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与三星电子的营销策略有何异同?

新手学堂034

苹果公司与三星电子的营销策略有何异同?,第1张

 学习当今的世界电子企业巨头,其中美国的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电子集团可谓是两颗“耀眼的明星”,而苹果与三星两公司的官司纠纷,更为两公司大战拉开了序幕。比较和学习他们在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德鲁克曾指出,任何企业都有着两种职能,也就是营销和创新。市场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针对两公司在市场和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比较,并以市场营销4p理论对两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苹果公司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极高的产品设计水准和研发能力,强大的人才资源战略,市场认可度很高且不断增强,在电子出版、多媒体领域具有很强的产品优势和众多的合作伙伴;

  劣势(weakness):独立研发的操作系统兼容性较差,研发投入成本巨大,差异化研发,容易忽略系统化管理,影响市场扩张;

  机会(opportunity):市场需求追求逐渐变大,消费电子产业市场不断升级,潜在市场开发机会巨大;

  威胁(threat):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产品研发风险加大,市场竞争激烈并不断加剧。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定价分析

  第一部分:前言

  三星手机在中国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采用市场导向定价、质量定价、声望定价等定价策略,同时与相应的营销策略相匹配,在中国中高端市场上占下了一席之地。相对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的产品与价格双管齐下的战略,三星手机越过价格战的沼泽,用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来与对手比拼,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本文就以下五个部分对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进行分析:

  三星手机在中国的环境分析及总体战略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市场导向法、质量定价法)

  三星手机的新产品定价策略(撇脂定价)

  与定价相关的其他营销策略(渠道策略、品牌策略)

  定价策略的优劣势评价

  第二部分:三星手机在中国的环境分析及总体战略

  中国手机市场趋势分析

  在台湾中华资通科技公司最新的统计显示,中国2004年第二季度手机销售较第一季度出现大幅下滑,从第一季度的1740万部下降至1645万部。手机销售收入也从第一季度的26823亿元下降至25354亿元。

  据我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国内手机市场确实在飞速下滑。2004年3月,全国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978万;4月,新增用户数下降到5445万;5月,仅为3549万。对比以前的数据,即使在SARS肆虐的2003年5月,全国新增移动电话用户还高达4339万。

  据中国本土调查公司赛迪顾问的统计,中国手机销量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同比增长519%和318%。2003年回落至181%,2004年预计只增长15%。

  以上所有的数据都意味着中国手机市场高速增长的神话即将破灭,中国手机市场进入了一个平稳增长期,或者说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

  中国手机销量排名

  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数据分析,2001年以前中国手机市场份额长期为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占领。从2002年开始,国产品牌波导、TCL开始挤进了前五名。2002年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前五名为:

  排名品牌销量

  单位:万

  1摩托罗拉18724

  2诺基亚113474

  3波导67855

  4TCL53053

  5西门子291

  到了2003年,中国手机销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品牌波导的手机销量跃到榜首,而德国的老牌手机生产商西门子被韩国三星手机取代,排名第十。三星手机以飞跃的速度提升到中国市场的第五名。

  名次

  品牌

  销量

  市场占有

  GSM销量

  CDMA销量

  1

  波导

  1,03108

  1397%

  1,00221

  2887

  2

  摩托罗拉

  99108

  1343%

  79905

  19203

  3

  诺基亚

  98408

  1334%

  96962

  1446

  4

  TCL

  65253

  884%

  63131

  2122

  5

  三星

  63333

  858%

  43798

  19535

  而在2004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三星手机与摩托罗拉,诺基亚一起挤进三强,上半年的手机销量为334万部,市场份额上升到987%。

  种种的数据表明,三星手机已经攻占了中国的市场,并成功地分到一块大蛋糕。虽然它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及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但是其强劲的上升的后劲使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如临大敌,并且三星的利润率达到了22%,这使得三星的盈利大大超过其他竞争对手,有一个对比,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一年的利润还不及三星一个季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了一个商业厂家的胜利,这种胜利当然实际上是由产品定价带来的,在下面的环节中我们将会围绕三星手机的定价来展开论述。

  三星在中国的背景分析

  自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后,三星电子于1992年8月在中国惠州投资建立了三星电子有限公司(SEHZ)。此后,三星电子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截止到2002年,在华累计投资额已达26亿美金,成为对中国投资最大的韩国企业。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三星逐渐积累了中国市场的经验,结论是:三星在中国市场生产和销售低端产品无利可图,必须转向品质优异的高端家电产品,同时开始推进数码事业战略──将数字技术融入家电产品,并大力拓展新的高端数码产品市场。这一策略也符合总部进军高端市场的转型。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大获成功,1999年,三星电子全面实现扭亏为盈。

  三星在中国的手机销售主要是GSM和CDMA两种。但是由于三星在国内手机市场设厂投资太晚,当GSM手机生产销售的牌照被诺基亚分完后,三星GSM手机只能通过进口方式或者走私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当然走私行为并非三星所为,而是三星的区域代理所为。作为三星手机大中华区(包括台港和内地)的总代理,耀科国际(0143HK)前董事会主席施争辉就曾在广东被查证偷逃税款高过104亿的走私大案。

  直到2003年1月2号,三星集团战略规划部朴青石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才正式承认三星拿到了GSM手机的内销许可证。这也就意味着三星已经扫除了在国内市场直接制造并销售手机的主要障碍,在所有的手续完成之后,三星在天津的生产基地生产好手机之后将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铺到全国各地手机市场。

  而CDMA的生产则是通过与科健合作获得销售牌照,从而霸占了中国CDMA30%的市场份额的。

  三星手机在中国的总战略

  三星在华投资战略的最大改变来自于李相铉,他提出不再把中国作为制造中心,而要使中国成为三星的市场和品牌中心。2003年是推行新战略的第一年,三星电子在中国国内的销售额达到65亿美元,占到中国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二,其中“数码战略的贡献不小”。李相铉十分认同三星会长李健熙提出的21世纪的两个关键词:数码和中国。李健熙认为,在21世纪不了解中国、不了解数码,就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严格地说,三星在中国的移动市场遇到了很多限制,让我们很难迅速扩大销售量。不过,三星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第一的手提电话供应商,所以,对三星来说,加强高端产品的销售和打造品牌比卖出更多的手机更加重要。

  2003年,三星主宰了中国的CDMA电话销售,而这种形势在2004年会继续,但是三星希望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对手的领先优势。由于中国本土品牌冒起得相当快,目前更占有了40%的市场,三星计划针对特定市场发布更多的中高端手机。与此同时,三星希望打造高端产品的形象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中国市场预计会占到今年公司全球销售的15%。开发中高端手机可以说是让三星市场份额增长的唯一方法。三星推出中低端类型的手机时,市场的反应和我们的预期不符。根据这个经验,三星要向市场下游走并不简单。

  第三部分:三星手机定价分析

  三星手机的成本分析 

  在全球IT业低迷不振的环境中三星电子的表现可谓亮丽非常,究其原因,应归功于三星集团的多元化经营策略。三星集团旗下众企业虽各有一片天,但彼此间又能互相扶助,以三星手机为例,它就配备了三星SDI制造的LCD显示屏,从而大大节省了成本,扩大了利润空间。

  支撑三星电子手机业务的功臣,非三星SDI莫属。三星SDI的手机用高端STN LCD面板,效果与TFT-LCD相当,耗电量却不到后者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其价格也较TFT-LCD便宜30%。

  在低成本、高价格的产品策略推动下,三星手机业务大获成功,并带动三星SDI的手机用面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2002年第二季度突破了24%,使其成为手机面板市场龙头。

  三星电子在中国的半导体、手机、等离子和液晶技术以及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 IT 业务之间形成了互补的业务结构,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可以形成非常有机的合作关系,而且整个业务的分布也非常有利。这对于三星手机的成本控制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星手机的顾客分析

  三星手机的成功是汲取了其他产品失败的教训。众所周知,三星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是其电视机和电冰箱等普通家电产品,定位在低端市场。1998年,三星设在苏州的洗衣机工厂销售量比1997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2000台,然而却亏损了210万美元,是1997年的五倍。1999年,工厂开始生产新潮高档洗衣机。2000年,销售量达到17万台并实现了盈利。从这件事上三星开始明白,中国市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一部分人的购买力在迅速提高。在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有数百万消费者有能力花钱购买质量和时尚。

  在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做了仔细的分析后,三星公司在手机市场开拓上,采取了走高端路线的发展思路。在三星眼里,目标市场并不是所有13亿的中国人,而是具备很强购买力的4亿中国人,这4亿人中有4000万到6000万人具备比韩国人更高的消费能力。因此,三星手机把年收入在3500美元以上的中国消费者作为最直接的用户并将最终将目标市场锁定在22岁-35岁的年轻白领阶层。因为这部分人既有消费能力,又勇于尝试新事物,是手机主要消费群。而且,由于这部分用户群收入稳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最能成为三星手机忠实的客户。因此,三星将手机的品牌定位在高档与时尚。

  三星之所以选择时尚白领消费人群作为其产品的消费定位,不仅仅是出于这部分人有稳定的收入和消费心理的考虑,而是因为这部分消费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未来消费的价值取向。比较其他品牌侧重价格战而言,三星将一种价位策略转变为一种“价值”策略,这不能不说是其明智之处。

  三星手机的竞争优势分析

  三星电子在中国的目标是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 140亿美元,2010年达到400亿美元,这意味著三星要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获得20%的平均年增长率。三星具备了冲击这个目标的诸多优势:

  作为一家来自中国近邻韩国的公司,与欧美企业相比,三星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

  三星有一套良好的管理系统;

  三星电子在中国的半导体、手机、等离子和液晶技术以及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 IT 业务之间形成了互补的业务结构,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可以形成非常有机的合作关系,而且整个业务的分布也非常有利;

  集团最高层对中国非常关注,得到的支持很多。

  第四部分: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定价策略

  市场导向定价法

  三星电子在制定详细的价格策略的时候,不是以产品成本为定价依据,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估算出目标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这款产品觉得是物有所值的,来确定其销售价格。

  三星电子非常聪明地抓住了中国手机市场的消费特点。在中国,手机消费者看重的并不是手机具有多少先进的功能,而是手机的品牌,地位,时尚设计,屏幕色彩,铃声等一系列肤浅的表现在公众面前的重要功能。在中国,手机甚至比一个人的服饰更加代表一个人的地位,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人穿着廉价的破旧鞋子却还要去购买一台3000元的手机的情况。因此,三星电子花大力气在这些方面的研发,并且坚持产品的高端路线。在中国手机价格战越来越激烈,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巨头都不得不大幅降价的时候,三星还是处变不惊,坚持其在中国的市场定位,以高度危险的自信态度,比同类手机高1/3的价格,强调质量与高端品牌战略,但是反而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当然,三星也针对同行的竞争策略将一些老旧机型稍微降价,还推出几款价位在1500元左右的中端机型,来阻碍对手市场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也震撼不了其雄踞高端市场,并且持续高卖热卖的地位。

  以质量为基础的定价

  三星手机坚持高质量的策略,它解释说高于同行30%的定价是因为它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较高的附加价值。在2004年博鳌论坛上,韩国三星手机最高主管李基泰就三星手机的质量问题回答记者问:“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内部的产品可靠性测试,这个是世界上最苛刻的检测。我们在德国的一个手机专业的媒体调查中,在2002年三星手机在返修率方面是世界上最低的。事实上我们产品非常良好的质量全球的媒体都有所报道,有媒体甚至报道在2吨重的汽车压过后或者是火烧和洗衣机浸泡之后,我们的手机仍然可以工作。”

  三星手机曾经一度被指责为“花瓶”,并因其质量问题屡屡受到消费者质疑,但是这种言论只能存在于九十年代中期的历史里。三星电子痛下决心一把火烧掉了这些低劣产品,一心要生产出质量最好的手机,并将产品命名为Any Call手机,意思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通话的手机。设计精巧时尚,功能先进和注重品质已经成为Any Call的内涵。

  三星电子公司拥有自己的生产设备,而不是采取外包的策略。1997年以前,三星电子还必须从索尼购买芯片,但是自从把索尼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后,三星不惜重金建设自己强大的研发队伍,在技术上虚心地向日本人学习,最终突破了技术门槛,现在三星在技术上已成为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包括手机技术。目前在全球手机市场上,消费者公认的最漂亮,最受欢迎的手机不是索尼而是三星,这完全颠覆了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顶尖角色的图景。

  现在的三星电子却已经拥有了同行都不得不承认的先进的研制能力和生产技术。三星的CDMA技术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而在其他厂商都在研制3G手机的时候,它已经率先在研制4G,期望在往后的技术竞争中继续领先。2004年3月份,三星电子宣布今年将在全球投入33亿美元用于新产品研发。三星早已明白,技术专利掌握在谁手里已经变得更重要,它坚决寻求的更是将企业进入市场发展的这个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感触最深的是:“三星所有的事情都在追求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锲而不舍,自己没有研发出来的技术,三星就用资本去换技术,不受制于任何人。”对于研发的巨额投入使得三星的很多产品成为世界第一,三星电子的年研发费用超过40亿美元,三星的专利申请连续多年排在世界前10位,也主导着很多行业标准。三星的目标是在设计的业务领域做到最强,起到技术领跑者的作用,所以三星电子在CDMA、GSM方面的研发投入都超过10%。

  它的质量不单包括技术方面的过硬,还包括了个性化的服务。全球手机制造商没有一家能像三星一样体恤消费者,提供消费者深为喜欢,个性化的手机设计。第一款双屏手机,T108的蛋壳设计,和弦铃声,旋影概念,女性手机概念,这些都是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热了一把的手机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什么是时尚手机的因素和体验。它的定价完全符合年轻时尚又具有品味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所以说三星在设计方面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是名至实归。

  以拥有的技术为资本,三星手机在制定高价策略的时候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与之匹配的高质量,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做到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会被动地为增加销量降低自己的价格,因为降价大多时候都会降低质量,还会严重影响到品牌的形象,以及后上市产品的定价。

  第五部分:三星手机的新产品定价策略

  三星手机的新产品一贯实行撇脂定价。所谓撇脂定价,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攫取最大利润,有如从鲜奶中撇取奶油。这种定价方式是有据可证的。因为三星是市场的领跑者,所以它有能力制定溢价策略。其他跟进者或模仿者只能采取其他策略,如高质量产品采用中等价格,一般质量产品对应一般价格等。

  三星公司有一个著名的“生鱼片”理论,即在市场竞争展开之前把最先进的产品推向市场,放到零售架上。这样,就能赚取由额外的时间差带来的高价格。三星认为,在市场上只要迟到2个月,就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就如同第2天销售的生鱼片。所以,从新上市的产品中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是三星的必然做法,当市场上跟风的产品上来以后,三星的价格就会下降得比较多,这主要是受产品生命周期定价的影响,一般三星为了维护高端的形象是很少受竞争者的影响而将价格调低的。

  第六部分:与定价相关的其他策略

  渠道管理

  进入中国手机市场较晚的三星,目前在渠道策略上似乎有些“落后”。不仅比不上国内厂商在全国有几十个、上百个自己的省市级办事处和数以万计的终端卖场的督导、促销员,即便和从国内厂商那儿学了乖、在渠道操作上已经细化很多的欧美厂商相比,三星目前的渠道策略也显得有些“原始”:仍然以分产品国包销制为核心,而且全国代理商的数量,包括GSM和CDMA手机加起来,不超过10家。三星手机的渠道销售模式实行代理制,而且大多数是分机型分区域包销,即一个或几个机型只授给一个或几个代理商承包销售,厂家设立办事处,指导市场工作。三星手机分机型分区域分别授权于深圳全网、北京百利丰、深圳爱施德电讯、鹰泰数码等公司包销。

  三星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看中的,第一是市场占有率,第二是利润。保障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代理商对品牌的忠诚度;而利润的增长,核心的影响指标是出货量的增长和价格的稳定。这就不得不在增加渠道数量的同时,提高渠道影响力,所以采用机型包销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三星采用“代理制”的销售模式,无疑对培养代理商的品牌忠诚度。维持渠道及市场地位的稳定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操作方式还有很多不利的方面,由于各区域包销商之间提货价位的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窜货”成为国外厂商最头疼的问题,“窜货猛于虎”,对市场的稳定大大不利。

  品牌管理

  据美国《商业周刊》与世界著名品牌调查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排名100强名单,三星电子榜上有名,并再度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以108亿美元排名第25位。三年来,三星的品牌价值以惊人的速度翻了一倍,由2001年的52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08亿美元。同时品牌价值排名从2001年的42位,到2002年的34位,到2003年的25位。

  三星品牌战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有一个最好的领导产品,即所谓战略性的旗舰产品,做“世界第一”。三星手机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三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用途的CDMA手机,然后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CDMA2000手机,今年2月又开发了一个“世界电话”———把CDMA和GSM两项技术合并起来的产品。当然,这种“世界第一”,还可以利用数字兼容,向相关行业跨越,比如三星在1999年开发了世界第一个可视电话,还有世界上第一个MP3手机,还有摄像手机等,都是行业领导产品。领先产品、“世界第一”的好处是,三星电子就很容易在世界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

  其次是对运动赞助的热衷。三星特别热衷体育营销及赞助活动,特别是奥林匹克的伙伴营销,在增强三星电子的品牌力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三星电子都是赞助商。三星连续四期的TOP计划,使其与可口可乐,柯达等这样的世界顶级品牌一起同台表演,一起展示给全球的观众,这大大帮助了三星跻身于世界一流品牌的行列中。除此之外,三星还赞助了一些国家杯、世界锦标赛、高尔夫锦标赛以及其他的一些体育赛事。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评价三星所说:“三星命运的改变,主要得益于其在品牌管理方面的才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表明,2002年不包括韩国在内,三星的手机广告支出高达24亿元人民币。三星成为1988年、2000年和2001年夏季奥运会和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全球赞助商,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宣传推广,使它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增长了311%。

  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为三星在手机领域的宏伟目标实现汇聚了无穷劲的人气,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

  第七部分:定价优势劣势评价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地位是十分微妙和尴尬的,国内三星手机水货泛滥,据说北京市场上有七成的三星手机为水货。由于采取地域定价的策略,三星手机在不同国家定价的差别非常大,中国市场的价格比国外的要贵好多。这就形成水货的强烈需求。如果朋友的水货的三星手机只要一千多元,他显然很难接受两千多元甚至三千的行货价格。因此,水货的大量存在对行货的销售影响是无形而又巨大的,如果三星不正视这个问题,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价是在充分考虑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后制定出来的。但是随着国内手机厂商的实力增强,其质量日益提高和功能的完善,以及向韩国厂商购买专利技术,模仿韩国手机的设计风格等等发展历程,国产手机与三星手机抗衡的能力越来越强。中国的手机厂家有一个优势就是价格,他们一些相当优秀的产品所需要的价格只是三星的二分之一。这可能会吸引一部分三星的潜在购买者去购买。而享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之后的消费者对于三星高价策略的认同和忠诚度会有所降低,通过口头宣传影响其他的消费者,造成不良的口碑效应。并且现在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消费者愿意为一款手机付出的价格可能越来越少,除非它有卓越的性能和良好的创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三星的手机多以升级版为主,以S308为例,以它为经典原版而升级到S408、S508、S608。它们并没有实质性的性能改动,创意和功能升级方面非常匮乏,但是却依靠升级来延续它该系列产品的成长期或者成熟期,持续其高价格,这对于忠诚消费者一则是目不暇接,无法追随三星的脚步,二来产品更新换代太快,购买一款行货手机后落伍的速度加快,容易造成忠诚顾客的叛逃。

  我国手机市场已经向纯粹的买方市场靠近,而买方市场格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主的格局,是一种受低价需求约束的格局。而且,市场经济运作的核心机制正是价格机制,从目前手机市场来看,今后价格策略在配置资源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对于厂商而言,完全不必讳言降价。在价格战横行的环境下,只守着质量这个优势似乎并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在高端市场上降价,无疑会自贬身份,然而不降价,却有可能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陷入挨打局面。三星究竟会做出何种应对决策呢?我们拭目以待。

  三星董事长李健熙的经营管理之道

  三星电子不仅是韩国公认的销售额和净利润第一的企业,而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持续升温,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三星能有今天是与工程师出身的董事长李健熙分不开的。以下是李健熙自认为成功的经营管理之道。

  根植技术经营

  三星董事长李健熙曾说:“三星能有今天,我想是因为有技术作为后盾。虽然今天我们和世界一流企业之间都共同开发技术也共同行销,但是在早期别说是技术指导,就连花钱买技术都很不容易。再加上当时的韩国经营者总认为技术工作者只是工匠,并不怎么放在眼里,我只好站出来,就像对待客户一样,诚恳地向日本或美国的技术工作者一点一点地请教。幸好,我从小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追根究底,所以一直很期待听到新的技术、好的技术。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向技术人员请教,再传授给我们的技术人员。”

  根植技术经营不仅是他一贯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长以来坚持这样做的。他认为,作为经营者光重视技术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根植技术经营”理念的实际操作。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正因为这样,三星公司在历经十多年之后,上至经营者下至现场员工才总算了解技术的重要,进而自动自发地努力研究开发,似乎也拥有了可以追赶一流水准的技术能力。

  经营的好坏关键在用人

  李健熙自上任之初就不断地在思考:5到10年后要靠什么发展,为迎接未来需要及早做好哪些准备?因为未来最需要的就是人和技术,三星要想快速地走向世界,就要想方设法从研究开发到行销等各个领域,极力延揽不分国籍和领域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尖端的技术,领先世界潮流。

  李健熙认为,作为一个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必备素质上至少要有“知、行、用、训、评”5项特质。知,要相当了解自己工作的“业”的概念、基础技术、必要的人才与事业的核心力量;行,不止于知,对于自己所知率先示范,不断地付诸行动;用,要懂得把工作分派给下属;训,要懂得如何指导下属;评,要懂得如何正确地评断最后的成果。

  在用人策略上他引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果你无法信任这个人的话,就不要将重任交付给他;一旦决定用这个人,就要信任他,全权交给他。李健熙曾自信地说:“三星的首席执行官的能力或资质,比任何先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还要优秀。所以我只管提出未来策略方向等经营的大方向,至于一般经营,各公司具备专业能力的总经理会自动自发地完成。一个董事长分内要做的事,不就是从背后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拥有责任与权限来实现经营理念的吗?”

  分配的差异性

  三星公司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公司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曾出现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多做事的人,会做事的人,得到了更多的奖励,这似乎已经变得很普遍,也已被大家所认同。三星刚开始推动年薪制的时候,也有一些反映,不过很快就为大家所接受,而且产生了刺激作用。

  另外,在公司实行两年的成果分配制度,刚开始的情况也一样,有人会觉得在同一家公司里,为什么谁要多拿一些,谁要少拿一些。但是从2001年开始,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大家无不雄心壮志地想着“这次轮到我们要努力成为第一”。这种制度对三星同仁的工作动机与自我启发有所帮助,也能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竞争力。

  把企业当作自己的身体来看待

  李健熙的惊人之处还在于他学会了将企业当作自己的身体来看待。他说:“每次作结构调整的时候,就像从自己的身上把肉挖掉,非常痛苦。尽管如此,为了应对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不得不继续调整组织。过去,同仁对公司盲目忠心,公司也回报一个终身雇用的保障,是很平常的。但现在,这样的公司无法发展,同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每个人各自尽全力得到自己所该得的,公司则创造一个可以让同仁充分发挥各自能力的工作环境,这样双赢的关系才能相互促进和提高。”

  鲜为人知的三星之道

  现年62岁的尹钟龙非常推崇拿破仑,拿破仑曾经说过:“做决定的能力最难获得,因此也最宝贵。”拿破仑一生做了很多重大决策,有的决策使他戴上皇冠,有的决策却让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上。尹钟龙到底向拿破仑学到了什么?

  在外部人看来,尹钟龙制造商业传奇的做法似乎只是一则令人称道的管理故事,比如“生鱼片理论”,但在三星内部人看来,则是三星从三流品牌发展为一流品牌所经历多年厮杀所形成的独门经验。这个秘诀的核心在于,尹钟龙深信生于忧患的三星电子要想避免死于安乐,一定要在保持高度危机意识的同时,实行“速度经营”,快速飞奔。

  速度经营

  尹钟龙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生鱼片理论”。其意思是说,当你第一天抓到高档鱼,在一流的日本餐馆里能卖个好价钱。如果等到第二天再卖,就只能以一半的价格卖给二流餐馆。到第三天,你就只能卖到四分之一的价格,如此以往,就变成了“干鱼片”。因此,在把热销产品推入市场之前,就要先将产品变成“生鱼片”,这样才能售上高价。

  但是,很多人误读了其中的真正含义,只是把它当做领先一步的另一种说法。在尹钟龙的眼里,“速度经营”不只是领先一步那么简单,而代表着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在一次接受《Business 20》采访时,尹钟龙表示,“在数字时代,你可以无限地扩张产品线”,但关键是如何在体积变大的同时,保持敏捷的身手。“在模拟的时代,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以及勤勉才是制胜之道;而在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是创新和速度”。

  在执行层面,基于战略的“速度经营”被细化为营销策略的“四先原则”,即:发现先机;率先获得技术标准;产品抢先投放市场;以及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最为关键的是,尹钟龙希望所有管理人员把这种速度转化为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在数字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也随之缩短,三星在实行速度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内部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仅仅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在产品开发和供应链方面提速。为此,三星提出了一个‘价值创新’的计划,目的是从一开始就能通盘协调产品开发、生产设计和市场投放等各环节,这将有助于全面实行速度经营,”尹钟龙介绍道。

  除了加快内部流程,三星极其强调零库存。三星在减少库存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加快营销与生产的衔接,三星开发出了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同时配合进行了客户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及产品信息系统(PDM)等的建设。三星的平均库存时间从1997年的八周降低到2002年的三周。

  谈及零库存,三星电子数码打印事业部常务李长宰表示,数码打印部有两个实现途径,“一是通过SCM系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等地,哪个地方有库存,库存情况如何,我们都可以监测到,会有一个预警机制;另一方面是软件方面,整个打印机事业部的员工,对适量库存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视,我们在这方面的培训也做得很好。”

  三星的“速度经营”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制造环节的“黑匣子”。从一个梦幻的概念产品,到迅速批量上市的尖端产品,中间必须有同样先进的生产系统作为支撑。三星为在生产制造环节部署了一个“黑匣子”,里面藏有其生产技术和流程中的秘籍。

  这个“黑匣子”就是由三星电子的执行副总裁Ji Oh Song统帅的三星机电制造中心,其作用是为三星的半导体、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生产提供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为迎接必然到来的无人操作生产时代,三星机电中心在工厂设计、组装、检测和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上花了大量工夫,目的是要为三星建立起客户导向的生产流程和价值导向的生产管理模式。

  “如果脱离制造环节,我们必输无疑,”Song说,先进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极大的生产力”,同时为公司塑造了长远的竞争优势。根据制造生产状况合理地配置研发活动“对于迅速抢占市场先机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并不意味着三星将因此而放弃外包,或在外包过程中丢失制造环节原有的优势。三星公司认为,在整合供应商的同时不断完善制造流程,正是丰田汽车和戴尔公司等许多制造业领袖的获胜之道,三星遵循的也是类似的策略。Ji Oh Song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重视制造过程的公司往往能获得成功,并且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没有人能复制他们的模式”。在制造环节,三星把自己定位为“制造方案供应商”,在其各条产品线上,三星执行的是以数字化为中心,定制生产设备以及开发独特产品技术的策略。

  准军事化组织

  强调“速度经营”的三星,却有着等级森严、纷繁复杂的组织架构,从部长、次长、课长、常务、专务到会长、社长等,有十几个层级,这两者自相矛盾吗?

  三星以独特的亚洲模式解决了这一矛盾。去年,韩国延世大学的Kee Young Kim和韩国管理科学院的Seongjae Yu两位教授发表了一份关于韩国企业竞争力的报告,其中指出,三星的管理之道是日式和美式管理方法的结合,既有日本公司人员划一、忠诚度高和流程优化的特点,也融合了CEO战略规划能力强、决策组织化和迅速决策的美式风格。因此,尽管三星像大多数韩国企业一样仍然由财阀控制,但是其决策的流程,尤其是在面临风险时的决策速度要高于韩国国内甚至国外的大多数同行。三星电子制造一座新的半导体工厂通常只需要18个月,而一个日本企业用的时间却往往要36个月。

  在一些三星员工看来,三星电子的组织架构有点类似准军事化组织,虽然等级森严,但是令行禁止,执行的速度非常快。加上韩国人大部分都要服兵役,更给这种组织文化增加了军事色彩。事实上,在三星的海外分部,掌握实权的基本上是韩国人,即使在中国,大部分生产、销售等重要职位都是韩国人把持,外人很难理解这种独特的DNA。

  成吉思汗是这种快速执行文化的老师,曾经被三星电子前任中国总裁李相铉极力推崇。成吉思汗所拥有的快速机动能力和三星电子推崇的“速度经营”不谋而合。在三星内部员工看来,三星电子的执行文化和成吉思汗这类军事组织的确有不少共通之处。

  首先是赏罚分明。成吉思汗很认真地确保士兵得到应有的份额,三星电子也非常强调赏罚分明,员工只要是业绩优良,就会提升得非常快。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条:“不惩罚员工的失败,只有缺乏道德、不公正、不诚实或拖了别人后腿的员工才会受到惩罚。” 但是如果业绩不好,也会有相应的降职处理。

  对于这种执行文化,三星电子数码打印事业部常务李长宰表示,“这种等级不仅存在于三星,在其他公司也是有等级的。问题在于每一个等级升迁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是不是参考不同的年限、年龄来给员工升职。像三星电子,你只要有能力,当然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年限,而且被公司认可的话,可以破格升职。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很大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也就有助于实现速度经营。”

  其次是业绩导向。业绩为王的理念使得三星的进攻非常纯粹,业绩不只是销售部门考虑的事情,从研发、生产、制造、市场等环节都会进行相应的控制和激励。尹钟龙建立了员工奖金直接和本公司效益挂钩的制度,并向高层主管配发期权,迄今,三星已将4%的股份配发给集团内的900名主管,尹钟龙则持有价值400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第三是网络化的能力。在13世纪,蒙古军队曾经用命令传达、灯火、烟雾、旗帜等网络手段保持信息通畅。三星则通过复杂的网络如供应链管理系统(SCM)、ERP系统等简化信息流,提高决策速度。在三星中国,中高层经理人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系统,实时看到当天的营业数据——哪款产品好卖、哪个地区热销、哪里库存严重——从而快速处理。

  一个细节颇能体现这种准军事化组织的风格。比如,三星员工甚至有一种叫喝“忠心酒”的游戏,下属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忠心,甚至把袜子、皮鞋等放入酒缸中,然后当着上级的面,喝这种“忠心酒”。这种文化使三星电子的执行异常坚决和快速,但一些管理界人士也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种文化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掺杂了太多的集体主义精神,会使权责利的关系搞不清楚;二是讲究一种服从和忠诚,不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三是浓重的韩国色彩阻碍其真正走向世界的国际化步伐。

  《蓝海战略》作者钱·金曾经给三星电子作为“蓝海”案例。对于三星电子这种做法:“蓝海”战略+“红海”执行,钱·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星的未来,除了继续产品创新,如何能在流程和人员上有所改变也很重要。

  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

  2006年初,尹钟龙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指出,三星“已经由一个世界级的公司转变成一个世界级的顶尖公司”。随后,尹钟龙在信中又强调了保持“危机意识” 的重要性。“有人把三星的成功称之为‘奇迹’,然而,我们的员工要关注的是,接下来‘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而不是昨日的辉煌。”

  尹钟龙试图把危机描述得更为清晰,他指出,三星过去在行业中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玩的是“追赶”别人的游戏,因此不仅满怀热情和意志,而且很清楚目标和方法。过去取得的胜利也正是得益于此。但是现在正是由于三星成为了领跑者,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三星面临的是开拓未知领域的挑战,未来走向何方,以及如何走下去必须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全体员工必须保持原有的热情和意志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未来不是来自预言,而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在三星电子如日中天之际谈起“危机意识”,很难让人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尹钟龙的“危机意识”来源于1997年金融危机带给三星的切肤之痛。当时的尹钟龙满脸焦虑地看着海外部分不良资产的扩大,一部分产业赤字的发生,并痛下决心裁员30%。现在,危机意识已经成为三星电子“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话题,也成为不少三星高层的演讲主题之一。

  但就危机谈危机,并非尹钟龙的原意。他的真实意图是把“危机意识”当做“速度经营”的发动机。

  一方面,通过灌输“危机意识”,强化员工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保持奔跑的激情。

  另一方面,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在尹钟龙看来,要想保持领先,就必须想在前面,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做好准备。这也是尹钟龙以拿破仑为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拿破仑还在上军校的时候,就已经熟谙欧洲的地理和历史,为后来在欧洲的扩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令人钦佩。”

  在技术吸引和创新的管理上,三星采用了危机管理的方法。例如,研发人员在接受一项任务的同时,也会收到一个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此外,还在韩国国内和美国的硅谷同时设立两个工作小组,围绕同一任务开展工作,两个组既互相合作,大大加快了三星电子对引进技术消化和吸引的速度,也保证了危机管理的成功。

  尹钟龙的管理天条

  问三星经理人,尹钟龙有哪些不可触犯的天条,一个比较雷同的回答是:不允许做与主业无关的事情。比如,三星电子早期曾在海外市场投资房地产业务,1997年后,尹钟龙一纸禁令停掉了这项投资,并规定三星电子海外公司不许买地盖楼。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是,位于北京大北窑的三星中国总部所在地招商大厦,在没有盖好之前,原本是叫三星大厦,后来遇到禁令而作罢。

  尹钟龙强调的是“选择和集中”策略。即选择的市场必须在行业内取得数一数二的市场地位,否则就退出。三星宣布将在2010年达到20种产品世界第一,就是这种战略的体现。

  但是,李宗锡也指出,三星电子强调的第一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我们并不是在所有的产品线上做到全面第一,而是要在某个事业领域里,选择一两个高端产品做到世界第一。比如电视机里,并不是整个电视机系列里都要做到第一,而是重点选择LCD。在通信方面我们重点推的是3G产品以及移动娱乐。打印机方面,主要选择彩色打印机、多功能打印机等。”

  “选择和集中”策略的另一核心是定位高端。在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三星产品都是由高端切入。分析师曾指出,许多三星产品都有比竞争对手同型产品更多的功能,让三星能够将价位拉高30%。高价位的巧妙在于“创造了一种高档次的形象,反过来又刺激了销售”,最明显的例子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而三星的高价策略,除了战略上的努力,也有机遇的成分。三星电子前任CMO金炳国总结道,“数码科技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区域,这个机会加上我们积极向上的策略,是我们品牌快速跃升的主要原因。”

  奥运营销:成就三星“登龙天梯”?

  盘点近年来的“发家史”,韩国三星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沉醉。

  1970年还在为日本三洋公司代工12英寸黑白电视机,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就已将自有品牌微波炉运往美国销售,而在西方人眼里,三星却一度只是一个生产仿制廉价产品的公司,其产品在美国更被看做是“地摊货”。但在短短五六年间,曾与低档划等号的三星却跃身成为引领消费时尚的全球著名品牌之一。巨大的品牌价值成长速度引得无数媒体纷纷探究三星获得目前成功的奥秘,其中借助奥运营销使其登跃龙门的观点最为受到追捧。

  据悉,自1988年起,三星首次成为汉城奥运会的全国赞助商,此后在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三星又相继作为无线通讯设备的赞助商成为国际奥运会的TOP合作伙伴,去年三星又再度续约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TOP计划。

  三星官方似乎也很乐于接受这种观点,并津津乐道于向媒体提供其赞助奥运会前后的各种数据对比。例如赞助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的一年内,三星的电信产品销售量数据增长了44%;与赞助奥运会之前相比,三星知名度提高了30%,是全球近两年内品牌价值增速最快的公司之一等等。三星电子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资讯官张一炯曾多次强调,体育营销已成为三星战略营销的核心和重点,而奥运市场营销则是三星体育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为奥运会的成功作出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三星品牌和全球市场地位。

  回首1997年,三星首次借助签约奥运顶级赞助商尝试“登龙术”时颇有些赌博的意味。面对当时高达127亿美元的沉重负债,是否应该攀登成本高昂的TOP“天梯”在三星内部引起了极大争议,但最终还是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的赞助主张占了上风。

  但三星目前的成功果真就要归功于奥运营销么?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南北通咨询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冷振兴对此并不以为然。“三星的成功与赞助奥运会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奥运会本身只是一种可利用、可选择的营销传播平台,就像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标版一样,上了标版不成功的企业有,赞助了奥运会不成功的国际企业也不是没有。”他表示,单纯地把目前三星的成功归结为奥运赞助是片面的,如果没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没有韩国政府支持助推,光靠展示和传播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

  三星(中国)为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三星电子每年花在市场营销上的费用约为20亿美元,体育营销占到了3亿至4亿美元,其中包括参与TOP这样的奥运会计划。据悉,1997年至2000年,奥运第4期TOP赞助费平均为4000万美元左右,2001年至2004年的第五期TOP“天梯”价格涨到了5500万美元,2005年至2008年的第六期赞助额据传突破600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高昂的“天梯”并非只由货币资金砌就,还包括企业所赞助的产品及相关技术或服务。按照业内通行的说法,企业在为赞助TOP计划解囊的同时还要准备二三倍于赞助费的资金用于产品及品牌的推广。以此推算,三星用于奥运营销的费用不过仅能占到其市场营销费用总额的4%至9%左右,就此而言,这个比例似乎并不足以显示出三星对奥运营销的重要程度。

  近年来三星的确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年轻、时尚、数字先锋”的高端品牌形象�虽然三星为本报提供了近年来销售业绩和品牌价值增长的大量数据,但这些成就究竟有多少源自于奥运营销尚未可知。

  风险猎猎:“天梯”高处可胜寒

  TOP传播平台犹如“天梯”,其高昂的“造价”能有多少回报?伏击营销的“擦边球”对自己伤害有多深?产品或技术、服务一旦出现闪失将借此“天梯”加倍放大传播速度和范围,这是TOP赞助商们在无限风光中不得不正视的三大风险,三星自然也不例外。

  奥运赞助风险之说并非危言耸听。本报记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每种风险都有折戟沙场的现实案例。

  美国某体育咨询公司负责人杰姆·安德鲁斯曾表示,赞助奥运会可以算得上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如果无视自身现实情况很可能造成极大浪费。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大约只有25%有所回报,大部分企业只获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甚至血本无归。

  支付高额费用的赞助商还必须考虑各种伏击营销的侵袭。所谓伏击营销,又称隐蔽营销、寄生营销,是指不具专营权的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伪装成正式赞助商时所采用的一种“擦边球”策略。

  锐步公司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正式的鞋类供应商,但是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是耐克。原因是耐克在奥林匹克城和奥林匹克公园旁设立了体验中心大搞活动,因其租用的是一家私人停车场,奥组委对此也无可奈何;当胸佩耐克商标免费挂绳的观众出现在奥运场馆时,人们更加深了这种误会——耐克是本届奥运赞助商。而在日本长野冬奥会上,富士公司在主新闻会议中心的外面免费分发和冲洗富士胶卷,就像柯达公司在新闻中心里所做的那样,由此也给很多人造成了“富士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的印象。

  毫无疑问,赞助级别越高支付费用越多,遭遇竞争对手伏击营销时为赞助商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就越大。在长野冬奥会结束后,芝加哥广告公司曾对512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被消费者认定的20个奥运赞助商中,有11家并未参加赞助。而且有一家指定赞助商的公众知晓率,只比同行业一家非赞助商高了10%不到。

  但这并不是TOP赞助商面临的最大风险。

  有关资料显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身为TOP赞助商的“蓝色巨人”IBM就不幸“出丑”:作为电脑系统承办商,IBM公司在为记者提供比赛信息时竟然出现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比赛结果先于比赛开始就向外界公布的奇闻。在日常运营中这也许只是一些不大不小的软件问题,但基于TOP这一“天梯”般的传播平台,这一丑闻几乎是以闪电半的速度传向世界各地。为此IBM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一场几乎长达8年之久的“危机公关”,才得以在雪梨奥运会上扳回了 “颜面”。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赞助商UPS则在执行力方面遭遇尴尬:原本希望通过投递赛票来提升在当地的知名度并传播其“很快、很可靠、最好”的服务特征,但是由于UPS在澳大利亚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后来只得请当地邮政部门去做这件事,以致使其品牌蒙羞。

  面对猎猎作响的赞助风险,部分曾经登上“天梯”的TOP赞助商选择了撤离。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全球IT巨头IBM就结束了与国际奥委会长达40年的合作关系; 1964年即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合作伙伴的施乐公司也表示,到今年12月将结束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关系,UPS也将于本届悉尼奥运会后退出赞助商的行列。

  据悉,现身TOP“天梯”的三星将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无线通讯装置及技术服务支持,并放言要将即将开幕的雅典奥运会办成“第一届真正的无线奥运会”。声称奥运营销是其体育营销战略核心的三星巨额投入能够获得多少回报?如何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如何应对竞争对手“伏击营销”的侵袭?三星委托公关公司回复本报采访提纲时没有对这些问题作答。至于三星日后是否有打算终结自己的奥运营销之旅,答复则称“三星赞助奥运是根据与国际奥委会的合同和协议来开展的,日后是否会继续赞助奥运会,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根据市场反馈来决定,目前无法预计和作出推断。”

  谁来奠就奥运营销“天梯”基石

  虽然北京奥运会的正式举办在2008年,三星去年就已流露出对其寄予的厚望。

  三星电子负责技术的副总裁朴商镇表示,三星计划届时让人们能够通过手机观看比赛,并力求让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典范。“想提高三星在无线通讯方面以至整个三星品牌的形象,而提高三星品牌形象是根本目的。”张一炯对媒体如是解释赞助目的。

  “三星对体育运动的广泛支持主要源于三星坚定的信念,即体育能够促进个人、公司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三星相信这些品质在商业中同等重要。” 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李相铉在去年正式签约第6期TOP计划时如是宣称。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精心策划培育,三星的品牌价值和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三星公司也在极力不同场合多次向中国公众展示自己热心体育及公益事业的企业形象和年轻时尚的高端品牌形象。

  但与此颇不协调的是,就在三星奥运营销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不少中国消费者从三星那里获得的体验却与其彰显的企业及品牌形象大相径庭。

  大量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三星产品的投诉主要集中在三星电子系列产品,其中投诉率较高的是三星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等产品。综合媒体公开报道和相关线索可以发现,面对消费者的投诉,三星及经销商的态度经常是相互推委久拖不决,而后不了了之;不过当“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后或媒体大幅曝光之后,三星方面的态度则容易发生较大转变,但根本问题似乎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据悉,三星李健熙会长在其《三星新经营》中极其推崇人性美、道德性、礼仪规范和行为规范,并被员工视为“三星宪法”。在他看来,三星要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世界一流企业,首先最重要的是所有职员都要成为具有人性美和道德性、重视礼仪规范的人,否则三星将永远摆脱不了二三流的水平。

  在“三星宪法”的指引下,三星对待中国消费者投诉的原则和立场是什么?三星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是否也受到过类似中国消费者的遭遇?三星是否担心此类事件将部分抵消奥运营销带来的正面效应?中国消费者在投诉的体验传播是否会影响三星“家庭连线”等战略规划的正常实施?面对诸多中国消费者投诉的不良体验,声称极其重视人性美和超越民族等界限的体育精神的三星是否准备采取相应举措?

  记者将相关采访提纲提前半个月左右已传至三星(中国)市场部,但对方委托某公关公司告之记者,三星(中国)相关负责人均去韩国总部参加培训,无法接受采访。记者表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或电子邮件等信息时代常见的方式进行采访,这对于倡导数字应用的三星来说应该轻而易举,但对方沉默之后再次避开了这个话题,只是在素材中强调“三星是一向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本着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原则,三星也在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人员培训,指定维修点的认证等相关工作,力求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营销专家冷振兴表示,一件产品、一项服务出问题对企业可能是万分之一,但是对用户而言确是百分之百,一旦问题出现,用户对企业、品牌的信心会一落千丈,越是知名度大、广告越多,用户的质疑越大。

  从某种意义而言,任何产品都不能完全杜绝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而对待产品质量投诉的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另一方面,成功的奥运营销也不仅限于品牌形象宣传和产品促销层面,其支撑基石还应该包括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售后质量。假如支撑的基石受到日积月累的风霜侵蚀,“天梯”势必将面临摇摇欲坠的巨大风险。

  冷振兴还建议,企业在处理投诉事件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消极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否则一旦成为公众新闻,结果会越描越黑,奥运效应会大打折扣,这需要企业在奥运传播计划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严密周详的危机处理预案,防备万一。

  高丽大学商学院教授Jang Ha Sung对三星的一句评价颇为耐人寻味:“谈到做生意,三星是一流的;但谈到公司治理,三星还活在19世纪”。(

  http://wwwefucomcn/data/2006/2006-07-05/155848shtml

  http://wwwqxciwcom/cimkt/yxch_yxzl/yxch_yxzl_yxcl/2005-12/14/05121422135157545_2html

  http://wwwsportsmktcom/news/view_newsphparticle_id=1154940217&select_id=hot_news

  请参考!!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包括26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300个法人及办事处,员工总数196万人,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集团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2003年世界50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排名第59位,三星物产第115位,三星生命第236位。2003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集团旗下的旗舰公司 -- 三星电子在2003年《商业周刊》IT百强中排名第三,曰益成为行业领跑者,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很多业内传统巨头。三星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出雄厚实力。以三星电子为例,该公司在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年度工业设计奖 (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简称IDEA)的评选中获得诸多奖项,连续数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这些证明三星的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003年三星在美国取得的专利高达1313项,在世界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九。

创立初期 1938 年 3 月 1 曰,三星前任会长李秉喆先生以 3 万韩元(按当今汇率约为人民币 200 余元)在韩国大邱市成立了“三星商会”。早期三星的主要业务是将韩国的干制鱼、蔬菜、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不久之后,三星又建厂开始了面粉和糖的生产及销售。 1948 年,三星将办公地点转移到了韩国首都汉城市,并成立了“三星物产”公司。“三星物产的成立标志着三星开始正式展开国际贸易业务。在企业氛围还向对保守的当时,三星让员工参与投资及利润分成,并对有功除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三星与众不同的管理风格开始闻名韩国。

为支持恢复韩国经济而步入生产领域 1945 年韩国摆脱了曰本的统治,但是当时的韩国经济由于社会和政局的动荡不安而变得极不稳定, 1950 年开始的南北朝鲜战争更是给韩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正在稳健发展中的三星由于战争几乎丧失了全部财产,但是三星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1951 年三星将公司转移到了韩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 -- 釜山,并成立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在韩国物资极度紧缺、各种生活必备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当时,三星为了帮助恢复、发展韩国经济,实现其“事业报国”的理念,开始了在生产领域的发展。 1953 年,三星建立了“第一制糖”,结束了韩国白糖依赖进口的历史;1954 年三星成立了“第一毛织”,开创了韩国 韩国自产布料的时代。 这些基础消费品自给的实现为韩国经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 50 年代中期,大多数韩国公司还是通过学校,家庭和亲戚中的关系雇佣员工。三星率先建立了公开招聘的人事制度,并努力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员工福利。

进军电子行业,追求业务拓展 20 世纪 60 年代初,韩国政局的动荡仍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三星也因此而经历了很多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以兴国为己任的三星还是准备一新以再次重建韩国经济。 1969年,三星电子正式成立。根据当时李秉喆先生的分析,从技术、劳动力状况、 附加值、出口预期等方面考虑,电子业是最适合于韩国国情的行业。从三星电子在世界半导体领域的成功来看,他当时再正确不过了。 此外,三星还成立了韩国化肥生产公司,努力实现韩国化肥的自给。三星开始追求在几大主要工业领域的扩张并开始成为韩国企业的领导 。从这时起,三星不仅专注于企业经营,也开始着眼于韩国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到大丘和成均馆大学以的人才培养。为了回报社会,1964年1月三星建立了三星奖学会。在1965年4月又成立了三星文化财团并开始在韩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进入化学和重工业 1962到1972年,韩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1973年韩国==为了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高度的经济独立,决定鼓励重化工业发展。三星响应==号召,为韩国重工业、化学和石油等几个未来战略性工业领域奠定了基础。1973年8月,三星提出了“第二个五年管理计划”,对重工业和化学产业进行了集中投资,并决定设立造船部。三星还成功实现了纺织品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生产的一体化。 1974年,三星重工业公司成立;1977年,三星造船厂和“三星精密”(三星Techwin的前身)。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象机等家用电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974年,在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后,开始了三星电子在半导体领域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