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

新手学堂014

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第1张

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其信息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不断加强,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助微信平台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企图左右网络舆论场;或者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面对虚假、违法信息时,因缺乏辨别能力而成为不自觉扩散源头,从而引发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有害政府形象,危及国家安全。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微信这一新型媒体的舆情监测工作是当下舆情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验。

面对微信舆论场的冲击,需要政府和企业部门顺势而为,对症下药,积极建立有效的微信舆情监测和管理引导机制。

一、应建立科学的基于微信的舆情监测体系,实现对微信舆情的实时掌握。从技术上讲,对于微信的舆情监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可以从内容上监测,通用应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在监测范围涵盖所有公共账号,以保证扩大监测面,增加监测量;从终端上监测,可以“以点带面”,招募不同职业、年龄、地区的志愿者从线下收集微,构建对全社会的微信热点问题的监测体系。

二、应建立起社会公共讨论的社会结构,使“看不见的舆论”重新看得见。微信纵然使舆论成为看不见的意见,但也正是这种私密性的通道使得其在影响公共事务方面存在局限性,其公共组织和协商的效能因其用户彼此隔离而降低。而在这一点上,微博、博客显然更具公共影响力,更容易形成网络共识。因此,如何将对公共事件的探讨从以微信为代表的私密媒介引导向以微博、博客,甚至主流媒体等公共媒介上,应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在微信流行之前,在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中,由网络舆情反馈到政府、政府再做出回应的协商机制正在形成。因此,应该继续完善在互联网上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舆情反馈机制,完善政务微博的功能。同时,要注意避免只是将网络空间作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域”的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干预网络意见发表的做法,避免使群众意见逃离到更加私密的媒介渠道中。

三、应加强主流媒体“批判的武器”的力量,树立媒介公信力,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数字化的形式、精致的内容将是未来传播的主流,传统主流媒体应尽快融入这场媒介革命之中。主流媒体不仅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应尽快融入其中,即使从生存的角度,也应尽快“蜕变”。新兴社交媒体中,无数个“人”自己把关、“互助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商业主义“星、性、腥”的侵蚀。未来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碎片化的”,而且是“深度的”,在舆论引导的层面来讲,这实际上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主流媒体提供符合时代精神的真正精品内容。

四、应建立政党及政府官员的形象评估、管理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传播适合新媒介特点的鲜活内容。亲民、平等的领袖及官员形象往往会成为新媒体中青睐的传播对象,这种形象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政党、政府官员形象的评估和管理将成为一个长期任务。

总之,随着用户群越来越庞大,信息传播的特点越发突出,微信作为一个新起的媒介平台在舆情传播上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网络舆情风向标的组成之一。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微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根本是对微信平台信息的预警和监管,防止因放松对微信的警惕而导致深陷微信舆情危机泥潭。

现在,很多家庭都组建了微信群,方便一家人交流沟通信息。然而,家庭微信群也成了很多谣言传播的重灾区,特别是老年人,尤其喜欢在群里转发各种谣言信息。有时候,为了辟谣,老人和年轻人会在群里展开“辩论赛”。

最近,辽宁大连程毅(化名)的遭遇就显得有点极端了。由于看不惯老妈转发的谣言信息,程毅在群里辟谣后数落了她几句,竟然直接被老妈踢出了群。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各类“关怀式”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像程毅这样的遭遇,比比皆是。

家住景苑社区的小孔,对此也是非常苦恼。“我外婆的家庭群里有15个人,长辈小辈都在里面,”小孔说,“以前发的多是养生帖,后来是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相关的谣言帖。”小孔觉得,长辈们借着这些贴子开始聊天,也没什么的,他们开心就好。但是,有时候外婆竟然照着养生帖上的信息,在家里开展养身大法!

小孔吐槽,有一些明显就是谣言,比如“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似砒霜”早就被辟谣,但是外婆信以为真,晚上的菜里有一点姜也不行,喝个姜茶也不可以。“绿豆汤包治百病”,外婆天天喝绿豆汤,导致胃痛进了医院。

“这些还不算什么,奶奶因为这些帖子,被拉入一些群,花了很多钱买保健品。”小孔无奈地说。原来,一些养生帖下面会隐藏一些“二维码入群”的信息。老人们对这些电子产品用的不是很熟练,被一些保健品的商家拉入群内,给老年人洗脑,购买保健品、保健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