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特斯拉车展上的这出闹剧,双方都有错误。首先特斯拉一方过于傲慢有店大欺客的嫌疑,车主一方不应该使用这种过激手段进行维权。
1、事情经过:
事情发生在4月19日,在上海车展的这一天,有一名过激的车主上演了一出闹剧大闹上海车展。这名女性车主张某某身穿印有刹车失灵的白色T恤衫,跳上了一台车斯拉车顶,并且开始大喊大叫大吵大闹,最终被车展现场的安保部门保安带走。目前这名女子已经被刑事拘留,公安局给出的判决结果是刑事拘留五天,该女子事后已在微博上道歉,表示自己不应该在现场做出过激行为,破坏了现场秩序向所人致歉。特斯拉一开始的表现非常傲慢,但是在被央媒点名了之后,目前也在深夜发表了道歉声明。
2、特斯拉方面的解释:
那么这名女子为何要维权呢?事情发生在几个月之前,该女子与其父亲在国道上行驶的时候,他父亲突然大喊刹车失灵,随后撞上了路边的桥墩。事后特斯拉公司对车辆数据与现场照片进行了分析检查,他们分析当时汽车的速度高达11825千米每小时,严重超速,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正常,刹车正常。但是张某某表示有人篡改了特斯拉的检测数据,当时确实是刹车失灵,张某某拒绝了所有的赔偿,并且将车上贴上封条要求退车,连续多日在特斯拉门店门口拉横幅大喇叭聚众等方式吸引观众,在无果之后才闹出了前几天就一起闹剧。
3、当事人方面的解释:
张某某表示特斯拉方面给出的信息并不准确,特斯拉制动的时间大约只需要29秒左右就可以出100公里每小时降速到零,但是当时他的父亲猛踩刹车,甚至几乎要离开座椅了,在三分钟之后才将汽车从1185千米每小时降到48千米每小时,可见刹车确实是失灵过的。而且张女士表示自己的态度一直是接受合理调解,接受第三方鉴定机构见解的,而且交警方面也没有表示他们超速过,特斯拉方便放出的微信记录是特斯拉的公关人员对其进行诱导,所以目前谁对谁错,一时无法分辨。
近日有业内人士爆料,过去很长时间内称霸全球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特斯拉,如今可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短短数月之内特斯拉从最高市值 近9000亿美元下降到了截至目前为止的7066亿美元,换算下来就是1934亿美元,差不多是12537亿人民币。
与特斯拉的迅速崛起相同,特斯拉的衰落速度也同样让人震惊。大家都在研究特斯拉到底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落,而许多人把这一切归咎于 特斯拉的好运气用完了 。
专业人士称特斯拉的兴起虽然跟自身的努力脱不开关系,但造就它成功的最大因素事实上是它的好运,那究竟哪些好运造就了这位业界传说的兴起,如今特斯拉又为何好运不再呢?
我们都知道特斯拉几乎是一夜之间兴起,迅速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但许多人有所不知的 特斯拉在运营之初几度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局面。 2003年 马斯克 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了特斯拉,当时的特斯拉无论是在盈利能力还是资金链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然而面对特斯拉尴尬的境遇马斯克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他十分看好电动 汽车 的发展前景,他 有信心将特斯拉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电动 汽车 品牌。
在现如今看来马斯克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构想,但在当时,特斯拉的发展道路可并不舒畅。接手特斯拉之后,马斯克不仅 耗费了大量资金重整特斯拉的供应链、技术、以及技术研发部门 ,而且先后研发的几款车型在市场上销量平平,这让特斯拉在最初的几年里根本谈不上赚钱。
而且特斯拉当时推出的几款车型由于技术不够成熟频频出现故障和安全事故,这让特斯拉慢慢陷入泥潭难以抽身。加上 马斯克名下的其他几家企业也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 ,尤其是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先后三次进行运载火箭升空都经历了失败,不仅之前所有的投入都血本无归,甚至牵连到马斯克的其他公司也一起陷入了资金链危机。
这个时候马斯克决定孤注一掷,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准备 启动第四次SpaceX火箭升空计划 ,而这一次马斯克成功了,运载火箭成功进入了太空,SpaceX也迅速获得了NASA的巨额订单和资金付出,就这样马斯克获得了来自NASA 近16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这让马斯克终于松了一口气。
得到了NASA的认可,马斯克在后续的资金筹集上可谓是越发的顺风顺水,SpaceX和特斯拉的资金问题算是解决了。这个时候,电动 汽车 的市场逐渐被打开,随着特斯拉的技术升级和完善它在电动 汽车 领域的优势得以展现。
特斯拉几乎是一夜之间占领了全球的电动 汽车 市场 ,这让许多同行望尘莫及。虽然特斯拉的成功马斯克早有预料,但是 汽车 市场的风口转变如此之快就连马斯克也表示出乎意料。
当全球的 汽车 厂商还在沉迷传统能源 汽车 的制造和研发,特斯拉已经提前入局 电动 汽车 行业, 当时计划所有知名的 汽车 厂商都在等着看特斯拉的笑话,没想到特斯拉却出忽意料的取得了成功,这其中运气成分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大家都知道特斯拉前几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部分人把特斯拉的成功归功于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以及世界能源结构的改变。然而许多网友不知道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最大因素归功于它的好运, 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非常特殊。
当时正赶上中国刚刚提出了“碳中和”和“碳达峰”两个重要概念 ,国内对于碳排放的整治已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状态。这个时候,新能源 汽车 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于是特斯拉的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可谓是一路绿灯。
再加上当 时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并不充分 ,特斯拉在技术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于是特斯拉在中国发展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特斯拉不仅 在上海成功建厂 ,还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家独资建造工厂的国外 汽车 企业,中国的“绿灯”让特斯拉迅速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先机并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除此之外,特斯拉作为一家发展 纯电动 汽车 的企业自身所分配的碳指标常常会存在大量的富裕, 有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每年依靠转让碳指标所获得的利益都是一笔令人咋舌的高昂收益。
现如今,碳指标就代表着企业的产能,它已经赫然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之一,特斯拉手握大批量的富余碳指标,对于特斯拉带来的收益难以估量。
我们常说运气是创业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光靠运气很难让一家企业永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保持优势。如今特斯拉的迅速衰落大致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源自于市场的强烈竞争,第二个原因是特斯拉产品自身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
在市场方面,中国的国产电动 汽车 品牌奋起直追, 比亚迪、小鹏、蔚来以及理想 汽车 近几年在电动车领域发展迅速,不仅在技术上已经追上了特斯拉,而且在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方面让中国的消费者更加满意。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国产电动 汽车 新秀,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购车偏好更加精通和熟悉,因此在中国市场上特斯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退。而 中国作为特斯拉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一旦沦陷将会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国产电动 汽车 企业全面超过特斯拉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国家对于国产新能源 汽车 企业的补贴和扶持,进一步加速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衰落。
在产品方面, 特斯拉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产品故障率高 ,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由于技术原因所造成的故障已经屡见不鲜。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消费者现在正在不相信特斯拉,目前许多大家视特斯拉为洪水猛兽,没有人愿意把生命安全交到一个行走的“定时炸点”身上。
然而面对产品所带来的安全事故问题,特斯拉更多的选择采取公关,或者直接召回产品,而面对产品安全问题本身, 特斯拉的处理显得没有那么迅速,效率也不是很高 。
这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不满,许多消费者认为特斯拉根本无意解决问题,只想着闷头赚钱,完全不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显而易见的是, 特斯拉难看得吃相正在一点一点耗尽自己的路人缘 ,这样下去特斯拉注定是自取灭亡。
相比之下,国产的电动 汽车 就很少被曝出安全事故,因此国产电动更能得到国内消费者的信任。总得来说,特斯拉的好运气确实帮助它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并没有帮助它维持住自己的优势, 特斯自身的消极态度加速了它的消亡 。
市场的变化总是瞬息万变,不可否认运气对一家企业的成功具有很大的作用,但企业不能完全把发展全部交给运气,只有掌握了市场的风向, 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
而在这其中, 合理的规划、潜心的研究 、 对于市场的把控 等因素缺一不可。老话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即使做到了世界第一也不能够掉以轻心,想要坐稳第一的位置,需要付出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努力。
特斯拉的“好运”用完了?市值蒸发12537亿元
市值蒸发12537亿元,消费者越来越不喜欢特斯拉了?
站车顶喊刹车失灵那位已经放出来了,承认自己做法欠妥,但是维权还是会继续。上海车展都闭幕了这事儿还没过去,估计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不知道是哪家无良媒体,弄了一整套的“瓜”,说这位维权的女士,其实是蔚来的人。就硬是把两个长相都不怎么相似的人的照片拼在一起,然后挖了人家发的视频,发挥了宇宙级的脑洞,就开始锤了。
我是真的很好奇,这口罩戴的那么严实,如何分辨是同一个人?不过不要紧,这是一套组合拳,一张图可能大家会质疑,但是一组图,连着看,那就是一个瓜。
这是维权车主晒出的通行证,可以看出是参展商的证件,左上角的韦巴斯特特别瞩目,因为蔚来的天窗供应商是伟巴斯特,大家注意这里有个字不对,“韦”和“伟”。这已经是一个疑点了。
另外这位车主在上海坐上了一台蔚来的副驾驶,如果没看错的话,这条路是上海的内环高架。于是维权车主和蔚来的关系被“坐实”。
我去围观一下这位的微博,内容基本都是帮特斯拉说话或者黑蔚来之类的,虽然无凭无据但是分析的头头是道。姑且给她打个码吧。
其实稍微冷静思考一下,不难发现所谓的瓜,根本站不住脚。几张,坐了蔚来的车,就能证明是蔚来在背后搞鬼?
这么说啊,伟巴斯特还是大众的供应商,如果这位维权车主坐上了上海的出租车(上海出租车大多是大众),那么会不会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大众成了幕后黑手?
再说关于媒体日通行证的问题,车展的票是真的很好弄…可能我说了大家不信,找个知名的媒体人来做个证。虽然我个人不怎么喜欢这位“车评人”,但这次他没说错。
其实上海车展算是比较严的了,去年的北京车展,开幕前一两天只要找到人不多的小入口,拉一个保安塞点钱,你就能进去了,很多媒体探馆就是这么来的。
更别说随处可见的黄牛了,就在大庭广众卖票,给钱就能进。至于票怎么来的那是五花八门的途径,这么大个车展,总有些漏洞。所以这次维权的这位拿到的票,估计就是比较偏门的途径,所以她也不敢说。关于门票的事情大家都当我是胡说啊,当个笑话听(家里的水表瑟瑟发抖)
这个瓜咱们就吃到这儿,已经有点谍战剧的味道了啊,公关、水军、媒体之间互相博弈,属实精彩。不管怎么样,友商没有必要趟这趟浑水,毕竟特斯拉刹车失灵不是一天两天了,去年开始我们就经常有报道。而且站车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就有人干过了。
不过之前都是大厂,什么丰田、大众之类的,人家那公关团队可是久经沙场了,看到人上来就是黑布一拦,外面啥都看不见。然后保安架走,交给警察,这事儿就完了。
特斯拉一致宣称自己没有公关,这可能是个优点,但是遇到事情,就只能看售后的情商了。就陶琳那样的如果在一线,估计每个月能收几百个投诉。而且没有公关肯定是不可能的,不然微博、微信谁发?应该是没有请专业的公关团队。而特斯拉自己的公关部门水平是真的…一言难尽。
我还是怀念那个绝不妥协的陶副总裁(手动狗头)
写在最后
这次车顶维权的事情已经有太多的信息了,真真假假大家估计也都有点懵,就算是真实的信息,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过度解读。在最终实锤落地以前,预计还会有很长一段拉锯战。所以还是建议各位理性吃瓜,不要被无良媒体带节奏。
如果主要用于市区代步,抛却长途高速驾驶、自驾游等方面的因素,新能源车型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往往是我们对购入新能源汽车的建议。事实上,这显示了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的问题。
一位博主发布视频声称,其开特斯拉车型从广东深圳返回湖南的途中,被堵在了路上。在超过24小时的时间中,车辆还没有驶出广东,导致车辆最后电量耗尽。据男子称,车辆开到没电瞬间失去动力,被卡在了车流当中,比较尴尬。
好在男子下了高速之后充了电,然后再行出发,并且安全返回老家。男子称,因为这个事情,回村之后他被笑话,还被曾经开货车喜欢油车的老爸鄙视了。并且,只炒了一个青菜节接待他。“仿佛在取笑我加不起油一样”,男子表示。同时,男子最后还提醒电车车主,出行前一定要做好行程规划。这里,我们也提醒特斯拉用户一定要注意,在电量不足的时候,要及时停车充电,以避免遇到尴尬情况且耽误行程。
事实上,假日期间,电动车高速遭遇充电难引起续航焦虑,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比如说,去年国庆期间,同样是一位从深圳到湖南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给车充电时,花了五个多小时,原本8个多小时的路程,最终花了16个小时。
即使是今年国庆期间,也有不少新能源汽车用户表示,在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间长等问题,甚至有部分用户为了续航不敢用空调等。比如说,这位广东深圳反馈湖南的用户,也表示,前几个服务区因为人比较多,他并没有进去。这,应该也是电量耗尽的原因之一。
上高速后, 前面几个服务区因为人太多没有进去,当车子续航只有80公里时,他开始慌了,打算下高速去充电,结果行驶途中遇到大堵车下不了高速,只能眼睁睁看着电量一格一格被耗尽,最终叫了拖车,下高速后充了电再出发,目前已安全返回老家。
特斯拉从员工到高管,异口同声说:武汉车主没交车,拼多多在搞假新闻。
但多家媒体发出的那几张交车照片,算什么?
难道那辆拖车,不是特斯拉派出的?或者那辆没有上牌正在交付的Model 3,不是正品新车?或者那些工作人员,不是特斯拉的员工或指派人员?
如果以上回答均为否,那说明拼多多涉嫌商业诈骗,为何不报警处理?说到底,特斯拉的内部管理太混乱了。
假设以上流程不合规,那拼多多是如何做到“自导自演”的?你的基层员工为何能听从拼多多的安排,把一部新车公开交付给用户?流程不合规在哪里,你倒是说出来啊?就算流程不合规,你们内部没有通报与沟通机制?
出现如此乌龙,特斯拉必须负相当责任。
特斯拉称,在整个事件中都在“优先考虑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但无法获得“被眼前利益所蛊惑的”该车主的理解。
前半部分一点没觉得。当初微信对话曝光出来,明显是交付人员单方面拒绝交付,任凭用户的说明与恳求。之后说与车主做了沟通,但被车主否认。再然后单方取消订单,表示欢迎车主正规渠道购买或起诉。但车主说,他问过工作人员能否取消订单重新下订,被拒绝了,并被告知没有资格购车了。
然后特斯拉说,自己没有黑名单。说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最重要。从时间线和各言论上看,更像是特斯拉在自导自演。
后半部分,用“被眼前利益蛊惑”形容这名武汉车主,非常不明智,也不礼貌。也是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武汉这名消费者是湖北咸宁人,此前在武汉做了10年的快递员,今年6月已辞职。他一直喜欢特斯拉的Geek精神,并一直渴望拥有一台Model 3。因为预算问题没有成行,直到拼多多这次所谓的“万人团购”。
便宜2万块,对一位快递小哥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
你不能规定你的客户是看中“眼前利益”还是“长期利益”,毕竟人家只是掏钱买车,并不是你的投资者。难道,特斯拉卖车还要对客户进行智商情商的考核?而且,说的好像特斯拉就不看中“眼前利益”一样,那它之前一到季末就玩各种花样大促销,是看中的什么利益?
我们不妨想一下:快递小哥通过拼多多买Model 3,说明了什么?这是重点。
特斯拉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电动版的沃尔沃,不展开讲了。沃尔沃有一个悖论:当它前几年降价不太夸张时,车主群体画像明晰、理性高知、注重品牌内涵,但销量不尽人意。如今普遍打七折时,车主画像杂乱,感性投机者变多,一进店就问优惠多少。市井气增加也没错,但它的高质感品牌形象,似乎回不去了。
特斯拉也在经历「沃尔沃悖论」。
当快递员小哥都在买Model 3时,双刃剑又启动了。好的是,它可以包容更多普罗大众进而带来更大销量;不好的是,它的品牌溢价急剧下降。曾经的科技先锋车型Model S,尽管增配降价,但7月只卖出了29辆,沦为了品牌吉祥物。
说这么多想表达:企业的战略是成体系的。当你的客户重心开始下沉时,你的配套政策不必再端的那么高了。否则不会被市场扭曲,也会被内部压力扭曲。
简单说:当快递小哥都成Model 3车主了,你再坚持高冷的直营模式,弊端就多了。
一是,特斯拉的服务能力跟不上扩张节奏。更便宜的车、更快的扩张、意味着更多车主、更多问题,但直营店的服务载荷早已超标。哪个特斯拉的销售不是996在运转?压力之大,当列各品牌前茅。
上海的交付没有发现拼多多另一用户秦先生、特斯拉说已跟客户积极沟通但武汉车主说并没有沟通、8月18日晚武汉车主收车但特斯拉竟不知情、另外三名团购用户至今沉默,都说明它的服务体系漏洞太多。
二是,特斯拉的高姿态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购时代。拼多多自出生起就是问题儿童,但它抓住了网络时代的一个命门: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只有卖不对的价格。便宜,成为它切开市场的一把刀。
中国月入1000元的人有6亿,月入不到2000的有964亿,这些都是拼多多们的目标客户,和存在的基础。
我不喜欢拼多多,但它没被政府取缔,并在美股上市,客观上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而特斯拉一直是刚性定价,价格没有任何优惠是它一大特色。这个特色面向中高端用户时,好用;但在拼多多横行的时代,有一点曲高和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中国市场的现实改变。想想路虎十年前加价十多万,如今打七折不好卖的事实。
而拼多多就是那个不太干净的推手。
三是,特斯拉的态度,需要改变。特斯拉骨子里的骄傲,是没法改变的。这种心态在市场下沉时,会被普罗大众的平民思想摁在地上摩擦的。简单说,它的服务面对高端人群并不细致与周到,面对平民人群又不够亲切接地气。
它的那个著名的“禁止转卖”的条款,一定程度上就是霸王条款。合同法第40条,明确不支持这种显失公允的格式条款。何况,它在美国的订金是可退的,在中国就改成了不可退。是否涉嫌市场歧视?
它的出发点永远是:我想怎样,就怎样。
包括几乎所有的事故,它的态度永远是:我的车没有问题,如果有了问题那应该是车主的问题。
比如8月12日的温州失控Model 3事件,要不是媒体曝光,特斯拉永远不会站出来做说明。而且车主在医院抢救7小时,醒来后也没见特斯拉的人来慰问一声。事件被曝光后,它至今仍未有说明--而且,Model 3失控在近期至少有三起了。
特斯拉和拼多多,一个是美国天才少年加偏执狂,一个中国问题儿童和投机者,他们俩迟早有一战。
这件事上,从法律角度讲,特斯拉赢面不大;从情感角度大,拼多多赢面不大。所有人都说是双赢,其实很大程度上双输。
特斯拉的骄傲,被中国的新零售当头打了一棒,而且痛苦的发现:自己的任性,不那么好使了;自己的铁粉,不那么好用了。拼多多发现,自己的生意越大,形象似乎越差;费尽心机做活动,最后也被摩擦的焦头烂额。
你问我站谁?还是谁也不站。二者背后都是赤裸裸的资本撕咬,没有一家是真心为消费者着想,尽管一个比一个装得像。
如何预判?还是像最早说的:下策是,对簿公堂拔刀相见一地鸡毛;中策是,各找台阶和稀泥了事;上策是,不如联手一起做新零售,打出一番新天地。
听上去天方夜谭,但通过这战,你没发现二者的品牌调性还是挺接近的吗?
一个是冲入羊群大开杀戒的饿狼,一个是游荡在草原上的掏肛小能手鬣狗,俩人合作特别适合对传统世界的大象、长颈鹿、犀牛、瞪羚,甚至狮子与猎豹,发起进攻。
作为吃瓜群众,不要有太多带入感,也不要浪费正义感。这只是一场资本角力的游戏。我们做好看客,即可。
有两位读者,看的比车聚君更透彻。特此摘录如下:
@凡人_89:拼多多特别想成为电商中的“正规军”,特斯拉也想冲销量市场下沉,需求上应该是一拍即合。但一个傲娇,一个不按规矩办事,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华袍上的狮子:本质是,渠道还是生产商,谁更应该拥有定价权。中国电商的本质认为是前者,复杂产品的生产商认为是后者。我的观点是,谁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谁就更有资格定价。中国汽车厂商只想控制定价,却懒得创造价值,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聪明的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