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们属于焦虑紧张的体质,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并且躯体健康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做最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在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候,一般都会全身心投入,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如果人们面对焦虑的时候,可以放下手边的工作,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第二、做好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有一些焦虑情绪的时候,要给自己强有力的自我暗示,比如说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可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其实也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自信。
第三、音乐:音乐可以让人的放松,当有一些事情让自己感到不安烦躁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音乐,人们会感觉音乐如同轻风拂过自己的心灵一样,感到无比的舒服。
第四、适量的运动:运动其实也可以消除一些让自己焦虑的化学物质,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放松,心情更加愉悦,当感觉到焦虑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去想,大家去户外跑跑步或者是游泳,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也能够让人们缓解焦虑的情绪。
如果人们属于焦虑紧张的体质,那么完全可以使用以上这四种方法进行缓解,首先大家在生活当中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去做这些事情,或者是去户外参加运动,听音乐这些方法都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这些烦心的事情,另外大家也应该做好自我的疏导工作。
你好,问题回答如下:焦虑症的起病原因比较复杂,大概有以下的几点:
1、家族遗传的因素,在焦虑症高发的家族里家庭成员患焦虑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
2、生理因素,大多数的情绪活动是由神经递质引起,如果大脑内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递质分泌失衡,会导致焦虑情绪;
3、心理因素,有些人从小受到的教育过于严厉,或者家庭不和睦,会导致焦虑性人格。这种焦虑性人格会在将来遇到困难阻碍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引起焦虑症;
4、社会因素,现在社会发展快节奏、高竞争力,由于会担心被淘汰、失败,也增加获得焦虑的风险。
不是哦。迄今为止,焦虑症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存在着身心两方面的病理过程,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焦虑症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这种症状会干扰日常活动,难以控制。常见的焦虑症有广泛性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
、社交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和分离焦虑障碍等。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具有家族病史的人,焦虑症患病风险较一般人高。
心理因素
当外部和自身原因使患者压抑、过分担忧和恐惧时,若不能运用有效的防御机制,则可能会出现焦虑症。
诱发因素
以下情况均有可能增大患病风险:
外伤、严重的疾病;
不良的健康状况;
压力的积累;
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
);
药物或酒精的使用或误用;
咖啡因和尼古丁等成瘾性物质;
患者的性格等。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感到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又自觉难以应对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此精神症状的基础上,还常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亢进等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颤抖、颜面潮红或苍白等。
焦虑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童年经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压力源等,焦虑的产生并不是有且只有一种原因,可能会有多种原因并存并相互影响。
长期、前置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如果父母是焦虑个体,孩子通常会有更大的焦虑发病的可能性,同个家族的成员在生理层面一般更易表现出敏感的神经、不佳的睡眠等共同特点。
2童年经历
童年时期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通常被认为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易患因素之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家庭的教育理念会塑造一个人的认知思维模式,当遇到相似事件或其他应激事件和压力事件的时候,儿时埋藏在潜意识中未经纾解的冲突便会更汹涌地卷土重来。同时,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良好的引导和沟通,逐渐形成了过度思虑、反复纠结的思维习惯,也更容易陷入焦虑。如养育者对于世界过分的谨慎,对于孩子的问题过度的担心;养育者过分挑剔,追求完美,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养育者的一些行为如酗酒、体罚、家暴等,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焦虑形成的基础。
生理原因
1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y-氨基丁酸(GABA)是发病基础之一,此外,可能还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羟色胺系统异常等有关。
2神经影像因素
大脑内情绪控制环路是由前额叶、杏仁核、海马、下丘脑、前扣带回等构成,这些区域的结构、功能或联系异常可引起情绪控制障碍,构成焦虑障碍的病理结构基础。
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和童年经历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当外部和自身原因使个体感到担忧、恐惧紧张,不能运用有效的防御机制时,就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压力源
这里的压力源主要是指引起焦虑的短期、突发性的原因,包括个人的重大失败如创业失败、失业、被诈骗等;生活的明显变化,如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朋友的离开、突然开始异地情感等;情感变化,如突然被分手、离婚、家里催婚等以及刺激性或娱乐性药物。
焦虑症和焦虑情绪不一样,但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焦虑症的发作一般没有原因,甚至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内容,只是无缘无故地紧张、不安、焦虑。
焦虑情绪往往会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人,有具体的焦虑情绪产生,这个情绪并不一定是焦虑症所致。
简单理解为,焦虑症一定会有焦虑情绪,但是焦虑情绪不一定是焦虑症,二者有几点区别,包括表现、发作时间、危害等。
1、表现:焦虑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害怕、担心、心神不宁等。同时伴随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悸、血压不稳等,以及行为表现,如坐立不安、下意识搓手等,严重时可出现骂人、打人、砸东西等。焦虑情绪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仅表现为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
2、发作时间:通常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严重,无法自控,长期处于焦虑、不安之中。焦虑情绪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应对压力、应激刺激以及危险时,方可出现,待感到安全后,焦虑情绪就会减轻或消失;
3、危害:由于过度焦虑,焦虑症患者可能引发内心痛苦,影响人际关系。焦虑情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不会损害社会功能,也不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感。
1
某日偶遇一街头算命师,他盯着我看了十几秒后,断言道,你并不喜欢和人交往。
算命师似笑非笑,问我要不要继续算下去?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因此以未带钱包为名婉言谢绝了他。
我明明很喜欢和人交往,特别是志同道合的人,幽默风趣的人。怎么能说我不喜欢和人交往呢?果然江湖骗术,幸好我没上当。
不过,假设他说的是我“不喜欢和人群交往”,恐怕我就得点头称是了。
因为我真的有一定程度的群体曝光焦虑症。
群体曝光焦虑症,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群体中时,对展示自我而导致被关注或者被评价产生的一种回避型心理。
简而言之就是,当你身处一个群体时,你对自我的展示很在意,对群体即将作出的反应很焦虑。
这样的焦虑很容易表现为发抖、出冷汗、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伴有呼吸沉重,心情压抑,偶尔还会头脑空白,不知所言。
2
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越是人多,就越容易让我感到紧张。因为我每次要说什么或者发布什么信息时,都要考虑群里其他成员即将会作出的反应。
我说我喜欢毛姆,是否有人会跳出来说毛姆并不好?我说减肥会让胸部变小,是否有人会觉得我轻浮?我转发一篇文章,是否有人会觉得文章很烂不值一看?我说我不是女权主义,但就是不喜欢大男子主义,是否就会有一波男人想打我……
跟一群人一起吃饭时,偶尔因为开心忘怀说了很多话,回到家便提心吊胆,闷闷不乐。一遍一遍地回顾当时的场景及我在其中的表现,然后思考如此之后是否有伤及他人,是否会对个人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几次之后,累觉不爱。于是,便干脆低调一点,以免再度劳神。
上台演说或者讲课的时候,我也通常只能循规蹈矩,讲解着提前准备好的内容。一旦放开自己,超出备案,舒适度会提升,可是如同吃饭聚会一样,事后还是会一遍一遍咀嚼自己的表现,徒增压力。
当我越来越在乎这些负面结果时,对自己的表达就越加克制。表达越加克制,就越让我丧失表达的乐趣。那些被压制的潜意识时不时会冒出来,寻找别的疏通渠道,比如抱怨、发脾气,或者听音乐、写文章。
人只有在自我还原的时候,才会心情舒畅。 而在这个群体的压制状态下,我变得很迷茫,也很纠结。
3
其实,群里人数众多,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己一路走来的印记,形成了不同的喜好和性格。但凡你表达一个观点,就有可能伤及对此并不感冒或持反对意见的人群。于是,这些人群就容易对你表示不满或者反感。
当你对自己的受欢迎度抱有较高的期待时,事实就容易让你摔地更惨。你在某一瞬间会突然发现,某个你赏识的人把你拉黑了,某个你在乎的人把你屏蔽了。
悲哀,悲凉。然而,这样也并没什么不好。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你表达的东西不构成原则伤害,且所表达的确是你真实所想,那么他们对你取关或者拉黑,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你的信息,由此产生一系列让他们无法释怀和疏导的不良情绪,而并非你有什么问题。
人们都喜欢在“共通点”上找到自己的需求,进而愉悦自我,所以其实他们也并没有不对。
“喜好偏差实乃家常便饭”,也许,我们无需过多在乎他人与自己一言不合翻了脸的结果,而应适当纳诤言,拓思维,换角度,在过程中多维度促进对自我的认知,对强大耐受力的训练。
实在不行,一笑了之也罢。我们也可乘此机会,更分明地对志同道合者进行整合归队。这一行人将会对你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4
心理学作家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里,提及“回归你的身体感觉”。大意是说,当你在某些场合感觉不自在时,你要去关注你的身体,察觉不舒服的部位,然后带着这种察觉结果和这些场合中的人相处,就容易恢复镇定。
实际上,我们总是习惯从内心感受出发,进而意识到生理的不适,却总是忽略再从生理的不适反观现实。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全方位地接纳我们的身体。
对于群体曝光焦虑症患者而言,必须正视并接纳自己焦虑的身体部位,比如因为紧张导致语速变快,那么我们就要关注喉咙和声音,接受它们的异常,再带着这颗接纳的心,去反观让自己紧张的群体。
到底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觉得群体会排斥你、攻击你,还是你自己无法接纳你自己呢?细细思考会不难发现, 通常因为你不够自信,你便不相信这个群体会喜欢你,所以你先树立起对群体的防御,用以保护自己。
我们首先要从接纳自己的身体开始,继而接纳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才能接纳你所在的这个群体。
5
在最近出差的一次动车上,邻座的女孩不停地拿出手机刷朋友圈,五分钟内有一分钟在关注圈内他人的信息,其余四分钟都在看自己发布的或文字。
这让我想到自己在发完或文字后的状态——我总是不停地去观察有谁点赞和评论,并且去猜测他人看到之后的感受。隔一两天后,生怕自己的信息给他人带来不好的感受,就会把之前发布的信息删除或者转设为私密信息。
想来顿觉好笑。其实, 世界上真的不会有第二个人比你更在意你自己。
每个人都喜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及与自己相关联的人和事上。你作为他人之外的一个人际关系点,在人际网络上其实并无特别。
你发出来的或文字,他人两秒钟过目点赞后,不会强迫症似地不停到你的朋友圈页面上反复浏览,更不会再去深思这信息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代表了你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很简单,因为你与他人并不相关啊。你考虑那么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你从“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很高”的臆想中走出来时,群体曝光焦虑症或许便可减轻不少。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做“脱敏性”练习。当我们在群体面前无法表达自如时,不妨多在人群中出现,在难受与舒适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循序渐进地面对焦虑。
相信自己,正视它,感受它,接纳它,改变它。然后,请你绽放最舒适自然的姿态,享受它。
我是袁筱鱼,我爱,也爱你们。
-1-
公众号后台经常会收到一些读者的咨询:“阿酒,你有信息焦虑症吗?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面对的呢?”
所谓信息焦虑症,指的是由于人们在短时间内吸收过多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造成的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情绪。
首先,我得承认,自己曾经也是一名严重的信息焦虑症患者,大家都是“病友”。
曾几何时,我甚至害怕听到手机铃声,每次都会被它吓得一哆嗦,看到微信未读的红点时更是头皮发麻。
所以那段时间,我选择拒绝接受所有的信息,我卸载微博,删除大量微信好友,退出所有微信群,这样做一开始很不错,感觉世界一下子就平静了。
但没过多久,我却变得越来越焦虑,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做法不就是掩耳盗铃吗?
物极必反,对待信息的断舍离也要有个度,比如你可以关闭微信消息的提示音,在设置里取消大部分APP的消息推送,这样就不至于自己在专心工作时,一个提醒就把节奏全部打乱。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不得不学会面对它们,对待信息焦虑,正确的做法不是逃避,而是努力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2-
信息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一天接触到的信息可能会比古人一生接触的都多。
海量信息时代的背后便意味着竞争的加剧,我们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要面对更多未知的变化。
技术发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如果不能掌握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便会被众多无效的信息给吞噬,最终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或许你正因为信息焦虑而头疼,但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们成功或失败的根源。它可以干扰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终生保持对学习与理解的渴望”。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出自美国作家丹尼尔列维汀所写的《有序》,副标题叫做《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
也就是说,信息焦虑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信息化时代,与其像个鸵鸟一般把头深深埋入沙土里,倒不如学会与信息共舞。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发展,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必要的信息整理术,提高我们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改变就有了突破口。
-3-
虽然每个人产生信息焦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不少共性问题的存在,总结下来,一共有三点。
很多朋友产生信息焦虑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今天看到朋友A推荐某个课程自己也赶紧报名,过两天朋友B又安利某个培训,自己也屁颠屁颠地跟着去。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目标的表现,或许我们短期内很难找到明确的人生方向。
但在这里,分享一个我认为很实用的方法,就是拒绝为了学习而学习,尝试从当前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入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
相信不少读者的手机中都装有各种学习类的APP,每天刷上半小时知乎,再刷半小时公众号,上厕所时也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刷上几条今日头条看看今日时讯,生怕错过重要的讯息。
然而,就是这种盲目摄取信息的方式剥夺了我们的时间、精力。俗话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与其皆有涉猎,成为一个样样通样样松的人,倒不如聚焦当下的疑惑,从解决眼前的困惑入手,逐渐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能。
丹尼尔·列维汀在《有序》一书中将信息焦虑归类于选择的焦虑。
比如,有不少人会因为中午是该吃酸辣土豆丝还是红烧茄子而纠结万分,还有一些伙伴甚至因为明天早晨穿白袜子还是蓝袜子而苦恼万分。
我们经常把自己仅有的注意力浪费在一些大量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任由自己时间、精力被琐事牵着鼻子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便可以试试丹尼尔在书中提到的“满意策略”。
该词原是由诺比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发明的,指的是我们对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即可,不需要追求完美。
比如,一些小伙伴在制定计划时,会陷入完美主义的误区,想要收集大量的信息,甚至想要收集到所有的信息。
确实,随着信息样本量的增加,我们判断的准确性也会上升,但这样做成本未免太高了。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去买梨,为了买到最甜的梨,便把水果摊上所有的梨都咬了一口,这听起来很可笑,但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呢?
简单讲,克服选择焦虑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始行动。做,就对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没有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有序》一书中,作者丹尼尔·列维汀将注意力比喻成一场零和游戏。
简单讲就是说当我们关注A时,自然就会忽略B的存在,我们总想做更多的事情,除了时间、精力的不足外,我们还需要承认人类大脑进化的局限,承认我们还没有具备多项任务同时进行的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便可以从降低干扰的角度来入手,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关闭手机APP的推送提醒。
甚至,我们还可以花钱购买自己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自己的信息焦虑。
我们经常会听人说,我们要学会花钱买时间,其实本质上我们就是在花钱买自己的注意力,将琐事外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关于信息焦虑的问题,《有序》一书中还系统地阐述了大脑运作的方式,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方法,感兴趣的话不妨买本纸质书读读。
-4-
最后,既然谈到信息焦虑,我就再补充一条个人的经验教训。
或许这个方法你听了会觉得无可思议,觉得太简单,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身就不复杂,难就难在行动。
答案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试想,当我们精力不足,身心疲惫时怎么可能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呢,当我们不懂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了多睡10分钟,早餐也不吃,空腹学习、上班时效率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提升自己处理繁杂信息的能力,就需要把身体健康这个地基给打扎实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 用时间酿酒
如果喜欢本文,别忘了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