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熟练驾驭政务新媒体,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编辑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才能玩转政务新媒体。
一是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政务新媒体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感。
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政务新媒体视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传中发出正确的声音。
二是专业的文字能力
工作性质决定了政务新媒体采编既要牢固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把高超的文字驾驭、恰当的文字表现视作看家本领,面对海量的文字信息,娴熟把控选题,精妙组织文章,不仅能熟练生成流畅的文字,更能写出漂亮好看、撼动人心的文字,确保每一个发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传播都是美的展示、文字文化的享受。
文字表现及组织加工是政务新媒体采编的基础、基本功,在熟悉通晓文字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必须熟练掌握文字、文章采编加工的技巧,切实提升所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同时,亲自动手写作也是政务新媒体采编诸环节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需要。
三是综合的策划能力
政务新媒体在立足行业业务基础上推送和发布怎样的信息、采取何种方式推送和发布,不仅直接展示出网络媒体采编个人水准的高低,也最终体现政务新媒体的思想和方针。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需善于从海量政府部门行业信息中敏锐捕捉有用信息,结合受众需求,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与信息整合。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凝练出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题,并围绕主题重组重构信息,进而完成信息选题策划。
四是快速的反应能力
政务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转载,将政府部门行业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将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政务新媒体采编对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发生发展的每一则业务信息发布、每一项工作动态推送,都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声誉、影响着各地政府部门的行业形象。尤其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不误判、不误导。如果信息判断错误,或仅凭感情办事,就会造成信息发布失误或舆论误导。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基本方针前提下,要善于运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舆情搜集、舆隋研判及重大舆情应对基本能力培养。为切实加强民政系统政务新媒体编采队伍舆隋应对能力,国家民政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民政新闻宣传、民政舆情应对等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专门培训、专题讲座,全面提升面对复杂舆情的综合应对能力。
五是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政务新媒体的活力在于创新,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依赖于采编意识、采编思维、采编手段、采编方式等采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网络时代面对不断扩张和全面开放的海量政务信息,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不断培养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与传播优势,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挖掘政府部门行业业务信息的深度,有意识地面向广大受众,创造性地提炼信息,切实实现内容创新;另一方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手段,不断研究创造受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新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切实实现传播方式创新。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ABCD)水平,让群众少跑腿。
A信息化B智能化C精准化D便利化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公开平台建设等作出了安排部署。
《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迈上新台阶,依法积极稳妥实行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程度明显提高。
推进决策公开,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推进决策公开。实行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对提交政府有关会议审议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建设项目等行政决策事项,牵头部门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推进服务公开,让群众少跑腿
推进服务公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省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政务服务大厅“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重大项目分级协调督办等便民服务功能。
推动实体服务中心向网上服务大厅延伸。构建网上政务服务工作体系,实现全省各级政务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简化办理流程,精简证明事项及前置程序,打通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和方式,加强政民互动
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新模式,完善政民互动栏目功能,挖掘政务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及其互动功能,加强政府热线、领导信箱、网络直通车等互动平台建设。
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依托政务云平台,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府数据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加快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提升政务公开信息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数据开放步伐,统筹建设省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体系,完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省级政府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共享交换。优先推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有序开放。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充分开发利用政府数据资源,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数据资源开展商业模式创新。
加强公开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强化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将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信息公开平台、更加权威的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更加及时的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
整合政府网站信息资源、互动业务和办事服务,推进政府网站升级改造,加强政府网站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强化政府网站安全保障。打造政务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平台,实现新媒体平台政务信息发布常态化。
1、首先打开文章转发窗口,在“发送到”选择框中点击“+”号右边的小三角形符号,在弹出的邮箱和微信列表中,点击“公众号”。
2、其次点击“官方微信”标签,并点击“编辑”,将政务微信账号添加进去,点击“确定”。
3、最后至此政务微信选项添加完毕,点击“发送”即可进行转发操作。
政务微信绑定微信可以看到信息。政务微信主要是为了方便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单位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和服务交流而设立的。绑定微信后,可以收到政务微信推送的信息、公告、通知等。同时,政务微信也可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比如查询公共信息、预约办事等。
政务微信的开通是政府执政能力与时俱进的一个标志,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加地便民,有利于建设一个高效型政府,是积极推动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生动诠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先形成一个政务微信管理的预案。
其次,待政务微信管理预案形成之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工作:
第一,积极学习微信公众号码的操作方式。我将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以及向有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兄弟单位请教两种方式,来熟练地掌握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操作和运营方式。
第二,积极收取群众对于政务微信的诉求。我将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向每一位来机关办事的群众征求他们对于政务微信的意见和想法,以及他们想通过政务微信公众号所想了解的信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整理。
第三,根据群众的诉求以及单位的具体业务范围来确定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公开内容。将与群众办事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公示,并且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务必使群众能够清晰明白。
第四,对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积极吸引有效的目标粉丝群。可以将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打印出来张贴在单位显眼的位置,并在群众办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积极向群众进行口头宣传,让群众扫描二维码,进行公众号码的添加。
第五,制定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更新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实时更新。避免形成僵尸微信,流于形式。
我相信,通过以上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将政务微信管理到位,响应党在十八大中提出的“高效型”政府的建设。
有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是首个全国性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深圳是有用的。是国务院办公厅给广大群众提供在线政务服务办理的软件,主要为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提供统一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等服务。
微信十条是哪十条 微信十条内容全文介绍
网信办为进一步推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即时通信工具,是指基于互联网面向终端使用者提供即时信息交流服务的应用。本规定所称公众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账号及其他形式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工作,省级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工作。
互联网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
第五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第六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第七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
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可以发布或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加注标识。
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
第八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政务微信是企业微信团队为政府提供的专属通讯与办公工具,是企业微信面向政府、公检司法行业的私有化部署版本。以政务微信作为移动警务的载体,可为省市各级公安机关警务、基层警务提供统一的移动警务即时通讯工具、统一的移动警务应用入口,以及统一的账号体系和认证授权服务等。
1即时通讯
政务微信继承了微信的技术积累,在2B和2G场景上继续丰富了即时通讯消息功能:除支持文字、、音视频、文件等多种即时通讯消息以外,还增加了回执消息、阅后即焚等消息类型,以及更丰富的群管理功能。
2互联互通
政务微信支持与微信、企业微信的消息互联互通。民警可在政务微信上添加微信用户为好友,与群众建立直接联系,共同打造群防群治的治安体系。
政务微信与微信、企业微信的消息互联互通,也使得从互联网直接采集信息到公安内网有了非常方便快捷的途径,提高了民警办事效率。
3支持公安部移动警务互联互通标准
腾讯是公安部移动警务即时通信技术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政务微信按照移动警务即时通讯工具的互通协议标准规范,已实现了与公安部及各省市公安厅即时通讯系统的互联互通,可跨系统建立单聊或群组聊天,进行文本、、语音等消息互通和文件交换的基本业务功能。
4支持跨网络复杂部署
政务微信支持用户有选择地分别在电子政务外网(一类网)、公安移动信息网(二类网)以及公安信息网(三类网)作私有化部署。政务微信实现了多网络环境下的即时通讯消息相互同步,民警用户可以在不同网络接入使用时看到一致的即时通讯消息记录。
5开放的组织管理
政务微信支持调用其他原生App处理复杂定制化的登录逻辑(如PKI证书登录),以及对接已有账号体系(比如AD域),同时还提供“扫一扫”和OAuth2接口实现其他应用向政务微信做用户授权登录,可以最大程度适配各种业务场景的授权和认证场景。
6丰富的应用开发接口
政务微信延续微信开放平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服务端应用以及终端能力的API。极大地简化应用开发工作,实现应用系统的快速接入与整合。政务微信应用消息推送的能力,可以主动将各类警务任务直接推送到即时通讯消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