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了QQ微信,为何腾讯还一直在打造其他的社交产品?

新手学堂010

已经有了QQ微信,为何腾讯还一直在打造其他的社交产品?,第1张

有的人也许并不知道,其实腾讯是一个特别注重赛马机制的公司,特别是在微信胜出之后,当年腾讯在打造QQ之外的另一款社交产品时,微信并不是唯一,只是后来QQ团队以及手机QQ团队制造的产品失败了,而QQ邮箱团队也就是张小龙所率领的微信团队获得了胜利。

对腾讯公司而言,他们公司拥有足够强大的资金链,所以就有资格可以尝试更多的办法,想要考验内部哪个团队是更强的,或者是哪个方向是更对的,理论上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不断的探索需要花钱,腾讯无疑拥有足够多的钱,于是才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一个竞争制度规则。

最近腾讯的QQ微信已经彻底垄断了中国的社交市场,但是腾讯依旧在频繁地推出新产品,这4款新的产品分别是轻聊、回音、有记以及猫呼,这些产品全部都是社交类产品,只不过主打的领域会不同,比如说有的会讲究一个异性交友,也有的会更多地去追寻一个视频通话,毕竟现在的微信视频通话太简单了,如果能够拥有更好的视频美颜功能,可能就会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显然腾讯想要重新把当年的微信赛马机制再用一遍,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主要也是因为QQ跟微信现在已经年纪大了,微信已经渐渐步入第10年,QQ已经20年,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中年期,而按照国外的一个社交产品喜新厌旧理论,微信与QQ总有一天会倒下,只是时间问题,腾讯没有办法阻挡这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却可以让新崛起的王者同样是自家品牌。

正是因为腾讯这些年在广泛的用赛马机制推出更多的社交产品,所以才让其他的创业公司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机会,就连腾讯自己对自己的产品都不自信,不相信QQ以及微信能够长久存在,那么为什么其他的小企业没有资格去创建一个新的社交王国?的确,尝试者实在太多了,而且跟腾讯赛马机制非常类似的事,它们都不是简单的一个模仿,而是在各自细分的领域进行钻研。

社交领域被细分了太多的板块,而不论是在哪一个细分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且让它成为了闪光点,那么这个社交APP就能够很容易的崛起,并且延伸到其他领域开始展现出统治力,此时就是颠覆QQ微信之时,腾讯就是非常害怕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以至于当年马化腾在微信成功凌驾于QQ之上时,都非常的心有余悸感慨还好微信是自家的产品。

虽然话是这么说,每一代王者总有一天会老去,然后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这两个产品的寿命与韧性其实已经被腾讯团队打造的足够强大,其中微信在手机端的地位根本就没有办法被动摇,其中除了有很多的游戏以及是其他的应用都可以使用微信账号简单登录,更重要的是微信的钱包功能,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支付宝的第二大互联网金融体系。

所以你也许可以尝试性地使用一款社交软件尝尝鲜,但是你不可能抛弃自己的小金库,所以我们就没有理由去抛弃微信,至于QQ的话,由于已经在中国运营了整整20年,这小企鹅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想要彻底摧毁QQ更是难如上青天,就算是微信如此强大的产品,依旧没能把QQ击溃,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QQ在电脑端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微信,只是在手机端略输,并且手机端QQ还出现了返祖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微信重新使用QQ。

Qq在电脑端的运营已经是固若金汤,腾讯是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论是网易还是盛大,都很难跟腾讯相提并论,而在登陆腾讯游戏cf以及lol的这些用户群体当中,几乎99%的用户都是直接使用了QQ登录,除了是一款社交产品之外,QQ同样成为了一个PC电脑最重要的工具与延伸手段。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微信QQ虽然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代,由于缺少某种东西然后被后来崛起的社交软件打败,但是这种打败很难致命,最多让国内的社交软件从两分天下变成三分天下而已,而就算如此,马化腾也并不愿意让任何人染指这三分天下其中之一,如今入局社交的人多如牛毛,不知道大家认为有谁能有机会成功呢?

子弹短信是锤子科技发布的一款社交软件,子弹短信在App Store免费榜排名飙升至8名,仅次于百度,在社交软件排名第二,超过第三名微信。子弹短信和微信到底有什么区别子弹短信的特色是什么

子弹短信和微信的区别及特色介绍:

在8月20日的坚果Pro2s发布会上,老罗花了十分之一的时间介绍了一款新产品“子弹短信”。

老罗介绍道,这款软件的开发者为前锤子科技员工创立,自己在外面找了一支“天才”创业团队,与锤子科技双方精诚合作,历时四个月完成。

在很多人看来,老罗推出这款产品是欲与微信分食。

微信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聊天工具,在办公室场景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微信不断更新,其并没有针对上班场景进行优化,导致商务用户在办公时工作效率极为低下。这一点,老罗深有体会,他认为,“子弹短信”将会解决这个问题。

“子弹短信”是如何让办公场景更便捷呢

微信接受消息时常会收到一段语音,在不方便听的情况下,子弹短信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不仅可以发送语音,还可以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用户自行选择。

工作时因为太忙,时常忘记回复消息,也会在已读后也忘记回复、处理的情况。子弹短信有一个稍后处理榜单,当你阅读后,如果无法及时回复,可以将它列入稍后处理榜单,之后再逐一回复,界面清晰的板块减少了遗忘的可能。

列表页快速回复功能,老罗在发布会上演示了。他和闪电胶囊结合,每个消息右边都有一个麦克风按钮,回复消息无需进入单独窗口,只需要点击麦克风进行回复。类似于3D Touch,可以在外部进行简单操作,省去了来回在界面退出的步骤。

这款产品栏目分为对话流、通讯录、资讯流、收藏流和个人中心,他还有一个发现附近锤友、锤友群的功能,这点类似于微信起家的“附近的人”和QQ群的功能,因此有网人问道,“会不会是一款锤友式‘饭否’”

毕竟是锤子出品,“子弹短信”在朋友圈被连续转发,在App Store免费榜中排第8名,社交榜中排名第二。

查阅“子弹短信”在应用商店后台的下载留言,对于这款新生软件用户似乎并不满意,多数吐槽“无法注册”、“无法登入”、“产品鸡肋”等,也有人表示“这款产品很好用”、“现在真正做产品的人还有多少”

互联网从业者究竟对这款如何评价铅笔道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某科技公司资深技术从业者小七(化名)表示,如果说产品的提升和创新,永远都是从本质上解决或者提升用户体验和需求,而不是附加所谓的“创新”。“子弹短信”号称提高用户沟通效率,目前来看,并没有。

从获取用户层面,业内资深从业人士晓东(化名)说,这款产品获取用户很困难。首先,App获客成本高,毕竟锤子手机销售量还不足以支撑起一款产品的用户量,微信朋友圈也无法下载,更无法通过微信导入好友。而单纯利用通讯录或者来实现用户引流,是非常困难的,时间长就会被遗忘。

此外,在各个功能上,不少用户也有不少意见。例如它的发短信功能,如果好友没有下载“子弹短信”就需要发送一条付费短信,这个功能类似于五年前的“移动飞信”。移动飞信早年将短信作为主营业务,随后短信进入萧条期,这也是飞信没落的一部分原因。

在产品的交互体验和UI设计上,产品基本偏锤子系统设计风格,这个风格在当下社会中其实并不讨喜。

在功能性上,如果说它是一款社交软件,但附带的腾讯、今日头条新闻版块的功能又着实让人尴尬,有些产品路线不清晰的意思。并且新闻弹出没有关闭的功能,与小众路线显得有些出入。

至于颠覆微信的言论,多数受访者似乎并不认同。“子弹短信不会颠覆微信,也颠覆不了微信,充其量是一款微信互补品。擅长做手机、讲英语的老罗,做IM APP可是头一回,万事开头难。”某互联网从业者表示。

也有少数受访者表示“子弹短信”看好。某科技公司创始人认为,目前来看,这款产品应该是给锤友提供一个更好的沟通平台。老罗把粉丝放到一个平台上,巩固各地锤友群关系链。

在知乎上,有用户留言写到:因为锤子所针对的受众群体是 20 到 40 岁之间的职场商务男性,他们比较聪明,喜欢折腾,能够接受也能够记住这些复杂的功能。

也有个别用户毫不吝啬对老罗的赞誉,“整个行业都在跨入人工智能,紧锣密鼓下推出自己的智能软件应用,老罗却另辟蹊径,开发出这款“子弹短信”,堪称IM APP 中的清流”。

多位圈内人士认为,毕竟因为老罗与锤子自带流量属性,还是一款社交IM产品,才会引来这么大的关注度,但一周后,这种热度会明显消退。当然,能不能持续保持这种热度,就看他背后的营销团队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款APP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周期,这个周期是多维度的,但很多的是用户的内心审美疲劳。面对社交焦虑,子弹这款产品属于产品形态专注、信息点对点的沟通,可以作为基于通讯录关系的管理,作为一款垂直管理工具,而微信则属于全关系管理。一名资深科技从业者表示,“短期看,这款产品已经具备网红产品爆发前置,中长期来看是一款不错的第二社交工具。但是,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如何克制用户内心未被满足的社交饥渴感,才是成败的关键。”

且不与微信做对比,“子弹短信”更大的意义是老罗和锤子本身对自我的一种新挑战。正如某创业者所言,“毕竟老罗做的是手机生意,做社交IM对于老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单纯靠硬件形成生态的难度太大,除了苹果没有成功案例。小米也只能说是在路上摸索,从社交软件取得突围虽然难,但可能性还是有。”

发布会当天,老罗在台上花了不少时间讲解、演示这款产品。然而,“颠覆微信”这话,老罗并没有直说过。演讲结束,老罗长吁一口气。至于“子弹短信”是昙花一现,放出子弹,收不回去;还是老罗在社交领域的致命一击,唯有拭目以待。

你们觉得子弹短信怎么样呢

微信的利与弊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天,是那种看不到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的陌生社交;接着是熟人社交,90后们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则每天给其刚出生的婴儿拍照留念,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着朋友们点赞和评论;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网络里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除了生孩子那点事儿之外,现代人都能在网上完成了。

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民App,成为这个虚拟国度里最耀眼的明星。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业界严肃的表扬,赞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以至于腾讯不断给微信加料,例如红包、扫码、微商等等,更让人感觉牛逼的是,微信每推出一项服务就能在理论上颠覆一项传统业务,但显然,这些说法有点过,最起码是揠苗助长了:在主流的语音交流中,我们第一反应依旧是传统的电话业务;微信红包一个春节赚了1亿用户,但没能颠覆支付宝,在微信红包最火的几天内,他们的交易人数大概是800万,而支付宝的交易达到1亿笔,至于,微商就更摆不到台面上来讲,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若有若无的面膜了!

如果非要给微信找点颠覆性的成果,恐怕只能是社交内战了。因朋友圈的风靡,腾讯干脆解散微博团队,连自家的QQ空间也受到了冲击,但这点成果远不能满足腾讯的野心,毕竟,微信这个流量入口实在是一把巨大的好牌。但要真正把这些流量变成QQ币,微信首先需要考虑赎罪,让其成为一种更健康、正直、完美国民应用。

中国人智商与朋友圈无关

前不久,一篇题目为《微信朋友圈拉低中国人整体智商》的分析评论风靡网络,大致意思就是朋友圈建立了熟人之间的强联系,与微博的广场环境相比,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有谣言入侵将会迅速传播,而且被粉碎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因用户在微信上的投入时间越来越多,正经看书、上网、搞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大家的智商都会下降。

笔者认为,微信影响中国人智商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有90%的担心属于“杞人忧天”。众所周知,现在朋友圈里最流行的内容主要是生活常识、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因缺乏专业性的审核机制,难免有夸大、虚假的成分存在,甚至有一些伪论点,但充其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还不至于影响智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生活常识上的不准确,消费者只需要做些简单尝试就能验证,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心灵鸡汤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他成全了一些成功学大师,但信徒们却永远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这和智商没有关系,只能是让用户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在不知不觉间竟与中国大的社会环境不谋而合,只是在梦醒之后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养生知识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忠实粉丝的健康,而这也是亟待整顿的内容,笔者建议朋友圈可效仿的做法,像医学、法律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专业机构的认证才能发布,从而避免庸医给公众造成困扰。当然,即便朋友圈里有些医学、养生知识,但笔者就不相信,有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突发脑血栓不去医院,而是跑到朋友圈求助?或许,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太高估微信的魅力,也太低估传统专业机构的能力了。

微商:微伤朋友,重伤感情

其实,朋友圈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能对用户行为产生1%的影响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它们只是业余生活中的娱乐式谈资。因不涉及利益问题,所以,也不该承受实质性的罪名。但最近兴起的“微商”却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是搞虚假信息,伤点感情倒不算什么,关键是会伤害到钱。

2014年可以说是“微商”的元年,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走入正轨,最起码,暴力刷屏走的不是正道儿,他们构建了分销体系,重推销,轻卖货,有些过分的家伙甚至连商品都没有,无异于微信里的传销窝点。霸屏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微信用户体验,而且因品牌缺失,商品质量低劣,微商仅用半年的时间就透支完了商业信用和社交资源。事实上,面对琳琅满目的推销广告,我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严重者直接屏蔽。而当普通用户声讨这种行为时,他们却搬出首富马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刷下去一定会成功…

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理应有资本去和手机淘宝去掰一掰手腕,但淘宝早年也是从最基本的商业信誉开始的,这几乎是任何商业体系的核心,无奸不商只是最低层次的竞争罢了。而且,微信之于淘宝具有更强大的社交属性,而且朋友圈里建立的都是强关系,笔者倒是建议,与其迷途不知悔改,倒不如好好利用自己的强大的社交能力,腾讯完全可以守住商家入口,提高商品准入门槛以确保商品质量,而“微商”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消费体验分享给熟人,也就是说,他们只负责社交分享,不负责直接发货,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取消了商品价格分级模式,由粉丝直接把商家的货物推荐给熟人。在这种体系里,基础商家、推广粉丝以及货物渠道都应该受严格的资质管控,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建制一种“可信赖”的商业关系,利润则全部来自于商品的质量和属性。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微商”的灵魂洗涤干净,也让朋友圈恢复健康。真是不希望,一个好东西愣生生地让金钱和欲望掐住了脖子。

科技成瘾,2015抛弃电子设备

朋友圈信息泛滥,或者说假信息泛滥;微商假货泛滥,或者连假货都没有,这些罪名都不应该归罪于微信本身,统统来自人性的劣根,微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下水道”的角色。但作为一款优质的社交app,微信带来了焦虑情绪、加剧了人际间地冷漠,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互联网上,每个小时都有大量的聚会照片,微信的忠实粉丝已经把聚会浓缩成一条朋友圈了,好像吃饭要是不拍张照片就跟白吃了一样,而在桌子上,又多少人能不玩手机专心吃菜呢?

由这些软件搭建起的新型社交关系,正在取代由血缘、地域、工作建立的联系,我们在惊叹于社交软件魅力的同时,也不禁暗自担心:这种关系可靠吗?或者说沉溺于此,真的健康吗?

科技成瘾人士拥有至少10款以上的App, 而微信也只是其中一款,但毫无疑问,这个小绿人辐射范围最广,简直老少皆宜,贫富通吃。微信先是占有了人类的碎片时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我们的大块时间,我们每天要刷20次以上的朋友圈,倘若5分钟/次,相当于100分钟,但这些时间都不容易被察觉,却白白溜走了。这种零碎时间的消耗,比起微商骗钱、朋友圈骗色来说更加可怕,前两种好比军队攻城,哪怕屠城3天之后也会撤离,但微信之于时间的消耗就像是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蜘蛛结网,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而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无法反抗…

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有53%的社交软件用户承认,闲暇时光里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刷新朋友状态,如果两天之内没有登录就会紧张、焦虑,堪比当众演讲或者结婚的前夜。专家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科技成瘾,现在这样的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8。或许,我们不用太质疑这项研究的真实性,单就自己感受对社交软件依赖程度就大致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正是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害,一些美国志愿者发起了“新德勒运动”旨在帮助人们戒掉“科技瘾”,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中,同时,专家也预测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的一年,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会尝试着丢掉消费电子产品、社交网站以及其他科技产品。显然,这不足以左右科技的进程,

为什么支付宝用户那么多,却做不好社交软件?

腾讯的两个APP一直霸占的社交软件的份额,那就是微信跟QQ,早些年QQ打下了基础,现在微信的日活跃高达10亿!虽然QQ日活仅5亿,但是他们都是腾讯的,所以腾讯是毫无疑问的社交霸主。

但是阿里怎么会错过社交APP这个市场呢?支付宝这几年来也在努力做社交,去年的扫码领红包让支付宝用户爆炸性增长,瞬间火了,而且马云还投资了今日头条、微博、陌陌等平台,是不是想进军社交了?虽然阿里这么一折腾,支付宝的日活高达87亿,虽然打败了QQ,但是还是比不过微信的,而且如果支付宝不搞点有特色的功能,也没有用户粘性,就跟当时很多用QQ的不喜欢微信一个道理,后来微信出了红包功能,用户才慢慢变多

虽然支付宝的活跃用户超越了QQ,但是想颠覆微信还是有点难度的,而且支付宝只是个支付工具,虽然具备聊天的功能,但是用这个功能的人有几个呢?所以想干掉微信和QQ,支付宝任重道远哦!

所以说虽然支付宝的日活多,但是这些用户都是为了支付而用的,支付宝本身的属性就是支付工具,想做社交软件我觉得还是远远不足,除非有什么颠覆性的功能迎合现在人的胃口,不然我微信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用支付宝聊天呢?

是否会颠覆还有待观察,你可以通过微信认证第三方开发商获取微信小程序,比如沈阳西里奥布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当用户关注了一个“应用号”之后,就相当于安装了一款app。在“应用号”内,用户就可以实现对app 的一些基本诉求。

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

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

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目前,小程序仍然处于内测阶段。全面开放申请后,主体类型为个人、企业、政府、媒体或其他组织的开发者,均可申请注册小程序。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纸币、硬币支付。市场上的移动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像京东、苏宁、阿里巴巴、腾讯都推出了移动支付平台。

其中马化腾旗下的微信和马云旗下的支付宝,是当下最大的两大移动支付平台,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据去年Q3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总额为56万亿人民币,其中,支付宝占了546%的市场份额,微信占据了395%的市场份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微信和支付宝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大头,但是它属于第三方支付方式,其使用和运营需由国家下发第三方支付牌照,并有一定的期限,必要时需要续约。

然而近段时间, 央行推出了数字化货币,区别于归属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微信、支付宝,这款移动支付的使用就和现金支付差不多。其支付方式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理念更加先进,或许有望颠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行业地位。

顾名思义,数字货币等值于纸钞、硬币,相当于是电子版的人民币,它是由央行发布的法定货币。因此,无需通过任何第三方平台就能完成支付。

近期,它以最新的“硬卡片”形态出现在支付市场。据最新消息, 数字货币“硬钱包”已正式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试点试行,目前已有该院员工通过数字货币“硬钱包”,在员工食堂等地消费,实现点餐、支付一站式体验。

这是自数字货币面世以来,在经过“手机扫码”、“碰一碰”等支付方式后,出现的第三种支付方式,即脱离手机支付,这也是数字人民币首次以可视卡式硬钱包的形态亮相。

有使用者透露,“硬钱包”卡片的右上角上有一个水墨屏的方形窗口,用户可以在上面清晰地看到消费金额、卡片余额和支付次数。

在这个智能终端产品横行的时代,部分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在使用智能终端产品方面相对比较吃劲。脱离手机也能完成支付的数字货币“硬钱包”的出现,将能很好地为这部分用户,提供跨越数字鸿沟的可能。

在数字人民币刚曝光时,不少人把数字人民币和最近大火的比特币(BTC)混为一谈,其实双方有本质上的区别。比特币虽然具有点对点交易的能力,但它不具备货币的便于流通、存储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属性,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货币。

有人认为DCEP数字货币间接允许了合法炒币。DCEP确实可以炒,但是只能以炒外汇的方式操作,并且没有多大的意义。

另外数字人民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比,或许代表了未来的货币趋势。比如无需手续费。前面提到了,数字货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所以没有第三方,自然也不需要手续费。

其次拥有多样化的支付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除了手机扫码和碰一碰之外,数字货币“硬钱包”卡片,还可以脱离手机单独使用,对于不会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用户十分受用。

如今的移动支付市场分别被马云和马化腾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据,一旦数字货币正式投入使用,大家觉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能否抵挡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