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怎么运营?

新手学堂032

刚刚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怎么运营?,第1张

一、用户思维在“壹读”微信公众号运营中的具体呈现

(一)内容独树一帜

1 话题类型

“轻幽默、有情趣,只负责陪你轻松聊时事”是“壹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特色。不同于其他微信公众号一本正经地推送硬新闻,“壹读”的取材多是通过挖掘大众

应知而未知、忽视或不解的新闻百科,以诙谐轻松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不一样的内容。当各类媒体公众号日益泛滥,其推送内容的同质化倾向也逐渐显现。以冷知识的

百科新闻为主导,辅以有价值有趣味的段子、故事是壹读微信号独特的话题模式,这不仅符合壹读“轻幽默、有情趣”的整体格调,更重要的是基于用户“好奇心”

“求新”两大媒介使用动机的考虑,如何让用户在纷繁的信息流里跳脱同质化的怪圈、获取一些别样新鲜的内容是“壹读”的着力点。

2 栏目设置

推送频率最高的“壹读百科”旨在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解释热点背后的知识,揭示日常背后的不寻常,传播人们渴望了解且有趣有用的常识。话题覆盖了政治、经

济、社会、历史等领域,哪里有“为什么”,运营者就会把它们挖掘出来呈献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此外,像“壹读知道”“涨姿势”以诙谐调侃的方式进行

“开脑洞”的趣味科普;“壹读精选”“壹起读书”向用户推荐有价值内容;“壹读君有后台”和“壹堆饭社区”为用户互动提供平台:用户思维渗透于栏目设置的

各个方面。

3 推送时间

据速途研究院《2013年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显示:用户最希望在8-11时、18-20时这两个时段接收推送信息。“壹读”公众号的推送频率几乎是一

天两次,而据笔者观察发现推送时间基本集中在上午9点左右和晚上8点左右,也正处于以上两个区间之内。这样的时间设定尽可能让推送内容在用户最易接收的时

段得以送达,同时也助于提高点击量、提高阅读转化率和粉丝数量。

(二)多维呈现形式

1 消息推送形式

信息碎片化时代正逐渐消磨人们阅读的耐心,如何在短时间内抓取用户的眼球,就需要在推送形式上站在用户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的易得性。在推送信息的形式上,

壹读采用的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集纳式。每次推送多条信息并集纳成一个信息盒子推送给用户,每条信息皆由标题、所属类目和组成,其中重点推送消息被排放在

顶部显著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推送消息的标题大多以设问形式呈现,这不仅突出其百科性,另外也制造了悬念,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而标题后的分类标签也使得

信息分类更明确,极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2 多媒体呈现

在“壹读”微信公众号里,不仅有常规的图文信息,还集合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YY60秒”引领了微信公号语音播报的风潮,后来还邀请明星进行语音推

荐。壹读视频以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新闻,不仅广受业界赞誉,其活泼清新的画风和幽默诙谐的配音也吸引了大批粉丝追捧。这一高人气产品也被嵌入到微信公众

号中,不仅每期新视频会有消息推送,且在公众号里还专设集合往期视频的栏目,便于用户随时收看。

3 多渠道整合

壹读传媒作为一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传播商,旗下产品包括壹读视频、壹读百科、壹读新媒体等,壹读微信公众号则是新媒体产品之一。它不仅在主界面的底部板块将内容进行了多渠道整合,还将公众号的推广也渗透到其它产品之中,通过矩阵互推壮大用户群。

(三)用户体验至上

1 感知体验

“壹读君”擅长利用网络中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以新颖多变的表达来组织各类话题内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壹堆饭”们插科打诨,可以说从形象的塑造上十分

风趣且富有人情味,能让用户产生亲近感甚至品牌依赖。从界面风格上看,布局简洁且分类明晰:底部设有壹读视频、壹读招牌和勾搭壹读君三个小抽屉,每个抽屉

里有两到三格子类目,点击相关类目会跳转至相应页面。总之,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平台,集合了图文并茂的资讯、绘声绘色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用户在感

知上兼具视听享受。

2 服务体验

(1)社交平台

在“壹读”公众号中,不仅有常规的分享功能,还特别开辟了一个属于订阅粉丝们的社交平台——“壹堆饭社区”。在社区中,“壹读饭”可以分享自己的动态并与其他粉丝进行互动,进一步地扩展社交,结识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2)互动反馈

移动互联时代赋予了用户更多表达的权利,使他们能够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甚至再将它们分享给大众。在壹读微信公众号中,“壹读君”利用微信公众

平台双向传播特性,与订阅粉丝们进行着交流互动。此外,公众号还内嵌了

“壹读拍呀”这样一个拍卖平台为用户谋“福利”,这样的设置无形中增强了用户的使用黏性。

(3)线上下活动

用户在微信订阅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着参与的动机与需求。壹读公众号在每周末举行壹读周末考,由“壹读君”抛出问题,汇集“壹堆饭”参与互动答题共同

“涨姿势”。除了线上活动,壹读还举办过“壹点儿常识”分享会。联手线上线下,着力营造用户的参与感,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对其它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启示

(一)坚持内容为王、营造话题兴奋点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始终是核心与灵魂。内容为王并非只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纸媒或网站,而是根据新媒体的渠道特性进行二次加工。在微信平台上,要

想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博取用户眼球,就需要适当营造出话题的兴奋点,把公众视野背后的东西,如形成过程、由来等换种角度搬回公众视野之中。

话题兴奋点的营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抓住用户的兴奋点,捕捉他们正在关心、关注什么;另外可将兴奋点直观地凸显出来,可着力在推送文章的标题上,尽可能保证既夺人眼球又简明凝练。

(二)多维呈现信息、多重集成服务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运营者应在信息呈现方式上考虑多维性,文字干涩就绘制信息图,信息图无法囊括的内容就制作动态视频。尤其对于借力新媒体转型的传统媒体而言,把握不同平台信息载体的特性,让信息突破纸媒限制,多维立体地展现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用户关注或订阅微信号也许不仅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还希望获得某种服务,因此微信公众号的服务性不可忽视。服务性不仅停留在推送生活小贴士,它更体现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如信息的易得性、及时性、可靠性等。

(三)建立用户联系、着力兜售参与感

一条能触发用户点击阅读甚至分享出去的推送内容,必然是触动了用户神经,让其有所共鸣。因此知晓用户的情绪触发点很重要,而这正建立在对用户的深入了解之

上。要想了解用户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与之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如今新媒体产品日益丰富,微信公众号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用户的选择越多,其流动性就愈大。

新媒体产品要想得到用户的青睐和认同,必须要使用户有参与感。公众号平台除了要坚持优质的内容生产,更重要的是能让用户参与进来,大力兜售参与感:除了线

上的互动奖励,还可以在线下开展活动。

(四)深化品牌形象

把优质的内容、丰富的呈现形式和服务以及用户参与感三个层次做好,品牌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这时需要做的是深化品牌形象。由于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

的传播渠道,深化品牌形象可通过号召用户达成,粉丝每天主动阅读推送内容并将它分享出去的过程,其实就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我觉得微信公众号主要从以下数据方面去分析,一般以周、月为单元,当然以天为单位也是OK的,看每个公众号的频次需求。微信公众号主要集中于: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流量分析、菜单分析、活动分析。

1)用户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可以导出excel数据,然后用excel或BDP个人版进行分析本月每周数据和其环比情况;

用户增长:包括关注、取关、累计人数等,分析用户近期变化的趋势是怎样分布的,变化的原因何在?还要分析和之前同一个周期的同比情况,变化的原因何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你都要分析数据并找到原因,这都是运营公众号的宝贵经验,为你之后的工作提供很多思路和依据。

用户属性:后台的数据包括性别、省份等信息,我觉得分析用户属性是很有趣的。比如性别占比,假如你公众号是和汽车相关,这周突然女性粉丝涨了很多,是不是最近公众号做了什么活动呢?而我的公众号男性占比7246%,是因为我的公众号跟互联网科技相关,所以关注的多为男性,这也不奇怪,你的公众号如何你要自己分析。再比如新增用户多来自哪些省份、哪些城市,分布的原因是不是也要分析下。

分析用户属性可以帮助网站或产品更好地定位目标用户,也帮助运营童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用户,为以后做营销、活动等都奠定很好的数据基础。

(这是微博的粉丝属性,微信的类似)

2)图文分析

全部图文

—基础:主要图文页阅读、原文页阅读、互动数据(分享、转发、评论、收藏等,互动数据一是可以评判图文的质量,二是能评判你粉丝的互动质量);

—延伸:本月一共几篇文章,文章类型怎么分布,评判下工作情况;

每篇图文:数据指标参考全部文章分析;

这里简单做了一个阅读、转发等基础数据的图表,其他数据大家自行分析吧!这里简单做了一个阅读、转发等基础数据的图表,其他数据大家自行分析吧!

3)流量分析

主要是用户通过什么渠道关注公众号的(主要可以辅助你了解怎么去推广你的公众号)、阅读图文的流量都来自哪些渠道。

4)菜单分析

一般公众号菜单都设置了网站、平台需要突出的内容,需要展示给用户看的内容,所以菜单的点击情况也显得很重要。

菜单有多少用户点击了,是不是达到预期了?每个菜单模块点击数据是如何分布的,一眼就能看出用户对什么内容更感兴趣,作为依据可以对菜单内容进行调整修改。

5)活动分析:后台没有这个数据,这是我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

对于我们而言,微信的活动一般是配合网站的活动,作为网站活动的宣传平台,可以统计下活动期间微信的数据,和平时数据做个对比。我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之前做了一个活动,主要分析的维度是这样:

了解活动单条的阅读量、曝光量、互动等数据,并和平日的平均阅读量、曝光量、互动等数据做个对比;除了阅读量那些,我们是电商,更关注单条带来了多少的购买转化,并和平日的购买情况作对比;

若活动是分期进行,还需要对比不同期的活动数据,然后去总结经验;

不管公众号你做了什么“内容”,一定一定要学会从数据角度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不要只是傻傻地发文章、上活动,每次做了什么,都要懂得从数据、从用户反馈上验证每次做的事情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这样才会不断进步,用户才会不断变多多,领导也才会看到你的进步和努力!别说你不会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很难,复杂的数据分析工作的确很难,不然数据分析师怎么混;

但是作为微信运营的你只要学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分析常见的数据维度就够了。而且微信后台的数据指标是固定,只是具体的数值在变,在BDP个人版中第一次做完可视化仪表盘后,第二次在BDP直接将你的公众号数据追加/替换原来数据(对了,会员的话可以直接用本地同步工具:首次将公众号后台的数据都导为excel,然后将excel文件打包都放到同步工具,之后公众号数据变了,BDP上的数据也跟着变了),其数据结果也跟着改变了,所以数据分析也不是那么复杂,一次就解决了,不需要每次都做,分析速度也很快。

微信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微信是个轻量级的小产品,但也是个平台级的大产品,它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和博弈,特别是年初微信收费风波以来,一直未见新的举措。在商业模式不清晰、公众号活跃度不高等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微信的控制越来越严,它本质是一种战略的迷失,也许会导致更多机遇的错失。

  微信已经不是当年的微信了。

  一位跟踪微信产品发展衍进的朋友说微信不断创新,不断革命,也善于控制节奏。一位做投资的朋友说微信商业化控制得很好,但进展略显缓慢,商业生态还未形成,让创业者很迷失。

  走过“干掉短信”、“重新定义对讲机”、“重新定义对话”的激情之路,微信已经不是张小龙的微信,而是挽救腾讯并颠覆QQ的产品,微信已经不是创新产品价值观的象征,而是马化腾进军国际化梦想的砝码。

  微信是个轻量级的小产品,但也是个平台级的大产品,它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和博弈,特别是年初微信收费风波以来,微信在国内新的举措显得渐行渐缓。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微信的控制越来越严,它本质是一种战略的迷失,也许会导致更多机遇的错失。

  用户规模已定,商业模式却不清

  两年的时间,微信发展到4亿用户(非官方),靠的不仅是突破性的产品,更是口碑的力量。前期通过明星的拉动,QQ号码的交叉推荐,后期又引入手机通讯录的互推,微信迅速做到了一个巨无霸的量级,同时也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对比起一季度已经入账5800万美元的Line,微信走过这个畅快的增长期后,接下来面临的是需要思考如何变现,至少要给那些股东和投资分析师一个满意的交代。虽然官方做过社交游戏的尝试,不过看起来不是太理想,而大胆的商业化路线又怕重蹈微博的老路。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QQ

  不容忽视,少部分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不使用微信,因为手机QQ完全满足其需求,或者二者兼用。在三四线城市,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微信并没有吸引力,QQ上留存的朋友信息和关系已经让用户离不开,我们极其推崇的朋友圈功能,在他们看来还不如QQ空间好,所以虽然开通,也不经常使用。

  所以说起来,微信的同类产品有WhatsApp、TalkBox、Line、米聊、翼聊等,但由于在功能上、用户规模上高度吻合,微信的实际竞争对手是QQ,它们都在抢占用户的碎片通信时间。

  一些同时使用QQ和微信的用户表示,微信最早的离线QQ消息功能、收邮件、朋友圈等功能是受到很多潮人追捧的主要原因,如今最新版QQ经过“内部创新”也把微信的语音、免费发、群聊功能等完全模仿掉,甚至对话框的形状都模仿。虽然后来在一天时间内,这个产品迅速被“打回原形”,但两个产品的定位问题始终是腾讯的痛。

  在这件事情上,小马哥应该自有妙计,早在几年前,在腾讯内部QQ团队也曾推出Q信,后来PK不过微信被干掉。如今他鼓励QQ的改版,引起争议遭万人网友吐槽,来告诉QQ团队,什么才是用户的需求和自己的使命,而自己来承担推出“新版不靠谱QQ”的责任,这样的管理智慧令人折服。

  其实手机QQ早就看到了微信发展的趋势,但因为组织架构上的关系有所限制而无法完全做好。“我发现很多产品不是团队做不好,而是我们本身的架构存在问题。”马化腾曾说道。

  从目前来看,手机QQ的月活跃用户数是微信的两倍,今后手机QQ还是要与微信进行差异化竞争,这是一盘很难下的棋。

  公众号活跃度不高是个隐形的痛

  据最近艾媒咨询发布《2013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较高,但是实际活跃用户数量并非特别理想,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占比达241%。另一方面,之前我们一直强调微信的到达率是100%的,其实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分析称微信到达率其实并非100%,实际点击和互动率也非常低。

  当然,这和目前公众号在客户端上埋得深、用户不容易找到,同时名称较为生僻,不如叫企业微信更直观等有较大关系。

  摇摆不定的公众平台产品路线

  虽然马化腾在两会上曾表态公众平台很有价值,但据说负责公众平台的研发和运营人手都有限,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有所调整,别告诉我只是增加了审核的客服人员。

  目前,备受业界关注的自定义菜单停止审核,让门外的人郁郁寡欢,其次是公众平台的使用体验和交互功能迟迟没有优化,一些有开发能力的公司和团队,都在做一些二次开发和接口,如乐享微信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海量的用户查询接口和自动生成H5页面服务,实现微信LightApp概念。

  同时,关于微信支付和开放平台的时间表一拖再拖,导致创业者和企业更多的观望情绪,微信上除了草根大号就是自媒体,没有太多优质的内容。

  门槛越来越高,是否降低了活力?

  前两天,腾讯开始微信认证大清理,微信公号信息不符需重新认证。有消息灵通人士称,后期申请的微信公众号或许每周才能群发一次,认证微信需要1000个用户关注。

  回顾发展历程,从一个身份证能申请多个到现在的只能两个,从申请就能开通到需要严格的审核流程,从点击即可推送到审核长达数小时,我们发现微信的运营管理日益规范化,尽量屏蔽不合理会影响用户体验的服务。同时,干掉了很多微信大号,避免微信营销和垃圾内容,这将对如火如荼的微信营销降降温,也有利于微信的持续的健康发展。

  微信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由于官方没有推出实质性的行业解决方案,针对没有开发能力和运营能力的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体验,必然需要良好的二次开发,打通企业的CRM或者相关数据库,所以其实要做好企业级别的微信,门槛并不低。这将会直接影响广大的大中型企业运用微信的热情。

微信的很多产品设计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本文尝试持续分析微信的几个功能设计(欢迎大家补充),目前包括:

1为什么直到被苹果施压微信才上线夜间模式?

2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为什么放在二级入口,而微博是在一级入口?

3微信转账为什么需要对方确认领取,而支付宝是直接到账?

4为什么公众号留言需要作者同意才能公开?为什么不允许读者之间互相评论?

5为什么微信通讯录中会有自己?

6为什么微信删除好友是单向的?

(1)解决低频需求的价值不大 :夜间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夜猫子在黑暗环境下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产生的视觉疲劳问题由于目前微信几乎涵盖了整个互联网,年龄层横跨00后到55岁以上的人群,而夜猫子大部分只集中在00后( 2018年微信发布的数据报告 ),因此有夜间模式这个需求的用户量其实不大,且使用场景只在深夜,需求频次也不高对于微信这一相对成熟的产品来说,更应该去聚焦高频需求,要解决大部分用户的普遍性问题,而非小群体的问题。

(3)手机系统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 :很多智能机都自带夜间模式,几乎不需要APP额外开发(我的手机是vivo Z3,在微信没开发夜间模式时,开启系统的深色模式已经基本满足需求,而且一键切换,非常便捷)

(3)夜间模式可能成为降低用户体验的伪需求 :用户使用微信的场景主要是聊天和朋友圈,但是聊天背景本来就是可以自定义的,朋友圈更是有各种五颜六色的和视频,这些在夜间模式下反而会影响观看体验

因此,从需求的真伪、重要性(业务价值)、现有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来看,夜间模式的优先级太低,微信根本不会做然而在面临APP下架的风险时,夜间模式的紧急性急剧增加,微信没有必要与苹果硬刚

(1)微信是围绕熟人社交圈设计的产品,把赞评放在二级入口增加了互动的交互成本,能体现互动的质量感和价值感,避免手滑等误操作对好友造成打扰。

(2)微博则属于典型的弱关系产品,其产品定位更偏向媒体属性,slogan是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因此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对微博非常重要,把转赞评这类正向的信息反馈放在一级入口能鼓励用户生产内容的积极性。

(1)微信的熟人社交基因决定了转账是在与好友聊天这个熟人社交场景下进行的。对付款方来说,由于其对收款方有信任基础,因此输入付款金额时防备心理和谨慎程度大大降低,进而发错金额的可能性会略微增加,如果发错后直接到账再向好友要求退钱时会使自己和好友感到尴尬。如果收款方还是次亲密关系的好友,按照损失厌恶的心理,收款方退钱的体验和心情会更差。

PS:微信官方的说法是:"希望实现自然、真实、逻辑顺畅的场景,能选择拒绝也能选择接受"( 腾讯官方的解释 ),真的是一种有"人情味"的设计。之前在wegame,总监也说过"思考要深入到全流程,转换为用户视角,通过场景模拟,去发现细节"。

(2)用户对支付宝的心智定位是金融支付工具,支付场景主要是商业支付,付款方与收款方大多为弱关系、平时没什么交集的路人,所以用户和使用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时一样非常谨慎,往往会多次核对收款人的信息(支付宝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做了实名认证、手机号提示帮助用户降识别风险),因此就没有必要再设计确认收款的流程了。

留言功能只是加强作者与关注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留言自然也归属到作者自己的内容生态中,微信平台无权也无力干预作者的私域。作者本人才最应该对留言内容具有实际管理权,通过留言筛选,过滤水贴广告等内容,为订阅者的阅读体验负责。

(2)留言与评论其实也是有区别的,留言的表述更加私密,是1v1(读者向作者留言)的,只有作者公开才能被第三者看到。评论更偏向于所有人围绕某个观点自由发表言论,百家争鸣,但公众号的初衷是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1)从社会视角分析:我们在微信里聊天互动的好友不是网络上的虚拟形象,而是线下关系链向线上的延伸,所以 微信的通讯录本质上我们在线下世界中真实的社会关系在线上的映射 。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那么线上的世界也不应该抹去自我的存在。我们会和他人交流,获取新知,也需要和自我对话,认识自我,自省吾身。

(2)从技术视角:通讯录的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记录(备忘录)、测试(发送长内容给好友时先在自己的聊天窗口编辑发给自己测试)、收藏(分享文章给自己以便后续浏览查看),但目前这些场景完全可以由文件传输助手替代,所以个人认为从社会视角的分析更真实、更合理。

微信是典型的熟人社交产品,其强关系基因决定了微信就像每个人的“线上客厅”, 我们在微信上聊天互动的人不是网络上的虚拟形象,而是线下关系链向线上的延伸 。

考虑以下现实场景:

(1)现实情况下,A决定与B断绝往来,一般不会直接跑到B面前说:“xxx,我们别做朋友了”,而是默默地不再主动联系,淡出B的生活。此时B可能并不知道A的想法,在B的心中A仍然是其好友(考虑到这一点,当A把B的微信删除后,微信选择不通知B)。

(2)现实情况下,当B主动联系A,A不理B或者B听C说A不想和B联系了,B意识到A已经不愿意和他继续交往,但是B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想问清楚原因,甚至试图挽回友谊。

本人猜测正是基于上述现实场景,微信选择进行单向删除好友的设计,回归“自然、真实、逻辑顺畅”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