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和微信的使用感受

新手学堂019

QQ和微信的使用感受,第1张

QQ和微信作为目前最火的聊天工具,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要依赖它们,QQ和微信都是属于深圳腾讯公司旗下的产品,那QQ和微信到底哪个更好用呢???

首先简单介绍下QQ跟微信吧! 大伙你们知道是QQ的年龄大还是微信年龄大呢?

一,我们都知道QQ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比微信要早很多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知道QQ的人都会去给自己注册一个账号,QQ诞生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社交软件,而微信是在2011年被腾讯公司推出的,在2012年的时候注册的人就已经超过了2亿,可以说势头非常猛。

二,应用场景不同,虽然目前移动端微信用户群占比大,但并不表示QQ已经走向没落了,但是微信的核心用户和QQ核心用户是不一致的。微信年龄层相对偏大,QQ存在大量新生年龄层用户;使用场景也不一样,由于腾讯长期围绕QQ做产品布局,在PC上QQ还是老大;对业务场景的适应性,QQ还是比微信强的。其实QQ跟微信两个没有谁比较厉害这一点,它们的功能大多是一样的,只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微信现在很多人都会当作支付卡一样在使用,QQ也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多数学生还是更喜欢用QQ,微信多数是上班族在使用。

总结:

我个人觉得微信好用,微信之所以比QQ在移动端火爆,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微信是一种更好的即时通迅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满足了即时通迅最核心的需求,不仅多了个支付,微信小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号功能深受我喜欢,微信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移动社交工具,QQ渐渐偏重于PC端,定位不同,工作QQ,企业QQ等在PC端同样发挥着重大重用。

QQ

最为一个社交软件,附加的功能都是其次的了,主流的社交才是好用的根本。以前的社交大多都是简单的文字,或者是一些可爱的。里面和朋友和家长之间的聊天记录也是非常的承载着大家的回忆,后来还有QQ群,虽然说里面可能没有人说话了,但是QQ号还是在的,想要某一天联系到他们,也还是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的帮助

微信

微信一开始是张小龙研发的,诞生之后,也是有不少人立即创建了微信,用户也是不断的在增加。因为人们发现微信的聊天主打一个方便间接,没有QQ那样的花里胡哨和各种特效,一时间很受中年人的喜爱,而一旦中年人的喜爱,就会把微信推向周围的人,为了和自己的子女联系,下一代人也会创建微信,也是慢慢地用户增多。

张小龙

后来腾讯,也就是QQ的背后的老板马化腾的所在的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微信也是成功地来到了腾讯旗下,也有腾讯在经营。但是很明显经营的角度不太一样,QQ可能还在主打各种空间装扮和聊天特效,让用户开QQ会员,可以获得额外的特权等等。但是微信的扩展业务是公众号,希望人们既可以聊天的时候,转发一些公众号里写的文字,普及一下各方面的知识

微信

感情

只要是有QQ号的人,必然是有微信号的,相信很多人也是经历了时代的划分和变迁。很多人表示QQ还是在用,里面是承载着很多的感情的。至少还有一些常有的那么几个好友在聊天,或者是几个朋友打 游戏 时候的语音。种种都是表明QQ的使用力度还是很高,微信的话虽然使用的人更多,但是这些有微信又有QQ的人,手机里肯定还是有QQ的,虽然说QQ用的少了,但是偶尔还是会打开看一看。

虽然说QQ已经不是主流的社交软件了,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的聊天方式,我们还是会对QQ有所不舍,每当受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会不会去找QQ里面的一些好用倾诉一下。又或者是打开QQ空间翻翻以前的快乐回忆呢?虽然说在这10年间,微信在慢慢地吞噬QQ用户,但是并不能使得这些用户卸载QQ。要知道,QQ里面不仅有回忆,还有 游戏 ,可能还舍不得朋友,舍不得账号,充满着很多的不舍,所以QQ不会退市。

小A来个回答你,10年前微信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聊天软件QQ绝对是扛把子,后来微信的出现QQ就开始没落了,但是微信的崛起都是靠QQ积累的人气才能做的顺风顺水。QQ跟微信都是腾讯旗下开发的聊天软件,也是国内用户最多的软件,

那腾讯有了QQ了为什么还要推出微信这个聊天软件呢,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腾讯推出微信的时候它跟QQ定位不一样的,QQ主打聊天 游戏 ,和发送办公文件,而微信主打聊天交友,网上购物和消费付款。两者相互生成,这样才能占据聊天软件市场的全部份额。

那QQ为什么不能把微信的功能兼并了呢,还要麻烦推出个微信,QQ也能兼并微信上的功能,只是这样来让用户体验感不太好,大家都知道QQ软件的界面都是花里胡哨的,因为它是主打 游戏 的所以界面很多广告什么的,要是用来聊天交友和付款什么的体验感就差多了,但是微信就不一样微信的界面非常简洁干净,让用户体验感非常好。QQ没能兼并微信的功能,反到微信兼并了QQ的功能,如今微信越来越多人用了,而QQ却是日落西山不复当年了。

那微信都兼并了QQ的功能了,为什么没有淘汰QQ呢,个人觉得应该是情怀吧,因为QQ承载太多我们80后跟90后的青春和回忆了。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再用QQ聊天,你最想聊天的那个她头像也不会再亮起来,但是有时候还是偶尔登上QQ看看,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偷偷的躲在被子里看着自己以前发空间说说,看着当初年少轻狂发的豪言壮语,再看看现在的自己被现实的 社会 摧残的样子,想想当初多么的幼稚。再看看QQ空间相册自己和以前那个她,仿佛青春就在昨天。

各有各的用途,定位也不一样,软件跟人一样都有各自的归宿。

两个相辅相成的,比如我每次接受图纸啥的文件比较大都用QQ,

如果不是一帮老年人逼着我用微信,我才不用这东西。

怎么会被淘汰呢,QQ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群体中很流行啊。

微信群体大部分是上岁数的,用于工作,支付,和家里老人沟通居多。QQ用户群体更年轻化

看来问这个问题的人几乎没用过QQ。

根据推断此人是80后。

 人人都爱张小龙。作为微信的缔造者,他凭这款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微信最新的估值是640亿美元)丝毫不亚于任何商业领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后者,张小龙的形象单纯多了。

  这名皮肤黝黑、爱打高尔夫球,开着一辆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在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张小龙也在这17年间,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

  多年前被以1200万元人民币卖掉的Foxmail与其说是他产品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商业上的失败——相比这点金钱,更值得惋惜的是他错过的巨大商业机会。这就是张小龙10,关键词是产品和技术。在微信初期,他将工具上升为平台,将服务用户的简单需求变成引导他们的喜怒哀乐,完成了第二次升级。

  现在张小龙正处在自己20到30版本的当口,只有完成商业的第三级跳,他才能真正主宰自己和微信的命运。

  孤独的艺术家

  孤独是所有艺术家的天性和宿命,他们只擅长通过作品来与世界和用户沟通。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他看到这名在业界已是小有名气的程序员正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破办公室内,周遭烟雾缭绕。看到周鸿祎之后,张小龙掐灭了手上的烟,面无表情地向他走来。

  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当年周鸿祎还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之后他偶尔到广州时会和张小龙一起买盗版碟。

  周鸿祎告诉《财经》(博客,微博)记者,他们被小贩引导着走过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后到达一个小黑屋里,屋内全是港台**影碟。当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宰。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

  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鸿祎很疑惑。

  Foxmail如日中天时,腾讯不过10万用户,多数人认为邮箱是比社交更大的一块领域。而正当马化腾、张朝阳欣喜地寻找风投向商业进军时,张小龙经常独自一人在深夜看用户来信,他手不离开键盘,一直按着下箭头,看着一封封信从眼前流过,每封信的停留时间不超过1秒。在张小龙眼里,Foxmail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包袱,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催促他往前跑,而庞大的知名度和用户量,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的好处。

  一年后,张小龙选择将Foxmail出售给了一家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博大。消息宣布后的夜晚,他写下了一封充满伤感情绪的信,他在信中将Foxmail比喻为他精心雕塑的艺术品。“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出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艺术家张小龙一直是孤独的创作者,过去他走得很顺,直到这条宽阔的赛道中出现了障碍物——商业和盈利。傲游、千千静听、超级兔子等无数共享软件都被撞飞了,张小龙则侥幸进入了另一条跑道。当年他刚过31岁,但很多人认为他的个人传奇似乎就此终结。

  那年夏天,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眼花了——百度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飙升至12254美元,当天暴涨354%,人们看到了资本和商业的力量。张小龙则带着博大给他的收购款,买了辆车,去了一直想去的西藏。

  “怎么说呢,这个人,太单纯。”周鸿祎说。这名在商界以狡黠善战而着称的企业家,这样评价比他还大一岁的张小龙。

  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冲击纳斯达克的高潮后,博大走向没落。2005年,张小龙和Foxmail被打包出售给了腾讯。张小龙在腾讯接手了QQ邮箱,并带领着QQ邮箱超越网易邮箱成为中国最大的邮件服务商,但这只是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产品能力而已。

  在很多时代,有力量的都是商人,多数艺术家都无法摆脱被商人供养而无法自主的命运。Foxmail给张小龙带来的是巨大的声望,以及颠沛流离的生活。张小龙身边一直围绕着商人,他和商人做朋友,甚至想去微软学习如何进行商业运作,但最终没有在商业上迈出一步。最后,他身边的大多兼具产品与商业天分的朋友都成功了,雷军、周鸿祎、马化腾,甚至当年采访他的记者李学凌。

  有人评价,张小龙始终是一个赶潮的人,但他不在潮中。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名产品经理,他学会了掌控自己的产品,但他始终无法掌控用户。然而慷慨的命运给了他第三次机会,而这次成功来得太大、太快了。

  产品之神

  “这TM是个奇迹!” 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这样评价今日微信的成功。

  曾鸣是微信13名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又快又稳定——这和张小龙当年做Foxmail的思路如出一辙,是一种单纯的做工具的思路。

  如果张小龙的产品观只是停留于此,那么他做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款还不错的聊天工具。

  曾鸣说,外人很难想象,微信从来没有面临过外部竞争,一直都是内部竞争。洪波向《财经》记者回忆起微信初期见张小龙,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学习和超越QQ,即使大家都认为当时微信最大的对手是米聊。

  张小龙的状态并不自信,因为那个阶段他几乎见谁都在重复这个问题。洪波问他,微信和开放什么关系?他回答说,没关系。洪波又问,和内部有冲突怎么办?张小龙说,没想过。

  每个人都喜欢张小龙,他看起来单纯而又质朴,专注而又令人难以琢磨。但多数人对他也感到有些不自在,因为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他对于产品的偏执超乎想象。2010年前后,腾讯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也在开发类微信产品,但是他们忌惮会破坏和运营商的利益关系,压力之下这些项目都被暂缓了,张小龙则继续不管不顾地向前推进。

  商人或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选择做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艺术家只愿意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并且不知道妥协。这种坚持让微信赢得了用户,既而在三位王子的储君争夺战中取得了胜利,而赢得腾讯的内部胜利从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已经赢得了移动互联网的胜利。

  曾鸣描述起张小龙思考时的样子。深夜,大家在讨论公众号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可以做成淘宝一样的网店。张小龙否定了,他说“这个不对”——这是他的口头禅。接着他点燃了一根烟,一分钟两分钟不说话,最后他说,我们应该用标准化的接口把所有的企业、物品都连接到微信里——这就是微信连接一切的由来。

  曾鸣说,这个想法太牛了,以至于在场所有人都只愿意用一种略带平淡的口吻来回应说,“不错,这个方向挺好。”

  曾鸣说,张小龙没有方法论,也从来没有理性地说出过1234来。他提出一个观点,当时你会觉得也许这是对的,但是后来每次都被证实,这真是对的。一位腾讯内部员工说,2012年张小龙提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笑,觉得他是马云附体了。

  QQ邮箱时期的张小龙作决定之前会先质疑自己,这个事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问题。“而现在他每作一个决定,所有的气场都在告诉你——没错,就这么做,这东西肯定是成了。”曾鸣说,这种自信不是因为张小龙职位和声望的上升,而是因为他所思考的东西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如巨大的财富会改变一个人,巨大的用户量也可以让一名产品经理发生变化。Foxmail时代,用户曾是张小龙最大的包袱,他不敢向他们收费,为了逃避用户,他甚至想跑去美国。而通过微信,从“摇一摇”开始,他开始尝试主宰用户,制定规则,让用户在他的规则之下喜怒哀乐。

  他的产品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整个社会和一整个世界,一个可以满足用户社交、情感、自我实现等所有需求的地方。

  一名多次见过张小龙的记者评论说,他更愿意活在自己能掌控的世界中,而对于无力去掌控的东西没兴趣。现在他可以掌控的东西越多,也就变得愈发的强大和自信。他穿着短裤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确保团队开发出的每一行代码和每一个产品细节都灌注了他的情感。虽然他还是会在私下和饭桌上讲各种段子,但是在某些方面,他正变得更加沉默。

  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8小时20分钟的演讲,178页的PPT,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根本不给人提问和打断他的机会。里面谈到哲学和艺术,谈到性和暴力,对人性的理解,他说做产品就是要让用户爽,就像上帝一样。次年1月,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

  演讲片段在网上被无数人传阅,并成为移动互联网上跟雷军语录一样重量的产品圣经。至此,张小龙或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了自己“产品教父”之路。

  在微信内部,员工视其为精神领袖。Kink是微信的设计总监,他告诉《财经》记者,自己所有的理念和评价标准都来自于和张小龙共事的过程。虽然张小龙从不说他的标准是什么,但他会告诉你他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告诉你应该坚持做什么才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他们则需要感受到这个标准,并将标准转头传达给他们的员工。

  张小龙用一种没有管理方法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团队。他们是当今中国互联网最骄傲的一群人,他们价值观相同,拥有一整套张小龙式的思维方式——要简单、低调永远只关注事情本身;他们认为自己从来不在方向上犯错误,只在产品细节上争论;他们自称对其它巨头一无所知,对腾讯也是一只半解;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毋庸置疑,就是在改变世界——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百度的鼎盛时期。

  所有做产品的人都会说要追求极致,为什么做到的人很少?“因为很多人在极致之前,就妥协了。”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回答。“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张小龙啊。”曾鸣笑。

  当微信在2014年7月升级为独立的事业群,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0人之后,张小龙和微信高层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纯血的微信团队。

  曾鸣说,张小龙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盯着自己说,“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当曾鸣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问他的下属,“你确定你这个流程会让你很爽吗?你不会把自己搞糊涂吗?”

  他们甚至用“优雅”一词来形容正在做的事情。“要优雅地做产品——不复杂、冗余,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Kink说,微信和其他团队不一样,微信是彬彬有礼的、理性的、中立的,功能上和产品特性上是如此,对内对外沟通的态度也是如此。偶尔,他们会希望用另一种隐秘而闷骚的方式赋予整个产品以态度和情绪。

  很多人都记得微信30版本中的开机画面——黑色背景下,红色的霓虹灯拼成了迈克· 杰克逊的剪影。为什么不用传统的黑白色?因为要表达内心激情和热血的状态。Kink说,这种感觉他们找了很久。直到一天晚上,张小龙扔给他一把奥迪TT的钥匙,说,“你们去我车里,我已经找到这个感觉了。”当时车库很暗,车发动起来,音乐响起,视野中是整片的黑暗,只有车的信息窗和车灯所照射之处,发出一片红色的光晕。“你不在跑车里听MJ,你不在高速上开120、130迈,你是感受不到那个状态的。” Kink说。

  “这就是屌丝设计师第一次开跑车的心情。”曾鸣在一旁补充。

  连接一切,包括商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技术和产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变现渠道也变得无比畅通,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胁迫着向前走。艺术家们可以选择让商人站在背后,替自己掌控产品的命运,也可以选择让自己学会像商人一样思考。

  现任微信支付联合产品部副总经理吴毅将张小龙比喻为一名想拍出完美大片的导演,他不是不能接受广告的植入,而是不能容忍生硬的植入,因为生硬会破坏完美。吴毅曾是财付通的助理总经理,他描述,三年前第一次见张小龙,张就在思考如何用支付联系微信和商业。“他并不排斥完美的合作,比如QQ音乐、QQ邮箱、支付。”

  微信早期,张小龙负责产品,而如何接入第三方商户,如何拓展线上到线下等商业化规则,由腾讯电商副总裁戴志康负责,就连支付也是交予财付通团队来做。

  还记得Foxmail的故事吗?张小龙曾经失去了他的艺术品,所以他对于危险异常敏感。2012年底Pingwest创始人骆轶航撰文说,微信商业化过慢的症结在于张与戴之间的内部分歧。

  在此之后发生的戴志康离职,微信支付从财付通剥离并入微信,以及今年7月微信事业群的独立等一系列事件,你或许可以看作张小龙已有了选择——既然微信商业化不可避免,那就由微信团队自己来主导商业化。这同时也意味着以马化腾、刘炽平为代表的腾讯高层作出了选择,他们选择将商业化交给张小龙,并赋予他全权。

  对内把握商业化的控制权。对外,他试图建立一整套新的体系来处理好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举例说,腾讯内部曾有120个项目在排队接入微信,而微信的要求是先跑一个半月的数据,然后按照数据筛选。

  “微信把开通什么功能,接入什么合作对象这些商业行为纳入到了产品的一部分,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产品是商业的一部分。”一位腾讯内部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商业化的价值观,以及艺术家的方法论。

  曾鸣说,他们的原则是在不增加微信的复杂度下,让商业化从产品的创新中产生,而不是被商业割裂为利益的集合体。

  即便到了今天,微信的商业策略也被认为是相对保守的。一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评价,张小龙对待商业化正在经历一个从逃避到试探到主导再到适应的过程,他从不把话说满,做不到的他肯定不说,做得到的他也不见得说。

  微信的商业化承载了整个腾讯转型的大理想。从目前来看,它被分为了三大步——增值服务、电商和O2O。现在它只完成了第一步,而公众号则可以让微信同时实现后两步。曾鸣说,未来微信会开放更多的入口,也会提供所有商家所期待的流量入口。

  评论家们曾经以为微信只是导流的工具,而现在微信借助公众号,将腾讯强大的线上营销能力和线下商业进行连接,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线上+线下生态,在这个生态中将诞生电商、O2O、健康等各种小生态。微信和QQ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如实体经济对阵虚拟经济,而后者只是前者的7%不到。

  过去张小龙习惯站在商人后面,而现在他到了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同时做产品和商业的引领者。但商业的利益重大而复杂,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想象,张小龙还会选择继续沉默。

  张小龙的大学室友曾回忆说,他们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宿舍外的池塘钓虾,如今他处理复杂事件的方式还是一样——一个人打高尔夫球,只是排遣烦恼的方式越来越高级。

  一位接近张小龙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如今身为腾讯高级副总裁的张小龙每周要去深圳参加例会,他总是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去,马化腾说,“以后让我的秘书叫你起来。”后来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怕赶不上”。于是马化腾每星期都派车来接张小龙,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张小龙就这样有些不情愿地,半推半就地走出了他的世界。

​突然想起盛极一时的飞信,你用过吗?那个时候,微信还没有出生,QQ风头正盛。手机还是诺基亚的天下,乔布斯还没有死,苹果才刚出第一代。飞信横空出世,无缝连接了移动网和互联网,最多时有5亿用户,学校、企业、组织都在用飞信发通知。然而10年过去了,很多人已不知飞信为何物。

2007年,移动革自己的命,推出飞信代替短信,颇有壮士断腕的狠劲。人们可以在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给任意手机号免费发短信,对方若不在线,便会以短信的方式收到。2010年是飞信的巅峰时期,活跃用户高达9000万。

然而飞信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以至于给后来的微信有机可乘。移动为了打击联通和电信,直接屏蔽其他运营商,只有移动手机号之间才可以互通飞信,搞得很多联通电信用户收不到组织的飞信通知,不得已换成移动号。移动自以为策略高明,却不知道已经危机四伏,最终给微信有机可乘。

当时,即时通讯工具唯QQ一家独大,飞信推出后扬言要抢走腾讯20%的用户,搞得腾讯怕怕的。在加上后来iPhone4风行,让大家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厉害,所以腾讯迫不得己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再新干一个软件。与其等着被别人干死,不如自己干死自己。于是乎,就有了后来的微信。

微信是2011年推出的,主打语音聊天,这个新鲜梗让微信一举成名。再加上QQ庞大的用户倒流,不到两年时间,微信在2013年就基本普及,达到355亿用户。后来,微信增加公众号功能,虐杀手机报;加入“摇一摇”“漂流瓶”接入陌生人社交。 经历一次次的版本更新后,如今的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教体,从通讯、媒介、钱包再到工具小程序,微信已经成为9亿用户不可或缺的网络入口。

自从有微信后,飞信就每况愈下,直到今年6月30日,中国移动宣布短信转飞信业务下线,这基本意味着飞信死了,除非双方都飞信在线才能聊天。然后,还有几个人手机上装有飞信呢?

飞信的崛起和没落见证着一个时代,网络从2G、3G、4G到无线wifi,越来越快;手机从功能、半智能机到全智能,越来越先进。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生活工作的很多事都跟网络挂钩,就连买个菜都要用微信支付宝付款。生活是方便了,但我们感受生活的时间却月愈来愈少了。吃饭走路都在看手机,完全不能体会生活本身的每一个细节美。

后顾往昔,时间荏苒,感慨万千。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的这十年,也是80尾巴和90前奏过渡成长的十年,从青葱岁月到三十而立,从碎花姑娘到OA女郎,从白T学长到吊儿郎当,如今已被生活征服的你,是否还会想念简单的过去。

当房价、买车、结婚生娃成主旋律时,我却突然很怀念那张800块就能住一年的高低床。当信息、新闻、免费推送满天飞时,我却忽然想翻看那条三年没删的短信息,可惜手机已经换了N个,怎么也找不到了。你呢?怀念吗?

‍‍在前20几年的时间,中国广告市场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但在这几十年的市场几类中,中国的广告行业并没有因为中国的广告市场而取得相应的成就。

传统的中国的广告行业最明显的优势只是业务资源,但这块资源仅仅得益于我们所处的地域,随着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以及广告市场变化,中国的广告行业举步维艰。那么中国广告行业没落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客户结构的变化随着80、90、甚至95后成为市场主流消费人群,对于营销的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更尊重自己的看法,更注重品质的传递,也愿意为有价值的服务买单,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了消费意识的整体升级

二、信息传播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成熟,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愿意相信无相关利益的第三方的评价,基于社交的传播,以社群为基础,以口碑(评价)及分享形成主要的传播方式,越来月重要的影响到现在的消费行为。

三、去中心化的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媒介的报价也是变得越来越透明,广告主可以轻松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合作媒体的价格。

广告公司无法再通过媒体垄断二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的媒介代理差价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四、激烈竞争的市场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广告行业很长时间依赖媒体生存,传统广告服务市场被互联网日益挤压的情形下,广告市场的争夺变得越来越白热化,

1、行业进入门槛太低,没有准入限制使得广告公司鱼龙混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优质的中小广告公司规模难做大。

2、广告专业性的细分,消费者结构的改变,决定了现在营销都是小众精准传播,需要传播者小众细分专业,能够玩转目标市场上的各个圈层,为了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有资源的公司都是自己设立市场部,聘请90后来操刀市场营销工作。传统广告行业的没落,也是新兴广告市场发展的机会,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抓住了圈层市场机会,做到“小而美”的广告服务业务公司?期待你的分享

答主:静静,互联网让广告变换的了存在的形式,一起探讨未来,关注微信公众号营销航班

文/AI 财经 社 吴勇

编/赵艳秋

继去年底宣布5G商用后,三大运营商上周终于再度联手,在线上发布了《5G消息白皮书》,并且还专门找来了一众手机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站台,引起了外界对运营商挑战微信的热议。

所谓5G消息,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新事物,它其实是一种富媒体(RCS)通讯,可以简单理解为短信升级版,以手机作为用户ID,无需安装App,无需添加好友,也能提供类似微信的语音、文字、、视频等相似功能。

“想用短信挑战微信。”一位网友评价。疫情在推动运营商加快变革步伐。根据运营商公布的2月份运营数据,中国移动的环比减少了7254万户,中国电信的环比减少了约560万户,中国联通环比减少了约6601万户。

这些变化都在刺激着运营商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眼下的情况在于,5G还没有爆款应用。5G消息被认为是5G场景的潜在爆款应用之一。但5G消息真的能挑战微信吗?

合作伙伴云集,概念股大涨

白皮书发布当天,除了三大运营商的副总出席,包括华为、小米、OV、中兴等手机企业在内的产业链高管悉数参加。作为三大运营商力推的项目,产业链上下游自然不敢怠慢。

终端层面,包括华为、小米、魅族、OV、三星、联想等手机厂商都将陆续在手机内支持RCS相关功能。芯片层面,高通、联发科将实现对RCS融合通信能力的支持。系统层面,谷歌已在英国和法国的Android消息应用中启用RCS功能。

据悉,中国移动正在和多家合作伙伴进行商用业务的开发与对接,包括银行、电商、物流、交通等多个行业,如12306、携程等多家商户均已推出了实际可用的业务。而5G消息预计在6月初商用。

5G消息可以针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对普通用户而言,无需下载客户端,在手机等终端的原生消息入口即可接收到5G消息。5G消息业务使个人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便捷,用户之间除了可以发送文本信息,还可以发送、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和多种格式的信息,但没有微信那样的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功能。

对政府和企业而言,使用5G消息可以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直接送达最终用户,用户也可以通过5G消息的目录服务功能,以类似应用商店的方式对服务进行搜索和选择。

根据运营商们演示的案例,这些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以富媒体消息和交互式卡片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的消息界面上,用户可以随时与服务提供方交流或选择服务。借助5G消息,用户可以在消息窗口内方便地与各行各业的服务商对话;行业客户与他们的用户也可以建立起便捷的智能服务通道,获得更多的用户反馈。

其实,RCS业务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它是GMS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在2008年提出的一种通讯方式,融合了语音、消息、状态栏、位置服务等通信服务,用以丰富通话、短信、联系人等手机系统原生应用的客户体验。通过手机上的RCS,不只是发送文字、或视频,还具有互动功能。

据GSMA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9Q4,全球已有60个国家的84家运营商启用了RCS业务,月活用户突破3亿。

但RCS在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各家运营商的RCS技术路线不够清晰,终端支持情况不尽如人意。

如今,GSMA联合全球主流运营商积极推进RCS发展,在2019年Q4制定的“5G终端和业务技术要求(NG114)”,将RCS纳入必选功能。运营商们终于从早期的多条并行的技术路线向统一的路线收敛,并已在标准上达成共识。

“由于全球运营商面对的市场环境和技术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在推动此方案成为全球统一标准时遇到了较大挑战。”中国移动研究院业务所所长黄更生对媒体说。团队首先通过大量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优势,为推动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又先后经历了近十次面对面国际会议,上百次电话会议,历时3年,最终将方案推进国际标准。

5G消息白皮书发布之后,RCS概念股集体大涨,包括梦网集团、北纬 科技 、神州泰岳等多股涨停,其中神州泰岳连续四天涨停。先不说事情能不能做成,至少对资本市场的撩动还是很有奇效。

能打败微信吗?

华西证券报告认为,5G消息可以让个人用户和各类服务平台、商家相互打通,报告中屡次提及功能上与微信比肩的说法。但功能上比肩微信与对微信有没有形成实质威胁,是两回事。

每次微信的挑战者出现时,人们都会想起中国移动的飞信。

2007年5月,中国移动就推出了飞信,当时还是QQ一统天下。但飞信推出后,非常火爆,用户数很快超过了微软的MSN,注册用户最高时达到5亿,高峰时拥有高达9000万的活跃用户。

当时短信还是手机里非常频繁使用的功能,1毛钱一条,而飞信是免费的,只需要耗费流量,就能实现短信的功能。而且只要熟人之间都是移动手机号,就能添加成为好友。同事和朋友之间还能组建飞信群。

但红极一时的飞信迅速走向没落。《人民日报》在2013年撰文飞信为何失败,文中专门提到,飞信的没落是因其东家的老大思想:心态上封闭,不真为用户着想,禁止竞争对手联通、电信的用户使用,甚至连非飞信用户回信息都要贵5分钱;技术上也固步自封,基于2G网络的飞信,早期只能发文字信息,在全媒体时代也还局限于短信彩信的思维。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微信的横空出世。微信在不断完善功能和体验之后,把bug不断的飞信打得体无完肤。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还分享了微信为何会“取代”短信:当一个平台只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如今,三大运营商在发布了5G白皮书之后,资本市场并不为所动,腾讯的股价丝毫没有受到5G消息的影响,或许真如一位网友所言,“国企只要没有垄断优势,任何一方面都干不过互联网企业”。

众所周知,如今,微信已经把短信挤压到了发验证码的尴尬地位。但即便如此,短信这种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无论是什么手机,电话和短信功能都是手机自带的必备功能,不存在用户单独安装的问题,也就是说,短信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入口。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董昕介绍,5G消息是体验与服务的升级革新,在继承短信业务电信级服务品质基础上,5G消息将为客户带来多媒体消息、商业类消息、智能化消息以及互动式服务、安全防伪等全新体验,实现“消息即服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垃圾短信已经泛滥的当下,基于手机号的通信关系会让用户变得不堪其扰。设想一下,别人要给发微信还得先加好友,而5G消息如果和现在发短信一样的体验的话,理论上手机号是很容易获取,很多陌生的信息会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电信分析师付亮也认为,5G消息替代的是基础通信服务,有普遍服务性质,难做二次开发,版本升级周期长,而且5G消息互动性不像微信等App那样丰富。

由此看来,5G消息并不应该承受如此沉重的使命,它更像是在激活传统的短信业务。

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改名“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

 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改名“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其实从去年9月,诺基亚手机帐号主体就已经由诺基亚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变更为赫名迪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改名“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

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改名“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1

 5月20日消息,“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居然改名为“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如果不是看到公众号简介和文章,我都一时间没察觉这居然是诺基亚手机的公众号。

 从公众号的名称记录中发现,该公众号注册于2021年6月 4日,认证是“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同年9月15日,账号迁移并改名为“诺基亚手机”。今天下午,公众号的名称又再次改回来了。公众号改名并不是太稀奇的事情,但这似乎在隐晦地暗示诺基亚手机要凉了?

 了解后发现,这个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其实就是HMD Global。诺基亚在2016年5月把手机相关业务全部出售给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移动,并将品牌授权给HMD Global使用,允许后者在未来10年内生产诺基亚品牌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

 (图源:诺基亚官方)

 得益于此,诺基亚品牌重新复活,并在2017年发布回归后的第一款产品。遗憾的一点是,如今5年多过去了,诺基亚不仅没能恢复当年的荣光,在如今的手机市场更是有种站不稳的迹象。按照这种趋势发展,HMD Global可能撑不到10年就会把诺基亚品牌直接甩了,而公众号改名就是预兆。

 诺基亚6是品牌回归中国市场后推出的首款安卓手机,尽管其配置算不上旗舰,但在当年也算中规中矩,很多人为了情怀还是愿意花钱购买。但在此之后,诺基亚就开启了摆烂之路,推出的机子一代不如一代,连真正的旗舰诺基亚9 PureView也同样不尽人意,根本无法吸引诺粉为其买单。

 (图源:pixabay)

 诺基亚似乎也意识到旗舰机之路不好走,然后就开始各种复刻经典机型,回到当年的功能机市场。还别说,诺基亚在功能机市场混得真的不错,依旧是全球销量第一。但在智能机市场,诺基亚的'处境是越来越差。今年3月,HMD正式宣布,诺基亚将放弃生产旗舰手机,也就意味着以后可能见不到诺基亚的高端机型了。

 大家心里都明白,自诺基亚授权给HMD之后,诺基亚品牌基本就已经落幕了,市面上的那些顶多算贴牌机。如果质量过得去,大家还是愿意为情怀消费,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

 尽管HMD靠着诺基亚贴牌机也赚了不少钱,但这种做法并不能长久,无法打入智能机市场终究还是会被淘汰。猜测HMD可能十年授权期满后就会放弃诺基亚商标,而诺基亚时代可能也要真正落幕了。

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改名“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2

 20日,诺基亚手机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名为“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

 其实从去年9月,诺基亚手机帐号主体就已经由诺基亚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变更为赫名迪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只是账号仍沿用了“诺基亚手机”的招牌。然而,并不是所有诺基亚手机官方账号都进行了更名,诺基亚的官微就仍然以“诺基亚手机”为名字。

 赫名迪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可能有点陌生,其实这家公司的英文名叫HMD Global,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手机公司,由几名诺基亚前经理人创立。HMD曾获得了诺基亚手机和平板电脑品牌的十年授权,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的诺基亚手机均出自这家厂商之手。

 “诺基亚”这三个字在过去可以说是手机界的金字招牌,谁也没想到2022年的诺基亚手机需要寄人篱下,令人唏嘘。

 2014年诺基亚手机卖身微软,官方微博也一并易主,改成了@微软Lumia。

 但是随着两年的品牌授权到期,诺基亚将诺基亚手机品牌授予了新东家——芬兰企业HMD Global Oy (“HMD”)。2016年12月1日,HMD正式宣布运营,其将于2017年上半年发布首款新一代诺基亚智能手机。

 围绕诺基亚手机品牌,诺基亚、HMD、富士康国际(FIH)形成了合作,FIH将为HMD提供诺基亚智能手机的生产制造,新的诺基亚智能手机将使用安卓操作系统。

诺基亚手机微信公众号改名“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3

 诺基亚作为当年全球手机市场的巨头, 曾称霸全球手机市场无数年,并且将无视苹果存在,还嘲讽iPhone。

 结果iPhone没过几年就取代了诺基亚的位置,而诺基亚则一落千丈,直接退出手机市场。

 虽然后来被HMD借壳重生,但骨子里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的诺基亚了,而且从复出以后可以说战绩非常差劲,甚至还宣布将推出旗舰手机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诺基亚”现在开始找回自我了, 目前已经将诺基亚微信公众号正式更名,改名后为赫名迪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HMD。

 HMD全称为HMD Global,总部位于芬兰,是由几名诺基亚前经理人创立,曾获得了诺基亚手机和平板电脑品牌的十年授权,也就是现在诺基亚的主体。

 不过,不管是改名不改名,诺基亚的没落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前不久宣布退出旗舰手机市场之后,将专注与功能机市场,这在中国几乎被寻常用户不可见的市场。

 HMD Global的产品营销主管亚当·弗格森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制造800美元的手机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