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与感」看小米的粉丝经济

新手学堂08

从「参与感」看小米的粉丝经济,第1张

2 天时间,看完了「参与感」,作者黎万强,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借着创始人的第一视角,算是对小米有了近距离的了解。

书是 2015 年出版的。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媒体对小米的评价也有了变化,开始怀疑小米营销模式的可用性。结合现状,看这本书,能看到小米业务发展的逻辑,以及后来的变化。

1

书的主题的是「参与感」。看到书名时,我以为全文是以参与感为主线,以营销为主题来讲的。全书总共有 6 个篇章,每篇相对比较独立,参与感并没有贯穿所有篇章。

其中的主线是:参与感篇-产品篇-新媒体篇,剩下的三篇作为补充,来讲小米在营销上的做法和思考。时间不多的朋友,可以看前面的三篇。

我对参与感的理解的就是:做好「产品」+「营销」,也就是粉丝经济。

上面是书中插图,雷军的七字诀。整个书讲的内容都有涉及到上面部分,我的感觉要比参与感多得多。

我对书的理解是以用户中心,面向用户去做产品,如下图。

一边是产品,一边是用户。小米借助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与用户建立传播渠道。用户购买和使用产品,小米提供服务,从而在产品与用户之间建立了关系。品牌是小米对自身产品的定位,为哪些用户提供产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样?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以上对应关系就是:产品 - 产品篇,渠道 - 新媒体篇,品牌(定位) - 品牌篇,服务(用户关系)- 服务篇。设计是产品的一部分,设计篇是对产品篇的丰富篇。最后进行聚焦提炼,就是参与篇。

从产品的构思到送到用户手里,这中间产品需要经历很多的重要流程。小米的创新之处有:

开放重要环节。将产品设计,营销活动等环节开放出去,让用户参与进来,帮助产品的改进和传播。从而加速产品从公司到用户触达速度。

快速迭代。传统手机系统迭代速度是半年或一年,而小米每一周都会迭代优化,这也是保障用户参与的前提。

从产品层面来看,雷军的七字诀像是道法,比较抽象,告诉你互联网的战斗法则。「参与感」的三三法则是术,比较具体,教你在产品营销怎么做。

2

书中部分观点提取:

「爆品」产品战略。产品规划时要考虑做到某一个品类的第一。资源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通过聚焦形成规模效应。

社会化媒体路线。小米是第一个专注互联网用户的品牌,营销通道不断地尝试和扩展:论坛 - 微博 - QQ空间 - 微信。论坛是最早建立核心用户,沉淀老用户的;微博和QQ空间主要用来做口碑传播;微信主要用来做客服。在营销上小米做到了,用户在哪里,我们就是哪里。

口碑。在七字决中,「口碑」处于中心位置,产品的「专注」,「极致」,「快」最终都是指向它。雷军在一次访谈中以海底捞举例,口碑就是超预期。做超预期,太难了。在这事上,大家对苹果已经多少年没感觉了,但这不影响它是一直卖得好。

有的产品好,传播一般,口碑好。有产品一般,传播好,口碑也好。口碑就是产品+传播。产品是前面的1,营销就是后面的0。

设计。设计是产品的一部分,产品包含设计,设计服务于产品。好用 > 好看。先有好用,才有好看。

活动产品化。把活动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产品,其中的流程相当产品的功能或模块,对其中的流程进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比如说,通过策划把购买活动做成话题,为产品导入流量,将原本单向的购买行为变成了很有参与感交互性的活动。

产品活动化。运用运营思维,把活动的环节植入设计成为产品的功能。比如说,MIUI 的每周设计公告都有视频教程,用户看完视频后可以引导去论坛交流;系统升级重启后也会引导用户去微博炫耀分享最新版本的体验。

让用户激励团队。建立平台,让整个团队进来,直接面对用户。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抓住用户需要什么。开发团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报表,用户面对的也不是单调的更新日志。

定位。用户做选择时,会先选品类,再选品牌。小米做所有产品,会先考虑品类逻辑。做手机时,开创新品类:互联网手机。做电视,也是开创新品类: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

品牌调性。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调性。很多公司品牌传播会犯两个错误:讲「我是谁」不讲真话,搞高大上的概念。没讲明白「我是谁」,搞跨品牌合作,所谓的明星策略都是假大空。

忠诚度。互联网产品强调工具化价值,忠诚度很难建立。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小米是做忠诚度,再做美誉度,然后是知名度。

线下引爆参与感。做「爆米花」线下活动,全程让用户参与 。官方每年组织几十场见面会,用户自发组织的五百多场同城会。用户在论坛里投票决定在哪个城市举办,有多少用户参与表演。

和用户做朋友。开放做产品做服务的的运营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和用户做朋友就是和用户一起玩,不做形式化的用户调查或高大上的发布。

3

小米带来的是思维框架和方式的冲击。以前大家都是按传统的套路来打,新时代来了,突然有人不按常规出牌,做得还风生水起,禁不住感慨,还有这种玩法。

早期的手机市场乱世混战状态,现在活下来的都是高手,竞争也达到白炽化程度。小米早期坚持以尽量少投放广告,不做广告,不找明星代方广告。现在线下店面也开始做了,线下广告也投了,代言的明星也换了好几个了。面对市场的变化,小米也都积极地做了改变和快速响应。

小米的营销方式也是在大量的试错中走出来的。快速地试错,就能快速地纠正。

小米产品的核心基础是性价比。刘德在接受王自如的采访中提过,性价比是小米产品的基础,这一点不会变。

看到别人写的,也要看到没写的。哪些能为我所用,哪些并不能为我所用,虽然讲的好。如果不适用,但能给我带来启发,也是有意义的。

小米的营销虽好,但并不适用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抄作业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从创业起,小米都是不愁资源和资金的。那些只做纯软件产品不一定玩得转,即使做硬件也未必行得通。手机可玩性高,能吸引用户参与设计,换其它产品能不能这样做,是另一回事。

从产品的属性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之处,充分打通产品到用户的通道。从产品设计到用户手上,配合产品,需要经历哪些业务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里,哪些点有改进之处:可以让用户参与进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他们做朋友,做出他们想要的产品。

反观在提升自己做的产品上,我可以做哪些改变?不是在谈需求时,脑子里说着以用户为中心,嘴上说从用户角度出发。还有的是,在产品通往用户的路上,是不是在持续创造价值。这也是「参与感」带给我的启发。

另:

很多人都会好奇,小米作为手机公司,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周边产品呢?刘德是小米的生态链负责人,他在王自如的采访中解释了其中的逻辑。

小米手机拥有那么多的粉丝是有各个方面的原因的。

小编也挺喜欢小米的手机,无论外观还是配置上面来说都很好而且及具有特色而言。特别不好的就是小米太容易发烧了。北方的夏天轻轻送送的手机就发烧了。拿着都很烫手,不过小米就直接的把这一点不好明确的告诉消费者,在小米手机新机的屏幕上都会贴着:为发烧而生!这几个字。

单单的从这件事的做法上面来讲。不得不说,小米这样的做法,让很多消费者都感觉很舒服。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直面承认自己缺点的一个商家。相比那些表面宣传甚好的商家,假如最后消费者发现并不是说的那么好,就会引发及其大的不满。

如果要获得粉丝,就必须让消费者从内心中认可你的商品。小米就做到了。再者就是小米不仅手机做的好,而且小米很注重小米其他的发展进行联动的销售。其中例如小米的路由器、小米的充电宝、运动耳机、机顶盒等等等。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小米兼顾这么多的研发和销售,但是每个方面都做的很好,尤其是产品做的很好,所以就获得很多的人的喜爱。

再者就是小米的营销方式,小米采用饥饿营销的方式,获得更多人的注意和关注。还有就是小米有创新,这一点是小米能保证有那么多粉丝而且粉丝数量还能保持增长的一个原因。如果一个产业没有创新的产生,只知道抄袭。那么终将会被其他的竞争对手所打败。小米每一次的创新都能博得很多人的眼光,吸引到很多人。

这就是小米拥有那么多粉丝的原因。

我觉得这个行为并不靠谱,因为购买手机和购买汽车完全属于两码事,蔚来汽车有没有必要去照抄小米公司的营销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营销方式,大家对待不同公司的态度也不同。对于蔚来汽车来说,如果想经营好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业务的话,蔚来汽车需要尽可能多去向优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学习,而不是向小米公司学习。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小米公司的业务做得不好,而是因为小米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只不过属于初级阶段,蔚来汽车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那些真正做到好的新能源品牌身上。

蔚来汽车在学习小米公司的粉丝经济。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当中,蔚来汽车在主动学习小米公司的粉丝经济,并且通过维护粉丝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用户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因为蔚来汽车本身的资金规模并不大,所以蔚来汽车会和其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展粉丝经济可能是蔚来汽车弯道超车的机会。

蔚来汽车的模仿行为并不靠谱。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买手机和买汽车的行为,对那些想要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来说,车主其实很难对一个品牌产生盲目崇拜的现象。以我个人来看,蔚来汽车需要尽可能做好自己的技术研发,最好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独立技术。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蔚来汽车自然就会获得众多车主的青睐。

除此之外,我认为蔚来汽车也需要加大电池领域的研究和合作,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讲,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将会决定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问题。

小米的粉丝为什么比华为的花粉高调

因为两者的目标客户不同,小米主打高性价比,面对的是爱玩游戏的年轻人,华为主打商务旗舰,面对的主要是中年商务人士。

为什幺小米的米粉和华为的花粉一言不合就开吵。

哈哈,都看不惯对方呗,就像明星的粉丝对喷一样,我是米粉

谁知道呢?这当然是两方海军发起的,然后就带动很多网友也参与进去,这就是平常说的互相带节奏,不用去管这些。

华为的粉丝叫花粉,那索尼的粉丝叫什么

索饭或索粉吧也,可以选择叫信徒们

华为和小米的粉丝为什么要互怼

我看就是闲着了,没别的。小米我也用过,华为我也用过。没有绝对好与坏。小米游戏性能好,华为手机结实质量好,摔不坏,但游戏性能不比小米,小米外观新颖,华为外观稳重。所以那些什么互怼就是没事干的人干的事

小米粉丝为什么比华为多

因为真正可以体会到小米的实惠的价格,手机质量也不错

为什幺小米的粉丝同时和华为,OV,一加等等撕逼

其实都是互相的,华为粉丝同样和其他的品牌互喷。都觉得自己用的东西好。

华为的Emui为什么不如小米的miui

如果是系统的话,当然是小米MIUI好用,两者都是修改的安卓系统,但是小米系统修改的,操作什么的更人性化更符合中国人,而且系统流畅度什么的都有提升,而且界面也是比其他系统好看的。但是要是手机品质的话,还是华为更胜一筹,不过华为的机器贵是真事

华为的花粉俱乐部发帖问题

回复可见在花粉俱乐部是版主玩的。一般的人对这种做法都很反感。

小米Max2发布会直播为什么华为粉丝沸腾了

您好,我觉得荣耀X2还是很不错的,荣耀X2采用LTPS低温多晶硅工艺,功耗低、省电、透光性好、更耐磨,299mm极窄边框,718mm极薄机身,方便单手握持7英寸的顶级全贴合屏幕,带来完美体验。华为X2采用了5000mAh大电池+智电25省电管理系统,普通消费者使用超长时间续航。使用64位超8核处理器芯片,3GB的超大RAM,带来更加流程的使用体验。

《社群营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虚拟社区引起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口碑营销。它系统地讲述了社群营销的概念/诞生背景/优势/如何操作,并且讲每一章的最后一个小节会通过案例的方式梳理理论内容。

之所以会选择营销方面的书是因为正在进行的大广赛,希望通过书籍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整理便于在脑内形成营销逻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网络原住民的社交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及品牌在进行社群营销企划的大致步骤和注意事项。

小米公司知名度很高,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主动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品牌宣言是“为发烧而生”,具有品牌独特的MIUI系统,他们让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开发组”,让消费者“定制”产品,而后卖给发烧友。从而不断扩大产业链,进行产品升级。

梳理小米的社群营销,主要是四个步骤。第一是聚集粉丝;第二是增强参与感;第三个是通过线下引导用户,稳固感情;第四是互动沟通共鸣。

2010年,小米推出手机实名社区米聊,再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聚集粉丝,再推出每个新产品之前,会让米粉参与制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需求,并且直接进行改进设计。推出产品后,线上运营爆米花论坛,线下举办同城会和米粉节,实现双线的沟通和融合。最后,更新售后服务,做到一个员工或者粉丝都是客服,持续不断地与粉丝沟通,关注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小米在社群营销方面是相当成功的,这个来源于小米对于粉丝聚集平台的精准人认识和运营策略。比如主要聚集地时在论坛,在论坛上米粉参与调研/产品开发/测试/传播/营销等,小米产品1/3的修改意见都是来自于用户。小米的社群运营特别注重参与感,创新了很多与米粉的互动形式,为米粉打造归属感,通过用户的口碑进行进一步的传播和营销循环。

用小米的具体案例说明,“橙色星期五”指的是小米的MIUI开发版每周五下午五点发布,小米的手机系统MIUI就会进行升级和更新迭代,这个不仅仅是小米产品的日常设计完善,更是每周一次用户重度参与的机会。又比如小米推出红米手机的时候,与腾讯进行渠道营销,咋QQ空间推广红米手机,是根据产品定位追踪红米的购买人群。

产品更新一般包括产品类型更新和产品品牌更新。

(1)产品类型更新是指社群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延长产业链的过程。

小米科技的董事长雷军说过:“小米生态是开放的,不是排他的,他们有三个核心产品,手机电视和路由器,还需不安依照生态链延展。”小米确实是从手机做起的,但是从现在来看,消费者对于小米的印象更加综合,根据小米集团2019年的财务报告,生活消费产品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它能够被增长达到了565%,远远高于手机业务营收的162%和互联网服务的318%。小米上至智能家电,下肢中性笔,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有设计,小米生态链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领域,其实是在打造完胜的生态生活链,致力于一站式解决用户对生活消费产品的需要。有研究报告指出,小米形成三个产品圈层,第一个是手机周边商店,基于小米手机拓展耳机/音响/移动电源等;第二层是智能硬件,包括智能家电或者智能玩具;第三层是生活用品,如毛巾/牙刷/背包/旅行箱等。

(2)产品品牌更新:

产品品牌升级,包括品牌定位升级/品牌形象升级品牌名称/品牌标识/营销策略升级等。

最近行业比较热点的咨询之一就是小米进行logo的改进和升级,这就是属于品牌形象升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很多网友表示“我上我也行”,甚至于有人已经做出了相关的表情包,也有做成视力表的人才。

1 社群营销: 是基于相同或者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以产品或者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形成的商业形态。(兴趣群——消费群)实质上是一种口碑营销

2 人际交往的距离: 公众距离(360cm以上)、社交距离(120~360cm)、个人距离(45~120cm)和亲密距离(45cm以内),类比:社交—社交距离;社区—个人距离;社群—亲密距离

3 社群营销优势:

(1)精准用户(需求精准化和传播精准化)

(2)强烈的参与感(“成就需要”——戴维·麦克利提出的理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最主要需要的就是成就需要、亲和需要和权力需要)

(3)信任交流产生的粘度(情感依赖/利益依赖)

4 ·“跨界营销”:

利用各自的品牌和特点和优势,提炼核心元素,与合作伙伴的品牌核心元素进行契合,从多个侧面诠释一种共同的用户体验。

一般产品不同、品牌不同、所处的行业也不同——互补关系

·跨界营销的原则:

资源匹配 两个企业在品牌、实力、营销思路和能力、企业战略、消费群体、商场地位等方面应该具有共性和对等性

品牌效应叠加 两个品牌在优劣势上进行互相补充,将各自已经确立的市场和人气和品牌内蕴互相转移到对方品牌的身上或者传播效应互相累加

消费群体一致性 两个气液所处的行业的不同、品牌的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是想跨度营销实现需要具备一致或者重复的消费者。

品牌非竞争性 互惠互利、互相借势增长的关系

互补原则 在产品属性上要有系那个对独立性

品牌理念一致性 双方的品牌在内涵上有着一致的或者相似的诉求点或者有相同的消费群体、特征

用户为中心 企业的一切营销行为都从过去围绕企业和企业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

·跨界营销的内容:

(1)品牌跨界:

同等级品牌的联姻。不同的领域同样著名的品牌为了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利用对方忠诚消费群体,提高机会,情话品牌忠诚度和好感,共同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2)促销跨界:

双方达成一项促销合作计划,其中一方的产品成为另一方的促销品或者促销工具,或者双方均把对方产品做微机房产品的促销品。

(3)渠道跨界:

指某一家企业借用另一家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或者借助仿双优势的销售渠道互相销售对方的产品。以渠道和终端为核心,一般大量运用在家用电器、IT、汽车、手机、日用品、快速销售品、耐用销售品、饮料食品等

5 产品更新一般包括产品类型更新和产品品牌更新。

(1)产品类型更新:

是社群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延长产业链的过程。(小米系列)

(2)产品品牌更新:

产品品牌升级,包括品牌定位升级/品牌形象升级品牌名称/品牌标识/营销策略升级等。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防止品牌老化/竞争同质化而产生的,是社群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

但是品牌更新不可以失去产品原来拥有的特色。

6 社群营销环境特点: 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

打开系统更新(miui9打开方法是设置→我的设备→miui版本)→屏幕右上角功能符号→看下👇👇👇图申请内测资格。

嗨!

Pioneer of MIUI Beta Team,内测粉丝组招募令!

http://wwwmiuicom/thread-1664641-1-1html

(出处: MIUI论坛)

第一条 MIUI 内测粉丝组基本条件:

 (一)使用 MIUI,热爱 MIUI,喜欢并熟悉 MIUI 社区;

 (二)机型为目前 MIUI V5 的官方适配机型;

 (三)当前使用 MIUI 系统版本号至少为上周五的版本号(刚适配机型除外);

 (四)最低申请条件请见申请页面,可能会根据不同机型申请情况浮动调整。

 第二条 因违反 MIUI 章程和版块规定受到警告、禁言、禁访处罚的,自处罚结束后一个月内不具备申请资格。

 第三条 现有特殊用户组(版主、发烧友俱乐部、荣誉开发组、解答组、资源组等)的权限大于或等于内测粉丝组,无需申请。

 第四条 MIUI 内测粉丝组申请审批流程:

 (一)用户在申请页面申请后,系统会依据现有申请者条件从高到低依次筛选,条件满足者系统将自动给予加入内测粉丝组并发送站内信通知;

 (二)因条件不满足没有审核通过者会继续排队申请,如两周内依旧无法满足条件通过,系统将自动拒绝申请。

 第五条 MIUI内测粉丝组换组申请审批流程:

 (一)已经成功申请内测粉丝组,想更换测试机型可以到申请页面根据提示来申请换组;

 (二)换组需要符合要更换机型的最低申请条件,申请换组后会临时撤销内测粉丝组头衔直至换组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