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投资蜂巢科技,将其纳入生态链企业,此举有何深意?

新手学堂07

小米投资蜂巢科技,将其纳入生态链企业,此举有何深意?,第1张

小米公司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想让小米生态链的市场当中的影响力变得更大,因为这家公司在市场当中所提供的服务是比较多的,而且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200家以上,小米其他的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小米集团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小米集团的这种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公司获利,从而能够让小米集团获利。

一、小米集团致力于让更多的公司受益。

小米集团最近几年所做的事情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利用高性价比的方式,为社会当中的普通老百姓服务,从而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支持。小米生态链当中的企业为这个社会提供了不同的服务而解决,大部分的产品的性价比都是非常高的,小米集团也为这些公司提供了更多利益的保障。

二、小米生态链涉及到老百姓的生活。

小米生态链当中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智能产品已经成为了未来的趋势,所以吸纳更多相关方面的公司,能够让小米生态链在社会当中的影响更深。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满足,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才能够打造出更好的公司。

三、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我是非常看好小米公司以及小米生态链在未来的发展的,因为这种模式是非常有利于每一家公司成长的,从而能够打造出更好的产品。每一个公司都能够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公司,也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产品的研发

小米公司最近几年一直对其他的公司进行不断的投资,因为投资能够让更多的公司加入到小米生态链当中。小米公司为老百姓所提供的产品数量是非常多的,更多公司的加入,只会让小米生态链的所有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

消息1:9月1日雷军宣布注册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9月2日被确认注册地址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亦庄),这也预示着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实锤,就等正式官宣了;

消息2:此前有韩媒报道,现代 汽车 集团已将其在北京的第二家工厂挂牌出售,目前正在与几家中国电动 汽车 制造企业就出售工厂进行协商,其中就包括小米 汽车 。

虽然9月9日晚间,北京现代内部人士对媒体表示网传“北京现代有意与小米 汽车 洽谈出售第二工厂”的报道为不实消息,洽谈出售的消息为主观臆断,北京现代并无相关计划。但从小米 汽车 到处投资、收购的举措来看,我们猜测小米 汽车 未来不会以代工的形式生产新车,毕竟拥有自己的工厂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时间倒回到2021年3月30日,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亲自上场,宣布了一项重大消息,小米开始造车了。这一次,52岁的雷军开启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

发布会上,雷军豪迈发言:“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

从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到为小米 汽车 而战的雷军,11岁的小米集团加上52岁的掌舵人雷军,小米造车大有背水一战之势。

自从小米官宣造车后,它便成了业内争抢的“香饽饽”,多城多地都向小米 汽车 抛出橄榄枝,并且也给出丰厚的落户优待条件。

此前小米 汽车 落户武汉的呼声最高,雷军也曾多次表示,“我是湖北人,在武汉上了四年大学,对武汉感情很深。”期间也有安徽方面称,“合肥和小米正在洽谈,小米有望落户合肥,但具体的招商引资政策尚不清楚。”随后,小米还被爆出在上海和北京大量招聘 汽车 行业人才。至此,小米 汽车 落户何地也显得扑朔迷离。

直到8月份有国内媒体曝出,小米 汽车 的总部和首座工厂基本确定会落户北京,就等正式官宣了,这也让小米 汽车 落户地变的明朗起来,后续有了小米 汽车 注册北京公司地址,进一步证实了落户北京的消息。

辗转多地,小米 汽车 最终落户北京,既令人感到意外,却也是意料之中。

其实,小米 汽车 备受各城市追捧并不意外, 汽车 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力,还有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不仅能给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会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赋能,试问哪个城市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小米 汽车 最终选择落户北京,而不是上海、合肥等地作为造车总部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北京靠近小米总部,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其次,北京在新能源 汽车 市场有着最大的政策利好,造车新势力北京总部分布较少;第三,北京在产业支持以及人才方面均有优势,这是新兴企业最注重的因素之一。

的确如此,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在智能化方面的变化是日新月异,北京的各大高校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拿清华大学举例,该大学可以堪称自动驾驶领域的“黄埔军校”,国内不少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高管都曾在清华大学就读,而像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是培养自动驾驶行业人才的基地,聚集了大量的高 科技 人才。

不论是初创造车企业还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所以北京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记得雷军曾对外表示:“从2013年时就对电动 汽车 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至今为止已经投资了近10家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公司。”早些年,雷军还曾拜访过马斯克,并被马斯克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归国后说:“他做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事实上,在小米官宣造车以后,小米就开始在市场上疯狂投资跟 汽车 产业链相关的项目,包括小米投资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 科技 ,还投资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纵目 科技 ,这些都是为了后续装车的激光雷达做准备。

此外,为了实现“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车,给全球用户带来智能生活,将形成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为米粉全方位全场景的提供智能生活”的宏伟愿景,小米 汽车 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 科技 ,重点充实 汽车 相关技术和人员的力量。据雷军透露,目前小米 汽车 团队已精挑细选,组成了约300人的团队,未来团队还将继续扩张。

另外,小米还投资了禾赛 科技 、纵目 科技 、蜂巢能源、博泰车联网、赣锋锂业等公司。有统计显示,小米投资了30多家与 汽车 产业相关的公司。

与此同时,雷军也没闲着,领头带队与各车企洽谈,解决小米 汽车 的生产等问题,洽谈的车企包括长城、宝沃、比亚迪等,这些车企也一度成为小米合作的猜测对象。之前也有猜测认为,小米 汽车 也会像造车新势力那样,前期会选择代工厂进行代工生产,但是从近期的动作来看,似乎小米 汽车 更愿意用自己的工厂制造新车,具体是自建厂还是收购其它车企工厂暂未可知。

不过代工的模式对小米来说显然并不理想,毕竟制造力是 汽车 产业的核心,就比如特斯拉进入中国以后并没有选择代工,而是自建特斯拉超级工厂,事实证明,这也为特斯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降低制造成本,相信雷军也一定考虑到这一点了。

毕竟,小米 汽车 今后要量产,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以性价比起家的小米,定然不会让米粉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自家产品。

收购自动驾驶团队、工厂,大手笔投资更多公司,都是为了加速小米造车的进程,随着小米造车的深入,相信小米还会继续投资 汽车 产业链公司,小米 汽车 面世也会更快一步。

其实很多人都会问,小米手机做的挺好,为什么非要涉猎经验不足的 汽车 行业?其实小米内部也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决定造车的,至于为何要造车要归功于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块大蛋糕了。行业预测,未来电动 汽车 将会是对商业的变革,也是能源变革,有国家的大力扶持,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1-2年间,网络 科技 巨头阿里、百度、小米先后宣布下场造车,甚至地产龙头恒大也跨界横插一脚,这也正说明智能电动车即将迎来井喷时代。对于小米来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对于小米造车,不少行业人士都持看好意见,对小米 汽车 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虽然行业一片叫好,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几句。造车不比造手机,整车生产前期投资巨大,而且产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的行业,虽然小米在手机业务表现亮眼,但是造车可比造手机费钱多了,国内电动车三巨头之一的蔚来,就曾在4年内亏了400亿。

首先来说说品牌力方面,小米在手机行业做了十几年,“性价比”的标签被牢牢打在身上,虽然后续推出了冲向高端的产品,但似乎并没有带来很好的反响,所以小米 汽车 要考虑好,造什么样的车来满足消费者,如果单靠性价比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非常敏感,这也是小米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小米在 汽车 产品方面的经验不足,特别是智能驾驶。在智能座舱方面,小米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年在手机端的业务经验,以及小米的智能家居终端节点在内的小米生态圈。所以相对比而言,智能驾驶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小米需要去重点攻克的难点。

第三是销售渠道,如今比较流行建立直营体验店,毕竟 汽车 是个大宗商品,需要真实体验后才会决定是否购买。猜想,以后小米体验店里会不会停放着一辆小米自己生产的 汽车 ?其智能系统还可以与家居系统形成互动。

说句题外话,行业人一直有个疑问,苹果宣布造车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何迟迟没有官宣和发布?对苹果而言,技术实力、资金、软件方面都比小米更有优势,看来从手机到 汽车 ,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落户北京,小米 汽车 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前期的充分准备,也让小米 汽车 有了足够的底气,准备在风口处起飞。但是正如雷军说的那样,无论是继续做小米手机还是研发小米 汽车 ,都要继续保持创新,但是创新并不容易,好了1%,往往需要增加100%的成本!特别是 汽车 行业的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面对庞大的 汽车 业务,小米新车上市后,可能会完全错过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后面要靠运营能力来完成量产、产能爬坡、用户认可、售后服务等,路程将会充满艰险与刺激。

但雷军并没有气馁,而是愿意赌上过去所有的一切,为小米 汽车 背水一战,我们也希望小米 汽车 能在 汽车 核心技术方面带来重大突破,补齐中国 汽车 技术的短板。

易车讯 日前,我们从蜂巢能源官方获悉,蜂巢能源宣布完成B轮共计1028亿元人民币融资,交割仪式在江苏常州举行。

这是蜂巢能源第三轮市场化股权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银投领投,联合投资机构包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海松、华兴资本等。国投招商、九智资本等原股东进行了大额增持。

目前蜂巢能源已经拿到了包括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东风汽车、PSA、合众、金康、天际、零跑等国内国际主流汽车厂家25个销售定点,目前已有10多款装载蜂巢能源电池系统的整车已经完成公告,其中配套蜂巢能源无钴电池的新车型欧拉樱桃猫即将量产投放市场。

蜂巢能源从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拿到160亿元销售大单,根据此前报道称,除电池外,蜂巢能源还将提供电池管理系统。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和新工厂建设,蜂巢能源目前在国内也有不少工程正在进行中、四川遂宁市、常州金坛、浙江湖州等等都有工厂项目进行,预计在2025年,蜂巢能源年总产量将达200GWh。

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刘宝华

设计 / 师瑜超

题图 / 朱英杰

7月30日,工信部发文称:“2021年上半年,在‘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引领下,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实现快速增长,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光储一体化趋势明显,投融资市场活跃,产业发展趋势整体向好。”

据研究机构梳理,上半年骨干企业公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投资项目近百个,总投资金额超过4900亿元。同时,宁德时代破万亿市值,无钴电池量产下线、电池专利争端、钠离子电池官宣等消息,让动力电池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工信部发文同日,蜂巢能源B轮融资交割仪式在江苏常州举行,融资总额达1028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中银投领投,国家 科技 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海松、华兴资本等,国投招商、九智资本等跟投。

截止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2020年4月,蜂巢能源完成10亿元融资,投资方是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2月25日,蜂巢能源完成35亿元A轮融资,中银投、国投招商联合领投。

三次融资之后,蜂巢能源估值大约为3628亿元,股东增至50个,长城控股所持股比已从648%下降至46%。众多股东的参与,让公司实现了资本多元化,利于其充分融入市场竞争,开发外部客户,让蜂巢能源快速转向独立供应商。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和新工厂建设。

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 汽车 动力电池事业部,自2012年起开展电芯预研工作,2018年2月独立为蜂巢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车规级动力电池原材料制造、研发、试验、制造、组装、销售于一身的第三方OEM供应商。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蜂巢能源自2020年4月开始装车配套,8月就进入了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的TOP20,2020年蜂巢能源装车量为48490MWh,国内排名第13位,市占率078%。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084 GWh,升至第7位,市场占比16%,销售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350%。

独立不到3年,蜂巢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赛道上的“新黑马”,并成为备受资本追捧的“宠儿”。投资者到底看中它的什么特质?

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投资就要投未来,要看被投者在不在正确的跑道上,有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蜂巢能源凭借自身强劲技术实力,展现了不断创新的思路和技术,让业内看到动力电池在安全和成本控制上的更多可能性,并在客户结构、产能供给、供应链安全、产品竞争力等环节,做好了前瞻性布局。

随着整个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迅速发展,客户配套的陆续展开,蜂巢能源通过技术先进性和产能规模化形成的竞争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材料创新,多管齐下

现在车企对动力电池特性也有了多元化需求,比如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快充能力、低成本、高安全性,而电池的化学体系和综合设计就是在这些特性之间进行博弈。而动力电池的创新,其实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材料,二是工艺。

在产品研发方面,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透露了两条策略:第一,投入很多资源,去做并行开发,以确保企业能看准路线;第二,抓主流,虽然存在很多技术路线,但有的未来五年也不会成为主流,那就抓主要矛盾,先集中扩产。

目前来看,蜂巢能源很好地贯彻了既定策略,在磷酸铁锂、三元中镍、无钴电池、固态电池等方向上都有布局,其中无钴电池是公司的特色,也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而在电池形态上,方形、软包和圆柱全覆盖,而且所有产品都有很大的确定需求。

到明年,在蜂巢能源产品中,可能40%是磷酸铁锂电池,40%-45%是三元锂电池,剩下的15%左右是无钴电池。再往后,无钴电池的比例会继续上升。

在无钴电池方面,蜂巢能源采用了二元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并引入阳离子掺杂和单晶技术,解决缺少钴元素情况下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比三元锂电池更安全、循环寿命也更长,比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比同级别三元锂电池有明显下降。

目前量产下线的单晶层状结构无钴电池能量密度为240wh/kg,容量为115Ah-MEB的产品,循环寿命 2500次。新产品还通过了150 的热箱测试和140%SOC的过充测试,拥有 GB / IEC62660 / UL2580/ UN383等多项标准认证。

2021年7月16日,蜂巢能源在江苏举行了首款无钴电池量产下线仪式。其常州工厂规划了年产2万吨的无钴材料产能,配套无钴电池的新车型欧拉樱桃猫即将投放市场。

在三元锂电池上,蜂巢能源将主推的是单晶高电压的NCM613电池,能量密度比Ni55要高,钴含量比Ni55要低,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从明年开始,随着蜂巢能源无钴电池和高电压NCM613电池的上量,NCM811电池将被逐步替代掉。

在磷酸铁锂电池上,蜂巢能源在2020年底能量密度已经做到170Wh/Kg,2022年将做到200Wh/Kg,2023年负极通过添加硅将做到230Wh/Kg。

工艺创新,轻装前进

蜂巢能源除了用材料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在工艺创新方面也同样走在行业的前面,而这主要是因为蜂巢能源属于新进电池供应商,没有存量旧工艺设备包袱。

随着 汽车 动力电池的发展,传统的卷绕方式电芯对壳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而且容易导致局部过热。

而叠片工艺规避了卷绕工艺拐角易断裂以致内短路、进而引起热失控的风险,让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内阻更低,放电性能更好,循环寿命更长,成本更低,且大幅提升安全性。

叠片工艺由于设备、工艺、制造、效率等方面的瓶颈,目前单工位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产品一致性难以把控、生产过程繁琐,而现有电池厂商的卷绕工艺生产设备生命周期远没有结束,所以大部分电池厂商无法快速更新生产线。

由于其成立时间较晚,产品线较新,所以蜂巢能源在叠片工艺上具备后发优势。它率先引入高速叠片工艺,还提出了更先进的超高速叠片30技术,目标速度0125s/pcs,相比目前的025s/pcs,效率翻倍,并可用于大于600mm的大电芯生产,单片效率提升380%,制造设备总价减少25%,用地面积减少45%。该技术将于2023年量产。

干法涂布工艺,可以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电极厚度可做到现在的10倍,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涂料搅拌设备,省掉干燥和压缩的设备大幅缩减占地面积。蜂巢能源表示,已经自研成功干法涂布设备、工艺和粘结剂。

综合上述两项工艺,蜂巢能源可大幅提升单线电芯生产速度,并可减少电芯生产工艺的工序,最终实现生产成本的明显降低。

在单体电芯能量密度短期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结构变化提升整体能量密度。现在电池厂家推出取消电池模组的CTP(Cell To Pack)技术,让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

蜂巢能源也推出了自己的CTP无模组电池技术,并做出了600mm L6薄片长电芯,不但弥补了磷酸铁锂材料能量密度方面的短板,而且良品率、直通率、爬坡率可能会更容易实现,今年年底就会有采用蜂巢CTP电池技术的新车上市了。

蜂巢能源还在积极研发干电极技术,该技术不但可以将电池的性能提升5-10%,还可以让生产车间的占地面积减少55%。另外,蜂巢能源还与西门子等合作伙伴在AI制造方面有多项合作。

着眼全球,前瞻布局

现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在欧洲、中国电动化渗透率超过了临界点,则可能引发进一步的质变。这就使得动力电池产能成为 汽车 企业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对于蜂巢能源来说,一方面依托于长城的需求,开始走量;另一方面,其在其他车企也拿到了不少订单。据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对外的订单也相当于2023年之前能达成的产能,全部都有订单在手。

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在资本、订单上都有保障,现在主要是快速解决产能瓶颈,“未来5年各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主要包括产能规模、质量管控和资本实力,现在就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坚定地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快速做大。”

因此,蜂巢能源在国内和国际上对产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其在国内的产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三大经济圈。

2019年11月,蜂巢能源位于江苏常州的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该工厂总投资80亿元,产值超130亿元,规划产能18GWh,共分三期建设。

2021年初,蜂巢能源斥资71亿元在四川遂宁建设20GWh动力电池工厂,投资71亿元在湖州南太湖新区建立年产20GWh的动力电池新基地。这些工厂在明年下半年都可以陆续建成投产。

4月,蜂巢能源宣布在马鞍山投资110亿元建设电芯及模组生产研发基地,规划年产能28GWh。6月,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南京溧水投资56亿元,建设总产能146GWh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此外,蜂巢能源去年开始启动了产能国际化布局。

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建设电池工厂和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欧元。根据规划,电芯工厂将于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产能24GWh;模组工厂最早可在2022年年中投产,预计可满足30万至50万辆电动 汽车 所需的动力电池。

蜂巢能源还计划在泰国建设模组工厂,配套长城 汽车 和其他一些国际客户辐射整个东南亚、东盟市场,并在将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印度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2022年,蜂巢能源预计建成总产能70GWh左右,再结合2023-2025年规划,配合海外产能,2025年其产能总目标超过200GWh。

根据中国 汽车 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为636GWh,而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25GWh,同比累计上升2003%。以此发展速度看,蜂巢的产能规划非常有前瞻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未雨绸缪。

小目标,今年进前五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 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207%,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并且远超于 汽车 市场总体销量256%的增长率。

蜂巢能源诞生自长城 汽车 内部事业部,对整车需求定义有更好的理解,可以更快速开发出更满足消费场景的电池产品,定义电池产品的标准。

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在行业中推出了高速叠片工艺、无钴电池、热阻隔电池包等技术产品,其创新思路渗透到了材料开发、工艺革新、智能制造升级等多个维度。

根据长城 汽车 公布的2025年规划,目标是每年销售400万辆 汽车 ,其中80%是新能源 汽车 。长城 汽车 本身的动力电池需求量,为蜂巢能源初期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蜂巢能源将尽快摆脱对长城 汽车 的依赖,扩大外供。明年为长城 汽车 的供货将从现在的70%降到50%左右,2025年将降至30%,其余70%外供。

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称,除了长城 汽车 ,蜂巢能源目前已经拿到了吉利 汽车 、东风 汽车 、PSA、合众、金康、天际、零跑等25个主流车企的电池定点。7月,蜂巢能源宣布已与全球第四大 汽车 集团Stellantis达成总额约160亿元的动力电池订单,预计2023年开始供货。

此次B轮融资超百亿元,充分说明蜂巢能源的实力和美好前景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认可。今年装机量4GWh,进入动力电池供应商前五,是蜂巢能源的阶段目标,而未来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才是蜂巢能源的真正理想。

小米蜂巢工厂干是创新硬件的

全称北京蜂巢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15日,是一家专注于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硬件公司。“Be your own hero”是蜂巢科技的理念。

这几个月,汽车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就是小米进入了汽车领域。

自小米3月底宣布造车以来,总部和工厂的选址备受关注,京沪湖合合Xi安等地都在为小米造车项目而努力。雷军还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频繁走访长安、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 SAI C、东风、博世、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等厂商,发布了大量招聘信息。11月27日,北京亦庄官方微信宣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与小米科技签约,并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济开发区。这一次,确定总部和工厂落户城市,也是小米造车前期工作的重要节点。

宣布签约后,我开车去了北京经济开发区,看看小米汽车目前进展如何。工厂在哪里?

◆还处于撤退阶段,智造基地正等待“制造”在荒原中开辟出一片生机。

通过官方公示信息来看,小米汽车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造基地,项目总投资预计630亿元。四至范围: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有了具体的街道名称,其实找寻目的地就简单的多,不过通过导航显示来看,同义路、亦通街待建状态。而环景西一路、景盛南四街则为民宅以及联东U谷园区。

在景升南四街南侧,有一个大型建筑工地。当你去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是SMIC首都集成电路生产项目的施工现场,离这个项目现场不远,就是R&D的项目,也是投影式掩模对准器曝光光学系统的量产基地。

公开资料显示,马家桥镇位于亦庄新城智能制造组团。根据亦庄新城规划,智能制造产业区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马家桥智造基地用地一级开发项目”位于马家桥镇,东至京沪高速西侧绿化带,西至环保大道,南至祝新路,北至新四路。项目范围内非住宅房屋搬迁及退休项目投资约24亿。搬迁涉及方新店村、周莹村、小星村、杨秀店村、古庄村、张晓星湾村、张村、石春村等8个村。根据相关人员反馈,目前还处于退役阶段,预计2022年左右项目开工。当然,如果你想看到一些线索,至少需要年中的时间。

未来,小米汽车的布局将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一点一点向我们展开。

你为什么选择北京经济开发区?

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R&D总部,分两期建设年产30万辆整车厂,其中一期、二期分别年产15万辆。预计2024年首款车下线,实现量产。相信很多网友对小米汽车为什么选择落户北京经济开发区有疑问。原因可以从商业、政策、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

首先,在选址方面,此前有报道称小米汽车欲收购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北京现代第二工厂,这也符合小米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一期、二期的产能整合总值。但不要忽视小米汽车前期不会有30万产能的需求,收购北京现代二厂还存在优化调整升级等问题,在资金上不合理。同时,除北京现代二厂外,顺义区并未公开表示将其余土地提供给小米汽车建设销售总部、R&D总部等。这会造成销售公司和工厂沟通的“时间差”,不像“集群”建设那样适合沟通。此外,小米还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附近的园区设有办公室,由办公楼、生产工厂和仓储物流三部分组成。工厂主要生产小米手机等硬件设备,而仓储物流部分则是小米与JDCOM的合作项目,仓储的货物都是与小米相关的产品,也便于部门间的联动和沟通。

其次,在业务方面,雷军曾公开表示,智能化、电气化让汽车行业从原来的机械行业更接近消费电子。小米也表示,“最难的是电池和自动驾驶。四年后,电动车对于传统汽车的优势将逐步体现,燃油车将实现电气化。现在小米切入的时机恰到好处。”就这样,小米在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上投入巨资。动力电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也是新车厂商非常重视的一个板块。小米也不例外,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也浮出水面。

“小米动力电池领域投资概况”

目前,小米在动力电池领域直接或间接投资了4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四家公司分别是蜂巢能源、AVIC锂、珠海冠宇、赣锋锂。其中,珠海冠宇、赣锋锂业为上市公司。

“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相关专利清单;小米自动驾驶领域投资一览”

自动驾驶是小米汽车未来的重要发力点,但也是小米造车的薄弱点。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小米已经公开了800多项与汽车相关的专利,只有一项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在智能车联网领域,截至2021年4月,小米拥有72项专利,包括车对人V2P、车对车V2V、车对基础设施V2I,其中车对人V2P专利57项。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也频繁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一系列投资。2021年6月,小米参与了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穆宗科技的D轮融资。同月,小米参与激光雷达企业何塞科技D轮融资。今年7月,小米以7737万美元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 Tech Limited。8月,小米率先参与了自动驾驶公司几何伙伴的Pre-A2轮融资,随后在10月参与了几何伙伴的战略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天眼超信息显示,神东科技公司也位于北京。

能把以上业务改善到极致的是,北京经开区有一系列利好政策。《北京市智能联网汽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2022年将形成符合先进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联网汽车完整技术体系;全市智能联网汽车及相关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具体到亦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区亦庄集团第一产业政策明确提出“打造新能源和高端汽车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地”的目标,并针对不同情况设定了至少3000万元、最多1亿元的金融支持政策。

“亦庄街道每天都有自动驾驶乘用车、自动驾驶物流卡车、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自动驾驶保洁车、无人送餐车、无人零售车等不同车型。”

其中,“鼓励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汽车厂商落户开发区。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可获得最高1亿元创新资金支持;鼓励自动驾驶技术达到L4级以上并有条件的R&D大规模生产。对已完成第一批成果转化的企业,将根据成果转化效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最高3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公布的《北京市智能联网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显示,将包括亦庄新城在内的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设定为政策先行区。北京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有四大特色政策:允许企业以收费为基础开展商业化运营服务,允许无人送餐车获得路权上路运营,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异地测试结果互认,开通自动驾驶汽车高速测试。

在区位上,成熟的配套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使得很多品牌在这里设厂,如奔驰R&D中心、 北汽新能源 蓝谷R&D中心、北汽新能源高端智能生态工厂、富士康精密零部件、电商巨头JDCOM等众多物流公司。据说小米与北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可能是小米汽车选择北京经济开发区的“原因”之一。

◆说到底

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的初衷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未来,小米将从个人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出行,为米粉的全方位场景提供智慧生活。未来也希望每一条路上都有小米汽车配备全套智能产品。

我们将拭目以待。 @2019

本报记者 陈燕南 童海华 北京报道

继9月1日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成立之后,时隔不到三个月,一家名为小米 汽车 科技 的公司注册在了同样的地址。

资料显示,小米 汽车 两家公司的所在地位于小米集团的园区内部,园区占地面积广阔,由办公楼、生产工厂以及仓储物流三部分组成。记者从多位内部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现在园区内大概有1000人,小米 汽车 的办公范围或占据四层楼的空间,目前正在装修中,估计还需要一些时日才会完全修缮好,现在还未见到小米 汽车 的相关员工。

据了解,雷军曾表示,小米 汽车 将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为此,他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12月6日,小米 科技 (武汉)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由雷军变更为曾学忠,而这一行为纷纷被外界解读为此举是雷军在为造车做充足的准备。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近几个月以来,小米 汽车 动作频频,持续高薪“招兵买马”之后,小米 汽车 的团队已经扩充至500人,而“旷日持久”的小米 汽车 落户地“争夺”战也终于尘埃落定。近日,北京经济开发区和小米 科技 举行了签约仪式,将在北京经开区建设小米 汽车 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

据有关消息透露,小米 汽车 工厂最终选址马驹桥金桥区域,与经开区路南区一路之隔,未来可以与奔驰、北汽等一起利用M21支线(奔驰专线)运送车辆。对于进入北京经济开发区的未来展望,小米集团表示,将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目前首辆新能源 汽车 预计2024年下线并且量产。

为什么是亦庄?

记者从天眼查中查询到,继9月1日小米集团在北京经济开发区注册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之后,时隔不到三个月,小米集团又注册了一家名为小米 汽车 科技 的公司,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大致相同,主要从事新能源车整合制造、技术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销售 汽车 等活动。两家公司的地址均为科创十街,注册资金加起来达到 110亿元。

记者前往该地发现,该地为小米集团的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办公楼有ABCD四栋楼,其中ABD栋楼高约10层,A栋楼墙上挂着醒目的小米集团橙色标志,而C栋楼较其他三栋楼低矮,墙外挂有“金山云”公司字样。

根据多位工作人员的介绍,目前C栋楼是金山云公司人员办公之地,A栋楼则由小米集团的工作人员所用,其他两栋楼几乎都处于空置状态。有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小米 汽车 的工作人员将极有可能在B栋或者D栋楼中进行办公。

夜幕降临时,记者发现,只有A栋2层和6层有几间办公室亮着灯光,工厂也较为明亮,B、D栋楼则毫无光亮。在下午五至六点时,记者在门口等待多时,也并无看见工作人员下班之后鱼贯而出的场景,只有廖廖几人匆忙离开。与对面京东大楼的灯火辉煌相比,甚是冷清。

有内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所小米园区的工厂主要生产小米手机等硬件设备,库中储存的货物也均为小米相关手机或者智能产品。不过在记者走访此期间观察到,有不少物流车在园区内绕着既定的轨道卸货运货,之后再驶出大门。

记者围绕园区周围一圈发现,大多为各种企业的工厂,小米集团园区东门对面则有一重大项目在施工,该项目涉及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和封测环节。除此之外,区内已布局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新能源整车企业,以及一批“三电”配套企业,产业链较为完善。

有消息透露,小米 汽车 工厂最终选址马驹桥金桥区域,与经开区路南区一路之隔,未来可以与奔驰、北汽等一起利用M21支线(奔驰专线)运送车辆。至于为什么没有选在经开区的 汽车 产业区路南区,业内人士猜测,可能因为路南区未开发区域主要还剩VII-2街区,而北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已经占用了VII-2街区南侧产业区的一部分用地,VII-2街区北侧地区已经规划为路南居住区,去年才形成了阶段性成果,不想再因小米 汽车 的到来变动路南区VII-2街区原有规划,于是就将小米 汽车 放在了旁边的马驹桥金桥区域。

对于小米 汽车 落户亦庄,北京经开区展现了重视,其对外宣布:未来将发挥小米 汽车 项目“链主型”项目的引领带动优势,促进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的核心零部件、车规级芯片、车载计算平台、车控操作系统等在北京经开区集聚融合发展,并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

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则对此表示,北京经开区将举全区之力,在市区两级工作专班的积极推进下,为小米 汽车 项目做好保障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日投产,协同联动构建产业生态,积极抢占未来 汽车 产业发展高地,将小米 汽车 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 汽车 民族品牌,为北京建成全球智能网联 汽车 科技 创新高地作出贡献。

汽车 团队已扩充超五百人

小米造车的消息始于今年3月,经过一番扑朔迷离之后,小米集团终于发布公告,表示正式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小米 汽车 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雷军兼任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自小米正式宣布加入造车行列以来,一度组织过多次招聘。从6月份开始,小米官网就开始陆续招募与 汽车 行业有关的人才,招聘岗位包括数据平台、车载基础架构、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开发工具、前端平台开发、嵌入式软件、控制、感知、高精地图、仿真平台等,均与自动驾驶领域有关。

11月23日,小米集团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公告显示,智能电动车业务推进顺利,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而在此之前,小米在9月1日对外表示造车团队达到近300人。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小米 汽车 团队又猛增了200人。

据了解,小米集团任命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为小米 汽车 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相关工作,向雷军汇报;小米的早期员工、原 MIUI 生活黄页业务负责人刘方,是当前小米 汽车 的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同样是小米早期员工之一、原互联网三部总经理于锴是小米 汽车 智能座舱负责人。除此之外,小米 汽车 的核心高管刘德、王翔、洪锋、卢伟冰等均系小米手机高层。

随着核心团队逐步到位, 汽车 供应链生态也逐步完善。在 10月中旬的小米产投Demo Day上,小米通过小米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小米产投)投资的102家企业中,就有40多家企业与 汽车 相关。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动力电池、传感器、芯片、 汽车 电子零部件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并且不少企业都是细分领域中的头部企业。

仅在动力电池领域,小米集团就已经投资了5家公司,分别是: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珠海冠宇、赣锋锂电以及卫蓝新能源,而在自动驾驶方面,小米集团同时押注了4家激光雷达公司,包括禾赛 科技 、Innovusion(图达通)、北醒光子以及速腾聚创。在芯片与传感器基础上,小米更是广泛撒网,其已投资了包括纵目 科技 、几何伙伴、智行者与Momenta等在内的多家公司。

在销售渠道上,小米也在做足准备。日前,小米集团合伙人,中国区、国际部总裁卢伟冰通过微博表示,小米之家未来就要承担小米 汽车 销售和服务的责任,并且做好小米生态链基于用户场景的联动体验,所以肯定要开大店,才能把 汽车 放下。小米内部的新目标是在2~3年内开设3万家门店,对中国县乡市场形成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