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支付宝、微信支付被他们一夜封杀,现在会重新开放吗

新手学堂017

当初支付宝、微信支付被他们一夜封杀,现在会重新开放吗,第1张

做Lazada平台的卖家都知道,越南是目前唯一一个不能使用企业支付宝对接收款的站点,这让很多中国跨境卖家苦恼不已。

那么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和形势发展而有所改变吗?你知道当初越南为什么会全面封杀支付宝、微信支付吗?

据创业邦援引消息人士透露, 越南正在重新考虑放开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限制。越南商业银行在积极寻求与微信支付的合作,允许中国用户在越南使用微信支付结算。

多家越南商业银行希望尽快取消跨境电子支付的约束条例,允许越南的银行与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农协银行等中国、韩国电子支付中介平台进行合作。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越南银行如此想要和支付宝、微信对接支付业务, 那当初,越南政府为何要一夜之间对其全面封杀呢? 这事儿还要从2017年开始说起。

2017年11月,支付宝和越南国家结算股份公司(Napas)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不久之后,微信也正式公布与Vimo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移动支付发展。

当初,双方之所以达成合作协议,一方面是因为阿里与腾讯想要抢占市场,方便到越南 旅游 、居住的中国游客;另一方面,越南也想因此促进越南 旅游 事业的发展,进而收税,可谓是双赢。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事儿只持续了不到半年, 就在2018年5月份被越南方面紧急叫停。 根据当初新闻报道,原因是岘港 旅游 局副局长陈志强在监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游客在越南购物时通过POS机非法刷卡支付的情况。

“中国游客用未经授权的POS机刷卡,通过中国银行完成结算,使得越南银行无法管理交易,从而导致税收的流失”,陈志强说道。通过综合调查,越南方面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游客可以逃避增值税、消费税等各项税收,让越南方面蒙受损失。

自那以后,越南直到现在都尚未出台针对在越南使用如微信,支付宝等各类中国电子钱包进行结算业务的相关规定。

当然,也有消息称,当初越南有此动作也无可厚非,毕竟,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特别是支付行业, 他们肯定想自己做。

此话确实不假,其实在2016年,越南VNG公司在就已经推出了一款移动支付软件Zalo Pay,同样Zalo Pay用户通过绑定银行卡也可以进行点对点支付。网购付款、收付款、发红包、充值话费还有电视缴费等都可以通过Zalo Pay来完成,其功能比较完善。

通过这几年对国外支付平台的严格管控,给国内电子支付平台提供了有利环境,极大的推动了它们的发展。

越南政府大力扶持本国企业发展由来已久,VNG公司的另一款国民软件Zalo也是如此。

提到Zalo Pay大家了解可能不多,但是对于Zalo,熟悉越南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即时通信工具,和微信极其相似,被称为“越南版微信”。也就是它在被开发出不久,就接连超越非本土的通信工具LINE、WE CHAT,目前排名仅次于老大哥Facebook。

今年疫情期间,更是有官方(卫生部)为其站台,推动越南消费者增加对其使用频率,以抗衡Facebook。

除了通信工具Zalo,本土电商平台Tiki、Sendo,物流公司GHN,支付平台Momo等都发展不错。越南总理阮春福曾经表示,要在越南培养出像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这样世界级的公司,可想不是说说而已。

回到话题本身,随着越南银行业渴望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合作的呼声不断扩大,引起了越南国家银行的重视。越南国家银行准备对相关规定进行修改,使支付宝、微信支付达到准入条件,敞开合作大门。

话说,你期待重新开放吗?

淘宝封杀了微信,不希望微信给淘宝引流。震惊吧,微信给淘宝引流,淘宝就能获得更多流量,达成更多的交易,为啥淘宝不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淘宝的商业模式开始讲起。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淘宝虽然是一个平台,但是其实是一家广告公司。卖家在淘宝平台上开店,成交的每一笔交易,都不需要给淘宝任何交易费。不收交易费,那淘宝的收入从哪里来呢?来自于广告。在淘宝,买家想买一样商品,自然需要靠搜索。可是,当同一个商品的卖家实在太多时,一个普通卖家可能排在几十、上百页,根本就无法被买家找到。怎么办?于是,淘宝就提供了“直通车服务”。卖家可以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排名,买广告位来展示商品,这样才能拥有流量。淘宝呢,就从中赚取流量费。既然淘宝靠卖流量赚钱,那它就得牢牢抓住自己的核心资源——流量。

假如用户在百度搜索一件商品,能够直接搜索到淘宝的商品链接,那么,会发生什么?卖家们就会给百度交流量费,来提升搜索排名,而减少或者不给淘宝流量费了,这样淘宝的收入就下降或者没有了。所以,早在2008年,淘宝就屏蔽了百度,在百度上是不能搜索到淘宝的商品链接的。淘宝屏蔽微信,也是一样的逻辑。假如一个淘宝卖家,把自己的商品链接分享到朋友圈就能够获得流量,绕过了淘宝的搜索,那他还会再给淘宝交流量费吗?不会,这样的话,淘宝的收入就减少或者没有了。所以,淘宝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必须得封杀微信。

它必须把所有的流量入口,都牢牢抓在自己手上。于是,你会看到,淘宝封杀了百度,封杀了微信,封杀了美丽说,封杀了蘑菇街……它封掉了几乎所有的外部流量,不管是来自于搜索平台、导购平台,还是社交平台。这对于淘宝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这让阿里巴巴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广告公司,并成为仅次于Google和Facebook的全球第三大广告平台。(所以呢,互联网,虽然有很多程序员,但是实际上,他是商业呀,大环境得要看明白。)

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对部分卖家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卖家无法通过百度、微信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外部流量。就只能接受用竞价排名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排名。但竞价排名的方式提升了成本。投广告,商品的中间差价几乎都要被平台吃掉。可是不投,买家又看不到,价格也不敢上提。竞争极端恶化的后果就是砸钱:商家必须大量砸钱去买广告、买流量。有能力砸钱的就能活下来,砸不出钱的就活不下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商品越来越便宜,而淘宝却赚了很多钱,头部商家也赚了很多钱。

理解了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的商业模式,我们再来看看美国。

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是亚马逊。今天,你在百度搜索商品,无法搜到淘宝的商品链接。但是,在谷歌搜索商品,是可以搜索到亚马逊的商品链接的。

为啥?因为亚马逊和淘宝的商业模式不同。淘宝赚的是广告费。而亚马逊赚的是交易费。一个卖家在亚马逊开店,每一笔交易,亚马逊都要从中收取8%-12%的交易佣金,甚至有些品类达到了15%。这个时候,亚马逊根本就不会关心你的流量到底从哪里来。不管你是从谷歌来,还是从facebook来,或者从instagram来,我都无所谓,反正每一笔交易,我都能从中赚钱,你们的流量最好来的越多越好。所以,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封杀这些流量平台,它不但不封杀,反而热烈欢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淘宝是使用广告方式,而亚马逊是采用提成方式呢?这其实就是商业环境的区别,在中国,做平台必须是免费的,一旦收费,这个平台就没法发展起来。而在美国,他们的商业环境比较简单,用户愿意花钱,所以平台可以收费。

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书,提到“自2015年以来”,为何将时间界定至2015年?天价罚单是否意味着整个阿里系利空出尽?

本文由无冕 财经 (wumiancaijing)原创首发

作者:苏楠

编辑:陈涧

设计:布冬

实习生:郭曼怡

刚刚过去的周末,产业界最大新闻莫过于阿里巴巴集团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罚款逾182亿元。去年12月底,市场总局入驻阿里调查,至开出天价罚单,前后历时不过4个月,决策之快,罚金之大,可谓雷霆之势。

市场监管总局拿电商龙头阿里巴巴开刀,自有警示之意。但阿里并未伤筋动骨,或孕育新机会,而对手也没到举香槟庆祝时。

天价罚单如何出炉?

在官方措辞中,阿里“二选一”行为,后果很严重。

处罚书中指出,“阿里巴巴排除、限制了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竞争,妨碍了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影响了平台经济创新发展,侵害了平台内商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可见, 市场监管总局认为阿里集团的相关行为,对行业、经济 社会 大环境商家、消费者,都造成伤害 。研读处罚书,有助于了解事情本质,某些细节更是耐人寻味。

处罚书中提到:“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禁止平台内商家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

何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首先弄清什么是市场支配地位,主要有三种情形,单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两个经营者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三个经营者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阿里巴巴自然属于第一种。

网经社报告显示,以GMV统计,2019年网络零售B2C市场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天猫501%、京东2651%、拼多多128%;第四至八位分别为苏宁易购、唯品会、国美零售,其他包括云集、蘑菇街在内,合计不到4%。

主要电商2019年市场份额情况,数据来自网经社。

京东、拼多多、唯品会三强市场份额超四成,失去“支配地位”前提条件。外界或有疑惑,天猫+京东市场份额就超过四分之三,何以京东无辜?后文要说到,京东是“二选一”受害者,在和天猫官司中,也是主要起诉方,最关键的是,京东并未发起“二选一”。

反垄断法规定,有6+1种情形属于滥用市场支配行为。第七种是监管部门的“解释权”,保留较大弹性。对阿里巴巴指控,主要适用于第四种情形,即“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日常做买卖,商家可以跨越多个平台,相安无事。然而大促期间,比如年中“618”,年末“双11”以及“双12”,平台方会投入巨量资源引流,面对打折力度极大的商品,网民难抵诱惑疯狂“剁手”。

阿里、京东或拼多多只是交易平台,所有商品来自品牌方,品牌方和哪个平台深度合作,大促期间就得“二选一” 。天猫或京东并不能垄断互联网流量,此时如何选择,主动权不在品牌方。每个平台方都想独占品牌方折扣力度大的产品,消费者用脚投票,评价平台成败的标准就是GMV。关键时间商家如果“不站队”,后果可想而知。

市场监管总局还提到“自2015年以来”,应有所指。

阿里巴巴在电商平台取得优势地位,已经持续多年。B2B领域的慧聪网、焦点 科技 (中国制造网);C2C领域的eBay易趣、拍拍网;B2C领域的亚马逊中国、当当网、京东商城,都难以超越阿里巴巴。关键是上述平台成立也有十几年乃至更久,为何总局提到2015年?

拼多多就成立于2015年9月。有别于京东自营,拼多多完全是平台模式,和阿里旗下淘宝、天猫相同。

虽有强敌环伺,拼多多借助微信逆流而上,2019年GMV突破万亿元,2020年GMV再增六成以上,超过16万亿元。阿里“二选一”,拼多多必受波及,但说到“反阿里”,京东才是急先锋。

“2015年”,还有一层隐秘含义。2014年5月、9月,京东、阿里巴巴相继上市。尤其是京东,此前一直亏损,虽有腾讯力挺,然而只有登陆资本市场,融资通道才算真正打开,补充更多弹药和阿里叫板。那么2015年后,阿里对京东打压或加重,也合逻辑。

这182亿元的巨额罚单,主要依据是《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182亿元罚金亦是中国《反垄断法》2008年实施以来,监管部门开出的最大罚单。

182亿元罚金是阿里2019年国内销售额的4%,高于1%下限,也远远没有得到10%上限,是中间值;10%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反垄断中开出的顶格处罚比例。

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12月底开始调查,因此“上一年度”是指阿里巴巴2019年财务数据。阿里巴巴财年是4月1日至次年3月1日,但市场监管总局应该采用自然年度。

2019年一至四季度,阿里巴巴分别实现收入935亿、1149亿、1190亿、1615亿元,总计约4889亿元。以此为据,4%总金额大约是196亿元。

又考虑到市场总局是针对阿里巴巴在中国境内滥用市场行为立案调查,去除海外收入部分,最终罚金定为182亿元。

阿里巴巴历年总收入及净利润,数据来自wind。

此处“销售额”应该理解为阿里巴巴的净收入,而不是平台交易总额(GMV),毕竟若论交易额,阿里巴巴2019年度GMV应超过6万亿元,4%就是2400亿元。

182亿元罚金创下新纪录,但对阿里巴巴来说,并未伤筋动骨

2019年,阿里巴巴四个季度净利润1721亿元,182亿罚金大约占当年净利润1057%。当年阿里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总计为1970亿元,超过净利润规模,即利润含金量十足。

其次,近10年时间,阿里巴巴累计实现总收入大约281万亿元,净利润为6351亿元,182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大约65%,在总净利润的占比不到3%。

再者,截至2020年末,阿里巴巴总资产16353亿元,股东权益共10823亿元,流动资产5977亿元,其中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121亿元,短期投资1500亿元,阿里短期流动性超过4600亿元,交出罚金毫无压力。

“4%、182亿元”有法可依,既有震慑作用,也算留有情面。按照程序, 阿里巴巴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再纠缠下去也无益,阿里已经全部接受处罚,并将做出整改

182亿天价罚金,对阿里巴巴来说,不会对经营造成实质性影响,教训却深刻,若阿里及时收手,或可避免。

电商平台“苦阿里久亦”不仅有拼多多、京东、唯品会,还有商家,能反抗只有平台方。腾讯是京东大股东,是拼多多第二大股东,是唯品会第二大股东,京东是唯品会第三大股东,因此腾讯系电商“三英战阿里”之举并不奇怪。

2019年9月,京东向北京高院起诉天猫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索赔10亿元。不久,唯品会及拼多多同时向北京高院递交申请,请求以第三人身份加入上述诉讼。

王帅此前对“二选一”发表看法。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对外发声是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其于2019年10月14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犀利反击。他指出:“二选一”从来只是伪命题,是某些企业常用的竞争手段;“二选一”本来就是正常市场行为,也是良币驱逐劣币,是最朴素的商业规则。

阿里集团和王帅并未意识到,此时已是“山雨欲来”。

2019年11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拼多多、苏宁、唯品会等20多家电商平台企业开会,地点就选在阿里大本营杭州。总局再次明确“二选一”、“独家交易”行为,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将对“二选一”依法开展调查。

王帅所言“成本不是大风吹来的”自然不假,然而阿里巴巴利润过去五年从240亿元增加到近1600亿元,增长大约7倍,远远超过GMV增速,垄断地位带来超额利润同样是事实。

直观数据是营业收入和利润,不易察觉的数字却是Take-rate(变现率)。阿里巴巴2016-2020财年GMV从3万亿增长至71万亿,对应收入从1011亿增至5097亿元。

阿里巴巴GMV及收入情况。

如此一来,2016-2020财年,阿里巴巴Take-rate分别为:337%、42%、519%、658%、718%。 2020财年,阿里的变现率是五年前两倍多,随着GMV翻倍,阿里巴巴对商家不是薄利多销,收费更“狠”了

固然阿里其他板块比如云业务增长也很快,集团总Take-rate急速提升,并非全靠割商家羊毛,假若没有阿里集团超过7万亿元GMV作为基石,又何来云业务等攻城略地?

面对阿里巴巴强势地位,想让商家揭竿而起,已不可能。京东、拼多多分别是第二大、第三大、第五大B2C平台,但是总GMV在2019年时不到阿里巴巴一半。

以最近的2020年(或财年)为例,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唯品会GMV分别为1万亿美元、2万亿元、16676亿元、1650亿元。腾讯系“电商三杰”总GMV约38万亿元,远远低于阿里巴巴(71万亿元),阿里对商家有足够话语权。

主要电商平台GMV对比。

若不是和阿里同级别的腾讯隐身幕后,三大电商盟友京东、拼多多、唯品会抱团反击,商家还要继续忍。就在公众逐渐淡忘此事,一年后(2020年12月),总局出手了,这次显然动真格;再过4个月,182亿元天价罚单抛出。

罚金182亿元,对阿里伤害性不大,但风向性极强。

处罚阿里巴巴后,一大波投诉在路上,平台互相伤害在所难免。比如58同城CEO姚劲波就在社交平台向贝壳宣战。2020年疫情期间,广东商家无法忍受,声讨美团“二选一”。链接被封杀,抖音和微信打官司,上述平台都有可能是重点监管对象。

近期,腾讯CEO马化腾就反垄断相关言论,以及微信对淘宝封杀有所松动,都是明显信号。就本罚单而言,总局锤打阿里巴巴,“二选一”将成为 历史 ,电商平台和商家因此受益。

纵观全球 科技 公司,巨头大多受到监管方罚款,十亿乃至几十亿美元罚单也不在少数,但公司发展并未受到较大影响。

全球部分 科技 巨头被罚。

阿里从此“洗心革面”,未必是坏事。同时,阿里承诺将降低经营门槛,是不是对其他平台实施“降维”打击?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最终谁是大赢家,一纸天价罚单,并不是终极宣判。

去年,阿里巴巴在蚂蚁集团上市利好推动下,市值曾高出腾讯万亿港元,如今比腾讯低超万亿港元。市场总局具有象征意义的百亿罚单抛出,如今是否意味着整个阿里系利空出尽,仍需要观察。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 财经 原创首发,版权归无冕 财经 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我的经验:方法1:下载手机QQ,一般可以用QQ传到手机,保存转微信。微信转QQ同样。方法2:下载QQ邮箱,通过邮箱下载在手机中互传。核心都是通过手机和QQ的软件,有点麻烦,但是好用。

微信被封

1微信被封是没有提示的,只有功能的限制。

2如果违规严重的话,会限制登录。

解封

第一次被封等一天就可以了,第二次被封就要等的时间长一点。

自助解封

进入微信 点击微信版面下方右下角 “我”选项,点击进入;

点击界面中的“设置"选项 ,点击进入;

点击界面中的“关于微信”选项,点击进入;

点击界面中的'“帮助与反馈”选项,点击进入;

点击界面中的 "微信官网”选项,点击进入;

拉至屏幕最下方,点击界面中的“自助解除登陆或功能限制”选项,点击进入;

输入被封微信账号

输入验证手机号码

输入验证码

获取手机验证码,填入即可。

第三次违规就是永久性封禁,不得解封!

~有其它问题可以继续追问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5日电 (宋亚芬 马静)7月15日,一则“腾讯、阿里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的新闻在互联网炸开了锅。

有网友评论:“这可真是有生之年系列……”“‘互不联网’终于要回归互联网了?”“这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的‘世纪大和解’”。

专家认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牵手”惠及多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握手言和”。

两大互联网巨头要“一笑泯恩仇”?

7月14日晚间,据道琼斯报道,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两大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旗下的生态体系覆盖支付、电商、外卖、出行等多个领域,但彼此之间“双向封杀”,微信不能直接访问淘宝,淘宝链接也往往只能以一串乱码形式复制到客户端打开。但现在,双方似乎要“一笑泯恩仇”。

面对这种转变,中国 社会 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政策层面上,反垄断监管是触发这次转变的直接原因。不过,从整体来看,平台经济本身的发展状态变化是根本原因。“互联网产业早期是去中心化的,发展至后期,一些头部平台各自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生态体系。在这种状态下,不同生态体系之间的封闭状态会阻碍流量等要素之间的流动。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着平台互相开放彼此的生态。”

竞争态势仍然存在

当曾经的“双向封杀”走向“彼此合作”,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变会改变他们的竞争关系吗?

专家认为,生态系统的合作是基于监管要求做出的调整,扫除双方的壁垒,从闭环向开放生态演化,但竞争态势仍然存在。

刘晓春提到,实际上,这种局部层面上的兼容和互联互通上的努力体现了互联网本身的价值。“虽然在大的方向上,我们希望并期待着更大程度的互联互通,但现阶段可能很难做到。腾讯和阿里的这种尝试,不见得很快会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扩散开去。”

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也指出,对于有稳固生态的互联网企业,生态融合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淘宝和天猫,减少支付障碍可以增强电商生态。在当前电商用户基本饱和的情况下,生态融合是一种用户增量手法。但这种方法并非适合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在激烈竞争的互联网生态领域,生态融合就不可能发生。他还特别强调到,开放生态应该是防止平台之间区别对待,打破“二选一”垄断,对用户一视同仁,打破生态壁垒。如果是真的两者生态融合,那么就会有新的垄断嫌疑。

多方均受益

根据当前透露出的消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互相开放的第一步或是:腾讯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巴巴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

一旦双方迈出开放彼此生态系统的第一步,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融合之后,用户不再遭受跨生态的限制,尤其是不再需要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二选一。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场双赢。盘和林分析,双方一旦互相开放,从此两大生态将打通壁垒。双方都扩大了生态的覆盖面,并面向更广阔的用户市场。

刘晓春则提到,“这种转变最根本或者说最后的受益者是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一些主体。大平台的互联互通,实际上有助于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进行流动,从而降低中小商家的经营成本,提升经营环境质量。”

不过,这场生态系统的互相开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盘和林指出,互相开放生态系统存在多方难点。其一来自双方,从对抗转向合作关系如何过渡?过渡之后又如何保持竞争性?这些都是待解难题。其二来自于监管,之前已经要求互联网平台之间打破壁垒,给用户更多选择性,但前提是监管希望平台之间在打破壁垒的同时保持竞争。所以,生态的融合是有界限的,如何把握这个界限也是个难点。其三来自于传统领域。双生态融合,对于一些传统领域来说,互联网生态还需要强化。(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