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功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新手学堂015

微信朋友圈功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第1张

朋友圈的功能没怎么变,变的是人,人所处的环境在变,微信的影响力在变。微信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无法离开。

微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话功能。回想一下自己打电话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可以没有,但微信必须有。最后你的微信加了一个又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朋友,而你朋友圈的隐私难免会受到侵犯。久而久之,大家干脆就不发。

早期的朋友圈都还比较纯粹,那时加的都是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是强关系,数量还比较少。没有领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时候微信也还远没有现在影响力这么大,大家都还在玩qq空间。

哪像现在“朋友”越加越多,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半私域的空间。为了保护朋友圈隐私,在加好友时可以选择对方是否可以察看自己的朋友圈。

因朋友圈好友复杂化带来的两个问题: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隐私。

分组可见导致发朋友圈麻烦,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放弃发。

微信不断推出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把想发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发给了重要的人和群,想想自己也的确是如此。

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线上的社交广场,这个广场名叫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这个江湖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人,也充斥着看不见的各色各样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矫情,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发个圈。

你的幸福感可能会刺激到别人。你的悲伤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人之本性。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动态?”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日子最终还是要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3 缺少积极的正面反馈

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虚荣心,发了朋友圈必然希望得到回应,尤其是对于所在意的人,不过有时 候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上面说过现在朋友圈的互动率很低,

你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干脆就不发。不发朋友圈就没有这些顾虑,从根源上解决烦恼。

而当年才几十个好友,互动率却极高,点赞量和评论都很高。大家都很乐意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分享出来,真实而不做作。

大家都很容易收到积极的正面反馈,因此都很乐意发圈,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设打造这么一说。哪像现在充满了各种虚伪、套路,虚假面具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现在好友越加越多,但互动率却越来越少,整个朋友圈一片死寂。大家都没有互动的欲望,这让人进一步不想发圈。

三、发朋友圈有社交压力,点赞又何尝不是?

“朋友”越加越多,互动却越来越少。朋友圈之所以互动越来越少,本质上是因为互动泄露了多个朋友之间亲密度这个隐私。

甚至你点个赞也是投鼠忌器,因为你赞了她,就可能得罪了他。没有了点赞的正向激励,这其实不利于发圈的,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朋友圈慢慢冷淡了下来,发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大家都在默默潜水,窥视着这个江湖,不说话,不敢点赞,不敢转发文章,生怕惊扰了他人。

四、朋友圈早已变了味,成为了微商、广告的乐园,各种转发和应酬式点赞

刚开始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大家可以看到好友的各种真实日常,可能大家能够在朋友圈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分享,一种喜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心态、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发生了改变,朋友圈实际存在的意义也逐渐消失了。

朋友圈就充斥的全是广告、生意,本来是一个自己对外的分享真实生活的平台逐渐变成了赚取收益的第一渠道,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工作圈,广告圈……

朋友圈关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动态越来越少,廉价的广告却越来越多。或许大家都过的并不如意?

五、逃离朋友圈?就像逃离北上广一样可笑

前段时间在微博热搜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朋友圈的我vs微博上的我。

整体意思是说:有人在朋友圈装死,却在微博上蹦迪。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压力正在逃离,但你真的能逃离朋友圈么?

每隔一阵子,“逃离朋友圈”的论调就会重演一次。人的表达欲分享欲不会消失,也许他们暂时把阵地移到了微博、抖音和小红书……他们渴望在陌生应用中找到新的社交空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朋友圈。

根据2021年微信公开课的数据显示,微信日活跃用户达109亿,每天有78亿人进入朋友圈,每天12亿人发朋友圈。看这统治力的数据恐怖如斯。所以,不要以为你逃离了朋友圈大家都逃离了,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人终究是群居性动物,人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尽管朋友圈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朋友圈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好的社交平台,没有之一,四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依然持同样的观点。

微博?体验烂到不行,已经烂得不能再烂。

小红书?不如叫小黄书,上面充斥着各种精致小资格调。

QQ空间?那是小孩子玩的,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也就基本上告别空间了。(空间曾经是我们展示社交的绝佳选择)

知乎?人在蒙古,刚下航母的装逼阵营么?知乎的想法倒是不错,可万一被人挖坟了怎么办?

只能说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你可能会在小红书、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朋友圈依然是官宣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比如考研上岸、结婚领证、落户安家……

人们也很乐意为这些喜闻乐见的事情奉上自己珍贵的点赞,表示恭喜恭喜了,朕已阅。

六、朋友圈众生相,无非这么几种

没心没肺的单纯小可爱,活在当下,不想那么多。俗称真实记录当下的生活。—(用户内心OS:最喜欢看)

人设打造家,不断的包装自己的人设。—(用户内心OS:一般喜欢)

各种打卡,求赞,转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不讨厌)

人生赢家,不断宣传自己的生意,高级凡尔赛。—(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公司任务,不得不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微商大法,不断刷屏。—(用户内心OS:极度反感,容易被屏蔽)

七、怎么从来没有看到某某发圈?不是他没发,而是你看不到

朋友圈的分组可见让发圈变得放肆,这也是为了营造人设打造而专门设计的功能。

为了维护你在亲朋好友心中的完美形象,在分组可见的帮助下,你在朋友圈演绎多面人生。

你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不想让你看到的你永远也看不到。

若是没有分组可见,发朋友圈的人将会相当克制,乃至不发。

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小红点”亮起时的兴奋,到如今“逃离朋友圈”浪潮涌起,朋友圈10年,我们是真的有点倦怠了。

朋友圈所呈现的并非真实的人生,大多是修饰后的人生,成为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里提到,305%的用户发原创内容朋友圈的频率都降低了,还有306%的人,因为工作需要,发了更多的朋友圈。

尽管微信不断推出保护朋友圈隐私的功能,但依然无法改变用户不愿意发朋友圈的意愿,这是为何?

四年前写过“三天可见的思考”一文,这篇算是姊妹篇吧。

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背后

微信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自从上线后,十年来朋友圈的界面几乎没有大的变动,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产品的成熟度与稳定性。

说一下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比较重要的几个更新:

2017年,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见”“最近三天可见”功能。

2019年,微信推出“最近一个月可见”的功能。

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但竟有超过2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用户的社交焦虑、不安全感可见一斑。

朋友圈的用户核心诉求:

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反馈来自于点赞或评论。

看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看看朋友最近的日常生活动态。

二、为什么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1 从私域空间到半私域空间,“朋友”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朋友圈的功能没怎么变,变的是人,人所处的环境在变,微信的影响力在变。微信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无法离开。

微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话功能。回想一下自己打电话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可以没有,但微信必须有。最后你的微信加了一个又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朋友,而你朋友圈的隐私难免会受到侵犯。久而久之,大家干脆就不发。

早期的朋友圈都还比较纯粹,那时加的都是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是强关系,数量还比较少。没有领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时候微信也还远没有现在影响力这么大,大家都还在玩qq空间。

哪像现在“朋友”越加越多,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半私域的空间。为了保护朋友圈隐私,在加好友时可以选择对方是否可以察看自己的朋友圈。

因朋友圈好友复杂化带来的两个问题: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隐私。

分组可见导致发朋友圈麻烦,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放弃发。

微信不断推出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把想发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发给了重要的人和群,想想自己也的确是如此。

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线上的社交广场,这个广场名叫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这个江湖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人,也充斥着看不见的各色各样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矫情,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发个圈。

你的幸福感可能会刺激到别人。你的悲伤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人之本性。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动态?”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日子最终还是要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3 缺少积极的正面反馈

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虚荣心,发了朋友圈必然希望得到回应,尤其是对于所在意的人,不过有时 候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上面说过现在朋友圈的互动率很低,

你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干脆就不发。不发朋友圈就没有这些顾虑,从根源上解决烦恼。

而当年才几十个好友,互动率却极高,点赞量和评论都很高。大家都很乐意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分享出来,真实而不做作。

大家都很容易收到积极的正面反馈,因此都很乐意发圈,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设打造这么一说。哪像现在充满了各种虚伪、套路,虚假面具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现在好友越加越多,但互动率却越来越少,整个朋友圈一片死寂。大家都没有互动的欲望,这让人进一步不想发圈。

三、发朋友圈有社交压力,点赞又何尝不是?

“朋友”越加越多,互动却越来越少。朋友圈之所以互动越来越少,本质上是因为互动泄露了多个朋友之间亲密度这个隐私。

甚至你点个赞也是投鼠忌器,因为你赞了她,就可能得罪了他。没有了点赞的正向激励,这其实不利于发圈的,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朋友圈慢慢冷淡了下来,发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大家都在默默潜水,窥视着这个江湖,不说话,不敢点赞,不敢转发文章,生怕惊扰了他人。

四、朋友圈早已变了味,成为了微商、广告的乐园,各种转发和应酬式点赞

刚开始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大家可以看到好友的各种真实日常,可能大家能够在朋友圈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分享,一种喜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心态、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发生了改变,朋友圈实际存在的意义也逐渐消失了。

朋友圈就充斥的全是广告、生意,本来是一个自己对外的分享真实生活的平台逐渐变成了赚取收益的第一渠道,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工作圈,广告圈……

朋友圈关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动态越来越少,廉价的广告却越来越多。或许大家都过的并不如意?

五、逃离朋友圈?就像逃离北上广一样可笑

前段时间在微博热搜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朋友圈的我vs微博上的我。

整体意思是说:有人在朋友圈装死,却在微博上蹦迪。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压力正在逃离,但你真的能逃离朋友圈么?

每隔一阵子,“逃离朋友圈”的论调就会重演一次。人的表达欲分享欲不会消失,也许他们暂时把阵地移到了微博、抖音和小红书……他们渴望在陌生应用中找到新的社交空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朋友圈。

根据2021年微信公开课的数据显示,微信日活跃用户达109亿,每天有78亿人进入朋友圈,每天12亿人发朋友圈。看这统治力的数据恐怖如斯。所以,不要以为你逃离了朋友圈大家都逃离了,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人终究是群居性动物,人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尽管朋友圈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朋友圈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好的社交平台,没有之一,四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依然持同样的观点。

微博?体验烂到不行,已经烂得不能再烂。

小红书?不如叫小黄书,上面充斥着各种精致小资格调。

QQ空间?那是小孩子玩的,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也就基本上告别空间了。(空间曾经是我们展示社交的绝佳选择)

知乎?人在蒙古,刚下航母的装逼阵营么?知乎的想法倒是不错,可万一被人挖坟了怎么办?

只能说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你可能会在小红书、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朋友圈依然是官宣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比如考研上岸、结婚领证、落户安家……

人们也很乐意为这些喜闻乐见的事情奉上自己珍贵的点赞,表示恭喜恭喜了,朕已阅。

六、朋友圈众生相,无非这么几种

没心没肺的单纯小可爱,活在当下,不想那么多。俗称真实记录当下的生活。—(用户内心OS:最喜欢看)

人设打造家,不断的包装自己的人设。—(用户内心OS:一般喜欢)

各种打卡,求赞,转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不讨厌)

人生赢家,不断宣传自己的生意,高级凡尔赛。—(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公司任务,不得不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微商大法,不断刷屏。—(用户内心OS:极度反感,容易被屏蔽)

七、怎么从来没有看到某某发圈?不是他没发,而是你看不到

朋友圈的分组可见让发圈变得放肆,这也是为了营造人设打造而专门设计的功能。

为了维护你在亲朋好友心中的完美形象,在分组可见的帮助下,你在朋友圈演绎多面人生。

你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不想让你看到的你永远也看不到。

若是没有分组可见,发朋友圈的人将会相当克制,乃至不发。

最后,以辛弃疾的一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来结束本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小红点”亮起时的兴奋,到如今“逃离朋友圈”浪潮涌起,朋友圈10年,我们是真的有点倦怠了。

朋友圈所呈现的并非真实的人生,大多是修饰后的人生,成为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里提到,305%的用户发原创内容朋友圈的频率都降低了,还有306%的人,因为工作需要,发了更多的朋友圈。

尽管微信不断推出保护朋友圈隐私的功能,但依然无法改变用户不愿意发朋友圈的意愿,这是为何?

四年前写过“三天可见的思考”一文,这篇算是姊妹篇吧。

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背后

微信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自从上线后,十年来朋友圈的界面几乎没有大的变动,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产品的成熟度与稳定性。

说一下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比较重要的几个更新:

2017年,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见”“最近三天可见”功能。

2019年,微信推出“最近一个月可见”的功能。

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但竟有超过2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用户的社交焦虑、不安全感可见一斑。

朋友圈的用户核心诉求:

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反馈来自于点赞或评论。

看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看看朋友最近的日常生活动态。

二、为什么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1 从私域空间到半私域空间,“朋友”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朋友圈的功能没怎么变,变的是人,人所处的环境在变,微信的影响力在变。微信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无法离开。

微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话功能。回想一下自己打电话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可以没有,但微信必须有。最后你的微信加了一个又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朋友,而你朋友圈的隐私难免会受到侵犯。久而久之,大家干脆就不发。

早期的朋友圈都还比较纯粹,那时加的都是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是强关系,数量还比较少。没有领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时候微信也还远没有现在影响力这么大,大家都还在玩qq空间。

哪像现在“朋友”越加越多,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半私域的空间。为了保护朋友圈隐私,在加好友时可以选择对方是否可以察看自己的朋友圈。

因朋友圈好友复杂化带来的两个问题: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隐私。

分组可见导致发朋友圈麻烦,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放弃发。

微信不断推出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把想发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发给了重要的人和群,想想自己也的确是如此。

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线上的社交广场,这个广场名叫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这个江湖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人,也充斥着看不见的各色各样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矫情,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发个圈。

你的幸福感可能会刺激到别人。你的悲伤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人之本性。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动态?”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日子最终还是要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3 缺少积极的正面反馈

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虚荣心,发了朋友圈必然希望得到回应,尤其是对于所在意的人,不过有时 候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上面说过现在朋友圈的互动率很低,

你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干脆就不发。不发朋友圈就没有这些顾虑,从根源上解决烦恼。

而当年才几十个好友,互动率却极高,点赞量和评论都很高。大家都很乐意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分享出来,真实而不做作。

大家都很容易收到积极的正面反馈,因此都很乐意发圈,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设打造这么一说。哪像现在充满了各种虚伪、套路,虚假面具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现在好友越加越多,但互动率却越来越少,整个朋友圈一片死寂。大家都没有互动的欲望,这让人进一步不想发圈。

三、发朋友圈有社交压力,点赞又何尝不是?

“朋友”越加越多,互动却越来越少。朋友圈之所以互动越来越少,本质上是因为互动泄露了多个朋友之间亲密度这个隐私。

甚至你点个赞也是投鼠忌器,因为你赞了她,就可能得罪了他。没有了点赞的正向激励,这其实不利于发圈的,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朋友圈慢慢冷淡了下来,发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大家都在默默潜水,窥视着这个江湖,不说话,不敢点赞,不敢转发文章,生怕惊扰了他人。

四、朋友圈早已变了味,成为了微商、广告的乐园,各种转发和应酬式点赞

刚开始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大家可以看到好友的各种真实日常,可能大家能够在朋友圈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分享,一种喜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心态、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发生了改变,朋友圈实际存在的意义也逐渐消失了。

朋友圈就充斥的全是广告、生意,本来是一个自己对外的分享真实生活的平台逐渐变成了赚取收益的第一渠道,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工作圈,广告圈……

朋友圈关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动态越来越少,廉价的广告却越来越多。或许大家都过的并不如意?

五、逃离朋友圈?就像逃离北上广一样可笑

前段时间在微博热搜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朋友圈的我vs微博上的我。

整体意思是说:有人在朋友圈装死,却在微博上蹦迪。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压力正在逃离,但你真的能逃离朋友圈么?

每隔一阵子,“逃离朋友圈”的论调就会重演一次。人的表达欲分享欲不会消失,也许他们暂时把阵地移到了微博、抖音和小红书……他们渴望在陌生应用中找到新的社交空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朋友圈。

根据2021年微信公开课的数据显示,微信日活跃用户达109亿,每天有78亿人进入朋友圈,每天12亿人发朋友圈。看这统治力的数据恐怖如斯。所以,不要以为你逃离了朋友圈大家都逃离了,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人终究是群居性动物,人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尽管朋友圈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朋友圈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好的社交平台,没有之一,四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依然持同样的观点。

微博?体验烂到不行,已经烂得不能再烂。

小红书?不如叫小黄书,上面充斥着各种精致小资格调。

QQ空间?那是小孩子玩的,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也就基本上告别空间了。(空间曾经是我们展示社交的绝佳选择)

知乎?人在蒙古,刚下航母的装逼阵营么?知乎的想法倒是不错,可万一被人挖坟了怎么办?

只能说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你可能会在小红书、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朋友圈依然是官宣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比如考研上岸、结婚领证、落户安家……

人们也很乐意为这些喜闻乐见的事情奉上自己珍贵的点赞,表示恭喜恭喜了,朕已阅。

六、朋友圈众生相,无非这么几种

没心没肺的单纯小可爱,活在当下,不想那么多。俗称真实记录当下的生活。—(用户内心OS:最喜欢看)

人设打造家,不断的包装自己的人设。—(用户内心OS:一般喜欢)

各种打卡,求赞,转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不讨厌)

人生赢家,不断宣传自己的生意,高级凡尔赛。—(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公司任务,不得不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微商大法,不断刷屏。—(用户内心OS:极度反感,容易被屏蔽)

七、怎么从来没有看到某某发圈?不是他没发,而是你看不到

朋友圈的分组可见让发圈变得放肆,这也是为了营造人设打造而专门设计的功能。

为了维护你在亲朋好友心中的完美形象,在分组可见的帮助下,你在朋友圈演绎多面人生。

你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不想让你看到的你永远也看不到。

若是没有分组可见,发朋友圈的人将会相当克制,乃至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