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米,是北方的谷米,是由谷子加工而来。小黄米味甘咸,有滋阴养血、健胃除湿、益肾补虚及安神的功效,常作为妇女产后进补食物。
2、黄米又称黍、糜子、夏小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质黍,称为穄,以食用为主。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照字典的解释,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是要高于小米的。人们拿它当江米使,有些地方还拿它做糕待客。
3、营养价值:小米又称粟米、小黄米、黄小米。素以“罕见佳肴、上乘珍品”蜚声海内外,自古就是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病弱者的首选补品。小米每100克含胡萝卜素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首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类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学认为,小米性味甘咸凉,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等功效。可治疗反胃呕吐、脾胃虚热、泄泻等症。粟米主养肾气,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有肾病者宜常食,脾胃虚着宜久食。产妇吃后可益气补血,小儿吃后可调养脾胃,老年人吃后强肾壮腰。
黄米本是北方一种粮食,照字典的解释,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
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是要高于小米的。小米是去了壳的谷子的果实。人们拿黄米当江米使,有些地方还拿它做糕待客。
具体区别:
1、来源不同
小米和黄米的外观虽然非常相似,同时也都是植物去皮之后得到的米类。不过小米却是植物谷子,而黄米则是来源于植物黍子。所以,这便是小米和黄米的最大区别。
2、外观不同
其实,仔细看过的人都会发现,小米和黄米的外表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第一眼看过去就是它们的个头存在着差异,一般小米的米粒比较小,而黄米的米粒就比较大。此外,小米的颜色一般会更浅一些,黄米的颜色会更深一些,当两者放在一起之后,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
3、口感不同
小米和黄米的性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米煮好之后口感软糯,但黄米煮好之后就特别粘,并且它的粘性比糯米的还要大。不过,一般情况下小米不要单独煮粥,需要和其他食材搭配。
中医认为小米有和胃温中的作用,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对脾胃虚弱,或者在夏季经常腹泻的人来说,小米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小米加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方法是将小米和糯米浸泡半小时后,装到猪肚内,炖熟后吃肉喝汤,内装的小米和糯米取出晾干,分次食用。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
美中不足的是,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没有大米高,因此不论是产妇,还是老弱人群,都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合理搭配。避免缺乏其他营养。
大黄米,生长于我国北方的一种作物,指由黍加工成的黍米,含有的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大米和小麦,尤其是蛋氨酸含量,几乎是大米和小麦的两倍。各种微量元素钙、镁、铜、铁、锌等也包含淀粉。
大黄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粘度很大。它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气”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中医认为:大黄米具有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作用,还有治疗杖疮疼痛和小儿鹅口疮的功能。
由于大黄米爱生虫,所以一般家庭贮藏应放置在密闭容器内,尤其在夏天,尽量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可以存放在玻璃罐或塑料瓶内。
小黄米与大黄米的区别是来源不同、产地不同。
1、来源不同
小黄米是北方的谷米,是由谷子加工而来。大黄米又称“软黄米”,与“小米”非同一种作物,是由糜子(黍)去皮加工而成。
2、产地不同
小黄米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黄米是人们日常的主要食品。大黄米多分布于印度、尼日利亚、俄罗斯、中国,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大黄米的食用方法:
大黄米最常作用食用方法就是制作年糕,在用大黄米制成年糕样子以后,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精加工,比如炸年糕和煎年糕等,在北方地区都十分有名。
小黄米的食用方法有些单一,那就是煮粥,但是它在煮粥时可以与不同的食材一起搭配,像小黄米南瓜粥,小黄米地瓜粥以及小黄米绿豆粥等。
大黄米可以用来做成窝窝头吃,因为它粘性特别大,人们把它磨成粉以后,加入适量白糖牛奶和放入适量酵母,再放入温水,把它揉成面团等它发酵以后取出揉匀,掉成窝窝入锅蒸熟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