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2010年10月开始筹划启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应用程序。
微信是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应用,2010年10月筹划启动,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 。该团队曾成功开发过Foxmail、QQ邮箱等互联网项目。马化腾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叫做“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首次上线,但仅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微信版本不断更新,功能更加完善,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806亿。
微信最新发展历程:
2018年2月,微信全球用户月活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
2018年4月9日起,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港片区,江苏省工商局在南京、镇江、宿迁、连云港4市,同时启动“企业通过微信小程序下载并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的服务。
2018年5月,为保障用户隐私安全,优化微信外部链接体验,微信团队对《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相关规则进行了进一步升级,新规将于5月29日起正式生效。
2018年8月7日,微信为保证平台的健康运营,公众号后台的文章阅读数据将剔除机器等非自然阅读带来的虚假数据。
2018年9月30日,即日起至12月底,用户在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微信支付合作门店,使用微信支付消费成功,即可参与摇摇乐活动,有机会获得当笔免单或微信支付到店红包。
2018年11月30日起,微信和暂时下线漂流瓶服务,专项清理色情内容。
2019年1月7日,腾讯云副总裁陈平在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智联升级发布会上称,腾讯云将在2019年实现IPv6 in all,既全生态推进IPv6战略。
微信从推出到如今,发展真的不容小觑,从最初的单一服务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活化,也证明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圈是有多么的广,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那些年的微信。
根据官方数据,微信月活用户高达98亿,日登录用户超过9亿,在中国几乎是人人都离不开,甚至已经将QQ甩在身后。
不知不觉,微信已经诞生9年了。
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了首个版本10,当时仅支持iPhone,包括iPhone 4、iPhone 3G/3GS、iPod Touch,而且打着“测试版”的口号,
三天后的1月24日,微信又发布了第一个Android版本,同样是测试版。
一直到了六七月份的21版,微信才摆脱了“测试版”。
2011年1月26日,微信很快就转战塞班,2013年2月1日发布了最后一个版本42;2012年12月21日,黑莓迎来微信,2014年6月5日停止在36版;2013年5月6日,诺基亚S40有了自己的微信,仅仅不到半年后终止在20版。
2012年1月14日,微信进入Windows Phone,20115年2月6日发布60版后停更;2014年2月26日,微信登陆Mac平台;2015年1月27日,微信Windows版本首次发布;2016年12月6日,Web版微信发布,但此后再也没有更新。
微信刚出生的时候,是这么介绍自己的:“带给您全新的消息体验,您可以使用微信快速收发消息,即时拍照分享,随时随地联系身边的朋友。”
主要功能:
- 快速消息:极速轻快的楼层式对话,带给您飞一般的聊天体验。
- 照片分享:可即时拍照或选择相册,照片任意发,分享更方便。
- 设置头像:给自己设置个性化头像,让您在好友的微信里看起来更亲切。
微信的诞生,源于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因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而引起业内关注。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Allen注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
后来一天晚上,他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
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Pony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的东西。Pony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Allen随后向Pony建议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
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最初的人员基本都来自广研的QQ邮箱团队,开发人员没有什么做手机客户端的经验,唯一做过的手机产品是在S60平台上做的“手中邮”。现在的说法是,微信就是以张小龙的快速短邮件为原型推出的。
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用上微信的吗?
微信几乎每个人都在用,但是你知道微信群活跃度最佳人数是多少吗?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微信社会资本对集体行为的影响》报告,这是我国首份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微信社会影响开展的分析。报告显示,微信群活跃度最佳人数是11-40人,即最多40人,这一规模是最适合沟通的,是使用度最高的群。
该调查结果,由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的CATI(电脑辅助电话调查系统)采集北京和深圳两地共951份样本中得出。
报告还发现,从结构和文化两个维度来看,微信群已具备较高的虚拟社会资本,即有较多参与和信任感。
下面是报告中一些有趣的数据:
(1)微信在北京、深圳两地居民中的使用规模达到5170%,微信、QQ、微博三大社交媒体都是在男性中的使用比例高过女性。
(2)微信在40岁以上人群中覆盖率高过QQ,而在40岁以下人群中的覆盖率低于QQ。
(3)四成使用者的微信联系人数量在50人以下,总体来说男性使用者的微信联系人数多于女性使用者。
(4)261%的微信用户每天会刷新朋友圈。
(5)559%的微信用户有1-5个常使用的微信群。
(6)微信群的活跃度超过朋友圈,80%的微信用户一周都会有一次及以上的发言行为,956%的微信用户一周中会有一次以上的微信群信息浏览。
(7)微信群以熟人交往为主,同学群、同行同事群是两类使用最频繁的群,在最频繁使用一个群的调查中两者合计占比732%,其中6420%的群成员之间互相认识,有过面对面交流过。
(8)微信用户对微信群成员和群里信息信任度都较高,五分制得分依次是43与416。
微信推出已经接近十年,这款软件一开始定位于社交,后来因为增加了支付的功能,吸引来了更多使用者。随着时间发展,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微信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12亿人,中国当前有14亿人口,可见这款软件基本每一个人都会使用。然而随着微信的走红,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有些人借助系统的漏洞,干一些不正当的事情,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为了保护使用者的权益,微信“新规”发布,部分用户相继中套,微信账号“没了”。
如果是一款社交软件,那么这款软件就是要保护用户的隐私。如果是一款支付软件,那就必须要维护平台的安全。作为兼备这两者功能的微信,这两个问题都要考虑到。在这之前,有人借助系统的漏洞,**他人信息,或者是骗取钱财。为了保护使用者的利益,微信会不断对平台进行升级,并且在最近一段时间推出了一些强制性了政策。在发布新规定之后,如果一些使用者违反了这些规定,他们的微信账号也会被永久封锁。新规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在意,依然进行违规操作,最后导致的结局就是微信账号被封锁。
微信刚推出的时候,注册的方法很简单,基本不需要实名验证。但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多,如何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成了这个平台的重点。再加上很多人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会使用机器人给自己注册许多微信账号,然后利用这些微信账号打广告,最后导致的结局就是让普通用户体验感变差。为了让自己的软件能持续发展下去,微信提高了注册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一方面也是将这些注册机器拦截在外。在新规定当中,无论是个人还是这些机器人注册的账号,一旦发布多条广告内容,超过了平台所能容忍的上限,这些账号最后面临的结局都是被封号。与此同时,如果账号没有进行实名验证,那么这些账号很有可能根本就打不开,即便是打开,估计也面临着被封号的结局。
再加上微信还有支付的功能,需要和银行卡进行绑定,这也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可以便利使用者的生活,但是平台要不断优化自身,要增强平台的抗风险能力,能让使用者放心使用。如果防火墙不够厉害,或者是缺乏完善的监管机构,一旦使用者的财产出现损失,人们对平台的信任度将会大幅度降低。这也是微信不断严格注册门槛的原因之一,而且微信近些年来对使用者自身也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平台已经承担了支付的功能,因此平台也需要对资金的来源进行监管。一旦使用者运用资金从事不法行为,平台也要做出及时的制止。
第一个行为就是打广告,有些商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商品,但是又不想花费太大的人工成本,就会买一些外挂软件,利用这些外挂软件随意发布广告。做这么一个想象,如果一个社交平台遍布广告,那么其他正常使用者的体验感就会变差,微信的声誉也会因此降低。就在新规定之下,平台会定期对这些账号进行处理,同时也会识别这些外挂软件,一旦被查获,使用者本人的账号也会被封锁。
另一种行为就是短时间内增加太多的新朋友,微信也是一个社交软件,很多人拿微信当做交朋友的平台。现在微信已经有很多使用者,不仅是交朋友的平台,也是传播工作信息的平台。有些人为了区分开场合,会注册多个微信账号,有些微信账号用来工作,有些微信账号用来聊天。一般情况下,这种做法是被允许的,但是一个人拥有的账号要有一个上限。如果微信的账号过多,就会引起平台的注意,假设个人的微信账号已经超过了几十个,那么极有可能被封号。
第三种行为就是短时间内增加太多好友,如果在一天之内,增加的好友数量过多,并且对方基本不给予回话,这种行为也会被平台监测到。平台会将这种行为判定为骚扰,先是发出警告,如果账号的持有者依然不停止这种行为,那么账号极有可能被封号。最后一种行为就是使用不当,有很多使用者拿网络当自己的掩护,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注意礼节,有时候用污言秽语辱骂别人,或者是在平台当中散布虚假信息,给 社会 造成不良影响。一旦这些行为被举报,那么这些账号的持有者也会面临封号。如果情节格外严重,还有可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平台的使用规范,不要给自己增加麻烦,也不要给别人增加麻烦。
你说的那个是2016年的个人微信数据报告吧。主要是在朋友圈通过识别二维码后展现的。那个不是微信官方出品的,是第三方出的一个产品,跟之前的朋友圈的一些玩法一样。从微信诞生到目前为止,微信的数据报告主要是微信的整体报告,暂时还没有个人的数据报告,而朋友圈的这个数据报告,也考虑到到个人信息的私密性,目前好像也被微信已经给封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