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拥有什么的独家市场

新手学堂014

三星拥有什么的独家市场,第1张

韩国,中国。

1 三星电子主要的市场不是在中国,手机市场和液晶电视 液晶显示器市场 在北美和欧洲是销量第一的。还有他的冰箱市场在北美和欧洲的市场也是前2名,当然还包括他的根据地韩国,半导体市场还有内存芯片市场在全球都是第一的,主要的供货对象是,英特尔,索尼 ,NOKIA,苹果

2 三星生命:韩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主要市场还是以韩国欧洲北美地区,虽然不是在欧洲和北美第一但是他的业绩也是很强的

啥都没有啊,研发这个很烧钱,不是说一步就能到位,好像有个瓦森纳协定,规定中国不能购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不是被美国佬害的,你当那东西很好搞么,高端光刻机只有荷兰能造,美国都造不出,三星是股东自然可以买到,而且这个光刻机,据我所知集成了欧洲所有尖端技术,德国法国英国都参加过里面某些部分的设计,中国对抗的不是韩国,可以说是整个西方科技,鹰国军队保护着这些欧洲国家,想要什么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人家也不敢不给,现在中国的芯片大多来自韩国和台湾,因为台湾的台积电也是股东自然也有高端光刻机,也能制造高端芯片,估计是产能不足,才会买韩国的芯片,芯片和引擎是最高端的技术。要达到顶峰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希望华为能努力啊。。

最近看到第三方分析公司赛诺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达到147亿部——其中有四成来自ODM厂商。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个很大的比例。如你所知,在竞争惨烈的手机红海,从长长的供应链名单中挑选零部件低成本拼凑,是大多数国产手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尽管在不少业内人士的疑虑中,由于游离于消费电子领域最充满不确定性的上游市场之外,未来一旦在供应链上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后果将很难收场——要知道,这并非没有先例。

在一个高度由模块化(或者说积木式)搭建的商业世界,遴选市场上的零部件,任何后起之秀都可以迅速拼凑成一个想要的产品。但也因如此,在堆叠积木的过程中,倘若真有什么可被称为壁垒,最大可能即是对创新节奏的主导权——具体到消费电子领域,就是对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

不过这倒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三星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较之最风光的时光,三星手机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它在智能手机行业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控制力。

不只手机,过去二十多年——人类科技创新井喷式跃进的这段岁月,这家巨头成功打通了消费电子全产业链,将屏幕,芯片,内存,闪存,面板等电子产品基础核心环节攥在手里。就像数年前《华盛顿邮报》那篇著名的《韩国:三星共和国》所言:“在日本公司迷恋装饰性和昂贵的家用电子产品的时候,三星购买了成熟的技术,并迅速开始生产更便宜和高质量的产品。”

另一方面,这头巨兽还不断通过收购来夯实底座——就在最近,他们完成了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以80亿美元将哈曼国际变成全资拥有企业。

事实上,从智能手机的供应链名单就可看出,在这个彼此依存度日趋升高的时代,三星的核心竞争逻辑就是编织一张巨大的价值网络,盘踞在这张网络上的资源越多,其收获的利益越多,最终时刻保证它处于整个食物链的最顶端。

“程序化”创造

今年1月,三星电子公布了第四季度财报,综合营业利润92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5019%,利润的强劲增长主要源自半导体产品和OLED及大尺寸LCD面板等业务。

如今的行业共识是:1974年就进入半导体产业的三星构筑了一道消费电子上游产业链护城河,其在面板,内存,处理器,电池,各种芯片和传感器等离聚光灯较远的领域都实力强劲。随便举几个例子,根据Android Headlines统计,三星几乎垄断了AMOLED屏幕市场,自十年前量产AMOLED屏开始已突破10亿块;研发能力上,他们去年发布的搭载第3代(48堆叠)V-NAND的“960 PRO 2TB”便令业内侧目。事实上,如今三星整体半导体的收入已接近英特尔,成为全球第二大芯片企业。

作为目前人类最仰仗的计算平台,手机行业无疑是产业链控制力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在这片越来越红的海域,高端产品组件的销量增长也让三星盈利颇丰。谁都知道,三星生产的内部构件许多都用在了友商上,很多友商无论在开发布会时多么高调,都会低调地为三星贡献利润。

而从自家产品来看,全产业链布局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手机业务。更重要的是,相较大多数手机对于供应商的严重仰仗,产业链控制力使其可以主导创新节奏。这意味着,它可以凭借不受制于人的研发节奏引领技术转折路径。

从用户一端,这种“程序化”创新填补了市场诸多空白。三星逐年迭代的明星旗舰机型都被视作集当时产业链和技术优势于一身的产品。而三星诞生一系列“Android机皇”的背后逻辑也不难理解:将那些概念性技术大规模量产:指纹识别,手势感应,无线充电以及虹膜识别等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填补了市场空白,这种填补行为又反哺为市场号召力,典型案例就是六年前第一款Galaxy Note的横空出世,让六年来“Note”这个词成为大屏旗舰手机的同义词。总之就像历史呈现的那样:在剧烈变动的底层技术世界,拥有自己的研发节奏可以相对安稳地应对不确定性。

其实不只手机,产业链的生态优势得以让三星将创造力延伸到几乎所有消费电子领域。由于拥有“摆布”产业链的优势,三星得以在新锐产品的研发上更加任性。就在最近,三星透露正在研发AR设备,并将VR,AR与AI“三位一体”,作为未来技术开发的主线之一。大概去年下半年开始,科技界正在凝结一个共识:AR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被低估了。比尔盖茨就曾表示:VR只是AR的“极端案例”,有自身的局限性,AR则相对更加完善。但问题是AR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研发与量产之间存在巨大断崖——这亦是在消费电子领域集研发和制造于一身的三星最大的优势。

无限博弈

值得其他巨头注意的是,三星这头巨兽颇为知晓自己的“边界”,非常明白自身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同处境,这种差异无疑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足——更多时候,收购是最佳策略。

如开篇所言,三星近期斥资80亿美元收购哈曼国际,要知道,除了公众熟知的HarmanKardon和JBL等音响,哈曼国际还是车载解决方案提供方,目前有超过3000万台汽车配备其车载系统,业务包括嵌入式信息娱乐,远程信息处理和连接安全等,这无疑最为三星所看中。通过此番收购,三星得以进入车联网市场,如《华尔街日报》所言:“通过此次收购三星电子将直接成为全球大型汽车公司的供应商,这也将使得全球汽车供应链重新组合,并且随着移动通信领域和汽车领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三星也将得以了解更多消费者习惯和需求的变化。”

事实上,过去一年,三星斥巨资在全球收购和投资了十几家科技公司,譬如人工智能虚拟助手Viv Labs。我还记得,台湾知名主持人陈文茜曾对《创新者的窘境》作者——被誉为“破坏式创新大师”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进行过一次采访,克里斯坦森其中一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相比于Uber这种高效配置资源的工具,虚拟助手反而是一种破坏式创新。譬如三星收购这家公司的产品,就能用自然语言与人类交互,并协调应用与服务间的高效运作。而Gartner预测,2020年40%的行动互动装置内都将具备智慧助理功能,三星无疑希望通过收购提起占据风口。

而摊开三星的收购和投资名单,不乏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公司nuTonomy,美国量子点企业QD Vision等颇为惹眼的科技新锐,其共同点不言自明: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关于未来的确定性趋势。

嗯,其实在这个时代,关于创新,人们有太多的定义可能,看看那些创新二字前面的修饰词汇:激进式,颠覆式,渐进式……但在我看来,对于已经度过几十年生命历程并还想疯狂生长的科技巨头而言,论及“创新基因”,评判标准或许只有一个: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不被存量绑架,争取活在趋势里。

而如上所述,由于在消费电子领域强大的产业链掌控力,如果将“活在趋势里”这件事看做一场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三星理论上都可以一局一局地玩下去。就像罗振宇所说: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游戏结束为目的,比的是谁能赢;无限游戏是让游戏本身继续下去,卷入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人数越多,游戏就能继续下去,这才是无限游戏的目标。

而这或许也是科技巨头最“安全”的生存守则。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

确实自从三星Note 7“爆炸门”事件发生以后,三星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份额便出现了“暴跌”的迹象,取而代之的便是国产手机厂商强势崛起,如今三星手机更是直接关闭了在中国地区的所有手机生产工厂,似乎也在暗示三星将会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即便是三星并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但对于三星而言,或许也只能够无奈的接受。中国市场是否还有三星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市场,2014年,三星手机市占率第一的位置就被小米手机抢走,此后的几年,三星手机再也没有进入IDC排名前五的位置。三星手机在中低端市场没有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优势,而主打的高端市场又被后来者华为冲击。三星手机本土化能力欠缺及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才是其“掉队”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看看近几年三星在中国的表现:接连关闭中国工厂,大规模裁员······这些三星公司在中国的重大举措似乎都在预示着,三星正在败退中国市场。不过,对此三星也多次作出澄清,称其举措为业务调整,并非要退出中国市场。但从三星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来看,这个手机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

要知道,在中国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时,三星曾称霸了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但好景不长,随着国内厂商的崛起,以及三星自身的失误,三星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如今仅剩 1% 左右的市场份额,实属令人唏嘘。

可以说,随着国内手机的崛起,三星公司的缺失去了部分国内市场,但这并不妨碍三星继续稳坐“全球智能手机霸主”的地位,同时三星也在中国市场寻找到了全新的增长机会,那就是在屏幕、内存等领域,得到了几乎所有国产手机厂商的青睐,让三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许多国产手机乃至苹果公司的很多零件,都是由三星公司生产的。

尤其是三星OLED屏幕、内存、芯片等等,都是展现出了三星所拥有的非常雄厚技术实力,并且三星AMOLED屏幕领域,目前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没有任何一家屏幕厂商能够取代三星。

与此同时,三星的各大热门机型在线下店和线上商城都有售,大家如果想体验三星手机,依然可以买到国行的,那么大家对三星怎么看呢,如果是你,你还会选择三星手机吗?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芯片公司崛起,自然就会有芯片公司衰落,在联发科和三星崛起的同时,海思麒麟芯片危在旦夕,而高通则不顾市场份额的下降,继续挤着牙膏。在这种情况下,2021年手机芯片市场必将会进行一轮“大洗牌”,曾经试图冲击第一的海思麒麟市场份额将大大下降,另外,如果高通选择继续挤牙膏,市场份额也将继续下降,从目前已知的数据来看,高通2020Q2的芯片市场份额较2019Q2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占比29%,而占比26%的联发科很快将追上来。

当然了,除了三星、联发科、高通以及海思这几家芯片厂商,还有一家芯片厂商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苹果。其实苹果于今年9月发布的A14处理器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挤牙膏式的产品,因为它的跑分数据较A13提升并不大,更没有发挥出5nm工艺的制程优势,但是其他厂商不得不服,苹果的A14处理器再差,也至少领先了两代,对于苹果公司而言,A14只要能支持5G就够了,毕竟苹果A系列芯片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境地,完全可以不紧不慢地挤牙膏。

最后我们可以简单的来做一个预测,在2021年,联发科和三星芯片的市场份额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高通的市场份额则会出现微弱下降,苹果则保持微弱上升趋势,而华为海思麒麟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会跌破10个点,手机芯片市场将面临大洗牌。

北京时间9月9日,路透社援引韩国线上媒体Chosun Biz消息,受美限制措施影响,三星电子旗下的三星显示器及LG显示器料将从9月15日起停止向华为的高端智能手机供应面板。

对于华为来说,没有三星与LG提供的面板之后,目前还可以采购向国内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国产面板厂商进行采购,但目前不确定国内面板厂商在核心技术方面是否会受到华盛顿方面影响,发生类似于此前中芯国际一样的事情。

而随着三星与LG停止高端智能手机供应面板之后,华为已经在应用服务、芯片、内存等方面被陆续“围堵”。

2019年5月20日,路透社周日报道称,谷歌已暂停与华为的合作,该业务不属于开源许可范围。这意味着今后华为手机将不能使用Google Play Store、Gmail和YouTube等服务。此外,谷歌还将停止就安卓和谷歌服务为华为提供技术支持和协作。对此,谷歌中国回应称:“我们正在遵守这项命令,并审查其影响。”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华为智能手机海外业务受挫。

2020年7月17日,在台积电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台积电正式回应有关华为问题:“现在要确认还言之过早,但就目前情况看,9月14日后台积电将不打算向华为出货晶圆。”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表示,台积电遵守所有规定,5月15日起不接受华为新订单。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华为自研芯片海思麒麟被迫中断。

2020年8月31日,国外半导体观察媒体semimedia报道,在最近举行的BMO虚拟技术峰会上,美光 科技 回应媒体,表示该公司将无法在9月14日之后继续向华为供货。

2020年9月9日,三星和海力士宣布将停止向华为出售芯片。这两家公司将在9月15日暂停交易,当天也是美国对华为芯片供应禁令生效的日期。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三家巨头占据着全球90%以上的DRAM芯片市场份额。而这或许是压倒华为消费业务部门的最后一根稻草。

科技 日报老总刘亚东2018年曾说:吹嘘中国现时经济、 科技 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有鼻子有眼儿,这种夸大其词的舆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结果是误国害民。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只能说吾辈当自强!

全球存储芯片的格局非常明确,以韩国三星,SK海力士和美国美光这三大巨头为主,在各大存储芯片领域中占据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的主要优势。常见的NAND,DDR5以及DRAM都掌握在海外巨头手中。

但其实国产存储芯片已经开始提速了,两大喜讯接连传来,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突破。具体是怎样的喜讯呢?国产存储芯片产业格局如何?

存储芯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手机,电脑设备想要运行文件,存储数据,那么存储芯片将会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根据存储芯片种类的不同,赛道竞争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存储芯片巨头已经将工艺做到了使用EUV光刻机的程度,而有些企业能在某个细分存储芯片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就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国外巨头因为起步时间早,有庞大的资本开支优势,再加上产业链发展完善,取得领先也是能理解的。但后来居上,实现反超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国产存储芯片传来两大喜讯,已经在弯道超车了。具体有怎样的喜讯呢?

第一大喜讯:昕原半导体建成28/22nm ReRAM生产线

对存储芯片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DAND,DRAM等是发展了几十年的存储芯片,已经发展出完整的全球化产业链,相关的技术,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也十分完善。

可是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日益发展迅速的新基建领域, 探索 新型存储芯片也成为了一种趋势。而ReRAM这种阻变存储器就是新型存储芯片,它的优势体现在读取速度快,功耗低,应用范围广阔。

昕原半导体就是发展ReRAM存储芯片的国产公司,其成立于2019年,在今年2月中旬正式传来消息,建成了中国首条28nm/22nm的ReRAM生产线。

基于这座生产线,昕原半导体可以更快将研究成果落地,补充完善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生产供应链。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的ReRAM阻变存储器产业中,入局的玩家还不是很多,而建成相关生产线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放眼国外,昕原半导体的这一生产线建设成果都是领先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在ReRAM新型阻变存储器中把握住了先手机会,未来可期。

第二大喜讯:曝合肥长鑫今年投产17nm制程的DDR5 内存芯片

相较于昕原半导体大力发展新型阻变存储器,合肥长鑫这家存储巨头则在传统赛道上持续攻克难关。有消息爆料称,合肥长鑫会在今年投产17nm制程工艺的DDR5内存芯片,成为国内首个参与DDR5内存芯片市场的中国企业。

DDR5是计算机内存规格的芯片,相比于DDR4等前几代内存条,DDR5的性能更加出色,且功耗更低,是当下主流的高性能,高品质内存芯片。

DDR5的市场份额一直把控在三星、SK海力士、美光这三大巨头手中,制造出的DDR5被各国客户争相下单采购,国内也一直存在DDR5内存芯片的空白。

然而喜讯传来,消息爆料合肥长鑫会在今年进行DDR5内存芯片的投产,且还是17nm的工艺制程。在这一领域内,17nm已经是非常先进高端的水准了。

若爆料消息无误,则说明国产DDR5芯片已经迎来有望参与全球市场的发展能力。除了投产DDR5芯片之外,合肥长鑫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产能,得益于背后资本的支持,合肥长鑫计划在今年实现每月12万片晶圆的目标,而2年前合肥长鑫的产能水准还停留在每月45万片。

以上两个关于国产存储芯片的喜讯接踵而至,一个是昕原半导体在新型ReRAM阻变存储器建成生产线,为国产新型存储芯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个是合肥长鑫计划今年投产DDR5内存芯片,在17nm工艺的支持下,将有望拿下DDR5市场的一席之地,打破海外巨头单一市场垄断的局面。

不难发现,这两个喜讯都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昕原半导体的ReRAM生产线是国内首条,合肥长鑫投产DDR5也是国内首个参与者,可见国产存储芯片已经开始提速。

其实不只是这两大国产存储芯片巨头,在其余的长江存储,福建晋华等等存储公司的参与下,构建了如今存储芯片产业快速破局的格局。他们要么是兴建生产线,要么加快技术研发突破,齐聚力量之下,相信定能为国产存储芯片创造全新的未来。

海外巨头长期耕耘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国产企业要想加速进步,还得一步一个脚印。首先要树立发展目标,其次包括人才资源,紧接着努力将研究成果落地产业。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国产企业的耕耘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对国产存储芯片的两个喜讯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