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是谣言与不是谣言?

新手学堂020

如何分辨是谣言与不是谣言?,第1张

如何识别谣言

Lian-6116 760次浏览 2018-01-31 21:01:07

操作方法

01

有自己的思考。

首先当我们看到一则很震惊的信息时,我们应该先思考这则消息是不是谣言。不能仅仅因为这则消息非常令人愤慨或恐慌就轻易信服了。

02

对比网友们的评论。

有时候一些谣言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知识,我们一般人难以识别,但是网上总会有专业人员来指出谣言中的错误,如果你在评论中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评论,很可能这则消息就是谣言。

03

查询谣言的真假。

如果你无法根据网友们的评论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你可以到一些正规的网站去查询信息的真假,一般来说,谣言发布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如果你仔细琢磨的话,还是可以发现漏洞的。

04

关注官方的信息。

如果你觉得这则信息可能是谣言但又不怎么确定,你最好关注一下官方的信息,或者找一些官方人员进行询问,如果这则消息是谣言的话,官方一定会及时澄清的,官方人员也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的。

发表经验之原作者:Lian-6116

原经验发表时间:2018年1月31日 21:01:07

酷知经验网

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二条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应对方法

1、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由于朋友圈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加上朋友圈把关人的缺失,对于谣言传播的管控,基本只能依靠网民自身的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媒介素养,即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论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转变为传者的普通网民应做到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网络社会,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受众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2、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

面对网络谣言的泛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广播不应袖手旁观,一方面,微信中一部分、文字的分享内容来自传统媒体的报道,因此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力求真实、准确,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性进行辟谣,发挥传媒正能量。

3、运营商要加强监督

运营商在盈利的同时也应担负起遏制微信谣言、净化网络空问的责任,通过实时监控、屏蔽关键词等举措,强化“把关人”职责。运营商还可模仿朋友圈广告主推广形式,在朋友圈对传播力度强、影响特别恶劣的谣言进行官方正式辟谣,减轻公众恐慌情绪。

谣言特点

1、标题抢眼,包含有惊叹号、问号等特殊符号,对标题或者内容的部分字体进行加粗或者使用区别性颜色。 

2、信息内容为预警性或提醒类信息,主要集中在诸如医疗健康、心灵鸡汤、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日常生活周边问题。 

3、在信息来源上,以专业性或官方机构矫饰信息源头,将虚假信息或炒作信息伪装成为知识科普贴。

新闻的本质特性是真实性,失去真实性的新闻就不是新闻了。其次,新闻还有客观准确公正等要求,我们看到谣言新闻时,很难一下断定它的真伪。但是,发布谣言者,往往有自己的不良动机,很难客观公正。所以可以先从发布的内容是否客观公上识别它。

近几年网络上的谣言都有明显的发泄私愤的情绪,语言偏激,通篇一面之词。这往往能显露出来。还有些谣言,内容离奇、不合常情常理,以此吸引流量。

发现这类新闻首先质疑,不信、不传。然后对真解剖分析、求证、举报。

具体来说,真假的分析可以有以下步骤:

一是看新闻来源。是否真实或冒牌,发布平台是否正规媒体?正规媒体可信度高,其他可疑。报道作者是谁是一方当事人,还是公务人员、媒体工作者作者口吻否亲历或第一手材料?还是辗转他处,道听途说第一手材料可靠性强,道听途说存疑。案件类新闻还要看是否采访报道双方,是否全面反映事件,甚至第三方意见。客观全面可信,偏坦一方存疑。

二是看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即新闻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事,五要素不齐全者可疑。

三是靠基本常识和经常知识判别。有句名言,谣言止于智者。用你的智力、知识、经验判断真伪。明显不合逻辑,违背常理常情的事,要打上问号。

四网络条件下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求证。现在,许多机构和媒体平台,都建设了辟谣工具,通过这些谣言粉碎机或者搜索引擎可以适时破解。

五证实谣言后,向有关方面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