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修改师:用做产品的心态做简历
现在正是跳槽季,这里整理一下做简历的心得,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这两年,我一直在尝试一个“简历修改师”的工作,前前后后帮纽约大学、香港大学等不少名校的学生改过简历,当然也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修改简历策划面试,最成功的一次帮朋友成功入职,工资整整翻了一倍。
普通人做简历,套路就是网上搜模板,然后照着模板填东西,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不动脑子只动手”。做个简历很简单,一页纸的内容,写起来能费多少时间?关键是在做之前我们要想清楚:我们该写啥,不该写啥?应该按照怎样的策略,怎样的顺序写?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回到原点,回答一个最原始的问题:写简历这件事本身是在干嘛?是找模板填模板吗?肯定不是。
写简历本身是一个“说服他人”的过程,而简历那张薄薄的纸就是帮助你成功说服的工具。简历这东西是写给HR的,我们是在通过简历这种形式和HR交流,目的是要说服他:让你去面试或者说,让你获得一个工作机会。
既然是说服他人,那就不是漫天海地的胡侃,是要有策略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策略地说服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分这么三步走:
1、要全面分析你要投的公司。一方面,要从官网、微信微博等各个渠道去了解你要投简历的公司,也可以找来公司的产品进行体验,总之,要全面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企业文化、老板性格等,这个不仅可以帮我们去设计整个简历的风格,对后面的面试也大有好处,至少不会冷场,做好功课才能有的聊。
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公司的招聘要求。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做简历不要自嗨,不要想到自己的什么长处都往上面放,有的人把简历写得像长篇小说,关键是人家有兴趣读吗?要知道这个东西是拿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你要捡别人“想知道的”往上放。
例如某个互联网在线教育公司要招一个新媒体运营,如果是你简历标题怎么写?很多人写标题特别随意:“王某某,某某学校毕业,手机号”,HR根本就不认识你,你上来就写手机号有什么用?这时候你要分析什么公司什么岗位、需要什么能力,然后结合你的经验和能力去写,举个例子:“王某某,三年微信运营经验,两年线下教师经验,参与开发过在线教育APP”,这个标题对于HR来说是不是有效信息要高很多,这样写,HR五秒钟之内就能定位你是不是合适这个工作。
你可以把简历看成是一个“小产品”,你就是产品经理,HR就是你的用户,让别人看起来方便省时间,就是很好的“用户体验”。
2、要学会科学地展示自己——背书。第一步我们说要分析公司,是“知彼”;第二部我们要展示自己,要“知己”。展示本身是为了推销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一件商品,HR就是顾客,而简历就是你的“产品说明书”。如何让这个说明书显得很专业,把产品成功推销出去,这就要提到销售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背书。
背书,原意指某A为某B做保证,提高某B的可信度。这里我们借用过来,是要告诉大家:我们需要在简历中放上各种荣誉、成绩、数字来做背书,用这些东西来证明我们具有哪些能力,而这些能力表明我能胜任“该公司的该岗位”。
我们还拿上面招新媒体运营的例子,你之前做过什么公众号,粉丝有多少多少,这是用“数据背书”;你写过什么优秀的文案,有没有写过十万加,这是“作品背书”;你之前有没有策划过大型的活动,取得了哪些活动效果,这是“经历背书”;还有,你的办公技能如何,有哪些证书、会使用哪些软件,这是“证书背书”。
这些数据、作品、证书的背后,体现的是你的运营能力、文案能力、策划能力,这些能力有理有据,汇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告诉HR一句话:我有这些能力,并且注意胜任贵公司的岗位。
3、学会差异化的定位、有策略的说服。投简历不光是在说服HR,同时你也在用简历和其他应聘者竞争。如果其他应聘者也很优秀,这时候学会策略、对自己进行差异化的定位就很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去应聘高中老师,他不是著名师范大学毕业,讲课水平也一般,而其他的竞争者要么有985名校硕士学位,甚至还有博士;要么就是课堂功夫好,讲课经验丰富,和这些人一比,他完全没有优势。
我们分析了这个学校,发现这个学校特别重视体育,还有专门的体育特长生班,而我这个朋友正好爱打篮球,当年还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我就建议他找一些当年他打篮球的照片附在简历里,后来他成功通过初筛,面试时也针对篮球特长进行了策略性的话术设计,最后他成功入职。虽然自己劣势明显,但是找到差异化的定位,有时候也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最后拿一句话做结:把简历看成一个小小的产品,你就是创造这个产品的人,而聪明的创造者,都是谋定而后动,在真正着手做之前,就做了大量的功课的。
PS;关于做简历的技巧,今天主要将理论,后面还会再出一篇,聊聊简历中可以用到的一些“小心机”。
问题一:粉丝无法转化为消费者
14年以来有个很热的概念叫做新媒体,很多企业都在微信做新媒体。
企业在微信运营上就是发布内容、资讯,并配合抽奖活动。这样也确实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可是企业逐渐发现,这些粉丝并不购买商品。
这个现象相对普遍,有过食品、数码、文玩等商品公众号都曾遇到过此类困境。
参考建议:
首先理清创意传播、品牌传播、产品推广这三者的概念区别。简单理解,我欣赏你的内容,与我是否购买是两回事。
参考走心的广告文案,将内容传播导向刺痛消费者内心深处购买欲。否则真的只是企业服务做成了内容服务。也可以考虑从数据分析和需求深挖入手,公众宝微信平台对客观上用户互动数据有分析报告,主观上的需求要设身处地的思考和不断尝试。
问题二:与业务相关的内容服务意识淡薄
微信的大热,让很多账号急于求成忙于涨粉以推送内容为主,对粉丝的引导和服务不够重视。现在不谈个性化服务,也不谈服务的深化,因为很多账号根本就没有服务。
类似的有诸多淘宝等电商服务商,有形的推送和优惠信息等出去后,并未对感兴趣人群进行跟进服务。并未实现帐号价值的最大化。套用到淘宝C店的运营上高下立判。
参考建议:
对运营人员设定要求和考核机制,提供在线服务的成本并不高。重点在于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运营时,即使做好了战略战术等布局,直接执行人群的思维和方式有待强化。
问题三:运营多个帐号的困扰
多帐号系统,从微博矩阵来看是的确奏效的,果壳网的矩阵就是一个代表。但不知何时起,微信帐号矩阵的概念被提出了,纵使企业下有多个不同品牌和产品线用不同的帐号,而每个类目都开帐号效果和投入产出并不好。
参考建议:
渠道重心思考清楚,重点运营一个号,舍得之间公众号传播依赖的终究还是内容而非简单的多端口。早点做决定,反而能走出困境,不要可惜现有的几百几千粉丝的积累。
问题四:引流困境
许多公众号运营最终目的是销售导向的,销售渠道的引流如果单一还好,如果多向导流,就很难办。
某母婴企业做促销活动时,同时告知粉丝通过热线电话订购,门店购买,网官商城购买,结尾还引导粉丝在公众号留言。
内容引导的混乱,实质上有3个层面的问题:
①文字表达能力弱,无法做到字字入心。
②没有主动策划微信跟销售业务结合,未对全流程进行思考。
③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利益博弈,让微信运营人员很难办,造成的面大而平未有重点。
参考建议:
可以多次测试,跟踪数据,找出引流效果最好的,然后持续优化。做出实际效果了,就会得到公司的重视,走向良性循环。
问题五:重营销轻运营
微信营销是去年微信生态圈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从百万计的公众号数量和雨后春笋般的第三方服务商以及无所不在的朋友圈微商处处可见,主要以微信营销和活动为主。
万马奔腾的圈粉阶段,粉丝数和影响力是毋容置疑的,内容再好功能再强没有一定基数的覆盖人群都是浮云。
但逐渐发现,诸多依赖营销和点赞传播带来的公众号,打开率有的低至1%以下,服务号推送当天净增粉丝数为负。用户被"玩"累了,恶意的"关注即送充电包"都开始出现疲软。
参考建议: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以及业内众所周知的模仿与同质化显现,随着微信不断加强营销、灰色地带等的打击力度,整个市场开始冷静下来,运营者和微信第三方服务商的心态更多开始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垂直领域的深耕。运营者应有对此的嗅觉和预判。
问题六:整体的用户体验很差
用户体验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把它说得小一些。
第一,图文、页面、分享页等的基础排版。
第二,账号交互功能的设计。菜单、表单、问答、分享的交互。
第三,回复的指引的作用。
微信运营者,需要基本一点编辑、产品经理、平面、交互设计师的素质。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很多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企业根本没想好在账号里究竟做什么事情。
参考建议:
排版工具很多,秀米和秀多多都可以;表单工具有问卷吧和互动吧等;内容工具有传送门和好酷网等;交互数据和智能回复工具有问卷网和前面提到的公众宝等。用户体验的基础是运营者的细心和用心执行。
问题七:用户沟通力
微信公众号是连接企业和客户的通道,通道是用来交流的。但很多账号完全没有交流。
本质的问题是,企业缺少直接与消费者交流的能力。过去没有交流通道,与消费者交流交给广告公司去干,或者干脆就是在淘宝上花钱买流量。
现在有了微信这个交流通道,却不知道怎么交流。这个能力不是通过方法的学习就能掌握,而是需要投身进去尝试,而是一个对话机制。理解了这个,再在微信公众号里做互动,想必会游刃有余。
参考建议:
可以收集粉丝的常见问题,聚拢核心用户群或小组。经常对推送回复,投票,数据梳理分析,用户问卷调研等都是可选的。
粉丝们又问了很多关于公众账号运营的问题,那我就接着给大家解答咯。
还是那句话,
以下全是我的个人心得,不代表我们公司官方意见。我也不对答案的对错负责。
我们省份的开发总是受限于技术人员,我们提的需求总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开发完。你们是怎么平衡市场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
哈哈,所有地方的开发都是受限于技术人员,这是很正常的。不光是我们还是互联网公司,技术人员都是硬通货。
但是,我们不正常的是,我们很多时间并不是用到开发上,而是用到了无穷无尽的需求流程、需求沟通上。这个才是最苦恼的事情。
我们省份对微信的这块儿开发是用自己的人。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在产品前期的时候,我们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大家的精力全部扑在产品上,根本不需要需求或者说需求非常简单。比如,我们当时流量红包上线的时候,我记得一个星期改了七版,几乎一天一版,和 Linux 的内核迭代速度一样。那个时候,做得真有劲呀!
但是这样的模式在后期就会遇到瓶颈。产品发展很快,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体制的限制,使得我们人员编制没有办法跟上,然后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需求延期的问题。
而兄弟公司多半是使用外包开发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和我们省的模式的优缺点恰好相反。
由于涉及项目投资,所以前期需求沟通流程巨长。体制内需要一个非常确定性的答案才会决定投不投资,也就是在一个东西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回答这玩意儿在一年后,乃至三年后的样子。
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是完全扯淡的,对吧?
张小龙都不知道自己的微信半年后什么样子。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三年后的样子呢?
所以,项目启动工作很难,而且大家根本不知道新事物应该怎么做,所以根本提不出需求。
外包模式也有自己的优点,就是当需求点儿非常明确的时候,它的优势就出来了。厂家几百号人,三下五除二的帮你把产品做出来了。
但是,这种产品一旦要快速迭代,又出问题了,没法迭代,之前采购流程又要来一遍。
所以,我认为 最好的开发模式是自由人员+外包模式 ,这就可以取长补短了。
但是,这个模式我们至今还没有试出来。希望我们2016年能在支撑模式上有所突破。
关于市场和开发的关系。我引用一段我业支好兄弟淳淳的话,我觉得非常在理。
业务也好,团队也好,支撑要和业务强结合,我们现在还是市场主导支撑,但是最近的几个事情我感受到的是,要业务和支撑之间衔接好才是最重要的,衔接好了才能正确理解业务的初衷才能做出符合业务发展的产品,让业务更好的推广。
技术永远求稳,市场永远求快 。
希望两方真正结合,打造一个又稳又快的产品。
我发现江西移动10086不怎么推送最新活动,这是为什么?
我在演讲里面回答过这个问题。我们的用户规模太大,我们根本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我认为给所有用户推荐一条“我们有款新手机了,你们来买吧”,这种消息是骚扰用户。因为可能99%的用户都是不需要这款手机的(爆款机型除外,但是爆款机往往缺货,不用推送,已经没有库存了)。所以,我们不推送这种消息。 这种消息推送的方式更像是以前“见人就发宣传单页”的升级版。
我们要推就推活动,那种普惠的活动,80%的人都可以参加的那种,而且 尽量做特价活动 。这样粉丝们得到了实惠,我们的模式也可以得到持续。这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那种一味投入资源的赠送活动少做 。一个不可持续,二个对团队内人员的能力培养没啥作用,送谁不会呀。
至于最新活动,我们在微信菜单里面放了。用户想看最新活动的时候,自己就会来点击。我们的微信活跃度高,所以用户点击这个最新活动的人次也高。而且这种主动点击,我们可以做到分地市分用户显示不同的宣传,这样的业务转化率很好,可承载宣传更丰富。比那种发条图文“打散弹枪”的效果强太多。
所以,那种总是和微信抱怨服务号一个月只能发4条消息的人是没有搞明白服务号的奥秘。
你们活动都做得很互联网化,看不出商业模式,也看不出来是运营商的活动,怎么设计出来的?
这是表扬我们还是在批评我们呀?我就当表扬吧!
别说你看不懂,我们公司也很多人看不懂。但是,我觉得看不懂就对了。这才说明了我们团队的价值嘛!人人都看懂了,那我们团队的可取代性就大了。
我一直觉得未来运营商的很大一块儿创新点儿,应该是在 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太简单了,几乎全部都是 B2C 的模式(集客类的业务也几乎都是可以归为 B2C)。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卖货赚差价模式嘛。
这几年运营商总是被骂,说价格问题。降价吧,收入扛不住,对股东不负责;不降吧,大家又骂我们,对人民不负责;降一点儿吧,大家又说没诚意,对所有人都不负责。
解决这个办法的本质方法是在商业模式上创新 呀!B2C 免费,B2B 收费就是了,然后 B2B2C再帮助商户提供其他的价值就好了呀。这在互联网上已经被用得很成熟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由狗买单”。只是我们运营商还没有怎么用。
大家看天猫,它是 B2C 赚差价吗?当然不是!它是B2C 平台型电商,它一件货都没有。它提供用户和商户的连接平台,然后赚广告费。
我们的流量红包是 B2B2C 模式的,因此总是有企业会给用户送流量。现在规模还不够大,所以用户不能享受到完全免费的流量,但每个月还是可以抢到一些。
我们要持续做下去,做大做好了,就可以真正全民免费了!这是我的个人愿景, 造福万民又不“戕害”企业 。
我觉得运营商学习互联网公司吧,得往骨子里面看,否则总是从产品功能上来看的话,看不到所以然。就像很多地方学我们的微信,但是发现效果还是不好。原因很简单,只把那几个按钮搬过去是没有用的,核心的经验不在那里。来往把微信的功能全搬过去还是挂了,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做一支在运营商的互联网团队,而不是一支做互联网的运营商团队 。
你们团队真的很特别,你们是怎么打造团队的?
我们不特别,我们就是在运营商里面土生土长的呀。团队里面没有一个人是从互联网公司过来的。
打造团队是领导的事情,我不是领导,所以不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领导的包容性很重要,氛围很重要。
领导的包容性上次讲了,这次不多说,再次感谢领导。我来说说氛围的事情。
我们是一个很平等的团队。什么叫做平等。就是每个人都很公平,没有什么资历高,资历低。每个人都是自己岗位上的专家,大家都相互支持,相互依靠。这个很重要。有地方团队内斗很严重,严重影响团队战斗力的。
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级扁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耗。而体制内这些乱七八糟的层级的真的很复杂,所以能远离尽量远离吧。
让团队简单 。
好吧,最后一个问题,2016年你 微信 准备怎么做?
……
我怎么觉得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坑呀!那我就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答案。
2016年,我不做微信。
哈哈,我之前说了,微信的产品经理现在已经是我们婷婷了。所以,我也不知道她会怎么做。
我觉得 做微信“顺势”很重要 。因为,微信公众账号多一个接口、少一个接口对运营思路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划也没有用。
顺其自然呗。市场玩法变了跟着变就是了。
我喜欢微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变数多。 这有种活着的感觉 。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有多少人能看明白。
我今年会把流量红包也交给婷婷。 我把自己“清零”了 。
抱着这两个产品,我不可能再有太大的突破的。
所以,重新上路,就像一个“连续创业者”一样。
2016年,协同融合是我努力的一个重点,也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具体怎么做,等我以后再分享吧。
这个问题不算,你没有回答好。最后一个问题,给我们推荐一些书单吧,让我们学好互联网。
……
我怎么觉得比上个问题还坑呀!
没有听说有人是看书学会互联网 。而且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我不推荐书单的,你可以回看。因为,我根本不了解你,不知道你的知识体系,所以我没有办法推荐。我觉得好的书,你可能看得没有感觉。而且我觉得好的书,都和互联网没啥关系,如《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
要做好一个产品经理看书学习很重要,不光是看互联网的书,进化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这些都要看。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个“杂家”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进化心理学、经济学的东西,你听我的演讲就知道。
书籍可以帮助你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但是对于互联网这种变化极快的事物,书籍是不够的。 看杂志、逛论坛这些也很必要 。
我自己每天都会上36kr、虎嗅、数字尾巴,每周读知乎精选,每个月还订了4份杂志,每个月再读10本书。这就是我一个月的全部阅读量。
有没有人觉得我很变态,哈哈!我没啥兴趣爱好,我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阅读,不用和我一样。
当然, 只有阅读是不行的 。人很容易变得狭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现在网上学习很方便 。我每周都观看混沌学院、勺子学院的线上课程。可以学习到很多,也可以和牛人交流。 看看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不会为一点点成绩所骄傲 。
然后就是 多和互联网行业内人交流 。有时候,我们在市场的的招数并不是好招,但由于我们运营商是属于寡头垄断的行业,所以市场效果还不错。但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其他行业就不适用了。
我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周围做互联网的朋友分享,他们觉得有用的,会到他们自己的公司里面试试。如果在他们的公司都能成功,那拿到我们运营商的行业环境下用,就几乎无敌了。这样也可以使得自己的思路更加接地气,也让自己更加容易“跨界”。
找不到相关朋友的,就到当地的创业孵化器里面,吼上一嗓子,“我微信公众号上有 XX 百万的粉丝,谁愿意和我聊天”,然后大家都来找你了。哈哈!
好了,又说了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下期,我会整理“个人提升”的相关问题,敬请关注。
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更新:发表这篇文章后,偶然听到樊登读书会讲《联盟》,樊登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为何招聘“有忠诚度的员工”是个坏主意,我觉得是对这篇文章的有力补充。
樊登读书会部分内容概述:
“候选人面试时,HR会问候选人,打算在我们公司工作多久。如果员工回答一辈子,我们多半是不会录用的。他们回答一辈子,或者回答没有打算离开,原因无外乎两种。
一,他们毫无职业规划,是来养老的。
二,他们很有野心,为了讨好面试官,所以说谎。
无论是哪种原因,我们都有理由不录用。”
“麦肯锡面试时,会问员工,离开麦肯锡后,准备如何发展。我们的企业和麦肯锡学习管理,却很少有公司,允许员工”不忠诚“。我们的企业家,大多数只可以自己因为现金流紧张,或者公司壮大能招聘到更优秀的人才而开掉原来的员工,却不准许员工在公司得到发展后离开公司。他们希望员工不辞职不成长,在原来岗位上按部就班的干活,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但是他们招到的不是人才,是庸才。所以中国无百年企业。”说的太妙!
下面是我的原文:
中国存在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是在义务教育中,从来没有关于-要寻找自己爱好和培养自己特长的观念,报考大学志愿之前,更没有类似于国外大学生的gap year的社会考察期。而另一方面,职场专家,揭示了成为top20员工的捷径-要找到自己心中所爱。年青人不迷茫才怪,在知乎,分答上,“怎么找到自己所爱的职业”“我不知道自己擅长和喜欢什么” “我好迷茫,现在的工作不喜欢,又不敢辞职”,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职场专家又说了,大学生要多尝试。这与职场HR评选员工的一大标准-职场忠诚度,矛盾。
和国外的年轻人相比,我们尝试探索自己的机会很少,试错成本更高。受教育的时候注重竞争,打压差异化;工作的时候亦然。“我是谁,我喜欢什么”这个国外小学生就从《苏菲的世界》开始思考的基本的哲学问题,在我们这不重要。
90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不局限于自己周围的小圈子,他们是第一代,想为自己而活的中国人。60、70甚至80后的职场老人,批评他们被惯坏了,我倒是觉得,是互联网减少了信息壁垒,让他们进步了。
现在流行 /斜杠青年/,这也说明了,大家越来越想开发自己的更多可能性,给自己更多的经济安全感,而不是在格子间机关算尽。从古至今的牛人,大多数是斜杠青青年,能做好一件事情的人,往往能做好很多事情。谁说只有一辈子做一件事才能成功,说不定是笨呢、懒呢。匠人精神,应该是做每一件事情都精益求精,而不是,只能做一件事情。
我毕业就在ebay和cisco两家管理完善的外企工作3年,所以,对初创公司的文化冲击,感受非常强烈。我的第一感受是“乱”,而背后蕴藏的,可能是资源的缺乏。
11 人员流动大,优秀人才匮乏(cisco和 ebay 应届生的硬性指标是至少985本科毕业,然而,大部分创业公司达不到这个水平。),很多事情做不完,不得不临时外包。但是外包的工作,质量难以控制。我个 人做过一个活动设计和微信商城设计。公司外包出去,拿回来的成果,连60%设计图都不能还原。做商城的人,消失了,不回复消息。
12 没有测试工程师,全员测试。强制规定全员使用bug管理软件。对于技术这边还好。但是对于内容运营的美女来说,她们工作繁忙,没时间,更没有兴趣接触冷冰冰的bug管理软件。而工程师们,只看这个软件,改bug。结果就是,美女们对app很多建议,开发根本不知情。
13 身兼数职:这 个的原因就是第一条,缺人。比如我吧,UI设计师进来,由于微信运营只有一个92年妹子做,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开始几周主稿就是我们一起写。由于公司没有 产品经理和用户体验设计师,UI设计师在初创公司=UI设计师+UE设计师+产品经理。其他同事包括老板也是面临身兼 数职的问题。当然,这确实很锻炼人,包括我自己。
没有项目经理,没有进度和优先级控制。老大看到好的产品,告诉我,我们也要。好的,我画个图,再给开发。然后每周五的验收上,如果他拍脑袋的需求没实现,老大就不乐意了。没有需求和风险控制,以及工作量评估的结果就是,累死设计师和开发,老大依然不满意。
创业公司最常说的就是90后员工缺乏创业精神。本质上是公司与员工的梦想和需求没有交集,员工拒绝为公司的欲望卖命,公司就指责员工。网上有个段子不是说么,“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所以呢,“只谈钱的公司未必是坏公司,但是不谈钱的公司,一定不是好公司。”
31薪资福利在合同上有很多猫腻,这个不细说。我自己经历过工资拖欠,并且在不发工资的情况下,让员工每人用自己的钱,在公司的交易平台上消费1000元。我因此提出辞职。
32 加班,加班,加班,假期,周末,随时都会被一个微信叫去加班。而且没有加班费。感觉整个人都卖给了公司,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怕失业敢怒不敢言。
33 创业公司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可以长时间存活下去,就更别说,保证员工不失业了。
因为成为产品经理,能学到非常多的知识,在不同的层面
产品经理软技能:
个人魅力: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愿景能力,感染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产品修养:产品修养包括混迹产品社区,运营社区,优秀产品群;
互联网修养:了解互联网现状,跟踪互联网热点,跟踪互联网前沿,混迹互联网社区。
项目管理
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角色是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需要对整个项目的结果负责,包括按时交付,合格交付,成本控制。
项目经理需要熟练项目的5大过程组和10大工作领域,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来说,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沟通:沟通是互联网开发中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包括和上级,开发人员,运营人员等等;
总体进度计划:项目的总体进度,例如产品设计,UI设计,各个模块开发,测试进度,部署等等,产品经理必须把握整体的进度,针对节点进行审核;
开发详细计划:开发详细计划是总体进度计划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开发计划是技术经理维护,但是产品经理必须进行整体把控;
项目控制:项目干系人,风险,进度,质量等等控制。
协助推广
产品开发出来必须推广到市场,否则产品就是一个实验品。产品经理不需要完全负责运营推广,但是必须对运营人员提供必备的支持。
基本工作如下:
基础运营数据:获取产品的基础运营数据,例如下载量,用户量,支付金额,留存;
埋点:埋点的一种获取产品运营数据的重要方法,他可以分析页面点击,页面转化等等;
业务数据:业务数据例如订单情况,售后订单,销量等等;
竞品分析:和市面上相似产品对比分析;
Swot分析:了解本产品的优势、弱势、机遇、挑战。
迭代开发
第一个版本做出来后,产品进入迭代开发阶段,一般迭代周期是2个星期;迭代开发就是将从产品规划到运营过程进行浓缩,每个迭代周期开发少量的功能。
基本的工作如下:
收集需求:收集产品的需求,哪些需求进行迭代开发;
需求排序:针对需求进行排序,高优先级的尽快开发,优先级低的稍晚开发;
细节功能设计:第一个版本的功能进行细化,例如效果细化,交互细化等等;
迭代计划:维护整个迭代过程的项目计划。
根植行业
产品都有很强的行业属性,必须熟悉本行业才能设计本行业需要的产品,否则就是空想。
我们需要了解行业现状,熟悉行业痛点,熟悉行业热点,并且还得了解相关行业,此外需要熟悉相关的法规,道德,加入行业圈子,多逛行业论坛。
个人魅力
上述讲的是产品经理硬技能,下面介绍一下软技能,软技能更多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但是这些会影响到产品经理的整个职业生涯。
个人魅力包括个人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愿景能力,洞察能力,审美能力,感染能力。拥有强大个人魅力的产品经理才能成为整个产品的领导者,才能激励整个项目成员,提高团队效率。
产品修养
产品经理需要提高产品修养能力。
产品修养包括:
与高人为伍:有时高人的一句指点胜过你苦思冥想一个月,产品经理需要向前辈,向领导,同级组织成员请教,请教他们你不熟悉的内容;
与实践者为伍:不要和空想者为伍,而是和实践者为伍,产品的使用对象均是实践者,实践者的想法将会提高你整个产品的境界;
产品社区:例如产品壹佰,pmcaff,多看一下帖子提高自身修养,此外多加入一些QQ群;
运营工具:例如应用雷达,酷传,APP annie,ASO 100,百度指数等,运营工具可以用来分析产品的运营数据。
互联网修养
一个互联网人,必须熟悉互联网,有一定的互联网修养,多看新闻,多参加一些沙龙,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修养。
了解互联网现状:熟悉当前中国和世界上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多了解互联网当前现状,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华为,360等;
跟踪互联网热点:当前互联网热点,例如项目热点,投资热点这些,可以查看36kr,虎嗅,这些社区提高了互联网热点现状;
跟踪互联网前沿:例如vr/ar,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等;
大数据平台:常见的例如易观数据,talkingdata,这些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会提供部分免费的行业分析报告,了解互联网大数据对产品整体把控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需要学习,可以看下这几个软件:
1脑图工具:百度脑图
2文档共享:蓝湖、Axure等软件
3项目管理:jira
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按照程序的思维,新媒体是一个大类,其具体的对象有很多并且在不断的演化和变更中。新媒体运营目前在国内来说主要指微博和微信平台运营,但不局限于这两个平台,所以说新媒体运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数据分析、文案编辑、热点借势、媒介合作、活动策划、话题引爆等,新媒体运营主要承担着公关和广告营销的智能。
像杜蕾斯这样的新媒体运营典范,其微博运营有超过10人的创意团队,背后是一整套早已形成文化、系统和坐标系的企业品牌文化,在此基础上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新媒体口径设计,这就如同UI设计一样,永远是一套有理可循的逻辑,而非运营编辑拍脑袋、想怎么抽奖、怎么讲段子、怎么逮热点来搞红账号。
经常上一花网新媒体的朋友不难发现经典的运营案例总是出自那几家,如小米、华为、杜蕾斯等,也正是这些成功的案例激起传统企业对新媒体运营的向往,而现实总是很骨感,总是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一直在追赶这些“偶像”。
那么,新媒体运营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技能方能在新媒体平台游刃有余:
第一,新媒体运营必须是要具备“网感”。这就要求,能够抓热点,熟悉数据分析,信息搜集等等能力。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是关键,更关键的是,要在众多趋势中,坚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趋势都追逐,有些趋势会破坏你的价值观。对于热点的追逐可以参考杜蕾斯微博,这支精英团队总是走在热点前沿,能够将苹果iwatch发布会和两性用品结合起来,也就杜蕾斯能够做到。
第二,整合。新媒体编辑,整合素材、资源的能力要强。整合素材,很简单,资料那么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而已,就是别人给你的一个小爆料,你要发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多篇报道的意思串联起来之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价值。整合收集对于一个新媒体运营人来说非常重要,今天点击率非常高的文章就该进入自己的素材库,既然是很成功的文章为何不能加以修饰为我所用,当然涉及到版权问题最好标明。
第三,文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发生的结构和场景,他的存在是有逻辑的,他的发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为这些内在的逻辑服务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别。写文章和写程序其实是一个道理,你所写的都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你懂得多却不一定能很好的用文字表达,加强文笔功底是每一个新媒体运营人员必须要一直坚持的。
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如何在运营上得到质的提升?
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解读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时,我看到的是“产品经理思维”与“产品运营思维”。当我们来谈一个合格的新媒体运营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1)理解产品
一切不离产品,脱离产品的运营等于零。很多做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喜欢发段子,发鸡汤,这样数据会很好看,转发很多评论也很真实,但没有人谈你的产品这件事就毫无意义。
新媒体运营的第一点在于理解产品,到什么程度?熟悉产品的历史及每一个功能点,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知道产品最吸引用户的点在哪儿,能快速定位并解决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甚至对产品本身有自己的思考,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产品的理解上。
2)了解用户
你还在相信网上的95后特征数据报告吗?OUT了吧,有没有想过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哪儿?对用户的理解,建立在长期接触用户,和用户打成一片,解决用户问题的基础上。
新媒体运营人员每天面对的微博粉丝、微信听众都是用户,他们的喜怒哀乐、喜好与特征,是通过细心观察与反复验证,印入脑子里的。试图通过看几篇网上流传的数据报告了解用户,是最不靠谱的,我会告诉你我曾经一晚上拍脑袋编出来的数据被多家主流媒体当新闻报道过吗?
3)懂传播
现在微博上怎样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种方式能够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页面有什么诀窍能够让粉丝愿意扩散。形式一直在变,但方法论却没有变过,那就是传播的逻辑,引爆点、传播节点、传播形式三个要素。
所以新媒体运营人员要想的绝对不是出路在哪儿,而是你在这个岗位做过了什么,重点是在产品、用户、传播三个维度上做到多大程度,这就是新媒体运营这份工作经历的价值点,转岗只是一个时间与流程上的问题。
梳理完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价值,我们来看出路在哪儿:
产品线:我刚才讲过,做新媒体运营的第一点是对自家产品有足够的理解,而做产品都是相通的,做安全产品的产品经理换去做浏览器同样也能成功,因为他懂的是产品,而不仅仅是安全产品。懂产品,本质上是对用户需求与用户场景的理解,长期和用户在一起,接地气,知道普通用户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至少你懂社交产品的用户的特点,不然怎么能在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平台上工作呢?把平常对新浪微博的吐槽转化成你的产品优化方案吧。至于写需求文档、用Axure画产品原型图,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有人教就能很快学会。更何况做过H5游戏设计吧?这难道不是你的产品经验?
运营/市场线:新媒体运营,运营的是新媒体渠道。产品运营,运营的是产品。如果把新媒体账号当成一个产品呢?你既是产品经理,也是产品运营。对于产品运营线来说,很多时候新媒体都是重要的承载体。首先不得不说很多公司的活动运营都还是需要在新媒体上执行落地,对于产品内无用户沉淀的公司,新媒体就是进行用户运营的外部渠道,比如小米公司的用户运营渠道矩阵——微博、微信、社区、米聊。
以上这些技能都还只是作为一个入门者应该具备的基础,只有在这一行做上几年你才会领悟到运营的真谛,换做哪个行业不是这样呢?新媒体运营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位,关键是你如何将工作变得不普通,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哪些必备一个专业的新媒体运营,至少要会用户调查-内容制作-渠道选择-数据反馈-调整优化这个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