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中年,就不会被那些东西所困扰了,因为自己有了人生经验,也有了一定的阅历,所以就很少对别人诉说那些东西,也很少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动。有些人很喜欢发朋友圈,但只要你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高情商的女人,往往很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发那些消息,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有很大的波动:
抒发情绪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
人在年少的时候,特别想要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当自己遇到了很多不公平的时候,当自己遭受到了很多困难的时候,总是想着被别人安慰,也总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也只是你自己罢了。高情商的女人会在朋友圈里营造出自己的一种氛围,让别人羡慕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整天在那里抒发感情。
怨天尤人只会让日子更苦
有的女人很喜欢在朋友圈里面怨天尤人,你会发现她们的生活往往不是那么顺利,你也能够知道她们的日子过得没有那么好。聪明的女人就会知道,怨天尤人只会让你的日子过得更苦,也会让你的生活很不稳定。女人要想过得好,首先就必须经历一些坎坷,只有经历了才会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真谛。
经验不是对别人说出来的
有些女人很喜欢将自己一天的生活遭遇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也会抒发自己的感慨,来显得自己有很多经验。但是你要知道,经验不是对别人说出来的,真正有内涵的女人,不会和别人多说什么,她们只会认为那些都是老天赋予自己的宝藏,而自己的生活也和别人没有关系。
生活是自己的
人的生活主体是人,也只有人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女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要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去维持好自己的生活,那么,虚拟的网络世界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她们很少在朋友圈里面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很少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生活。
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女人一遇到挫折就会大哭大叫,一吃亏就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吃过亏。其实,这样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而且在大众眼里也会觉得你就是这样的人,时时刻刻都用悲观的情绪在装饰着自己。虽然你自己没有感受到,但是别人也的确会这样想。聪明的女人才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毕竟在她们心里会觉得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
少抒发会增强神秘感
其实,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会加强自己的神秘感。你会发现,那些女人的生活你很想要知道,也想去知道那些女人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你却无法从她们的朋友圈里知道她现在生活的样貌。你再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她们其实很有内涵,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当她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很淡定。
情感寄语:人到了中年,很多脾气都会改变。当你遇到那些事情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些事情并没有那么难解决,那些事情对现在的你而言,简直就是小事一桩。女人要成为聪明的女人,才会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微信究竟是一款合格品还是杰作?抛开大企鹅的群众基础微信何德何能?本文从通讯与社交的关系入手分析微信的产品细节。对微信团队的产品出发点偶有个人揣测,欢迎各种指正吐槽。
为什么微博里需要私信功能?因为人与人只要交流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私密的需求。如果正刷着一个女孩的信息流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就算我再斗胆,「请问你有男朋友吗」这句话也只会在私信上问。有些东西能公开在微博的评论公开发表,有些则不能。所以评论和私信的功能是协同的,所针对的需求也是连贯的。微博这个产品中发微博评论转发微博才是主体,所以私信功能是社交里的通讯。(此处且不纠结与微博的社交与媒体属性之争)
与微博相反,通讯功能才是微信的基础功能,但微信也有朋友圈作为社交模块,朋友圈是「通讯里的社交」。微博上随着参与者私密性需求的增长,交流场景会 很自然地 从评论框转移到私信框。但通讯作为微信的主体,任何私密需求的交流都可以直接通过通讯来解决,那用户为什么还需要使用社交呢?这直接导致用户使用微信却不一定使用朋友圈。从界面上看,「朋友圈」作为在「朋友圈」的二级导航,而且「朋友圈」功能还可以在设置中停用。打通两个功能需要引导更连贯的 需求转换 。
微信中朋友圈的入口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第一个入口是「朋友们」这个入口,对于「朋友圈」作为在「朋友圈」的二级导航,白鸦早有 一篇短小精悍的评论 ,里面精彩分析到「朋友圈」在为「朋友们」导流量,引导用户使用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
以下假定用户 没有朋友圈使用习惯 ,进而讨论产品是如何激发他们尝试朋友圈的冲动。
好友「详细资料」中的「个人相册」是朋友圈的第二个入口(此处且定义点击「个人相册」后出现的好友生活流也属于朋友圈)。「详细资料」主要出现在两个情景。第一个情景是在通讯录点击会话对象,这个情景下用户基本不会尝试点击「个人相册」,因为他们会直接点击「发消息」,这个情景不是一个很好的入口。第二个情景是在会话中点击好友的头像,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操作呢?经调查发现很多人是想看到更清晰的头像(可见把头像设计得小点有多重要);另外我们已经习惯了点击头像查看好友的主页,这甚至可能已成为发自潜意识的行为。笔者认为这个情景作为朋友圈入口比「朋友们」下的入口更重要。因为这时候我们处于相对空闲的状态;而时常联系的对象一般也是比较亲密的朋友。因此这是情感传递的绝佳情景,而情感的传递就是通讯到社交的需求转换。
但实际上「个人相册」这一栏的设计并不合理。首先「个人相册」这个文案已经名不符实了,点击进去其实是图文并茂的好友生活流,而且这些生活流还包含不少纯文字的信息——虽然在朋友圈发纯文字是隐藏的,可是这个需求确实很顽强。另外从情感传递的角度来看,「个人相册」作为朋友圈的入口单纯陈列照片真的足够好吗?笔者以为,多数的情感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配上文字才能表现出能够传递情感的情景。陈列照片还不如「最新动态」。
通讯作为微信的基本功能,足够重要;作为移动通讯工具,足够贴身;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足够抽象轻简。微信把许多功能都插件化,你可以删繁就简把自己的微信整理成纯粹的点对点通讯工具。若果你的好友不用朋友圈,那他的详细资料就看不到朋友圈的入口。我一度感到微信通讯功能与朋友圈之间存在强烈的隔离感,正是因为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很少用朋友圈。而一旦好友在朋友圈所沉淀的生活随着贴身的通讯功能映入眼帘,便自然而然激发我使用朋友圈的冲动。这很神奇,微信这款产品带有一种耐心而崇尚 自然 的气质。
笔者认为整个微信最精彩的设计就藏在朋友圈里面。生活流顶端的拍照按钮绝对是神来之笔,色调和icon 的搭配营造出强烈的留白感,「今天」二字旁衬激发出延伸生活流的期待。
生活流的主体也大胆把时间作突出处理,笔者觉得一日一图是绝佳的呈现效果。对「时间」的突出能加强生活的陈列感,实话说这里的设计易于让人上瘾。不过各花入各眼,这部分美学评判仅代表笔者的taste。
再引 白鸦那篇评论评论 ,我质疑其中「可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用朋友圈」这个判断。此前广泛流传的一篇文章 一个腾讯高管对微信和QQ的解读 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微信,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诞生不久,但是它很好的集聚了QQ品牌所无法触及的高端和商务用户群。」我猜白鸦对微信用户朋友圈使用情况的判断源于自己所处的圈子,他们应该就是那群高度认可朋友圈的「高端用户」。我粗略考察过自己的圈子,微信用户朋友圈的使用率只有40% 到50% ,绝没有「百分之七八十」这么高。那到底有多少人用朋友圈?暂时没有看到什么权威的数据,故想在此抛个砖,欢迎各位看官各自评估之后留言:)
微信回复评论或赞,非共同好友的不能看到!有如下几种情况:
1,如果对方和你是好友关系,和你的朋友不是好友关系。你发表了微信朋友圈,你的朋友评论了你,对方是无法看到的,然后如果你是回复你朋友的评论,对方看不到,别人评论的信息,只是我们的微信好友在朋友圈是看不到的,除非我们的好友和写评论的好友也是好友,才可以看见。
2,对方和你是好友关系,和你的朋友也是好友关系,那么你的朋友对你的评论,以及你对你朋友的回复或者你自己在你下发的评论,对方都可以看见。
3,上面两种情况成立的基本原则是,你没有拉黑对方或者是你没有设置朋友圈权限,如果你拉黑对方的话,对方是不可见关于你发出的任何评论。但是对方没有拉黑你,你拉黑了对方,你是可以见对方发出的评论的。
微信就是这么设定的:你只能看到和你是微信好友的人说的话。所以我朋友圈里别人的照片下面都像是主人的自言自语的感觉其实只是因为外人看不到给他评论的人说的话。你和朋友互为朋友圈才能看到对方相册里的,但他和你之间的评论只有你们自己看得到,其他人是看不到的,除非同为你和朋友的朋友圈里的人才可看到。
今天微信更新了709版本,新功能朋友圈可以使用表情进行回复评论。现在的朋友圈已经成为了斗图的战场,那么安卓的小伙伴怎么在朋友圈评论发表情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安卓朋友圈发评论发表情教程
苹果新版本增加朋友圈评论回复功能与消息引用功能!
由于各种限制,之前微信的朋友圈评论是不能使用表情包的,这可以说是微信社交的一个遗憾。
12月23日,微信推送了全新的iOS版本709,发消息时,可以引用之前的内容,还新增了加好友时设置朋友圈权限的功能。
据说微信朋友圈评论可以发表情了~
不能使用怎么办
1、ios用户更新到709版本
2、安卓用户需要参加测试,测试版本7010
点击下载微信测试版本7010
如果朋友去看赛马,发了朋友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评论。如果我们对赛马不太感兴趣,可以直接回复“好的”或者“不错”,表示对朋友的支持和祝福。如果我们对赛马比较有兴趣,可以回复“哇,一定很刺激呢”或者“下次也带我一起去吧”,表示对朋友的分享感到兴奋和期待。如果我们对赛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回复“我个人不太喜欢赛马,不过看你很开心,我还是很高兴的”或者“赛马运动对马匹的身体健康不太好,希望比赛过程中能够注意动物保护”,表示对朋友的兴趣和关注。总之,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朋友的了解来进行回复,既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要尊重朋友的兴趣和爱好。对于拓展,我们可以在回复中加入一些具体的话题,比如介绍自己对赛马的了解,或者分享一些关于动物保护的知识,让回复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交流的乐趣。
微信朋友圈回复别人的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这里以某一个已发布的朋友圈为例,点击进去这个朋友圈,如下图所示。
2、进入这个朋友圈后,可以看见下面有人评论这条朋友圈信息,之后点击下图红色箭头所指的“对话框”。
3、正下面出现键盘,在箭头所指的区域内输入你想要回复的信息,如下图所示。
4、输完自己想要的信息后,点击“发送”,如下图所示。
5、如下图所示,已成功回复别人的信息。这样就不怕冷落别人了。
文/晓妮臆空间
微信建立之初,便于为你熟识的人建立起一张密密的人际关系网。朋友圈里的评论是只有好友的彼此才能看到,其私密性与隐秘性可以无形中搭起独属你们之间的“秘密”,可以毫无顾忌与不同的朋友说着不同的话,而且不必担心被其他人看到。
我刚开始使用微信的时候,朋友圈里只有几个儿时关系较好的同学,朋友圈里分享的也大多是与家乡相关的内容,毕竟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谈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特产美食总是带着些亲切的感觉。
慢慢地,好友人数越来越多,单位的领导、同事、认识的朋友、买过东西的商家,似乎“扫码,加个微信吧。”成为一种时尚。关注的微信号即使几次清理,也依然难敌那些不断攀升的标志着未读消息的小数字。而后,各种工作群、社交群充斥在手机中。倘若没有信息免打扰功能,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是停不住的叮叮响。
而原本只向朋友展示的朋友圈,也成了你通讯录里的人都可以围观的内容。只是,这些围观的人不见得都是你的朋友。而原本你只想向你朋友展示的内容,对某些特定人群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从我的微信通讯录里领导同事不断增多的那一天开始,从工作占据微信的时间远超于我与朋友聊天的时间开始,我对发朋友圈这件事就变得很慎重。
朋友圈不再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之间的互动,朋友圈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记录与分享。
微信设置之初就考虑到这个因素,让你选择“看或不看对方的朋友圈”、“让不让对方看你的朋友圈”这种贴心的举动,你可以把你不想看的、你不想让对方看的直接屏蔽在外;而后为了选择特定群体可见又有了设置分组的内容,直接可以直观选择可见,你可以选择及被选择分组;再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你的隐私,又增加了朋友圈的整体可见范围,“全部、三天还是十天”限时可看,过期不候。
这几种方式都可以满足你的朋友圈对指定人员的浏览或开放。但我谈谈我对这几种方式的使用顾忌:
方式一:直接选择屏蔽
这种方式我一般会应用于那些商家和通过群添加的不熟聊友。原因无他,我们因为某种原因添加了微信关注或好友,算不得朋友,他们无需得知我的情况,我也不需对方的点赞。有事说事儿,没事儿就搁通讯录一角。
而一度在朋友圈非常红火的微商,尤其是我的朋友做微商。坦白说,在流量有限的日子,我把那些非常“敬业”发圈的朋友给屏蔽了。没办法,那些和文字的更新频率让我的流量有些撑不住了。虽然说我也关心好友们的事业,但刷屏式的发圈儿,也大大增加了我翻圈儿的时间成本,只能有着重的选择了。 不得不说,作为微商这个群体,他们的培训和销售宣传模式比较相似,每个人可以贯彻的这么好,我觉得还是有值得借鉴、可取之处的。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一不留神也会误伤熟识的朋友,据说微商后台可以看出谁关注与否,有时对那些后来不做微商的朋友,很多时候也忘了从“不看对方的朋友圈”的权限中解除,倘若不联系,久了就忘了朋友圈里还有这一号人。
方式二:分组可见
当我在朋友圈想发什么但又不想让某些人看见的时候,我就索性选择不发了。有朋友建议我说,可以设置一个分组。你发圈的时候,可以设定哪些人能看,哪些人不能看,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先不说我要首先将微信里那些浩荡的几百人一一分组进行选择。就算是分组了,有些人之间也存在着你未知的联系,一个不留神就会导致误会。某一天当他们偶然发现看到你朋友圈里的玄机,仿佛厚此薄彼,或多或少会对与你的关系有个自己的评价,也许会生出某种嫌隙。
其次,我对这种分组也没什么安全感。我记得当年新浪博客红火的时候,那时候有个功能叫“匿名评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匿名或真名评论,楼主亦适用。一段时间之后,新浪突然取消了这个功能,然后那些曾经匿名的人回归原本的样子。当时有个女星,每次发完博客就匿名在博客下抢沙发、匿名留言“**姐好可爱、好漂亮哦”、“**姐演技超棒”、“好喜欢你哦”。匿名的遮羞布一揭,凭着这个上了娱乐头条,沦为笑柄。
想想你在朋友圈里和你的同学、朋友欢快地吐槽你的老师或单位领导,把他们屏蔽在外的你正乐不可支呢。突然有一天分组取消了,你所有因为发泄、因为过嘴瘾的话大白于人前,是不是“好尴尬呀”。
我不想人为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也不想因为这种方式的不确定性而给咱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很忌惮这种分组可见的方式。
要么不发朋友圈,要么熟识的人皆可见。
方式三:限时可见
现在微信的功能选择中有一条是适用于限时可见。规定时间内你可以看到对方的朋友圈,过了那个时间,你就看不到了。
我记得曾看过一“大牛”发文说过这种不对等的现象。说自己的粉丝加了自己的微信好友,翻遍了自己的朋友圈然后宛如熟人一般聊天,鉴于出于真诚的原则,本着相互了解的目的,礼尚往来想翻翻对方的朋友圈以便增进了解。然后突然发现,仅三天内可见,而且因为三天内未发圈,于是朋友圈空空如也。而后他就会第一时间删了这种“好友”,因为他认为作为朋友首先要真诚,而朋友圈“坦诚”的不对等,让他一并否定了对方。
当然,我也明白那位粉丝也不是就针对这位“大牛”,而是“一视同仁”对待朋友圈里的一切朋友。但“大牛”的想法我也理解,就像有些人厌烦那些在自己朋友圈里从不点赞、从不评价也从不发圈但却知晓自己每一件事情的人。这种不对等的方式都会引起某些人心理上的“不舒服”,更何况你偌大的朋友圈直白的说“仅展示三天或几天内的内容呢”。
刚结识的朋友会习惯性地翻阅朋友圈,通过发布的内容增进了解。限时可见,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你的“神秘感”,但却阻断了对方了解你的途径。那位“大牛”之所以介意,还在于你可以通过我仅仅对朋友开放的朋友圈了解我,而我却被你排除在朋友之外了。
你看,朋友圈就是这样,看起来不过是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儿,但也是构筑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也许无形中你就得罪什么人而不自知了。
当然,随着微信的普及,朋友圈的内容恐怕也不能由你随心所欲。尤其是当微信沦为工作使用之后,发朋友圈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加微妙了。你单纯屏蔽或者不发,恐怕都不是好法子。但你也可以充分利用好朋友圈,经营和展现另一个自己,你要注意以下几件事:
一、注意发圈的时间
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进入职场,对于朋友圈的发布时间,虽然是小细节,但要注意。智能手机和方便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任何事情随手就能发个圈儿。但是,那些个与学习、工作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内容,若是让你的老师、家长、领导看到,第一时间是啥想法。给你的那些遭遇、想法、美照点赞?别傻了,质疑和否定绝对是第一位的。
这小子成天不好好上学、不好好上班的,竟想着玩手机、开小差。你逃课、翘班、网上冲浪等等,你的朋友圈都成了搜集证据的第一手资料。
尤其是上班族,你的老板或许从不给你的朋友圈点赞,但不等于他看不见。职场中他对你有明晰的显性评价,你的朋友圈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对你的隐形评价。而这些显性和隐性的评价,综合造就他对你的认识,所以时间节点一定要把握好。
二、注意发圈的内容
微信朋友圈初始让你和朋友肆意聊天、吐槽,展示、记录你生活的内容,其中不乏有你美美的旅行照、有你最好角度的自拍照、有你家宝贝的萌照,还有你小小情绪的波动、有你的那些糗事等等,当时发来心情愉悦,过后看看也许也无伤大雅。
但是,你的朋友圈里还有一类人,叫做“老板”,还有一类人叫“同事”。
一90后小同事工作伊始,非常热衷发朋友圈。事无大小必上圈。
“到处都有神经病”、“有些人就是欺软怕硬”“心情郁闷,我快抑郁了”,诸如此类家长里短,无形中给自己惹了麻烦而不自知。比如她因为某个工作失误刚被领导批评了,回头她发了一个圈儿“有些人就是欺软怕硬、给脸不要脸”。转眼领导就看见了,“怎么滴,你工作出错还有理,还接受不了批评么。”领导嘴上不说,心里对她也不会有多少好印象了,最起码也是个不谦虚的人。事实上呢,她吐槽的是自己家一个很事儿的亲戚,工作出错也是因为之前接到了家里的电话。但是,谁知道你针对什么呢。就算真相如此,侧面也说明了处理问题的方式还不够成熟。嗯,“不够成熟”。提拔晋升的时候,这个理由足以让你的领导们再掂量掂量提拔你的理由。
别觉得这是针对你,毕竟造成了误会也是你个人的不小心造成的。
三、注意发圈的质量
当然,很多人为了避免此类误会,干脆把领导、同事都排除在外了。这种方式除了上面我说的造成个人误解的麻烦之外,另一方面也丧失了主动展现自己的机会。
职场中,为了取胜,很多人充分利用朋友圈的功能,让自己在领导面前多了另一个展示自己的途径。
我的一朋友利用朋友圈纪录工作、生活,将朋友圈最大化利用。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为了配合服务对象的时间,有时他需要早出晚归进行工作。
于是,朝阳还未升起的时候,拍上几张景色的照片,有时配上“这个城市还在沉睡,我们已经出发了”,有时是“早安、各位亲们”;晚上华灯初上罗列上几张工作照,写上“避开拥堵,我们有一套”、“辛苦啦,人”,看似说得温馨无比,与工作无管,也不会引起领导和朋友们也不反感,但就是这么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地把敬业、辛勤工作的自己推到领导面前。白天出去工作亦然,照片配上文字,不标榜、不抱怨、不吐槽,简简单单刻画出一个“工作中”的自己。需要常常出发,不在领导身边的日子,你如何通过你的工作让你的领导知道你干得咋样,发圈是个不错的法子,但是你要巧妙运用。不是只要加班,你的领导就会觉得你能干,也许是庸才的另一种表现。
四、极致也是一种方式
人在职场不可能做到我行我素,但如果朋友圈对你来说就是生活与工作的记录,你就像事无巨细地记录,那么请你持之以恒、做到极致。
我很佩服的一个辣妈,俩娃的职场女性。她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翻开她的朋友圈,你会知道她吃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最初,很多刚熟识她的人提到她的朋友圈也会随口吐槽“成天就是吃喝玩乐”,但渐渐地,翻阅她的朋友圈成为很多人的乐趣之一。
因为那里不是情绪回收站,不是鸡汤补给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认真经营生活、认真打拼工作,同时不被生活所奴役的正能量的姑娘。
她会真心诚意地推荐她吃过的好吃的东西;她会向朋友们展示他们家可爱的孩子;她会让美美的自己展现在朋友圈里;她会用漂亮的字体写下某些感想,某年某月某日再翻开也依然温暖如昔;她会分享那些劳累的工作,她会用照片告诉你自己去乡下工作高跟鞋跟断掉的悲惨遭遇;她会把自己工作的感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提升的工作内容进行记录;她会把那些浓郁的鸡汤文提取出精华与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你分享等等。
她的朋友圈也许依然不会是她生活的全部,但她的朋友圈已经是最大程度地记录她生活的轨迹,展示的就是一个乐观、善良、善于思考、精致生活、认真工作的正能量小女人。时间久了,那些对他有所微词的人在她的坚持下也慢慢改观,因为朋友圈展示的就是她的生活,日复一日在不断积极努力、奋发上进的生活,甚至她对工作的理解与感悟被当地位居顶层的大领导点赞。
如果,你也可以通过这些琐碎去展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到极致,那么相信也一定会受到赞誉。但前提是你得是个那样的人,你说的话、发的内容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演。毕竟演一时好演,一直演下去,太难。就以平常的心态去记录,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网络时代的发展,微信得以广泛使用,尤其是被工作占领后,你的朋友圈就是展示你的第二窗口。你可以选择把很多人屏蔽之外,坚壁清野。当然,你也可以充分利用好朋友圈,让其成为展示你才能的另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