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

新手学堂016

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第1张

应对方法

1、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由于朋友圈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加上朋友圈把关人的缺失,对于谣言传播的管控,基本只能依靠网民自身的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媒介素养,即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论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转变为传者的普通网民应做到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网络社会,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受众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2、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

面对网络谣言的泛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广播不应袖手旁观,一方面,微信中一部分、文字的分享内容来自传统媒体的报道,因此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力求真实、准确,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性进行辟谣,发挥传媒正能量。

3、运营商要加强监督

运营商在盈利的同时也应担负起遏制微信谣言、净化网络空问的责任,通过实时监控、屏蔽关键词等举措,强化“把关人”职责。运营商还可模仿朋友圈广告主推广形式,在朋友圈对传播力度强、影响特别恶劣的谣言进行官方正式辟谣,减轻公众恐慌情绪。

谣言特点

1、标题抢眼,包含有惊叹号、问号等特殊符号,对标题或者内容的部分字体进行加粗或者使用区别性颜色。 

2、信息内容为预警性或提醒类信息,主要集中在诸如医疗健康、心灵鸡汤、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日常生活周边问题。 

3、在信息来源上,以专业性或官方机构矫饰信息源头,将虚假信息或炒作信息伪装成为知识科普贴。

网络时代的信息真的是真假难辨,小到八卦周边,大到国家政策,谣言真的是严重有误导他人判断的巨大危害,有的时候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我们如何鉴别网络上的谣言呢其实微信的APP上架了一个辟谣助手的小程序,只要使用他,我们就可以轻松辟谣了

打开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后的界面:

1、用关键字搜索辟谣信息

用户遇到疑似谣言时只需在“谣言识别”页面,输入关键字搜一搜即可轻松辨别,从此远离谣言困扰。

2、展示最新谣言及辟谣

用户进入“谣言识别”即可查看最近被合作的第三方机构辟谣的谣言。

刑法修正案九新规定关于网络微信造谣可判7年

刑法修正案(九) 规定 微信造谣可判7年

《刑法修正案(九)》下月实施,微信微博造谣最高可判7年。《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以法律手段保护和净化网络环境。

央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如今,在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上,虚假信息屡见不鲜。今后可要注意了,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可能触犯刑法。11月1号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其中,增加不少新规定,比如把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国家考试中找人替考,试图通过医闹获利等9种常见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刑法修正案(九)》第291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专家提醒网友,如果为了赚取关注度或点击量,故意别有用心地编造发布虚假信息,以往可能最多是治安处罚,行政拘留几天,但以后,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了,其中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坐7年牢。当然,网友们对信息不加甄别、不加思考盲目转发,同样可能触犯这一条规定。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就相关话题做出评论。

经济之声:如今,我们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微信“朋友圈”了,其中的虚假信息也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扰。如今在网络中发布虚假信息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在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九)》会增加这样一条关于发布网络虚假信息的规定,您觉得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

赵占领:主要考虑到现在虚假信息在网上泛滥,造成的社会影响大。按照现有的法律,实际上刑法(三)规定的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主要针对的是编造一些恐怖信息,比如爆炸威胁、生化威胁等,但对于灾情、警情、疫情这些虚假信息没有 办法 直接规范,而这些虚假信息的影响范围却又很广大,可能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所以这次的刑法修正案(九)专门增加了这样一条规定。

经济之声:但是也有人说,自己是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转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在新的刑法修正案(九),这种行为是不是也可能会触犯到刑法

赵占领:也有可能,因为它针对两种罪名,一是编造,对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无论是不是你自行传播都构成这个罪名。二是如果非编造的,但你明知它是虚假的恐怖信息或者是虚假的疫情、灾情仍去传播的,转发者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是它有一定的前提,是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它有一些认定的标准。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就此话题继续做出评论。

经济之声:对于一些可能披着一些外衣的虚假信息,刑法修正案(九)执行起来会不会有难度

张彬:执行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因为刑法修正案(九)主要是对于谎报信息或者微信的违法使用给予相应的法律处罚,但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还要具体分析,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这个虚假信息达到了一定的危害程度,或者朋友圈里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方式,这些可能都要根据相应的规定将其细化。因为微信朋友圈更多的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来往,比如以微信发红包来讲,有的是用微信发红包来赌博等,怎样断定朋友之间这样一种来往是正常的互相祝福还是有赌博,或者是有一些虚假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多少损害等,这些恐怕都要进行一个相应的细化。

经济之声:另外一方面,关于网络实名制已经讨论了一阵子,网络实名制是一个能够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好方法吗

张彬:实名制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跟快递要实行实名制是一样的,如今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比较快,一些新的信息、新的方式在网上广泛传播,这种方式也给一些不法之徒创造了利用互联网违法犯罪的便利途径。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技术上的防范是必须的。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这种往复,需要采取一些可以直接见效的方式,比如实名制,它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关键怎样把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让其发挥作用,还需要继续探讨。

经济之声:除了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网络的虚假信息,减少网络的虚假信息甚至网络诈骗,净化网络环境,您觉得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没有

张彬:首先,2015年是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用法律来规范整个社会的行为秩序肯定是必须的。其次,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的这一款,即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这些信息造成严重影响的处以不同的刑期的处罚,如果从反向来思维考虑,也就意味着如果真的遇到了一些网络谣言,相关部门能不能及时披露事态真相,及时给公众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权威性解答,凸现公权力的权威地位也尤为重要。

看情况: 一、在网上造谣,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 诽谤罪 ,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 拘役 、 管制 或者 剥夺政治权利 。 二、在网上造谣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 诬告陷害罪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行为人在微信里散播谣言,情节不严重的,不构成犯罪。 《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 证据 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律主观:

立案标准如下:一、须有捏造一种事实的行为;二、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三、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四、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