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可以说是曾经的国民APP,而近几年来我们似乎都慢慢的转移了阵地,从曾经QQ这个主战区,转移到了微信,以至于QQ慢慢成了一代人的回忆。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今微信都是比QQ更活跃的社交APP,并且两者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QQ的出现至今,已经整整有20多年了。对于一款能够存20年的古董级软件,现在还能拥有这么多的用户,已然十分成功。而流失的用户,多为上班族,不少学生与年轻人,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还是QQ。QQ在陌生人交流、 群、PC手机同步等方面,相比微信,体验上要更好。微信以手机为号码,传递语音消息,降低了互联网的门槛,大部分人都随大流用微信。 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等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切切实实的便利,有效的增强了用户粘性。QQ群里的应用有各式各样功能,比如接龙、群相册、文件等,QQ里面的文件可以保留很久,微信的就不行,微信的文件几天不下载就没了。微信群聊还有二个缺失功能,第一个是拉你进群不用验证,当你手机被信息轰炸时,可能是有人拉你进群了,第二个是没有禁言功能,如果群里有个话痨,那你只能屏蔽群信息了。电脑版的QQ还有一个功能是微信没有的,那就是远程协助,这个功能用过的人可就多了,虽然用起来不是那么的流畅,但还是挺实用的。
——微信产品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微信月活跃用户接近6亿,称得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应用,人人都说,微信是个伟大的产品。现在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产品,集成了众多丰富的,能给用户带来不同功能和体验的模块和工具,已经成为了腾讯公司最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同时微信作为一款产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一款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其背后隐含着其产品人员怎样的产品理念呢?看了几篇网上介绍微信产品的发展历程的文章,在这我也试着梳理一下。
一、10时代,以移动IM为起点
根据参与微信研发的产品和开发人员介绍,微信最初只不过是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腾讯的QQ邮箱产品)大概不超过十个人的团队抱着“尝试”的态度试验出来的。那是2010年下半年,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当时ios和android平台作为新平台开发者也相当少。10月份,一款叫做kik messenger的应用发布,直接导致2011年成千上万的类kik应用被研发出来,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大红大紫的whatapp、米聊、line、kacao等。
kik messenger的火爆源于它的极致简单跨平台,它是为移动而生的应用,几乎不花任何力气就在很短的时间基于手机通讯录建立起自己的关系链,这对于很多web20时代的SNS应用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很短时间内,它就以席卷一切的气势开始革命,首当其冲的是各国的运营商们,这个跨平台跨国界的手机通讯工具,它可以在不同的手机终端实现文本的消息沟通,秒杀短信和彩信体验,它的体验之极致,甚至让当时的手机巨头——黑莓——在自己的手机平台封杀它。
在kik刚出来的时候,广州研发中心、QQ邮箱研发团队的老大张小龙就预见它的火爆之势。小龙当时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谈这个事情,并申请广研团队做一个类似的应用出来。而马化腾也已经意识到有10年历史的QQ 并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手机IM,一款更适合手机使用场景的IM 是需要的,不仅仅是用户需要,腾讯也需要。他对此表示赞许,并仿照“微博”为这个应用起了一个名字——微信。
最初微信被定义为一款通知工具,主要有3个功能:
1联系人给你发信息时,它通知你;
2QQ邮箱、QQ离线消息有新条目时,它通知你;
3你在腾讯微博上收到私信时,它通知你。
仅此而已。
广研的小团队只用了不到四个月,完成了完成了微信ios10版本的开发,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发布。10版界面非常简洁,功能也非常简单,主要包括文字文字即时通讯、照片分享、更换用户头像三个方面,但是,跨平台交流、极速轻快的楼层式对话和便捷的分享功能给用户带来了非常良好的体验。马化腾第一次使用给出了“体验很赞”的评价,然而腾讯内部的其他众多同事却并不看好这个体验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手机应用。
二、20和30开始,移动社交的发展
“微信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努力,时机的把我也很重要。”
在3月份,接连发了两个版本,但是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很快,我们在4月初又发了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微信的四个tab位置被确定下来,最初的四个tab分别是:微信、通讯录、找朋友和设置。其中,找朋友这个tab可以看出当时微信的急迫,在这里,系统通过通讯录联系人、qq好友、qq邮箱联系人甚至企业域名邮箱联系人等多种关系链给你推荐好友,以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积聚到用户。
但,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这时候,另外一款应用的火爆引起了微信产品团队的注意:talkbox。这个发语音短消息的应用有着与kik类似的逻辑,但语音无疑是最大的亮点。类似的功能腾讯的QQ其实很早就做过,但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当它被放到手机上之后,瞬间捕获了大量的用户。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在这个时候开始告诉普及,尤其是iphone4的发布,以革命之势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张小龙此时判断:智能手机和pc是完全不同的,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功能和个人电脑上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此时,微信研发团队开始意识到,要试着挖掘智能手机平台的各种可能,不断尝试利用手机天然的能力做出机制简单且自然的应用。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微信研发团队开始摸准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脉搏,率先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于是,在微信团队研发人员一个多月的努力之下,微信20语音版终于在11年5月初发布了(这是正式第一版本,之前的版本都加了beta)。微信在25版本中还发布了一个重要增加用户的方式——附近的人。通过查找附近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其他正在使用微信的人。也正是这个功能,让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微信功能的强大。
当时用户对微信、米聊甚至talkbox,感觉是差不多的,大家都在谈论着这三个应用谁抄袭谁,后来米聊做了涂鸦功能,他们的同事在知乎发表文章,说静等微信抄袭。
微信给的答复是8月初的25版本,除了那个我通宵两夜的视频功能外,那个版本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附近的人。可以这么说,语音版奠定了微信的基础,但真正让外界感受到微信强大的,是附近这个功能。
就这样,微信开始很快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到了10月份,微信发布了包含摇一摇和漂流瓶两个功能的30版本,自此,微信的地位似乎已经是无法撼动了。
摇一摇和漂流瓶两个功能,相当于给微信这个基于熟人关系的通讯工具增加了陌生人社交的功能,添加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友方式,使产品具备了有趣好玩的特性,增加了用户互动,保持了用户粘性。
三、40开始的平台化
2012年5月份,微信发布了40版本,该版本的主要更新包括两个方面:新增加了朋友圈和开发API接口。首先是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基于分享的社会化网络(SNS)。试图让每个用户都参与到自己和他人的“塑造生活”的设计初衷上去,朋友圈是吸引熟悉朋友之间互动的卖点,通过朋友之间的UGC与频繁互动来增用户的活跃度,保持产品的粘性。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故事看到微信团队在研发朋友圈时的情景:
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我们形象的把这个开发过程叫做回转开发流程,每天上午,开发团队通过邮件接收产品经理整理出的下一个版本功能点启动开发,傍晚的时候把功能交付给小龙和产品经理,他们在晚上就当前版本讨论分析,然后在下半夜给出新的想法甚至方向,产品经理在天刚亮的时候把想法细化为一个个功能点发邮件给开发。周而复始。
当团队决定要发布朋友圈的时候,我想大家已经到了极限了,因为那时候还有bug没有解决,小龙说:bug也是一种文化,就发了。
另外,朋友圈可以说是张小龙带领的微信研发团队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发明,其体验有很多体现其产品情怀的细节。与脸书、微博、博客(空间)等的社交网站不同,微信朋友圈的设计延续了微信的双向好友关系。我们使用过后都知道,只有互相是好友关系才能查看对方的评论。这种设计使得互相的人际没有向二度关系扩散,既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有突显了微信这款产品的于其他社交产品特性。
还有一点就是,在第一个朋友圈的版本里是不支持发纯文字的,我在一开始使用朋友圈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发送纯文字的动态,后来利用搜索引擎搜过之后才知道是要长按相机键可以发纯文字。这一功能设计得堪称隐晦,是因为微信产品团队对于朋友圈的定位就是基于分享的熟人社交平台。
张小龙说到,“回过头来说,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不允许发文字,或者说不鼓励发文字的。不光是怕泛滥,这里有个基本的假设,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很难。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那么,是最好的介质,每个人都会发。”
后来产品团队有人提出,不能否认用户在朋友圈发纯文字的可能性,于是便在后来增加了长按相机键发纯文字的功能作为内部测试,虽然设计得很隐晦,但这个功能还是被用户发现了。但是直到现在的最新版本,初次打开微信发纯文字的朋友圈动态,仍会得到让你慎重使用,以后可能会取消发送纯文字功能的提醒。
40版本的微信的新增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开放API接口。API接口开放后,微信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同时API接口的开放有可能使得微信在将来成为一个强大的移动应用平台。
在2012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内测,使得微信从一个成功的产品真正演变成为了一个平台,就此也开启了微信的商业化进程。微信公众号采用的是订阅——推送的模式,作为产品的一项功能,其设计初衷是这样的:
那么,在微信内看到的都是好友的信息,怎样看到更多丰富的内容呢?这就回到了阅读这个命题。这次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微信公众号。
四、50开始,微信平台的升级
2013年8月9日微信发布了它的50版本。这一版本中,微信团队对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了升级,分为了订阅号和服务号。其中订阅号主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咨询,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时也解决了用户在微信上进行长文阅读的需求。服务号其设计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企业利用可以自定义菜单,并获得如支付等高级接口的使用权限,从而给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能力与用户管理能力。为了避免过多的订阅号信息对用户产生干扰,微信产品团队还分别对两类公众号做了特殊规定和设计,如分别规定了每天的消息发送条数,并特别对订阅号的消息做了折叠的设计。
50版的微信还增加了表情商店,扫一扫,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功能(还有很实用的收藏功能)。首先是表情商店,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表情供用户选择,能够满足用户的视觉化的沟通需求。其次是扫一扫功能,你可以扫条码、图书和CD封面、街景,还可以翻译英文单词。扫条码、扫图书和CD封面成为用户查看购买商品的入口,扫街景,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第三是游戏中心,在这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打飞机,再普通不过的一款游戏,由于朋友排行榜的存在,使这款游戏在上线第一天就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着。
游戏是第一个商业化项目,也是目前最成功的一个商业化项目。2013年的飞机大战打响了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枪。
最初小龙只打算做一个坦克大战的动画作为50的启动页,不过那会我开小差在玩游戏引擎,顺便就做了一个飞机大战的demo。小龙看了之后觉得不错,让我们尝试把它做的更完整更有意思一些,于是我拉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做这个事情,我们奋战了一个多星期,几乎每天都通宵的节奏做了四个不同的版本,美术、音效、玩法经过激烈的pk迅速换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甚至做了商业化的策划。
飞机大战的稳定性是很关键的,因为每一个用户启动微信都会先玩这个小游戏,如果出问题,所有用户就进不了微信了,当时我的领导甚至对我说,如果稳定性有问题,你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经过小伙伴们一个月的努力,最终飞机大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那年回家,一路上听着不断的“啾啾啾”的枪声,还是挺过瘾的。
如果说飞机大战的游戏打响了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枪,那么这一版本中首次出现的“微信支付”功能更是正式开启了微信商业化的大门。通过绑定银行卡可以在公众号、扫二维码、App中实现一键支付,如此就满足了用户快速便捷安全的移动支付需求。这一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微信游戏平台的游戏付费下载、移动购物分成、购买收费表情等盈利方式变得清晰可见。
2014年春节前夕,微信52版本发布,微信群中抢“新年红包”就呈现刷屏之势,并随着春节假期的到来愈演愈烈。用户在微信群中疯狂抢红包,不仅仅是一个社交产品的成功,背后是微信支付的爆发。很多用户为抢红包发红包而在微信支付中绑定了储蓄卡,使微信支付的用户增长形成了一个高潮。一个春节过去,微信支付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赢得几何级数增长的新用户。
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产品运营活动,微信支付的火爆使得微信迅速抢从支付宝口中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一大块市场份额。另外,微信支付还为用户和商家各种不同的移动支付场景,如实现了刷卡支付、扫码支付、公众号支付、APP支付,并提供企业红包、代金券、立减优惠等营销新工具等。
五、微信生态,连接一切
截至目前,微信的最新版本已经到了625。微信自2014年10月14发布的60的版本以来,逐渐放缓了其更新迭代的速度,今年5月份推出的微信62的版本,除了推出了微信小视频的功能外,其新推出的内容包括微信运动以及表情开放平台。微信运动是微信硬件平台的一次正式试水,而表情开放平台则是微信作为微信开放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强调说,“我们希望基于微信能够搭建一个生态系统,但不是我们自己把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块都给做了,简单地说,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我们去建造出来。”
微信官方开放生态已经涉及微信支付、硬件开放平台、公众平台和企业号等业务,微信正在从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工具,逐渐进化成一个连接人、硬件和服务的生态系统,通过“连接一切”带来人体的延伸、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日常生活的便捷。
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至今,微信像一张大网,将每个人同其他人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微信客户端通过语音通话、摇一摇、附近的人、小视频、朋友圈分享等基础服务功能,让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成为人与人交流的障碍。
同时,公众订阅号的推出,让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大量自媒体的涌现,使得普通资讯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摆脱了传统印刷技术和PC互联网的桎梏,效率显著提升。
微信硬件平台是微信继连接人与人,连接企业/服务与人之后,推出连接物与人,物与物的IOT解决方案。通过微信硬件平台,微信进一步尝试将人、设备和服务连接在一起,让用户的体验不再拘泥于当时当下。与手环、电视、空调等智能硬件的互联,以及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线下服务的接入,使得微信像水和电一样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连接一切”正在成为现实。
2013年11月18日,腾讯微信在广州举行首次“微信·公众”合作伙伴沟通会。微信在会上提出“平台化,公开化,自助化“的理念,表明微信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框架。迄今为止,微信开放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游戏平台、微信硬件开放平台、微信表情开放平台等。另外,微信集成的大量线下服务的接口,使得微信以微信支付这个为支点,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的流量入口。现在进入微信钱包,我们可以刷卡转账、手机充值,通过理财通购买理财服务,还可以给信用卡还款,通过微信公益方便参与公益事业;可以购买**票,可以通过京东和美丽说的入口购物,也可以通过滴滴出行的入口打车,通过携程旅游的入口购买飞机和火车票,也可以通过大众点评的入口获得各类生活服务;另外,还能通过生活缴费的服务缴纳水电煤宽带和固话的费用,通过城市服务的模块获得医疗、交管、工商、司法等公共服务……微信一个应用连接了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何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肯定句。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去年微信日平均用户达到了7亿多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长达90分钟,总注册用户数量达到了惊人的927亿。与其说微信是一个移动端即时通讯平台,不如说是一个移动平台更为准确。
微信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还是被吐槽不好用?
现在的微信不但可以发信息发语音,能具有支付功能、可以用来打车、看文章、发状态、预约挂号、网购、分发游戏等等,只要你能够想到的它都能干。它甚至还能以小程序的方式运行其他APP,手机只装微信一个APP貌似就已经够用了。
微信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还是被吐槽不好用?
虽然微信足够强大,教授想象不出一个不用微信的年轻人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跟不上时代的话,那就是已经站在了人类社会金字塔的最顶端。但是微信现在还是不能征服所有的用户,如果你经常逛头条这样的开放型自媒体的话就会发现:吐槽微信、喜欢用QQ的人远比表示喜欢微信的人要多,这与QQ逐渐被遗忘的印象完全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
微信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还是被吐槽不好用?
很多人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你喜欢用微信还是喜欢用QQ多一点?然后很多人的答案是QQ,因为QQ比微信功能强太多了,有很多好玩的道具,而微信做得太简单了,很多功能都没有,不能彻底屏蔽群消息,有很多微商,还会莫名其妙被拉进群。其实,你们喜欢用哪个自己开心就好了,赢家都是企鹅的老板腾讯。
微信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还是被吐槽不好用?
虽然微信很强大,但确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能彻底屏蔽群消息和无法彻底删除好友。对微信官方来说,要给加上这些功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们没有这么做。此外,文件传送、群管理等很多方面都不如QQ强大,这是很多微信老用户吐槽的实际问题。
微信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还是被吐槽不好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也总说微信不好用,不过却是很情绪化的吐槽,如微信是叔叔阿姨们用的、老土、丑之类的。不用说你们也知道,这样吐槽的肯定是95后甚至00后的一帮小屁孩,当年教授也是这么过来的。QQ娱乐化的东西很多,教授当年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在QQ上把妹交友,但是现在QQ已经成为了工作交流工具,微信则更多的用来和亲友交流用。过不了多久,现在喜欢QQ的这帮小孩子最终都会转移到微信上交流。
说白了,交流软件不是你想用哪个就用哪个的,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看周围的人在用什么。在中国成年人这个圈子里,日常生活用得最多的就是微信,不管你认为它有多么的烂,为了与周围的人交流你还是得用。如果在流行LINE的日本或者韩国,你用微信的话会发现无法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在流行WHATSAPP的美国圈子用微信也行不通。
个人认为,微信更倾向是社交软件吧,功能比较单一,好多功能不全。而QQ更倾向是综合软件,功能更齐全。
在很多时候,QQ比微信要强大很多,比如传文件,优秀的群管理,优秀的消息提醒系统,等等。体验什么的都比微信要好,说实话,要不是家人朋友同事都在用微信,我才不会主动去用,除了微信公众号和微信钱包好用点外,其他的真的不好用!
我觉得微信可能是专门为了中老年人设计的,转账方面,聊天页面简洁,朋友圈只能发十五秒的视频,还不带转发。相对于QQ,聊天页面包括字体都可以花里胡哨,之前不认证只能发QQ红包,QQ空间花里胡哨,天天转沙雕说说微信和QQ两者都在用,现在来说,微信用的多很多,其实QQ与微信是两代人的记忆,QQ属于80后的记忆多,而微信说90后多,QQ当时兴起的时候,微信还没有出来,大家都是用的QQ,用的最多的是交友跟聊天,还有存放的照片,玩的是QQ相册,QQ游戏,当时是真的很火爆的,参加工作以后才逐步用来发邮件,工作用,基本是聊天交友,以及游戏用的多
而微信是QQ的衍生物,多少有QQ的影子,然而微信现在比QQ用的更多,是因为微信用起来更加的方便,购物可以用微信来付款,包括常用的聊天交友,通话也很方便,比QQ更加便捷,也在工作用用的是最多的,最重要的一个用处是用来支付,大大的方便了生活,总之各有侧重,都是每一个时代的经典
微信的意义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腾讯公司推出微信的初衷就是为了打造一款以移动终端为平台的即时聊天工具。事实上,这款软件在保留原有的一对一交流的基础上,还创新性的推出了支持多人群聊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腾讯QQ软件中的群系统,而是一种建立在即时模式下的弱连接系统,参与群聊的用户可以视情况任意的加入或者退出,完全自由且不会对其他用户产生任何影响。沟通方式上,微信的沟通方式也是富有创造性的,除了传统的文字、传输之外,微信开发了适合移动终端的语音对讲模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好友进行语音对讲,更符合手机终端的便携化、移动化特征。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即时聊天工具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本身并不产生费用,微信时产生的费用按照流量计算,并由网络运营商收取,这也为用户畅游微信解决了后顾之忧。
微信在跨越多平台中的社交价值。微信作为一种以社交为目的的生活类软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界限,用户可以有选择的为自己划分圈子,与陌生人进行交流,这是其他终端与手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它所涵盖的类型包括SNS社交网站、内容与视频分享、基于空间定位的陌生人交友等等内容,这是一款跨越多平台的社交软件。这对用户的意义在于微信时,用户可以使用一款软件便可得到以前多种软件才能达到的效果。由于微信付费模式的存在,使得手机微信用户可以随时将微信设为后台运行系统,而微信与腾讯QQ的无缝对接,更是打通了手机与电脑的界限,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社交目的。
微信平台不仅完全改变了中国人在线交流和社交的方式,还改变了他们日常支付和消费的方式。微信已不再是一款应用。虽然微信的巨大成功更集中于中国的市场,但它创造出新类别的“消息即平台”概念。那么微信为什么会成长的如此迅速呢?
1、自我竞争微信基于移动端的消息应用,在最初并非腾讯的核心业务,但后来微信重塑了中国的消息服务。在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不断成长的重要性后,腾讯在2008年发布了移动版QQ,但总是优先PC体验的功能阻碍了这款应用的发展。
后来,腾讯在当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QQ邮箱团队的一个小研发团队开发一款新移动应用,不惧它日后可能与公司其他产品所产生的竞争。
这个只有7名技术人员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了第一代微信。与2011年1月发布,最初仅仅是一款简单的消息和分享应用。这个精益专注的团队,很快便发布了对中国移动服务影响最为深远的产品。
微信并不是中国市场首款移动消息应用。当时还有已经拥有500万注册用户的米聊。因为激烈竞争,微信发布之初并未受到用户追捧。微信团队意识到为了让用户从短信等其它聊天解决方案转向微信,就必须提供文字消息以外的服务。
2011年5月,也就是在推出微信服务3个月后,微信又增加了语音消息功能,让用户能够发送短音频消息。使用语音消息是微信的战略之一,因为当时手机键盘输入汉字较为复杂,发送语音消息更直观,方便用户日常使用。因为微信是首款提供语音、短信和一体解决方案的产品,它的日下载量很快便达到5~6万次。
如今,移动版QQ依然活跃在市场上,并很好地满足了年轻用户群体的需求。腾讯主动致力于区分两个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QQ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功能(如动画视频表情、面部美颜工具等);相应的,微信更专注于向用户提供日常生活的实用服务(如内容订阅和生活缴费等)。
2、为群体而生(“群体效应”)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一直坚定不移的围绕着“群体效应”开发产品。正因为如此,微信团队更关注一项功能如何被一群用户,而非单一用户使用的情况。这同样增加了使用率——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这些功能,其他用户也会跟上潮流。
通过使用“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微信使用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让用户保持参与。通过应用,用户可以使用“附近的人”功能查询到周围同样在使用这一功能的微信用户。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在平台上提升了他们的社区意识。该功能也帮助微信的日新增用户数量突破10万。
在发布“附近的人”功能后,微信还推出了微信与QQ账号的关联服务,让用户能够把QQ中的现有社交网络转移至微信。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只向同时使用两款产品的用户提供了这项功能,让用户可以为满足不同的需求而同时使用这两款应用。
这一做法极大的推动了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让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在2011年6月达到5000万人。自此,微信取代米聊成为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的龙头。“摇一摇”功能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和加速计,让用户通过晃动手机随机寻找一位用户与其聊天。该功能有两个目的。
第一:让新用户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在微信上与他人建立联系,使用产品;第二,通过在线下世界创造关注元素,给微信带来了附带效益。
在2011年10月发布“摇一摇”后,该功能在发布的首月使用次数便突破1亿次。“摇一摇”功能作为创新性的成长战略,曾为微信扩大用户数量立下汗马功劳。另一项同样助力微信增长的“漂流瓶”功能,则让用户通过把虚拟瓶子扔向海中来随机交换信息。
2011年11月,在发布所有上述重要功能后,微信单日新增用户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万人。
3、从用户的内心渴求扩展功能张小龙热衷于用户表面行为背后的内在诉求,这也让微信常常推出的服务能够自然而然地符合用户需求。在发布的第二年,微信推出了分享功能“朋友圈”,能够在视觉上向私密的好友圈分享故事。微信朋友圈中只有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朋友的朋友”则无法看到。
在发布“朋友圈”功能之前,微信安排仅有10人的团队花费4个月时间开发出30种不同版本的“朋友圈”。这也展示出了微信产品迭代的效率。为了坚持不懈的专注于开发工作,微信也一直让产品开发团队保持精炼。虽然微信现在推出了一些新功能,但每一项核心产品功能其实和早期版本都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在“朋友圈”上线之初,许多微信用户主要是分享外部博客与新闻网站的内容。
微信团队渴望原创内容,让内容制造者与受众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个解决方案便是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于2012年,像Twitter一样让粉丝能够无缝“单方追随”,有效的“订阅”来自他们喜欢的名人内容。
不过与Twitter或是微博不同,名人能够向粉丝发送看上去就像是常规微信信息的文字、语音和视频更新,创造出一种个人和私有对话的感觉。虽然名人们在微博上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追随者,微信的这项创意还是让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
名人微信公众账号的成功,让微信选择把此项功能向品牌和商家进行扩展。虽然频率有限,但这使得出版商能够直接向粉丝定期广播有价值的内容。微信公众账号同时也让用户能够与服务提供商进行沟通,来完成预订服务、客服、反馈、调查等一系列的事情。Twitter和微博被当作是商家的宣传和品牌推广工具,而微信公众账号成为了商家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渠道。
4、伟大的想法来自于解决自身的问题当微信月活跃访问用户达到3亿时,一个在中国农历新年之后帮助自己管理团队发红包的简单功能,让微信用户迅速的翻了近一番。微信红包源自于腾讯的企业惯例:所有的管理层会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向员工和下属发放小额现金红包。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发放如此多的红包让高管们感到精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寻求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没人意识到这日后会成为微信红包的原型。
第一代微信红包由一个20人的团队在3周时间便开发完成。它最初在微信公众账号用户群体中进行内部测试,并很快就受到了欢迎。微信团队并不急于发布一款产品的多个不同版本,而是选择做自有产品的狂热用户。他们经常会在深夜作为单个“用户”使用产品,关注细节和查找漏洞。
在产品发布之前,他们还观察好友和家人使用它的情况。在2014年新年下午4点至深夜,超过500万用户使用了微信红包。如今的微信红包有若干个种类,其中包括随机金额和固定金额两种。随机金额红包的情况下,发放人每次可以在群里可发放人均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00元的红包,该红包可以被随机分为若干个。
这种红包类似于抽奖加上幸运签,可以算是“群体效应”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你不知道你打开红包的时候,会拿到多少钱,而抽到更多的钱则被视为是好运的代表。这个拼手气的游戏,让红包变成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社交游戏。这也是“群体效应”在实践中的另一个体现。
同时,因为红包可以在群组里发放,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收到红包,这项功能的使用率也随之上升。微信红包在2015年中国农历新年迎来实质性的增长,用户发送的红包数量超过10亿个。微信支付的初期增长是由亲密社交关系网络所推动——朋友和家人给彼此发红包,他们也愿意把银行账户与微信支付绑定在一起,以使用这项功能为彼此送上祝福。
在微信扩展支付功能,让用户可以向实体店商家通过微信付费之后,微信支付开始迅速发展。与滴滴出行的合作,则让微信支付网络进一步扩大。与滴滴出行的结盟,为微信开辟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现在用户能够通过微信完成支付水电费、电话费等一系列账单。
仅仅两年时间,微信便成为中国支付市场最重要的竞争者之一。截至2016年年底,腾讯已拥有6亿月活跃移动支付用户,日均交易量超过6亿笔。
5、在潜移默化中变现商业变现与用户增长并非相互排斥。微信早已为商业化做好了准备,甚至是使用它作为杠杆来改进整体产品体验。微信游戏为微信和腾讯整体团队的专业能力搭建起桥梁,携手合作让用户能够在微信平台上玩游戏。微信把游戏的社交元素带到了新的层次——用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这种微妙的功能变化让游戏开发者和微信同时受益。
举例来说,腾讯推出的游戏《节奏大师》在发布一年后拥有70万日均访问用户,而加入微信游戏中心后,这款游戏的日均访问用户达到了1700万,增长20倍以上。此外,微信在2015年1月发布了朋友圈原生广告,它也是微信业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原生广告不是微信成长的主要推动力,但它也没有限制微信的成长轨迹。为最小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微信对每天用户朋友圈中的原生广告数量进行了限制。尽管微信控制了广告数量,并将互动局限在共同好友之间,投放在微信朋友圈的广告,分享后带来二次传播达到180万次,广告点击率提升了5倍,并带动了用户注册量提升600%。
6、衡量你的价值,而非你应该怎样微信认为增长并不仅仅是用户量的增长。相反,微信认为增长在于增加价值,比如说增加每天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完成的事项。与其它的社交产品不同,微信并不仅仅衡量用户增长或是信息发送数量
。相反,它还专注于衡量产品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微信也设定了关键业绩指标,但通常只有各部门的负责人才需要关注这些数据。微信工程师们每天收到的信号则是“你是否为用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实现成为人们每天完成日常任务这一工具的目标,微信设定了用户好友数量的上限,能够看到的推广信息数量等等。微信团队认为,过于嘈杂可能会破坏微信的实用性。微信大力推广二维码作为线上线下的连接工具,直接推动中国O2O产业在2015年获得繁荣发展。
先前,用户如果要与一款品牌或服务建立关系,他必须在网上搜索或输入网址。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微博)曾表示,二维码可以实现过去PC很难做到的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标签。这从逻辑上能够解释微信为何选择首要推广二维码。二维码未在美国获得流行,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手机和社交应用不支持用户扫描二维码;第二,用户必须下载专属扫描应用,然后二维码将把他们导入移动网站,可以说要比简单地输入网址或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品牌更麻烦;第三,早期使用案例集中于低价值、营销相关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只剩下垃圾信息。也就是说,尽管二维码是美国营销者的梦想,但它离实用性仍有太远的距离。
随着二维码被用户采用,微信又推出了“小程序”作为微信官方账户的延伸,使用户能够像使用网络浏览器一样更方便地访问服务。“小程序”是一款工具,让用户能够在微信内打开这些“应用”,而无需下载或安装任何应用。譬如本地的餐厅或商店,它们就不再需要设计自己的专属应用,而能够选择使用微信小程序。微信表示,这种对用户友好的流动会推动更高的购买转化率。与我们天天都使用的即时通讯相比,这些需求大多都基于低频的使用场景。
7、不玩收藏夹的功能微信的核心产品理念之一是它是一款坚持以实用为导向的“工具”,这对产品体验至关重要。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专注于开发有“粘性”的功能和提高用户留存。不过张小龙担心,用户在一个功能上花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影响他做其它有需要的事情(比如说支付你的账单)。事实上,微信认为一款优质产品能够提升用户效率——让用户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并离开。
张小龙以谷歌(微博)为例:一旦用户在谷歌上找到正确的链接,谷歌就会把用户直接导向需要前往的网站。虽然用户浏览朋友圈内容的数据令人欣喜,但微信团队担心如果用户在朋友圈看到太多的营销内容,不仅会干扰用户,而且会减少微信的长期价值。
正因为如此,微信限制了朋友圈营销内容的数量。与之类似,微信还限制品牌和商家官方账号每天推送信息的数量。实际上,在微信上,用户甚至不会受到一个直接的订阅号推送提醒,而是在统一的折叠文件夹中看到所有订阅号内容,因为过多的推送提醒可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虽然微信已拥有大量的功能和服务,但产品团队依旧保持了非常简洁的用户界面。微信应用只有4个Tab:微信、通讯录、发现和我。他们一直严格局限让微信应用只有4个Tab。因为他们发现每增加1个Tab,会让最左边Tab转化率下降20%至30%。
总结微信团队找到了保持团队活力,实现自我竞争,并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文化需求和强调群体互动的功能。更主要的是,他们一直致力于创建可以所有移动消费者都可以尽情使用的的简单工具。在这一点上,微信不仅仅是一款应用,它就是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