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师
9月22日,在小冰公司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联合举办的第九代小冰年度发布会上,小冰公司CEO李笛特别强调,当天发布的全球首个人与AI的社交平台APP “小冰岛”,不是元宇宙,但特别提及了微信,以及Facebook和扎克伯格。小冰岛是要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微信和脸书吗?一直以来都以嵌入第三方平台为商业模式的小冰大踏步地自建应用,释放着什么信号?人与AI共存时代的来临,人的社交模式要因颠覆吗?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应用驱动的。” 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曾经说过。事实如此,回看阿里、百度、腾讯等发展,皆因为建立了强大的应用,从而发展成中国互联网的BAT,成为巨头。基于此,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小冰要自建应用,而不仅仅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成为一个背后赋能者,尽管小冰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10亿设备。因为自建应用,自己有更大的掌控权,便于技术的迭代,更便于 探索 新的规则与新的边界、定义新体验。
勿容置疑,PC时代的社交产品是MSN,是QQ,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平台是微信,但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交平台是什么?现在还没有定论,或许是元宇宙,或许不是,即便是今天,大家也都不清楚真实的元宇宙平台应该是什么样。 在大家都懵懵懂懂的时候,小冰想抢这张 探索 和定义的船票。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还远远没有成熟,还存在很多认知问题、常识问题、推理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小冰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准,但还远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推出小冰岛APP就是在技术上的尝试。沈向洋表示进一步表示
就像张小龙在关于微信发展史中所言,一开始他也不知道微信要做成什么样子,只是有这些一些想法和一些功能,甚至在40之前,微信也都很low。在不断迭代中,往前摸索。今天的小冰岛,也非常雏形,发布当天刚刚上线预览版。
李笛曾在小冰第四代发布时说:“我们希望在人和世界中间,人工智能可以成为第三极,可以成为人和世界之间的一个连接节点。在这次小冰团队在介绍小冰在智能驾仓中的角色时提到未来的智能驾驶座舱“AI being”自身也是乘客之一。AI不是附属品,未来的世界是人与AI融合的,当AI发展越来越成熟,从心智、从性格与人越来越接近之后,有很多东西需要研究。
为什么人在社交当中需要人工智能?李笛认为,在现实 社会 中,人的社交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时间和空间的不能同步,有很多社交礼仪规范必须遵守,有很多事情不知道向谁倾诉等。其实不是小冰岛要去抢夺客户,而是这些问题、这些需求在真实的社交平台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在这个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迭代出很多东西,会不停颠覆人们固有的认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突破,同样需要应用的驱动。李笛曾透露,小冰的技术框架从第四代之后,就没有大的变化,现在更多是数据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迭代。
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海量的实践,才知道其精妙何在。张小龙说,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为此,张小龙透露当年微信“摇一摇”功能上线后,马化腾给他发了封邮件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如果竞争对手来模仿,会不会在上面叠加一点东西,就说他创新了。“张小龙回复说,”我们现在的这个功能已经做到了极简化,竞争对手不可能超过,因为我们是做到了什么都没有,对手要超过我们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东西,就超不过我们了。“
这样的极简主义驱动微信的技术实现找到最短路径,不管是产品极简主义还是用户体验实现都是技术往前走的驱动力,没有需求就找不到技术变化的方向,现在的小冰需要“小冰岛”这样的驱动力。
从技术与处理问题角度来看,过去小冰植入第三方平台,小冰处理的是“一对多”的信息,尽管小冰的月活用户超过16亿,用李笛的话说,“也就是一个instance对16亿,它要解决的最多的是并发问题,以及解决与每一个人的记忆的问题,但当小冰做成一个第一方的‘小冰岛‘,需要处理的就包括了彼此关联性、聊天界面、岛屿界面等大量问题。“
建岛之后,小冰将面临不断到来的技术视角变化。也许在未来李笛关于小冰岛,和我们谈及的,不再是一个一个的技术点,而是一个一个尖叫功能。因为每一个功能的背后,都意需要技术突破。
微信的发展 历史 上有几个突破的里程碑,包括“朋友圈”、“摇一摇”“抢红包”“公众号”等等,那么小冰岛上,其能够带来尖叫的里程碑会是什么呢?现在没有答案。
关于小冰岛的商业模式与未来预期,李笛表示:“小冰岛是小冰的一个产品形式,在短期之内,我们会去看它的效果,但并不以它为生存,因为小冰本来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从商业的角度来讲,短期之内我们不考虑小冰岛商业模式与商业收益等问题。”
李笛曾经说,一个人工智能产品只有真正走入C端,真正走向每个一个消费者,才是真正成功的产品。现在小冰开始向“C”而去。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微信是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
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 85000 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 4 亿左右。
1 2010:小成本探索
一切都从小成本试错开始。
11 腾讯广州研发部遇到了瓶颈,需要寻找新的产品思路
2010年后,腾讯广州研发部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因为邮箱的布局已经相当完善,阅读空间也已到了强弩之末,团队要发展,必须寻找新方向。团队尝试做一些新的产品,4个产品里,只有1个有移动端。
12 看到了 Kik Messenger,看到了新方向
2010年10月,Kik 发布,因其极简的跨平台架构,专为移动而生,几乎不花任何力气就在很短的时间基于手机通讯录建立起自己的关系链,这对于很多web20时代的sns应用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张小龙看到了Kik,认为这是个正确的方向,于是他写信给马化腾,并定了要做微信。
13 腾讯迅速模仿 Kik,开发了微信
当时10个人的微信团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启动了这个试错项目-微信,并且是三个平台(iOS、Android、塞班)同时进行。小团队文化使得广研微信团队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迅速开发出第一个版本。
14 10版本发布时,内部看好微信的人并不多
虽然在11年初的春节期间,当马化腾第一次使用微信并给出“体验很赞”的评价,但,此时,广研的很多同事却并不看好这个体验简单到有些简陋的手机应用。
2 2011:寻找突破点
产品的上升期,需要有突破点。
21 张小龙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到微信
这一年,张小龙把精力投入到了微信的产品上。
22 参考 Talkbox 加入语音功能
运营数月后,微信的用户数据都不太理想,当时有一款通信 app 名为 Talkbox,功能是让用户在手机上用留言来联系。微信也加入了这个功能,瞬间捕获了大量的用户。
23 压缩用户的流量消耗
张小龙判断用户对手机流量是很敏感的,所以他要求语音数据要压缩到极小的容量,以节省用户流量。
24 「寻找附近的人」功能
语音奠定了微信的基础,但真正让外界感受到微信强大的,是「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当附近的人发布的时候,很多人有这样的惊叹:微信原来有这么多人在用啊!
25 「摇一摇」功能
在「附近的人」后推出的「摇一摇」,更是让微信的地位无法在被撼动。
3 2012-2013:平台化扩散
突围之后,产品将进入平台期,需要有平台化功能。
31 朋友圈是个必然的产物
文字、、语音和群是微信作为通讯工具的基础,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则进一步拓展了通讯的范围,向社交演进。这个时候,微信是移动端上网聊天的主场景,用户在移动端的主要活动聚集地,它天然的适合做社交。
所以,微信有朋友圈是必然的,也将使微信更平台化。
32 公众号是个伟大的发明
在朋友圈,只能看到好友的分享,显然这样的社交是不足够的,于是就有了公众号,解决了信息来源丰富性的问题。
4 2013-2014:谨慎探索商业化
在有了大量的用户后,商业化的探索必须是谨慎的,微信花了2年的时间,一直在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
41 微信商业化的三层架构
最底层是微信的社交平台,它聚集了海量的用户,这是商业化的养分;
第二层是开放公众平台,它连接所有的主体(服务和内容提供方),这是商业化的土壤;
第三层是业务,包括游戏、支付业务、广告、O2O、电商、企业、硬件等,这是商业化的收成。
42 以产品的方式进行商业化
百度强于技术、阿里强于商业、QQ强于运营,而微信强于产品,这就必然导致几大平台走出不同的商业化道路,在微信的商业化决策中,一直还是以产品需求为导向的。张小龙和团队讨论任何的商业化项目,主题一直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展开。
43 打飞机是个关键切入点
游戏是第一个商业化项目,也是目前最成功的一个商业化项目。2013年的飞机大战打响了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枪。
44 确保微信是用户的
微信内的信息是和用户相关的,不是系统推送的,这是张小龙定下的商业化准则。用户打开微信,期待看到的是自己关注的信息,自己好友的消息,而不是系统推荐的不痛不痒的信息。
5 总结:微信成功的关键
51 产品逻辑始终保持
连接一切,是微信一直以来的产品逻辑,不管是人与人的连接,还是人与公众号、与信息等对象。微信最早的版本,分别有4个功能:对话、通讯录、找朋友和设置,这4个核心功能,一直没有变过。
52 有正确的方向
找准了方向,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打磨。
53 有足够的团队激情
54 小团队文化
55 自上而下的激励
马化腾、张小龙等人对团队的激励尤其重要。
56 弹性工作制度
大公司里,弹性工作制度其实是很少见的。
57 用户需求导向
微信的每一步,都是用户的需求导向,并非市场或运营导向。
1微信公众号最好专业领域服务,这样有稳定的受众群体。2微信公众文章质量好,频繁更新,有创意,提供专业服务,吸引粉丝长期关注。3注重推广效应。在微信,微博,QQ,知乎,今日头条等进行有效推广,得到大型官媒,自媒体,大V的认可!4微信公众号可以引导网友对时下流行热点的评论,通过一些争议的话题,文章来达到吸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