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张小龙任职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
2014年5月6日晚,腾讯公司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成立微信事业群,由张小龙担任微信事业群总裁(高级执行副总裁级别),领导微信事业群的工作,向公司总裁刘炽平汇报。
扩展资料:
2010年年底,张小龙给马化腾发出一封邮件,建议腾讯做移动社交软件。张小龙认为,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通讯工具,而这种新的通讯工具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马化腾很快回复邮件,赞同张小龙的想法,并且让其作为负责人带领腾讯广州研发部开始这个项目。
2011年年初,微信ios版上线,但用户增长并不理想。张小龙突然意识到在微信上是否过于理性。从那时开始,张小龙放弃理性思维,开始武装成一个文艺青年。同时,微信开始增加一些更贴近人性的功能,查找附近的人、朋友圈、摇一摇……
2012年,张小龙提出一个新观点: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很多人觉得张小龙越来越不像一个严谨的程序员,而是一个兜售概念的“忽悠大师”。自此以后,微信一发而不可收拾。
微信春晚红包怎么玩
小伙伴们快来了解一下微信春晚红包活动详情吧~有媒体爆料微信将在除夕夜与央视合作推出春晚红包哦~快来看看具体该怎么参加这个活动吧。
各种迹象显示,今年微信更想把红包活动搞大。上周,微信官方宣布对商户开放现金红包接口,前提是商户必须开通微信支付。作为应对,微博的“粉丝红包”上线,明星给粉丝发红包,粉丝也可以赞助明星一起发红包。
最近有商户对记者透露,微信将与春晚达成合作,在除夕夜联合多家品牌商大发微信红包。日前,一份微信红包的招商文件被曝光。这份文件显示,2015年春节,微信将与央视春晚合作,在春晚节目进行过程中由主持人口播,让观众一起“摇一摇”抢红包,红包由若干个广告品牌商赞助,抢到的红包也将显示“×××企业给你发了一个红包”。
这意味着,微信红包开始从用户个人行为转向企业营销行为。借助向企业营销平台的转变,微信也开始谋求变现,成为各家企业的营销工具。
而且,微信方面承诺,品牌商“参与春晚红包将带来至少45亿人次的朋友圈曝光”。由此推测,今年除夕夜,微信的朋友圈将出现大量的广告红包。尽管腾讯微信事业群负责人张小龙此前曾表示“永远不会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红包”,但是滴滴打车的红包早已多次肆虐朋友圈。“微信早已不再是微信的微信了。”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信春晚红包品牌赞助商也证实,微信方面确实给各类品牌商户发过类似的招商文件,“微信红包就是一个广告平台,商家出钱发红包就等于做广告,我们肯定希望在朋友圈里多刷刷屏。”
但从曝光的2015年微信春晚红包方案来看,大量引入品牌商造成的后果是朋友圈、微信群将充斥着各种厂商的营销红包,这样的红包无法加强人与人的社交强度,也无法起到社交范畴内的“沟通”和“连接”的作用。
有人说,没有马化腾就没有张小龙;但是,没有张小龙就没有微信;没有微信,腾讯在BAT的博弈中就不会有现在的先机。2017年在西安举办对的全球程序员节上,“微信之父”张小龙与求伯君、雷军、丁磊、王小川、张一鸣、印奇等十人被授予中国功勋程序员。张小龙因为缔造了微信这一家喻户晓的神级产品而实至名归成功夺得此耀眼光环。
2010年张小龙申请立项开发的微信,2011年上线到2017年,有业内人士曾经统计出:微信国内用户数量有望覆盖14亿人口!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是一个震撼的预测!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微信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多彩!微信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拿起手机就区点开微信是我们很多人的常见习惯动作。性格解析微信之父张小龙,是我今天马上要和朋友们重点分享的主题:
1、用不甘平庸来逆袭人生
张小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如今是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年薪听说是2亿。他用20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湖南小城屌丝的超级逆袭,堪称是年轻程序员的典范。
1994年秋天,刚满24岁取得硕士学位的张小龙,有幸获得电信机关工作的机会,让周围很多朋友都十分羡慕,但他却不以为然。每次看到政府机关大楼,他都感觉“一种窒息从头顶笼罩下来”,于是他放弃铁饭碗,投身互联网。
各种光环的背后,离不开他不甘平庸的努力和坚持!我相信他不屈的灵魂中,有着为之坚强的目标。他心中的梦想就像座高架桥,折射出主人不服命运的斗争精神。
2、头脑智慧有高度
张小龙创造了一个互联网传奇神话,我认为与他独一无二的智慧大脑分不开的。怎么让微信这个产品会说话?怎么从表面看到本质?怎么让使用更符合人性这些问题真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张小龙信奉直觉,喜欢做先验式的判断。他是一个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产品天才!他用大脑来创造奇思妙想,他用大脑来设计惊喜转折!他认为没有任何人有天生的可重复的直觉,来立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比如,对于复杂事物,如何“抽象”为一个简单模型,是需要大量案例锻炼的。非一般的头脑,非一般的智慧,非一般的高度,非一般的人生!
3、深度学习力和超强坚持力
张小龙拥有深度的学习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产品专业领域,在业余爱好方面也展现的淋漓尽致。据说求学期间,张小龙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无论玩什么,只要稍加练习,总能达到业余高手水平,围棋、桌球、网球、保龄球,电脑游戏,玩起来总是周围人中最厉害的之一。在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微信之父张小龙和中国职业高尔夫球手李昊桐配对,以低于标准杆35杆的成绩,赢得了职业-业余配对赛冠军。他的所谓业余爱好竟然玩出了一个人生新高度!为什么牛B的人,不论干什么都牛B呢?有人这样评价他:“微信之父张小龙,不务正业打高尔夫夺冠,这一定是开挂了!”跨界其实也很难,这是高手才可做的事!而张小龙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手!
2010年底张小龙给马化腾写邮件表达了自己渴望做微信开发的心态,那个时候张小龙才42岁,而他的同龄人雷军、马化腾、周鸿祎等,都已经是如日中天的大佬。我想他在无数次的通宵加班中,也应该曾经迷茫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吧,也曾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过: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点亮自己的梦想呢?遭遇生命中那么多次的尝试后,他终于用超强的坚持力赢得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设计了那么多灵感和想法,终于找到了微信这个引爆点来展现自己的力量。从他的身上我们验证了一句话:始于兴趣,终于坚持的人生,会有多么美!
4、价值和利他思维
他的产品是以一切用户价值为导向的,以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为己任,也就是使用了价值思维和利他思维。关于用户价值,张小龙专门分享过亚马逊CEO的一个文章,文章标题叫做《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在互联网上,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需要聪明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
帮用户创造价值,而非从用户处回报收益,这就是张小龙的产品观!不管取得多大的耀眼光环,他背后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价值思维和利他思维。比如在他升任微信事业群总裁后,他给员工发送的内部邮件中称,“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权衡中做取舍,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想,这个事情是不是从用户价值本身出发来考虑的。如果我们想的策略和用户价值有违背,哪怕舍弃短期利益,也应该维护用户价值。让用户看到你的努力,而不是同事和上级。”
5、不喜社交的男人
张小龙在演讲中曾经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公开演讲,因为在社交工具发达的时代很浪费时间,他更希望高效而不夹带情感的客观信息交换。他其貌不扬,性格古怪孤僻,最不愿意和人打交道。腾讯总部每周都要召开例会,但张小龙总是以“早上起不来”为借口不去参加会议,马化腾却毫不在意,搞得整个腾讯就他有特权“赖床!”
张小龙也在饭桌上曾说这样一句话:“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6、文艺范儿十足,低调到无以复加
媒体报道张小龙,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每天深夜的音乐,他没有什么别的嗜好。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温烈、低调是张小龙的性格标签。熟悉他的朋友说,张小龙是“低调到无以复加”的家伙。
网上流传张小龙说过一句话,“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他喜欢Micheal Jackson,喜欢汪峰,喜欢许巍的《蓝莲花 》,被称为“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张小龙用他的励志人生,演绎了一个当代奇才;张小龙用他独有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自己!你是追求随波逐流的平庸人生,还是渴望极限挑战的激情攀登?张小龙用他成长的模样,成功逆袭了自己的人生;张小龙用他励志的故事,验证了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极致定位!
是的,1月19日,微信举行十周年的微信之夜,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张小龙感慨:“当时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对此,我自己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一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因为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十年来,微信加了很多功能。让张小龙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张小龙强调,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并且经历了10年之久了,但我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扩展资料
微信的诞生过程:
回顾10年前微信的诞生,起因是张小龙不喜欢使用QQ,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来用。当时,他还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张小龙曾说,想到那封邮件自己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没有发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或是腾讯另一个团队做了另一款微信。
据传,为了逼出微信,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的,最后张小龙团队赢了。
凤凰网-“微信之父”张小龙:自己是上帝选中的人 光靠努力做不到
马化腾曾将腾讯的渐进式创新解释为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主要意思就是每一次的产品更新都不是完美的,而只有每天坚持发现,修正几个小问题,慢慢的将作品给打磨出来。
张小龙在2005年的时候,就带着一支不到20人的团队并入了腾讯,之后便受命要重建QQ邮箱,张小龙表示刚接手邮箱的时候,里面每天几万人的访问量,邮箱代码根本没人管,张小龙只能带着团队重新搭建整个系统,最开始的时候张小龙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新版的QQ邮箱既复杂又笨重,2006年10月,张小龙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繁杂的路线,转型做轻便的极简版,每两周就会发布一个新版本,在这样极速迭代中,马化腾也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在2008年第二季度,QQ邮箱的用户超过了网易邮箱,在之后的一年里,QQ邮箱的用户更是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
之后张小龙又开发类似kik的产品,2010年10月19日,在短短15日之内,就吸引了100万名的使用者,2011年1月21日,微信问世,微信最开始的用户是互联网的从业人员,10版本几乎没有收到市场的任何反响,那时候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套餐服务,一个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就消费不完,12版本张小龙迅速转向分享,但是用户的分享还是不够热烈,而此时雷军的米聊也快速的在发展,并且米聊借鉴了其他产品增加了对讲机功能,用户开始活跃起来,同年5月,张小龙的微信新版本上面也及时增加了语音聊天功能,用户在瞬间出现井喷。在2012年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在腾讯微博上写下,“终于,突破1亿。”而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433天。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诞生,1月24日,微信红包测试版传播速度极快,这个没有任何成本的创意让腾讯在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在线支付服务商,微信通往电商的最后一块壁垒被击碎。2016年9月,腾讯市值突破2万亿港币,跻身全球前十,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高开低走的微信状态,从初上线时喜提微博热搜,到如今发布者寥寥不过三个月的时间。
按照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出的设想, 状态应该是一个减轻表达压力,寻找同类的社交功能,具有个人化、实时性的特点。
但就当下来看,状态似乎并没能完成任务。字母榜通过观察多位同事的微信发现,发布状态的用户比例长期维持在1%~15%之间。
“功能刚出的时候,出于新鲜使用过几次,但因为没有互动也就放弃了。”一名普通的微信用户告诉字母榜。
除了产品功能不完善外,轻便化的状态内容,与视频号、公众号和朋友圈比起来则要单薄很多,这也让用户无法养成“刷状态”的习惯。
字母榜通过测试发现,目前状态除了可以承载用户发布的内容 (文字、、短视频) ,还可以将视频号内容“分享”到状态内。
这或许是微信团队,对70时代“动态视频”功能失败的一次反思。
据张小龙在公开课上透露,“每天大概有100多万的人在发视频动态”。这一数字在十亿日活的微信面前,可谓是少得可怜。
他对视频动态的不成功总结为,“拍摄视频动态表达个人的状态让所有好友看到,会产生挺大的压力。”
从70时代“动态视频”升级来的“状态”,便引入了视频号内容作为状态的“背景”展示,而弱化了曾经生产视频内容的表达方式。
这也让状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为视频号打造的“朋友圈”。
虽然分享可以通过相对优质的视频内容展示个人状态,减轻用户生产视频的制作压力。但这一前提则严重依赖于视频号的内容丰富度。
据天风证券报告指出,视频号目前正处于平台基础搭建向内容生态填充的过渡阶段,在内容生态上仍需补足。
内容的限制,也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粘性。据第三方机构视灯研究院发布《2020年视灯视频号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视频号的平均使用时长仅为19分钟。
在缺少优质内容和尚未形成使用习惯的前提下,用户自然难以形成分享视频号内容的习惯。 何况同状态竞争的,还有朋友圈这样的分享渠道。
被当作生动个人名片展示的“状态”,也自然难以成为吸引用户的有趣功能。
A
在内容视频化的路上,微信在70版本推出了“动态视频”。
这一功能在上线初期,曾被微信团队寄予厚望。不仅直接作为一级页面的功能,出现在个人主页内,还在朋友圈置顶位置、对话框图标等开设了多个入口,为“动态视频”的内容增加曝光渠道。
但此举并没能换来用户发布视频内容的积极性,最终落得个悄然下线的下场。微信视频化的任务,之后也由视频号接棒。
80时代从“动态视频”升级来的状态,便意图通过分享视频号内容的方式,降低视频内容的表达门槛。
但是受困于视频号的内容的丰富度和朋友圈的影响,培养用户“视频号朋友圈”的使用习惯,仍需时日。
虽然状态解决了“动态视频”的生产压力,但短期内,状态仍难以将足够多的视频内容填充进来。
因此,从当下来看, 状态仍没能彻底解决“动态视频”时期,在视频化表达上所遭遇到的问题。
状态另一个区别于“动态视频”之处,在于引入了分类标签的方式。而曾经的“视频动态”看起来更像是抖音的朋友tab。
与现在的抖音一样,视频动态也是以单列全屏信息流的形式呈现。全屏的展示形式虽然有着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但也有信息显示不丰富的弊端。
这就需要尽可能地提高每条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否则便会伤害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在以UGC+算法推荐的抖音上,单列全屏信息流的展示形式就是制胜法宝,但到了以社交关系链为核心的“动态视频”里,这种展示就成了灾难。
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也曾分享过这方面的产品思考。
“你不是想看每个朋友发的内容。朋友圈的内容命中率取决于和朋友的关系,而不是内容本身,但微信很难了解用户之间的关系。”
这也让状态既不属于内容驱动(抖音)、也不限于社交关系的链接(朋友圈),而是将重点落在 被同类寻找到的需求 。这也让交流的核心从微信传统的熟人关系,转变成当下的状态情绪。
张小龙将其总结为,“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B
然而,如果想在同一状态下产生交流,就要依赖在同一时刻内足够多的人。
但据字母榜观察,目前的实时状态仅可以对通讯录好友展示,作为熟人社交的“动态名片”的形式呈现。
通讯录好友有限的数量,直接限制了触发相同状态的概率。
据智研咨询的《2019年中国网民微信好友数量分布调查分析》显示,超过9成的微信用户,好友数量不足1000人。
但目前微信却预设了五大类、29小类的状态分布。即便按1000通讯录好友,有2%的用户在同一时刻发布状态来推算,实时用户也仅为20人。
如果这20人平均分布在状态的5大类中,则同一时刻仅有4名好友处于相同的状态下。
仅凭有限的好友,很难想象出张小龙公开课上描述的“状态”的使用场景:
“在某一时刻,一定还有其他的人跟你处在同一种状态里,你会希望看到他们。看到在打同一个 游戏 的人,同一个咖啡吧的人,同一个景点 旅游 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
这或许是微信为鼓励用户私聊的有意为之,但缺少基础的评论、回复功能,无疑拉高了好友间的交流门槛,限制了用户的社交活动。
在可供交流的人数和产品功能都有限的前提下,社交的产生就要严重依赖于内容本身。
像朋友圈一样,足够丰富、新鲜的信息呈现,也能刺激用户的打开欲望,并产生交流。
在朋友圈内分享文章,对某条朋友圈的评论、回复都可以归类于此。
但状态相对于朋友圈,内容展示被隐藏得更深,并不是在集中的入口内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而是以分类的方式被折叠起来。
这虽然减轻了用户在表达上的社交压力,但也让状态无法像朋友圈那样提供丰富的内容展示。
除了统一入口外,聊天对话框、朋友圈和通讯录的状态,都仅以图标形式的进行符号化的呈现。如果想查看具体内容则需要点击对话框内的图标展开,或者进入到个人主页查看。
这让状态在基于内容的互动上,相对于朋友圈,处于天然的不利局面。
C
就目前看来,与“动态视频”相比,状态在降低表达门槛和作为“活生生的个人名片”展示上,反馈还不错。
但是 在进一步的社交需求上,状态却受困于通讯录的好友数量限制。 如果状态仅作为实时动态的展示来使用,长期下去用户势必减少查看状态,使用状态的需求,而沦为“鸡肋”的功能。
即便是在线下的生活中,个人名片也是为交换信息、展示自己等社交活动服务。
线上名片的核心,同样也应该是社交需求。 在这方面,微信状态仍有很多功能需要完善。
当下已有的话题和地理位置的展示,或许能帮助状态解决通讯录好友限制,社交需求不被满足的问题。
据字母榜不完全统计,目前话题在朋友圈、视频号、搜一搜、对话框内均有入口可以触达。但目前状态里的话题并没有与其他话题打通。
如果未来微信将个人状态的话题与其他场景的话题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通讯录好友数量有限的限制。基于某一事件的话题讨论,也容易引发用户间的社交交流。
长期以来,因为去中心化的限制, 用户在微信内,很难通过内容和兴趣爱好等方式,寻找到具有相似经历、价值观的同类,并产生联系。
即便后来微信在搜一搜中,加入了类似豆瓣小组的圈子功能,但从用户的反馈来看,圈子的反响也很小。
即便是当下的顶流明星,微信圈子的人数也不过数万人。
不久前微信推出的公众号评论区盖楼,再一次让外界看到了微信在社区化上的尝试。但从提高找到同类的社交效率来说,通过当下个人状态的链接,或许是一个比评论区交流更高效的方式。
按照微信在产品迭代上一贯小步快跑的习惯,开放个人状态的话题入口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个人状态的话题交流,不仅能有效降低朋友圈所带来的社交压力,让更多人在微信参与到事件讨论中,还能提升微信在舆论广场领域的话语权。
而通过个人状态背景,插入视频号的功能,或许也会借此成为朋友圈之外,视频号内容的又一传播入口。这也能激励到更多的创作者,加大在视频号内容上的投入。
此外,参考目前朋友圈地理位置入口,开放给视频号的先例。打通状态的地理位置,为视频号进行导流就显得顺理成章。
视频号在使用时长上,迟迟难以撼动短视频平台。微信去中心化的产品形态,让视频号内容难以快速攫取微信流量,这也限制了部分创作者的创作动力。
而内容分发和人工运营的方式,既不符合微信的产品底色,也不利个视频号内容生态的 健康 成长。
微信利用传统的社交通讯的优势, 通过状态为视频号增加新的流量入口, 并鼓励普通人通过视频进行真实表达的意愿,便并不稀奇。
但当下的微信状态想要复制朋友圈在图文时代的成功,前路仍然扑朔迷离。
参考资料:
《张小龙: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微信公开课
《火遍全网的「微信状态」,将成下一个超级朋友圈?》——微果酱
《微信内测“视频动态”朋友圈入口,这个新功能有点厉害!》——微果酱
《视频号: 社会 里,每个人》——天风证券
《2020-202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行业市场经营风险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这个人是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很多人认为这个理由是因为:孤独。
张小龙开发出全中国最成功的产品,他已经有一种独孤求败的感觉,没有人能读懂他的内心,没有人能看懂他是如何思考微信这个产品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张小龙也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他的的确确也非常孤独。
而在张小龙第一次公开亮相时,曾出现了这么一张摄影,仿佛一切都能说得通了。确实是张小龙无疑。
但从实际情况分析,这个人是张小龙的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微信一开始的开机动画就有这个小人了,那个时候的张小龙什么都不是,他敢在这么重要的产品里面加上自己的影子?我想定然不会有这样的胆气。而且最关键的是微信是一款社交产品,就是让你来找朋友的,要是一直孤独那还找什么朋友。所以很明显就不是这个寓意。
在张小龙被神话之后,很多媒体喜欢,我们可以理解的。那么这个人到底的谁
经过小编一番探究,发现马化腾小的时候就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天文一直是他最大的爱好,就算现在这么忙,闲着没事的时候也喜欢用一个超高度数的天文望远镜看星空。
在整个腾讯公司,张小龙最需要讨好的是谁呢?
很显然就是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