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真的有那么强大吗?
——显然不是。
这篇文章,我们不谈微信的现在,我们主要聊聊微信起初时的情况。
首先声明一下,大牛我呢,不是微信团队的,所以呢,关于微信的成长历程,我得知的更多的是来源于网上的资料。当然,我也会结合我使用微信的心得体会,聊聊微信。
有些人说微信的鼻祖是来自于kik,当然也有人认为微信是截了米聊的胡,而米聊的鼻祖又是kik。所以呢,大家要明白,先有kik,后有微信,这就错不了。
正式谈微信之前,我先简单的聊一下米聊。米聊是小米公司旗下的一款社交软件,起初做的还是不错的,用户规模,日活跃度以及增长速度都不错。后来,微信出现了,米聊渐渐地就没戏了。
其实这一段故事还蛮精彩的,假设腾讯系没有研发微信,说不定米聊打个时间差,成为社交巨头都是有希望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腾讯依然稳坐社交第一把交椅。
记得不清楚是2013年还是2014年,我那时刚用微信。用微信源于我当时学车考驾照,我们有的学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然后就用上了。
起初觉得微信并不咋滴,也是几用几卸载,后来身边的人慢慢地从QQ转向微信,不用微信也不行了,就用上了。这是我个人最初使用微信的一点儿心得体会。
据说,微信起初发展的并不咋滴,用户数量都是个问题,而且还是QQ向微信导流了一些用户,微信才慢慢地有起色。
最早的时候,微信的启动画面,据说也不是小人仰望地球,也是几经迭代,后来才成为经典。
坦白讲,微信自己也蛮争气的,经过一系列地快速迭代后,慢慢地发展壮大。
微信成为社交巨头,自身的研发实力是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有巨大的运气成分。
运气成分如下:
第一:微信之前,QQ是国内社交第一,出现任何对手,腾讯必将全力绞杀,所以呢,小米系的米聊,阿里系的来往等对手,必然面临非生即死的残酷竞争。
第二:由红包引发的移动支付。据说,微信的红包功能,起初是用于腾讯公司过年发放年终奖用的,阴差阳错地出现后,发现亿万网民都需要,所以呢,微信因此爆发。
第三:微商模式的出现。可能微信本身也没想到,未来的商业模式会出现一种叫“微商”的模式,而微商这种模式呢,又恰恰是很好的模式。
第四:因为微商产生的分享经济等,政策层慢慢地接纳,认可和提倡,然后分享经济借助微信井喷起来。
第五:或许是因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总理提倡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无疑给个体创业热情猛烈地助推一把。
第六:个体创业产生的自媒体效应,微信公众号平台顺势接住这一棒。
第七:微信红包催产微信支付,巨量的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成就了微信支付的绝对霸主地位。
当然,也许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运气,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网上也有人说,微信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机会。这个呢,我不完全认可,因为QQ早就随着智能机的出现,开发出各种安卓版,iOS版,以及win phone等版本,而QQ旗下用于游戏充值等的支付平台——财付通,或者说QQ钱包,至今都没贴在卖鸡蛋煎饼的阿姨的小推车上,目前阿姨的小推车上,只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
写到这里呢,我大致总结一下。
微信真的有那么强大吗?显然不完全是。
微信的运气成分相当的大,但是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微信的研发能力,尤其是处理高并发能力,确实很强。
我们基本上没遇到微信宕机,打不开,或者长时间很卡的情况,所以说呢,微信的产品研发能力真的很强。
现在,微信的产品功能,商业逻辑几乎是赤果果的,毫无隐藏。但现在却没有一家公司能开发出可以与微信抗衡的社交软件,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因信息时差产生的巨大运气,已然不再。
最早的这种对讲语音聊天模式,就是米聊的当初米聊最火的时候,马化腾如坐针毡,凌晨两点给张小龙发邮件:给我做(抄),微信抄的就是米聊啊,如果腾讯不出微信的话,QQ就要被米聊干掉,微信利用QQ的人数人群优势干掉了米聊。
许多人认为,微信能够成功其实全靠QQ导流,背靠有腾讯这座大山,才是它成功的关键。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没有腾讯,微信难道就不会成功吗?或者说,张小龙对于微信真的不如腾讯对于微信那样至关重要吗?
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
在互联网行业里做公司的,终极目标往往不是把自己的公司卖给姓马的,就是卖给姓马的;在互联网行业里做用户的,时间不是花在姓张的产品上,就是花在姓张的产品上。
笑完了没有?
在看到这个段子之前,你有没有想过:只要你身在互联网,无论你原来是做公司还是做用户,都逃不出马、张这两姓之人的手掌心。
虽然应该很多人都能看懂这个段子,但我还是解释一下吧:“两马”是马云和马化腾,你要是在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最终能卖给阿里巴巴或腾讯,确实已经算挺成功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单车的摩拜与ofo的对比,前者的创业者(是个美女哦)将自己的公司脱手成腾讯的孙公司,成功套现,优雅退出;ofo的创业者却在能够卖给阿里的时候没有抓紧机会,现在可焦头烂额了。
虽然共享单车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个失败的创新,但创业者自身的结局却如此迥异。
一方面说明创业项目与创业者的成败是可以脱节的;另一方面说明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考虑到中国的股市太难上市,到海外上市的成本也很高,与其它国家相比,就存在着一种比上市可能更具可行性的“退出机制”——那就是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公司卖给两马。
而“两张”则是:微信之父张小龙与头条系(包括今日头条、抖音等占据用户大量时间的产品)的掌门人张一鸣。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互联网用户,都有一个腾讯的巨大身影立在你眼前。
于是,这样的问题就很自然地也会浮现在人们(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的眼前:腾讯为何成功?
正如本文的“之一”(《我看腾讯(之一):推荐阅读的关于腾讯、阿里的书单》)所言:我看了很多分析腾讯的书,但大多不是广告软文,就是心灵鸡汤。
少数写得比较好的,有一定的启发性,提供了一些事实,但分析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
因为这些书的作者的优势主要是亲身在腾讯公司里工作过,对事实了解得很多,经验是丰富的,但欠缺理论逻辑帮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基本上都是管理学中的所谓理论。
而管理学的问题我在“从经济学的合约理论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分析的KPI问题”一文的最后略为谈及,大多并无符合科学方法论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不是特殊理论就是非科学的心灵鸡汤。
互联网分析普遍存在“事后诸葛亮现象”
这些所谓的管理学理论的问题,用科学方法论能看得很清楚,但对于一个不懂科学方法论的普通人,怎么向他指出存在的问题呢?
我想了又想,发现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那就是:事后诸葛亮!
最近在看讲华为的书,有一本是长期追随华为的学院人士写的,名叫《华为没有秘密》。此书是作者的文章集,而且文笔很朴实,不像现在这类书大多有着心灵鸡汤华而不实的美味,所以不太好看。但这本书很能反映华为的实事求是的企业气质,不妨翻着看一遍。
那里有一段写得意外的有趣:作者提到一本在企业管理方面很有名的畅销书《追求卓越》(这本书确实很有名,有名到连我都听说过),在被此书称为“卓越”的43家美国成功企业身上总结了8条经验,连续三年位居《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可笑又可悲的是,这本书提及的那些成功企业在该书出版2年后,就已经有14家遭遇财务危机,大概10年后超过一半陷入危机、甚至倒闭或濒临倒闭。
《华为没有秘密》的作者举这个真实例子,是为了说明:“成功是失败之母”(成功的企业骄傲、懈怠,导致失败)。
但我看到的是:需要背锅的还有《追求卓越》这类管理畅销书的作者(作者本人确实在该书出版20年后公开撰文表示忏悔)。他并不真的懂那些企业何以成功,而只是看到它们成功了,就把它们的所作所为都认定是成功的原因,事后诸葛亮地罗列一番,貌似有理,其实全是特殊理论而已。
在科学方法论看来,特殊理论的问题正在于:它们太容易被事实推翻,局限条件稍一改变就立即完蛋。
《追求卓越》里举的那些成功企业,或者因为外部局限变化,或者因为成功之后内部局限变化(包括《华为没有秘密》的作者所强调的成功之后变得骄傲、懈怠),于是局限一变,立即从成功变成失败,被市场狠狠地教训了。市场的事实验证是最无情也是最强大的。
只要是腾讯来做,什么都能成?
说回到腾讯身上。我所看过的所有关于腾讯的书,分析中或多或少都有着这同一个问题:因为腾讯成功了,于是它做什么都是对的 。
这就是非常典型、也很要命的“事后诸葛亮”。我们需要的是事后复盘(像下围棋一样),而不是事后诸葛亮!
正如我批评吴晓波时指出的那样,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这个结果只能说明日本做对的事情多过做错的(中国反之),但逻辑上并不能推出日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
“事后诸葛亮”与“事后复盘”的区别就在于: “事后诸葛亮” 认为日本做的所有事都对了,这么说肯定能撞对超过50%,但也撞错了不少(只不过撞对的多于撞错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撞对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只是从结果倒推原因,并不真的知道日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撞对是糊里糊涂的,换个场景就很容易翻车(如:吴晓波对中国的国企改革的分析就竟然使用了,与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完全自相矛盾的逻辑,还不自知!)
“事后复盘” 则是:分得清日本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做对的比做错的多且重要,才使得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
这样的分析就不是靠碰运气撞对的,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是有理论逻辑蕴含其中的。将同样的理论逻辑类推运用到另外的场景时,根据局限条件的不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不会那么容易翻车。
这么说很抽象,那就让我以微信的成功为例,来示范什么叫“事后复盘”——它是符合科学方法论的,有正确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本身也符合科学方法论)在背后支撑指导的。
众所周知,微信之父是张小龙。然而,在我用科学方法论的眼光看来,他介绍微信的成功之道充满了心灵鸡汤。事实上,他也高举《失控》这类典型的心灵鸡汤之作——我见过最夸张的说法,是如果有人能熟读《失控》,到张小龙所在的广州研究所应聘,他会不问其余,立即录取。
然而我看了对《失控》一书的基本观点介绍,发现基本都是错的,就是一碗接一碗的心灵鸡汤而已。
我可以很肯定,张小龙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看了《失控》,且深信不疑地身体力行。即使他自己认为是受该书影响,其实也不是,他可能欺人,甚至自欺。
对《失控》一书,鉴于它对互联网从业人员看来影响严重,我会另外写文章对它彻底地批判,不能让这个话题太过干扰本文的主线。
我这里只想说一下,出身阿里的苏杰写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中,有一个段子我特别赞赏:
几个人坐着一部上升的电梯,有一人一直在用头撞内壁,有一人一直在原地跑步,有一人一直在念经……最后电梯升到顶楼,电梯门一打开,记者一拥而进采访他们,说他们能来到顶楼真不简单,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一人说一直自虐就能成功,一人说拼命奔跑就能成功,一人说信春哥就能成功……
这个段子我看了大笑之余,越琢磨却越觉得它绝对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内涵段子”,并不只是逗你一笑那么简单。
因为那段子里形容的每一个人,你都能在真实世界里找到原型,其中那个说“信春哥就能成”的念经者,不就是很像张小龙吗?
当然,段子肯定有其简单粗暴之处,像这个段子里隐含的成功(直达顶楼)的真正原因是这些人坐上了一部上升的电梯。
从这个“隐喻”来看张小龙和他的微信,对应了外界仇视或蔑视微信的人对其成功的解释:张小龙不过是坐上腾讯这个大巨头的豪华电梯,微信不过是因为背靠着腾讯爸爸。
其实在腾讯公司的内部,也有不少人在深心之处都有这种想法:只要是腾讯来做,什么都能成!
在我看来,微信成功,固然有背靠腾讯的原因(坐上了上升的电梯),但也有张小龙自身的成因。但不断念经(相信《失控》一类的心灵鸡汤书籍)对成功或者没啥关系(既不影响也不阻挠成功),或者甚至有负面影响,但也抵销不了对成功有正面影响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我们要分清各种因素到底是起了无关影响、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才能真正清楚地知道微信为什么成功,进而才能知道这种成功能否复制(完全复制肯定不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复制的)——实际上就是找到决定成功的关键局限条件。
边际分析法
可以肯定的是:腾讯对微信的成功有正面影响(仇视或蔑视微信的人的问题是过于强调这一方面的因素),张小龙的个人因素也有正面影响(神化张小龙的人的问题,则是过于强调这一方面的因素,甚至错误地将类似于“念经”的心灵鸡汤式的因素都当成关键。)。
但只是说两方面都有影响,这近于套套逻辑,虽然很安全(一定对),但没有意义。
最重要的是:要能分离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那么,怎么分离呢?
在这里经济学理论又可以大展拳脚了。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指出:参与生产的各项生产要素都作出了贡献(这否决了“劳动价值论”只承认劳动对生产作出贡献)。
事实上,这个理论的主体内容就是说:收入是按贡献分配的。
从这个主体内容导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分离各项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度呢?
有些生产要素(如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把它抽走的话,完全无法进行生产,但这仍然不能说它对生产的贡献度就是100%。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典经济学时期会主张错误的“劳动价值论”?
因为劳动力在所有的生产中都不可或缺,这很容易让还没有“边际”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边际”概念要到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才出现)误以为,不可或缺就是贡献度为100%——因为还有别的生产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所有生产要素的贡献度加总起来不能超过100%。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边际分析法”。
具体的做法是:控制其它生产要素不变,只让我们想研究的那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发生变化,看它的变化引起总产量如何变化。
这时,由于其它生产要素都没变,所以,总产量的变化一定是由那种生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从而分离出了那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度。
将这个理论逻辑引申到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上,就能类推出答案:腾讯对微信的成功有正面影响,张小龙对微信的成功也有正面影响。
那怎么分离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使用类似于分析多种生产要素,对同一种产品的贡献度时所采用的“边际分析法”!
为什么先行一步的米聊被微信打败了呢?
这是经济学理论对我们面对实际问题时作出的方向性指导,但还需要进一步地将指导落到实处。
也就是说,在这个案例里要怎么具体运用“边际分析法”呢?
我大致地浏览了一下微信的发展历史,很快就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验证场景:微信与米聊竞争的早期阶段!
对微信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早期小米推出的米聊与微信,都是模仿kik而开发出来的。雷军从一开始就清醒地意识到,他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是腾讯。于是一边密切紧盯着腾讯的开发进度,一边加班加点地抢先推出米聊。
据说雷军盯错了人,只顾盯着腾讯的深圳总部那边的研发团队,没注意到张小龙的微信团队正悄悄地在广州这边也如火如荼地狂飙突进。但后来微信已经推出时,不能说雷军还注意不到张小龙的团队。
早期的米聊其实比微信更早推出,也更成功(即更受用户欢迎,表现为用户量更大),但它与微信的战争竟然只持续了两三个月就结束了,结果当然是米聊落败。
问题来了:为什么先行一步的米聊被微信打败了呢?
如果你到网上搜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会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将原因“归功”于微信能用Q号注册,从QQ那里导入大量用户。
也就是说,QQ导流是微信灭掉米聊的关键。
我看到一个米聊的忠实用户说:在米聊上的好友很少,增长得也慢,微信上的好友却迅速增长,以至于到最后他尽管是“米粉”,也不得不最终放弃米聊,转用微信了。
这似乎能证明微信的早期成功,尤其是打败米聊这一役,腾讯的正面影响是主因。
然而,这些事实是似是而非的。
吴晓波的《腾讯传》在澄清这方面的事实上,倒是大有功劳的。因为他占据了官方授权的巨大优势,能从腾讯那里得到最准确的事实。
事实的真相是:微信早期的时候,腾讯根本没将QQ的流量往微信导。——这就将腾讯在流量方面的正面影响控制为0。
马化腾虽然是最早支持张小龙开发微信的人,但他对微信的要求也非常严苛,一开始时严格遵守“单月用户不满100万的产品一律不得使用QQ导流的‘惯例’”。而当时微信一天只有几千人,还是业内被称为“种子用户”的(不是普通用户),根本不可能得到QQ的支援。
我以《腾讯传》提供的信息为主,再参考了一些网上搜来的资料,梳理了米聊、微信早期竞争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2010年:
11月10日左右:小米开始开发米聊。
11月20日:张小龙的类kik产品立项。
12月10日:米聊作为中国第一款模仿kik的产品发布。
2011年:
1月21日:微信发布。
4月:米聊借鉴Talkbox增加对讲机功能,用户突然活跃起来。
5月:微信新版本也增加了语音聊天功能,用户猛然井喷,日增数从一两万提高到五六万。QQ邮箱里开始出现推广微信的广告。
5-6月间:微信陆续推出“摇一摇”、“漂流瓶”功能;米聊的服务器开始撑不住,曾一天里宕机5次,常发生某个地区的米聊用户集体掉线的事情。
7月:微信推出“附近的人”功能。
据张小龙说:这个功能彻底扭转了战局。微信日增用户数一跃达10万以上,这是在没有动用QQ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的(按:“QQ邮箱”也是张小龙的产品,并不归属深圳总部的QQ部门)。
7月后:腾讯的无线部门开始对微信进行强势推广,手机QQ等产品成为巨大的流量导入来源。
《腾讯传》里没有明确说微信什么时候开始允许使用Q号注册,在网上搜到的一个资料说QQ加入战局是“摇一摇”、“漂流瓶”的功能出现(即5-6月间)之后,这严格来说,与上述资料里说的“7月之后”没有矛盾。
另一个资料说:“附近的人”功能是在6月就有了,导致微信用户量从100万激增至日增10万,与上述资料的时间不尽相同。
但我还是以《腾讯传》为准,因为毕竟那是官方授权传记,资料直接来自腾讯,应该最可靠。
由此可见,认定微信是靠QQ导流而打败米聊的人,全都错了。
确实,后来马化腾确信微信是个有自我吸粉能力的好产品之后,才祭出腾讯的流量大杀器,用QQ导流帮助微信大规模地开疆辟土,碾压业界。
但这时米聊与微信之间你追我赶的战争即使没有完全结束,也已接近尾声,米聊被淘汰出局的形势已经很明显,堪称大局已定。
很多QQ用户是在这个时候才用上微信的,于是在记忆上错误地认为微信在自己开始使用后才变得成功。而自己又是从QQ那边给导过来的,所以,就错误地认定微信是靠QQ导流才打败米聊的。
从上述时间节点的梳理可见:微信与米聊决出胜负的转折点是5-6月间,米聊的服务器频频宕机,导致用户体验急速下降,相比之下微信稳定可靠,使得大量米聊用户纷纷转投微信(至少是同时装上了微信)。
说到这里,大概有人会迫不及待地一拍大腿,说:“所以嘛,微信的成功还是因为背靠腾讯爸爸!腾讯的服务器资源充足,才支撑着微信打败服务器不够的米聊。”
好,这个方面的事实验证还不够有力,那就再加一个事实验证:微信与腾讯内部其它类kik产品的竞争——这就将腾讯在包括服务器在内,各种资源方面的正面影响控制为不变。
《腾讯传》中也提及了:当时除了微信之后,腾讯内部“至少”还有两支团队在投入类kik产品的研发,皆因在功能上过于类似QQ而缩手缩脚。
事实上,《腾讯传》不敢提的是:据说,当时微信一直被内部做同样事情的更核心的部门不断排挤和打压。所以,腾讯的无线部门迟至7月之后,才大规模用QQ给它导流,恐怕背后的原因,还有内部的办公室政治斗争的因素在内吧?
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腾讯不见得会划拨很多服务器资源给微信。米聊能动用的服务器资源是否真的比微信更多,是要打个问号的。
这些事实是我作为外部人难以掌握,但不妨从外围找到一个不能算是确证、但有助于说明问题的验证——那就是我在搜索有关资料时,看到有用户比较了当时的米聊与微信的内存占用情况:米聊20M多,微信才7M!(该用户发表这观点的时间是2012年7月25日)。
事实上,我在查资料时也看到有米聊用户就在“米柚论坛”上提及聊天信息一多,手机就会卡卡卡……
从米聊占用手机资源比微信要“重”得多的情况,不妨可以类推:米聊对服务器资源的使用估计也比微信要效率更低。
产品设计是硬伤
总而言之,米聊的设计很可能有大问题:对资源(无论是用户的手机还是服务器)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这个问题在为它大量吸粉的“对讲机”功能上线后爆发出来,反而最终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致败!
也就是说,米聊其实更多是败给了自己。
微信VS米聊的战争中微信轻易取胜,固然有米聊败于自己的缘故。但反过来说,微信做了比米聊更正确的产品设计,就是它比米聊成功的原因。
在这早期阶段的成功,张小龙作为微信的总设计师,功不可没。
腾讯的作用,发生在微信已靠着自己的能耐取得明确的初步成功之后,才通过QQ导流给它锦上添花、推波助澜。
最后附上“知乎”里两条问答的地址:
回答者多是2012-13年间作答,还很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熟悉当年的细节,但仍是显示出:越到后面就越是无脑地将微信的成功归因于“腾讯爸爸”的趋势。
如果你只是从回答者提供的细节的表面来看,会觉得吴晓波在《腾讯传》中借张小龙之口,所做的分析太有道理了——即微信的成功归因于张小龙的那一部分贡献,是源于张小龙推崇的“极简主义”的美学理念,贯注为产品设计理念的成功。
但懂得科学方法论的人,就不会那么容易被这种文青范的言论所灌醉迷魂,而是会清醒地意识到:以“某某主义”来做解释,本质上是套套逻辑,很容易又沦为心灵鸡汤。
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从符合科学方法论的经济学理论出发,探寻微信到底是适应了什么重要的局限条件,才会如此成功。
也就是说,所谓的“极简主义”这张“画皮”下面掩盖着的现实的血肉骨骼其实是什么?
如果没能真正地透过画皮看骨肉,那么你只是画皮不画骨,模仿不学习,只是听了一个动听感人的故事,不可能真正复制他人的成功。
微信已经走过十年,其在社交领域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依靠微信的流量红利,腾讯已经打造了拥有闭环生态的网络帝国。 然而,根据 历史 的发展规律,微信终究会被新产品替代。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微信逐渐开始有心无力。
在取代微信的道路上,曾经有多款APP进行挑战。 像比微信诞生还早一个多月的米聊,也即将停止服务。像多闪、马桶MT、聊天宝一起进攻,还是成为过去。 还有马云曾亲自站台的来往,也以失败告终,但阿里旗下的钉钉却异军突起!
互联网经济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而腾讯的作为社交的王者,可以说每天坐拥无限流量,并因此带动了腾讯网络帝国的其它两大支柱:支付和 游戏 。 当初2014年时微信通过春节红包,一夜绑定2 亿张银行卡,被戏称“一夜顶支付宝十年”!
这让马云不得不更加重视,因为不仅阿里的主场电商需要流量支撑,更为重要的支付领域更需要流量,这也是马云为什么一直以来非常希望做社交, 但道路非常曲折。曾经阿里投资陌陌,推出旺旺、来往,后来又在支付宝中上线“圈子”功能。
不过,均以失败告终。然而意外的是,钉钉却另辟蹊径,从办公场景入手,竟然打开了社交之路。 尤其是数亿中国用户不得不在家办公,从而也让钉钉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用户量猛增,钉钉迎来一场大爆发。近期钉钉官宣,用户数突破4亿!
钉钉曾经一度在下载排行榜上,还超过微信名列第一位。钉钉的爆火,也反映出了微信目前存在的软肋,那就是不适合多人办公、视频会议等专业需求。 因此,微信专门推出企业微信与之对抗。钉钉虽然发展迅猛,但毕竟侧重办公,软肋明显!
因此,尽管钉钉成长很快,应该能够在办公领域内独树一帜,但想要挑战微信的地位还差了点意思。 然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微信还将迎来一个劲敌,那就是5G消息。这个可不简单,已经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近期将会正式启用。
5G消息是一种带有5G时代特征,集、音频、视频、位置、联系人等多种形式的富媒体、交互式、智能化的应用消息。 为什么说它来势汹汹呢,因为5G消息是三大运营商共同推出,中兴、华为、小米等主流终端厂家均有多款型号支持。
并且5G消息生态也已经初步成型。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运营商、终端厂商、平台厂商、服务提供商、行业客户等也都在加快部署,全力支持5G消息商用。 重点是5G消息并不是只有在5G网络才能使用,还可以兼容3G/4G网络接入。
更加厉害的是,5G消息还能够提供支付、点评、购物等丰富的服务,与微信不一样的是, 5G消息和短信一样是终端的一部分,无需要安装,无需注册、登陆、添加好友,便可实现消息收发、互动,可以说在基础功能上已经超载微信。
5G消息上线后,会对微信形成一定冲击,但5G消息还不太可能替代微信。虽然是来势汹汹, 但三大运营商共同推出,也许会各自为战,本来信任度就不太好,加上微信早已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期来看,微信将与5G消息共存。
然而对于正在到来的5G万物互联时代,微信在很多新场景面前,已经难以适应。大家知道,现在微信只能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这是微信社交的关键。 但随着5G发展,我们身边的设备将会逐渐具备智慧功能,都将成为连接人的媒介。
其它的智能终端设备的场景领域,微信是无法运行的! 这也是因为微信依赖于手机,依赖于手机的iOS、安卓两大操作系统。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说到华为的鸿蒙系统,这不仅因为被制裁才推出的,而是早就为了面向未来而布局。
华为的鸿蒙系统相对于iOS、安卓两大操作系统的优势,就是专门面向万物互联时代设计, 能够完美地运行了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从底层打通了各个智能设备之间的连接。但要解决互联必须有应用,那么智慧畅连就应运而生了。
使用华为和荣耀手机的用户,应该都已经体验过畅连,原先集成在手机通讯录中,近日畅连APP已经正式上架华为应用市场。 使用畅连可以和拥有华为手机、平板、智慧屏等的家人、朋友进行高清视频或语音通话,还可以随时共享屏幕。
华为畅连本来就是针对微信的痛点开发的,实现了屏幕互动、设备协同、可拖进度语音信息、远距离大文件传输等, 解决了微信的短板,使用过的都对畅连赞扬有加。畅连如果得到普及,那么极有可能在未来各种场景下替代微信。
不过目前看来,华为志不在此,因此畅连只在华为系中才可以使用。 因为华为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继续壮大鸿蒙系统,真正做大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这就需要国内相关各大企业的配合,共同协同发展,在社交方面暂时还没有意图。
但畅连作为备份还是要必须有的,这是华为的风格。但畅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微信”的发展方面,随时随地全场景互联。未来 科技 的发展超乎我们想像,时代在发展,究竟谁会替代微信,我们估计难以想象!
飞信可能很多人对其没有什么印象了,我第一次使用也是刚上大学时。大学报到后,辅导员便让大伙都下载一个飞信app,通知事宜都在飞信群发方便大家联系。
要知道当时短信一毛钱一条,当时第一次用飞信时非常兴奋,觉得这个颠覆性的东西中国移动为啥要推出呢,这不是把自家超级盈利的短信业务给掐没了嘛!果然还是自己目光短浅了,对未来移动互联网了解得太少。
飞信最火的时候达到了好几千万活跃用户,那么它为何快速地走向没落呢?
移动掌握着大量的通信业务,可以说在客户量方面并不很逊色于当时的腾讯QQ,更何况当时飞信已经有了好几千万用户,为啥短时间内就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彼时还是2G、3G网络时代,智能手机还未崭露头角,可以说飞信出身时机并不是很完美。随着4G网络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它不仅仅是社交的工具,更是人们 娱乐 休闲的主流必备。时机稍纵即逝,移动没有狠下心来放弃短信利益积极向用户推荐飞信,也没有赋予飞信更多的社交 娱乐 属性而腾讯通过QQ引流导入海量用户,更用其简单易操作的界面以及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等新玩法一下就让用户产生了粘性,再到后来微信被赋予了金融属性后,更是一举登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支付之王宝座。
分析到这里那我们也就明白米聊为啥同样没戏了,一来米聊推出时机仅仅比微信早了两三个月,由于没有像腾讯QQ这样的强大导流能力,市场扩张能力非常有限。二来米聊有的功能微信几乎也都具备,相比较而言就没有了任何优势。
作为中国 游戏 端的霸主,微信、QQ账号和 游戏 账号之间的绑定关系更是让人们牢牢的拴在了腾讯产品线上。
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造就了如今微信成为社交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呢?说实话真的对飞信感到惋惜。
微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根据数据显示,微信的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2亿,中国总人口才14亿。微信已经是国内现象级的通讯软件。微信能达到现在的量级离不开腾讯长期发展中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但是微信走到现在,并不是一直一家独大的。
中国市场上出现的社交app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然而只有飞信、米聊、来往这三款APP真正有可能取代微信的位置。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三款APP都没能打败微信,最终消失在了 历史 的洪流中。那么为何这三款app会失败呢?
图为飞信
用户面窄
和微信免费面向全国不同,这三款APP相较于微信来说,用户面比较狭窄。就飞信来说,作为一款早在2007年就发行的app来说,飞信却只允许移动号码注册。尽管在微信发行前一年就已经率先拥有了两亿用户,但对电信、联通用户设置门槛的行为还是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和飞信一样,米聊也诞生于微信抢占市场之前,然而由于米聊的名字太过让人误以为只有小米手机才能使用,但是小米手机并不是人手一个,久而久之,米聊就退出了市场。相信有很多人可能现在还认为米聊只有小米手机能用。来往则由于开始将淘宝电商和用户引入 ,导致用户活跃度低,也最终走向没落。
图为米聊
腾讯发展的迅速
除了阿里巴巴的来往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外,其他两款远远比不上微信在马化腾眼里的重要性。先从米聊说起,雷军虽然有志于在通讯软件发展,但是由于马化腾和微信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再加上当时雷军的重点基本放在手机研发上,米聊就一直处于边缘化。
飞信作为其中最有可能取代微信的通讯软件,却不被移动公司所重视。已经是网络时代,飞行背后的移动公司还是想赚取用户的短信费用,没有想过免费开放。当微信免流量使用时,飞信却还要约10元的月租加流量费,免费还是收费,选哪个,大家都知道。最终飞信只能自作自受,遗憾下场。
图为微信
腾讯发展的太过迅速
除了三款软件自身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马化腾及腾讯让微信发展的太快了,即使米聊和来往有意与微信竞争,但是实力和用户都无法轻易追赶上微信。腾讯当时为了新的发展,不仅允许手机号一键注册还允许QQ号一键注册,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已经有了原本一亿QQ用户的注册量。
腾讯的重视加上微信本身制作得好,页面简单,方便快捷加上无需话费有网络就能聊天,深受用户的认可。飞信、米聊、来往或时机不对,或经营不当,或不受重视最终被用户淘汰。社交软件本身就是用户多才会吸引更多用户,这三个软件包括另外一些未提及的软件都应该重视用户的感受,站在风口能起飞,却不一定能一直飞。微信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离不开背后运营团队的精心打造。
米聊和微信都是一种通讯软件,也是目前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手机软件。那么米聊和微信有什么区别哪个好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就请看下文吧。
--米聊和微信有什么区别
两个软件功能基本一样,但又各有特色,主要看个人偏好,米聊出来的较早,可能稳定性好一点,同时支持涂鸦文字,比较好玩;另能从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EMAIL同步你已经开通米聊的好友。微信是QQ推出的,无敌的就是群众基础好、用户多啊,很多QQ联系人可直接导入。
--米聊和微信哪个好
两者都是山寨国外whatsapp的手机端即时通讯工具,其实两者的功能真的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大部分的朋友用的是哪一款,如果没有朋友一起用,再好用的即时通讯也找不到朋友聊天,在国内是微信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
以上就是关于米聊和微信有什么区别哪个好的相关介绍,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希望能帮到大家,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