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一直想改变自己,行动却跟不上,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Python041

心里一直想改变自己,行动却跟不上,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第1张

估计很多人都是这样吧,我之前也是这样的。但是当我自己家里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经历了同龄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无助绝望之后,你就会成长改变很多。所以我觉得人在安逸之中改变自己比较困难,在经历刺痛之后反而更容易改变自己。

想改变自己,行动跟不上,主要是因为个人缺乏自律性,心里知道怎样做更好,身体却懒得很诚实。

要改变的话,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计划,细化到每小时的时间安排。

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来,每天如此,形成在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的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

你试试坚持21天看,当你形成某种习惯,就不会再需要过多的自制力来支撑行动。

二、让身边的人监督你。

行动难以坚持的人,可以要靠外力来督促。

告诉身边的朋友、家人,你的改变计划,让他们来监督你。如果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可以督促你的行为,那么参加一个网上的社群,参加每日打卡活动等等,和同频的人一起行动,会更有动力,也便于别人监督自己。

三、排除干扰。

很多人行动力不强,因为他的注意力常常被身边事所干扰,比如有人刚刚进入工作、学习状态,手机微信提醒响了,于是他拿起手机回复消息,一来一往,不知不觉过去半小时,而自己的工作状态完全消失了。

如果你是这样自制力不强的人,要想办法排除一切干扰。工作、学习的时候,关掉手机,全心投入,在一个人全身心干一项事情的时候,他会找到“心流”的感觉,就是专注时候的一种兴奋和充实感。

多去找“心流”的感觉,并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办法,让自己投入。这样,你发现自己做事的效率提高了,有了成就感,更能激励自己持续行动。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转给自己关心的朋友看。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状态,就像那句话所说的:“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提现在行动上的,80%的人是只想不干,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20%的人行动了,只要行动了,就意味着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二八定律的存在吧!了解了这个定律,咱们肯定是要逼自己一把的是吧?

我觉得想要改变这一点可以以下几点做起:

1、给自己定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

多数时候我们行动上跟不上是因为我们总是容易给自己定过大过高的目标,这样容易造成行动上的迟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让自己每天都有阅读的习惯,那就给自己定个目标就是一次只读一页书,这样很容易做到了吧?还有如果是健身的话,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次健身5分钟,这样,小的目标我们的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和执行。

2、一次不要给自己定过多的目标

比如说你想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那就暂时不要给自己定比如说减肥啊,学外语、考证书啊等等其它方面的目标,先从一个小的方面开始,慢慢开始有自律的意识了,自身能量提升了,咱们再往其它方面发展。

3、利用负向按时的原理暗示自己

每当自己想要放弃或者懈怠的时候,我们不放在心里跟自己进行这样一番对话:“看吧,我说你就不行吧,刚坚持几天又坚持不下去了吧!你太累了,要不别坚持了吧”瞪瞪这样的负向暗示往往会产生正向积极的结果,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是积极向上的,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做不到做不好!当我们有这样的自我对话时,大脑就会反而会向躯体发出指令促使我们坚持!

4、放大招,找个人监督实行对赌协议

这个方法很简单,当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但又担心自己不能坚持的时候,你可以找一个你的亲人或者是朋友,签一个对赌协议,比如说减肥吧,3个月之内如果不能达到减重20斤,你就给他多少多少钱(钱一定要先给这个人),请他做你的监督人和见证人,这个方法是你出的赌金或者是付出的代价越高,你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上是我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觉得当前的自己糟糕,差劲,做事半途而废,整天意志消沉没有干劲。也无数次尝试过改变,但树立一个个目标,又被迫一次次放弃。

经验和常识总是告诉我们,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变得每一步都可以执行,比如,每个月存1000款钱,每周减肥5斤,每天看书2小时。

但是当我们无数次重拾这些目标的时候,有认真考虑过这些经验和常识是否正确吗?

美国的科学家作了这样一个假设:比起制定单一且具体的目标,是否把目标的改成一个浮动的范围更能激发人们的干劲呢。

为此科学家组织了一系列实验。实验安排在一家健身中心,把愿意参加这个实验的健身学院分成两组,为他们分别指定为期10周的 健康 减肥计划。A组是“单一计划组”,A组的成员按照要求每周减肥2斤;B组为“浮动计划组”,B组的目标是每周减肥“1~3斤”均可。

每周开始,两组成员都会称体重,然后指定本周的减肥任务,学习 健康 的生活方法,并进行 体育 锻炼。在起初的3周,从减肥效果上面来看,两组成员的表现都差不多,但3周之后当实验者询问两组成员是否愿意缴纳25美元学费,参加接下来的课程,两组成员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A组只有50%左右的成员表示愿意参加,而B组有80%的成员表示愿意参加。尽管实验中,两组成员在减肥结果上来看都差不多,但在持续意愿上A组却比B组差很多。

我们都知道,能否实现某个目标的关键是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持续的付诸行动,但这中间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呢?

实验研究表明,让人们实现目标的最重要两个因素是:挑战性与可实现性。目标应当让人感受到挑战,因为这才能让人有成就感,但前提是这个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

面对单一而具体的计划,你不得不挑选一个相对容易达成、又具有一定挑战的数字,或者两者的折中,但这样在可实现性上就得打一个问号了?要知道我们如果没有得到持续正面的反馈,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

但浮动范围性的目标就包含了这两个关键因素,它不那么迫切,又有挑战性和可实现性,能够推动你进步,持续的获得成就感,当然执行动力也就更足了。

上诉研究表明,如果一心想改变自己,但是在行动上的动力不足,那么只需要在制定目标上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就行了。

比如你打定注意要早起早睡,与其告诉自己晚上要10点睡觉,早上要6点起床,不如把目标改成晚上10-12点前睡觉,6-8点起初。想要一个每周读2本书,可以改成每周读0.5本-3本;每个月存钱1000元,改成每个月存钱300-1000元。

通过一个浮动范围的目标和行动,先让自己获得正面反馈,保持充足的动力,这样才能持续行动,一点点改变,接近目标。

制定计划

想做,说明是有动力和动机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仅仅是懒惰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刚开始干劲很大,但人都是会有惰性的,一般来说刚开始都不容易,付出多没成效,基本也就虎头蛇尾了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想要马儿跑,必定要吃草,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就非常重要

首先,要有总的大的计划,比如考研,一年的时间,然后对总计划进行分割,这个分割要细,最好能细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做什么

其次要合理,先易后难,否则容易气馁,哪个门功课难多分点时间,这个可以在执行过程中逐步修正

要有奖惩机制,完成了奖励一下,比如看场电影什么的,做的不好要惩罚,能提高积极性和动力

再次,尽量和自己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学海无涯苦作舟,但能用兴趣尽量别用毅力

最后,制定了要严格执行,否则只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但并不是不能出一点纰漏,制定的时候就要有机动时间,不能随便改,但必要的时候还是要修正的

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绝对能让你事半功倍,又不会枯燥无味,说实话,单纯的枯燥无味必然是没有持续性的

这就说明你的认知和行为有差距和矛盾,心里想的和实际能做的有明显的冲突,我们可以试试去了解其中几种有可能的原因。

1、心中设想的改变和现实差距太大,这不止是眼高手低的问题,而是如果目标设定太大,压力过重,内心过多的处理压力,而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力,造成拖症和效率低下。

2、设定的改变目标和自己的内心需要有冲突,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 社会 评价体系,比如金钱、权力、声望,很容易让人造成身份焦虑,有很多人不仅获得这些的过程中间没有感受到快乐,获得之后反而只能感受更多的欲望驱使,成功之后也没有快乐。应该做的、别人告诉你的,是否是内心需要,这一些,值得好好考虑。

那我们说,了解了原因,应该如何改变呢?

这个方法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1、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改变是什么,经济条件当然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财富,这是你可以做的选择。从内心需要出发,才有内在驱动力,你会自发的去做,而不再是手脚和大脑的斗争。

2、把大目标拆分,一个远大的目标,让人压力备增,但如果你把一个重大考试拆分成每天每小时的安排,落到每一页每一笔的小处,享受在当下努力的每一刻,而不只是寻求结果,那么其实这个努力地过程就能带来快乐。

我们常常听到,xx以后就好了,我们也被这样骗过无数次,考上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就好了,找到工作就好了,谈个恋爱就好了,结了婚就好了,有了孩子就好了。经过很多次,我们其实已经能够发现,没有什么事能让我们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只有,享受每一个过程。

你有选择,也可以对很多的选择说“不”。

其实从你在这个平台问出这个问题来看,已经说明你已经深刻认识到这已经是个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了,你的内心深深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其实这是个非常非常普遍的问题,在绝大部分人中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它将继续存在下去,这就是这个世界区分平庸和不凡之人的根本原因,有可能你觉得我说的太绝对,确实有点太绝对,但你品,你细品,你就知道其实是真的。每个人都有懒惰之心,或者说曾经有过懒惰之心,那些觉悟到认识到不能继续这样下去的人有很多,包括我自己,可以说大部分人都能发现自己的这个缺点,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起点,分界点,关键点,相信被这个问题困住,难住,纠缠住,束缚住的人占绝大部分,他们天天和自己内心的懒惰心战斗,天天战斗,这个星期自律之心顺利,下个星期懒惰心顺利,今天自律心顺利明天懒惰心顺利,周而复始。相信很多人经历了这种困境,以至于最后他已经失去了信心。本人也曾经这样仿徨过,如果你是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对自己不够恨的人,我认为你很难真正彻底走出这个怪圈,我看了下面几个答主的回答,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同意,列目标计划,详细一点,然后招人监督自己。我觉得还差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能真正的做到吗?做到坚持吗?这个过程中你的懒惰心会让你功亏一篑,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现在来做个比喻,我们都知道不能抢劫,抢劫犯法,会受到惩罚。这里面的关键点是惩罚,这个惩罚是你承受不起的,这才是你不敢抢劫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找出关键点是,我如果不按照目标计划去做,我会受到惩罚损失,所以监督你的那个人那个你设置的规则才是关键才是重点,而且这个规则需要完完整整不可改变的执行,像法律一样的执行,比如你把5000元给执行监督你的人,你完成你的计划,就可以拿回一部分钱,完成不了这钱就不在是你的,相信你会好好掂量掂量的。这是我曾经使用过的方法,效果还挺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我是杨敏RUBY,我来谈谈你这个心里一直想改变自己,行动却跟不上,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的问题,首先要认识想和做,知和行,是有先后,有过程的一个状态,你明白这点后接下来的改变就不难。

知行合一是一种修炼,知和行与先思考后行动思路是一致的,你的心里想改变自己,说明你在认知上需要突破自己,给自己上进的一种动力,这种认知是发自内心,内心需求改变自己,我认为是一种积极心态!自己有了这种积极心态,接下来应思考如何改变。

知不是简单的知道,知是需要学习认识客观规律,只有在掌握丰富正确的科学知识后,你的思考才会输出行动的方案,这点你发现自己行动跟不上,问题就出在思考自己如何改变上卡住了,事实上并非是你的行动跟不上,而是你的思考能力跟不上,因为你不知道应如何改变自己,所以你没办法行动起来。

先思考后行动!想改变自己,不能只停留在想上,也不能要求自己在没有方向的情况下去行动,这中间,需要你先思考你想变成怎样的你,需要有一个详细的思考结果,这个结果需要你花时间去研究,只有你有了一种方向,确定了行动的步骤,那么你的行动就会很快出成绩。

另外,知行合一是一种动态过程,需要你不断地去知和行,行和知,而不是只知不行或只行不知。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你的阅读。

首先想改变自己说明你思想已经成熟了,人都有惰性,有时间就想多睡会,看看视频 玩玩 游戏 。你想要改变,就要做到一定的自律,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每天起床必须把被子叠整齐,每天必须做二十个俯卧撑 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等等一些小事,等你把这些小事做到不需要靠自制力去完成的时候,再考虑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事 ,比如每天睡觉前看一个小时的书,每天早睡早起,每天锻炼身体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切不可把一天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需要一件事一件事的做,比如每天做二十个俯卧撑,要等到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再去安排下一件事情,因为如果太多事情需要自制力,自制力就会分散,最后一件事都做不好,最后就是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和快乐,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祝你改变成功

只能说明一点,您的遭遇还没到绝望,您是一位懒散的人,懒散的人有很多,如果您想继续做一位懒散的人没人拦你,任何借口都会成为您的懒散。如果您想改变自己,只有一种办法,戒掉懒散,不要问能不能改变,你说能就能,你说不能就不能,只能你自己决定,没人会戒掉你的懒散。

我是杨敏RUBY,我来谈一下吝啬,确实有的人会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加会越来越吝啬,而 我早已记不得 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小气鬼了。

小时候与小伙伴们爬上山顶,在山顶上看着那远方的大城市,看着那些高楼大厦,心中总是想长大了去那远方的大城市生活,这个梦想在若干年后终于实现了,我们在城市里买了房子、车子,在城市里打工、读书、 生活 ,这梦想的代价是银行帐号里欠着几十年的贷款,日子一天一天走过,工作有了成绩,收入有了增加,应还银行贷款总额越来越少,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人变得越来越吝啬了,年轻那种所谓大方得体,对花钱无所谓的态度不知不觉有了转变。

虽然吝啬程度还没有达到葛朗台那种,自己也绝非是守财奴,可是相对而言,确实是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加反而变的吝啬起来,或者说是懂得了珍惜目前所拥有的,而不会去随便浪费,而这种与自己用时间和空间来对比,感觉到自己是比以前吝啬了。

我想,有时候对自己吝啬并非坏事,一是随年龄的增大,对生活有了许多感悟,生活不易,懂得了知足,人生无常,懂得了应对,天灾人祸,懂得了储备;二是收入增加了,付出的是更多,支付的更多,无论是金钱或 健康 ,得到的与失去的其实是一样多,如果还是处于收入减支出等于零的状态,那是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到来,这时,很自然而然地就对自己吝啬起来了,为什么?其实就是为了达到收入大于支出,人生有所剩余而已。

年龄和收入的增长,同样增长的是压力,房贷,车贷,老人以后老了病了要看医生,孩子要上学,当结了婚之后,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要钱是,我也成了我妈那个精打细算的主妇了。

曾经发工资就会去买衣服,而且喜欢买贵的衣服,跟男朋友 旅游 ,吃饭,看电影,都不心疼钱。也导致没有存到钱。结婚之后,衣服也不敢买贵的了,也不敢出去吃饭,电影, 旅游 也少之又少。

有车有房,看着很光鲜。但是我们都害怕家里出个什么事,我们都没钱在手,所以对自己越来越吝啬,只想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好像还真是着样!

在自己不能独立挣钱的时代,大学毕业之前,自己的花钱观念一直是父亲教导的:人不能乱花钱,但也不要怕花钱。所以,尽管在参加工作之前,家庭贫寒的自己每月没有太多可支配的金钱,但基本的生活保证家里还是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了的。

在刚参加工作后的几年里,单位位于中原西部的一个二线城市,每月工资基本算是那个城市中收入中等偏上的水平,刚刚独立处理个人钱财的自己对金钱却也没有太大概念。那个时代房子才不到1000一平米,结婚也不必要一定买房子,每月工资基本吃吃喝喝还能积攒一部分,一年到头能成一个万元户。

真正让自己开始感到金钱重要是Sars期间,自己正在全职读一个学位,失去收入不说,过去的积蓄全投入学费还不够。那个时期穷的身无分文!好在这个时间也就不到半年时间,当自己开始实习的时候,就基本又回到每月金钱够花而且有一定结余的状态。但这个时期自己对金钱一直是一种:工资是事业的副产品的态度。

现在回想起来,对待金钱自己犯了太多太多的错误,没有意识到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对待亲戚朋友的借钱,碍于面子不能拒绝,以至于到目前开始人生下半场的时候,发现自己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时,竟然太多都是因为金钱限制而无法启动。也逐步改变了自己的金钱观念:变得有点吝啬和斤斤计较!

但细想好像这也不完全与年龄有关,应该与一个人的阅历、成就、性格有关吧!

谢谢官方邀请!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取决于人的实力和金钱观!

1、钱不是一切,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钱只是交换价值的工具,年龄收入增长,也只是睡一张床吃一口饭,花不了多少钱,不主动铺张浪费,但又反对吝啬!一个人对自己都如此,指望对别人好纯属扯蛋!

2、努力的目的是更随性从容的生活,不做钱的奴隶,而是成为钱的主人!如果连这点没明白,要深刻反思!

感谢邀约

我先说一些我的观点

我觉得不是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长,对自己越来越吝啬了。而是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长,自己喜欢的东西越来越贵了,也越来越舍不得花钱了。

阶段1:年轻时因为自己不用挣钱或者说自己挣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毕竟青春就是本钱。

所以会热衷于追求新的事物,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但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要花钱的,所以觉得自己舍得花钱,且愿意在自己身上进行投资。

就像我一样,上大学时候,当时特别迷恋球鞋,每月都要买一双新的球鞋,便宜的上千块,贵的五六千的都有。

阶段2:但是随着进入了工作,发现原来挣钱真的特不容易,没有之前想象那么轻松,月入过万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一道坎了。

每个人除去房租,水电费,日常花销之后,没剩多少钱,也撑不起来自己的好奇心,再也没有经历去玩一些新的事物了。

温饱尚未解决,更不要提花销了。

阶段3:现在的阶段,就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收入也随之增加,渐渐有了一些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的压力。

对于自己,你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整体形象与气质,不再喜欢那些廉价且花哨的东西,转而精致且生活的事物。当然这个开销也就更大了。

再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你对物质生活追求更高一些,比如车子,房子,结婚等。

这些会占据你收入的绝大一部分。

到再后面,就是孩子,老人了。

总的来说:人生就是生来巅峰,以后慢慢下落的一个过程,周而复始。随着年龄的增大,压力就会越大,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最后结果,对自己的也越来越吝啬,越来越舍不得。

发现要用钱的地方更多了

孩子的、老人的、日常生活的、人情往来的、紧急备用的、储蓄的、理财的……几分下来,能结余下来供自己支配的寥寥[捂脸]

随着乒乓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项体育项目,而一些国家也想到了用归化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国家队的实力,最近的例子就是日本乒乓球队,归化了华裔天才少年张本智和,并培养其成为日本乒乓球队的绝对主力,而在30年前,另外一位中国乒乓球选手走出国门,来到了充满浪漫风情的意大利,并且在这里一打就打到了50多岁,他就是上海乒乓球名将杨敏。

1963年出生于上海的杨敏,从10岁左右就开始打球,到了80年代,杨敏一直是上海队的主力,但是却始终无法进入国家队,到了1988年,25岁的杨敏决定移民到意大利,加盟了当地的卡利亚里乒乓球俱乐部,到了1994年,杨敏更是加入了意大利国籍,成为了意大利乒乓球队的绝对主力。完成“归化”之后的处子秀,便是1994年的世界杯,那一年世界杯上,杨敏一共只输了一场比赛,这样出色的表现,也让意大利人对他赞不绝口,很多意大利人都感叹,庆幸他们能够拥有杨敏这样出色的中国人。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杨敏一直都是意大利乒乓球队的主力,2004年已经41岁的杨敏,还代表意大利队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在男单第二轮,以3-4遗憾的输给了瑞典名将卡尔松,在男双首轮比赛,也是遗憾地出局,在2008年,已经45岁的杨敏最终选择了退役,如今57岁的他,是米兰博纳科萨体育中心的乒乓球教练。

尽管身在意大利,但是杨敏一直都心系祖国,他当初刚到意大利,代表意大利参加奥运会时,使用的还是红双喜球拍,而他的太太也是一位中国人,他表示自己一来惧怕外国女人,二来是他不想忘本。在国际大赛上,杨敏曾经一度是拒绝与中国球员交手的,他表示自己不想与培养自己的中国乒乓球对抗,唯一击败过两次中国选手,分别是在1996年意大利公开赛力克王励勤,1997年珠海公开赛战胜刘国梁,在他看来公开赛是奖金性质,很少会代表国家,所以这也是少有的杨敏对阵中国选手的比赛。

杨敏虽然自己一直保持着中国魂,但是他的儿子却是一位地地道道意大利人,想法天马行空、喜欢无拘无束,不讲规矩,父子俩也因此经常会闹矛盾,用杨敏的话说,自己的儿子就是一个“完蛋玩意”,对于杨敏而言,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没有忘却祖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乒乓球培养出来的球员。