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微信团队新出的朋友圈封杀规则

新手学堂09

谈谈微信团队新出的朋友圈封杀规则,第1张

《以后在微信朋友终于看不到“不转不是中国人”了》。腾讯在昨天出的这篇文章,截止现在的阅读数9w+,我的朋友圈很多人转发,而且不少朋友转发的配文很耐人寻味,是“不转不是中国人”,哈哈。看来,大家对微信朋友圈某些恶俗分享式营销手段的槽值爆棚啊!

但是,一方叫好的同时,另一批新媒体领域的朋友们呵呵哒了。其实,腾讯不是第一次对“诱导分享”、“诱导关注”、“测试抽签”等微信营销手段进行限制和处罚措施。只不过,在昭告天下的同时,却不能在行动上以理服人。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1“人工审核”成了最无法反驳的借口

很多做微信号的朋友都遇到过做活动或者写文章被微信处罚的情况。事儿小了删除文章、屏蔽链接,事儿大了封号删粉。有些郁闷的新媒体人在被罚了之后,怀揣着愤懑不平的心理,会举报不少和自己情况相同的号的活动,想看一下是不是同样的查封流程。之后!问题就来了!纳尼?!我被封了,他为什么不被封?!太不公平了!

这时候如果你找微信客服, 费千方百计联系上人工服务 诉苦后,得到的回答大意都有这么一点:“我们是人工审核,不能保证绝对的。”

好吧,怪我咯。

2规则模糊,让人觉得不够公平公正

后台很硬的服务号,哪怕天天推送画面粗糙,排版任性,字体颜色五花八门的转发送话费送流量,也绝对不会查封。可是一些小品牌小企业,认真策划设计的小活动,却封杀起来非常坦荡荡。这也是让不少新媒体人苦恼不忿的一点。

最新的微信团队规则中第三点规则是“ 以游戏、测试等方式,吸引用户参与互动的,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比手速、好友问答、性格测试,测试签、网页小游戏等;若内容中包含以上情况,一经发现,立即停止链接内容在朋友圈继续传播、停止对相关域名或IP地址进行的访问;对于情节恶劣的情况,永久封禁帐号、域名、IP地址。 ”

不如大家做个讨论,如果是前段时间很火的“值乎”,按最新的标准,你们觉得它会被封杀吗?当然,我问了百度的一个同事,同事觉得是不会的,因为值乎算是知乎一个比较稳定的小产品。对此我持保留意见。问了另外一些新媒体的朋友,有人调侃,人家干爹是马化腾,你觉得会不会?

当然,从现在的发展趋势和微信团队的种种措施来看,新媒体确实是越来越不好做了。为什么?

1大号越来越买不起

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团队而言,花几千甚至上万的预算在一个普通大号上买个推广位,而且还不能保证效果,确实心疼。而这样就又带来了恶性循环,经费充足的大牌子知名度越来越高,小团队小品牌想生存下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2资深媒体人的威胁

不少资深媒体/文案人进军自媒体,给本就参差不齐的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我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像“深夜发媸”、“咪蒙”这些资深媒体人的优势不光在文字驾驭能力和读者心理把控能力,他们所处的媒体圈子更使他们带有了天然的传播优势。

3微信团队不断出新的审查规范

其实,即便是新出了封杀规则,有绝妙的策划方案一样能给自己的品牌带来强大的传播力。前提是,对品牌活动的策划水平要求更高!对技术和设计的能力要求也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四两拨千斤的所谓新媒体营销优势,已经渐渐消逝;人人都能做新媒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4新媒体人的圈子容易造成“拟态效应”

记得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作为新媒体/互联网人,想知道你的文章活不活,活动成不成功,不应该看你自己的朋友圈。而要看楼下大牌的大爷大妈,地铁瞌睡的路人甲。”想一想确实有道理。还是拿“值乎”举例,其实认真想一下,真正开始传播的人,还是互联网圈子的队友们。包括一些经典的广告营销案例,转发的称赞的,也多数是广告圈/媒体圈的朋友们。

新媒体人的微信好友里很多都是自己的同行。而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拟态效应”,让我们陷入自嗨的误区,而忽略的真实的受众心理和需求。

总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能赶上风口的,也只能是那些做足前期功夫的人。想做好新媒体领域,还是要一日不可懈怠的学习,尤其是做好对传播/营销/文案等基础知识的夯实。多思考,多尝试,多总结,紧跟趋势,多多交流。还有一点,要养成“偷窥”的怪癖——多留意你身边的人,他们关注什么,他们的兴奋点在哪里,尽量跳出自己的工作圈子,融入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说起现在人们最常用的“社交工具”,微信一定榜上有名。

而微信朋友圈则像一个公开的展示墙,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人也热衷于在上面分享开心的经历、吐槽让自己不爽的事。

朋友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人生态度。

但很多人不知道,有时候,自己随手转出的那些粗糙杂乱、充满戾气的内容,已经让很多人产生了“眼不见为净”的冲动。

这时候,他们就会打开“不看他朋友圈”的开关。

不要时常抱怨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前段时间,我屏蔽了一个微信好友的朋友圈。

她原本是我学生时期关系很好的朋友,但在毕业之后就断了联系。

后来,我在一次聚会上恰好又遇到她,便开心地和她交换了微信号。

刚加上彼此的时候,我们都很兴奋,几乎每天都会聊上一会儿。

但慢慢地,我发现她在叙旧之余,越来越爱和我抱怨她的生活。

开始,我还会感同身受,并且耐心地去安慰她,但时间久了,我便发现,她对我的安慰和建议丝毫不理睬,只是自顾自地抱怨、吐槽。

不仅是微信聊天,她的朋友圈更是负能量聚集地,一丁点小事都要发段文字抱怨:

“工作不顺心,同事一点也不好相处,老板也来刁难我……”

“老公好懒,回家那么早也不做饭,我当初瞎了眼才会嫁给他……”

“运气太差了,没赶上公交车,路上又下雨,上班迟到了,又要被扣工资……”

有时候偶然刷到她的朋友圈,都会觉得自己也被她身上的负能量感染,世界都变得灰暗了。

思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屏蔽了她的朋友圈,并和她尽量减少往来。

作家李尚龙说过:

情绪会传染,而人和植物一样,都需要“光合作用”。

大家都喜欢接近阳光、正能量的人,没有人想要靠近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

关于这一点,其实也是有合理的科学解释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大卫·霍金斯医生,在医治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后发现,人都是有自己的“磁场”和“能量”的。

当一个人被痛苦、怨恨、沮丧所包裹,这个人的磁场能量就会很低。这样的人不仅抵抗力低,容易生病,还会影响身边人的磁场。

而一个乐观、平和的人,磁场能量就会很高。这样的人不仅自己身体 健康 ,他的磁场还会带动身边的人、事、物,让一切都变得和谐、美好。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选择屏蔽和远离携带负能量的人,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和对生活的保护。

爱炫耀的人

交不到真朋友

平日里,很多人闲暇时间的习惯就是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最近的生活状态。

而我也发现,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那么几个喜欢炫耀的人。

并不是说,在朋友圈里记录自己生活点滴的行为不好,而是有些人,总爱在朋友圈里拼命刷存在感,刻意地想要显示自己的幸福和优越。

但这种刻意的优越,不会让周围人感到羡慕,反倒显得这个人不太真诚,引来了大家的屏蔽和反感。

前段时间,“上海名媛群”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随之,一个新的名词“乞丐型名媛”出现了。

提起“名媛”一词,我们想到的从来都是“智慧”“优雅”“高贵”,却不知为何会和“乞丐”联系在了一起。

原来,是有人说,自己的朋友花高价进入了一个“名媛群”,本来想接受熏陶、分享人脉,以此提高自己,没想到,看到的却是富贵背后的假象:

这样拼单,只是为了能拍出几张假装自己在享受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营造自己是“名媛”的假象。

亦舒曾说过:

的确,真正的名媛,岂是整日炫耀自己穿什么名牌衣服,吃什么高价食物这么肤浅的?

说到底,这种虚假的炫耀,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富贵和人脉。

当谎言被拆穿的时候,她们获得的,只是世人的嘲弄和可怜。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朋友圈里,你的炫耀,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在乎。有时间炫耀,还不如早点去努力,让自己真正活成朋友圈里的状态!”

泰戈尔说:

而一个人,也只有懂得低调、谦卑、不炫耀,不去花心思取悦别人,把有限的时间留给自己的时候,才能走得更远。

不要随便抬杠

打扰别人的幸福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好不容易攒了个假期,出去旅个游,发了张照片在朋友圈。

结果马上有人跳出来在下面点评说:“你怎么这么不会选地方,那里我早就去过了,一点也不好玩……”

去喜欢的餐厅吃饭,想犒劳一下自己,发了条状态在朋友圈。

结果又有人跳出来点评:“这家的饭一点也不好吃,还不如我前几天去的那家餐厅……”

纪念日,老公给你做了一桌爱心晚餐,你开心地发了朋友圈。

结果又有人来捣乱:“结婚纪念日就这么简单啊?也太草率了吧,我老公在纪念日那天可是送了我一条宝石项链呢……”

这种朋友圈“杠精”,总是有能力,用一句话破坏掉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好心情。

其实,和现实生活中一样,网络上也有一套社交礼仪。

一个高情商的人,在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时候,会注意到不给别人带来不快和麻烦;在浏览别人朋友圈的时候,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语,就算不赞同,也不会去随意指点,或是恶言相向。

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不论是在微信里的“朋友圈”,还是现实中的朋友圈,一个人的品质都会从一言一行中暴露出来。

记得一位朋友曾和我提过关于他家中一个有趣的家规:

他们一大家子的人,也因这条家规,氛围一直都是和和气气的。

善良的人,不会去打扰别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幸福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份不愿被打扰的隐私。

而那些总是对你出言不善的人,也不需要和他们多做纠缠,既然他们不懂得尊重,那么把他们留在朋友圈也是徒增烦扰,不如干脆屏蔽掉。

如今,因为微信的存在,每个人都多了很多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

在庞大的交际圈中,想要受欢迎,其实只需时刻记得“舒服”二字。

和三观相合的人交往,让自己舒服;同时也要注意礼节,让别人舒服。

不开心时,不当负能量发射器;

不了解时,不随便打扰别人的幸福;

不论何时,都不要故意炫耀、秀优越感;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心。

点个 “在看” ,你我共勉。

文/荒唐好爸

周末你带儿子去吃炸鸡冰激凌,却看到他在网上参与抵制肯德基,不转不是中国人;

你在分享歌舞伎町的见闻,他留言说某些人不爱国只爱国外的太阳;

甚至你穿着大裤衩在楼下街边的星巴克喝了一杯咖啡,他也会说你们这些人只会装逼不懂吃苦;

翔最苦,你怎么不去吃啊?

是不是越来越发现,你和某些朋友三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原本你们关系还行,还不至于两看相厌,只不过你把生活分享到了朋友圈,他就看不顺眼总是不对劲地点评两句。而他在朋友圈里也会发分享一些动态,比如:

学会这10件事,你没有理由不成功!

日本投降书全文,是中国人就转!

几亿人不知道的秘密!赶紧转发!

今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转发保佑全家,看到不转霉三年!……

当然,还少不了那些上班下班、睡觉按摩、打车公交、喝酒吃饭时拍的那些磨皮、美白、恶心的自拍照。

是我们误解了翔,还是我们对翔了解得不够?看别人吃翔还吃得那么香,我最终……还是忍不住要吐了。

“他竟然是这种人!认识这么久从来没有发现啊!这种人真可笑!”

不过有时候他也挺好,也会发个消息:“天气凉了,注意穿衣服,健康最重要,本条信息群发,看看有多少便宜把你删了,你顺便也把他删了,你也试试,不用回!”

真的不用回。

那些智商堪忧、情商低下、没有思考能力、自以为是还对其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却全然不在点子上的人,不配存在我们的朋友圈!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说明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和郁闷,花3分钟看看下面的内容,对你我更重要。

我的朋友不算太多也不少,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带孩子,有时间的时候就读读书写一些文章,周末和朋友聚会带家人郊游,没有太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暂时没养成那些恶趣味。

连我都看不下去了,别说你!我写这篇文章,

首先是抒解我们共同的郁闷,主要是和大家分享:朋友圈到底发什么才合适,怎样避免吃翔和看到别人吃翔的痛苦。

上面那些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的见识不同。

注意,见识不等于知识,不等于受教育的程度,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可能不如我们楼下拐角那家水果店的小伙子有见识;

见识也不等于年龄,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也可能是老糊涂,一个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曾在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里奋斗打拼,去过那些偏远农村支教,他的见识不会比那些年长者少。

经历决定了我们的见识,对经历的思考决定了行为是否靠谱。

在说方法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读者们,你们应该问一问自己,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者说,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别说我做好自己就行,不用管别人怎么看。说这些话的人都是这种状况,他们其实想成为更好的人,只是暂时还没找到方法该怎么做,所以一方面说要做好自己,一方面又说不用在意他人。

那些说只要做好自己,不管别人怎么看的人都是虚伪的好青年。 不是他好我也好,真正的好,是我好,他也觉得我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自我认识与他人评价之间产生偏差。

好吧,说再多的道理,也比不过直接给答案。

我的一个兄弟光头强很少发朋友圈,总共就三条动态,最近的一次还是两年前,这两年刚好是他事业和生活的管家两年,从国企普通员工到管理岗位,手下带了几十号人,事业处于上升期。

生活中买房结婚成家,家庭感情顺利。按道理说,他其实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好事情,但从来不发。网上有人说,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发朋友圈。真的是这样吗?

我的好朋友熊二经常发朋友圈,内容从吃喝玩乐、跑步健身,到搞笑段子、工作宣传等,一天不发三五条不罢休,也热衷于在朋友的朋友圈下面留言极尽调侃之事,有时候(比较少)也发一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点开有惊天大秘密之类的内容。

总的来说,熊二网上的存在感极强。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只有面对熟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像网上一样的的逗逼性格,是一个看起来心智跳跃,其实心存善愿、事俗传统的人。

他们是真实在我身边的两个人。这两个在朋友圈截然相反的人,在生活中一样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为什么?

那天和跑友聊天,他说我看你发的朋友圈挺有意思的,每次你发的时候我都会仔细看一看;上个月请一起工作的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同时提到我朋友圈一条消息,说印象挺深。

我回忆了一下,平时发朋友圈的时候我没花太多心思、没想太多技巧、没太在意字斟句酌……是不可能的!

我相信,别写错别字、配图清晰、语句没毛病、内容没翔、别频繁打扰他人这些技术性的能力,你都可以很快学会,更高阶也更重要的这两个原则,关于朋友圈,更关于生活。

第一、要向朋友圈中那些你讨厌的人学习! 只有你知道为什么讨厌那些内容,你才能避免那些错误,只有你知道导致那些内容的原因——我们之前提到的见识和对见识的思考——你才能真正做一个我好他也觉得我好的人。

比如你在朋友圈晒跑步的截图,总有人的评论带着讽刺性。知乎上的网友说过,真正的原因是:

除了父母至亲,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无保留的为你的成就而快乐。你跑步,瘦的是你,快乐的也是你,这样的快乐别人感受不到,也无从分享,对别人来说,你只是在展示你的快乐而已。你的快乐,会映射出别人的不快乐,你的勤奋,会映射出别人的懒惰。所以他们不舒服,情商低一些的,还会说些丧气的话。

我的兄弟光头强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知道哪些行为会让人讨厌。

第二,要学做一个有趣的人! 我的朋友熊二还算有趣,大咧咧傻乎乎的存在着网络上,不固守自我的标签,勇于说“出格”的话,现实中手握童心,胸怀朴善。朋友不少,快乐也不少。

有趣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什么是有趣?读得懂经济学,会欣赏二次元,既要高大上,又要“下三滥”,时刻保持童心,永远追求上进,不沉溺于苦难,不迷失于欢乐,对他人宽容,对自己负责。

把这些真实地分享在朋友圈,适当精简和缩小圈子,把快乐和真实留给那些真心为你快乐的人,并珍惜他们,为他们而快乐,他们也会为你而快乐。这就是最好的朋友圈。

用微信发信息,似乎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了,我们也早就已经习惯拿起手机玩微信看朋友圈。但是,微信的潜规则,你又知道多少呢?比如不招惹是非、不能低俗、不能咒人、不能泄露他人隐私等等。

1、不招惹是非:比如发送一些带有很明确的政治攻击或者民族性的激进的内容或者。如果你发了,恭喜你,很有可能你会成为是非的中心。

2、不能低俗:过分低级庸俗的内容和不宜转发,因为你的作品是你自身品味的客观反映。

                 

                    

3、不能咒人:不可强制别人转发你的作品,不带一些诅咒色彩的文字。比如:转了将走大运、发大财,不转将会如何如何……这是微信交流中的大忌。同样,在微信中,正常人都十分厌恶这种话语。

4、不能泄露他人隐私:不能随意发表未经他(她)人同意、带有个人隐私性质的内容和,这涉及人权和肖像权,因为这个不管是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5、学会尊重: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信息很不错,可以转发,但是请在转发之前赞一下,这是礼貌,也是涵养。

6、注意礼尚往来:不要只看不发不转,要尊重朋友的劳动成果,否则有可能被朋友遗忘,或打入黑名单。别人向你“打招呼”时,也应尽可能及时予以回应,这叫礼尚往来。

7、在朋友圈内不发关于自己的琐碎和烦恼的事,这既影响兄弟们的心境,浪费兄弟们的时间,也会暴露了自个隐私。

8、触及国家和工作单位机密不要乱发,哪怕一对一发也不妥,信息网络时代都有被记载和泄密的可能性。

9、广告过多。做什么都要有个度,在朋友圈内发布过多的、文字广告内容,过于频繁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

                 

                      

总结:别让微信绑架你的生活,再好的东西也是双刃剑,把握好尺度才能让微信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绝不能成为低头一族,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健康。俗话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

这个是有规则的

企业微信的客户朋友圈使用上有两个规则:

一是每个客户每天可以收到一条来自企业成员发送的朋友圈;

二是每个客户每个自然月可以收到四条企业统一发送的朋友圈;

以上两条规则互不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客户一天最多可能收到5条来自同一企业成员发送的朋友圈。

朋友圈是转化率很高的营销方式,针对不同客户发送不同的朋友圈内容,是提高转化率,提升用户好感度的基础。充分了解客户具体的来源、画像和喜好分析,建议试试企业微信里的虎赞SCRM系统平台。不仅能对客户画像做细致的分析、统计客户来源渠道,还有很多帮助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互动的小工具提供,例如快捷回复、发微信红包、店铺订单绑定等。

朋友圈权限在设置--隐私里可以看到

权限分为四种,

1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

2不看他(她)的朋友圈

3朋友圈分组

4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设置键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