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 排序 次条件

Python09

R语言 排序 次条件,第1张

使用R包dplyr的函数arrange更简单,更简洁:

#多条件排序:使用dplyr::arrange

library(dplyr)

data("iris")

head(iris)

#第一列升序,然后是第三列升序

arrange(iris,iris[,1],iris[,3])

#第一列升序,然后是第三列降序

arrange(iris,iris[,1],-iris[,3])

扩展资料

R语言排序函数sort(),rank(),order()

>x<-c(97,93,85,74,32,100,99,67)

>sort(x)

[1]32677485939799100

>order(x)

[1]58432176

>rank(x)

[1]65431872

duplicated() 找出重复出现的元素。给出一例子

>test<-c(21,22,22,23,22,23,24)

>duplicated(test)

[1] FALSE FALSE TRUE FALSE TRUE TRUE FALSE

看得出duplicated()给出的是判断坐标:首次出现的22,函数给的值是F,但再次出现就成T了。

>indicator<-duplicated(test)

>table(test[indicator])

22 23

2 1

这是重复出现了几次(不包括首次)

所以你要的加1就行了。

>table(test[indicator])+1

22 23

3 2

R语言中实现层次聚类模型

大家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展示如何在R中进行层次聚类。

什么是分层聚类?

分层聚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可以自下而上地构建层次结构,并且不需要我们事先指定聚类的数量。

算法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每个数据点放入其自己的群集中。

确定最近的两个群集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群集。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数据点位于一个群集中。

一旦完成,它通常由树状结构表示。

让我们看看分层聚类算法可以做得多好。我们可以使用hclust这个。hclust要求我们以距离矩阵的形式提供数据。我们可以通过使用dist。默认情况下,使用完整的链接方法。

这会生成以下树形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群集总数的最佳选择是3或4: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使用所需数量的群集来切断树cutree。

现在,让我们将它与原始物种进行比较。

它看起来像算法成功地将物种setosa的所有花分为簇1,并将virginica分为簇2,但是与花斑杂交有困难。如果你看看显示不同物种的原始图,你可以理解为什么:

让我们看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更好。这一次,我们将使用平均连接方法:

这给了我们以下树状图:

我们可以看到,群集数量的两个最佳选择是3或5.让我们用cutree它来将它降到3个群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次,该算法在聚类数据方面做得更好,只有6个数据点出错。

我们可以如下绘制它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这给了我们下面的图表:

内部颜色与外部颜色不匹配的所有点都是不正确聚类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