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内容创业者的第二春来了?

新手学堂010

微信公众号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内容创业者的第二春来了?,第1张

文/ 邱月烨 编辑/ 谭璐

内容创业还有机会吗?”

这个问题,总是横亘在无数内容创业者面前。内容创业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当然是,在中国最大的流量池——微信中,诞生了一个个内容创业的奇迹。

2012年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改变了内容创业的商业模式。

根据微信今年5月发布的《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有超2000万公众帐号。让有价值的内容得到相应的回报,让创作可以持续,是一个好的内容生态应有的商业模式。

更迭至今,作为平台的微信,需要平衡和考虑的东西变得更多——左手是用户,右手是创作者。那么这些变量中要抓住的重点是什么?一方面要满足用户内容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释放创作者的能力,两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信生态结合起来,这是微信最关心的事情,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

去年至今,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微信公众号主要有四大变化:

第四,公众号的视频能力,这是区别于视频号、朋友圈小视频、视频动态的一个新产品。

近日,微信公众号团队晒出了一组数据:微信公众号整体流量保持增长、连载小说单篇文章当天最高付费收入达13万元、单篇最高付费阅读收入为26万元、收入最高的公众号达109万元、有视频创作者在两个月内实现了17万粉丝以及27万元的流量主收入……

微信公众号的这些成绩单,似乎与外界不时唱衰的论调并不一致。当下,内容创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微信公众号能否屹立潮头,持续把盘子做大?牵动着数以千万计创业者的迭代,能否成功?

我们简单分享一下微信公众号上述四点变化背后的逻辑,以及微信对于创作者生态的布局和思考。

乱序还是有序?

所谓乱序,并非真的无序,序是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新概念:常读用户。微信认为,最好的、最值得平台去保护的是常读用户,在新的排序中,常读用户是非常核心的指标,代表的是一段时间内喜欢看的用户。

因此微信做了一个很大胆的改动:消息列表的智能排序。实践过后的数据显示,用户更喜欢进入消息列表,更愿意往下滑了,常读关系更加密切,流量有了更高的增长。事实上,公众平台这一年小幅上涨的背后,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功能。

尤其是创作型的帐号或者创作型的内容,粉丝累计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全部是上涨的。

关于时效性文章,微信也在做算法优化,会通过算法调节,让喜欢看时效性文章用户的相关卡页,能够更快地排到前面去。

去中心化的推荐机制来了?

相关阅读和发现公众号,是微信最近被“吐槽”得比较多的一个功能。这似乎与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去中心化机制有所背离。

微信对此的解释是,目前,这两个推荐机制只是“灰度”,测试范围比较小,时间也不会太长,目前是非常初级的阶段,最终的形态不会长成这样,也可能不会在现在的位置,至于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再出现,敬请期待。

公众号视频有什么不一样?

今年年初,张小龙在《关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中谈到公众号的两个失误:一是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二是最合适的内容载体是文章,、视频等形式没有被很好地承载。

事实上,自70版本以来,微信一直在强化视频功能,包括视频动态,通过微视在朋友圈发布30秒短视频等。虽然视频动态满足了一些用户向亲密的朋友展示当下状态的需求,但它没能破圈,也没能和原发的15秒短视频有足够的区分。

今年以来,微信在视频方面的大动作,一个是微信视频号,一个是微信公众号视频,虽然听上去有点类似,但在微信内部这是两个不同部门的不同产品,入口也不一样。

可见,微信公众号对于视频内容这一板块的产品开发,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心思。

在视频的广告能力变现方面,也比传统的图文内容更强,流量主的单价比图文类流量主的单价要高。接下来,公众号的视频能力变化还会更加快。

付费阅读香吗?

付费阅读是今年公众号的重点,什么是好的内容创业生态?付费功能可以让创作者有更好的回报。

在疫情期间,一个21岁的女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付费连载小说,获得了超过3万元的付费阅读收入。开通付费阅读的三个月,她一共发布了18篇付费文章。

过去,一个公众号要获得不错的收益,大多来自于商务合作、内容电商等,而内容付费可以让创作者直接通过内容变现。

对于很多个人创作者来说,不需要推广团队和商务团队,靠自己一篇很好的内容,就可以创造出不错的收益,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微信分析了6月1日— 6月14日付费人数大于100的公众号,得出的观察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付费号,主要集中在非常垂直、非常细分的行业领域,例如,行业观察类的公众号,有46%的付费率;连载小说公号,付费率约为45%;香料、武器装备、首饰饰品(非 时尚 类)等相对to B和小众的领域,也分别录得20%、19%、18%的付费率。

从用户的接受度来看,付费的流水也是稳定上涨的,未来,付费专辑的功能也很快会出来。

内容有长期存在的价值,微信希望一篇内容的价值,能被用户看到的机会时间拉得越长越好。专辑对内容进行一个结构化的解决方案,站在用户角度上来看,它可以让用户有连续阅读或者同主题阅读的场景,这都是原来所没有的。

从微信平台的角度来看,专辑也能比较好地带动 历史 内容阅读量的上涨,数据是正面的。至于付费专辑,包括但不仅限于图文,还有音频的专辑,能带给其他的内容形态更好的管理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付费阅读还附带了“买一送一”的小彩蛋,当用户购买了一篇文章之后,可以把这篇文章赠送给好友,它的好处在于,能在付费收入和免费传播之间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未来的公众平台

看到这里,你还会怀疑内容创业的机遇吗?内容在迭代,平台在迭代,不变的是好的内容。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平台不会变,用户也不会变。

微信方面表示,“我们想让用户看到更好的内容,另外还坚持让创作价值的人能有更好的回报,在公众号生态里面,无论是付费、赞赏还是流量主收入,都会越来越高。”

抓住三个重点,创作者就不会错过新的一波内容创业红利:

第二,丰富内容形态,通过不同的内容形态来吸引更多的人进来阅读;

第三,阅读效率优化(智能排序),核心点在于常读用户的逻辑。

首先先要了解现在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17年上半年,微信试验室功能之前(5月18日),开一个公众号(0粉丝)发一篇文章,不管写的多么精彩绝伦,不做任何推广阅读人数永远只有你个人,也就是说up是恒等于一的,但当时普通人转发朋友圈的阅读率在10%~50%之间。18年后半年开始,这个现象完全被颠覆,微信再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去中心。搜一搜看一看的推出与完善,是整个数据流向几乎被颠覆,具体表现在于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在内容内做关键词布词,通过关键词检索内容了。(这个功能在此之前只有微信搜狗搜索能够部分实现)。

在强化去中心的同时其实也在弱化中心性,想改变微信固有的流量流向模式(用户习惯)是很难的。同样的案例在如今会变成,开一个公众号(0粉丝)发一篇文章,不做任何推广,up会绝对大于一,但这个曝光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因为微信本身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资讯APP导致被搜索的概率很低。现在普通人转发朋友圈的阅读率现在几乎为零。为什么呢?经过微商等各种微信朋友圈广告的不断洗脑,用户对各种套路越来越麻木了。

那么微信公众号到底该怎么样去推广呢?

其实有一个问题了解微信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决定一个公众号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能否带来经济红利带动产业营销的核心在于有多少用户基数,用户活跃度与粘着性多高。也就说有多少人在关注你,关注你的人有几个会读你的内容。公众号是基于微信的强社交关系平台,这个关系有多强,强到微信好友会有80%左右知道你谁,50%左右的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这些强关系强化了社区影响力,膨化了信任背书,我之前说到现在普通人转发几乎是没有人读的。普通人具体指那些人呢?普通人即指非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精英、非KOL的人群。而专业人士也不是谁是就能够轻易指定的,是朋友圈生态给予的,是市场给的。举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公司老板转发的朋友圈阅读人数绝对比任何普通员工的都要高。

非KOL的朋友圈转发不一定有效应

朋友圈推广其实是用类似与玩社群的方式玩用户运营,微商和电商用的很多,其中主要以CPE(互动)和CPS(结果)两种模式为主,微商玩的多是发朋友圈互动拿小礼品。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微信好友不够曝光率不足,个人影响力不足(不爽就屏蔽、拉黑)。自导的朋友圈广告(不专业的),最常见的效果就是十个微信好友七八个屏蔽你。

到了如今微信公众号想在单纯的通过发文章转发朋友圈来疯传,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是难于上青天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推广渠道和人脉去做推广,所以你的有一套完整的导流系统。

内容为王,其实所有自媒体的命脉

不管做任何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做自媒体的一种),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用户为什么要关注呢归更到底是因为你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给用户,所有要有明确的内容定向,持续有效的要产出有一定价值的内容,确保能够用户持续带去阅读价值。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怎么查看2021 2021年微信年度数据报告 微信个人年度数据报告。又到年尾了,大家今年也能通过微信小程序查看今年的微信报告单,能够在报告单上,清晰的了解自己今年使用微信的活跃度、游戏偏好、游戏时间、消费偏好、购物花销和朋友圈打卡地等等详细数据,相信这些数据对大家都是比较有用的,不过有些小伙伴还是不知道怎么查看微信年度报告,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2021微信年度数据报告的查看方法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首先打开微信客户端,在微信客户端最上面,点击放大镜搜索图标。

2、然后在搜索栏中搜索“微信数据报告”,点击小程序分类。

3、进入微信数据报告展示界面,选择微信2021数据报告,然后点击界面中的“生成报告”。

4、然后会弹出是否允许生成的弹窗,点击允许,即可生成微信2021总结报告单!

PS:这份总结的数据是非常精准的, 依托微信大数据整理然后进行总结分析,将大家一年来的详细情况,通过报告单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大家查看和总结!

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小红点”亮起时的兴奋,到如今“逃离朋友圈”浪潮涌起,朋友圈10年,我们是真的有点倦怠了。

朋友圈所呈现的并非真实的人生,大多是修饰后的人生,成为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里提到,305%的用户发原创内容朋友圈的频率都降低了,还有306%的人,因为工作需要,发了更多的朋友圈。

尽管微信不断推出保护朋友圈隐私的功能,但依然无法改变用户不愿意发朋友圈的意愿,这是为何?

四年前写过“三天可见的思考”一文,这篇算是姊妹篇吧。

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背后

微信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自从上线后,十年来朋友圈的界面几乎没有大的变动,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产品的成熟度与稳定性。

说一下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比较重要的几个更新:

2017年,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见”“最近三天可见”功能。

2019年,微信推出“最近一个月可见”的功能。

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但竟有超过2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用户的社交焦虑、不安全感可见一斑。

朋友圈的用户核心诉求:

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反馈来自于点赞或评论。

看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看看朋友最近的日常生活动态。

二、为什么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1 从私域空间到半私域空间,“朋友”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朋友圈的功能没怎么变,变的是人,人所处的环境在变,微信的影响力在变。微信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无法离开。

微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话功能。回想一下自己打电话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可以没有,但微信必须有。最后你的微信加了一个又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朋友,而你朋友圈的隐私难免会受到侵犯。久而久之,大家干脆就不发。

早期的朋友圈都还比较纯粹,那时加的都是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是强关系,数量还比较少。没有领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时候微信也还远没有现在影响力这么大,大家都还在玩qq空间。

哪像现在“朋友”越加越多,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半私域的空间。为了保护朋友圈隐私,在加好友时可以选择对方是否可以察看自己的朋友圈。

因朋友圈好友复杂化带来的两个问题: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隐私。

分组可见导致发朋友圈麻烦,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放弃发。

微信不断推出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把想发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发给了重要的人和群,想想自己也的确是如此。

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线上的社交广场,这个广场名叫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这个江湖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人,也充斥着看不见的各色各样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矫情,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发个圈。

你的幸福感可能会刺激到别人。你的悲伤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人之本性。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动态?”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日子最终还是要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3 缺少积极的正面反馈

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虚荣心,发了朋友圈必然希望得到回应,尤其是对于所在意的人,不过有时 候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上面说过现在朋友圈的互动率很低,

你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干脆就不发。不发朋友圈就没有这些顾虑,从根源上解决烦恼。

而当年才几十个好友,互动率却极高,点赞量和评论都很高。大家都很乐意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分享出来,真实而不做作。

大家都很容易收到积极的正面反馈,因此都很乐意发圈,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设打造这么一说。哪像现在充满了各种虚伪、套路,虚假面具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现在好友越加越多,但互动率却越来越少,整个朋友圈一片死寂。大家都没有互动的欲望,这让人进一步不想发圈。

三、发朋友圈有社交压力,点赞又何尝不是?

“朋友”越加越多,互动却越来越少。朋友圈之所以互动越来越少,本质上是因为互动泄露了多个朋友之间亲密度这个隐私。

甚至你点个赞也是投鼠忌器,因为你赞了她,就可能得罪了他。没有了点赞的正向激励,这其实不利于发圈的,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朋友圈慢慢冷淡了下来,发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大家都在默默潜水,窥视着这个江湖,不说话,不敢点赞,不敢转发文章,生怕惊扰了他人。

四、朋友圈早已变了味,成为了微商、广告的乐园,各种转发和应酬式点赞

刚开始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大家可以看到好友的各种真实日常,可能大家能够在朋友圈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分享,一种喜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心态、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发生了改变,朋友圈实际存在的意义也逐渐消失了。

朋友圈就充斥的全是广告、生意,本来是一个自己对外的分享真实生活的平台逐渐变成了赚取收益的第一渠道,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工作圈,广告圈……

朋友圈关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动态越来越少,廉价的广告却越来越多。或许大家都过的并不如意?

五、逃离朋友圈?就像逃离北上广一样可笑

前段时间在微博热搜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朋友圈的我vs微博上的我。

整体意思是说:有人在朋友圈装死,却在微博上蹦迪。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压力正在逃离,但你真的能逃离朋友圈么?

每隔一阵子,“逃离朋友圈”的论调就会重演一次。人的表达欲分享欲不会消失,也许他们暂时把阵地移到了微博、抖音和小红书……他们渴望在陌生应用中找到新的社交空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朋友圈。

根据2021年微信公开课的数据显示,微信日活跃用户达109亿,每天有78亿人进入朋友圈,每天12亿人发朋友圈。看这统治力的数据恐怖如斯。所以,不要以为你逃离了朋友圈大家都逃离了,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人终究是群居性动物,人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尽管朋友圈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朋友圈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好的社交平台,没有之一,四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依然持同样的观点。

微博?体验烂到不行,已经烂得不能再烂。

小红书?不如叫小黄书,上面充斥着各种精致小资格调。

QQ空间?那是小孩子玩的,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也就基本上告别空间了。(空间曾经是我们展示社交的绝佳选择)

知乎?人在蒙古,刚下航母的装逼阵营么?知乎的想法倒是不错,可万一被人挖坟了怎么办?

只能说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你可能会在小红书、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朋友圈依然是官宣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比如考研上岸、结婚领证、落户安家……

人们也很乐意为这些喜闻乐见的事情奉上自己珍贵的点赞,表示恭喜恭喜了,朕已阅。

六、朋友圈众生相,无非这么几种

没心没肺的单纯小可爱,活在当下,不想那么多。俗称真实记录当下的生活。—(用户内心OS:最喜欢看)

人设打造家,不断的包装自己的人设。—(用户内心OS:一般喜欢)

各种打卡,求赞,转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不讨厌)

人生赢家,不断宣传自己的生意,高级凡尔赛。—(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公司任务,不得不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

微商大法,不断刷屏。—(用户内心OS:极度反感,容易被屏蔽)

七、怎么从来没有看到某某发圈?不是他没发,而是你看不到

朋友圈的分组可见让发圈变得放肆,这也是为了营造人设打造而专门设计的功能。

为了维护你在亲朋好友心中的完美形象,在分组可见的帮助下,你在朋友圈演绎多面人生。

你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不想让你看到的你永远也看不到。

若是没有分组可见,发朋友圈的人将会相当克制,乃至不发。

最后,以辛弃疾的一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来结束本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