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微信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易扩散的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微信舆情的传播和扩散不存在风险。相反,微信公众舆论在“圈子”关系中至少涉及以下三个值得关注和预防的风险:即不易察觉的辨识风险、深度传播与动员的风险、传播勾连的风险。
第一,不易察觉的辨识风险。
微信的“圈子”功能决定了沟通的隐私和半密切性。无论是传播“激励”还是表达意见,情绪和态度,它都在一个相对秘密和封闭的管道中流动。微信舆情(特别是早期抒情发芽)以一种在后台运行的方式酝酿生成并潜隐扩散。有研究人员指出,微信舆论并没有像微博那样的强烈外向型传播,并且倾向于窃窃私语式的暗流涌动。这种暗流涌动式的舆情给现实中的舆情“诱因”甄别和量级评估带来极大难度。舆情“诱因”的甄别是舆情实践工作中的首要环节,对“青萍之末” “微澜之间”的具有“引爆”潜质的诱因信息进行快速准确识别和捕获,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和引导舆情。但是,由于微信“圈子”社交的隐私性和准入性,相关部门很难快速屏蔽和实时监测“诱因”或敏感信息。此外,与微博,论坛,新闻主线和其他公开数据(转发数量,评论数量,喜好数量等)完全公开并易于统计的情况不同,微信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其数据并不全面公开和外显,难以从统计数量上来评估发生舆情的热度和强度,这也对舆情研判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深度传播和动员的风险。
微信“圈子”的形成源于圈内成员具有共同性或一致性的某些方面,而“圈缘”使圈内大多数人都有熟人和半熟人的关系。圈内成员之间的亲近感和趋同性使传播效果更加深入,圈群内的传播不仅仅是简单通告和知晓,更是深入互动之后促成“态度”的凝聚和形成,态度进而决定了行为,因此微信传播具有强大的现实行动号召力和动员力。有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了风险提示,微信舆论动员成本低,容易将公共事件进一步变成社会行动。一些所谓“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利用微博、微信阵地,通过网上网下互动、国际国内联手,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微信群体的深度传播和行动的强大动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第三、传播勾连的风险。
微信自问世以来,其功能定位从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向移动互联网入口平台转变。这意味着微信开始实施“开放端口、外向连接”的平台化战略。尽管微信在“圈子”关系格局上不改初衷,但在“圈子”的外向连接上大有改进。微信对微博、新闻客户端和几乎所有资讯类App 都开放了端口,通过分享链接的方式,微信连接了各种外部信源,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勾连态势,成为拥有巨大信息资源的平台。从舆情的角度来看,信息勾连态势也推动了各种舆情场域的对接、互动和共振,使社会整体舆情态势更加汹涌。尤其是微信与微博的传播勾连引发较大舆情热潮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央视痛批情感教主Ayawawa事件、保姆纵火案事件、郑州空姐打车遇害案事件等,都在微信和微博的传播共同合力下,引发微信和微博舆情场域的共振,最终形成舆情热点。由此可知,微信平台的开放性、连接性、兼容性使微博、客户端、App、传统媒体等各类舆情场域互联互通,舆情态势也叠加共振、也更加迅猛汹涌,相关部门舆情应对和引导的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要警惕某些不当动机驱动下的传播行为所引发的舆情场域的叠加共振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鱼君总结
微信平台化战略之后,其兼容性、开放性和连接性将使微信的舆情场域规模更加庞大、形态和形势更加多元复杂,微信或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第一大舆情的场域,对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力不可小觑。因此,学界继续对微信开展深入细化的研究十分必要。
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还没有步入婚姻的女孩:最好是婚前睁大眼睛,用理智调整自己的爱情观,选择一个靠谱的好男人,这样才能给自己和后代带来最大的幸福。
当然,找到了一个好男人,婚前很恩爱的,结婚后面对满地鸡毛的现实生活可能会逐渐对婚姻产生不满,觉得自己找错了人,想分手。
那换个人就会幸福吗?
不一定!
与其分手了选择现成的,逃避现实,还不如等待他变成你理想中的男人,后者更靠谱些,因为在婚姻里,彼此已经相伴那么多年,那种默契和依赖,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关键在于你要让自己拥有经营婚姻的能力,让自己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就拿我来说吧。
4年前,我在手机上关注了ayawawa(杨冰阳,“情感答疑专家”)的公众微信号,为什么我当时会关注她呢?
因为那阵子,我和老公总是吵架,吵了又好、好了又吵,可我们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两人的感情也似乎一日坏似一日了,于是我的心情变得十分焦躁。
在与我相处的过程当中,老公坚持的,唯坦白、唯不做作、唯不假装、唯不欺不骗。然而,这并非一定是好的,因为老公总爱在我面前直言坦白他自己的一切感受,包括对我的怨怪,却不想,他对我怨怪的态度使得我心里同样盛满了对他的怨怪,最后双方因着相互的怨怪而吵起嘴来。
举例说明:
有一次,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兴高采烈地穿给老公看,结果却遭遇他的嗤之以鼻。
老公说什么一看就是很廉价的衣服、不上档次,我嘟起嘴不高兴,他又批评我只听得进好话、听不进别人不同的意见。
难道他不知道赞美别人是一种应有的礼貌吗更何况我当时是那么的开心,他为什么毫不顾忌我的感受,净朝我泼冷水呢
即便他很不爱看我当时穿的衣服,我觉得他也应该尊重我的选择。
当我问他衣服好不好看时,他若真的无法接受我陡然改变的穿衣风格,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买了新衣服这么开心啊,我可以体会你的感觉,这身衣服还行吧!不过我更喜欢看你穿稳重、端庄一点的衣服”。
你说,那感觉是不是比他直接对我讲“难道你不知道自己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感觉有礼貌的多,也更能让我接受呢,因为他用的是句责难的话,让我听了很不舒服。
想想,如果他没吃饭,我对他吼“你想饿死啊”,是不是感觉上远不如我对他温柔地讲“肚子饿了吧,多吃一点”?“多吃一点”是正面的句子,不仅表达得简单、明确,而且感觉上不是比责难的“你想饿死啊”好多了吗
类似的例子还真不少呢,其实我和老公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冲突,就是他那张讨人厌的嘴巴没有办法让我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以及幸福感。随着自己慢慢成熟,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找错了人,有时甚至想到了离婚。
所以那阵子,我的心情变得很焦躁、很不快乐,在这样的心情下,有一天上午我的同事甜甜(她现在已经离职)对我说:“跟你推荐个微信公众号ayawawa,你看看—”接着她俯身把她的手机微信递给我看,让我看清楚ayawawa具体是由哪几个字母组成的。
我与甜甜的友谊开始于一次闲聊之中,之后发觉,办公室里只要有甜甜,我发起的任何话题都能够进行下去,因为甜甜很善良,她对我昏天暗地的闲侃不仅不抱怨,还笑着点头附和。
总之,出于好奇心,我迅速关注了ayawawa这个微信公众号。
我是利用中午的午休时间细细翻阅“ayawawa”为他人解答的有关情感方面困惑的文字的,看着看着,发现了很多改善男女关系的新理念、新技巧(“新”是针对我而言的),越看越入迷、越看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和老公相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那就是我总希望老公能带给我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感。
是“ayawawa”让我明白:“生活的乐趣、希望以及幸福感是要靠自己去找的,你都找不到,你还希望他找到200%的乐趣,然后分一半给你说白了,年轻男人能给你的只有爱和承诺,成熟稳重还能分些给你那是中年往后的事情。”
“ayawawa”还说:“生活不如意的人总喜欢埋怨现任伴侣,以为换一个伴侣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一种面对现实的自我逃避。换一个伴侣,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而且在婚姻里,彼此已经相伴那么多年,那种默契和依赖,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分开了,未必比现在好,而且很可能比现在糟糕得多。”
通过反思,我发现我和老公就像两个过家家的小孩子一样,心智都不成熟,都不具备经营婚姻的能力。
所以受到关注“ayawawa”这件事情的启发,我后来在喜马拉雅上又订阅了不少情感方面的专栏,诸如《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不理性再见:刘轩的积极心理课》、《海蓝幸福家: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给女性的高效家庭幸福手册》等等,我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经营婚姻的能力,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
而我是个典型的行动派,很快就学以致用,所以我逐步为自己找到了不少生活的乐趣,比如:写作、手账、唱歌、画画、英语阅读、诗歌朗诵、玩抖音等等。
这些乐趣让我收获了心灵的力量,使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不再埋怨老公,而是积极面对,努力想办法解决。
现在,我感觉自己和老公的相处越来越默契了,也感觉老公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了,有时候我因为一件小事和他置气,他会把关注点都放在我身上,会上前紧紧地拥抱我给予我回应和安慰,不再像以前那样反过来埋怨我了。
所以,我必须摸着良心说:如果你和老公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冲突,与其分开了找现成的,还不如等待他变成你理想中的男人。在这个过程中,比起满地不甘地叹气,更划算的事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自身的修养上。
如果真的遇人不淑,在恋爱或婚姻中遭遇背叛,你再也无法相信对方了,与其维持一段支离破碎的感情,不如分手吧,只是要记得:分手尽量体面一点。
因为我和老公在大学里就认识了,他是我的第一个婚恋对象,所以我个人没有分手这方面的体验,不过为了写今天的写作话题,我特意去听了蔡康永的情商课《分手不是戛然而止,你也可以好好告别》,他在课程里有讲到如何体面分手,现将音频全文分享如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们的天性,一开始做一件事情,一定是怀抱着“会有好的结果”这个方向去想象。
如果还没有做之前,就想到的是坏的结果,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迈出第一步。
如果一开始想到的就是“做这个事情会痛苦”,我们就会拖延去做。
可是,如果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只想到符合我们理想的好的结果,那一旦坏的结果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手足无措。
而谈恋爱的人,如果在还没有恋爱之前,你就跟TA说“你要先想好,分手怎么办?”这是完全违背人的天性的。
TA如果想到会分手,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力气,拼了老命去追求对方了。
可是,任何具备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情,有一半的几率会发生坏的结果。
你做一个投资,要不然就是赚钱,要不然就是赔钱;谈一个恋爱,要不然就是在一起,要不然就是分手。
可是大部分想要谈恋爱的人,拒绝在脑中去想象会发生的画面。
所以,当两个人的恋爱来到了不得不结束的时刻,分手这件事情,让很多人觉得很困惑,不知如何面对。
我前一阵子看到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就是“代替别人辞职”。
结果我问了一下身边的人,身边很多人都说:“我们不需要别人替我们辞职,我们很会辞职啊!”
可是日本人可能对于辞职这件事情,会觉得给对方添了很多的麻烦,会不好意思很爽快地辞职。
我当时看这则新闻下面的留言,就看到不少人说:“代为辞职倒是不太需要,可是代为分手挺需要的。”
可是说实话,在一个职业的场所工作,其实不涉及到人基本的需求,辞职就辞职,面对的无非是上司而已。
谈恋爱谈到“要别人替你出面去分手”,这可以算是完全违背了谈恋爱的本质。
如果分手会想要叫别人代为出马,那干脆谈恋爱的部分,也由别人代劳算了。
可是,不可否认,分手当然很困难。
就像你家里面如果有人买了股票,当TA看到股票下跌的时候,你叫TA认赔,把这个股票忍痛给卖了,TA都会觉得很困难。
一支股票尚且如此,谈一场恋爱,想要分手,那当然是一百倍、一千倍的困难。
不过,以我们的经验来判断,全世界所有发生过的恋爱,加总起来计算的话,一定是分手的远超过在一起的。
一个人一辈子,如果交往过五个对象,到了第五个才算是成功地在一起,那前四个当然就是分手的,这是4:1的比例。
而要怎么样好好地分手,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是完全没有提到的。
可是,不好好分手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危险呢?
我手边有一个数据显示,在美国,一个女性如果被伤害了,她被伤害的原因,要不然就是被陌生的坏人伤害,要不然就是在分手的时候,被分手的对象伤害。
结果,你知道哪一个的比例比较高吗?
分手的时候,被分手的对象伤害的比例,竟然超过了被陌生的坏人伤害的比例。
虽然绝对没有想要吓唬你,可是不可否认的,照这个数据来看,分手是有危险的。
今天的情商课,要试着对于“好好分手”做一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我们要认知,每一段关系都是有好的部分,也有坏的部分。
之所以走向分手,是因为这段关系当中,那个坏的部分。
可是分手的时候,不要因为这个坏的部分,就全盘地否定这一段关系。
如果能够采用这样子的立场,来回顾你这段关系,你才能够培养出分手的决心。
一段亲密关系,在你的人生当中,占了一定的比重。它能够带给你的力量,它能够带给你的安慰,它都已经尽完了它的本分。你必须要离开这段关系,才能够迈向人生的下一步。要不然,你的人生就会被这段关系的渣渣给绊住,永远都腾不出新的空间来。
所以,想要分手的时候,不要全盘否定自己的眼光,不要说出像是“我真是瞎了眼,才会跟这个人在一起”这种话;而是要清楚地去体会,这段关系当中令人回味的部分,以及无法继续下去的原因。
接下来的一个建议是,要接受提出分手的时候所带来的内疚感。
很多人觉得,在两人关系里面,谁说出分手,谁就是坏蛋。如果你也这样相信的话,请你想一下,我们追求情商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追求情商的原因,是希望让自己过得自在,是希望我们不用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自己。
如果分手这个行为明明就是为了自己好,可是分手的时候,嘴巴却说出来“我是为了你好”这种话,这就摆明了是在说谎。
而被分手的那一方,也不可能接受这个答案,如果是为了TA好,TA就是希望不要分手啊。
所以,虽然会很难受,可是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立场。分手是为了我们自己好。所以我们就要承担这个“为了自己好”所带来的代价。
接下来我们对于“好好分手”的一个建议,是建议把分手当成是一段时期才能够完成的事,而不是一瞬间就能够完成的事。
即使你是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也会告诉你,这个感冒要过三四天才会好。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个提醒,而不会幻想在吞下感冒药的那一秒钟,感冒就立刻消失不见。
可是,却有不少人把分手当成是一瞬间可以完成的事,好像说出分手,对方点头之后,剩下的所有后续都是痛苦的折磨。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一开始就把分手看待成是一个“需要一段时期才能完成”的事,我们在心态上就能够理解,在这段时期之内,分手是一步一步,逐步完成的。
不管是提出分手的人,还是被分手的人,都需要这么一段时期,去逐步地适应。心理学上面,把忽然消失不见叫作“鬼魂似的分手”。这种像“鬼魂”一样忽然消失不见的分手,会带给对方巨大的伤害。
相对来说,既然曾经花费心力,好好地恋爱了一场,对方也绝对值得你花费一段时期,互相陪伴着,一步一步完成分手。
在这段分手的时期之内,尽量地安排一些仪式行为,让对方接收到,两个人之间开始画下一道一道的界线,区分出你跟我。
分手不可能是快乐的事情,只能够追求比较缓和的、逐步完成的过程。
以前的老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谈恋爱也是一样。
一霎那间,天雷勾动地火,可是这份恋情结束的时候,也只好接受,它会像抽丝一样,一丝一丝慢慢地抽走。
最后一个关于“好好分手”的提醒就是,出发点要让对方接收到是真诚的,可是,不要摄入过多的细节。
所有让对方一听起来就是不真诚的理由,都不适合当成是分手的理由,对方只会感觉到智商被羞辱。
只有让对方接收到,你的出发点是真诚的,对方才有体会到,不得不如此的结果。至于不要摄入过多的细节是因为,一旦摄入了相处时期的细节,很容易会变成双方互相追究责任的场面。本来显得真诚的出发点,也会因此而变模糊,双方的情绪都会容易失控。
分手确实很困难,希望我们所做的建议能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