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品有鱼将于3月17日终止运营
小米有品有鱼将于3月17日终止运营,今日,有品有鱼在其APP和官方小程序首页发出公告称将于3月17日10时终止运营,小米有品有鱼将于3月17日终止运营。
小米有品有鱼将于3月17日终止运营11月17日消息, 小米旗下有品有鱼近日宣布,将于2022年3月17日10时停止运营,到时用户将无法访问App,用户在账户内的虚拟财产,官方将提出解决方案。
小米官方表示,将为在有效期内的有鱼会员免费赠送“小米有品 UP 会员”,以便用户能继续享受小米有品提供的会员服务;关于用户账户内的个人虚拟资产,官方将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据悉,有品有鱼是小米有品旗下的新国货会员制电商平台,主张有鱼新国货,分享有收获,以智能家居为新国货头阵。在平台购买商品,用户即可积累成长值。
官方表示,账户中的优惠券可在2022年2月17日10时前在有品有鱼App使用,未使用的有效优惠券将于2022年2月17日10时统一同步至小米有品App。
小米有品有鱼将于3月17日终止运营21月17日,壹览商业获悉,小米旗下社交电商有品有鱼将停止运营。有品有鱼在其APP和官方小程序首页发出公告称将于3月17日10时终止运营,有效期内的有鱼会员将转化成为“小米有品UP会员”。
有品有鱼是小米有品在2019年推出的社交电商业态,“自购省钱、分享赚钱”的模式与市面上大部分分销型社交电商类似。根据其官网,有品有鱼依托小米生态链体系,主张用小米模式做生活消费品,涵盖家居、日用、餐厨、加点、智能、影音、服饰、出行、温床、健康、饮食、洗护、箱包、婴童等各大生活消费品品类。
去年9月,原小米有品负责人高自光离职。11月,小米有品与小米中国区零售业务进行了整合。并入中国区后,小米有品和小米商城将继续分别服务不同的消费人群,相互业务形态和受众并无变化,但将结束独立结算。小米有品总经理白昉和小米副总裁、中国区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尚进,都将向小米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汇报。
在团购型社交电商拼多多崛起之后,以云集、贝店、好衣库、社交电商的另一分支分销型社交电商也开始走红,小米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契机。但有品有鱼在2019年上线之后,“花费396元成为会员,然后邀请别人加入就可以轻松回本”的拉人头模式上也让其被质疑“类似传销”,但由于背靠小米,让其拥有了强大的品牌背书。
去年9月,有品有鱼还和宝能宣发了合作,为宝能·第一空间有品有鱼智能全屋体验馆举办了开业仪式。这也让此次有鱼有品的关停略显突然,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2021年,社交电商泡沫破灭,明星公司贝店遭遇资金链断裂,大批供应商维权,云集业绩大幅下滑,走到了退市边缘。年底,林瑞阳和张庭的品牌TST因涉嫌传销被查更是引发了行业对于监管趋严的担忧。
对于小米来说,一方面是有品有鱼的业绩对于整个公司来说影响甚微,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有品有鱼在“类传销”模式上带来的政策风险,所以及时关停,属于避险之举。
小米有品有鱼将于3月17日终止运营3今日,小米有品有鱼宣布,因业务调整,有品有鱼将于2022年3月17日10时终止运营,届时用户将无法访问有品有鱼App及小程序。
官方表示,将为在有效期内的有鱼会员免费赠送“小米有品UP会员”,以便用户能继续享受小米有品提供的会员服务;关于用户账户内的个人虚拟资产,官方将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有品有鱼隶属于有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小米有品旗下的新国货会员制电商平台。依托小米生态链体系,用小米模式做生活消费品,涵盖家居、日用、餐厨、加点、智能、影音、服饰、出行、温床、健康、饮食、洗护、箱包、婴童等各大生活消费品品类,将小米的“极致性价比”延伸到生活家居领域的方方面面。
据了解,已入驻有品有鱼的小米生态链品牌有:90分、素士、贝医生、Yeelight、智米、青米、紫米、云米、1MORE、Aqara、8H、花花草草、捷耐拓等;已引入的第三方优质企业品牌有:千妇恋、每晚、贝瓦、火候、原素、365WEAR、一悟一什、米卡米卡、逸香、无染、COTTONSMITH等。
根据官网介绍,在物流方面,有品有鱼与前三强头部物流企业合作,覆盖全国八大仓库,80%的商品48小时内送达。
据了解,在有品有鱼平台购买商品,用户即可积累成长值,成长值可用于兑换免费的会员资格以及不断推出的更多其他权益,成为会员后,会员可享受到商品券后价,以及 3-15% 的自购返利,每月会员日更有其他额外补贴。同时,会员向其他用户推广商品也可以享受到更高比例的推广服务费。
而正是这样的返利模式,让有品有鱼陷入了“涉嫌传销”的争议中。
据时间财经报道,有接近有品有鱼的人士称,自己的友人近期极力让他下载一款名为“有品有鱼”的手机应用,且使用该友人的邀请码成为其“下线”,花费396元成为会员,他的友人声称,加入后只要拉够人头,就能轻松月入10万元。该人士表示,“感觉很像传销,但小米犯不上做这个吧?”部分法律界人士对时间财经表示,其中部分所谓“推手团体”制定的推广策略,确实有传销嫌疑。
撰文/ 《 财经 天下》周刊作者 安燃
编辑/ 徐志同
没有哪个手机企业当家人像雷军这样,如此频繁地提及“高端化”:
“小米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要突破高端。”
“小尺寸高端旗舰,正式对标苹果。”
2022年2月8日晚,小米举办了虎年第一次重要会议——高端化战略研讨会,并正式组建高端化战略工作组。雷军又喊出了夺人眼球的新口号:小米产品和体验要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如此遥远。自从2020年正式宣布冲击高端以来,小米越想要就越得不到。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市场表现,都没能看到小米站稳了高端的迹象。
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反馈。如今,小米集团的股价在时隔一年半后又回到了发行价以下,2月10日的收盘价为1682港元。过去一年,小米市值蒸发了超过4000亿港元。
并不顺利的2021
(图源:视觉中国)
小米在2021年一度有着良好的开局。
高喊着“高端化”的小米,在2021年密集发布了多款产品,包括元旦当天发售的小米11,3月份又发布了小米11 Pro和小米11 Ultra,以及售价高达9999元的折叠屏手机MIX Fold,年底又发布了小米12系列。这些机型的价格最低也在3000元以上,最高卖到了近万元。
但这几款产品的市场表现却参差不齐。
华北地区的小米经销商范奇对《 财经 天下》周刊透露,小米12系列的总体表现不如小米11系列。而此前雷军对小米12的评价很高,称其为“小米高端手机新的里程碑”。
范奇回忆,小米11开售时,一个店铺一天能卖四五十台,不用主推,都抢着要货。而小米12开售后,范奇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抢购氛围,而且小米已经有意在降低小米12系列的定价。
在范奇看来,这与上一代旗舰手机的糟糕表现有一定关系。首发骁龙888芯片的小米11一度有非常好的开局,前期销量也很好。小米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小米11系列在同价位的安卓手机中国内市场销量排名第一。
然而小米11系列却在产品质量上翻了车,后续出现了一堆质量问题,包括烧主板、黑屏关机以及烧WiFi等,引起了不少投诉。
截至2022年2月,新浪黑猫投诉有关小米11的内容高达11500条,远高于小米的其他机型。在一个“小米11主板问题”的QQ群里,甚至聚集着超过1800名用户。
小米一家供应商伙伴负责人阮勇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小米11因为要抢高通骁龙888的首发,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出现了不少问题。今年的骁龙8系芯片,小米依然是首发,“小米数字系列抢高通的首发已成为传统,但效果和声量已经大不如前。”
这样的情况在小米往上走的 历史 中屡次出现。2020年初,雷军说:“小米10是小米第一款冲击高端市场的产品。”但其实,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喊高端口号。2015年小米发布Note系列,第一次向上突围;2016年,小米又发布了MIX系列,但这一系列除了前面两代机型有着不错的口碑和市场表现之外,从MIX3开始又没能延续此前的表现。
“小米往上走还是有点累。”范奇说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再没有什么黑 科技 了,你拿啥高端啊。”小米的高端化口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现实却不如人意,代表小米最高水平的小米折叠屏手机销量也不佳,最新的消息是,小米MIX FOLD的售价已经比定价降了3000多元。
“芯片、屏幕都不是你的,就剩下营销手段了,而且米粉也是有限的。”范奇说。
这是小米们的命门。芯片和屏幕这些手机里最核心的部件都需要靠高通和三星供应,这也造成了每次骁龙旗舰芯片发布时,一众国内手机品牌疯狂抢首发的现象。
小米一度尝试过自研芯片。2017年推出了首款手机主处理器澎湃S1,但因为性能表现不佳,并不成功。小米很快也没了耐心,加盟的芯片大牛朱尚祖也出走,最终芯片项目不了了之。相比于营销,小米在核心技术上的决心和投入都似乎少了一些火候。
2022年春节返工后第一周,小米自研的充电芯片澎湃P1又陷入“贴牌”风波。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组小米澎湃P1芯片与另一款芯片的晶圆丝印对比图,两者之间有一定相似度,所以澎湃P1被质疑是“买来的”。
不过,当事方南芯半导体发文称,小米澎湃P1芯片为小米自研设计、南芯半导体代工(内部代号 SC8561)。“小米自研的澎湃P1充电芯片与南芯SC8571拓扑结构完全不同,是不同设计、不同功能、不同定位的两颗充电芯片。”
“南芯半导体其实并没有代工(制造)业务。”据知情人士透露,或许是小米将芯片设计外包给了南芯半导体,这种做法在业内非常常见。不过,小米目前尚未对这一消息进行回应。
线下渠道出现冗余
华为受到打压后,手机高端市场留出了大量空白,这让小米等国产品牌一度看到了冲击高端的绝佳机会。为了抢占华为的销售阵地,小米在2020年和2021年加大了开店速度。
2021年10月底,雷军宣布小米之家第10000家店在深圳开业。小米之家在县城的覆盖率已超过80%,已覆盖2200个县城。店铺的增多带来的是单店效益的下滑。范奇发现,现在月销售100台以上的店铺都是好店,而在此之前,同一个店铺的销量至少在200台以上。
来自北京的小米经销商王清向《 财经 天下》周刊透露,现在的小米宣讲很少提毛利率,而是向经销商灌输ROI(投资回报率)的概念,要求线下门店的运转效率接近于电商,依靠高周转提高经销商的综合毛利。
为了加快周转,在最新的渠道策略中,小米砍掉了原有的多层分销体系,门店可以直接对接小米工厂进行发货。相比之下,华为、OPPO等厂商依然采用类似国代、省代的方式对接零售商再触及用户,利润在层层分销中被稀释。
另外一大显著的改变是,为了解决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小米把专卖店货权收回,专卖店卖不出去的库存,改由小米买单,但需要渠道商承诺注入一部分货款,小米才发出相应价值的货物。“货款归属渠道商,”王清说,“这也是目前加盟的必要条件。”
小米坚持认为,只要周转效率高,那最终获得的整体回报也不会太低。2019年6月,还在操盘线下渠道的高自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大部分零售商能实现20%、30%以上的保底年资金回报。”
在王清看来,小米的效率制胜策略能够“转起来”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因为要充分考虑人流量,目前手机厂商的线下选址是看重“进MALL率”的,去高端商场开店被视作制胜线下渠道的关键,过去老破小的通讯街形态会逐渐被遗弃。
进商超并非易事。多数购物中心欢迎的只有直营店,但直营店意味着更重的运营成本。王清透露,目前在北京商圈投入一家小米之家直营店需要承诺注资300万元,收回成本则要超过1年半,而在疫情的影响下,时间可能需要更久。
2021年的小米投资日大会上,在回答投资者关于销量增长与线下门店增量不匹配的问题时,雷军回答:“小米之家是连锁店,每个店开好需要9-18个月的热店过程”,并指投资者去的都是新店,要把新店剔除,看一年前2000-3000家门店的表现。
福建地区手机经销商唐弓深有感触,他在去年5月开了县级第一家小米之家专卖店,首单综合成本达到70万元,他的预期回本时间已经被定在三年后。换言之,想要监测这轮线下改革的成效,还需要给小米更多的时间。
但更多渠道商似乎并不买账。“改革后手机利润点有所上涨,但相比华为依然没有竞争力。”另一位渠道商向《 财经 天下》周刊坦言,“华为出事后,为了活下去,很多渠道商考虑转向其他品牌,OPPO和vivo都在考虑范围内,但唯独没有小米,大家肯定优先考虑利润高的品牌,而非抵押货款的模式。”
“全国能百分之百完成任务的大区都很少。”范奇对《 财经 天下》周刊说。一方面是小米11系列的表现不佳,直接影响了小米12的销量。另一方面,也与迅速铺开的线下渠道有关。
而小米的策略是给一线销售员提供丰厚的奖励,比如卖一台折叠屏手机,给店员的奖励是200元,卖出去小米12和12Pro都是奖励50元,小米笔记本奖励80元——这些都是正常提成之外的奖励。这种做法极大提高了店员的积极性,“我们有些店员,光平台返利一个月拿六七千元。”
不过,加盟小米之家的商家却未必能赚到大钱。“人家小米保你不亏钱,但也永远赚不了大钱。”一位小米商家感慨,“商家永远是赚他应赚的部分,不管小米怎么调整,都是这样。”
在他看来,小米不需要商家有太大的能耐,有钱就行了,而且鼓励商家做“TOP客户”和“蓝血客户”,坚持“少商多店”的策略,方便管理。“小米现在都不找精明人,专找有钱人。”范奇说,开小米店并没有太多门槛,“你是通信行业老人,你有强大的市场能力,小米不要这个,他要的是听话。”
范奇正在考虑开其他品牌和产品的店铺。他说,对于他这种规模不算太大的商家而言,小米给他带来的利润缺乏足够的诱惑。
来自苹果和荣耀的压力
迅速膨胀的线下渠道一度给小米带来了非常正向的结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是雷军2021年7月发布的全员信的开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2021年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首次跻身全球第二,这是他和他的小米距离榜首最近的一次。年过50的雷军为小米定下了“站稳全球第二,三年全球第一”的目标。
然而,江山易攻难守。“小米集团对外发布的三季报新闻稿,没有像以往尤其是半年报那样将手机业务放在最显眼处,着墨甚少。”一位手机行业观察人士说。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报告显示,去年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为14%,不及苹果1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甚至还一举丢掉了欧洲、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第一的位置。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将手机出货减少归因于芯片短缺加剧,直接影响了小米手机大概1000万到2000万的出货量。另外,王翔也认为和外部环境有关,“小米市占率有所下降,主要与iPhone 13表现强势有关。”
根据一份来自HCR慧辰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高端智能手机份额(5000元以上售价机型)上,苹果一骑绝尘,达到7426%,而华为在持续两年缺货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1782%的市场份额,小米甚至还不足华为手机份额的零头,仅为297%。
除了苹果的压力,老对手荣耀重组后再崛起,也对小米步步紧逼。上述报告显示,小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为14%,被市场份额18%的荣耀反超,排名第四。
一位荣耀内部人士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荣耀承担了过去半年华为积压的换机需求,还接手了华为固有的渠道资源,补充大量经销商增强线下能力,内部已经喊出口号,在未来的12-16个月要登顶国内市场。
荣耀和小米此前一直是竞品关系。两个品牌都拥有较强的互联网基因,而打法和标签重合度非常高,在争抢用户心智上,经常摆出“有你没我”的姿态。上述人士称,荣耀在去年10月底已经恢复了海外市场,西欧是首个目的地市场。在华为退出后,这块高端市场是小米增长最快的区域。
面对苹果和荣耀的双重挤压,小米的组织架构在过去一年频繁变阵。
最近的一次是,小米国际部销售副总裁刘毅调岗至中国区,担任电商部总经理,负责小米手机等产品在京东、天猫等渠道出售。刘毅还分管中国区“作战室”,这是小米建设线下渠道的核心部门,分管协调各省级公司。而电商部总经理王晓雁成了中国区销售运营一部总经理,并分管销售运营二部、销售运营三部和运营商部。
有小米员工透露,去年一整年,邮箱陆续收到超过30封调整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命的内部信,数量远超往年,显示出小米上下对于“高端化”的焦虑。
如今,雷军又给小米定下了更高的目标。然而,留给小米冲击高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中范奇、王清、唐弓为化名)
年初,雷军高调的宣布小米造车,小米手机已经成全球第三,接下来,小米 汽车 会成吗?
我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只能梳理过去小米手机为什么能成,给大家一些思考。我们也不框定什么是组织能力,听听大佬怎么说。
一、雷军谈小米的成功
去年4月份,雷军有一个小米十周年的讲话,他总结小米的成功,简单可归纳4条:
1、聚人才
雷军说,创立小米干的第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什么?是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汇聚了在各个领域里面超一流的人才。
雷军说,很多人说我们找不到人。我只问一句,你们每天有多少时间在找人?至少在小米创办初期,我每天都跟大家谈到凌晨两点,从早上九、十点钟开始,我百分之百的精力在招人。
我把所有可能的人列成名单,我是一个一个亲自给每一个工程师打电话,约他出来一起聊一聊。其实刚开始很难,他们不相信我能做得成。所以,我们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招人。
2、抓风口
雷军说,我觉得小米做到今天,除了我们找了一帮优秀的人,觉得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我们站在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时间点,就是我讲的台风口。这个成功99%的原因是因为台风口。
雷军强调说,找准时间点很重要,小米创办的时间点刚刚好。我们内部也反复商量说要是再早个半年、一年可能更好,但是我认为我们已经是95分的时间点,如果你比小米再晚一两年进入这个市场,其实机会也不大了,成功的困难会提高很多。
换个说法,就是“小米抓住机会的能力”太强,这次雷军果断的造 汽车 ,感觉“台风口”又来了。
3、拼资源
雷军说,小米成长得到了 社会 各界的支持非常重要,包括股东。因为没有这些资源你是做不起来的,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拼资源的过程,哪怕它帮了你,之后贡献不大了,但是你不能说第六个馒头吃饱了,前五个馒头就不重要。
雷军还强调,在小米在成长过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扶持和帮助。大家能看到的,雷军每年年初参加两会都跟劳模一样。
4、赢口碑
雷军形容小米与用户的关系是“鱼水情”关系,强调“坚持和用户交朋友, 做产品的时候做到用户能够尖叫,让用户发自内心深处觉得你的产品好”,这的确是小米的特长。
雷军说,赢得口碑背后要超过用户预期。
怎样才超预期呢?雷军说,
大家留意一下,雷军谈小米的成功,绕开咨询公司或其他大厂通常会说——战略、文化、价值观、更侧重的是:产品,用户,市场,创新。
二、梁宁谈小米的成功
产品思维大咖梁宁认为,小米的成功核心是——拼效率,这个“效率”有三个含义:
1、创新效率——小米的护城河
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发布,三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在全球的硬件企业中,这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成长速度。
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小米挺困难的,但是在2017年奇迹般地逆转了。
梁宁认为,小米崛起的背后是在进行一场“效率革命”——小米用1亿人民币来研发一款手机,单款小米手机的研发投入可能是同行业的10倍,但是总研发成本,小米却是其他品牌的1/10。
2、智能效率——小米的逆袭
2015年和2016年两年是小米的负向周期,小米前途堪忧。
梁宁说,这个时间段,因为oppo、vivo快速做了渠道下沉,开 60万家专卖店。而小米一心一意专注在线上,错过了县、乡市场的线下换机潮,这是小米掉队的本质原因。
后来,小米开始重视线下,迅速把渠道扩张成了一张立体的网。线下零售做到了27万的坪效(全球第二),并计划开1000个小米之家,最有突破性是,小米利用个人流量一年的时间开了20万家小米小店,小米计划是开到100万家。
梁宁总结,小米这次逆袭靠 “智能效率”——背后是小米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网络数据。
3、管理效率——成果数字化
梁宁说,小米打造了一个全员面对用户的组织结构,接受来自用户的压力。你让员工修改一个东西,两个人是要相互说服的。
如果你要拿领导的权威去压他,他可能就会说那我改吧,但心里不服气。如果这个建议是来自用户,这个员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
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讲:互联网把人数字化了,把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全都数字化了。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数字,数字自然会对人产生压力。
总结,小米成功是不是靠“效率革命”不好下结论,可以下结论的是,梁宁重新定义
了“效率”。
三、刘润谈小米的成功
刘润前段发了一篇文章,重点提到他专访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王川分享小米创新管理方式:超级扁平化、网状组织。
文章写得比较细,有很多工具,推荐HR去读。
1、超级扁平化
小米3万人,按管理幅度6算的话,得5000多基层经理,怎么可能还“扁平化管理”呢?
王川提到,解决问题靠用新方法、新工具,比如开会,小米就采用不说话只打字的“飞阅会”。
常规的开会是用声音开会的,而且声音有独占性,“飞阅会”就鼓励用文字在线上开会,打破声音的独占性,而且开会的文档不用PPT,开会的时候,汇报人不说话;
要求与会者自己看文档,有问题可以文字提出,汇报人跟进。这就相当于开会的有人举手提问。
2、网状组织
传统的树状组织(科层组织)容易遇到一个问题,比较依赖单颗中央处理器(CPU)的算力来决策,如何改进这个bug?
一是进化到矩阵组织,但矩阵组织还是有天花板,二是直接进化到网状组织。
谈到网状组织的时候,王川举例,小米用到“飞书”的两个功能,一是“@”(集结号),@重点是提醒、召集,瓦解了传统汇报关系,以“事”把大家串联。二是“ ”(解散号),事情完了,大家就地解散。
“用@集结,用 解散”之后核心逻辑是,所有人都可以在一张网上,守候着各自的节点。以前是“事儿围着人转,现在是人围着事儿转”,一旦有“事”,聚是一团火;一旦完成“事”,散是满天星。
当然,靠一个方法、一个工具就试图解决“科层组织”的bug,显然是不科学的。不过,小米在管理创新上的 探索 ,依然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学习。
四、晚点团队谈小米的短板
晚点团队今天最新的文章《进攻与防守,小米造车后的双重组织架构》,上来就点出小米的软肋——小米的组织能力尚未经过大考。
前面我们提到小米有很多优点,也适当了解小米的短板,看看晚点的观点:
1、雷军管得太细
雷军过于追求对执行细节的掌控。据《 财经 》杂志报道,发布会前,雷军会仔细研究 PPT、文稿,看每一个条目、用词,他不希望有任何差错。
小米前硬件产品负责人说,只要做产品,“最终面对的那个人绝对是雷总”。产品开发过程中,雷军会直接向负责人提出不少要求,不论对方是否直接向他汇报。
小米的一位投资人曾评价,雷军作为管理者,缺点是 “太勤奋了”。这挤压了雷军本人做战略思考的时间和下面管理团队的成长空间。
2、高管培养不足
2018 年小米上市后不久,启动了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四块业务被重组为十个一级部门,由一批以 80 后为主的年轻高管分别负责,直接向雷军汇报。
雷军曾说,小米要 “着手培养、提拔一大批年轻管理干部”。但三年过去,那批一级部门总经理中,只有当时负责小米有品电商的高自光晋升为集团副总裁,并进入了手机核心业务。
去年,原本由这些年轻后备干部领导的一级部门又被重新整合。总得说来,上一轮小米对内部青年高管的 提拔和培养计划“难说成功”。
3、组织能力需补课
小米今年大规模招聘了 5000 名应届毕业生,直接推动员工数量从今年 3 月底的 23 万人增至目前的约 3 万人。雷军此前一直谨慎对待公司扩张,上一次增长 7000 人,小米用了 39 个月。如此多新人会不会将给小米的管理带来新的冲击?
雷军名言:“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随着小米原有主业,手机业整体增长见顶,小米到了要回答 “没有风口怎么办” 的阶段。
小米目前的应对之法,一是造车业务去寻找新的增长,从 0 到 1 进入一个新领域,雷军已有成功经验。
而提升小米原有业务的组织管理水平,这项任务也许更难。关键是雷军准备all in 造车去了,成立 11 年的小米,组织能力面临着大考。
晚点这次文章着力点不是小米造车的能力,而是小米手机原有的组织能力。
五、小米 汽车 能成吗?
如果小米 汽车 要赢,靠什么?在年初雷军宣布造车的长文上,他强调3点:
1、抗造能力——跟友商比,我们有钱
雷军说,“目前小米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未来十年,我们将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不用说, 汽车 肯定比手机要费钱,雷军说到,小米造车要担当的行业风险——百亿级的投资,三五年才能见效。
2、用户预期——跟友商比,我粉丝多
雷军说,发布会前,我们在微博上做了个调查,结果有超过95%的网友支持小米造车。
他还提到一个帮小米粉丝改造一辆智能房车和一个买了35万小米产品粉丝故事,情怀满满。
跟其他造车企业比,小米比较善于“捕捉”用户期待,也可以理解小米造车有“人味儿的”的初心。
雷军说:“我期待,在全球每一条路上,都有小米智能电动车驰骋的身影;我相信,小米能让我们的每一位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沉浸在 科技 带来的幸福生活中。”
3、亲自领路——跟友商比,我身体强
跟马云、刘强东退居二线、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退居二线,这次小米造车,雷军又一次亲自上阵。
雷军说“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 汽车 而战!”
读雷军这篇文章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他几段“心路历程”: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从互联网到硬件,都是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的巨大翻新。这几次重大的蜕变都需要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对抗巨大痛苦的韧性。”
“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手机业务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这一仗还没真正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敢不敢干?在困难面前敢不敢亮剑?我反复问自己,我还能有十年前一样的勇气,十年前一样的决心,甚至十年前一样的体力吗?”
刚一开始读这个,会有鸡汤感,多读几篇就上头了。文章最后,献上我们的祝愿,希望小米 汽车 能成吧。
这是公司的内部的原因,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看待呀,这个跟一般的消费者有又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这样的产品其实离开任何一个高管都可以,只要技术部门的人稳定就可以了
国际体验设计协会(IXDC)的前身为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在中国工业设计活动周上正式成立,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网易、腾讯、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金山等单位联合发起,是全国第一个受政府认可和领导的交互设计专业组织,接受工信部、广东省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管,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指导。受政府委托搞好交互设计行业的组织与管理,向会员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会员的正当愿望和合理要求,组织会员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
UXPA中国与行业同仁一起将用户体验从概念与理论逐步落地为与各行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实践。“用户体验”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业内历史最悠久、最具口碑和影响力的用户体验行业盛会,User Friendly 2017将在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今年大会期间,多位全球重量级嘉宾参与并做大会主题演讲,他们是被称为“交互设计之父”和“VB之父”、同时也是畅销书《about face》作者 Alan Cooper,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智能家居平台负责人高自光先生,麦肯锡数字部副总裁Rod Farmer先生,京东用户体验设计部副总裁刘轶先生, 阿里巴巴消费者事业群体验设计负责人、UED委员会负责人杨光, 宝马中国副总裁郑昭东。为期四天的大会,还将有超过30场工作坊,多个主题论坛、Free talk、行业文集优秀作者分享和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路演等专项活动。UXPA中国肩负引领行业的使命,将持续创新、不断变革,为用户体验工作的持续发展而努力!
其实因为这件事情是最近两天发生的事情,而且他本人和小米官方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这背后最真实的原因我们是还不知道的,在这里只能做一个猜测的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会在这个时候选择离职,因为他在九月份的时候都还在为小米的新品手机做宣传,但是突然就说自己离职了,这个就很让人觉得奇怪。因为他本人在之前是没有任何想要离职的迹象的,我们也没有从每一方面的消息听说他会在这个时间段离职或者说会有人来顶替他,所以他突然发生这种事情无非就几个方面的原因,要么是因为自己生病了没有办法再继续这个职位,要么就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导致他不能够在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再继续发展下去,或者说就是因为他触及了其他人的利益,别人想要拉他下水,所以他不得不被迫离职,在我看的话主要就是这几种情况了,当然也不排除他可能被别的公司挖过去了,想要在其他公司去发展。但是就我对高先生的了解,我觉得后面两种原因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为他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小米的品牌创始人,他其实也算是最主要的几个人之一,所以我觉得他不存在就是说会被别的公司挖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主要考虑一下前两种情况会不会是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没办法再坚持下去了。但是我觉得不管是哪种情况,我还是希望官方以及高先生本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及时和准确的答复,也好让我们更加放心一点,在网上的话也可以更少一些流言蜚语,不会再有人任意的去揣测为什么会离职这样的事情,也还是希望高先生能够继续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