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4000亿,小米为何会走到今天?

新手学堂015

小米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4000亿,小米为何会走到今天?,第1张

小米再次跌破发行价,于是就有网友喊话雷总赶紧还钱,不得不说,小米现在既不像苹果,也不像华为,而是变得越来越格力了。炒股这个事情有赔有赚,你肯定不能光靠情怀炒股,小米是个好公司,雷总也很勤奋,但是投资归投资,一码归一码,小米走到今天,我感觉离不开这3个原因:

一、产品利润率极低,供应链不积极

雷总自己也说了,他的产品利润率极低,所以供应链也不积极,自己不赚钱的情况下,供应链也跟着不赚钱,导致很多供应链都不愿意接小米的活,更不会把好东西先给到小米。

比如三星这次的最新折叠屏方案就是先给到了oppo了,造就了Find N的热卖,为啥没给小米呢,因为不赚钱啊,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也不能不信,因为小米一直坚持的是性价比路线,靠的就是走量,利润率还真没有高端手机的丰厚。

二、高端机型一直没有突破

谈到性价比,就绕不开小米的软肋,那就是由于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性价比路线的小米,导致最近几年这个高端机型一直没有突破,国内的高端机市场被苹果给霸榜了,这一点看21年四季度的份额就知道了。

虽然小米销量第一,但苹果的利润才是最高的,是小米的好几倍,关键他卖的贵,还有人买,你说气不气人,苹果几乎就把这个行业的大部分利润赚完了。后面能不能干倒苹果,估计还得看华为,而且在二手市场,苹果的流通和保值率也远高于其他品牌,所以它的存量也很大,存量大就意味着他可以继续靠软件赚钱啊。

三、散户基数太大

散户大本营和格力一样,格力大家都知道,靠的就是老股民的情怀,董阿姨靠个人魅力吸粉股市大叔大妈,而小米也一样,很多股民都是雷总的粉丝,散户基数太大,机构才不会傻到去接这种大盘股,一般只会看着他跌,跌到78成,开始盈利的时候再去考虑。

小米该何去何从?

正所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现在小米市盈率还在13左右,能不能反转了,那就得看雷总的车造得怎么样了。新能源车是个新增市场,完全是在抢油车的份额,加上自动驾驶和智能5g带来新的应用场景,所以资本还非常认可的。

我个人觉得小米造车还是有点晚了,应该早点下手,股价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所以雷总是否还能继续十年磨一剑,资本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小米造车进程也正在提速,等造车团队搭建完毕和供应链准备充分后,我相信小米汽车必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能。

格力现在是3500亿,一万亿是现在的3倍。现在是20多倍PE。一万亿是60PE,用不了几年就应该能破万亿。

格力(GREE)是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与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家电企业,拥有格力、大松,晶弘三大主品牌。

在家电行业中占主要力量的空调,成为每个人必须的一个产品,由于其必要性,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即展开。

在如今这个空调市场氛围下,国内外品牌各有千秋,因为主打的市场不同,市场被各品牌所抢占。

在国内空调厂家中,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是格力空调,格力的成绩可以说在国内市场上一直不被动摇。

大家都知道格力的董事长是董明珠,但其实董明珠只是下属,其真正老板才是最大决策者,可以让格力市值从3千万提升到3千亿。

格力电器是1991年成立的一家公司,其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与一体的家用电器企业。

格力主要经营家用空调、中央空调、手机、生活电器等一切电器产品,格力的市场效应以及口碑是非常不错的。

提到格力电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董明珠,一介女流之辈,可以经营这么大的一个企业,而且效益还可以这么好,真的是太有能力了。

诸不知格力电器真正的大老板不是董明珠,我们通过相关资料查找,发现格力电器在经过股权多次转让后,现在的老板是高瓴资本。

高瓴资本的最大股东是张磊,可以说现在格力电器最大的股东是张磊,董明珠只不过是一个给张磊打工的人。

我们从各种企业关系上可以看出,张磊现在是格力电器最大的股东,但是格力电器从开始到现在,不是张磊一手创办的。

如果说是谁让格力电器从最初的一家小公司到现在的大企业,从市值3千万到如今的3千亿

现在格力电器在国内家电市场上,一直以销售第一的成绩稳坐第一,成为很多国产企业立誓要超过的企业。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王自如入职格力几个月后,格力手机业务终于有了新的进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格力有一款新产品已经入网。从外观来看,格力新机将采用前置挖孔屏+直角边框设计,并且机身颜色为工艺难度更高的白色。配置上,知名数码博主@熊猫很秃然表示,格力新机将会搭载骁龙870处理器,搭载4200mAh电池,最高支持30W快充。

虽然这一配置放在整个手机市场并不十分亮眼,但是考虑到此前格力手机高价低配的产品特点,我们不得不感慨,王自如真的帮助格力手机开窍了?

屡败屡战的格力手机

事实上,比大部分人所以为的时间都要早很久,格力就入局了智能手机市场——2015年6月,董明珠高调宣布,格力首款手机开卖,售价仅为1600元,并表示“格力手机,可以秒杀小米”。

尽管格力入局智能手机行业比小米晚了几年,但是考虑到一加也是在2014年4月才推出首款产品,因此,格力手机推出的时间,其实还算是在手机行业红利期闭合的前夜。

然而现实却让格力猝不及防,第一手机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首款格力手机的出货量大约只有五六万台。

不服输的“董**”并没有就此放弃,随后格力又推出了格力手机色界。对此,微博大V@摩卡曾透露,格力手机色界共生产了30万台,但只卖出了1万台,剩下的全部被迫内部消化。

之所以格力手机在市场上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但另一方面,也与格力手机的忽视产品只谈情怀有关。

以2019年格力推出的格力手机三代为例,其在售价3600元的基础上,仅仅搭载了2016年流行的骁龙821处理器。作为对比,当年的热门旗舰小米9不光是手机市场第一批搭载高通骁龙855的旗舰产品,并且起售价也仅为2999元。

配置差距如此悬殊,消费者当然会用脚投票——官方数据显示,发布半年后,小米9系列全球总出货量达到了470万台。

更重要的是,由于一直以来的家电销售惯性,格力手机也没能根据手机销售的线上化大趋势,即使的调整自身的产品出货策略。华夏时报报道,在市场表现不佳的背景下,格力初代手机大举向经销商渠道压货,价格最低能给到1200元。

诚然,对于广袤的中国市场来说,线下是各产品不能忽视的重要渠道,但是结合OPPO、vivo的产品策略来看,格力手机并没有找到“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之类的消费者痛点大肆宣传,而仅仅是在开机界面放上董明珠的头像和一封“诚挚”的感谢信。

考虑到智能手机是高频日用品,相信没人谁希望每次开机时,都看到一个与己不相干的人的头像。

王自如难当关键先生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王自如加入了格力。

对此,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王自如加入格力,说明格力有找专业人士操盘的意愿。”

小米官方传记《一往无前》曾写道,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初的时候,找到第一批员工,不是Google工程师,就是手机上游产业链的专家,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媒体人。

这主要是因为,手机是传统制造业的高规格产品,涉及十分复杂的供应链、产业链基础,在行业外观察的媒体人,不光很难触及到这些技术,并且也很难在人脉上也很难给手机产品带来帮助。

以锤子为例,掌门人罗永浩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半个媒体人,其高度理想主义的产品观,对于企业和产品来说,就是巨大的灾难。这一点,我们在历代锤子手机上,早已看得十分透彻。

而随着原华为荣耀产品线负责人吴德周入职锤子 科技 ,其操刀的坚果Pro 2终于帮助锤子在手机市场找到立足之地。官方数据显示,仅开卖一周,坚果Pro 2的销量就突破22万,成为一匹黑马。对此,罗永浩聊到吴德周时曾表示“远超过我的心理预期”。

如果锤子沿着吴德周的路线继续前进,那么其或许也不会落得个惨淡卖身的下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回望王自如与格力手机,前者能给后者带来的,无非是新潮的产品观和年轻化的宣发策略。而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21年的10月份,格力新机依然仅搭载骁龙870处理器。

为什么还不放弃?

既然手机业务屡战屡败,那么格力为什么不收缩战线,保证核心资源在核心业务上呢?事实上,格力也想这样做,但现实并不允许。

首先,格力最核心的空调业务正在逐步萎缩。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格力营收920亿元,同比下跌64%;母净利润为9457亿元,同比下跌3122%。同期,美的、海尔的营收则达到了1738亿元、11162亿元,显然,格力已经掉队一大截。

另一方面,未来的大趋势已经不允许家电厂商空守单一终端。Valuates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全球IoT市场规模将为319亿美元,2019年至2026年,IoT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642%。

对此,董明珠也表示:“格力手机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做。在未来智能家的时候,如果没有手机来控制它,是不行的”

以小米为例,得益于仅4亿月活的小米手机的带动,截止2020年末,小米IoT平台平台连接设备数量已达2348亿。

股票市场从来都是企业的风向标。2020年9月,格力市值突破达到了4200亿,“董**”成为了当年福布斯中国最佳CEO,一年之后,格力市值仅为2300亿,蒸发1900亿。

董**想仅仅靠一个媒体人挽回万亿市值的损失,比蜀道还难呀。

根据媒体9月25日的消息,近日,格力集团与小米集团、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约定在产业基金、金融服务、产业投资、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协议,格力集团出资3545亿元参与投资和管理由小米集团发起的小米产业基金,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核心装备、前沿 科技 等领域的小米生态链和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布局,借助小米集团在产业领域的丰厚积累以及格力集团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的资金和平台优势,深入对接和引进小米生态链企业,并通过产业投资将符合珠海发展战略的优质产业项目引入珠海,助力珠海加速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珠海经济 社会 发展带来新动能。

在签约仪式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表示,格力集团作为珠海市龙头国企,是小米集团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产业投资、产业培育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具备协同互补、合作共赢的天然优势。相信在格力集团的强大助力下,小米集团在产业投资领域将取得新突破、收获新成绩。小米方面也将加快推进有关合作事项早日落地,争取双方战略合作早日结出硕果。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都会一头雾水,不是前不久董明珠才说要进行第二场赌约吗?怎么这就转身投小米了?这就要说此格力非彼格力,这次投资的主体不是董明珠执掌的格力电器,而是其前母公司格力集团,为啥我们要强调前母公司,这是因为早年间格力集团的的确确是格力电器的母公司,曾几何时董明珠既是格力集团的董事长也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不过这一切都要从2012年说起,2012年格力电器董事长选举,在朱江洪的力推下以及众多中小股东的支持下,董明珠成功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而格力集团推出的人选在董事长选举中落败,至此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的矛盾就开始明面化。

不过在前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团队的操作下,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股份不断被稀释,2019年12月2日,格力集团与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股权转让协议,12月2日晚上,约定珠海明骏以4617元/股的价格受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902359632股股份(占格力电器总股本的15%),合计转让价款为41661亿元。

至此,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两者之间已经没有过往的强关联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格力集团已经不再是格力电器的母公司了,只能说是前母公司。

那么,为啥格力集团会选择投资小米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着格力集团呢?

网上有一个说法,这就是格力集团投资小米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格力集团和董明珠之间的恩怨,是为了故意气董明珠,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格力集团并不是哪个个人的私产,而是隶属于珠海市的国企,公开资料显示,格力集团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其产业投资板块的运营载体为全资控股子公司格力金投和兴格资本。所以作为国有企业,个人恩怨一定不会是格力集团进行重大资产投资的主要考虑因素,甚至连重要因素都谈不上,这种讨论大家可以不用去管。

那么说实在,我们抛去大家熟悉的小米、格力电器、格力集团三者之间的恩恩怨怨不谈,我们就来说说小米到底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格力集团,格力集团大手笔投资小米究竟为啥?

首先,格力集团急需小米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其实,大家不要忘了雷军起家的地方正是位于珠海的金山集团,所以相比于其他公司来说,同为珠海企业,格力集团对于小米其实并不陌生,小米这些年来所展现出来的超高速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制造业的代表,而对于格力集团来说,当前却是自己相对较为困难的时候。据格力集团披露的半年报数据,上半年格力集团实现收入88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8265亿元同比减少991%,主要由报告期内格力电器“出表”造成。上年同期,格力集团98265亿元的总营收中,来自格力电器的收入共计83333亿元,占比848%。由于已经剥离了格力电器,在这样的情况下,格力集团需要赶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增长点,那么相比于其他企业来说,同样源于珠海的雷军所带领的小米无疑是最熟悉,也是最有成长前景的企业之一。

其次,小米生态链已经足够向市场证明其成长价值。据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小米生态链参与企业超过290家,生态链企业提供了超过4000个SKU,品类涵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等领域,是目前全球联网设备最多的AIoT平台。 可以说,在当前情况下小米已经成为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生态链企业,在小米的生态链之中,几乎已经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智能物联网体系,而我们看到截至目前小米生态链的上市公司已经有了华米、云米、石头 科技 等诸多上市企业,而9月22日,小米生态链又一家九号智能A股首个VIE结构上市公司,标志着小米生态链又下一城。从这么多年小米生态链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小米生态链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体系中不断孵化孕育出智能互联网的上市巨头,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于格力集团传统布局的空调以及小家电体系来说,小米的智能生态链无疑是更具市场想象空间,能够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故事。

第三,招商引资也是格力集团最看重的事情。我们不要忘了格力集团还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那么其本身的职责中还有为珠海进行产业引进的目标在其中,而这个时候小米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小米的掌门人雷军本身就和珠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参与创办的金山软件正是从珠海起步。他曾公开发布微博表示“感谢珠海人民,也感谢历任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小米的生态体系早就不是小米一家公司,我们前面就说了小米生态链的几百家企业,如果能够吸引这些企业落户珠海,即使不是所有企业都来,只要有一部分企业能够选择珠海的话,对于珠海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企业入驻,那么无论是对于招商引资的意义,还是对于珠海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意义都是相当巨大的。

所以,无论董明珠愿不愿意承认,格力集团真的是看着小米说出了“真香”两个字,这样的小米对于已经没有格力电器束缚的格力集团来说,实在是一个太好的投资标的了。

“我从雷军身上学到了利用互联网思维搞营销,挺厉害的。(小米)原来上市时股价从17块变成8块10块了。”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今年雷军和董明珠的五年赌局答案揭晓,董明珠略胜一筹,但是二者相差不大,可以说雷军虽败犹荣。五年时间雷军能把一家营收百亿的企业拉到千亿的阵营中,还能紧追格力,不得不说雷军的互联网营销思维真的非常牛。2018年7月9日,雷军带着小米登陆港交所,上市当天开盘小米破发。随后几天小米一路冲高,在达到2220港元的高价后,小米一路下跌,直到现在。 

小米上市时,曾有十几万投资者认购,就连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人也都为雷军站台,当初之所以定价那么高,也是基于市场对于小米的看好以及认购的超预期。小米上市以来,股价一直都是雷军的一块心病。上市时雷军曾夸下海口,他要让投资小米的投资者赚一倍。一年时间过去了,当初买入小米的投资者亏损幅度都超过了50%。不知道雷布斯现在面对投资者时,那句are you OK还说的出口不? 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上市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经过9年多的发展能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足以说明小米的价值和雷军的管理能力。

但价值和能力不代表市场的看法,对于小米模式显然市场不太认可。不少专家指出小米之所以跌跌不休是因为当初上市时定价过高。他们认为目前要按照制造业企业去估值,小米的市值仍然比较高,但如果按照互联网企业去估值时,小米市值就是被低估的。根据wind数据显示,小米今年股价已经累计下跌2918%,而今年恒生指数的涨幅为351%。从发行价17港币跌至今天的914港币,面对着近半的缩水,雷军的压力可想而知。雷军曾表示,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自己曾焦虑得睡不着觉,他称大家都投资了我55亿美元了,要跌的太难看,我怎么出去见人? 

今年1月9日,小米曾发布公告称,包括集团CEO在内的控股股东一年内不出售所持小米集团的股份。随后,小米又进行了三次回购,涉及资金2亿港币。  在市场反应并不明显的情况下,5月14日,小米继续加大市场的回购力度,小米集团公告称,向董事售出一般授权,以回购不超过10%的公司股份。然而,多次回购市场并未买账。且前段时间小米集团总裁林斌在低位进行减持,如此行为更是让小米股价承压,为了改变目前股价下跌的颓势,9月3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回购授权,按最高总价120亿港元,不时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受此消息影响,小米当日股价大涨。截止现在,小米本月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7%,市值也重回2100亿港元上方(目前2194亿)。

9月17日,小米集团再次回购27562万股,回购金额2499万元港币。目前小米暂时止跌,但仍处于周期底部。和产品方面的天赋比起来,雷军对于小米的股价真是是束手无策。除了承诺不减持之外,回购就成了雷军维护股价的重要法宝之一,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为了提振股价,雷军以及小米集团都进行了诸多努力了,可惜效果并不明显。上市之初,雷军曾认为,股价短期波动不重要,只要脚踏实地做好公司,市场就一定能给予最正确的评价。但是,事实总是事与愿违。  

比起小米集团的困扰,雷军本人的困扰也不小,按照雷军最新持股计算,雷军共计持有A类股4273亿股,B类股2386亿股,合计持股6659亿股,占小米集团占总股本的2779%。小米股价达到最高点时,雷军身价曾突破了1500亿港币(约合192亿美元)。如今雷军身价只有610亿港币(约合78亿美元),也就是说短短一年时间雷军身价蒸发就超过了110亿美元。根据小米半年报显示,小米上半年实现营收957亿元,实现净利50亿元。而同期的格力营收也不过983亿元。在不少券商和投资者的眼中,小米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甚至有机构给小米给出了22港元的目标价。

现在小米正在止跌回升,至于能涨多少,我认为就要看这轮小米的回购力度了。如今雷军同董明珠之间又有了新的赌约,这次他们赌谁能成为各自行业的全球老大。董明珠坦言,小米前面有华为,所以它很难超越。雷军则回复到,我觉得我可以试试。 我认为雷军能不能成为手机行业全球第一不重要,只要在下次赌约结束前,小米能够超越格力,且股价能够回到发行价上方,雷军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