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移动IM“亚洲三雄”之一——Kakao Talk
用户数:截止今年7月,有19亿注册用户,其中80%为月活跃用户。而韩国人口仅有5000万。
智能手机用户渗透率:93%的韩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Kakao,在本土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KakaoTalk不得不出海寻找其他市场。
盈利模式:电子商务+付费表情+Plus Friend广告+游戏平台
KakaoTalk近日表示,2013年营收将达到2亿美元。而2012年,Kakao Talk营收为4200万美元,净利润为650万美元。
海外拓展:
KakaoTalk目前将海外拓展的重点放在了东南亚市场,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
团队:KaKao出自一个创业团队,创始人十多年前创立了韩国最大游戏平台——Hangame,后来担任韩国最大互联网集团NHN的
CEO,KaKao则是他离职后推出的产品。
投资方:腾讯在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披露,腾讯2011年向“韩国微信”KaKaoTalk投资了403亿元,获得KaKaoTalk
1384%股份
头条系的软件产品在国外也很火,如抖音的海外版Tiktok
其实国产APP成功出海的不在少数,很多优秀产品都在国外市场闷声发大财。
1茄子快传。
功能:
主要功能是在无需联网的条件下实现跨平台设备间的资源传输,传输过程零流量消耗。茄子快传以“自分发”的传播形式在全球市场上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同时从企业发展战略上已成功转型为新兴市场最具价值的社交化内容分享平台,深受年轻人喜爱。
发展路径:
2015年成立于北京
2017年03月16日,茄子快传Shareit用户数突破10亿。
目前茄子快传在全球市场拥有超14亿用户,日新增用户超过200万,日活跃用户超7000万,月活跃用户超4亿。“双印”市场(印度和印尼)用户超 4亿,日分发资源超 7 亿,成为“双印”、中东等黄金地区的“国民应用”。
据 App Anni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茄子快传稳居全球 36 个国家 Google Play 工具类榜单排名第一,62 个国家 App Store 效率榜排名第一。
创始人:
仇俊
2猎豹移动
功能
旗下移动工具应用家族包括《猎豹清理大师》《猎豹安全大师》等,游戏矩阵包括《钢琴块2》《滚动的天空》《跳舞的线》等
发展路径
2010年11月成立于北京
2014 年 5 月 8 日,猎豹移动在美国纽交所正式上市
截至2018年6月,公司产品在全球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约为54亿,超过70%的用户来自海外市场
创始人
傅盛(原360安全卫士团队负责人,可牛影像CEO)
3蚂蚁金服的本地支付产品
印度的Paytm、韩国的Kakao Pay、马来西亚的Touch'n Go、巴基斯坦的Easypaisa、菲律宾的GCash……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目前已在9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打造了本地版支付宝,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众多用户和商家,逐渐享受数字普惠带来的时代红利,比如Paytm在印度就有700万“码商”,移动支付已渗透到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此外大家都知道马云爸爸的阿里巴巴是中国线上B2B的龙头老大,阿里巴巴的海外版“速卖通AliExpress”,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全球速卖通已成为当地主流电商平台,过去一年,全球速卖通在东欧、中东、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增长强劲。在西班牙,几乎人人都知道“AliExpress”,在当地拥有超过770万注册用户。
4其他小团队提供的针对性工具产品
在流量见顶的中国市场,无论是大家熟悉的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都将眼光投向了更具有发展潜力的海外市场,如广州有一家小团队专门提供了一个定向的小语种双向翻译和输入法的工具得到了当地的高度认可。
除了APP之外,中国的手机市场小米华为OV们打的热火朝天的同时,传音手机以非洲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第四、2018 年全年营收 22646 亿元的成绩震惊了中国。为非洲朋友量身定制的产品,撬开了非洲市场。
曾经的中国,很多产品都是从海外引进过来,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硅谷的很多企业已经将眼光投向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APP和产品搭上了出海的巨轮。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国产APP出现在海外的应用市场中。
以前,自己为了提高自己的口语,也是各种苦苦寻求可以和外国人交流的软件,后来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软件——Hello Talk。这个软件真的很交友和学习语言的人。
这个软件上面你可以选择你想要学习的语言和你自己想要学习的语言,从而你可以和一些人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这款软件上面有来自很多个国家的人,所以语言也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包括一些常见的语言,很多小国家的语种也是有的,所以你可以在这上面认识会说各种语言的外国人。
你可以设置一些条件来筛选你想要交流的伙伴,我自己在这上面交到过两三个比较好的外国朋友。刚开始,很多人只会选择和你发文字交流,如果他觉得你们比较聊得来,他们会尝试和你进行语音交流,而且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还会帮你纠错,这个软件提供了纠错的这个功能,真的做得非常棒。他们之中的有些人还会有Wechat,如果你们比较聊得来,他们甚至愿意加你的微信,你们还可以进一步的交流。
有一个问题就是时差,尤其是和美国那边的人聊天时,时差会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他们那边的作息时间可以说和我们基本上是相反的,一定要注意你们聊天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交一些外国朋友,或者想学习其它国家的语言,我认为Hello Talk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真的提供了很多的选择二,希望你可以在那里交到真正的朋友。
米聊
抄袭韩国kakao,小米也是抄的这家,三家公司谁抄袭谁大家应该知道,后来腾讯反手把人家给收购了!不得不说小小韩国创新确实强
我看了一下各路大神的评论。有点打脸哈。你本来想洗白腾讯的接口,被按在地上打脸了,确实严格意义讲,腾讯没有什么是不超的,关键是抄不可恶,抄得让人家无路可走,你就可恨了。
微信最早抄的小米的米聊,最早的这种对讲语音聊天模式,就是米聊的
当初米聊最火的时候,马化腾如坐针毡,凌晨两点给张小龙发邮件:给我做(抄)
微信抄的就是米聊啊,如果腾讯不出微信的话,QQ就要被米聊干掉,我也用过米聊,微信利用QQ的人数人群优势干掉了米聊。
微信抄kakao呀,抄米聊呀,早期微信靠什么火起来的,lsp都知道,摇一摇和漂流瓶都是ghs的好工具。
和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小米最开始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小米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品是米聊。在此之前,他们研发了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多个练手产品。
米聊的前身就是小米通。从 2010 年下半年开始,小米一直尝试做一个类似叫“小米通”的东西。对于错过互联网发展第一波浪潮的雷军来说,借助这个软件重拾梦想似乎也讲得通。
但是在手机即时通讯方面,早已经有手机 QQ、飞信等多个领导型产品抢占各个市场,这个名字如此土气的产品似乎并无革掉对手性命的好运气。不具有革命性,在 QQ 等强大对手面前,就没有存活的可能。
2010 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叫做 Kik 的即时通讯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与手机通讯录的匹配,建立基于真实身份的通信方式,同时还打通现有 SNS。当时飞信日趋式微,而 SNS 还处于狂欢,这为困局中的米聊提供了一条出路。
雷军在 2010 年 7 月 27 日 15 点 29 分发微博说:“ 再谈腾讯腾讯已经成就了一代霸业,马化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霸主。但强大如罗马帝国、强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就是人类 社会 进步的动力。关键点在腾讯会因为什么原因、会在什么时候衰落,这值得我们大家琢磨!这就是我们创业的机会。”
2010 年 12 月,小米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 Kik 的产品,先是 Android 版,继而是 iPhone 版。2011 年 4 月,米聊又借鉴香港一款名为 Talkbox 的同类产品,为米聊增加了对讲机功能,用户猛增到 100 万。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显然米聊就站在了移动即时通信的风口之上,我们不清楚当时雷军是否认为米聊是顺势颠覆腾讯的机会?
然而马化腾的危机意识并不比雷军差。雷军或许并不知道,在米聊上线的同时,中国即时通信的王者腾讯也已经在广州研发本部张小龙的带领下秘密开发一个叫做“微信”的产品了。
2011 年 1 月对雷军来说应该是一场噩梦,腾讯推出了重磅炸弹“微信”,同样与米聊站在手机即时通信的风口上,微信这只猪的快速“起飞”直接导致了米聊的坠落。微信依靠 8 亿 QQ 用户的成熟关系链,仅用 1 年时间就获得 1 亿用户,将米聊远远地甩在身后。
2011 年 8 月 7 日,距离小米手机发布还有 9 天,雷军发了一条微博:“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2012 年 5 月,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米聊输给腾讯微信是情理之中的,创业型公司能在与腾讯正面竞争中生存下来已经创造了奇迹。胜败乃兵家常事,雷军早已释然。虽然米聊失败了,但是雷军在做米聊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站在“风口”上是多么得重要,体会到“顺势而为”的价值。
或许时机成熟,飓风来临的时候,雷军还会拿起米聊的武器对抗腾讯。这股飓风可能是小米依靠硬件和 MIUI 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可与腾讯叫板的时候,而在雷军的心里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那么深度讨论,占得先机的米聊为什么败给微信了呢?
1、 从产品形态看,这类产品最先使用的都是和你联系密切的人(你看到一些东西想和他分享,或异步的语音沟通。什么?你连他的电话都没有?),这点上QQ好友列表相对电话簿并没有太多优势。
米聊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我和一些关系好的朋友很早就是用米聊建立起了圈子,但经常出现传图不畅、语音卡,可怕的是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微信上来就没这个问题。到底是技术底子还是强些。
产品质量问题多大,可以参考friendster。
2、后期这个产品向陌生人交友扩展,这点也是微信最终爆红的原因,这更加和QQ的优势(关系列表)没啥联系了。 什么摇一摇、周边,微信进化得很快,并能配合运营推广,一些功能立刻就流行起来了。
而米聊,在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点并迅速推出功能上,已经被拉在后面了。
当然,QQ对微信是一定有促进作用的,比如,微信能收到QQ离线留言,这米聊是不用想的。 只是,如果,如果米聊能走对这几步,并提前针对微信有一个良好的区分定位,结果真未可知。
抄袭是学习的开始,抄这个词本来不该被滥用的,也不是所有的一样都该定义为抄,但大家讨厌腾讯是因为他只会抄。
一般公司创业,是先想一个前卫的点子,觉得可能被大众喜欢,然后摸石头过河,带着风险投入市场,市场反应好,他就能做起来。
腾讯开发新业务,不需要开发,就等市场上哪个产品反应好了之后,他再复制个一样的。得益于庞大的黏性用户基础,推出新产品后,只要你用了他就给老用户额外的虚拟奖励即可,一个月会员甚至只是一个徽章,客户就跑到他那了。而腾讯自己的团队在复制的基础上还会做一定优化,你还真不一定有人家抄的那种好。
这样本来别人带着创意冒着风险刚开始有起色或回报,就在菜刚要上桌时被饿死了,这种以竞争为掩护的垄断不可谓不卑劣。这就是大家讨厌腾讯抄袭的原因。而更可怕的是,当你的网络帝国的触手,深入到各个领域之后,形成更加不可撼动的影响整个 社会 的力量的时候,实体 社会 必然存在被一定程度的架空。
这才是人们为什么有那种既鄙视又恐惧的恶心感的原因,你恨他对你不好又离不开他,你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却对他又爱又恨,他像鱼虱咬掉鱼舌并代替它一样成为你本来应该有的功能,你离不开他却不愿意就这么被他控制。
以看过一句话。“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好象似乎说的就是
很简单。试想微信在中国用户导入和建立黏性的几个关键点:
1 巨量的存量QQ用户给了微信快速提升装机量和建立用户社会关系图景的第一次机会;
2 大量的公众号提供海量的信息推送和交互服务;
3 大量的线下服务依靠微信二维码作为推广载体;
4 在国内快速推广开,和国内银行深度合作的个人,企业支付体验。至于朋友圈乃至于微商,那是ugc的东西,虽然极大增加了用户黏性,但绝不是微信厂商可以控制的。
1)怎么让用户装机?微信不是陌生人社交应用,在没有QQ用户存量的海外,不靠yp需求这种黑色刚需,如何提升装机量?靠好友推荐,刷榜还是线下支付免单?
2)怎么做好线上部分?有了装机量才有用户黏性和公众号存在的基础。用户增量之后,如何维持日活?作为熟人社交应用,如何建立用户的社会关系图景,增加好友列表?如何激励用户生成内容(消息条数和朋友圈)?微信在海外,往往只能依靠通讯录匹配来建立好友列表。
3 )如何做好线下部分?强大的用户基数才能带来公众号的培育,至于向线下的对接和支付更是需要大量用户自发乃至于强大地推团队去推广的。鹅厂在海外有这些团队么?这种熟人社交应用,装机量-好友列表大小-用户黏性-线下服务对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一个人在微信上找不到好友,如何会有存留?一个人的所有好友都在用WhatsApp,他能安利所有人转装微信?所以,微信在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在国外,就轮到WhatsApp,kakao,line之类先行者了。
日前有消息指出,加拿大Kik创始人兼CEO泰德·温斯顿(TedLivingston)表示,曾经在西方不被认可的聊天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泰德·温斯顿认为,真正能开发“西方的微信”的企业可能并非Facebook,甚至不会来自硅谷。在他看来,Kik才有潜力成为“西方的微信”。Kik是否能成为西方的微信笔者暂且不谈,笔者要讨论的是,为何西方世界始终没有出现第二个微信?
或许有人会马上以WhatsApp来反驳。我们知道,WhatsApp是移动社交领域的先锋产品,无论是中国的微信、还是韩国的KaKao Talk和日本的Line,均是脱胎于WhatsApp。但目前微信与line的发展的势头却明显有赶超之势,我们看到,腾讯今年第二季度盈利报告就提到,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上升到了438亿,这一数字正在对WhatsApp的活跃用户数形成反超越之势。而WhatsApp又是作为一款定位于全球用户的产品,随着亚洲微信、KaKao Talk、Line的逐步崛起,可以看出WhatsApp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式微。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世界,全球只有两个国家,美国与中国。美国的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做的是定位于全球性的产品与生态系统。而国内的BAT成功的在本土构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有效的构建了自身的势力范围,而美国的互联网产品,基于对于中国政策与国情因素、用户需求的理解力偏差,使得这些巨头虽然可以控制中国之外的全球互联网,但却无一不折戟中国市场。但总的来说,从技术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国际影响力辐射范围,毋庸置疑,美国互联网显然领先于国内互联网。如今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社交领域,亚洲的崛起速度却更为耀眼。我们看到,基于手机端的全球性的移动社交产品,大致有四款:WhatsApp、微信、KaKao Talk、Line。后三者都来自于亚洲。
西方在移动社交领域还未出现真正具备统治性的移动社交产品
微信统治了国内的移动社交市场,Line、KaKao Talk分别控制了日韩主流移动社交市场用户。但WhatsApp有没有控制西方的移动社交市场呢?笔者认为没有。要知道,在西方世界,Facebook Messager 用户量依然很高,但美国通信应用Tango的用户也有2亿。前面提到,西方世界又崛起了一款移动社交类软件,叫Kik。
据了解,Kik目前已经有185亿年轻用户,该应用认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为Snapchat以及Facebook。而苹果的iMessage用户量同样巨大,有消息指出,苹果用户每天针对iMessage发送的消息量就达到了20亿。虽然WhatsApp跨平台而imessage是苹果基于iOS的软件布局,但苹果基于iOS平台的社交布局无疑也对WhatsApp形成强力冲击。甚至,在美国流行的移动社交应用还包括Snapchat,Instagram,后者目前已经被Facebook收购。
因此,可以看出,在亚洲国内,单一的社交产品可以在各自本土市场一统天下,而在西方,移动社交软件显得分散而又定位细分,始终并未出现真正具备统治性的移动社交产品。
从即时通讯到移动社交:西方的产品始终是工具属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我们再看WhatsApp,WhatsApp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一款移动聊天产品,微信则从社交领域不断延伸,终极愿景是连接一切,社交只是它的一个属性,使用者对微信的侧重点不同,而带来不同的定位与体验需求。
事实上,从过去的MSN,到现在的WhatsApp和iMessage,在西方人的理念里,即时通讯始终都是定位工具属性,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在硅谷的移动社交应用许多创始人看来,产品功能单一才是好的用户体验。
我们看到,在西方的移动,WhatApp是单一的聊天类应用,Snapchat做的又是阅后即焚的社交通讯应用,而Instagram又是主打社交分享,甚至还出现了YO这种只能发一个“Yo”的奇葩社交App。而Tinder甚至创造了一种翻牌式的手机交友APP,虽然这些追求极简的社交通讯产品在细分市场各自能够抓住一批兴趣用户,但始终圈不了最广大的主流用户。
曾有业界人士曾指出,当有人问tinder为什么他们不增加新的功能时,该产品团队总是说,“不想破坏用户体验,我们要打造一个纯粹的 app。
西方极客精神的极简理念阻碍了移动社交产品的平台化
在笔者看来,这是西方对于极简产品追求的一种局限性,而西方的极客精神里面,有着对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而这种对于产品极简理念的恪守,却恰恰阻止了生态建设的可能性。笔者之前有说过一个观点,即工具始终挑战不了平台。极简的产品虽然能保证用户体验,但却不利于维持用户粘性,因为其本身的极简工具属性缺乏无可颠覆的核心竞争力,同类更好的体验的产品随时可以对其产生颠覆性的效应。用户新鲜感一过,分分钟转移到其他产品玩更有趣味性的移动社交类应用。
这里可以顺便提一下MSN的衰落因素。MSN是通信工具,MSN鼎盛时期即在2007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M工具,但随着社会化网络兴起,Facebook崛起,MSN作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出来,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不佳当然也是另一个因素,但在国内,QQ则从即时通讯工具属性不断扩殖,向新闻、游戏、支付、社交等业务不断扩展与捆绑,构建出娱乐社交平台,扎根日深,用户粘性越来越强。MSN则始终是工具化产品,随着国外Facebook、国内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崛起,MSN的衰落也是必然。
而回到WhatsApp,目前也看不出Facebook如何将WhatsApp与其主业更好的融合。业界曾指出,Facebook针对斥巨资收购的聊天应用WhatsApp,也不敢投放可能令用户不满的广告和噱头。WhatsApp也始终没有做平台的野心与想法,甚至对于WhatsApp的生态建设也毫无想法。而在扎克伯克看来,WhatsApp也是只是附属在Facebook平台之下的防御性产品。扎克伯格不久前说,“WhatsApp将是一款全球性的消息平台,我们将有机会使WhatsApp把全球20-30亿人口连接在一起。”
但这种连接在一起的愿景,也仅仅是将WhatsApp定位成一个消息平台。当然这一点也在西方发生改变,我们看到,阿里投资的美国通信应用Tango也开始吸收来自亚洲的社交产品的整合性特点,比如Tango也开始进军手游领域,在功能上也开始与微信接近,而阿里的投资目的性也很明确,即在海外市场寄希望于该产品可以卡位微信。
事实上,我们知道,目前微信从一款移动聊天软件发展到社交平台,连接的是游戏、购物支付、衣食住行、媒体与社交分享。平台的吸附力极大,链接到各方的需求与利益,构建的是生态系统。虽然造成产品功能的臃肿,但事实上却加强了用户粘性,步步为营的稳固了在移动社交领域的地位,社交生态链越深,外部同类产品颠覆的难度也越大,而平台始终比工具更难以撼动。
微信的发展有赖于QQ对于用户习惯的长期培育
当然,微信的迅速发展也与国情以及腾讯在社交领域长期积累与用户习惯培育的因素相关。在国内,QQ通过PC端长时期的用户培育,让国内互联网用户已经产生通过QQ这种即时通讯产品来沟通的习惯,将QQ用户导入到移动端更好体验的同类产品微信,也是QQ使用习惯与沟通机制的一种沿袭,而微信在移动端的体验与移动端使用场景相对QQ更佳,这是微信迅速壮大并统一市场的客观因素。
而在美国,即时通讯产品MSN的定位也仅仅是办公室白领层面,并未达成QQ这种全民普及的市场用户培育,加之MSN早早衰落,微软在2012年就关闭MSN服务,即时通讯的工具属性迟迟未转型成社交平台,可以看出,在西方,即时通信领域始终缺乏强用户粘性的产品。
中西社交习惯的差异性,Facebook错失机会
另一方面是美国用户的社交习惯也与中国甚至亚洲有着不同,线下聚会、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是相对开放注重效率的美国更普遍的社交方式,而即时通讯与移动社交类产品却更适合含蓄内敛的东方人。另外,Facebook在PC端的社交平台的统治符号太强,PC端过重导Facebook并未抓住移动端机会,只能通过收购WhatsApp来挽回失去的时光与防治被侧翼颠覆的风险。
对于Facebook来说,如何将自身业务WhatsApp更好的融合,如何剥离WhatsApp的工具属性,进而构建更好的移动端生态建设是未来要发力的重点,不过这也是难题,正如Kik的CEO在博客中提到,西方的年轻人并不在WhatsApp手里,它也没有聊天优先的平台,在他看来,其创始人很反对弄这么个东西,因此导致WhatsApp充其量也是个很受欢迎的短信替代品。
前面也提到这是西方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一种极简思维局限。而无论是Kik,还是Facebook,都难以做出第二个微信,因为西方的用户习惯与极客精神的根深蒂固、移动社交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欠缺微信这种平台型移动社交产品诞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又决定着Facebook未来是否能更好将PC与移动端融合,实现Facebook的终极愿景即更好的圈住未来用户,达成连接一切的布局。
Facebook、Twitter、Kakao Talk、Skype、LinkedIn等。
1、Facebook
美国社交平台,是世界著名的照片分享站点。
网友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周围的人保持互动交流,分享无限上传的,发布链接和视频。
2、Twitter
Twitter(推特)是一家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公司,致力于服务公众对话。
它可以让用户更新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消息(除中文、日文和韩语外已提高上限至280个字符),这些消息也被称作“推文(Tweet)”,Twitter被形容为“互联网的短信服务”。
3、Kakao Talk
Kakao Talk是一款来自韩国的由中国腾讯担任第二大股东的免费聊天软件,类似于QQ微信的聊天软件, 可供iPhone、Android、WP、黑莓等智能手机之间通讯的应用程序。
该应用程序以实际电话号码来管理好友,借助推送通知服务,可以跟亲友和同事间快速收发信息,,视频,以及语音对讲。类似国内QQ,即使好友不在线,好友也能接收你的kakao talk消息,就跟发短信一样。
4、Skype
Skype是微软旗下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其具备IM所需的功能,比如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多人聊天、传送文件、文字聊天等功能。
它可以高清晰与其他用户语音对话,也可以拨打国内国际电话,无论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均可直接拨打,并且可以实现呼叫转移、短信发送等功能。
5、LinkedIn
LinkedIn,中文名 “领英” ,启动于2003年5月,是一个面向职场的社交平台,总部设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森尼韦尔。
网站的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他们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俗称“人脉”。用户可以邀请他认识的人成为“关系”(Connections)圈的人。
55年前,1966年,彼时的“大韩民国”,正处于“铁腕独裁者”朴正熙的统治下。
这一年,距离朴正熙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已经过去了5年,韩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刚刚结束,经济增长率达到了85%,独掌大权的朴正熙,既意气风发,又野心勃勃。
这一年, 给韩国政府缴纳了8亿韩元“政治献金”和51%股份 的韩国大企业 “三星电子”会长李秉喆 ,正在带领企业积蓄力量。
这一年, 一个样貌有些丑陋的男婴,在韩国潭阳出生了。 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制笔工坊的工人,母亲是旅店女佣,因为家庭赤贫,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没有什么营养,所以这名男婴看起来,和他同时代的大部分韩国婴儿一样瘦小干瘪。
时间快进两年, 1968年,李秉喆“喜得爱孙”,这名在后世大名鼎鼎的“三星皇太子”出生了,取名李在镕。
而两年前那名男婴也有了自己的名字,“金凡秀”,这是一个和他身世同样普通的名字。
但这个名字在55年后,2021年,从一群老牌、强大,腐朽、黑暗的韩国财阀中厮杀出来,以130亿美元的身家, 踩着三星太子李在镕等一众同龄的财阀继承人,登顶韩国富豪榜之巅。
也是在这一年,2021年,韩国第一财阀三星家族继承人李在镕,这个本应在监狱中熬日头的三星“皇太子”,再次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重获自由。 从1月宣判到8月出狱,6个月时间,三星让世人再次见识了韩国财阀的力量。
而韩国财阀为什么那么强, 这还要说回朴正熙,说回1966年。
1966年,在韩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的鼓舞下,朴正熙这个“枭雄”更有信心,步子迈得更大,他大力扶植一批出口型企业并给予巨额优惠,使得韩国出现一批与国家和政府深度捆绑共生的大型企业,朴正熙要“与财阀共天下”。
这些“大企业”没有辜负朴正熙,它们为韩国缔造了经济腾飞的“汉江奇迹”,但从此,整个韩国经济也和财阀血脉相连。
这其中以三星电子为最,据韩国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0日,三星电子约占韩国股市总市值的30%,其市值更是在2019年一年内增加了150万亿韩元,增长45%。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韩国视为一家企业,按照股份划分的话,韩国就该更名为“三星共和国”。
如此如日中天的三星,遇到了它的对手“Kakao”,号称“韩国微信”的韩国互联网巨头,但实际上, 这个“Kakao” 涉足移动 游戏 联运、即时通讯和、移动支付和电商,堪称韩国版的“腾讯+阿里”。
而“Kakao”的掌舵人,就是金凡秀,那个笔厂工人之子,扁脸阔腮,长得和马云“很像”的韩国首富。
说起这名“草根首富”,还有一段很俗也很真实的故事。
作为深受中国 历史 文化影响的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人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头悬梁,锥刺股”也是他们熟知的典故。而金凡秀则付诸于实践。
在《环球人物》的报道里,金凡秀的青年时代几乎是靠着这样“自残的”方式,在1986年考上了韩国最好的大学——首尔大学, 就读于工业工程专业,迎来了他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笔厂工人之子”金凡秀,入学了首尔大学,成了“首尔学子”,正巧,“三星皇太子”李在镕也在首尔大学,只不过李在镕读的是“东亚关系”专业,一门专门给财阀子女“刷学历”而开设的“贵族专业”。
在大学期间,不同专业,身份又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应该没有交集。
“首尔学子”金凡秀接触到了互联网,并被如此新奇的技术和交互方式深深吸引,于是金凡秀在本科毕业后,决定留校深造,一头扎进了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当中,并在1992年完成了全部学业。
“三星太子”李在镕则是潇洒度日,毕业后直接进家族企业。
但毕业的金凡秀初出茅庐,找一份工作成为他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上个世纪90年代的韩国,权力和财富已经被财阀势力所垄断。韩国人的一辈子,从出生下来,衣食住行,上学就医,都无法绕开财阀们的控制。
韩国年轻人们最好的出路有三个, 一是加入他们,二是考公务员或律师,三是下辈子投个好胎。 金秀凡也不例外,好在他的首尔大学研究生的学历,给了他一块结实的敲门砖。
于是研究生毕业后,金凡秀凭借在校期间优异的成绩,打败了无数竞争者,进入了三星集团,在IT服务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开发三星自己的在线通信服务, 金凡秀这位“首尔学子”,又成了“三星新人”。
“三星太子”和“三星新人”,这两人的命运似乎互相吸引,又相隔一方。
但这个“三星新人”,也因此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收看《三星神话,破了!一个贫民窟的穷小子,怎样成为韩国新首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