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数据分析实例一:离职率分析与建模预测

Python027

R语言数据分析实例一:离职率分析与建模预测,第1张

本文分析利用IBM离职员工数据进行分析。在对离职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的基础至上,建立模型并预测哪些员工更易离职。

一般而言,数据分析分为三个步骤:数据收集与清洗、探索性分析和建模预测。本文的数据集是IBM用于研究员工预测的 模拟数据 ,数据十分完整,无需清洗。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通过对IBM离职员工数据实践,本文希望发掘出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并对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复习,深化对数据分析工作意义的理解。

IBM离职员工数据集共有35个变量,1470个观测个案。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变量如下:

上述变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载入分析包和数据集

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初步观测到:

分析结果:

基于对数据的探索性分析,员工离职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加班、离家远和出差等;

2.工作投入如果不能获得相匹配的回报,员工更倾向离职;

3.优先股认购等福利是员工较为关注的回报形式;

4.年龄、任职过的公司数量的因素也会影响员工离职率;

删除需要的变量:EmployeeCount, EmployeeNumber, Over18, StandardHours

变量重新编码:JobRole, EducationFiled

分析结果表明:

随机森林所得的AUC值为0.5612,小于决策树模型。

GBM模型得到的AUC值为0.5915

对于对于随机森林和GBM的方法,AUC值小于单一决策树模型的AUC值的情况较少见,这显然说明单一的树拟合得更好或者更稳定的情况。(一般需要得到AUC值大于0.75的模型)

当结果分类变量之间的比列是1:10或者更高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优化模型。本例中,离职变量的比列是1:5左右,但仍然可能是合理的,因为在决策树中看到的主要问题是预测那些实际离开的人(敏感度)。

加权旨在降低少数群体中的错误,这里是离职群体。

向上采样(up-sampling)指从多数类中随机删除实例。

向下采样(down-sampling)指从少数类中复制实例。

分析结果表明:

加权调整的模型表现最好,相比较于单纯的随机森林和GBM模型,AUC值从0.5612上升至0.7803,灵敏度也达到了0.7276。据此,后续将采用加权调整后的模型进行预测。

已经训练出一个表现较好的模型。将其应用于实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观察到影响员工流失的前5个因素是:

因此,在实践中就需要注意:

本例中对工作投入高、收入低的员工进行预测。

本例分析仍有需要足够完善的地方,还可以往更多更有意义的地方探索:

ggsurvplot(

fit, #生存分析结果

data = NULL, #a dataset used to fit survival curves

fun = NULL, # 定义生存曲线转换的任意函数。 经常使用的转换可以用字符参数指定:“event”绘制累积事件(f(y) = 1-y),“cumhaz”绘制累积风险函数(f(y) = -log(y)),“pct”以百分比表示生存概率。

color = NULL, #曲线颜色

palette = NULL, #颜色调色板,可选调色板有 "grey","npg","aaas","lancet","jco", "ucscgb","uchicago","simpsons"和"rickandmorty".

linetype = 1, #线条形状,可以用数值型向量1,2表示,也可以用字符串向量c("solid", "dashed").

conf.int = FALSE, #是否画出置信区间

pval = FALSE, #是否显示P值

pval.method = FALSE, #是否添加计算P值得方法得文本,前提是pval = TRUE

test.for.trend = FALSE, #默认是F,如果TURE,返回trend Pvalues检验。 趋势检验旨在检测生存曲线的有序差异。 也就是说,至少对一个群体来说。 只有组数为>2时,才能进行趋势测试。

surv.median.line = "none", #画一条水平或者垂直得生存中位值线,允许的值有c("none", "hv", "h", "v"). v: 垂直vertical, h:水平horizontal.

risk.table = FALSE, #是否显示风险table。其他值有absolute" or "percentage",显示绝对数值/百分比;参数"abs_pct" ,百分比以及绝对数值都显示

cumevents = FALSE, # logical value specifying whether to show or not the table of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events.

cumcensor = FALSE, #logical value specifying whether to show or not the table of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censoring.

tables.height = 0.25, #设置table得高度,取值范围0-1

group.by = NULL, #包含分组变量名称得字符串向量。长度<=2

facet.by = NULL, #一个字符向量,包含将生存曲线分成多个面板的分组变量的名称。

add.all = FALSE, #一个逻辑值。 如果为TRUE,则在主图中添加合并患者(null model)的生存曲线。

combine = FALSE, # a logical value. If TRUE, combine a list survfit objects on the same plot.

ggtheme = theme_survminer(), #主题名称

tables.theme = ggtheme, #主题名称,默认是theme_survminer.

... #后面描述的参数和其他参数将被传递给ggplot2 geom_*()函数,如linetype, size, ii)或ggpar()函数来定制图形。 看到的细节部分

)

R中的因子用于存储不同类别的数据,可以用来对数据进行分组,例如人的性别有男和女两个类别,根据年龄可以将人分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考试成绩可以分为优,良,中,差。

R 语言创建因子使用** factor() **函数,向量作为输入参数。

factor() 函数语法格式:

参数说明:

以下实例把字符型向量转换成因子:

我们可以看到输出sex的时候,除了显示字符串的内容以外,这里还有一行levels,证明sex有两个level(类别),female和male。这个顺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按字母顺序来排列。我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排列因子的顺序。以下实例设置因子水平为levels=c("male","female"):

你会发现现在levels的顺序就按照你设置的来显示了。

我们还能够设置显示的标签

可以看到虽然最初我们构建的向量里面包含的是male和female,最后因子却变成了man和woman。关于这个参数后面我们还会给大家举个更实际的,跟临床数据相关的例子。

R中的因子使用还是更广泛的,例如做差异表达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因子将数据分成两组。绘制boxplot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因子来将数据分成两组。更多的实例可以参考下面的视频讲解

R语言基础培训

【R语言】R中的因子(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