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北京发布《新媒体蓝皮书》。蓝皮书的调查显示,当前,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此外,由于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相较于微博,微信谣言的辟谣难度较大。
这份蓝皮书全称为《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这是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连续第6年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这份蓝皮书分为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和产业篇五个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微信微博发展、社交媒体舆情、传统媒体转型、网络谣言治理、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媒体版权、政务微博观察、传播效果研究、移动终端分析、数据新闻现状等重要问题。
报告指出,就全球来看,新媒体发展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截至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49亿,占全球总数的216%。
互联网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海量信息的庞杂纷乱,虚假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谣言等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也渐渐开始影响社会安定。这份报告就特别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微博、微信上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做了专门分析。
蓝皮书的分报告《新媒体时代的“假新闻”现象与治理对策研究》,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研究者认为,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如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此后上海地铁方面证实消息并不属实,“列车进站后站务员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
蓝皮书的调查显示,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位列第二。报告称,此类媒体基数大,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媒体形态,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10月28日的《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12月17日的《最新中国癌症地图出炉》等。
报告分析,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倾向于熟人间传播。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只有7%。此外,2014年也有少数假新闻出现于豆瓣平台,如“95后女网友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为一起商业策划性假新闻,还引发全社会关注,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周二是微信“谣言”传播最高峰
针对近年来愈发严重的微信谣言,该蓝皮书的分报告《微信公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共17周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防骗(133篇)、金钱(60篇)、亲子(52篇)。其中,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
将这625条“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类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周二达到顶峰。临近周末“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随后在周六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
从7大“谣言”主题典型文章数据库中挑选出35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如食品类谣言:转基因、辣条、假鸡蛋、寄生虫、瘦肉精)进行分析,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热度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对于“谣言”热点话题的讨论热度最高。
防骗类“谣言”关键词讨论热度高的省份主要有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和广东。
而对食品安全类“谣言”关键词讨论的比较多的省份主要是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广东。
报告分析称,总的来说,相对中部和西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各类“谣言”的关注度更高,这或许与该地区人群对生活质量更为关注、上网比例高、网络表达能力更强等因素有关。
报告称,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仅占新媒体假新闻的7%。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
春节将至,小心微信「红包封面」骗局,1月20日消息,腾讯微信安全提醒,一切需要付费购买的红包封面都是骗局,遇到类似的情况,千万要擦亮双眼,春节将至,小心微信「红包封面」骗局。
春节将至,小心微信「红包封面」骗局11 月 19 日消息,据微信安全发布,要买的微信红包封面,都是骗局!
一款好看的微信红包封面总是能让自己的红包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但是抢不到红包封面怎么办?很多人想去某些电商平台上去买,因此催生了「有偿红包封面」的生意,也滋生了「红包封面诈骗」、「红包封面」灰产的乱象,骗子是可以利用红包封面进行诈骗的。
微信称,微信红包封面只对红包封面制作方收取 1 元 1 个的费用,对于红包封面领取者是不收费的。各大品牌的红包封面基本是限量发布,抢不到封面的网友想花钱购买也可以理解,不过要特别小心,别被骗了。
微信安全表示,发现最近有不少网友就在购买红包封面的时候被骗了,骗子谎称自己有大量红包封面序列号出售,定价不贵、花样 N 多。
有人前来问询,骗子便以几元到数十元不等的价格叫卖,交易时骗子又会避开平台,称序列号是虚拟商品,买家必须先款后货。
而一旦收到钱骗子便会发去虚假序列号,或者干脆拉黑删人。
骗子采取的是“小额、广撒网”方式,骗的金额虽少,但网撒得够大,而对于想拥有专属定制款红包封面的人,黑灰产又开始乘机而入,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首先是最上游的设计环节,通常售卖封面的商家会找人来包揽设计工作,学生或者业余兼职的画师都有,同时也会有人组织设计兼职的群组对接商家在群里派单。
其次是资质认证、审核的`环节,微信对于红包制作者有资质认证要求,企业要先申请公众号,之后还要提供一些认证材料。个人则需要申请开通视频号,并且要获得 100 个有效粉丝,于是商家们开始提供更“灰色”的服务,帮企业做红包认证通过审核,以及为个人视频号“刷粉”,或者直接帮代开权限。
而与此同时,靠“信息差”赚钱的人也开始出手。为了那些完全不了解但仍想赚钱的人能更快了解,日常做兼职信息资料整合的人开始推出“教你用红包封面赚钱”的付费教程,你可能还没有找到注册平台,真正开启自己月入十万的赚钱大计,就先为“知识付费”花了一笔。
总之,红包封面的设计、制作到分销,这一整个产业链上可能有极其多方的参与。而事实上,微信红包封面自推出之日起,微信就明确规定,定制方不得因为微信红包封面而以任何形式向用户收取任何费用。针对向用户有偿销售微信红包封面的行为,微信将进行以下处理:
涉及到类似违规行为的定制方账号,已通过审核的微信红包封面将被下架,已被领取的红包封面将无法继续使用,尚未发放的微信红包封面将无法继续发放;且该等定制方在 1 个月内将无法通过微信红包封面开放平台定制任何红包封面。
微信提醒大家,不要相信网上有偿出售的红包封面广告,凡是要求先转账的都是骗子。
春节将至,小心微信「红包封面」骗局21月20日消息,腾讯微信安全提醒,一切需要付费购买的红包封面都是骗局,遇到类似的情况,千万要擦亮双眼,避免上当受骗。
牛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封面正式面向所有人开放,只要符合要求,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和发放红包封面。需要注意的是,微信仅向制作者收取1元1个费用,不向使用者收费。
这一年多来,有不少明星、公众号、游戏等发放红包封面,那些明星或大牌子的红包封面通常是限量发布,有些抢不到的网友就会考虑去买一个。最近一段时间微信安全发现了不少售卖红包封面序列号的骗子,声称自己有大量的红包封面,价格从数元到数十元不等。
这些骗子会告诉买家,序列号属于虚拟商品,必须先付款,交易时骗子还会避开交易平台,收钱后就拉黑买家。虽说这类骗局消费者损失不大,一般也就是两位数以内,但蚊子再小也是块肉,受骗的人多了,骗子赚到的就多了。
虎年春节将至,最近一段时间肯定会有不少平台发放微信红包封面,雷科技也为微信公众号关注者设计了红包封面,让大家在发红包时能多一丝趣味性。和所有新兴行业一样,微信红包封面也出现了骗局。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这种揭露骗局的文章,哪怕媒体大规模报道,肯定还是有受骗者。
除了让消费者了解到骗局,避免上当受骗,微信和相关部门也应该严厉打击骗子。小雷认为,这些骗子担心钱款被追回,不敢走平台,所以大多会选择支付宝和微信付款,微信有聊天功能,估计是骗子的首选渠道。希望腾讯可以加大打击力度,筛查有问题的微信用户。
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App,微信几乎成了电信诈骗的主要****,小雷遇到过几次电信诈骗,对方都要求我添加他们的微信账号,几年前还是让添加账号呢。或许微信应该更改实名注册规则,要求注册时需要人脸验证,以防止骗子使用他人的身份证号实名认证。
春节将至,小心微信「红包封面」骗局3临近春节,小小的微信红包封面仿佛也成了热门“年货”。1月19日,“红包封面”又上了微博热搜。打开朋友圈,某某品牌的限量红包封面等你来领;打开小红书,“自制红包封面攻略”“大牌封面免费领攻略”层出不穷。打开微博,定闹钟蹲点抢封面、集齐数个封面的分享各式各样。虽然微信红包封面团队早在2020年1月就发布公告明确表示杜绝有偿售卖,并对有偿销售的行为进行下架等处理。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有人还是“拐着弯儿”把红包封面做成了暴利生意。
动态红包封面10元一个
“代开权限”业务要100元
2020年12月,微信为个人用户开放了个性化定制红包封面的平台,满足条件的用户可以按照1元1个的价格定制红包封面,也可以多做一些送给其他人使用,掀起了一波热潮。2021年春节期间,大学生小刘就定制过自己的红包封面,“按要求创建一个视频号,邀请身边的家人朋友帮忙点十个赞并通过审核后,就可以自己上传定制了,步骤很简单。”
定制权限开放后,虽然微信明确禁止有偿售卖,但红包封面还是成了一门生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许多购物平台上都有红包封面在售。单个动态红包封面价格在10元左右,静态红包封面的价格是5元左右,二手平台上一般卖到3元左右。另外还有商家推出了红包封面盲盒的售卖方式。
2022年春节将近,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私人定制”微信红包封面,却发现定制的要求变高了。或是为了遏制售卖之风,对于个人账号,微信要求视频号有效粉丝数达100个。那么粉丝数量达不到门槛,又想制作红包封面该怎么办呢?新商机又出现了。有普通用户求助于购物平台进行“买粉”,从而快速获得定制红包的资格。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买到一个“粉丝”的单价在03元左右;若是买100个粉丝,就要花30元。
另外,还有一种开通红包封面作者权限的业务衍生出来。记者从一家声称“一天快速开通作者权限”的商家了解到,开通个人权限需要100元,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邮箱以及视频号信息即可。商家称,“视频号需要100个粉丝,我们可以安排好。”另外,如果不想开通权限,也可以把自己设备拍摄的照片发送给商家,支付50元由商家代为定制。记者注意到,该店设置的默认价格是50元,销量显示为“月销1000+”。
支付58元“上车费”成为代理
“免费封面”还能带货引流
除了直接销售红包封面,还有进一步发展“代理分销”的生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了一位正在招代理分销的商家,据他介绍,只需要58元的“上车费”,就会提供入驻二维码、一键开店教程、宣传视频素材、引流方法等资源。
这种方式对于代理人的年龄、资质都没有要求,只需要按照他们的教学流程下载注册软件、简单装修分销平台上的电商店铺,然后在不超过原价两倍的基础上进行批量加价即可。因为红包封面单价相对较低,所以代理分销者所需投入的金额数目也不大,但也正是由于参与门槛低,众多店铺售卖的红包封面素材千篇一律,想要获得收益必须自己引流,实际收益并无保障。
还有一些商家不是直接利用红包封面获利,而是通过无偿分享的借口,引导人们在社交平台按要求转发评论点赞。添加指定用户为好友后,会被拉入微信群聊,群内不定期分享一些红包封面的领取链接。除此之外,群主还往往会在群内分享其他品类产品的链接,或引导用户注册APP、关注公众号,实际上是通过无偿分享红包封面积累潜在客户,方便后续其他产品的推广。
披着“卖壁纸”“卖表情包”的马甲
有商家月销4万件
一些将短视频平台作为主阵地的卡通动漫自媒体,也把握住了这个商机。某短视频博主基于自己的动漫IP开发了红包封面,以6至9元的单价在电商店铺上售卖,媒体此前报道其销量已达上万,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该博主发布通知称,由于遭到投诉举报,所售卖的红包封面被暂停使用。
比较成熟的卡通动漫IP一般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定价不低但销量不错。例如,某动漫IP 售卖的红包封面种类很多,推出了春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相关的定制款红包封面,有的月销量超过1500件,单价定为99元一个。还有一些大店虽然不以IP形象为卖点,但款式极多,月销量3万+、4万+的比比皆是。即使以最低均价5元来计算,这些商家月收入也高达十几万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红包封面只有90天的使用期限,在这些商品的评论中,有不少人是“二次回购”,还有人买了好几个送给朋友。鉴于微信不允许有偿售卖红包封面,商品详情中,有些商家往往会用“买表情包或壁纸送红包封面”作为掩饰,还注明“本店不出售任何红包封面,只用于赠品。”但在宣传中,会特意在醒目位置注明“附赠红包封面”。
钻漏洞获利不可取,信息安全要注意!
和默认的红包封面相比,定制红包封面确实更加新颖独特有创意,但自推出之日起,微信就规定“定制方不得因为微信红包封面而以任何形式,向用户收取任何费用。”披着“卖壁纸”“卖表情包”的马甲卖封面,无疑是钻漏洞盈利的行为。
另外,红包封面生意火热之下,其中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不得不注意。类似“代开通权限”等方式,需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邮箱等重要信息,很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还有人打着“免费赠送封面”的旗号,引导用户下载、注册APP或关注公众号。为了一时好玩而不慎泄露个人信息,这种方式实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