也罗列4海关的税可做增值税抵扣,交毛利而不是售价的17%。5回避手机硬成本只有1000,按雷军算法毛利也超过800,税后利润600”。

  雷军在微博上回应称:“周总为了商业目的指责小米暴利,造谣小米每台赚了800元甚至1000元。 关于小米成本,我们签署了供应商的保密协议,没有办法回答成本的细节。 但大家可以看看手机成本的构成,就了解了。 比如:仅17%的增值税就是290元(进口无抵扣),加海关税、附加税和印花税等,还有高通专利费,合计就已经400元了”。

  到底小米成本价多少,为此小米和雷军在6月26日下午还特意召开了媒体沟通会进行解释。但这场口水战暂时不会停休,也不会有个结果。而一场围绕小米融资文件和市值的战争又将开始。

  雷军:移动帝国雏形

  投资了卓越网、凡客诚品、U视、多玩等互联网公司,曾经自诩天使投资人的雷军此前被媒体捧上了天,而雷军也沾沾自喜,在对乔布斯“大不敬”被攻击之后,虽然收敛了许多,但却将小米比作腾讯。当然时常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遭到炮轰也就在正常不过了。网易CEO丁磊最近就表示,雷军的小米手机是伪操作系统,他并没有核心的引擎,就好比去买辆吉利回来,改装成BMW(宝马)。

  但不可否认,小米和雷军塑造的版图是令人羡慕的。小米公司去年10月才开始销售其第一款手机,截止2012年6月12日,小米手机今年来的销量已突破300万台,全年500万台已无悬念。而从上面小米的发展履历来看,雷军也值得骄傲。此外,小米手机在操作系统,社交网络方面都有让人学习的地方,雷军的移动帝国似乎已经初步建立。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小米公司都演绎了一个成功的神话。小米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手机模式也引来了众多仿效。2012年,是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手机市场的一年。百度、360、网易、盛大、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致力于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机。曾经一马当先的小米手机正面临着来自追随者的激烈竞争。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追随者似乎都不约而同使用了价格杀手锏。所以,小米,还没有完成统治者的华丽转身。

2021年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如是说:自从小米上市后,雷军曾表示,本以为上市破发只是短暂的现象,股价会不断上涨,但没想到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的股价表现都不如人意,不仅没有市值翻倍,更是一度破发,颇为狼狈。到了2019年底,小米股价一度跌倒828港元/股。所有人都非常悲观,还有人预测,股价会跌穿4港元。雷军回忆说,当时一位投资者怒气冲冲地找到了他,把小米的品牌战略和产品批得一无是处,雷军等众高管就像小学生一样“大气不敢出”,只能任由这位投资者数落,雷军表示自己的衬衣都被汗水打湿了,事后甚至已经彻底绝望。

市场上也有人在提问,为何小米手机销量一路上涨,但股价却涨不起来。

很多人都在解释,譬如: 市场整体增速放缓后,牌桌上还有荣耀、VIVO、OPPO的竞争。小米在低价手机方面有优势,但是高端机占比小,等等等等。

今年以来管理层动作频繁,从3月份官宣造车,到一路参股产业链公司,从全资收购深动科技到挖来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但小米集团的股价还是在25附近调整,今天更是一度往23去,据年初被美国列为军事清单的21仅一步之遥。

很多朋友问我究竟为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市场是当下的,而我们在当下的市场下,又容易被市场左右,将所有的情绪无限放大,我们反过来来看,小米集团于今年1月份达到高点以来,调整了9个月,幅度也不过28%,多吗?也不多,时间长吗?貌似也不长。不是幡动,是心动。

对于小米的估值,市场上也不知道如何估值,只能按照当季的季报,按公司营收和利润的分布来估值,但随着战略的纵深推进市场也会逐步理解雷军口中的"手机AIOT"战略。

我曾经对朋友说过一句话,相对于你们一家公司买一点,和我敢重仓一家公司,对于公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还是这么说,take it easy,正确的方向缺的仅仅是时间。

小米香港IPO路演会场爆满,雷军笑称估值应该是腾讯乘苹果。

小米下周一招股,雷军和管 理层于投 资者午餐会上现身。

中国智能手机制 造商小米6月21日在香港举行IPO(首次公开募股)路演,敲定新上市编号为01810,全球发售共218亿股新旧股份,当中公司集资约39亿美元,以及股东减持套现约21亿美元。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参与投 资者推介会人士透露,首日国际配售料已超额认购。

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雷军现场笑容满面:“小米的估值应该腾讯乘苹果的估值。”尽管小米募资额和估值都大缩,但仍然近两年来全球最大规模首次公开发行(IPO)。

据港媒消息,当天的投 资者午餐会,数百投 资者及众多传媒到场,会场爆满。会场内共设有27张圆桌,每张坐满10人,连同场内其他投 资者,约有300人出席。

雷军和小米高管包括林斌、周受资、洪锋、王川、黎万强、刘德等人在会后出来让传媒短暂拍照,场面一度混乱,未接受访问,只表示欢迎媒体6月23日出席记者会。

据香港经济日报的报道,路演派发的初步招股书显示,小米和现有投 资者将以每股17~22港元发行218亿股股票,当中约653%是新股,其余是旧股,对应的融 资规模为472亿-6109亿美元。每手200股,入场费4444港元。

小米IPO路演销售文件。

小米已引入中国移动、高通、保利集团、顺丰同招商局等7个机 构作为基石投 资者,共计认购548亿美元股份,约占公开发售总额的10%。据此计算,小米引入基石投 资者的定价为540亿美元。

香港公开招股部分,将于6月25日至28日进行,7月9日挂牌上市。据销售文件,小米若公开发售部分超购逾100倍,将扩大公开发售部分至10%,即提供218亿股股份,相当于逾百万手股份。

假设不行使所谓的超额配售选择权,此价格区间对小米的估值为539亿美元至690亿美元,低于早前700亿美元至800亿美元的估值目标。不过,彭博汇整的数据显示,该交易仍然有望成为2016年9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透过香港IPO筹资76亿美元以来全球规模最大IPO。

“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据界面新闻报道,雷军现场如是说道。2014年底,小米第五轮融资时估值450亿美元。

界定小米仅仅是硬件公司,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会对小米的估值产生较大的差异。在香港上市的很多新经济公司都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吸收雷军的概念还需要时间。

雷军提到,当天他去一个全球最大基金之一的公司路演,谈了十次,该基金仍有人存在担忧,他则表示:“如此创新的东西,如果大家一看就明白,就不算创新了。往往创新的东西都会超越你的认知,不超越你的认知,怎么能够叫创新呢?”

雷军称,2017年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86% ,超过60%的毛利来自互联网服务。在2017年营收1146亿元基础上实现了675%的增长,一季度增长875%,在大规模企业里,增长全球第二。这一增长的背景是全球手机出货量下滑。

“放眼未来十年,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公司极有可能是一家中国公司,不是华为,就是小米,有极大概率,就是小米。”现场一片笑声中,他补充道,“人总要自信一点!”

来源:新浪科技

题图:多面性,马克笔作品,由画家徐徐授权尹生价值观独家使用。

摘要: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因此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这是未来的小米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经历了2015~2016年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后,小米在2017年出现了比较强的反弹,如果雷军的话可信,那么小米全年应该终于完成了本该在2015年完成的收入目标――1000亿元。只不过这个小米已经与巅峰时期的小米不同――之前那个小米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参见我在文章后半部分附上的2016年5月的文章《小米的时代结束了》):

巅峰时期的小米几乎完全领导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崛起的中国智能手机王者――而过去一年尽管小米手机市场份额提高较大,并且重新跻身全球出货量的前五(排名第五,中国公司中排在华为和OPPO之后),但在大本营的中国市场,它也仅排名第五,因此还很难说迎来了曾经的时代。

抓住了快速成长的印度市场,是小米手机反弹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从中你似乎能看到曾经让它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因素,比如高成长市场,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用户对其线上销售模式的热情。但现在还很难判断这是否意味着印度用户已经认可了小米品牌,即便如此,也不知道他们在换机时是否仍然选择小米――谁能想到曾经对小米那么疯狂的中国用户很快就转向了其他品牌?

同时,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分散的海外用户可能不如中国用户那么有价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用户浓度可能会限制商业变现,这也是中国化的微博市值远超全球化的Twitter、主要局限在中国市场的阿里和腾讯的市值却接近甚至一度超过全球化的亚马逊和Facebook的重要原因――而来自用户运营的收入贡献了重要的动力,也是小米模式中最有想象力的部分。

小米自身在产品多元化和外部生态链上的广泛布局也贡献了重要的动力。就像尹生在2014年左右的一篇关于小米的文章中提到的,小米的一个重要机会,就在于围绕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的产品多元化(就像三星所做的那样),而这些丰富的周边产品,既能增加用户和品牌变现,也可以丰满小米品牌外延和用户体验,强化用户关系。

由于中国在电子和家用电器领域拥有高效的制造能力,这让小米这样的中国公司有机会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成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特别是更在乎价格的新兴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就拥有全球最大的、价格敏感性的市场,这个市场已经诞生了美的、格力这样市值接近或超过500亿美元的家用电器巨头。

但小米要想在手机和广泛的消费电子领域取得像美的和格力在家电领域取得的地位,还必须在产业链上谋求更强有力的位置――没有在零部件领域的统治地位和相应的交叉补贴与战略价值,三星的很多产品都将无法继续竞争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三星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后(这也让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公司从中受益),仍然在全球市场守住第一的位置。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手机、电视、电脑这样的行业持续赚钱或值钱的公司并不多,因为这些行业的关键零部件价值占比很大,而且大多没有掌握在中国公司手中,而格力和美的之所以赚钱和值钱,也是因为它们的主要产品领域的零部件价值可能不像前面几个行业高,或者已经国产化了。

这也让我相对更看好小米在手机周边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前景,虽然它在智能家居市场可能面临美的和格力、以及雄心勃勃的华为的竞争,而手机周边的前景又与手机的前景息息相关。

相比而言,华为在手机行业可能更被看好,因为它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不错进展――尽管这也可能让它在进军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时,会遭受到更多的敌意,就像这几天在进军美国市场时遇到的,AT&T迫于压力临时放弃了和华为已经谈好的合作――这也折射出中国公司在实施产业链扩张时的难度。

与华为比起来,小米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互联网基因更强,更善于运营用户关系。可以说用户关系是整个小米系统赖以持续的根本,包括用户对小米价值的认知与认同,以及稳定用户入口的形成――这既可能体现于手机这样的硬件入口,也可能是内容或服务的强入口,这些层次通常会相互强化。

目前小米在每一个层级都没有建立绝对领导地位:手机既是获得持久收入、用户关系和硬件层次的入口的关键,也是其价值认知和认同的核心,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它在这个领域离建立主导地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在内容和服务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而不强,目前它在用户运营方面的成绩本质上仍然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对手机屏幕的“掌控”。

何况,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这也是为什么按照收入或盈利指标,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纯运营性互联网公司建立了一种持续运营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只要足够强劲,就可以超越单个产品或用户生命周期的波动。

而短周期软件和硬件公司则没有那么幸运,每一次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都意味着用户关系的考验,同时,这些公司还面临着更高的销售成本,因此通常毛利率都不如运营性公司高,后者的毛利率水平通常都在50%以上。就连在硬件领域公认的全球最优秀者,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的市销率只有不到4倍,市盈率长期低于20倍。

同样,通过硬件建立起的用户关系入口也通常并不想象那样具有可控性,就像尹生在2015年的文章《手机是最唾手可得、也最廉价的资本故事2015》中分析的: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一种关于在这个行业成功的基本认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你必须牢牢控制用户和他们的行为。当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的成功模式缺席或前途渺渺时,通过手机屏幕来获得和控制用户,就成为最为流行、也最唾手可得的故事。

只不过这种逻辑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选择用哪种手机,是用户的权利,而一旦他/她决定用一种新的手机去替代原有的手机,他/她背后的那家手机公司将再也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即便苹果也不例外;同样,你也无法真正要求用户安装或不安装某个应用。

因此,如果小米不能在手机领域建立起绝对领导型地位(在这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可能性机会,比如如果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步三星后尘,或者三星在全球继续下滑,就可能给中国公司让出更多机会),或者在内容和服务领域建立起足以独立于小米手机的入口地位,那么它的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就始终会受到压制,而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是决定一家公司特别是类互联网公司估值水平的最关键指标。

就目前的确定性水平,和收入水平,如果在上市时能估值接近千亿美元,甚至只要能超过500亿美元(要知道目前全球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500亿美元的都屈指可数),就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功――要知道2014年进入的投资者拿到的估值是400多亿美元,而那之后随着进入谷底,据说这个估值水平遭遇了不小的压力,而即便按照市值千亿美元折合的年复合收益率可能才接近20%,这个回报水平并不算太出彩。

至于市场传言的2000亿美元估值,我宁愿相信只是一种估值议价和传播策略,小米历史上就一直非常善于打这样的组合拳,就像我在2016年旧文《小米的时代结束了》中写道的: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政府、媒体等)注入兴奋剂,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注:本文主体摘自《尹生年度互联网观察:社会共识、技术驱动和AT现实》一文,有增改,若想阅读全文,请前往尹生微信公号:尹生价值观。

附:2016年5月旧文《小米时代结束了,坏在不够偏执》

去年(2015年)初,尹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2015:小米与反小米者的决战之年》,在那篇文章中,我暗示小米必须在这一年中证明其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从硬件以外赚到足够收入,以补贴愈来愈惨烈的价格战,甚至在硬件免费的情况下也能运营下去。

而小米的对手――我当时认为主要对手之一是华为――则必须在销量进而是产业链控制上远远超过小米,封杀小米向生态盈利模式切换的可能性。我当时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是中国和全球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但小米的规模也正接近达到依靠内容和服务就可以相当程度补贴价格战的程度――这是从硬件盈利模式向内容服务盈利模式切换的前提。

在写完这篇文章大约5个月后,我回到了我的家乡,一个典型的四线城市,我在那里发现的事实暗示,胜负的天枰可能正倒向反小米者们――我的那些在2014年还充满热烈期待的、试图通过我搞到一个小米F码(拥有该码买小米手机不用等候)的亲戚朋友们,几乎再也没有提起过小米,他们的口中讨论更多的是苹果、华为、OPPO这些品牌。

说实话,他们的消费倾向让我吃惊不小。我听得最多的是,“现在没有2000以上(的手机),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很不幸在他们的印象中,小米已经伴随着红米的铺天盖地,被牢牢钉在了廉价机(在一些中国用户眼中,这个词有时会与低品质相伴随)行列。

小米的预期管理游戏:循环推高的销量、估值和传播议程主导力

现在,战争的结果已经相当明了――曾经的神话创造者被新的竞争者所替代――在IDC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华为取代了小米位列第一,而小米的份额则掉在了华为和苹果之后。尽管2015全年小米在中国仍然是第一,但在全球的份额仅位列第五,在中国厂商中排在华为和联想之后。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的排名已经被挤出了前五,而在进入前五的三家中国公司中,除了华为外,其他两家是过去几乎没有被小米列为对手的OPPO和VIVO。这两家公司的特点是,它们主要的精力都在2000元以上的中端细分市场。

比出货量份额下降更糟糕的是,小米作为一种风潮的结束。表现在它对传播议程主导能力的下降,而过去这是它整个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饥饿营销是其极致表现):“小米”的百度搜索指数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出现了7次在25万以上的高峰,其中5次在30万以上,而2015年以来只有两次出现在25万以上(30万以下)。

支撑小米神话的另一大动力――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也面临急转直下的形势。据一些外媒报道,投资机构们已经考虑下调小米的估值,认为其2014年时450亿美元的估值相对目前的经营处境存在高估。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政府、媒体等)注入兴奋剂,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但就像不存在永动机一样,也不存在永远不要求兑现的预期。当人们面对小米让人暂时失去理性的漂亮数字时,总是会忽略小米神话背后的环境因素――毫无疑问,中国世界第一的手机制造能力,以及谷歌在应用商店层面的培育,为小米模式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是所有公司都能分享的资源,同时中国智能手机的雪崩式增长(几乎与小米的诞生同步,2012年增长135%,2013年增长50%,2014年增长31%),又为其提供了动力。

但进入2015年,增长的发动力突然熄火,全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了25%,远低于全球10%的增长率,而不幸的是,小米的销量过于依赖中国市场,不像华为那样全球化程度较高。但仅这点仍不足以让小米神话破灭,同样立足中国市场的OPPO和VIVO的成功证明了这点。

小米的三大失误:市场切换不成功,错失产业链布局良机,以及不够偏执

失误一:用户从发烧友群体向大众群体切换时,过于依赖价格一种竞争维度,忽视了品质和个性化维度

早在2012年,尹曾经在福布斯中文网撰文《40亿美元估值的疯狂:小米可能步凡客后尘》,在该文中我曾提到小米必须面临的一个战略切换,即从早期的发烧友市场向大众市场切换:

到目前为止,它主要的用户都是那些技术发烧友,对他们而言,小米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不是苹果,以及它提供的让它们参与到小米进化过程中的机会,即便小米的产品和服务有点瑕疵,他们也有较高的容忍度。但要达到1亿部的销量,小米必须争取更多的对技术没有任何兴趣、只对价格、品牌和性价比感兴趣的大众用户,而他们可是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

很不幸,小米采取了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切换――直接瞄准1000元以下市场的红米。在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用户还是以首次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为主时,这种模式还来了虚假的繁荣――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教育了市场。

但当市场倾向于饱和时,用户从首次使用智能机为主转向智能手机换机者群体,他们开始寻找更能符合或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或者仅仅换一部更加可靠、品质更好的产品,至少是他们认为的可靠好产品(尽管价格也更高,而这时他们已经尝到智能手机的好处,不确定性的降低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钱),而此时红米在烙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也使小米的整体品牌受到连累。

失误二:没能及时在产业链布局和提高产业链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

雷军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第一个从一开始就有产业链经营意识的人,这帮助他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之旅,也启发了更多的创业者。但当一家公司的销量从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甚至几亿时,其在产业链的角色也从一个拾遗补缺者,转变为产业链的重要变量,这一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竞争。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手机制造产能,但整个产业链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产量在一定时期是相对有限的,最终对这些零部件和整机的产能的掌控能力,就会转变为对参与竞争者的交货周期、资金周转率、用户满意度、生产成本等的制约或影响。

华为正是借助了其自身的关键零部件布局,以及在设备行业积累的全球产业链影响能力,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但华为十几年在设备领域的耕耘也不容忽视,它帮助华为建立了支撑一个关键零部件业务的自身规模,以及华为作为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一品牌价值。

而作为创业新星、没有太多华为这样的资源的小米,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在了手机的周边产业,比如智能硬件等。但问题是,当小米手机的行业地位不再时,这些周边产业也会变成无根之木,那时的小米最多作为一个投资者从中分享部分收益。

失误三:不够偏执,未能将“硬件免费+应用服务收费”的模式做到极致

在雷军最初为小米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包括手机、应用与服务、MIUI这三环,最理想的情况是,硬件免费,通过应用和服务盈利。但要实现这种理想模式,就必须有足够的应用与服务,特别那些即便离开小米手机和MIUI仍能够运转的应用和服务,这样它的规模就可以超越手机用户数量的范围,提供某种战略上的确定性。

在这方面,小米甚至不如乐视极致,后者通过硬件定价权的牢牢掌握和贯彻――它甚至已经开始尝试采取硬件免费+内容收费的模式――成为互联网电视领域最主要的力量之一,乐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与其在视频领域建立的地位密切相关,为视频内容付费正在成为用户可以接受的行为之一。

对小米而言,仅仅是基于对屏幕的掌握而作为一个应用分发商的存在,无法帮助它建立起可持续的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一则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再则安卓的系统不像苹果,它是开放的,而且以免费为主,这让它无法建立起苹果那样的应用和服务独特性(即便苹果,这种独特性也在下降)。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小米真正需要的,是像乐视视频那样的拥有一定行业优势地位的用户付费业务,以便当它向用户免费提供硬件时,可以有足够的收费业务来弥补其成本,或者反过来,通过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来提高其硬件的吸引力。

只有这时,它才能沿着红米打开的缺口,继续向下,直到免费,以便牢牢掌握定价权――现在,它面对的是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和品牌定位下移的双重压力。目前不知道小米能否整合雷军系的资源,最终实现“硬件免费+内容服务收费”的模式――在已有的手机厂商中,它是最接近拥有这种模式所需的基因和条件的。

小米的未来:手机公司?硬件公司?电商公司?互联网公司?

2013年,我还在福布斯时,曾经采访过雷军,并将其作为封面人物(参见《雷军:通往百亿美元》),当被我问到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时,他回答道:

“我知道关于小米是哪一类的公司一直有很多争论,今天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纠结了。我们既是硬件公司,也是电子商务公司,也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没关系,我们是全新模式,很难归类是哪类公司。”

但今天看来,无论希望成为什么公司,小米最现实、也最可能的选择,仍然是首先成为一家持续成功的手机公司或硬件公司,就像尹生在2014年的文章《估值小米(一):它仍然是家手机公司》一文中已经详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百度或其他搜索框中输入相关标题搜到,正是在那篇和随后的几篇中,尹生认为小米的估值最多只有200亿美元,这一判断今天已经得到验证――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

拨开所有的包装,小米本质上和三星、联想、诺基亚没有区别――它首先是家手机公司,因此必须首先作为一家手机公司生存下来。

在一段时间以后,想象力开始让位于残酷的现实,小米未必就能轻易取得三星和联想(作为一家多元信息产品提供商)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诺基亚曾经获得的成就――在电子消费领域,几乎还没有一家公司仅仅凭借各种诱人的故事和创新的营销手段,就能让用户长期驻留脚步,无论如何,你首先必须是一家性价比优秀的产品公司。

现在,是做出选择,并奋力一搏的时候了:继续坚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硬件免费+内容和服务收费),守住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手机/硬件公司的地位――这是小米商业模式的基石――在这方面,小米仍然最有机会,或者干脆成为一家电商。

否则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像曾经的凡客那样在纠结中错失良机――后者主要是在品牌与电商两种模式之间犹豫,最终既无法像一家电商那样完全以规模增长为中心,又因为追求量的增长而拉低了品牌,丧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个性。

尹生价值观,只聊与互联网有关的、正在创造或毁灭价值的方法和趋势。本人系百度百家号签约作者。你也可以前往雪球查看尹生的专栏文章,或者加微信号jiazhixian1与尹生一对一交流(添加时注明真实姓名/行业/公司)。申明: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8月26日,小米集团(1810HK)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报告。

二季度小米总营收535亿元,同比增长31%;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下降72%,环比增长466%。

总营收和净利润都超过市场预期,加上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时销量相对坚挺,以及8月14日公布的小米集团将被纳入恒生指数的消息,小米的股价三个交易日疯涨2417%,终于超过了上市之初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依然是硬件公司

小米创立开始就自称“互联网企业”,但由于手机和IoT等硬件设备对其营收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市场对小米的定位始终是“硬件公司”。小米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基本对标传统制造业,并未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享受高估值。

而这次财报发布后,收入和利润结构的优化叠加股价暴涨,有人认为小米终于成为了它最初想成为的互联网公司,估值也正在对标美团、拼多多等,迅速得到修正。

但是,仅凭一两次财报中收入和利润结构的变动,远不能改变一个公司的定位。

从小米集团二季报看,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两项硬件收入依然占到总收入的876%,远超其他两项收入。

二季度互联网服务对毛利的贡献超过46%,的确是对小米毛利贡献最大的板块。但由于小米集团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是建立在硬件设备销售基础上的,并非独立于硬件设备提供的,因此单独计算互联网服务的成本或毛利并不妥当。

如果认为小米已经“转型”互联网企业,则硬件产品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应被部分分摊至互联网服务,那么该板块的毛利将大幅下降。

被定位为“硬件公司”、“制造企业”真的比“互联网公司”差吗?

互联网公司通常具有高成长性,才能在初期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的时候获得高估值。小米公司成立十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再是雷军认为的“少年”,按现在的盈利能力,恐怕已经被边缘化了。

小米要“做时间的朋友”,想要获得长远发展,被定位成什么没那么重要。

小米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约120%,依靠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定位的突然转变,也不是雷军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疯狂营销,更不是十周年庆典上对曾经辉煌的回顾,而是小米今年在世界范围内市场占有率的相对提高、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组织构架调整后公司定位更加清晰、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人们对公司发展的想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兑现人们的想象。

再次冲锋

今年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是灾难的一年,对小米来说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首先,世界政治局势导致华为在多个国家被抵制或禁用,给小米的全球化带来新的机会。

此前,小米的全球化阵地主要在印度、拉美,而在欧美和中东这样消费能力更强的区域渗透率并不高。发达国家原先是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天下,华为近几年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品牌撕开了发达国家的突破口,使中国品牌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华为被抵制后,在欧美各国的销量必将受到影响。小米这时推出小米10等高端机型,既符合小米提高高端手机市场占有率、摆脱“性价比之王”标签的目标,又弥补了华为受阻后欧美各国对高配置硬件手机的缺口。

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相机在DXOMARK全球专业相机测评榜冲至榜首,8月28日正式发布可量产的第三代屏下相机技术等,都给小米在欧美重复华为靠技术赢得市场的道路增加了可能。

其次,小米众所周知的“性价比之王”名号,是其今年最好的广告。

世界经济整体受重创,人们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需求。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正是小米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和小米提高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并不矛盾。

Redmi K30 Pro和小米10这两款高端线上的主打产品在618期间分别位列京东5G手机排行榜前两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价格优势。Redmi K30 Pro在北京地区价格最低在1999元左右,堪称是目前最便宜的高通骁龙865旗舰;小米10的配置和细节处理使其在3500元价位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当手机本身的科技含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超过了消费者依靠品牌彰显身份的心理,小米的“性价比”就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帮其在5G时代前期就获得市场认可的有力武器。

得益于前述原因,小米手机二季度在西欧出货量同比增长1159%,占领多个国家销量榜首;在拉美、中东和非洲手机的出货量分别同比大涨994%、663%和113%。二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占小米总收入的449%。

今年前半年的优秀业绩,无疑为小米再次冲锋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希望与担忧

小米的业绩让人们看到它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的希望,市场对其估值的自发性修复有据可依。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除了上一节提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端机型市场份额可能提高外,小米还有其他两点核心竞争力。

第一,小米的深度定制产品、IoT产品起步早,在AIoT时代到来时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几乎已经见顶,大数据、AI和物联网是公认的下一个风口。小米IoT产品覆盖场景广、迭代次数多,在市场认可度和技术成熟度上都有很大优势。除了智能手机外,在智能电视和智能音响这两个最重要的AIoT流量入口,小米也占据领先地位。小米的智能电视出货量连续6个季度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小爱同学在2019年全国智能音响销量榜也排名前三。

第二,小米与消费者深度绑定,使其业绩更加稳定,在特殊时期受影响可能性小。

苹果产品对用户的深度绑定始于操作系统,终于产品闭环。当用户享受到同品牌产品之间互联的便利,再更换使用品牌成本就更高了。小米生态链具有同样的绑定效果,因为其产品更加丰富,绑定效果甚至更强。

同时,IoT产品可以反向促进智能手机这一最重要的终端的销售。小米二季报中也提到,小米手机与IoT产品之间不是简单的导流与被导流关系,而具有协同效应。5G时代的来临将成倍放大这种效应。

但是,小米的流量转化率、互联网服务收入贡献率、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等始终偏低,给其未来能否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止二季度末,MIUI月活跃用户为3435亿,同比增长233%,而总营收同比增长仅为79%,毛利同比增长223%,均低于月活用户增长率。小米成本管控得当,使毛利增长率大幅跑赢总营收增长率,却没能提高用户转换率。一旦成本压缩到最低,毛利的增速可能快速下降。

小米2018年公布的董事会决议称“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无疑堵上了小米从硬件销售提高利润率的可能性,让其利润率发展的想象空间基本完全落在互联网服务上。这给小米带来的困难,不亚于B站声明“正片永不加广告”给B站盈利带来的困难。

根据二季度数据计算,目前MIUI月活用户给小米集团带来的人均互联网服务收入仅为17元左右,人均带来毛利1036元。MIUI月活用户同比净增约6400万,销售成本同比净增约928亿,获客成本约145元/人。互联网服务的人均毛利依然不及获客成本。

小米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在中国大陆这个被视为“最重要市场”的地方,市场占有率却同比下降。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86亿台,中金对2020年中国手机销量的估计为348亿部。即使不考虑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因素,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依然占到世界的234%,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源自其互联网基因带来的线下实体店缺失,尤其是在有庞大消费者群体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而此前小米自身高端产品的乏力也使其面对华为、苹果没有竞争力。

小米是否有可能先建立在海外的优势,再慢慢转化为在国内的竞争力?

可能性是有的,但当年HTC在海外发展也不错,依旧在国内折戟;“非洲一哥”传音手机始终没能打开国内市场。小米海外最重要的战场——印度——销量最高的也是低价低端手机,情况与传音类似。

先例告诉我们,由于海外和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5G时代,中国领跑的情况下,如果重心偏向海外市场,很容易与最新的技术脱节;而技术研发对标国内,则会导致研发与生产的错位。

当然,还有一点让投资人担心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架构在调整之后是否真的能注重技术,雷军是否真的能放权。毕竟对一个公司来说,领导团队的风格和清晰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2019年,小米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提出5年100亿元All in AloT。雷军的目标从硬件+新零售+互联网转变为AI+互联网。

前十年,小米没能完全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现在,AIoT的红利即将兑现,是天时;欧洲市场的空缺,是地利;小米2019年调整完毕的组织架构,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