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三个老师,两个实习老师,教师节了,买了三个老师的礼物,实习老师送不送都可以,没有什么特别规定。
送老师礼物注意事项:
1、不要送太贵的礼物,它太功利了,大多数都会被老师拒绝,这对你自己也是一种负担。
2、不要问老师你喜欢什么礼物,所以大多数都会被拒绝,并且会怀疑诚意。
3、不要求其他父母送礼物,不要比较,礼物只是一种表示,并不代表收到礼物的老师肯定会照顾宝宝。
4、不要向教师发送一些不切实际的礼物,如礼服或高档珠宝等,要考虑老师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申请你的礼物。
扩展资料: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如果人们属于焦虑紧张的体质,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并且躯体健康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做最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在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候,一般都会全身心投入,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如果人们面对焦虑的时候,可以放下手边的工作,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第二、做好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有一些焦虑情绪的时候,要给自己强有力的自我暗示,比如说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可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其实也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自信。
第三、音乐:音乐可以让人的放松,当有一些事情让自己感到不安烦躁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音乐,人们会感觉音乐如同轻风拂过自己的心灵一样,感到无比的舒服。
第四、适量的运动:运动其实也可以消除一些让自己焦虑的化学物质,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放松,心情更加愉悦,当感觉到焦虑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去想,大家去户外跑跑步或者是游泳,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也能够让人们缓解焦虑的情绪。
如果人们属于焦虑紧张的体质,那么完全可以使用以上这四种方法进行缓解,首先大家在生活当中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去做这些事情,或者是去户外参加运动,听音乐这些方法都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这些烦心的事情,另外大家也应该做好自我的疏导工作。
“入园焦虑”是被频繁提起的一个话题。孩子一直跟家人生活在一起,突然被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而且不确定自己是否要被“抛弃”在幼儿园,肯定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从而出现哭闹、发脾气等行为表现。这些因“入园”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行为)”,统称为“入园焦虑”。
转眼间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很多小朋友也逐渐被新鲜有趣的幼儿园生活所吸引,每天上学的时候也不再大哭大闹了。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不哭不闹了,就算已经度过“入园焦虑”了呢?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入园焦虑的最重要的体现)分为三个阶段,即: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涕,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当见到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由此可见,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症”的表现可不只是大哭大闹,拒绝上幼儿园那么简单!哭闹只是最初期的、反抗阶段的表现而已。实际上,下面的这5种情况,也是幼儿“入园焦虑症”的表现,家长千万别忽视!
一、排便习惯改变
1、如厕行为倒退,早已学会独立上厕所了,却突然尿裤子。
下午带宝宝在小区广场上玩耍,其中一个宝妈说:我儿子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才上幼儿园一个星期,就尿了两回裤子了,害的我赶紧请假跑去幼儿园给送裤子。明明他两岁半就已经会自己上厕所了啊。没想到旁边几个宝妈纷纷表示,相同的遭遇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发生过。
在家自己会上厕所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却经常尿裤子,很多家长对此疑惑不已。其实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就算在家能够熟练地自己上厕所,想上厕所会告诉大人的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也很容易出现“如厕倒退”的情况。
那么,孩子刚进幼儿园,为什么会出现“如厕倒退”?
一是环境的陌生影响孩子排便。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几乎每天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家里是一个熟悉、安全又私密的空间,然而去了幼儿园之后,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陌生的老师,还有周围一起“组队”上厕所的其他小朋友,孩子难免会产生紧张、害羞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孩子顺利如厕。也有的孩子因此在家里有自己的小马桶、小便器,孩子习惯了使用自己家的如厕设备,不习惯幼儿园的设备,产生排斥心理,还不如尿在裤子里。
二是孩子“玩忘了”,忽略了上厕所。
幼儿园里活动丰富,还有那么多一起玩的小朋友,在和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就忽略了上厕所这件事。也有的孩子特别贪玩,在玩的过程中不舍得去厕所,一个劲地憋,直到等到憋不住了才去厕所,结果厕所有点远,还没到跑到厕所,就已经控制不住了,只好以尿裤子告终。
三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家上厕所时,孩子都是随时、随意的上厕所,而在幼儿园,都是定时组织小朋友上厕所,大部分孩子都能遵守规矩。在孩子的心里,老师的规矩就是命令,不能轻易打破。在老师要求去厕所的时候,孩子刚好这时没有便意,但是,在上课以后,却忽然想去厕所了,又不知道怎样提前告诉老师,或者因为怕老师和小朋友嘲笑选择憋着,憋不住的时候就只能尿裤子了。虽然只是简单地“不敢跟老师说”,其实孩子是经历了一番内心挣扎的,做过一些思考和判断,担心破坏规则会被老师拒绝,所以宁愿尿了裤子也不和老师说。表明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够松弛,缺乏安全感。
2、“憋大便”,宁愿拉在裤子里,也不愿意在幼儿园拉臭臭。
除了尿裤子的问题,还有宝妈说她家孩子每天都很“规律”在早上或者晚上拉臭臭,就是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一定要憋着回家。
孩子在幼儿园“憋大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80%到90%的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吃喝拉撒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孩子们为什么“坚决”不在幼儿园大便,而回到家里就恢复正常了呢?
究其根本,敢不敢在幼儿园大便,反映了孩子是否在幼儿园放松,是否有安全感。有的孩子平时在家被父母照料的很好,自理能力差,到了幼儿园之后想便便,但是自己又不会照料,于是索性憋着回家再拉。
3、排便次数减少,毫无理由的“便秘”了。
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分离焦虑很严重,安全感不足——心情一焦虑,身体也会焦虑,就难免出现大便不顺畅的问题,另外,经常“憋大便”也会引起便秘。
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孩子往往会有紧张、焦虑的感觉,所以父母可以提前帮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比如带孩子提前参观幼儿园厕所,了解幼儿园生活规律,可以提前在家进行模拟,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
“如厕倒退”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是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过渡阶段,家长要正确认识,不要因为孩子尿裤子就嘲笑、打击、责骂孩子,过于强化孩子尿裤子的行为,会让孩子对此产生羞耻感,因为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从小培养孩子如厕习惯,通过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看动画,告诉孩子憋尿的坏处,比如会尿裤子、会让身体疼痛等。告诉孩子在几个时间需要上厕所:老师组织集中去厕所的时候、午睡之前、午睡之后、课间时间、有便意的任何时候。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出现尿裤子、憋大便,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也能折射出很多孩子的心理状态。所以,一旦孩子出现了这个行为,还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及时去解决问题。
二、睡眠结构紊乱
绝大多数入园焦虑症的孩子,因为没有亲近人的陪伴,他们拒绝上床睡觉,或者躺在床上哭(包括大声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所以中午午睡环节通常是无法正常入睡的。不少家长也发现以前在家里能够好好睡觉的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后变得晚上哭闹着不肯睡,早上又不愿起来,睡眠质量也严重下降,常做噩梦易惊醒。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孩子白天焦虑的情绪,也会在晚上夜梦中反应出现。也许是回想起白天与父母分离的情形,或者是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和还不认识的同伴,又可能是担心明天又要被妈妈送到幼儿园,都会导致孩子睡眠质量下降,睡不安稳。
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幼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所以,在每天睡觉前,妈妈要多花一些时间抱抱孩子,给他读睡前绘本,和他一起唱歌,让睡前这段时光变得更加温馨,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妈妈的爱,这对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很有帮助。
三、食欲不振
才入园的孩子,不仅要适应新的陌生环境,还是适应全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就餐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或者吃的极少,有些还伴有哭声。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食欲变差,因为幼儿园的饮食(水)和家中不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
另外,孩子初入幼儿园,进入陌生的环境,难免情绪低落,这时候本来就没什么胃口。就像大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食欲也会变差的。
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才几天时间就“饿瘦了”,家长们总是很心疼,总会想尽办法的想要“补偿”孩子,比如:给孩子准备很多喜欢的零食,晚上放学之后或者周末的时候,准备大餐给孩子“打牙祭”。但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或营养不均衡,既对身体有伤害,又影响孩子的正常饮食。
所以,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逐步养成孩子用餐的时间规律和习惯,该吃正餐时用正餐,该吃点心时用点心,上学期间最好不要给孩子吃零食。现在很多幼儿园都会公布孩子的菜谱,家长也不妨轮换照做,并表现出很喜欢吃的样子,孩子也会逐渐喜欢上幼儿园的饭菜的。
再说了,既然孩子食欲差是因为孩子“不适应”或者“心情不好”造成的,那就帮助孩子尽快调整回来,自然问题也就解决了。
四、免疫力下降
很多宝妈都说孩子在“断奶”之后一段时间,特别容易生病。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刚入园的孩子也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孩子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与此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精神、习惯等就是孩子的“生物钟”。由于3岁左右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当离开家庭呵护,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开始在另一个环境中生活,就破坏了他原有的精神/心理上的生物钟。这种状况下,孩子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情,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就会很容易生病。
五、性情改变,情绪异常
许多本来乖巧听话,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到幼儿园门口,哭得死去活来,好不容易留在幼儿园里,却不肯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不吃饭也不睡觉。回到家里,就一直黏着爸爸妈妈,半夜还哭闹惊醒等等。许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是怎么了。这类孩子其实是患了典型的幼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一般入园焦虑在情绪行为上的表现有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拒睡拒吃、随地大小便、跟人、依物、乱跑、侵犯等。
1、孤独与迟钝
这种孩子常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特别的安静,不愿意开口说话,反应迟钝,但是在提到妈妈,爸爸,家这些关键词会特别敏感。
2、独自游戏
极少出现哭、闹等行为,偶尔参与教师组织活动,大部分时间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不关注他人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门口及窗口的方向)。
3、固执与韧性
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抗。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情绪激动、暴怒
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5、顽固性习惯
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等。本来吮吸动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进入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又一个阶段,是孩子和父母的第一次正式“分离”,孩子出现的种种反应都是适应成长的过程。孩子刚上幼儿园,重点不是哭不哭,而是孩子的状态。有些孩子会哭很长时间,慢慢的才能适应。还有些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到新环境被新鲜事物吸引,抑制了分离焦虑等负面情绪,也不会哭,但是过一段时间,熟悉了环境后,失去新鲜感了,后来才开始哭。所以,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其他方面的状态,而不是哭不哭。
“入园焦虑”是每一个宝宝都要经历的,度过了这一阶段,爸妈会发现,宝宝越来越活泼,他已经爱上去幼儿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