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错了个词атестационной应该是аттестационной
档案证明
兹证明XX,1988年6月29日生人,曾于2006年9月1日(依据2006年8月18日第6692/1号指令)至2010年5月18日(依据2010年5月26日第5146-с号指令)在国家AA级高等专业教育机构以面授方式培训语言学科目。
国家鉴定委员会特授予朱青(音译)语言学学士资格(据2010年5月18日第2号规程)
本证明用以出示给所需部门。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毛泽东 ,就是他们5位伟人了撒
五位伟人的简单介绍:
马克思: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列宁:
列宁(Ле́нин,1870-1924,此为笔名)
笔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Vladimir Ilich Lenin 俄文(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Vladimir Ilich Ulyanov
俄文(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是俄国共产主义革命政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并亲自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成为苏联第一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普遍成为列宁主义。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列宁墓中。他被美国《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评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了影响。
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国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苏德战前的形势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战争进程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被希特勒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战争转折阶段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寿命则以分钟计。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 ,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决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决战使德军丧失了约50万士兵,1500多辆坦克,3000多门火炮,3700多架飞机,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 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大城市。 苏联反攻阶段 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占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也组织了总共为100万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峰,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苏联卫国战争以苏联大获全胜而结束,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盟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其他国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援助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援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了缓解苏联所受到的沉重压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作战资源用于东线。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袭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俄国人对于吸收第二战场兵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 影响和后果 苏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最大的国家,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那这场世界性的战争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国士兵约有400万。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 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最后失利,但其如创造艺术般的战争指挥才华,被后世广为尊敬。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屠杀等犯下的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一、中文论著
专著 《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台北:万卷楼图书,2010。 《夏商周:从神话到到史实》,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年11月。
期刊论文 2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历史文物》2005第2期,台北:历史博物馆,页78-83。
3 〈由礼器纹饰、神话记载及文字论夏商双嘴龙神信仰〉,《汉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7,页1-40。
4 〈论中西古代个人像艺术及其观念〉,《考古学报》2007第3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页267-294。
5 〈甲骨文「下上若」祈祷占辞与天地相交观念〉,《周易研究》2007第1期,济南:山东大学,页7-13CSSCI。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5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7年3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2-13。
6 〈秦始皇陶俑:墓俑或功臣肖像?〉,《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1期,页65-78;本文转载:《高等学院文科学术文稿》 2008年2期,页107-109。
7 〈夏商神龙佑王的信仰以及圣王神子观念〉,《殷都学刊》2008年1期,页1-11。
8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周易研究》2008年3期,页52-61;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9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38-46。
9 〈墓俑育功臣像资间〉,《历史文物》180-181期,2008年7-8期,页62-71、76-85。
10 〈试探西汉文官编修「天下之经」方法—以《缁衣》篇为例〉,《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二十辑,2008年8月,页253-285。(韩国)
11 〈《缁衣》「君以民芒」原义之推论〉,《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32-38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9年4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40-46。
12 〈郭店出土《太一》:社会归于自然天地之道(再论老子丙组《太一》书文的结构)〉,《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3号,东京:东京大学中国出土数据学会,2009,页41-61。
13 〈《尚书‧吕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84-92。
14 〈郭店楚简《太一》四时与四季概念〉,《文史哲》,2009年第5期,页20-26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11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60-66。
15 〈由商周文献试论历史时间观念之形成〉,《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2期,2009年12月,页1-19。
16 〈「贤师」与「忠臣」:试探简本《缁衣》第十至十一章的本意以及经本主题的来源〉,《国学学刊》,2009第4期,页35-47。
17 〈试论先秦儒家「」概念之来源与本意〉,《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页4-17。
18 〈幽玄之谜:商周时期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第2期,页4-24。
19 〈史前信仰中神龙形象来源雏议〉,《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页23-33,本文转载于《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页66-75。
20 〈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2010,第2期,页63-67;本文首载于《中国文字博物馆》2期,安阳:语文出版,2009,页37-46。
21 〈据出土的先秦《缁衣》版本再考证《都人士》逸诗的原文〉,《东华人文学报》,第17期,2010年7月,页1-20。
22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历史人类学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页1-86。
23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干」、「坤」卦名构字──兼释「」字〉,《周易研究》2011年2期,页17-24 。
24 〈从考古史实推论殷商建国的情况〉,《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51期,2011年12月,页39-43。
25 郭静云,〈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兼说殷商文明马车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页184-204。
26 郭静云,〈楚简《缁衣》的「谨言慎行」论——第十五至十六章的本意考〉,《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页87-96。
不定期的学刊论文
27 〈甲骨文中「神」字的雏型及其用义〉,《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95-100。
28 Портреткак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и невербальная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肖像概念,视觉性的历史记载) Восток-Запад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2005–2006 (东—西:历史与文学)М: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莫斯科:东方文学),2006,页150-170(俄文)。
29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上海博物馆竹简.恒先》中造化三元概念〉,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二期,20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67-192。
30 〈先秦自然哲学中「天恒」观念:竹简《太一》与《恒先》论及宇宙源头〉,《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页357-375。
31 〈「神明」考〉,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儒学》丛刊第一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页427-434。
32 〈甲骨、金、简文「」字的通考〉,《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35-140。
33 〈由《缁衣》看讨先秦与西汉儒家观点之异同────以简本第二至四章为中心〉,《中国经学》第4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3-90。
34 〈楚简《缁衣》论刑、亲民和灵命之问题〉,《中国经学》第5辑,2009年,页137-174。
35 〈由商周文字论「道」的本义〉,《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2009,北京:线装书局,页203-226。
36 〈论「肖像」艺术的主题——试探跨越文化之定义〉,《意象》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页135-176。
37 〈Ханьскаяэстетика(汉代美感与美学)〉,《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08》,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9,页15-20(俄文)。
38 〈由竹简《缁衣》论战国时期历史语言的问题〉,《简帛研究2007》,2010年4月,页6-21。
39 〈释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二十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41。
40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2011年,页47-76。
41 〈「大禾方鼎」寻钥──兼论殷商巫觋的身分〉,《艺术史研究》第13辑,2011年,页75-112
42 〈先秦竹书与万世之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十辑,2012年,页138-149。
43 〈释楚简「」、「」、「」和「」字〉,《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六辑,2012年,页1-15。
44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Дао» на основанииданныхпалеографии(从古文字论「道」概念之起源)〉,《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10》,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12年,页37-64(俄文)。
严格审查制度的学术专书论文
45 〈论“”、“”、“微”、“媺”、“美”字的关系〉,黄德宽、张光裕主编。《中国古文字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页391-396。
46 〈从《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论战国末期道教祭辞的萌芽〉,《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圈》,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页(73)-(96)。
47 〈殷商自然天神的崇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页520-548。
真实发表的会议论文集
48 〈肖像定义与其范围轮廓〉,《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辅仁大学华裔学志丛书《MonumentaSerica》,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页605-655。
49 〈道家『神明』观〉,《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5月,页153-168。
50 〈由简本与经本《缁衣》的异同论儒家经典的形成〉,《第五届中国经学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学系,2009,页301-326。
51 〈「」与「御」:论二字在商周语文中的涵义以及其在战国汉代时期的关系〉,《语言文字与教学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中文系,2009,页343-357。
52 〈《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兼论其文章属性及战国末期道教的萌芽〉,《语言文字与文学诠释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大学,2011,页107-154。
网络发表
53 〈阅读《恒先》〉,简帛研究网20080725
54 〈《恒先》补考二则〉,简帛网2011/03/07
会议论文集(会议内用)
55 〈中国禅宗是否影响苏菲文化?〉,「第十三届国际佛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2006年10月。
56 〈鱼丝与法索:楚简《缁衣》第十四章本旨钩沈〉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第四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03月
57 〈甲骨文「」、「」、「」字考〉,《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逢甲大学,2011年04月,页161-182。
58 〈伯夷叔齐故事的结构与殷周王家的关系〉,《第二届世界汉学中的《史记》学国际研讨会》,宜兰: 佛光大学,2011年5月31日-6月2日,页1-52。
59 〈甲骨文用辞及福佑辞〉,《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00年6月11日。
60 〈伯夷叔齐故事考〉,《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阳:2011年08月20日至22日。
61 〈战国秦汉出土文献「」字通考〉,《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兰州,2011年08月25日至26日。
62 〈吕太后受命!──西汉史官对天命所阐述及所隐藏〉,《第八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月。
63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8月。
二、外文论著(1989-2005)
专著
64 《汉代人像来源》,苏联美术院附设绘画、雕塑及建筑大学·艺术理论及历史系,1989硕士论文。
65 《春秋战国历史过程中,「人」概念的变化》)Москва, ИВРАН(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66 ВМанухин,АКобзев, ВТаскин, БРифтин, 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или Цветы сливыв золотой вазе Т1, 2, 3 (Участие в переводе, науч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е текста,сверке с оригиналом и редактуре перевода Примечания Перевод и обработкастихов) - Иркутск:Улисс,1993 与VManuhin,AKobzev, VTaskin, BRiftin, DVoskresenskiy 。
67 《梅花:中国宋明乐府译注》)СПб:Нева – М: Олма-пресс(圣彼得堡)2000。
68 БоСин-цзянь (《唐白行简著作译注》)М:Наталис 莫斯科2003。
期刊论文
69 Китайскийэрос: загад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в соавторстве с АКобзевым) - Азия и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 М: Наука,1992,№ 7 ,与AKobzev合着,《现今亚洲与非洲》学术月刊,№ 7(1992)。
70 〈楚国文化现象,中国绘画来源〉,《东方》学术双月刊,№ 1(1993)。一级
71 〈东西肖像中的理想化方法〉,《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 4(1993)。一级
72 〈张衡《归天赋》译注〉),(《文学年刊》莫斯科)2001,№1,页1-5。
73 〈《皇氏女宝菤》译注〉)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2,页145-158。一级
74 《汉字诗学》,《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6,页5-24。
75 (〈东西方文化中「脸」、「人身」和「肖像」词汇的概念与现象之比较〉),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3,页135-147。一级
76 Запад –Восток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и других культурах мира(〈西-东: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中,肖像的形成〉),Восток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4,页30-42。一级
77 Путьсмертного – полюбить смерть(先秦道家对死亡的概念),Восточная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1页31-38。
78 Первыйснег на Янцзы(〈赵干〈江行初雪图〉〉),Восточная 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2,页9-17。
79 ЛикиШан/Инь (Китай, II тыс до нэ)(商代对人面与兽面的崇拜),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истории М: Наука(上古史季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1,208-219。一级
80 Дух итело в погребаль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Чжоу X—III вв до нэ(周代丧礼中尸体与魂魄),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2,页133-143。一级
论文集论文
81 〈Концепциядревнеегипетскогопортрета〉,《СборникстуденческихработАкадемииХудожеств》,1985 〈古埃及肖像概念〉,《苏联美术院青年学者论文集》,1985。
82 〈К вопросуу датировке Аменхотеп и Реннаи〉,《Труды ГМИИ им АСПушкина》,1986 〈普希金美术馆收藏之Amenhotep与Rennai木俑年代考订〉《国立普希金美术馆年刊》,1986。
83 Искусство«весеннего дворца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М: Квадрат,1993 ,1993。
84 Несколькослов об иллюстрациях к роману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М: Квадрат,1993。
85 Дэ как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тенц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и его империи в символахицзинистики и образах искусства)- От магической силы к моральному императиву:категория дэ в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М: Наука,1998 〈中国皇帝与帝国之「德」在易学象征上以及艺术上的表现〉,《中国文化中「德」的概念》,1998。
会议论文集论文
86 Глинянаяармия империи Цинь - XX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0 〈秦始皇兵马俑〉,《第21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0。
87 Портретывелики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восполнения властичерез инь - XXI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1 〈帝王像与采阴补阳理论〉,《第2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
88 Обистоках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 XXIV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3 〈中国肖像来源〉,《第24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
89 Хронологияи анахронизма 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5 (《第26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
90 Персонажи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6(《第27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91 Поэзия имузыка в романе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XXXI научн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1 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1,页216-236。
92 Отиероглифа к слову (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по-русски)(〈中文诗俄译法之研究〉),XXXI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2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页195-213。
93 〈张衡《四愁诗》四种理解与译注〉),《第3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页183-192。
94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远东哲学与世界文明」第十二届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3,页172-181。
95 〈论周丧礼中的「灵」范畴〉「亚非学国际研讨会 IKANAS-2004」,莫斯科,2004。
苏联存在期间,共先后授予39人苏联元帅军衔,4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
苏联大元帅:
·斯大林
苏联元帅:
·伏罗希洛夫
·布柳赫尔
·布琼尼
·图哈切夫斯基
·叶戈罗夫
·铁木辛哥
·沙波什尼科夫
·库利克
·朱可夫
·华西列夫斯基
·科涅夫
·戈沃罗夫
·马利诺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
·梅列茨科夫
·索科洛夫斯基
·布尔加宁
·巴格拉米扬
·格列奇科
·叶廖缅科
·崔可夫
·比留佐夫
·莫斯卡连科
·扎哈罗夫
·戈利科夫
·克雷洛夫
·雅库鲍夫斯基
·巴季茨基
·科舍沃伊
·勃列日涅夫
·乌斯季诺夫
·奥加尔科夫
·库利科夫
·索科洛夫
·彼得罗夫
·阿赫罗梅耶夫
·托卢布科
·库尔科特金
·亚佐夫
苏联海军元帅:
·尤马舍夫
·库兹涅佐夫
·伊萨科夫
·戈尔什科夫
苏联元帅杂谈
苏联元帅军衔制度是1935年9月22日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实施的,它是苏联政府授予个别非常优秀的,在军事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苏军高级指挥员的高级军衔。1935年11月20日首批被授予苏联元帅的5位将领是:苏联国防人民委员КЕ伏罗西洛夫,工农红军总参谋长 А И叶戈洛夫,以及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В К布柳赫尔, С М布琼尼和М Н 图哈捷夫斯基。
在大清洗时期,图哈捷夫斯基、布柳赫尔和叶戈洛夫先后被镇压处决(需要强调的是布柳赫尔和沙波什尼科夫参加过审判图哈捷夫斯基的审判团)。至1940年5月7日苏联元帅又变成了五人:新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С К 铁穆辛哥,上任总参谋长不久的 Б М沙波什尼科夫和Г И库利克。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元帅不仅仅是表示一种高级职务,它还是一种荣誉称号,它是按“个别特殊的程序”授予在具体战役中获得显著战功的苏军方面军司令员,比如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戈沃罗夫因突破卡累利阿防线和其他战役而分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3年ИВ斯大林也获得了元帅军衔。战后斯大林的两个不是苏军将领的战友Л П贝利亚和Н А
布尔加宁得到了苏联元帅军衔。而斯大林本人在1945年6月27日晋升为苏联大元帅。这个军衔的具体标志还未制定妥当,斯大林已将挂有大元帅肩章的礼服穿上了身。
1955年又有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6位功勋将领获得苏联元帅军衔,他们是巴格拉米杨,崔可夫、比柳佐夫,格列奇科、叶列缅科和莫斯卡连科。
后来,苏联元帅被授予给苏联国防部的主要高级官员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兵种司令员。有趣的是上述时期的苏军总参谋长没有自动获得苏联元帅军衔,如库利科夫和莫伊谢夫将军,而扎哈罗夫,奥加尔科夫和阿赫罗梅耶夫在任这个职务前就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1976年ЛИ勃列日涅夫为自己加官进爵,并授予自己苏联元帅军衔。
最后一个苏联元帅是1990年苏联最后一任国防部部长ДТ雅佐夫。苏联解体后苏联大元帅和苏联元帅军衔被取消。当今俄罗斯军队设有俄罗斯联邦元帅军衔,1997年11月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部长ИД谢尔盖耶夫被授予这个军衔。
在苏联整个历史时期共有41人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佩戴这个军衔时间最长的是С М布琼尼-38年,最年轻的元帅是МН图哈捷夫斯基-42岁,年龄最大获得者是Л И勃列日涅夫-69岁,最长寿的元帅是90岁的布琼尼和至今健在的,2002年7月1日年满91岁的СЛ索科洛夫。
从1996年公布的元帅们个人档案看,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俄罗斯族(28人),乌克兰人7位,白俄罗斯人(雅库鲍夫斯基)、波兰人(罗科索夫斯基)、和亚美尼亚人(巴格拉米杨)各1人。斯大林和贝利亚个人档案没有保留,但应该是格鲁吉亚人,勃列日涅夫的个人档案中没有指明他的所属民族。
元帅们的社会属性非常复杂,因为,苏联时期的资料与俄国革命前官方掌握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大出入。根据档案资料表明,大多数元帅(22人)出身于农民家庭,5人是工人家庭,4人是职员家庭。其他的出身更是五花八门,如“贵族”-图哈捷夫斯基,“小市民”-叶戈洛夫,“神甫的儿子”-华西列夫斯基,“商人之子”-比柳佐夫等。1996年公布的资料中伏罗西洛夫、阿赫罗梅耶夫、沙波什尼科夫和乌斯季诺夫的社会属性没有表明。
大部分元帅出生在农村,出生在省会城市的有马利诺夫斯基-敖德萨,布尔加宁-下诺夫戈罗德,巴季茨基-哈尔科夫,乌斯季诺夫-萨马拉,而叶戈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斯大林、罗科索夫斯基、比柳佐夫、科舍沃伊和索科洛夫则生在县级城市。
我们知道很多元帅都是在莫斯科逝世的,只有在别尔格拉德附近空难中遇难的比柳佐夫例外。百科全书中莫斯科和莫斯科郊外别墅的概念不是分得很清。斯大林是在孔策沃别墅去世的,而勃列日涅夫却是在扎维多沃别墅离开人世的。
苏联元帅中有6人当过沙皇军队的军官,戈沃罗夫甚至当过白军的近卫军,8人出自传奇骑兵布琼尼的麾下。
苏联元帅中33人3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其中2人四次获得这个光荣称号的有:朱可夫和勃列日涅夫,2次14人,1次1人;6人获得过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其中乌斯季诺夫一人两次获得这个称号。
11位苏联元帅获得过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奖章,其中3人2次获得这个奖章。勃列日涅夫的“胜利”奖章1989年9月21日被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的命令褫夺。
苏联元帅中图哈捷夫斯基、布柳赫尔、叶戈洛夫、库利克和贝利亚五人后来被枪毙(按另一说法,布柳赫尔死于监狱,甚至有死于贝利亚之手的说法)。有意思的是贝利亚被朱可夫逮捕,未来的元帅莫斯卡连科负责看管,科涅夫主持审判,最后被未来的元帅巴季茨基亲手处决。罗科索夫斯基和梅列茨科夫蹲过斯大林时期的监狱,而雅佐夫也因参加1989年苏联未遂政变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而被关入“水兵静悄悄”监狱。伏罗西洛夫、布柳赫尔、斯大林和贝利亚1917年前因参加革命活动也曾被捕入狱。
1976年前所有正常去世的苏联元帅被葬于莫斯科红场的克里姆林宫墙下。第一个打破这个传统的是去世后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地公墓”的ПК科舍沃伊。戈利科夫、巴季茨基、莫斯卡连科、库尔科特金和奥加尔科夫去世后也长眠于此地。С Ф阿赫罗梅耶夫被葬于“三角地公墓”,而ВИ崔可夫则安息在伏尔加格勒的马马耶夫高地。
我们已很清楚,伟大的卫国战争前有5位元帅,而1945年5月9日时已增加到12位苏联元帅了。苏联元帅最多的时候是1968年4月15-同年的5月10,那时苏军中有20位苏联元帅(按正常程序获得此军衔的),他们是伏罗西洛夫、布琼尼、铁穆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索科洛夫斯基、巴格拉米杨、叶列缅科、格列奇科、莫斯卡连科、崔可夫、扎哈罗夫、戈利科夫、克雷洛夫、雅库鲍夫斯基、巴季茨基和科舍沃伊。现在还在世的苏联元帅有4人,他们是库利科夫、索科洛夫、彼得洛夫和雅佐夫。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 苏联 ,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据苏联 宪法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加盟共和国 )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 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主席和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和 总理 。 武装力量 名称为 红军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国旗)
格言 :世界工人联合起来!
官方 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最后 总统 戈尔巴乔夫
面积
-总面积
-水面积比份 解体前列第一位
22 402 200 km 2
xx%
人口
-总人口
- 人口密度 解体前列第三位
293 047 571 (1991年7月)
13 08/km 2 (1991年7月)
独立日
-公开
-被承认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体 1991年 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 伟大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
请参见:苏联历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后, 布尔什维克 党人在 俄罗斯 取得了政权,随即与 德国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 列宁 于 1924年 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 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 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 签订了 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 英国 、 法国 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 美国 和 北约 相抗衡, 冷战 时期开始。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苏联*** 高层***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 赫鲁晓夫 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个人崇拜 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 中国*** 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 赫鲁晓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 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也门、 古巴 、 安哥拉 、 埃塞俄比亚 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 奥运会 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改革派人物 戈尔巴乔夫 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 政治 和 经济 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产主义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 总统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罗斯 及 乌克兰 的 总统 在 白俄罗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签约,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建立一个类似 英联邦 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关苏联解体的详细历史,请参看: 苏联解体 条目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其中一些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苏联***(按时序排列)
苏联***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苏联总理)
经济
请参看: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按 社会主义 模式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 化学工业 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则非常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宁格勒 、顿巴斯、 乌拉尔山脉 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 波罗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亚 和 伏尔加河 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 沙俄 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 汽车 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小麦 ,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对其东欧附属国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工作由苏联***控制,在不触及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被禁止。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 塔斯社 。苏联***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政治
请参看: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 苏联*** 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 克格勃 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象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克格勃 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军事
请参看:苏联军事、 苏联元帅列表
参见:
俄罗斯
俄罗斯领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